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7
  • 55
  • 2
  • Tagged with
  • 57
  • 57
  • 57
  • 30
  • 30
  • 17
  • 15
  • 14
  • 14
  • 13
  • 12
  • 11
  • 11
  • 10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假期青年自強活動對大學生政治態度影響之研究

陳忠慶, Chen, Zhong-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說明研究的動機在彰顯自強活動的政治社會化功能,並根據相關的理論型塑研 究架構、界定基本概念,提出各項假設及研究方法,以進行研究。 第二章探討大學生第一次接受問卷調查後所反應出來的政治態度,以描述性的統計方 法分別解析參加及未參加自強活動的大學生的前政治態度。 第三章探討兩組受試學生的後政治態度,以描述性統計解析第二次問卷調查反應出來 的政治態度。 第四章比較兩組受試學生在兩次測驗時所反應出來的態度,在做過橫的及縱的比較之 後,提出幾個方向探討比較的結果。 第五章分析大學生參加自強活動的實際情況,並探討各類別及各項活動內容與政治態 度改變的關係。 第六章為結論,除扼要敘述本研究的分析結果及發現外,並進而討論結果的意涵,提 出建議,以供研究政治社會化者及救國團參考。
32

大眾傳播與中共的政治社會化過程

趙壽星, Zhao, Shou-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政治社會化的定義 第二節 政治社會化的理論 第三節 政治社會化的機構 第二章 共黨理論與大眾傳播的運用 第一節 馬列主義中的有關理論 第二節 毛澤東思想與群眾路線 第三節 統一戰線與大眾傳播利用 第三章 中共的大眾傳播機構和政策 第一節 大眾傳播機構演變 第二節 大眾傳播的政策(1 ) 第三節 大眾傳播的政策(2 ) 第四章 大眾傳播工具-文字性的工具 第一節 報紙與大眾傳播 第二節 出版與大眾傳播 第三節 大字報的運用 第四節 文字性工具與政治社會化 第五章 大眾傳播工具-視聽性的工具 第一節 廣播與大眾傳播 第二節 電視與大眾傳播 第三節 視聽性的工具與政治社會化 第六章 大眾傳播工具-藝術性的工具 第一的 戲劇與大眾討論 第二節 電影與大眾傳播 第三節 藝術性工具與政治社會化 第七章 結論 #2810463 #2810463
33

兩性在大學時期政治定向與政治行為差異之探討

劉玉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學術研究中,不少研究指出了兩性在政治定向及行為模式上有所差異,且從國內的政治社會化研究中我們發現: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差異漸漸擴大,到了大學階段,兩者的政治知識和政治參與傾向的差異更是極為顯著,因此,本研究欲透過政治社會化理論來比較男、女兩性於政治定向和行為模式上的異同,並分別就政治社會化媒介和人格特質等因素作詳細地解釋,企圖找出能解釋個體於成年時期政治定向和行為存有性別差異的原因。   研究結果顯示,性別仍是預測大學生政治定向和行為的因素,家庭、學校和媒體等環境因素與人格特質都不是造成男、女大學生有所差異的重要原因,在日後的研究中,有必要再作其它因素的探討。但在政治參與方面,控制環境因素和人格特質後,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積極於參與政治活動,顯然女大學生在大學時期的政治社會化經驗並不是造成她們日後政治參與低落的原因,甚至這些成年期的政治社會化歷程促使她們有較活躍的政治參與。   另外在權威性人格方面,本文有不同於以往的研究發現。研究結果顯示:權威性人格愈鮮明的男大學生,不僅內、外在政治功效意識愈低落,其政治信任感也愈低,而政治參與卻愈積極,且認同國民黨者,其權威性人格愈高。因此我們認為這是反映出男大學生對當時民進黨政府的不滿,2000年總統選舉的政黨輪替,對具有權威性人格的個體而言,民進黨執政是破壞了傳統、改變了現狀,因而使得男大學生積極於參與選舉活動,企圖改變現狀。   整體而言,影響兩性政治定向和行為模式的原因並不盡相同,日後相關的研究應針對性別作深入且個別的探討,將兩性分別視為完整的個體,以作更明確且更有意義的分析。
34

轉型期中國政治社會化策略與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案研究

賴穎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中共陸續推動一系列的黨員思想教育運動,如「三講」、「保先」等,顯示隨著時代改變,黨員的思想已發生變化,大學生身為國家未來的中堅份子,其政治思想是否如中共官方資訊所言如此樂觀。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是想了解在社會轉型時期,中共是否能繼續透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態度;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會化效果;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除了了解現今中國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和中共對於大學生政治思想的掌控能力外,還能藉由觀察學生的政治態度,預測中共未來的政治改革方向。 政治社會化,是個人獲取政治態度,學習政治文化的過程,一般國家為了灌輸民眾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藉由對教育資源的掌控來達到此目的,中共也不例外,稱之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校園裡,執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關是學校的黨務部門,方法則是四門十四學分的必修課,稱之為公共課,以及其他由黨團支部辦的各種活動。 本研究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對上海復旦大學學生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執行結果。本研究發現,影響學生政治思想及態度的,不是家庭背景、不是地區差距、不是年級差異、亦不是入黨與否,而是整體時代環境及社會風氣。整體而言,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之間具有某種程度的隔離和疏遠;政治態度現實多於理想、理性多於感性、消極多於積極。而本文欲檢視之中共的思想掌控能力則因網路的存在今非昔比。 總結而言,當今學生多是以實際政績來評價中共,沒有偏激的反對或愚昧的支持,進行政治改革雖是普遍的要求,但是維持現狀也沒什麼不好,大家一致的目標,就是發展經濟。最後,本文就研究結果對中共提出建議,為了符合中共長期執政的利益,中共應該將公共課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轉變為公民素質的培養,使公民素質隨著經濟發展提升,以擴大政治參與,降低政治疏離感。
35

國中生家庭機制與民主價值之關連性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為例 / Family backgrounds and democratic values :A study of junior high shcool students in Taipei

吳明峰, Wu, Ming 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中生的家庭背景與民主價值的關連性研究,希望藉由政治社會化相關理論來瞭解不同家庭背景的政治文化差異是否影響國中生的政治社會化行為。 本研究是採分層及立意抽樣法,同時是研究者自行抽樣,礙於經費以及人力 的限制,所以根據研究者所研擬的研究架構自行抽樣,施測總人數為795人。依 據研究假設,筆者自行設計一份「臺北市國中生政治社會化問卷」,依本研究設 計,除於問卷開頭說明本問卷的調查目的、作答原則以及隱私之保密外,第一部 份為「政治興趣」、「家庭民主程度」、「家庭決策模式」、「家庭政治化程度」; 第二部分為「政治信任感」;第三部份為「國家認同」;第四部分為「民主價值」; 第五部分為「基本資料」。使用的統計方法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分析、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 本研究共有以下幾點發現: 一、國中生家庭的民主程度及家庭的政治化程度與其政治興趣及民主價值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二、國中生的年級高低會影響其政治興趣:在「年級」這個測量指標當中,高 年級的學生的政治興趣與低年級的學生的政治興趣具有顯著的差異,其中 高年級的政治興趣明顯高於低年級的政治興趣。 三、政治興趣與民主價值的關聯性:國中生的政治興趣高低會影響其民主價值高 低,國中生的政治興趣與民主價值兩者具有顯著的關聯性,而且在相對上 是對民主價值較具影響力的因素。 / The research aims at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democratic valu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nd hope to use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ory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behavior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ll b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s with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stratified and cluster sampling are applied, and purposive sampling sampling is conducted as well because of the limited budget and manpow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a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and 705 valid questionnaires are returned out from 795 questionnair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principles of answering questions and the promise of secrecy are explained.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political interest,” “the level of democracy within the family,” “family strategy model,” “the level of politicization within the family; ”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sense of political trust;”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the fourth and fifth part focus on “democratic values”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uses the following analytical methods: the description covariance, reliability analysis, one-way ANOV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Major findings from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irst,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evel of democracy within the family, the level of politicization within the family, political interest and democratic valu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cond,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iors have more intense political interest than juniors. Third,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olitical interest and democratic values. Relatively speaking, political interest will be a more influential factor to democratic values.
36

「六四」以後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Communist China's Thought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olleges after "June 4"

黃寬裕, Hwang, Kuan Yu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六四」以後中共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藉此瞭解中 共四十餘年來意識型態教育失誤的原因、特徵及影響,並對未來中國前途 與大陸青年學生追求民主運動的展望作一預估。本論文約計二十八萬字, 共分六章:第一章,導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方法與範圍、問題 與限制,而為從整體觀點(Holistic)透視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與概況 ,加列兩節,即「高等學校與政治社會化」和「意識型態與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理論背景的探討。說明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準 據,並從歷史沿革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徵,進而指出中共正面臨 「大氣候」與「小氣候」的種種衝擊,此乃留給「六四」後中共保守派整 頓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藉口。第三章,戰略方針的取向。透過對「四 項堅持」、「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愛國主義 」和「反和平演變」等思想教育發展戰略的方針,發現此五項工作的方針 取向,仍延續中共傳統的意識型態教育為政治服務的手段。第四章,變革 措施的提出。說明中共為了降低一九八九年學生民主運動的衝擊,特從意 識型態防線的重建、高等教育政策的調整、領導管理體系的整頓、思想政 治理論的再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的更落實,與校園文化環境的控制等六方 面,強化中國大陸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五章,實際成效的評估。 透過對中共實施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果分析,以瞭解其教育理論、 政策與實踐的落差。換言之,中共在改革開放路線和思想箝制的矛盾環境 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經不起考驗的,且其癥結始終未解開,同時更對中國 大陸高等教育造成不良的影響。第六章,結論。首先從檢視中國大陸教育 何以落後四十餘年,其主因是中共指導思想的失誤,以致教育危機日趨嚴 重;其次,反思近四年來中共對高等教育政策所採行的變革措施,乃在箝 制高校師生的思想與行為,如此背道而馳的作為,只會加深大陸教育更多 的失誤;最後,探討中共高等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亦即跳出馬列 教條的框框,走民主中國的公民教育或政治教育道路。
37

訓政時期憲政準備歷程之研究 / A Study of China Constitution Founding

王孟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前國內對於憲政發展的研究,似乎較偏重於行憲後憲法與憲政之演變的探討。對於行憲前,尤其是訓政時期這一階段對立憲所做的努力和嚐試,比較欠缺完整而又客觀的論述。而且一般研究偏向於歷史性敘述為主。這種歷史的研究途徑,對於訓政時期的立憲背景,當時的政治環境、政治文化及來自於不同政治勢力抗爭下所產生的壓力及挑戰,較無法做深入完整的分析。本研究係參考亞蒙(G.A.Almond)的比較政治之功能研究法,并輔以浦薛鳳先生「認識政治因素」之觀點,從政治發展角度,對訓政時期之憲政準備歷程作較完整且具體的研析。兼採歷史法,分析法,比較法及歸納法以進行研究。期望能更深入瞭解中山先生「革命建國三程序」論的精義;並探究訓政時期政黨、議會、大眾傳播媒體、學校、黨政運作等在立憲準備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彰顯出訓政時期在我國革命建國及實施民主憲政中的重要性。 本文共分八章,約三十萬字。第一章緒論,分三節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第二章說明軍政、訓政時期憲政準備之基礎,共四節分別說明西方民主憲政理論基礎的發展及西方國家行憲政府的主要型態及我國採行訓政時期的意義。其中所面臨的政治,社會、經濟等結構上劇烈的變動,各種不同政治勢力的衝突,以及體系的調適、結構的整合,衝突的化解等難題,都必須加以解決。而中山先生訓政的主張即是一種直接而有計劃的政治教育、指導和訓練,以培育人民的政治能力,牌其能直接參與政治,奠定民主憲政的基礎,尤其訓政在政治發展上,顯示了穩定政治體系,指導政治變遷導向的重要功能。在本章同時也說明了我國立憲的背景與以中山先生思想為主軸的憲政主義的發展。 第三章則在於探討訓政時期的民主憲政學習之基礎,亦分成四節,從政治社會化與政治學習的角度,探討訓政時期政府所推行的三民主義教育及地方自治對於民主憲政基礎之建立的功能;並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當時所推行的各種社會運動,深入瞭解這些基礎的工作,對於憲政準備所作的貢獻。 第四章為訓政時期議會政治與憲政準備工作。分為四節,這一章之重點主要在於從議會政治的發展—即從早期民初之國會、國民會議、國民參政會以至於政治協商會議及最重要之制憲國民大會等之沿革,說明議會在我國立憲準備歷程當中,所發揮的利益匯集、表達,政治溝通、人才甄補及政策產出等之功能。 第五章訓政時期政治溝通與憲政準備工作。在本章主要在於說明西方政黨政治的理論及中山先生政黨政治觀念的演變。其次,則論及訓政時期主要之政黨、政綱及主張,再則論及訓政時期政黨政治由黨治確立至黨爭趨緩以至於黨派合作,終至憲法制定階段之發展歷程,並分別論述各黨派對憲法制定所持之主張,以其中之爭議,並從政治溝通之角度說明政黨政治在憲政準備歷程當中所發揮之功能。 第六章則論及大眾傳播媒體與憲政意見的整合。第一節從中國國民黨的新聞政策及對媒體的管制,及在野媒體的回應說明。第二節則論述抗戰前媒體對於當時訓政體制及憲法草案的批評與論爭;第三節之重點在於抗戰期間對於能否實行民主憲政的論戰,並對國民參政會、憲政期成會的憲草修正案及憲政實施協進會所提出的三十二項意見,在憲政準備歷程中的項獻提出說明。第四節探討抗戰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及傳播媒體對於憲政議題的傾向,及其對制憲國民大會的影響。 第七章是在探討訓政時期的黨政關係與憲政準備工作。共分五節,分別論述國民政府初創時期的黨政結構與黨政關係,及訓政時期黨政運作關係與立憲過程之間的互動關係,以期瞭解訓政時期「以黨治國、以黨訓政」的特殊黨政關係型態,對於憲政準備工作之功能及影響。並及這種型態對於政治穩定所發揮的功能。 第八章為結論。就本研究之結果,提出訓政在我國建國程序中之經驗模式,及本文研究之心得。
38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arty identific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林惠香, Lin, Hui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採用定群追蹤研究方法,從社會化機制家庭及學校環境的角度,與個人政治態度中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二個重要變數,研究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變遷與其影響。傳統學派學者及修正學派學者,對於社會機制影響政黨認同有不同之見解。前者認為,政治社會化在幼年期即形成,且具穩定性。後者則認為,政黨認同在孩童時期即固定形成,但在成長期受重要的議題影響,多少會反映出在政黨認同上的判斷。 本研究發現在家庭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女大學生的父母政黨認同為同質性者,政黨認同呈一致性且穩定現象;父母親政黨認同為異質性者,則女大學生的政黨認同較會偏向與母親相同;再者,父母親政黨認同為異質性者,但若認同「泛藍政黨」與「泛綠政黨」二大類政黨者,其女兒仍會支持二大類政黨其中一類政黨;但父母親皆為「獨立選民」或其中一方為「獨立選民」,其女兒成為「獨立選民」比例較高。 學校環境政治社會化的過程,本研究發現女大學生較不會因學校環境,其政黨認同有所變化。 政治信任感一直是學者在研究民眾政治態度的重要主題。政治信任感的高低亦會影響政權或政府的正當性。施政滿意度是民眾對於政府施政的滿意度評價,理論指出,施政滿意度愈高者,支持執政黨者的比例愈高。本論文發現,民進黨執政時期,女大學生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愈高,支持「泛綠政黨」的比例愈高;反之,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愈低,支持「泛藍政黨」比例愈高。 由上可見,政黨認同在社會化機制中,主要受父母親的政黨認同所影響;而個人政治態度中,對執政黨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愈高,支持執政黨比例愈高。 兩性差異是後天社會化所形成,在社會結構變化,兩性差異逐漸消失。本論文發現,大學生在性別差異驗證,無統計上的差異;由此筆者推論民主化過程與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女大學生在教育程度的提升,政治知識及政治參與的增加,以致本研究除學校環境中老師的政黨同因素外,其他因素並無性別差異的情形。 關鍵字:政黨認同、政治信任感、施政滿意度、政治社會化、定群追蹤
39

專業取勝?商業至上?電視台高階主管對新聞主播的角色認知與決策初探

呂惠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台灣電視台(含無線及有線)的經營管理者,在現今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下,如何在新聞專業與市場導向兩股力量的拉扯下選取主播?會特別著重主播的哪些表現?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法,訪問國內十位電視台(含無線及有線)經營者及新聞部最高主管,了解這群重要的經營管理者如何看待電視新聞主播的「專業角色」。同時,決策主管對主播角色的認知和該電視台選擇、培訓及評估主播表現的關聯性為何,不同電視台有何異同之處。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決策主管選擇主播專業條件上,個人條件和播報技巧重於新聞專業。決策主管最重視主播「呈現新聞的能力」。 (二)市場因素挑戰新聞專業:主管評量主播受收視率和廣告收入影響,但影響程度不一。 (三)管理因素上,配合公司政策重於主播自主性,明星主播比起一般主播擁有較高的自主性。 (四)實務界主管考量、評選主播的思維可分為兩種模式,一種完全以市場因素為依歸,另一種強調商業與新聞專業兼具的雙元價值。 (五)決策主管對於主播為「明星主播」或「主播明星化」的認知不同,支援體系也不盡相同。
40

大學生政黨認同持續與變遷之研究 / The change and continu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identification

陳麗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黨認同是影響選民行為的重要變數,對於選民的投票決擇深具解釋力。家庭的政治社會化是子女習得政黨認同最初的管道,然而隨著子女年歲漸長,子女本身的政治態度可能逐漸削弱家庭的影響力,尤以甫屆投票年齡的「首投族」最易改變其認同。大學生恰為20 歲「首投族」的年齡層,研究其政黨認同對於政黨的政治版圖和選舉成敗皆有其重要性。因此,本研究試圖藉由大學生四年間的定群追蹤資料,探討大學生政黨認同在成年前後是持續穩定抑或發生變化?父母政黨認同與大學生的施政滿意度對其政黨認同又有何影響?   研究發現,在2004年至2008年的各波訪問之間,政黨認同維持穩定者佔多數,有逾七成的大學生保持一致,而改變政黨認同的兩成大學生中,大多朝向泛藍移動,但泛藍認同者的增長主要是從中立者流入,泛綠認同者的流失則是向中立轉移,在藍綠兩極端之間轉移者並不多見。   進一步探究父母政黨認同與大學生施政滿意度的影響,則發現父母雙方的政黨認同是否一致,以及家庭的政黨色彩深淺,對於大學生的政黨認同傾向甚或改變與否,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若在政黨色彩愈濃厚的同質性家庭,大學生子女最易與父母政黨認同一致,也愈有可能成為穩定的政黨認同者;若為無特定政黨色彩的父母中立家庭,子女不但較有可能改變政黨認同,也很難持續認同某個政黨。另一方面,施政滿意度愈高的大學生,愈有可能認同執政的泛綠政黨,也愈有可能成為穩定的泛綠認同者,反之亦然。最後,本研究將父母政黨認同、大學生施政滿意度與其他變數一併放入模型時,兩者對大學生的政黨認同變化仍有顯著的影響,顯示家庭政治社會化與大學生自身的政治態度均為影響政黨認同持續與變遷的重要變數,政黨認同的形成不只是先天習得,亦可能為後天因素所改變。

Page generated in 0.36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