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6
  • 43
  • 3
  • Tagged with
  • 46
  • 46
  • 20
  • 19
  • 16
  • 15
  • 14
  • 13
  • 13
  • 12
  • 12
  • 12
  • 11
  • 11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台灣對外經貿及技術援助政策之研究─以中南美洲為例 / A study on Taiwan's foreign economic and technical aid policy: the example of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楊心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雖然在民主政治及經貿產業發展極為亮眼,但在外交方面受限於「一個中國」壓力,國際發展空間極為有限,而我國長期以來為鞏固邦交關係,不惜與中國大陸進行激烈邦交國爭奪戰,其間所投入之資源不但不符合成本效益,甚至招致諸多不良影響及批評。 自2008年起我國政府摒棄「 烽火外交」,改提倡「活路外交」,經貿外交則為活路外交重要內涵之一,因此在現行外交政策之下,經貿及技術援助活動已成為我國鞏固邦交以及促進外交及經貿關係之重要工具;此外,中南美洲為我國外交重鎮,目前我國23個邦交國有12個位於該地區,因此我國每年在該地區執行大量的經貿及技術援助計畫,而此援助型式是否可為我國帶來更多政治及經濟效益,則為本研究重點所在,另也一併檢視我國經貿及技術援助計畫之相關流程及執行現況。 本研究先就國內外援助發展作一簡介,再對我國所執行之經貿及技術援助情形作相關說明,接續以質化研究途徑搭配四大研究主題來探討我國對中南美洲國家經貿及技術援助政策,藉以瞭解我國在該地區援助計畫之擬定方式、執行狀況及困難之處,並進行政治利益及經貿利益之檢視;而最後就整體策略及計畫執行二大面向提出相關建議,期能提供我國各單位未來執行經貿及技術援外計畫之參考。
12

上海合作組織的經貿合作研究 / A study of SCO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邱惟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上海合作組織起源於1996 年4 月,俄中哈吉塔五國元首於上海會晤,會談 的本意是為解決蘇聯解體之後各國家間邊境裁軍問題而非經貿合作,2001 年上 海五國加入烏茲別克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之後上海合作組織產生了質的變化,各 成員國元首們倡議進行全面性的合作。於經貿合作方面,2003 年9 月上海合作 組織成員國簽署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其中最重要的是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將推展於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實施貿易投資便利化,並訂定 出能源、交通運輸、電信、農業、旅遊等領域,為優先合作方向。本研究試圖透 過引力模對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對外貿易數據進行實證研究,以檢證上海合作 組織的經貿合作至今對於各成員國的影響程度。
13

俄羅斯內外在環境因素對俄中貿易之影響 / Russi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influence on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ship

楊銘源, Yang, Ming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的俄羅斯聯邦成立以來,不論俄美或者是俄歐的經貿關係都遠比俄中的經貿關係來得重要,但是,俄羅斯政府卻一再地透過公開宣示要盡力發展同中國間的經貿關係,並且雙方的領導人、政府高層每年還定期會晤來商討相關的事宜。所以,俄中經貿關係的研究就顯得有其重要性與時代性,尤其是俄羅斯聯邦成立之初,在國外不僅面對西方國家有意的圍堵;國內還面臨了嚴重的經濟挫敗與政治亂局,使得俄羅斯必須選擇其他對她可能有幫助的國家,而這也突顯了俄羅斯在俄中經貿關係的發展中是扮演著主導的地位。因此,本論文旨在探討俄羅斯內外在的環境因素對俄中經貿關係的影響,並且從俄羅斯的觀點來探討她的的決策過程。   本論文認為:獨立後的俄羅斯所面臨的國際局勢已非過去兩極化的國際體系,在無法完全得知西方國家對於新的俄羅斯所採取的態度情況下,俄羅斯唯有在維護其國家尊嚴與利益的前提,選擇可以令其經濟復甦的政策。由此原始命題可以演繹下列三個邏輯命題:(一)面對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的潛在性威脅,以及西方國家對於經援俄羅斯的態度總是百般刁難、口惠而實不至,造成俄羅斯聯合與她友好的中國,並調整其決策目標取向。(二)在經濟改革上遭到了重大的打擊,並因為外交上的的挫敗所引起的政治上的鬥爭,使得俄羅斯領導階層意識到必須要改變其原本合作的對象,轉而與有共同利益的中國發展政治與經濟的關係。(三)現實上,西方國家已非完全可以信任的合作夥伴,所以,俄羅斯便傾向於選擇在歷史上與情感上較能與自己合作的中國。   上述的三個子命題構成本論文的主要核心論點,第壹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文獻回顧、研究途徑與架構。第貳章:理性抉擇之檢析,這一章主要為討論理性概念之發展與在「理性抉擇典範」下發展的幾個主要的理論,以及理性抉擇在國際關係上的分析運用。第參章:為國際環境因素的分析,這一章主要為分析俄羅斯在這一段期間所面臨到的國際環境因素對她所造成的影響,包括經濟、政治與戰略等層面的衝擊。第肆章:為國內環境因素的分析,這一章主要為分析俄羅斯在這一段期間所面臨到的國內環境因素對她所造成的影響,包括經濟改革挫敗、政治上府會的鬥爭與俄屬遠東地區開發等因素的互動關係,第伍章:為俄中經貿關係發展的前景,這一章主要為探討前面兩章對於俄中經貿關係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並對於俄中經貿關係發展的前景做了一番期許與建議。第陸章結論。 / Even though Russian government always openly declarethat they will develop trade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and both of their leaders set a date to discuss thease matters. Since Russian Federation were founded, Russian-U.S. and Russian-E.U.’s trade relationship were been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 So, research of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ship has it’s significance and urgency. Especially when Russian Federation were established. Externally the Federation face with western countries’ block, internally, they face serious economical failures and chaotic political situations, which force Russia to search for potential aid. Such situation appear that Russia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purporting the discussion of Russi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it’s influence on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 Also from Russia’s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i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Unlike the past polarization world, this thesis consider that after Russia’s independence, Russia faced a new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unknown to western countries’ policy, Russia have to preserve their national majesty and interests, to choose relevent policy in order to revive their country. From this original topic, I’ll deduction the following three logically propositions: (1) Due to U.S. led NATO expansion eastward, and western countries’ unfriendly manner to aid Russia. Russia ally with their friendly neighborhood-China. Then, Russia will adjust their decision objective. (2) Russia suffered serious economic downturn during “Shock Therapy”, and political conflict caused by Russia’s diplomatic failures. Russia’s leading class realized that they must change strategic partners. Provid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would be a better choose for Russia, as they have common interests. (3) Russia tend to choose China, due to historic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as they can't completely trust western world.   These three logically propositions above are core topic of this the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three points, the thesis will be discussed in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it’ll explain the purpose, scope and approaches of this study. Chapter two, an analysis of rational choice, will discuss the concept of ration and some major theories under “rational choice paragon” which analyze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Chapter three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chapter will discuss economical, political, strategic problem it given the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apter four an analysis of domestic environment. This chapter analyze the changing domestic conditions including failure of its economical reform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Chapter five outlook of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ship, this chapter provide an insight outlook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14

當「理性遇上感性」: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分析之研究

黃冠博, Kuanpo,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今「民間熱絡、官方冷漠」為吾人看到的兩岸互動圖像。然一般咸信,經貿層面的頻密交流,將促成政治層面的漸進整合,而兩岸間的關係,是否將循此途徑,走向統合的未來?兩岸的經貿互動,是否又將註定趨於大幅開放,終而產生莫之能禦的政治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信須追根究底的自影響台灣民眾對於兩岸交往所持立場之因素談起。即便兩岸政府間互動有限,民間交流卻逐漸擴張,日益衝擊兩岸關係的現狀,然此類經貿範疇的互動,即便發生於民間社會,而其幅度與方式雖仍受兩岸政府的節制,但在民間社會力量持續壯大的態勢下,台灣當局有關兩岸交流的政策,最終仍將決定於台灣的民意走向。   然而台灣民眾對兩岸交流所持立場為何?又受何種因素左右?學界對此似未進行更有系統的探究,本研究之目的便在彌補此項缺憾,作者透過「2006年台灣認同的起源與政治效果之民意調查」所得民眾對於兩岸交流的態度,追蹤此類立場背後的決定因素。然為求前瞻未來,研究設計中將此類因素區分為可能變化的「理性層面」以及根深蒂固的「感性層面」藉此觀察台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立場的由來。換言之,吾人認為台灣民眾在面對兩岸交流議題時,存在一個「理性 vs. 感性」的二元空間,前者訴諸「自評利益」、「階級劃分」、「經濟區域」、「部門利害」以及「競爭能力」;後者則受「省籍認同」、「身份認同」、「政黨認同」以及「台灣意識」的影響。此外,「自評利益如何認知?」乃是啟人疑竇的,此看似理性但卻暗藏權力與情感糾葛的經濟收益認知,其背後所不為人知之處則將引人遐想。
15

臺商赴大陸投資與兩岸貿易互動 / Taiwanese Investment on Mainland China and Trad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胡志強, Hu, Chih 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中國大陸1979年開始採行經濟改革及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吸引大量的外資進入及大幅拓展貿易,使其經濟得以快速成長。然而,我國政府自1987年11月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我方之大陸政策有相當大的轉變,採取較以前開放的態度來看待民間與大陸之間的交往,而使得兩岸的投資與貿易成長迅速。故本論文主要研究兩岸的投資與貿易之互動,藉以試圖瞭解兩岸經貿交流的真實情況。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臺海兩岸經貿關係的演變與現況。   第四章 臺商赴大陸投資的發展與現況。   第五章 臺商赴大陸投資與兩岸貿易互動。   第六章 臺商赴大陸投資對兩岸在主要出口市場競爭之影響。   第七章 結論。   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結果顯示,臺商赴大陸投資與其所衍生之產值約為一比三,而帶動之貿易量則為投資金額的一點五倍,可見兩岸的投資與貿易之互動相當顯著。此外,本論文的研究也發現,臺商赴大陸投資並不一定只對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故國人對此一現象不須太過驚慌。最後,並認為政府應多加強對大陸臺商的管理與輔導,使其不會對臺灣本地產業造成過大的衝擊,而使臺灣地區的經濟維持蓬勃發展。
16

海峽兩岸經貿關係衍生之所得稅問題探討 / The Income Tax Problem of the Tra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 wan and Mainland China

張敏蕾, Chang, Ming L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台商赴大陸投資之家數、規模與預期投資回收期間,有逐漸增加、擴 大與延長之際,其衍生之所得稅問題卻未隨投資活動之增加而謀以因應之 道。故本研究針對此一問題,首先探討現階段兩岸經貿關係之進展情況及 台商赴大陸投資動機中,租稅扮演之地位與重要性程度。繼而針對主題, 將現階段台商至大陸間接投資,所涉及之所得稅規範,分別自台灣與大陸 兩地區加以論述,並發掘分析其所隱含之問題。而隨間接投資所引發之國 際租稅規避問題,則透過租稅庇護所及移轉計價二主題作詳盡之剖析。經 由上述三個面象之討論分析後,茲將本研究結論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 國統綱領作為租稅政策指導地位之適宜性有待商確,本研究以為宜按實質 經貿發展情況加以研擬。 (二)對大陸投資之所得稅問題,不單只從大陸 地區發生之所得應否納入課 稅來討論,還須配合間接投資之現制與我 國課稅管轄權無法及於大陸 之現況,加強涉外所得課稅制度之規範。 透過移轉計價實質課稅原則與反租稅庇護所稅制等措施的推展,方能使因 兩岸交流所引發之所得 稅問題,獲得徹底的解決。 (三)落實租稅協 約之簽訂。 (四)從促進兩岸間賦稅體制差異之了解與文書驗證資料蒐集 等之合作,進而逐步縮短兩岸租稅體制之差異,此乃兩岸租稅整合應有之 步序。
17

台灣地區主要商業雜誌之經濟性內容初探:經濟報導模式之檢驗 / Economic content brief analysis of major business magazines in Taiwan area ─ modeling of economic event reporting

劉德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過去對於經濟新聞與閱聽人的研究,得知一般人對於經濟論題認知不足 ,而且對於經濟知識的了解,也多來自於傳播媒介的報導,可見媒介是閱 聽大眾經濟消息的重要來源,同時在長期下,也模塑了閱聽大眾對於經濟 情勢的觀點。既然媒介常成為一般人對經濟事務的了解來源,商業雜誌─ ─專門針對經濟事項報導而設計的媒介──則具有重要地位。由於雜誌的 深入報導的特性:不僅呈現事件發生的原因,同時加以分析,使雜誌成為 了解一事件全貌的重要傳播通路;以經濟題材為主要報導的專業商業雜誌 ,更是傳達經濟見解到其他對同類問題有興趣者之最佳工具。商業雜誌究 竟如何塑造帶有政治色彩的兩岸經貿互動關係?此一議題在本文之前尚未 有人探討。根據本文的研究,商業雜誌的報導內容如對照客觀真實(發展 背景、兩岸貿易額與台商大陸投資額變動數據),大致反映真實的情況; 換言之,商業雜誌對於兩岸經貿的發展過程的描述並未失真,商業雜誌在 該項議題報導上是扮演著「鏡子」的角色。至於「塑造者」角色,本研究 由於僅針對商業雜誌的內容分析,並未對其閱聽眾進行調查,無法得知商 業雜誌對受眾的認知影響情形,僅能依據該報導內容與真實之間差異情形 進行推估。按本文的推論,商業雜誌在報導兩岸經貿互動關係之各項論題 時,與客觀之社會資料在時間序列上相似,並且不易區分兩者在時間變動 上的先後次序。以Rosengren(1981)提出的「文化與社會結構關係類型 」模式解釋,商業雜誌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可能彼此「相互依賴」, 商業雜誌對於兩岸經貿議題的報導,應是同時也扮演著「塑造者」的角色 。從本文的分析結果,印證媒介內容在長期之下對於閱聽人認知極可能有 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當受眾對於兩岸經貿議題缺乏親身經歷時。同時本 文也證實經濟性的專業雜誌對於經濟議題的報導上,充分發揮雜誌的特殊 個性。正因為商業雜誌「敘述兼評論」──深入報導風格,對於兩岸經貿 報導角度更需格外謹慎。
18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兩岸經貿自由化--以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例 /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陸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0年代以後,全世界各地區幾乎都已成立地區性合作組織,唯獨東亞地區,卻仍未形成特有的地區組織,僅出現一些涵蓋東亞國家的合作組織和論壇,如東協、亞太經濟合會;嚴格而言,此二組織無法真正代表東亞地區合作組織,因為東協並未包括東亞地區的中共、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外);而亞太經合會涵蓋的區域過於廣闊,成員也不僅限於東亞國家。東亞區域化早在1980年代即展開,政府間合作主導的東亞區域主義也於1990年代後期開始快速萌芽,其中以東協為軸心的「東協加N」系統的區域經濟整合發展更是明顯。 1990年代末期,國際間簽署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蔚為風潮。中國面對世界經濟環境變化,以及促進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實際需求,對外洽簽FTA的態度也越顯積極。尤其中共總書記胡錦濤2007年明確提出「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此係中國首次將對外布建自貿區列為國家級戰略,其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更邁入全面快速進展新階段。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中國積極發展區域經貿關係,融入世界經濟整合的面向與深度均有顯著擴展。從近年中國與貿易夥伴洽簽FTA的現況與展望,亦可窺見其布局策略取向,係著眼於「立足周邊、邁向市場、掌握資源」等三大面向。迄2010年9月底,中國已簽署及商談中的FTA計14個,除涵蓋範圍東亞地區,更擴及富藏能源與潛在商機的新興市場(如:海灣國家、智利、秘魯),逐步建構橫跨全球5大洲的自由貿易網絡。同時,中國更積極爭取與日本、南韓洽簽FTA,期建立「東北亞自由貿易區」,與北美、歐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中國洽簽FTA快速進展,不僅有助加快其企業「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國在國際經貿分工地位,也因其潛藏貿易競合與區位戰略動機,勢將牽動東亞、乃至全球的區域經濟整合走向。 二十多年來兩岸經濟關係演變與發展,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深化發展密不可分。目前,兩岸經濟關係已成為兩岸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平臺,推動了兩岸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面對臺灣被排除在東亞經濟整合體制之外的嚴厲挑戰可能是臺灣生存危機,但也可能是臺灣發展契機,端視臺灣的因應思維與回應戰略,以及臺灣政府的決心與能力。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的發展是全球貿易、投資與生產要素流動更加自由化的契機。因此,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的建構正提供臺灣一個絕佳的揮灑舞台。臺灣在全球經貿表現有目共睹,臺灣面積不到世界萬分之3、人口僅占千分之4,但按貿易總額,為全球第16大貿易國,按GDP,是全球第18大經濟體;另臺灣居全球投資風險排名第5名、全球競爭力排名第8名,投資環境評比全球排名第4名,另在晶圓代工、IC封裝、光碟片、Mask Rom、電解銅箔等全球市占率第1,惟過去因為國際政治處境特殊,一直被排除在亞太或其他地區經濟整合之外,對臺灣經貿造成一定衝擊,特別是亞洲各國積極投入FTA的簽署,而臺灣卻被排除在外無法參與最為明顯,但在兩岸於2010年6月29日完成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已開啓臺灣與其他重要貿易夥伴的經濟整合之門,為臺灣經濟前景創造新的契機。ECFA後,臺灣從此邁入嶄新的經濟時代,除加速兩岸經貿正常化外,還將開啟參與國際及區域整合,逐步邁入自由貿易島。
19

兩岸租稅協議之研究:跨國比較觀點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ross-strait taxation agreement:a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

陳淑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交流開放20多年以來,經貿交流的進展最快速且最為明顯,台商赴大陸投資,不僅帶動大陸的經濟現代化發展,也拓展了台灣產業的全球化佈局。雖兩岸經貿交流頻繁,但因兩岸關係特殊且分屬不同的政治實體,雙方為避免重複課稅,各自單邊採用「抵免法」,但實務上因無稅務合作與交流,仍無法有效解決重複課稅問題。根據陸委會估計,大陸台商目前約有80萬到100萬人,由於兩岸稅收訊息無法有效交流,我國政府無法確實掌握台商在大陸實際所得及納稅情形,致無法給予稅收抵免優惠,亦無法有效防止不肖廠商逃漏稅;同理,大陸方面亦然。兩岸專家學者及大陸台商認為要解決逃漏稅及雙重課稅的問題,應在彼此承認的情況下簽訂兩岸租稅協議。 早在1990年代開始,兩岸就有稅收合作的理論探討,但由於兩岸稅制的差異和政治因素影響,一直沒有形成具體措施。自2008年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出現歷史新契機,雙方恢復了制度化協商管道,兩岸已歷經六次會談,共計簽署十五項協議及一個共識,為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奠定重要基礎,也創造互惠雙贏的成果。整體而言,這些協議執行成果已逐漸顯現,兩岸民眾也享受到兩岸交流所帶來的便利與福祉。有鑑於現今經濟全球化及區域一體化的趨勢下,兩岸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在推展經貿關係正常化的同時,努力建構兩岸稅收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將有利於兩岸經濟持續正常發展。原本預期在2009年第四次「江陳會」簽署的兩岸租稅協議,由於雙方在課稅權的認定等觀點不同,加上台商反彈聲浪變大,雙方在最後一刻決定暫不簽署。 本文嘗試從租稅理論及相關文獻探討,評估兩岸租稅協議簽署之必要性。再透過檢視國際通用之租稅協定範本,比較各個租稅協定範本的優缺點,以作為簽署時之參考依據。藉由深度訪談法,蒐集台商等訪談者對該議題之觀察評析,藉以釐清兩岸簽署租稅協議之利弊得失,並透過跨國比較觀點,找出可供政府簽署兩岸租稅協議時之參考。
20

國輪國造 戰後台灣造船業的發展

林本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旨探討造船技術知識在產業的滲透性,造船業發展的角色及其與政府、航運的互動關係。除前言與結論外,共分為三章。第二章為戰後台灣造船經營,重點在於探討戰後接收台灣造船業恢復舊有能力、協調貸款,協助修造船舶,航業危機影響經營方式,以及內部經營管理的弊病所在以及探討內部管理一系列改革方案,台船在戰後進行重建,籌措資金及人事、物料與財務管理,運用數據進行管理,改變以往忽視細節,憑藉本身經驗完成工作,造成管理未上軌道情形。 第三章為造船計劃的萌芽、中挫與調整,詮釋造船計劃政策形成過程、中挫與結果。經濟官僚又是如何藉由外資引進造船技術,以及經濟官僚如何訂定政策有效轉移造船技術與管理觀念,且造船業如何受到政治影響、工業環境以及國際航運景氣變化這些條件的制約。 第四章為重新尋找技術合作的夥伴,造船業發展基礎為船型設計、機材自製,需要高度技術能力,管理階層向外尋找技術資訊,伴隨建廠過程對於外來技術資訊的搜羅與吸收,調整若干制度機制,透過現場實作經驗將技術知識內化生根,解決船廠實際作業問題,進而估算作業成本,建構台日經濟交流的立體歷史圖像。

Page generated in 0.0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