21 |
有機食品的媒體再現—以《中國時報》、《聯合報》以及《民生報》的報導為例(1995-2006年)陳琪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機食品現今已成為全球的新興飲食風潮。消費者獲取有機相關資訊的管道之一便是媒體,然卻少有研究討論之。本研究作為一初探研究,欲得知媒體在有機風潮時興的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研究問題包括:文本如何再現有機食品樣貌?主要的型態為何?除此之外,本研究亦想進一步得知不同媒體文本的詮釋手法是否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又為何?最後,由於有機食品從引進至今歷經了長約十年的時間,這期間無論是新聞形式或內容都可能有所變化,本研究亦想探知在這十年間新聞的形式或內容是否有所變化?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輔以框架分析的方式,分析了《聯合報》、《中國時報》以及《民生報》約11年間(1995-2006)的相關新聞。本研究結果顯示,有機食品新聞多為「純淨新聞」,且主要出現於「地方/都會」版面,各報及各時期的分佈皆同;「活動或商品優惠」則為有機新聞最主要之主題;新聞消息來源部分,無論是三家報紙或有機食品發展各時期,消息來源引用比例最高的皆為「食品業者」,且遠超過其他消息來源的發言比例。
新聞框架方面,「個人身心價值」則佔了絕大多數的新聞比例,各報及各時期的新聞框架排序則略有不同;最後,在新聞語氣的運用部分,「有機市場概況」、「有機食品資訊」、「活動或商品優惠」以及「個案抗病經驗」等主題的報導多使用正面語氣,其他語氣偏低;然「有機品制度」及「食品安全」等主題的報導語氣較為平均,雖然以中立/混合語氣為主、但肯定及否定語氣亦皆佔了不少比重。
整體而言,有機新聞在這十年間持續增加,反映出有機食品受到社會重視的現象,有機新聞呈現出與地方經濟生活難以分割的特性,則或可成為促進社區發展的推手。然有機食品新聞因處理了較多消費性議題,文本呈現較為一般新聞鬆散而可能有廣告化的疑慮,新聞從業人員則可能更需小心謹慎地處理這類議題。
|
22 |
多國公司子公司的策略密碼:創新與整合尹懷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多國公司子公司制定策略時所遭遇的策略議題與子公司解決策略議題的創新整合方案。多國公司子公司策略的制定不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策略的取捨受制於總公司指定的策略角色、分配到的資源、與其他來自總公司的考量。舉凡總公司一切影響子公司策略制定的決定,本研究統稱為「總公司的策略框架」。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經過訪談四家多國公司在台子公司後,整理歸納出「總公司的策略框架」的具體內容與子公司創新整合的機制。除此之外,本研究並分析子公司整合的型態,提出子公司當地國需求、「總公司的策略框架」與子公司策略三者之間的關係,針對子公司策略制定提出延伸「策略形態分析法」的建議,以管理矩陣來詮釋「總公司的策略框架」的成因,探討子公司對整合失敗應抱持何種態度與應採取何種作法以減輕整合失敗的衝擊,最後並分析四個訪談個案公司扮演的策略角色。
|
23 |
建立預測模型之應用框架設計 / An Application framework designed for building forecast models曹飴珊, Tsao, Yi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預測技術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領域,本研究提出一個高彈性的預測模型應用框架,供使用者開發各種預測系統,且使用者能夠很容易的將新的預測技術增加到系統之中。本研究先分析現有預測模型的建構過程,提出一共通流程。並依此共通流程定義應用框架,該框架可用以產生各種實際的預測系統。此應用框架具備了高度的彈性,除了在流程上可整合OASIS的WS-BPEL流程描述語言外,且可整合各種不同的預測技術所需的運算方法與資料。 / With the rapidly changing forecast techniqu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flexible application framework to develop different forecast systems. When you develop a system by this framework, you can add a new forecast technology easily.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mon process for model building by analysis exiting processes and use this common process to develop application framework. In addition to using an XML-based language, Web Services 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WS-BPEL), to describe the details of model building process, this framework can integrates methods and data from different forecast technologies by defining method and data configuration.
|
24 |
媒體如何框架氣候談判爭議:哥本哈根峰會之跨國新聞分析 / News framing of controversy in climate negotiations: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copenhagen climate talk謝孟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類社會造成全球暖化問題的科學事實已逐漸受到科學界肯定,而國際社會自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簽署以來即開始著手因應全球暖化問題,至今已邁入第17年。其中在2009年舉辦的哥本哈根峰會,由於背負著產出延續《京都議定書》的新氣候協議之重責大任,是全球氣候談判最受矚目的一年;知名經濟學家Nicholas Stern更稱之為「二次戰後最重要的一次會議」。然而哥本哈根峰會最終仍因不同國家間巨大的利益分歧,未能達到當初期待的目標。
新聞媒體是公眾理解全球暖化議題最重要的管道;若從建構論角度觀之,媒體更是各類政治行為者論述競爭的場域,反映了社會上某種文化價值或意識型態。因此不同國家媒體框架哥本哈根峰會的方式,很可能反映了一個國家及其社會、乃至於公眾理解氣候變遷議題的觀點,進而左右其對氣候政策的支持態度。本研究主要之研究目的,即為透過跨國新聞框架分析,了解新聞媒體在特定國家情境的影響下,有關哥本哈根峰會報導的論述特色,進而思考媒體在再現全球暖化這個全球性議題上的角色。
本研究以哥本哈根峰會最受矚目的美國和中國,以及台灣本土報紙作為研究對象,採取van Gorp的新聞框架分析取徑,針對《紐約時報》、《人民日報》及《聯合報》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共五個月份的相關報導進行歸納及演繹兩階段的新聞框架分析。首先在歸納階段,研究者在大量反覆閱讀、推敲新聞文本後,共找出環境保護、經濟發展、政治賽局,以及國族主義四個新聞框架,以及與每個框架相對應的框架化裝置及推理裝置,作為建構框架的要素。在演繹階段,本研究則採用內容分析法,逐一測定四個新聞框架在三報所有文本中的分布狀況,以及新聞性質和新聞消息來源與框架之間的關聯。最後則整併上述結果,並納入不同國家的氣候談判立場及社會文化脈絡,以論述的方式探討不同國家框架哥本哈根峰會的相同和相異之處。
研究發現,三國媒體框架哥本哈根峰會的方式與其國家氣候談判立場及國情大致相符:《紐約時報》大多將哥本哈根峰會框架為各類政治行為者之間的政治角力,反映國內政治化的氣候懷疑論述,同時模糊了美國的國家角色及應承擔的氣候責任。《人民日報》多將峰會框架為經濟發展問題,或是刻意強調國家立場、讚揚國家表現的國族主義論述;此論述特色符合國家以開發中國家自居、強調經濟發展權利的立場堅持。《聯合報》同樣主要將峰會框架為與台灣無關之國家間的政治角力,否則即為以順應時勢或掌握外交機會為題旨的國族主義論述;此若即若離的論述特色反映了台灣弱勢的國際地位,以及國家深怕遭到國際制裁或孤立的特性。
以上研究發現也促使研究者思考不同媒體在報導氣候談判及全球暖化議題時扮演的角色。《紐約時報》的政治賽局論述雖與美國社會中的質疑聲浪有關,然而媒體強調平衡報導的新聞產製規範亦是導致爭議爭議被放大的關鍵。《人民日報》向來是為中國政府喉舌的傳聲筒,此體制特色造成該報新聞論述大幅偏袒國家立場,顯示中國公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理解很可能也有所偏向。《聯合報》的新聞論述則出現斷裂的現象,其中台灣角色和哥本哈根峰會之間僅存在提升外交地位一項連結,恐怕難使公眾重視此議題;此外,媒體的哥本哈根峰會新聞和國內全球暖化論述也並無緊密關聯,因此顯得片斷、無脈絡可言。
研究者最後提出國內新聞實務的改善空間,認為在當今媒體主流論述以強調個人層面之節能減碳為主的狀況下,媒體對氣候談判的關切應可作為將全球暖化新聞提升至國家及國際政策層次的機會,如此方能促進國內公眾更加關注全球暖化議題。
|
25 |
中國城市房屋拆遷問題研究-釘子戶的個案分析 / The Research of urban houses' demolistion in China: case study on Nail-houses李奇峰, Li, Qi 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開始進入大規模的城市擴張和舊城改造。城市發展與建設被當作是地方官員治理績效的指標。為了推動城市改造,房屋拆遷成了不可避免的問題。地方政府以提升居民居住水準與城市化的發展等理由作為拆遷的合法性,以行政權力介入拆遷,卻沒有合理的拆遷補償機制,導致土地開發的利益歸於開發商及地方政府所有,而原居住者得不到合理足夠的補償,引發被拆遷戶的反彈。因拆遷而引發的各類信訪、上訪、起訴及重大惡性案件也呈上升趨勢。 屢屢發生於各地的房屋拆遷衝突事件,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本文從社會的角度切入,分析中國的城市房屋拆遷抗爭者的抗爭活動。本文借用社會運動的相關理論進行研究,政治機會結構理論提出政治環境與抗議活動之間是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並將政治環境稱之為「政治機會結構」。框架理論則探討抗議活動若要獲得廣泛的支持,則必須賦予抗議活動的意義,賦予意義並爭取認同的過程被稱之為框架。本文以政治機會結構分析拆遷抗爭者所處的政治環境,探究中國的政治機會結構與拆遷抗爭活動之間的關聯性。再運用框架理論分析拆遷抗爭者是如何為他們的抗爭行動賦予意義,將其框架化(framing)並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與支持。
|
26 |
女性私密處保養品廣告中框架與代言人一致性對廣告態度、品牌態度、購買意圖之影響 / The influence towards ad attitude, brand attitude and purchase intention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framing and endorser in female hygiene product ad李明芬, Li, Ming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保養的觀念越來越興盛,女性私密處保養品也趁勢而起,向消費者推廣私密處保養的重要性,而在眾多的女性私密處保養品品牌中,不同的品牌存在不同的框架手法與不同的代言人選擇。對於廣告主來說,使用哪一種角度做切入的廣告會較符合台灣女性消費者的偏好,是本研究的研究重點。
本研究從廣告的「框架」與「代言人」角度做切入,探討不同的廣告框架類型、代言人類型以及兩者之間的一致性是否會對廣告態度、品牌態度及購買意圖產生影響;其中,不可忽視的是女性私密處保養品本身的產品特殊性,由於台灣隸屬於華人社會,女性對於性較為保守,故探討此產品時,台灣女性對於性的態度將是影響框架類型與代言人類型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以實驗法進行,所得結果如下:
一、比起使用性感框架,健康框架能使消費者對於女性私密處保養品的廣告態度與購買意圖產生較佳的效果,但對於品牌態度則無顯著影響。
二、不同類型的代言人,並不會顯著影響消費者對於女性私密處保養品的廣告態度、品牌態度與購買意圖。
三、廣告框架類型與代言人類型達到一致性與否,並不會顯著影響消費者對於女性私密處保養品的廣告態度、品牌態度與購買意圖。
|
27 |
臉書引言框架對科學新聞理解之影響 / Framing Effect: The Influence of "Facebook Lead" on Science News Comprehension陳姵如, Chen, Pei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社群媒體的熱潮持續延燒,許多科學新聞機構也開始透過臉書的粉絲專頁來發佈自己的新聞以增加新聞曝光率。過去有關於媒體粉絲專頁的研究多探討行銷行為,鮮少針對新聞機構的臉書專頁做研究,對於粉絲專頁社群編輯的引言所形成的框架效果研究也付之闕如。本研究包含兩個實驗法,將兩則不同主題的科學新聞(基因改造、奈米科技)各自配上三種不同框架的臉書引言-技術性框架、爭議性框架、和人情趣味框架,來探討臉書的引言對於科學新聞閱聽眾的影響。 結果發現,人情趣味的臉書引言只會增進讀者想要點擊新聞全文的慾望,卻不會對新聞主文的詮釋造成影響。爭議性臉書引言除了增進讀者閱讀新聞全文的慾望之外,也會再強化讀者對新聞全文的認知。然而這兩種框架對於讀者的新聞注意度、理解度和議題相關性沒有影響。 / As social media continue to gain popularity, scientific news agencies also adopt the trend to increase online presence and fuel exposure because of the growing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ientist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power of the current most popular social media- Facebook in foster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by employing two one-factor between-subject web-based experimental factorial designs. Experiment 1 used genetic modification news and experiment 2 used nanotechnology news. Each piece of science news had three different Facebook framed leads: technique, conflict and human interest. Research results found human interest frame only served to arouse reader’s situational interest to click on the news feed to access to the full story but didn’t affect how readers interpret the main theme of the science news articles. On the other hand, conflict frame not only enhanced reader’s intention to click on the news feed but also reinforced how they perceive the main theme of the news story. However, the two soft news frames have no effect on reader’s perceived news attention, understanding and relevance. This study aimed to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as one of the first studies on the use of the social media in the realm of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
28 |
一般報與財經報如何建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新聞 / The Difference From Constructing Cross-Strait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News Between General and Financial Newspapers賴柏維, Lai, Bo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8年兩岸兩會復談後,大陸與台灣的經貿關係也因為經濟交流腳步更加緊密,彼此成為非常重要之貿易與投資夥伴,兩岸於2010年簽訂ECFA之後,2013年再簽訂攸關台灣經濟前景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由於社會各界與媒體對於協議利弊有著巨大爭議。至今尚未通過。
本研究為探究台灣報紙如何再現「服貿協議」,以兩份一般性報紙─《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與兩份財經報紙─《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自102年6月21日至103年2月20日,分析探討報紙之消息來源、報導偏向、議題設定以及框架運作模式。
研究發現,一般報紙與財經報紙在消息來源、報導主題與新聞框架與文本特色具有顯著差異,與過往研究結果類似,兩類報紙的消息來源仍然偏向傳統菁英消息來源(政府、政黨與學者專家),只有財經報紙比較注重服務產業的意見;報導主題部分,一般報紙偏向報導「服貿協議」政治層面,財經報紙則維持財經報紙特色,經濟議題比例仍高;新聞框架方面,政府與政黨論述為兩類報紙偏好之框架,唯財經報紙的經濟框架報導比例較一般報紙高。
本研究認為,兩份一般報紙於「服貿協議」事件出現「資源動員」現象,而且報紙各持己見的立場非常鮮明,媒體的角色已不再是溝通與對話,而是包裹具備立場的論述,且《中時》與《自由》兩報的立場截然不同。反觀財經報紙,雖然仍具備支持政府之立場,但是仍能就事論事,從經濟層面剖析「服貿協議」對於台灣經濟之利弊。
|
29 |
「熱血」論述的框架分析:以財經雜誌人物報導為例 / Media Framing of "Passion" Discourse: A Study of Interview Features in Financial Magazines周鑫, Chou,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財經雜誌一反過往多採訪製造業及科技業企業高階主管之習慣,大幅擴展報導人物範圍,並以「熱血」一詞形容採訪對象。為探討此熱血現象背後工作價值觀之轉變可能,本研究選取《Cheers快樂工作人》、《商業周刊》、《天下》及《遠見》等四財經雜誌,蒐集自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間227篇人物報導,並採納各刊物揭示目標讀者圖像及組織宗旨文章,使用van Gorp(2007)所提框架分析方法建構熱血人物報導所含框架包裹,檢視框架中各裝置運作的情形,及其與社會文化脈絡之連結,並檢驗各刊物使用熱血框架之情形,且交叉分析報導人物基本特徵及雜誌使用熱血框架的情況,以解讀財經雜誌人物報導所再現熱血人物所具備特徵,與各框架背後運作之文化迷思。
本研究歸納出三種熱血人物框架類型,分別是「為所欲為」、「克服挑戰」及「犧牲奉獻」框架。「為所欲為」框架強調主角不僅為了物質報酬,更係尋求自我認同而投入事業,故多不依既有慣例行事,因此遭受周遭人群懷疑,。依據熱血行動於報導中的負面或正面評價,可區分為反省衝動過往的「年少輕狂」範本及鼓勵讀者勇於作自己的「勇敢逐夢」範本。「克服挑戰」框架則指出熱血是獲取事業成功需具備條件,主角因擁有不懼挑戰的熱情,而能突破重重難關且成就功業,其展現情況可分熱血為成功鑰匙的「成功要件」範本,以及主角一再突破難關並享受挑戰過程的「奮戰不懈」範本。「犧牲奉獻」框架強調群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崇高宗旨,故主角不惜不計個人得失投入公益事業,並可依據熱血行動影響層面及範圍加以分類,「默默苦行」範本描述主角利用自身專長服務群眾,;「傳佈公益」範本則將影響眾人作為公益行動的重要手段或目標,且經常強調使用傳播工具的重要性。綜言之,「克服挑戰」框架文章篇數最多,「為所欲為」框架次之,「犧牲奉獻」框架殿後。其中最少。《Cheers快樂工作人》、《商業周刊》與《天下》皆以呈現克服挑戰框架為主,惟《遠見》呈現為所欲為框架之文章比率比例最高。
比較各財經雜誌出現熱血人物特徵,本研究發現熱血人物以男性為主體,而《Cheers快樂工作人》與《遠見》採訪創作及運動表演人員的比例最高,其選取熱血人物所在產業亦以媒體、數位內容產製業為主;《天下》及《商業周刊》出現熱血人物身處政府及教育機構(含非營利組織及個人)者最多,《天下》偏重報導專業或受雇人員,《商業周刊》則以企業高階主管為主。觀察各框架呈現人物特徵,「為所欲為」框架文章中最常出現之職業身份及產業別為創作及運動表演人員與媒體、數位內容產製業,顯示本框架多搭配工作自由度高之職業從業者出現。「克服挑戰」框架中最常出現的產業類別為媒體、數位內容產製業與傳統製造業,其中專業或受雇人員出現頻率最高,展現其成就導向特色,。在犧牲奉獻框架中,志工、學生及業餘者佔多數,呈現產業亦以政府及教育機構(含非營利組織及個人)為主流,可見本框架呈現特別側重公共服務之職業特性。
本研究認為各框架範本可依據熱血行動以「人與其周遭世界的互動態度」加以分類,如行動為外在世界所認可,能號召眾人行動或取得成功,則以和諧式熱情樣貌呈現;若行動不為外在世界所認可,行動者須以己力突破橫逆,甚至修正行動以符合期待,則多以偏執性熱情特徵描寫行動。此現象顯示財經雜誌報導熱血人物時,仍依循社會認可邏輯加諸價值評判。
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期望未來財經雜誌積極向讀者介紹不同管理模式及職場改造經驗及勞資溝通技巧方法,讓工作者非僅在個人心態及工作技巧上展現「熱血」,而有能力改變勞動條件,打造符合工作者需求的職場環境,俾能充分發揮個人潛力,。媒體也可多報導一般工作者,非僅報導獲社會認可之成功者,以呈現工作者的多元面貌,。一般工作者也可透過網路透過社群網路發聲,與他人交流經驗,或可突破現有職場困境,以提升勞動條件。
|
30 |
政治人物表演行為的媒體再現:以立法委員的電視新聞報導為例李人豪, Li, Ren-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政治進入媒介的時代中,隨著電視媒體影響力漸增,政治人物亦趨重視電視的曝光機會。電視本身重視影音與戲劇化的性質,以及媒體組織對觀眾喜好的認知,影響了電視對政治新聞的選擇;政治人物亦利用自身資源,投電視的新聞偏好,增加曝光機會。我們常認為國內電視呈現立法委員相關新聞時,往往著重立委暴力、緋聞、使用各種道具或特殊扮相的演出,本研究以國會電視新聞、電視記者以及立法委員為研究對象,分析電視新聞如何再現立法委員,是否著重呈現其表演行為,以及記者與立委如何互動出此一再現結果。
在文獻探討上,本研究利用競賽框架及選民消費理論。前者指出當代政治新聞多注重競爭及策略面,而電視畫面又適於突顯衝突情境,因此電視傾向呈現立委的影像式表達;後者則說明政治人物力求媒體表現,原因在於可將自我資訊充分揭露予選民,故易於展現衝突或戲劇化言行增加電視曝光度。無論何種觀點,都揭示電視偏好再現立委的表演行為的原因,然由於不同立委所擁有的政治資源配置有所差異,因而立委在實際發展媒體策略時,亦有不同的選擇與考量。
本研究使用電視新聞的內容分析,以及記者與立委的深度方談兩種研究方法。前者分析電視對國會新聞的關注程度與再現方式,以了解立委的曝光度競爭程度,以及立委的再現是否多與顯明的感官刺激、衝突性、戲劇化或意圖性相關,使用圖像式或刺激性的表達方式,而非單純言語鋪陳的表演行為,並分析表演行為在選舉與非選舉期、有無較高職位的立委間以及不同政黨大小的立委間,有無呈現的比例差異與關聯;後者旨於探討電視記者如何評價立委表演行為與進行新聞選擇,以及不同政治資源配置的立委如何發展媒體策略。綜合兩種方法,則分析記者與立委的權力關係。
本研究發現,立委爭取電視曝光的競爭激烈,電視新聞呈現立委時,表演行為比例顯著於非表演行為、選舉時期顯著高於非選舉時期,且不具職位或小黨立委表演的呈現比例亦較高。其原因可分兩層面,在媒體部分,國會電視記者基於媒體性質與收視率壓力,即便對立委表演感到無奈,亦需採訪播出,特別是資淺記者較難另外探索其他較具深度的議題;在立委方面,立委發現電視喜好,了解表演行為帶來的即時曝光效果,雖可能造成形象的損害,但囿於本身資源條件的限制,往往亦需展現表演行為。在記者與立委互利共生的過程中,立委更有機會透過商業機制,操控記者進行其所不樂意的採訪。
電視著重立委表演行為的影響,可能造成政治的論述的空洞化,使得民眾對公眾事務關心的流失;亦可能使記者的新聞工作熱情流失,造成高流動率與年輕化,使得國會新聞停留在表象的惡性循環;以及形成對專業問政立委的懲罰,鼓勵立委以表演自利,並削弱其監督政府的能力。故此,本研究建議由電視台重新解讀收視率著手,改變新聞訴求定位,培養記者的專業素養。立委需謹慎評估表演行為可能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觀眾亦可透過多元化的管道了解國會運作,表達對非綜藝化立委及新聞的鼓勵,以改變此一現象。
|
Page generated in 0.018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