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11
  • Tagged with
  • 11
  • 11
  • 11
  • 11
  • 5
  • 5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颱風土石流受災地區行動弱勢族群疏散避難行為模式之研究-以水里、尖石地區為例

黃冠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近年來發生許多土石流災害,導致許多傷亡與損失,而行政單位在救災時,往往忽略土石流潛勢溪流地區民眾的避難決策需求,尤其行動弱勢族群。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式,針對新竹縣尖石鄉、南投縣水里鄉的一般家戶行動弱勢者,調查實際土石流災害下行動弱勢族群之災害認知與疏散避難行為特性再與無土石流災害下之預期認知及國外研究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土石流消息來源方面,實際避難時除了最為信賴「行政單位的廣播宣導」之外,對於網際網路消息有增加信賴的趨勢;土石流認知方面,實際避難行為較預期認知認同「土石流防災宣導與避難演練對您很有幫助」之認知;避難考量因素方面,實際避難行為則明顯比預期認知較為重視「過去的受災經驗」此項因子,因此災害之預期認知與實際行為兩者並非全然相同。 應用二元羅吉斯特迴歸方法,建立行動弱勢族群「是否採取避難」、「是否需要協助」、「避難過程所需時間」之三種避難疏散行為模式,解釋災害認知、外在環境與災民本身特質等避難因素間之關係。模式發現有接獲避難訊息、所得較高、有危機意識與土石流防救災知識的行動弱勢族群,進行疏散避難的比例較高;也發現行動弱勢族群最需要交通工具與輔助設備的協助;此外行動弱勢族群傾向選擇熟悉的路線,而造成整體避難過程較為耗時。最後依據前述對行動弱勢族群之疏散避難需求與行為特性之掌握,本研究對相關公部門提出行動弱勢族群防救災對策之建議。 / / For realizing the evacuation behavior of disabilities in debris flow disaster, the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the disable groups to understand their disaster perception and actual evacuation behavior. Two debris flow vulnerable townships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Shuili Township in Nantou County and Jianshi Township in Hsinchu County. Therefore, their decision and perceived attributes in Debris Flow were clarified, in addition to examine if evacuation expectation corresponds to actual behavior.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evacuation expectations shows significantly differ from the actual behavior on the source of debris flow warning, the debris flow awareness, the consideration of evacuation factors, and the choices of evacuation sites. So evacuation expectation isn’t totally correspond to actual behavior. Research result by evacuation behavior models, disable groups that are “alert”, “have safety knowledge”, “higher income”, are outstanding factors ,it is relatively high to evacuate the proportion of taking refuge. On the other hand, models find disable groups need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to help most. In conclusion, before drafting emergency planning,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more the disable group’s expectations and actual evacuation behavior than the request of the situation to ensure the planning is good to work.
2

大台北地區消費者對各國服飾產品態度之研究

裘明昌, QIU,MING-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探索大台北地區消費者對義大利、日本、中華民國、韓國、美國等 國家的服飾產品態度。並瞭解消費者的自我意議高低、購買及使用經驗多寡與消費者 態度間的關係。 第一章緒論首先敘述本研究的背景及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的範圍、包括產品、國 家別、樣本的選取等,第三節則闡述本研究所欲達成的目的為何? 第四節根據研究的 自變項、應變項來說明研究的假設。 第二章敘述與本研究有關的理論及文獻探討,第一節為消費者行為理論,包括消費者 行為模式E–K–B Model, 有關態度方面的相關理論。第二節為相關研究文獻探討, 分別討論過去學者研究的問題及發現。第三節則摘要本國學者的一些相關研究及發現 。 第三章主要在說明研究方法,對研究的內容作-扼要性的報告。第一節說明研究流程 ,第二節則根據理論,將本研究的觀念架構加以表達。第三節報告研究的設計重點, 第四節為問卷設計的說明。第五節抽樣方法則討論樣本的選取,資料的收集方法。第 六節為研究資料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首先說明抽樣的結果包括全體樣本對各國服飾產品態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各 種人口統計變項的交叉分析表、消費者自我意識、購買及使用經驗;最後說明消費者 對服飾產品的認知及訊息來源。 第五章說明運用統計方法變異數分析分析消費者對不國家態度差異以及不同消費者群 體差異,並檢定研究所做假設。第六章則說明研究的結論以及在市場行銷上的涵義。
3

手機使用者於電量管理之行為模式分析 / User Behavior Analysis of Power Management from Smart-Phone User Logs

張錦生, Chang, Chin 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科技的進步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得人們通訊方式改變,生活也更加依賴智慧型手機。然而,電池技術卻未能支援智慧型手機長時間使用,因此手機使用者在電量管理上的行為就變得相對重要。欲研究探討手機使用者的電量管理行為模式,須建立一個包含軟、硬體及使用者的實驗平台,本研究採用經麻省理工學院驗證的Funf Framework開放性原始碼框架,作為蒐集使用者操作紀錄資料,以情境假設觀察這些資料,定義出各情境行為模式的特徵,並根據實驗數據進行所有資料驗證。根據實驗結果,大致歸納出電量管理行為模式,此結果可提供使用者使用手機在電量管理上參考,或發展智慧型電量管理應用程式,以最佳化電量管理。 / The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spread of smart phones are changing the way that people communicate and how their livings rely on smart-phones. However, the technology of battery nowadays is still insufficient to meet the need of heavy smart-phones users; therefore, it be-comes relatively important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user behavior on power management.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patterns of user be-havior on power management by building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with appropriate software, hardware and users. We use the Funf Open Sensing Framework, which is originally developed at the MIT Media Lab, to collect user logs on smart phones. We have observed collected data under contex-tual assumptions,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s within the context of each be-havior pattern, and validat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With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several patterns of power management have been classif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users to manage battery life, or for developing applications on smart power management that best optimizes energy consumption.
4

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行為模式分析 / Behavior Analysis Based on Smart-phone User Logs

許志毓, Hsu, Chih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通訊技術的演化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改變了人際溝通的方式與手機的應用情境,在此變動快速的行動運算時代,欲研究探討使用者的行為模式,必須建立一個包含硬體、軟體與使用者社群的實驗平台,以量化的數據補強質性的觀察,準此,本論文將以現有之平台為基礎,強化其功能與易用性,方便其他研究者觀察資料的概況,並擷取符合某些條件之資料,此外,我們採用3-gram之應用程式序列,作為行為模式(behavior pattern)之特徵定義,配合不同的應用程式被使用之頻率,在相似度比較上進行不同比重的加權,根據實驗結果,可大致對使用者進行初步的分類,亦可利用此指標,針對已分類過的使用者更進一步探討之間的歧異程度。 / The rapid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evalence of smart-phones have changed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 To effectively observe and investigate user behavior in this new era of mobile computing,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that consists of hardware devices, software applications and user groups is essential. In this thesis, we enhance and extend the functions of a user log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system to facilitate quick overview of the recorded data and allow flexible query/extraction of desired data segments for further processing. In addition, we employ 3-gram app log sequence as the main feature to characterize user behavior. A similarity measure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relative app usage frequency has been defined to compare and classify users and their usage patterns.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measure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users of different traits given enough time period of observation.
5

從生活型態觀點探討旅遊網站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與使用意願之研究

黃美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觀光遊憩產業已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佔有極重要的角色,早在於一九九二年觀光遊憩產業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WTTC,1992),本研究主要以市場區隔角度及生活型態觀點,探討旅遊網站使用者的消費決策過程與使用意願研究,應用Plummer(1974)提出的生活型態量表,以及Enge,Blackwell&Kollat(1984)提出的EKB購買決策模式為主要研究架構,探討旅遊網站的消費決策行為,依變項為需求確認、資訊搜尋、方案評估、購買決策。 本研究利用生活型態量表淬取出之六個因素與兩個集群進行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將此二集群受訪者配合一般生活型態因素構面之解釋,將兩個集群加以命名,集群一「生活態度積極型」消費者強調個人的價值觀、注重自身的權益、具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追求多元資訊及體驗;集群二「生活態度中庸型」消費者相較於集群一,較不凸顯個人價值觀及風格、對時事及流行資訊的敏銳度低,較不注重自身的權益、缺乏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追求平穩且安於命的生活。 運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T-test及卡方檢定,分析檢驗兩集群關於購買決策過程中的使用動機、資訊搜尋來源、評估準則、購買意願與再購意願及使用行為之差異,不同生活型態集群與消費決策過程分析研究發現如下所敘。 一、旅遊網站使用動機 集群一與集群二的消費者關於旅遊網站使用動機皆以「主導控制產品多元」為主,顯示兩集群使用網路最重要的動機是能夠主導控制多元的產品資訊。但從平均數相較得知,集群一相較集群二的消費者在旅遊網站上使用動機各構面較強且兩集群具顯著差異。顯示集群一的消費者係屬自主性高的理性購買者,網站是其獲得多元產品資訊的管道,期望網站內容能滿足個人之需求,提供量身訂做的商品;而集群二的消費者這方面的特色則相對較集群一低。 二、旅遊資訊來源 集群一與集群二的消費者關於旅遊資訊來源皆以「我經常由入口網站及旅遊網站上,取得旅遊相關資訊」,其次依序為「我經常依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判斷旅遊資訊」及「我經常聽取親朋好友購買旅遊商品及使用經驗的意見」;資料分析顯示兩集群在旅遊資訊來源各構面具顯著差異。 三、線上旅遊商品之評估因素 集群一的消費者關於線上旅遊商品之評估準則,依序為「產品的品質」、「是否提供完整的服務」及「服務人員態度良好」;顯示該族群消費者以旅遊商品的實質效益進行理性評估,重視實際消費過程的完整性及滿意度,屬於產品導向的消費者。 集群二的消費者關於線上旅遊商品之評估因素,依序為「個人資料保密」、「產品的品質」及「服務人員態度良好」,與集群一「生活態度積極型」的消費者之首要評估因素有顯著差異性,集群二重視網路安全性及資料保密性,其次才是實質產品面的效益。 四、線上旅遊商品的購買意願 集群一的消費者關於線上旅遊商品的購買意願,依序為「旅遊網站上國內外自由行」、「旅遊網站上國內外訂房的購買意願」及「旅遊網站上國內外機票購票」;顯示該族群消費者喜歡自由不拘的行程,強調獨立自主的性格,對於客製化及組件式商品的興趣高。 集群二的消費者關於線上旅遊商品的購買意願,依序為「旅遊網站上國內外訂房的購買意願」、「旅遊網站上國內外機票購票」及「旅遊網站上國內外自由行」;顯示該族群的消費者傾向商務或短期的旅遊,對於自由行的意願明顯低於集群一的消費者,因此在購買行為上係屬依賴性較高且缺乏獨立自主。
6

個體選擇模式(Discrete Choice Model)的抽樣研究

宣美婷, XUAN,MEI-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每個人在面臨特定的選擇集合時, 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行為發生, 如果將每個人的反 應集合起來, 組成一組資料, 利用這些資料, 我們就可以導出一種行為模式。一般的 行為模式都將應變數視為連續變數( 例如需求量),近年發展出的個體選擇模式(Discr -ete Choice Model)則將應變數視為間斷的(Discrete)孌數( 例如交通工具的選擇: 汽車=1、火車=2、飛機=3等等) 。藉由這種模式, 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或預測人類在 面臨各種選擇時所產生的行為。 一個行為模式, 包含了可以被觀察的自變數和未知的參數, 我們利用抽樣觀察而得的 資料來推估這些未知的參數, 但不同的抽樣方法會導致不同的估計值。一般而言, 在 這類問題中應用到的抽樣方法有三種:1. 簡單隨機抽樣、2.外生分層抽樣、3.內生分 層抽樣。本文主要的研究內容集中在探討運用不同的內生分層抽樣法所推估的參數值 之間的差異。 研究方法大致可分為三個步驟: 一. 閱讀前人的文獻, 彙總整理前人的方法, 并發現新的抽樣與估計法: 此法是先決 定內生分層后每層的抽樣比例, 再用系統抽樣的方法抽出樣本, 最后用最大概似法對 參數加以推估。以Binary Logit Model為例: P(1︱x)=1/(1+exp(-xb)) P(0︱x)=1/(1+exp(xb)) 其log likelihood fuction為 logL=Σ {y [log(gl)+log(p(1︱x )]+(1-y )[log(g0)+log(P(0︱x )]-log[gl P (1︱x )+g0 P(0︱x )]} 其中y =1 or 0;gi是選擇i 選項的抽樣比例(i=1 or 0);x 為自變數;b是欲估計的參 數。 二、證明利用新法所產生之估計式, 和前人所研究出的估計式同樣具有一致性。 三、模擬一組母體, 再比較新法與前人的估計式間的差異。
7

台北市靈芝消費者行為研究

張海淚, Zhang, Hai-S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以 EKB消費者行為模式為理論基礙及研究架構, 透過生活型態對消費者一 般行為及消費行為的影響來分析不同生活型態群間在對靈芝的看法, 消費購買行為及 在人口統計變項上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透過靈芝公司及學校老師, 共回收樣本 421份, 皆為20歲以上的識字台北市居 民。本研究以一般 AIO量表來衡量生活型態, 並將之因素分析, 抽取生活型態因素構 面, 再透過集群分析將樣本分為數個不同的生活型態群。 不同生活型態群在對靈芝看法各題目上的差異情形, 使用ONEWAY ANOVA及Scheffe 檢 定法, 來找出彼此有差異的兩群體。不同生活型態群在購買消費行為上的差異情形 , 這些行為包括購買目的, 購買地點、知識來源、購買決定因素、購買金額、品牌忠誠 、購買品種、劑型、服用目的、服用期間、服用金額等, 使用百分比法及 檢定來區 別各群間的差異性。不同生活型態群在人口統計變項上的差異情形, 使用百分比法及 檢定來看各群間的差異情形。 其次利用上面所得資料, 將各生活型態群作個描述, 以得知各群在生活型態因素構面 、對靈芝看法、購買消費行為、人口統計變項的特徵。最後本研究並將所有樣本對購 買消費行為的反應, 依題目別依次分析其整體情形, 包括購買目的、購買地點、知識 來源、購買決定因素、購買金額、品牌忠誠、購買品種、劑型、服用目的、服用期間 、服用金額等項目。
8

創新採用模式在行銷上之應用:家用電腦實例

張德明, Zhang, De-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在本研究中試圖整合Rogger創新產品採用觀念 於E、K、B消費行為模式之中。並以家用電腦為例,台北市市民為樣本,做實證性 研究。 第二章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檢視有關「創新採用」與「消費行為模式」之理論範疇 及其研究文獻。 第三章研究方法。包括認識研究變數、提出虛無假設以及研究設計、研究工具、樣本 設計、分析工具等之說明。 第四章按台北市民對家用電腦之購買意願區分為五群。分析各群消費者在生活型態( Life Style)與人口統計變數上有無顯著差異。 第五章分析各群消費者在產品情報來源與評估準則上有無顯著差異。 第六章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俾對如何有效規劃創新產品之行銷策略, 有所助益。
9

從商品價格探討線上購物與網路拍賣經營模式之差異

曾文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目前國人的電腦和網路的普及率相當的高,電子商務也連帶迅速的發展, 其中相當重要的平台就是線上購物與網路拍賣,線上購物和網路拍賣都是近十年來蓬勃發展的網路平台,2007年兩者的總產值超過1800億台幣,台灣的消費者目前相當習慣去網路平台瀏覽、購買商品。但是台灣的網路拍賣出現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那就是網路拍賣有一部分市場朝向線上購物,消費者是以購買新產品為主,而非過去網路拍賣是購買二手品、收藏品為主,這也讓本人想要研究探討其中的原因。 本研究主要研究為線上購物與網路拍賣的平均價格、價格分散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並且假設線上購物在平均價格與價格分散程度都會比網路拍賣大,以筆記型電腦和液晶電視為探討商品,調查所有品牌的型號,並且以型號為基準去比較是否有支持本研究之假設,進而探討筆記型電腦與液晶電視整體與個別品牌結果差異的原因。
10

個人用戶對網路銀行接受行為研究-信任與科技接受模式的整合性探討

許榮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網路的發展與普及,有愈來愈多人選擇使用網路來進行日常活動,而網路銀行就是一例。網路銀行具有多種的好處:對於使用者而言,它提供隨時、隨地處理財務的通道;對銀行而言,它可以降低營運成本、減輕臨櫃負擔、增加收續費收入、吸引客戶、減少客戶流失的成本與提供網路宣傳的廣告。參考美國的發展經驗,若能有效提昇網路銀行使用人口,那麼銀行將會增加可觀的獲利,因此本研究藉由探討、解釋使用者為何願意再次使用網路銀行的行為來了解現行台灣網路銀行的使用率偏低的可能原因,以利於網路銀行的推擴及策略的制定。   網路銀行同電子商務,表徵是科技,本質是商業。接受使用網路銀行的行為,相當於代表同時接受使用新科技與信任它-科技接受模式(TA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與信任理論需整合性探討,由於台灣過去中並沒有此類研究,因此本研究藉由移植Gefen, Karahanna et al. (2003)的整合模型至網路銀行的議題上,俾希望能夠清楚而完整地陳述與解釋使用者願意再次使用網路銀行的行為,最終有助於提高網路銀行的使用量。   信任理論部份採用McKnight, Larry et al. (1998)對於信任的看法,一方面是因為它整合了了各種不同學派(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經濟學等)對於形成信任關係的解釋,另一面它以理性行為模式(TRA,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的順序結構形成模式-信念、態度、意圖、行為的順序架構。而正由於科技接受模式源自於理性行為模式,因此在做適度的必要調整後,Gefen, Karahanna et al. (2003)。將之集結成一整合模式。而模式中,「信念」整合了各種「因素」的影響再對「行為意圖」造成影響,其中形成信任的因素有:計算原則的信任、體制結構的保障、境遇的正常性與熟悉性因素;而信念有:信任、認知易用與認知有用信念。由於本研究探討的議題是台灣的網路銀行,不同於探討新網路商店的被接受使用行為,因此本研究在模型移植過程中以創新擴散理論(DOI, Diffusion of Innovation)的配適性(Compatibility)來取代境遇正常性因素。   為驗證移植模式,本研究採網路問卷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問卷的問項設計主要是來自於文獻所提供的問項,在經過適當的中文化、調整語意與試問後,最後得到9個構念共29個問項。網路問卷的訊息曝光主要有兩個管道,其一是委由優仕網獎勵其會員填答,另一則是本研究將問卷訊息公布在各大bbs站與各大入口網站的金融討論區當中。在扣除隨意作答與無效問卷後,本研究最後得有效問卷217份。而資料分析部分,除了分析人口統計資料的敘述統計量外,由於結構方程模式(SEM,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進行分析,能夠同時進行因素分析與路徑分析的特性,因此本研究選擇作為主要的分析方法。 在經過一系列結構方程模式的操作流程包含了模型界定、辨識、參數估計、模型契合度估計與模型修飾後,本研究得僅進行小部份的修飾的模型,由於評估問卷測量品質的測量模型的指數當中,不論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Chronbach’s α)亦或是建構信度]或效度[建構效度]上都表現相當優良,因此結構模型的各路徑係數的可信度與有效度相當高。 本研究在經過了各路徑的分析之後,做出了以下幾個結論: 1. 商業面的〝信任〞議題影響使用者有意願繼續使用網路銀行的影響力,較科技面的〝科技接受〞議題來得大。 2. 現行影響網路銀行使用者信任的因素,主要為計算原則的信任因素、其次為熟悉性因素;而體制結構的保障因素對信任的影響力非常小,至於配適性因素則無影響力。 3. 科技接受議題也受信任議題的影響。因此認知易用與認知有用皆受計算原則的信任與熟悉性因素間接影響。而除此之外,認知有用尚受配適性因素的直接影響,在影響力上,信任的因素所帶來的間接整體影響力上,略大於適配性因素。

Page generated in 0.02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