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 |
台灣軟體產業創新平台之研究王緯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軟體產業一直是我國積極發展的重點產業,在政府及業界的積極努力下,許多優秀的軟體公司逐漸展露鋒芒。軟體產業涵蓋廣泛,包括套裝軟體、系統整合、網路服務等6大類,其中套裝軟體又可區分成防毒軟體、影像處理軟體、遊戲軟體等不同類別的產品。隨著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軟體領域未來將擁有可觀的前景。
軟體公司要獲取競爭優勢,持續性的創新是一個重要的要素。知識創造是企業持續創新的關鍵所在,而新產品開發過程正是組織知識創造的核心過程。本研究針對多媒體軟體公司進行研究,希望從組織知識創造的角度出發,來探討多媒體軟體公司的產品創新過程,並且試圖歸納出不同類型多媒體軟體公司其成功創新平台之特點,以提供投入此領域的軟體公司參考。主要的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不同類型多媒體軟體公司,其技術知識特質不同。
遊戲軟體與幼教軟體開發,其整合技術知識多元程度高,且技術知識內隱程度高。影像工具軟體(影像處理、影像辨識、3D工具)開發,其整合技術知識多元程度低,且技術知識內隱程度低。
(二)技術知識特質會影響多媒體軟體公司之創新平台。
1.整合技術知識多元程度高,則概念的生成與發展來源較為廣泛。整合技術知識多元程度低,則概念的生成與發展來源較為集中。
2.整合技術知識多元程度愈高,則團隊成員多樣性愈高。整合技術知識多元程度愈低,則團隊成員多樣性愈低。
3.整合技術知識多元程度愈高,則愈需要廣泛的開發合作網路。整合技術知識多元程度愈低,則較不需要廣泛的開發合作網路。
4.整合技術知識多元程度愈高,愈需要具備T型技巧、甚至A型技巧的團隊領導者。
5.技術知識內隱程度高,則概念溝通與問題解決傾向採用較多元之原型方式。技術知識內隱程度低,則概念溝通與問題解決傾向以規格(spec)方式。
(三)不同類型軟體公司其專案組織結構並不相同。
遊戲軟體與幼教軟體公司,其專案組織結構傾向組成固定工作團隊。影像工具軟體(影像處理、影像辨識、3D工具)公司,專案組織結構傾向採用重型團隊。
第一章 緒論 1-2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軟體產品開發相關文獻 2-1
壹、 國內學者研究 2-1
貳、 國外學者研究 2-3
參、 小結 2-8
第二節 組織知識創造 2-9
壹、 Nonaka & Takeuchi(1995)的研究 2-9
貳、 Leonard-Barton(1995)的研究 2-16
參、 Clark & Wheelwright(1993)的研究 2-25
第三節 技術知識特質 2-34
壹、 技術知識內隱程度 2-34
貳、 技術知識複雜性 2-36
參、 小結 2-37
第四節 技術知識特質與組織知識創造之關連 2-39
壹、 技術知識內隱程度與組織知識創造 2-39
貳、 技術知識複雜程度與組織知識創造 2-40
參、 小結 2-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變項說明 3-2
壹、 技術知識特質 3-2
貳、 多媒體軟體廠商之創新平台 3-4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6
壹、 研究方法 3-6
貳、 研究對象 3-6
參、 資料蒐集 3-9
肆、 研究限制 3-12
第四章 研究個案彙總 4-1
第一節 U公司影像處理軟體開發個案 4-1
壹、 公司背景 4-1
貳、 “PhotoImpact 4”開發專案 4-5
第二節 S公司遊戲軟體開發個案 4-17
壹、 公司背景 4-17
貳、 “仙劍奇俠傳”開發專案 4-21
第三節 B公司幼教軟體開發個案 4-35
壹、 公司背景 4-35
貳、 互動媒體部簡介 4-39
參、 “未來EQ小領袖”開發專案 4-40
第四節 B公司3D影像工具軟體開發個案 4-51
壹、 公司背景 4-51
貳、 國際產品研發中心簡介 4-51
參、 “Chart3D”開發專案 4-52
第五節 I公司幼教軟體開發個案 4-63
壹、 公司背景 4-63
貳、 “阿毛的ABC新樂園4”開發專案 4-65
第六節 I公司遊戲軟體開發個案 4-76
壹、 公司背景 4-76
貳、 “幻影特攻”開發專案 4-76
第七節 N公司影像辨識軟體開發個案 4-91
壹、 公司背景 4-91
貳、 “丹青黃金版 4.0”開發專案 4-94
第八節 Y公司幼教軟體開發個案 4-103
壹、 公司背景 4-103
貳、 “十二生肖多媒體魔法屋”開發專案 4-104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5-1
第一節 多媒體軟體廠商技術知識特質分析 5-1
第二節 技術知識特質與多媒體軟體廠商創新平台 5-6
第三節 其他研究發現 5-4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5
壹、 多媒體軟體公司之管理意涵 6-5
貳、 後續研究建議 6-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1
一、 中文部分 參考文獻-1
二、 英文部分 參考文獻-5
|
452 |
我國公立藝術博物館組織結構之研究 /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art museum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林育綺, Lin, Yu-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今日我們探討博物館的經營管理,不僅應考慮各種影響其運作的外在因素,如社會、文化、制度等生態性的變遷,更應深入分析博物館本身實際運作的基礎-亦即「組織結構」之優劣。博物館的組織結構是否健全、人員編制是否得當以及運作方式是否有效,攸關博物館的功能是否得以完全發揮。組織是博物館的軀體,亦是其運作的基礎,唯有健全的組織結構,才能使博物館有效運作,達成經營目標。簡言之,經由博物館組織結構的探究,博物館將可對本身的功能、資源的分配及管理做深入與多種層面的瞭解,進而提出改革的方案,成為博物館順利發展的契機。
本研究以「藝術博物館」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目前國內公立藝術博物館組織結構以及組織中工作內涵、人員編制與運作概況。首先,經由相關文獻的蒐集與彙整,釐清藝術博物館組織功能發揮與組織結構發展之關係;其次,透過具體資料的分析,瞭解國內公立藝術博物館組織結構演進與變遷以及組織運作現況,並歸納出我國公立藝術博物館組織結構的特色。最後,探究現今國內公立藝術博物館組織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並提出相關建議,供我國藝術博物館未來規劃組織結構之際,作為參酌。 /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Art Museum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anagement of museums include social,cultural level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the organizationalstructure. The reason is that the design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of a museum is the basic oper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art museums.
We discuss the job, staff and operation of art museums. Then we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art museum.
At last, we try to find some problems of the operation of artmuseums and suggest how to solve them.
|
453 |
蘇轍古文研究 /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of Su, Che王素琴, Wang, Su-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學是人類思想最真誠的反應,故文學之作用,固不得僅以詞章視之。唐宋古文,在中國散文史上,居於承先起後的階段,而宋文承唐代韓柳古文運動之後而健康發展,以平易流暢之體開啟新途,影響元明清文風甚巨。因此,研究宋文,不僅有助於吾等對古典文學的承繼與了解,更可加強充實新文學創作的內涵。宋六家中,蘇軾的文學魅力,使他有廣大的讀者群,其父其弟的光芒,是難以與之匹敵的。但因有父親的著意栽培,才能灌溉長養蘇軾這株文學的巨樹,因有弟弟蘇轍的羽翼之功,才能使蘇軾的影響更深更遠。可以說,老蘇和小蘇是使蘇軾更突顯其價值的人。其中小蘇因與蘇軾相隨之歲月久,更具有他重要的地位。本於欲對蘇軾之認識更深入,更基於對蘇轍其文其人的好奇,而有此論文之作。
本論文除緒論和結論外,共分三大章:第一章、蘇轍的古文淵源:蘇轍的古文,受他本身稟賦與學習的影響最深,其次是父親的用心培植,母親的身教,及兄長的終身肯定、支持。師長中影響他較多的是歐陽修與張方平。歐陽修較偏於文學方面,張方平則文學、政治、為人處世等均對他起了相當作用。
第二章、蘇轍的古文寫作藝術:第一節、議論之文:蘇轍的議論文,數量多且精,並深受歷來選文家的青睞,尤以茅坤,更是推崇備至。他的議論文,早年洋洋灑灑,氣勢豪縱,中晚期轉而內斂深沉,重人生事理的闡發。第二節、敘記之文:他的敘記文,數量雖不多,但篇篇精妙,其優點,可由六方面來談,即:一、寄寓深遠。二、敘事簡鍊。三、融入議論。四、寫景逼真。五、運用對答法。六、謀篇富變化。第三節、傳記之文:蘇轍的傳記文,最特殊是他的自傳<潁濱遺老傳>,此文是古人罕見的長篇自傳,內容豐富,對研究他的文學或北宋的政治、民生、軍事?等,均…有重要價值。其他關於小人物的傳記,篇篇都能塑造特殊的類型。寫墓誌、碑銘等,都能切合事理,對傳主作最恰當的描寫。第四節、書信之文:蘇轍的書信,「上書」類寫得氣勢非凡,而一般書信則溫婉莊重,二者均能因人立言,態度懇摯。
第三章、古文評價:蘇轍之古文,宋明清時期尚多有好者。近代以來,研究者較寡,但不影響他存在的價值。他的古文價值,可從四方面來談。一、具有獨創性。二、「穩」的文學風格。三、有得於養氣的文學家。四、古文藝術之繼承者張耒。經過對蘇轍古文之研究,可得到以下結論:蘇轍之文學,雖不如其兄發展全面,乍看也不似他光彩耀人,但若仔細品味,則他的古文意蘊深、用筆老,自有風貌,又非其兄所能籠罩。
|
454 |
全球化製造資訊系統之架構與分析方法的研究 / The Research on Developing an Architecture and a System Analysis Approach for Global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許祐嘉, Hsu, Yow-J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全球化生產型態的轉變以及區域製造中心的形成,傳統位於單一地點的製造環境早已不符合企業實際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球化的製造環境。而由於全球化的環境容易造成溝通與協調上的不便,因此如何利用資訊科技發展出一個完善的資訊系統來支援製造功能,乃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本研究首先探討全球化製造環境的特性,並依據此特性提出一個符合此環境需求之製造資訊系統的架構,再就此架構建立出一簡單的概念模型。最後,並提出一個以物件導向方法為基礎的系統分析方法,來協助企業管理人員發展出符合其企業特質之製造資訊系統。 / Due to the change of production typ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centers, the traditional and stand-alone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is no longer suitable to the
operations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stead of it, a global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is to b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recently. Since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s easy to make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 inconvenient, how to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develop a well-defined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upporting manufacturing functions of the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be accomplished.In this research, firstly, we try to clarify the properties of a global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then propose an architecture for the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se properties.
Secondly, we intend to establish a model of the global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e that we proposed. Finally, we will develop an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pproach to help the system analysts to build a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ir own-purpose and own-characteristics.
|
455 |
研發/製造間互動對技術成功之影響-從TQM觀點的研究 /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R&D and Manufacturing on Technical Success -- From the Viewpoint of TQM林培文, Lin, Pe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實際從事研發/製造的公司為對象,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從全面品質管理的觀點來探討研發/製造間互動對技術成功之影響。分別從研發人製造間互動,所須注意的工作重點為何?技術成功的績效衡量指標為何?上述之互動所須注意的工作重點與技術成功績效衡量指標的關係等三方面加以探討。並經個案公司綜合分析後,得到下列發現:
一、研發人製造間互動,所須注意的工作重點:
1. 領導統御:高階主管參與程度、專案經理經驗程度及人際關係
2. 資訊收集分析:資訊的管理、資訊約有效性、資訊的分析與運用
3. 策略品質規劃:方針展開、策略品質規劃、品質改善全員參與
4. 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的規劃與管理、員工參與、教育訓練、績效獎賞、員工的福利與滿足
5. 程序品質管理:設計導入、開發程序管理、支援系統的貢獻度
二、技術成功的績效衡量指標:
1. 在數量方面:如技術文件數;專利數目;設計變更數目等
2. 在時效性方面:如進度控制;設備停機時間;技術移轉時間
3. 在成本方面:例如成本降低;預算控制
4. 在品質方面:例如品質的確認;可製造性;與競爭者比較
三、互動所須注意的工作重點與技術成功績效衡量指標的關係:
1. 欲得到較佳的數量績效,可由下列工作著手:易裂性設計的導入、試製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高階主管的參與程度、績效評估與獎賞系統。
2. 想得到較好的時效性績效,可由下列工作著手:高階主管的參與程度、專案經理的經驗程度與人際關係、資訊的管理、分析與運用、人力資源的規劃與管理、員工參與、績效評估與獎賞系統、易裂性設計與同步工程、程序管制、支援系統的貢獻度。
3. 想得到較好的成本績效,可由下列工作著手:資訊的管理、分析與運用、易裂性設計與同步工程、模組化設計、程序管制、績效評估與獎賞系統。
4. 想得到較好的品質績效,可由下列工作著手:品質方針展開能力、策略品質規劃程序管理、品質改善全員參與、資訊管理、分析與運用、教育訓練、易裂性設計及試製前準備工作、程序管制、績效評估與獎賞系統。
|
456 |
流行產業核心資源與國際化策略之研究 / The Core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in Hit Industry王美雅, Wang, Mei 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動機在以有系統的方式來探討產品生命週期相當短暫的流行產業,即唱片、服飾、出版、電影及電視遊樂器等五項產業;同時由於此類產業產品生命週期短暫的特性,傳統的產品/市場分析方式已不再適用,作者擬以新興的資源基礎論的觀點來分析流行產業,同時在國際化風潮盛行的今天,國際化是一不容忽視的議題,延續上述說明,本研究將以資源基礎的觀點來討論企業國際化策略之選擇。本研究目的如下:
1.建構適當的分類構面,對流行產業做適當分類,以獲取更多資訊
2.找出流行產業核心資源。
3.研究核心資源與國際化策略之對應關係。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係屬於探索性之研究,目前理論仍在發展階段,並無十分完整的理論架構。因此本研究擬採個案研究法進行。首先本研究根據次級資料的蒐集與實務現象的瞭解,認為「唱片業」與「服飾業」是流行產業中風格殊異的兩類產業,故選擇此兩產業為主要研究之產業代表樣本。另外,本研究的觀念架構包括核心技術類型、核心資源組合、核心資源特性,以及國際化策略四大變項,藉由選取唱片與服飾業中代表性的廠商A、B、C、D公司,深入訪談該企業之核心技術類型、核心資源與國際化策略,據以分析其間關係。
在研究結論方面,整理結果如下:
一、流行產業可區分為「流行主體專屬性高者」與「流行主體專屬性低者」,兩者之關鍵成功因素有別。
二、流行產業中有三種不同的核心技術類型,即「掘井型」、「汲水型」,及「配送型」。
三、唱片業與服飾業中,核心技術類型間交易標的物、交易商品獨特程度、交易頻次不同,故統治方式不同。
四、流行產業中核心資源組合決定於其核心技術類型。掘井型者核心資源組合應為契約網路、非契約網路、行銷能力、企業文化、個人專業技術能力,及個人人際網路。汲水型者核心資源組合為設備與調配能力。配送型者的核心資源組合為配銷通路的蜜集程度與陳列位置優列、促銷能力與品牌。
五、企業擁有不同核心資源組合,由於核心資源特性有別,應採用不同的國際化策略。
六、不同核心技術類型者,由於核心資源組合、核心資源特性不同,應採用不同的國際化策略。
|
457 |
赴大陸投資廠商生產效率之實證分析 /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s of Investment in China王英湘, Wang, Yin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在於探討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資源配置最適,就是經濟效率的達成,效率可以說是經濟理論的精義,但就實證層面來說,效率的慨念卻是相當抽象而模糊。直到Farrell(1957)提出衡量效率的概念,使得效率得以數據化,在往後的學者不斷地深入探討與研究,使生產邊界方法廣泛的運用在產業分析之中。在諸多衡量技術效率方式中,隨機性邊界方法較符合實際社會情形,所以本論文即根據Aigner, Lovell and Schmidt(1977)估計隨機性邊界與生產效率之計量方法,分別設定誤差項為不同的截斷性半常態分配配以及設定Cobb-Douglas和CES兩種生產函數形態,分別估計生產邊界,並加以檢定,再就適當的函數模型估計平均技術效率值與個別廠商的技術效率值,接著討論影響技術效率差異之因素。本文從向投審會登記投資大陸之台商的台灣工廠與大陸工廠挑選電子、機械、紡織、成衣四種產業為實證對象。
根據本論文實證研究之結果,重要結論可歸納如下:
第一,我們應用Aigner, et.al(1977)之隨機性生產邊界模型,衡量電子、機械業及紡織、成衣業兩類產業四組資料之生產邊界。不同誤差項分配之假設下,檢定結果顯示,不能拒絕u在0處截斷之虛無假設。不同生產函數型態設定的生產邊界亦無明顯差異,檢定結果以Cobb-Douglas生產函數較合適。
第二,在生產邊界估計上,電子、機械業及紡織、成衣業兩地的工廠,兩類產業大陸工廠的勞動產出彈性都大於台灣母公司,同時兩類產業大陸工廠的規模報酬也都高於台灣母公司,這說明台商為何紛紛前往大陸投資。
第三,比較台商之台灣工廠與大陸工廠,結果顯示無論電子機械業或紡織成衣業,台灣工廠有極高的效率,平均效率皆在90%以上。兩類產業的大陸工廠的效率則較差,約在40%到950%之間。影響台灣工廠效率的主要因素來自人為無法控制之隨機因素,而大陸工廠的低效率主要來自人為技術因素。
第四,我們利用Jondrow, et al(1982)提出的條件期望值公式進一步計算各別廠商的技術效率。根據各別廠商的效率分配,我們發現台灣母公司皆十分集中,大陸工廠則頗為分散,紡織成衣業甚至有九家廠商在20%以下。顯示該產業應加以注意生產的過程與管理。
最後,本文探討影響廠商技術效率差異的因素,我們發現最重要的變數是廠商規模。兩類產業的台灣工廠及大陸工廠,廠商規模都與生產效率有明顯的正向關係,規模愈大,效率愈高。設廠年齡對四組資料都呈負向影響。資本勞動比則除了台灣的電子機械業以外,都是負向關係。是否投入研究開發及產業區別,則沒有明顯的關係。在大陸工廠方面,設廠地區電子機械業設廠在沿海地區春效率較高,紡織成衣業則以內陸地區效率較高。在投資形態方面,紡織成衣業者以獨資企業效率較高,電子機械業則相反,顯示後者在選擇投資型態時,主要考慮的是如內銷方面等其他因素較不著重效率。
|
458 |
影迷的盛宴:台北金馬影展觀眾的儀式性參與 / The Feast of Cinéphile: The Ritual Participation of 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Audience張哲豪, Chang Che-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馬影展對台灣藝術電影影迷而言,就像是場神聖的盛宴,在這場儀式中,透過群體的力量,讓信念的力量益發強大。本研究嘗試依循「朝聖」(pilgrimage)的角度,將金馬影展的觀影者,視為一種信仰著藝術電影教派(cult)的信徒,他們的身份不只是閱聽人或消費者,而是一種參與者(participants)。
本研究分為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針對金馬影展三十年來(1980~2009)的影片清單進行歷史性檔案研究,歸納出金馬影展播映影片的脈絡。第二階段對影展觀眾進行問卷調查與參與觀察,以期歸納出金馬影迷的外在觀影行為,並透過田野調查實際了解金馬影迷的參與過程。第三階段則是對影迷進行深度訪談與生命史訪談。在影展現場找尋了78位金馬影迷進行訪談,另針對3位具代表性的影迷,分別透過他們參與金馬影展的經歷,來進一步認識歷年金馬影迷參與的過程。
本研究發現金馬影展的儀式概念(The Cult of Film Festival)主要來自於三者:在時間性而言,因一年一度有如逢年過節的「週期性」而營造了儀式感;在空間性而言,因影片與影迷的「齊聚性」而營造了儀式感;除了這兩者之外,要達到類宗教的景仰標準,勢必還要有「神聖性」的概念,其神聖感則是來自於電影大師的作品,所帶來的崇拜心態。
至於影迷的朝聖歷程,本研究以三位影迷的生命史作為引述,介紹20、30、40歲各個世代的影迷,究竟是什麼樣的樣貌。而後根據大量深度訪談、田野觀察與問卷調查的結果,搭配儀式結構的模式,描繪出金馬影迷單次旅程與生涯歷程。在單次旅程的部份,可以分作「前影展時期」、「影展時期」與「後影展時期」,三者中尤以前影展時期的套票搶購與排隊劃位最具儀式性特質。在生涯歷程的部份,亦可分作「前影迷階段」、「影迷階段」與「後影迷階段」,此三者之間主要差異,是以對電影的重視、迷戀與可犧牲程度作為劃分標準。 / For art cinema fans of Taiwan,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just like a sacred Feast, fans gathered together every year, that increasingly the forces of faith in the ritual.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ollow the "pilgrimage" view, to imagine that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audience as the cult followers, their identity is not just the audience or consumers, but a participants.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irst is the archive research of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for the thirty years (1980~2009). Second is the festival audienc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understand the fans viewing behavior. The third stage is life history interview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ritual” or “cult” concept of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mainly from the three points: the timing, the result of annual holidays, like the "cyclical" and created a sense of ritual; in the space, for film and fans of the "gather" of the ritual to create a sense; In addition to these two, the religious admiration to achieve the standard class is bound to also have "sacred" concept, its sacred sense is from master's work in the film, brought the worship mentality.
For fans of pilgrims journey, the study quoted by three fan’s life history, describes the various generations of 20,30,40 years old. Then according to a large number of interview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findings of the survey, with the ritual process model depicts a single journey and the career of the cinephiles. In a single part of the journey, we can divided into "pre-festival period", "Film Festival Period" and "post-festival period". Part in a career of the cinephiles can be divided into "pre-cinephile stage", "cinephile stage" and "post-cinephile stage",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is based on the film's importance, degree of obsession and expendable as the division of standard.
|
459 |
傳統中國獸面紋圖樣對應寫實相片之產生技術 / The pattern generation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animal-mask decoration王裕炫, Wang, Yu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獸面紋又稱做饕餮紋,其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但早在夏代青銅器上就已發現這種紋飾,饕餮是古人想像出來的怪獸,進而再融合自然界中各種猛獸的特徵而成。一般形象是以鼻樑為中線,兩側成對稱排列,有大眼和頭上兩個大角,以及一個沒有下唇的大嘴。非相片寫實電腦繪圖技術(Non-photorealistic Rendering)不同於傳統的電腦圖學技術,著重於產生各式各樣不同於光學物理的繪圖效果。最重要的是如何分析各種藝術的結構和技巧,進而加以統整之後,建立系統性的演算法,將其重現於數位空間。本論文便是針對中國古代所流傳下來的獸面紋圖樣的設計創作去做分析,從而發展出一套系統,讓使用者輸入一張任意的動物圖像,將此圖像標示出特徵部位後再與我們收集的獸面紋樣資料庫做簡單的比對和變更,自動的產生繪製出具有中國古代獸面紋圖樣特徵的結果。 / Animal-mask decoration, also known as the taotie pattern, is an art stylization commonly found on bronze vessels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Taotie is an imagined gluttonous monster, which is composi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wild animals. The general layout of taotie is a symmetrical face with pair of large eyes and horns, and a big mouth without lower lip.
Non-photorealistic computer graphics (NPR) technology tries to produce all kinds of effects different from the optical physics, and focuses on analyzing and integrat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various arts and skills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method to reproduce the styliza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animal-mask decoration, and building a system to transfer the stylization. The User can input an animal photograph and manually select few feature points. Then the proposed algorithm will automatically extract the feature and find the correspondence in the example Database to create the new animal-mask decoration with the feature in the input photograph.
|
460 |
臺北縣政府稅捐稽徵處效率之研究:三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 / A study of efficiency of taipei county revenue service office:the 3-stage dea approach劉學文, Liu, Hsueh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臺北縣政府稅捐稽徵處為對象,採用2001-2008年資料,共有56筆樣本資料進行實證研究。應用三階段DEA作為分析模型,以滿足產出多樣、品質差異及產出環境各異之特殊要求。考量稅捐稽徵處特性下,探討其經營效率,提出改善經營效率之政策性建議,以提升有限資源的效率化利用。
臺北縣政府稅捐稽徵處之經營效率值(三階段純技術效率值)評估之結果為1.0186。研究發現,若未摒除稅捐稽徵處所提供服務的不同產出品質,以及受到環境變數之影響,經營效率值將會低估44.16%。此外,若未考量規模效率,經營效率值也會高估18.23%。
實證結果顯示,利用DEA對於本文地方稅分類方式分析,會產生很好的效果。透過本文提供的分類方法,管理機關可獲得較為有效的管理方式。再者,依據隨機邊界法分析、產出投入比與效率值的相關分析等結果,各地方稅的管理單位應可瞭解其擁有資源的優劣勢,以改善其相對無效率或進步緩慢的窘境。 / This research tries to estimat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aipei County Revenue Service Office using empirical data from 2001 to 2008. In order to meet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various outputs, different output qualities and specific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3-stage DEA model is chosen and modified for empirical study.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may give policy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The estimate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ird stage, is 1.0186. The study shows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will be underestimated by 44.16% if output quality variable and production environment variable are ignored. In addition, if scale efficiency is not taken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efficiency will be overestimated by 18.23%.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A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applied to the local tax classification model of this study.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SFA analysis, output-input ratio and efficiency index, each management unit of local tax could find out its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resources endowment to improve the relative inefficiency and to make progress in the future.
|
Page generated in 0.02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