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04
  • 194
  • 27
  • 10
  • 4
  • 2
  • 1
  • Tagged with
  • 238
  • 238
  • 58
  • 55
  • 52
  • 52
  • 46
  • 45
  • 45
  • 39
  • 39
  • 36
  • 36
  • 34
  • 3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71

日治時期台灣共同體意識與台灣民族獨立論述產生之研究

陳昭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針對一九二○年代台灣人在政治社會運動中所培養形成的「台灣共同體意識」,以及列寧主義的「殖民地解放」論述的分析,來解釋日治時期台灣共產黨之所以會提出「台灣民族獨立」論述的原因,以及該論述主張的內涵與意義。 台共之所以會提出「台灣民族獨立」論述,是因為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台灣人逐漸形成了「台灣共同體意識」。而為了實現脫離日本帝國的統治,達成「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目的,運用了符合台灣當時情況的列寧主義的「殖民地解放」論述,所形成的一套「台灣獨立」的主張。 在一九二一年開始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打出了「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響亮口號之後,台灣人逐漸開始覺醒,慢慢的凝聚了台灣人的「台灣共同體意識」。然而,雖然同樣是出於「台灣共同體意識」,但透過對社會主義的信仰、透過對國際共產主義的「殖民地解放」論述的期待,使得台灣的左派產生與右派保守主義完全不同的思維,使左派他們更勇於、更大膽的去想像台灣的未來。而左派這種對台灣未來想像的具體呈現,就是一九二八年台共成立時所提出的「台灣民族獨立」論述。 隨著一九二○年代台灣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台灣人努力著多方嘗試為當時的台灣尋找出路。而由於台灣人所具有的台灣共同體意識,使得台灣人產生強烈脫離日本帝國統治的願望,而列寧主義的「殖民地解放」論述就是提供台灣人一個似乎可行的出路。
172

高校2年生 : 国際理解・人権・平和(III.キャリア形成を軸とした総合人間科の取り組み)

中野, 和之, NAKANO, K., 川合, 勇治, KAWAI, Y., 寺井, 一, TERAI, H., 福谷, 敏, FUKUTANI, S., 石川, 久美, ISHIKAWA, Kumi, 仲田, 恵子, NAKATA, Keiko 11 1900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173

III.高校二年必修総合人間科 : 生徒と教師のチーム・ティーチングによるテーマ授業(第三部 生徒・教師と総合人間科)(新教科「総合人間科」の実践研究(第3報))(特別研究 文部省研究開発)

槙本, 直子 01 November 1997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174

中國民族品牌廣告的文化意義分析 /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national brand advertising analysis

黃以謙, Huang, Yi Ch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中國大陸加入WTO後,許多有歷史的中國民族品牌轉型成為現代化 的企業品牌。它們將品牌歷史與現代的營銷方式結合,以舊酒新瓶的型態重新發 揚了中國品牌。這場本世紀國貨再興的浪潮帶有鮮明的國族主義意識,譬如從品 牌廣告與商品包裝等面向就可以發現帶有國族歷史觀、中華傳統文化、時代懷舊感、強國強種意識、黨國文化等方面的意識形態。這個新時期消費文化現象的產生令人好奇,也彰顯了民族品牌的特殊角色。 本研究嘗試結合歷史環境變遷、企業品牌背景、當代廣告文本等三領域,以 符號學與圖像符號學,以及色彩學等概念檢視文本。試圖解釋當代民族品牌廣告 之國族意識元素呈現的現象,並結合論述中國民族品牌現今的角色與文化意義。 結果發現在「國家制度約束」、「中國民族品牌企業」、「消費文化」三者的共生 關係下,形塑了當代廣告上的國族意識重現。且民族品牌也扮演了處在國家與市 場之間的中介角色,體現出一個經濟個體、國家導體、文化載體的特質,也是新 型態市民社會下,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最基本單位。
175

兩種百步蛇──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基督宗教的治癒與網羅 / Two kinds of hundred-pace snakes : cures and snares of Christianity in Taiwanese aboriginal literature

洪瑋其, Horng, Woei Ch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藉由梳理台灣原住民與基督宗教相遇的歷史,以及閱讀原住民族文學作品,思考台灣原住民普遍信仰基督宗教的原因。本研究主張,基督宗教在宣稱治癒台灣原住民受苦經驗的同時,也強化了使原住民受苦的社會制度與現狀。若不正視基督宗教造成的陷阱,將使原住民陷入更深的受苦狀態而無力反駁。 本文以「治癒」強調基督宗教對台灣原住民有治療情感、社群、文化受創的意義。對基督宗教的信任與依賴,逐漸使原住民內化基督宗教思維的人觀、宇宙觀,與原住民原有的文化思維相互交融、彼此改造。但基督宗教教義中隱含的單一價值判斷、崇尚進步與乾淨的倫理觀念,是另一種立基於現代進步想像的壓迫制度。這種排外的價值體系將強化使人受苦的秩序,無助於撼動現行的制度與價值標準。本文以「網羅」強調基督宗教為台灣原住民帶來文化、政治、人格上的危害。若要真正解決原住民的受苦經驗,必須持續書寫、閱讀弱勢族群的負面情緒,藉此想像一個不再為現代價值綁架的秩序。唯有不斷的想像、嘗試界線的突破,才能為坐困愁城中的受苦之人,開啟改變的機會。
176

中國西南苗族的基督新教與現代性(1900-1960) / Protestantism and Modernity of the Hmong(Miao) in the Southwest China, 1900-1960

胡其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的是中國西南苗族如何皈信基督教的過程,以及在時局的影響下,他們如何在基督徒、中華國族與苗族之間的身份認同中求取平衡與進行轉換。這個議題牽涉到信徒如何藉宗教在今世尋求成功,與在來世尋求永恆盼望,並苗族追尋現代化的過程與政教關係的互動。 基督教在清末傳入黔西北地區,在苗族與儸儸群眾中獲得很大的迴響;傳教士透過設立教會學校、創制民族文字,將知識與信仰一併帶給邊疆民族,並培育出許許多多的本地知識份子。其時,正好也是國家外患頻仍的年代,當政府意欲透過邊疆教育來取得土著民族的國家認同以鞏固國防時,才發現西南地區的許多民族都已經深受基督教的影響,甚至在國家認同上出現動搖。因之,國家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在西南地區爭取少數民族的認同,意欲將他們吸納成為中華國族的一員。而作為國家與族群之間的苗族知識份子遂成為國家亟欲拉攏的對象,而這批知識份子也在當中扮演著為民族爭取利權的中介者角色。 此時的中國基督教正面臨轉型,強大的國族主義情緒讓中國基督教必須走上本色化路線,這股思潮也同樣影響了黔西北苗族教會,並以內地會教會為中心發展出本色化的民族宗教特色,且在靈恩運動的影響下,走向唱靈歌、跳靈舞與見異象的千禧年信仰。從苗族流傳史詩可以看出,在他們的歷史記憶中已帶有一種期盼新天新地的想望。這樣的期盼,成為他們在面對壓力時的一種態度,而實際的表現,就是在歷來的「鬧升天」與「鬧搬家」的行動當中。而且,隨著靈恩運動與天啟末世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藉由教會作為資訊流通的媒介,這種末世的焦慮感渲染成為普遍的群眾運動,甚至在 1950 年代演變成反對社會主義改造政策的武裝「鬧皇帝」運動。 我認為,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上半葉黔西北的苗族基督教發展,不但藉由教會的媒介,在橫向的空間上與中國政治以及中國基督教的發展接軌,在縱向的歷史脈絡與族群記憶中,也持續受到族群傳統的影響,是研究全球基督教發展的大圖像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177

原鄉隨創:由服務設計辨識創業歷程 / Indigenous bricolage: identifying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from service design

方維熙, Fang, Wei Hs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創業之目的是突破現狀,追求創新,創業家必須擁有資源才能創新產品與服務,但他們卻因資源受限而有志難伸。新創企業如何以拼湊有限資源來翻轉劣勢,是隨創(bricolage)所提倡的主導做法。可是,拼湊資源是透過怎樣的時機,當今文獻卻討論有限,因此,時機辨識成為是當前亟需探索之重點。本研究選取三個原住民族新創企業個案,分析他們的經營歷程、挑戰與如何透過辨識時機進行資源拼湊。本研究發現,原住民族文化是重要的資源,這些在地資源成為識別機會、突破資源稀缺的服務創新關鍵。在學術意涵上,本研究提出三個議題。第一,辨識時機需要觀察資源轉換脈絡;第二,辨識時機需要設定資源使用情境;第三,辨識時機需找出資源調合方式。在實務啟示上,本研究提出辨識時機的各種可能,並歸納多樣的隨創原則。進行隨創時,若能掌握在地文化便可以找出適當時機,讓有限的資源拼湊出無限的創新。 / The obj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is to seek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within status quo. Entrepreneurs must obtain resources in order to innovate new products or services. But their aspirations often are frustrated due to resource constraints. The dominant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is to advise new ventures to turnaround adversities by making-do with resources. But, when could entrepreneurs identify opportunity for tinkering limited resources? This is an inquiry worth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is research selects three case studies of indigenous start-ups while analyzes their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nd challenges within; and examines how they recognize opportunities in creative resource tinkering. This study found that indigenous culture is a kind of critical local resource, which may trigger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in order to guide resource making-do and achieve service innovation. Theoreticall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1)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must understand the context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 quality; (2)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must pay attention to resource deployment in situ; (3)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should identify methods of resource blending. Practically, this study proposes several possibilities of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summarizes a variety of bricolage principles. When engaging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if we could get a grip with local culture, it increases our chance to identify the right moment and allow limited resources to enact unlimited innovation.
178

失落的一角-特殊教育中的原住民族 / A missing piece — Aboriginals in special education

柯美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者以特殊教育中的原住民族學生為作為研究主題,蒐集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各項調查資料、觀察記錄。藉由資料分析、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探討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與歷史發展脈絡、社經、教育體制及主流社會文化其影響情形。以全貌觀的態度來詮釋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研究者以原住民族為「主體」探討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與當下社會文化、教育體制的互動影響。 研究者結合原住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統計資料,由統計數字可以發現103學年度原住民學生國小階段至高中職階段,原住民學生在智能障礙及學習障礙所佔比例皆高於非原住民學生、花蓮地區原住民族智能障礙學生比例高於其他縣市。研究者根據問卷調查發現教師認為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的家庭、父母照顧,影響學生學習成就大於文化差異、思考邏輯不同。表示絕大部分教師看待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就如同一般低社經家庭身心障礙學生,並未對其族群文化背景做深入了解。 最後透過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訪談過程,可以觀察到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其障礙等級與實際情況不符、家長認為特殊教育對生活實質幫助大於民族教育、教師缺乏「真正」的多元文化素養。主流文化社會建構原住民族弱勢族群形象、原住民族教育缺乏如特殊教育的全面性的完善規劃、忽視原住民族的特教學生、身心障礙鑑定制度的完善性以及特教教師的文化敏感度,皆為原住民族教育與特殊教育所面臨的考驗。 關鍵詞:原住民族、原住民特殊教育、身心障礙學生、特殊需求學生。
179

在日朝鮮人教育言説の社会学的研究――民族の意味をめぐる政治――

片田, 晶 25 November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2107号 / 文博第811号 / 新制||文||680(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行動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松田 素二, 教授 太郎丸 博, 教授 倉石 一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80

モン民族宗派の解体と形成 ―タイとビルマにおける国家僧伽の形成と少数民族― / Fall and rise of Mon Nikayas: formation of state sanghas and changes in the ethnic orders in Thailand and Burma / Fall and rise of Mon Nikayas: formation of state sanghas and changes in the ethnic orders in Thailand and Burma

和田, 理寛 23 May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地域研究) / 甲第20589号 / 地博第222号 / 新制||地||82(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研究研究科東南アジア地域研究専攻 / (主査)教授 速水 洋子, 准教授 片岡 樹, 教授 小泉 順子, 准教授 村上 忠良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rea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Page generated in 0.02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