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7
  • 72
  • 5
  • Tagged with
  • 77
  • 77
  • 32
  • 26
  • 24
  • 24
  • 23
  • 23
  • 22
  • 21
  • 18
  • 17
  • 17
  • 16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景氣循環與投資策略 - 以美國市場為例

黃賢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果股價反映的是市場對未來企業獲利的預期,那麼一般投資人應該可以因為對經濟數據的關注而使自己的投資報酬增加,因為若經濟數據的趨勢透露出景氣好的訊息,企業獲利就有成長的希望,股價上漲的機會就比較高,反之,景氣差,股市下跌的機會比較大,投資策略就要保守了。本研究將探討即使投資人無法預期景氣的轉折,但只要能夠及早確定景氣的轉折與趨勢的成形,應有助於投資人提升調整投資策略或資產配置的效率,從而趨吉避凶提升投資績效。 其次,由於各種產業的特性不同,各種產業在景氣循環中不同階段的獲利表現可能不盡相同,例如醫療製藥業受到景氣波動的影響程度可能不如奢侈消費用品那麼明顯,因此景氣如果處於向下的趨勢,奢侈消費用品產業的獲利可能會比醫療製藥業差,從而導致醫療製藥業的股價表現會比奢侈消費用品產業好。本研究將探討如果能夠確認景氣是位於何種階段,那麼投資人選擇投資特定的產業 (類股) ,則有獲取較高報酬的機會。 簡言之,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於探討: 1. 研判景氣循環的變化是否有助於提升投資績效。 2. 在不同景氣循環階段下,哪些產業是最適合的投資標的。 本研究主要是以實證研究的方法來探討景氣循環與投資策略之間的關係,以美國股市為研究對象,在不考慮交易成本與股利發放的情況下,得到兩項主要結論如下: 1. 投資人利用自行研判景氣循環轉折以及自行畫分景氣循環階段的方式,有機會可以獲得優於大盤表現的投資報酬。 2. 在不同的景氣循環階段確實有特定類股之股價表現較為突出的情況,顯示類股存在所謂防禦型與景氣循環型的區別,因此投資人有機會在不同的景氣循環階段可以投資不同的類股來獲取較高的報酬。 然而儘管本研究發現投資人如果用功研究景氣趨勢的變化,並且順勢調整投資策略,將有機會擊敗大盤,不過由於受限於研究時間與資料不足,以及欠缺嚴謹的統計檢定,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與證據仍待進一步強化。
22

平衡計分卡對公司績效之影響:實施平衡計分卡之前與之後之比較-以國內A銀行為例

曹晉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組織的本質,在於將資源充份有效地運用,俾達到創造價值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每個企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想盡一切辦法朝此方向努力。有的企業從策略面著手,擬定具有差異化,讓企業可以出奇制勝的競爭優勢的策略內容;有的企業則不斷地改善營運管理,讓本身在成本競爭上持續保持優勢。更有的企業直接從價值創造的主題著手,找出會影響價值創造的關鍵因素或層面,並加以管理,俾達到目標。   自1992年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Robert Kaplan與諾朗諾頓研究所之CEO David Norton推倡平衡計分卡制度以來,此制度著實已成為策略的一項落實制度。許多組織之所以遭遇失敗,原因並不在於其沒有策略或是策略的品質不夠好,而在於組織缺乏了將策略貫徹執行的能力,因此影響了企業之成功。平衡計分卡制度之所以備受重視,即在於它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架構與方法,能夠有效地幫助組織跳脫策略口號的迷思,進一步使組織整理聚焦在策略上,俾發揮最大的力量,持續地朝價值創造的目標邁進,以保持領先之地位。   本研究以個案銀行實施平衡計分卡制度對公司績效之影響,以實施前後做一比較,依財務性及非財務性指標分析,經實證研究結果,實施後財務指標均較實施前明顯增長,非財務指標(客戶構面、內部流程構面、學習與成長構面、加上風險構面)亦有長足之改善,惟發現個案銀行實施平衡計分卡後,對公司願景、使命、策略目標與個人目標之結合度仍顯有落差,若能將三者做更深入的結合,勢必可創造出更大的績效。然囿於時間、資料、方法等限制,無法完整,對研究個案銀行建議,為落實平衡計分卡之功效,務必使所有員工充分瞭解該項管理制度之精髓,且定期檢視策略目標與執行成果,適時調整方向,審慎地制定績效衡量。另對後續研究若能結合其他管理制度,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未來可嘗試,將平衡計分卡與結合作業制成本管理(ABM)與經濟附加價值(EVA)連結研究,亦是新方向。
23

消費者基礎品牌權益衡量在台灣實務界的應用探討

李正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品牌權益衡量的相關研究資料對於品牌管理日趨重要,然而過去許多衡量品牌權益的量表或模式建構,多數是單以財務面或是結合財務與行銷兩方面的模式,觀點分歧;而以消費者為基礎,並以行銷策略為目的的品牌權益衡量模式或量表雖然已經有部分文獻,但多僅止於概念性探討,而品牌權益衡量系統的建制與實務界引用的情況則未見討論。品牌的衡量方法並未獲得一致共識,且大多未在實務操作上予以執行並驗證;實務上品牌權益衡量的狀況與學術上的討論其差異何在?實務上如何使用品牌權益衡量?而目前實務上品牌權益衡量又進行到什麼程度?這些在過去的資料中都不易發現完整陳述,因此研究者希望可以探究實務上品牌權益衡量的現狀與應用層面。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將有關品牌權益概念及衡量方式作一系統化整理,並討論品牌權益衡量在台灣企業的運用現況;包含1.探討我國國內企業品牌權益衡量可能的發展與觀念構面。2.探討品牌權益衡量在我國國內企業中品牌管理運用的可行性,是否可用以及如何可用。3.瞭解品牌權益衡量在我國國內企業中運用時可能面臨的問題與限制。 本研究屬於探索性的質化研究,研究重點在於廣泛蒐集並挖掘關於研究主題的相關資料以利研究者對於研究主題的掌握。而傳統上質化研究蒐集資料的方式,包括了焦點團體調查法、實地觀察、深度訪談以及個案研究等等,雖然這些方式在執行運用上及本質上有所差異,但其目的卻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儘可能地發覺現象(李天任、藍莘譯,1995:63)。本研究為達到研究目的,並考量到研究主題的特性,在研究設計上選擇以文獻分析法、佐以焦點團體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作為質化資料的蒐集來源,並據此設計出研究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大綱。 本研究在擬定包含品牌權益「概念」、「現狀」、「方法」及「執行」四面向的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完成後,隨即進行訪談對象的設定與選擇,並依此選擇標準執行後續研究訪談工作,共計訪談十位代表不同屬性立場之專業人士與實務工作者。 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品牌權益衡量的概念實務上普遍肯定品牌權益衡量的價值,實務界對品牌權益概念仍紛雜;在品牌權益定義方面可以分成三種定義方法,一是消費者行銷基礎的品牌權益定義,二是直接以品牌權益構面來表示品牌權益,三是以財務為基礎的品牌權益定義;品牌權益構面仍集中於基本構面中的品牌忠誠度及品牌知名度;對於品牌權益衡量的使用現狀,台灣仍屬啟蒙階段且集中於少部分特定產業,主要來自於觀念、投入成本的門檻;在品牌權益衡量的方法上有質化與量化方法的差別,另在執行程序上也因為受訪者不同的角色立場在不同階段參與度也不同。 此外,品牌權益在學術上與實務執行上的差異,國內企業對品牌概念與經營的限制,品牌權益管理人事安排問題,以及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也在後面一並討論。
24

員工獎酬策略與績效衡量指標之探討 / The Strategy of Employee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

陳曄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力資源管理為公司營運管理之中日趨重要之學門;而其中績效管理與薪酬管理為人力資源管理中極重要之一環。根據過去實習經驗,績效管理與獎酬制度時常有制度流於形式、分配不公平、激勵效果不彰等議題;是以希望透過本研究來釐清上述問題於公司中,實際發生情況,並對照學術理論架構來思考對應策略,期待可以對歸納公司實務之員工獎酬與績效衡量指標之執行方式、與學術理論之對應性與出入、找出公司問題之痛點、並進一步提出改善建議。 本研究乃以質化方式來探討欲研究之議題,採用三段式之訪談架構,約訪個案公司之人力資源主管、業務單位主管與公司統籌營運之高階主管。透過人資主管,彙整歸納訪談紀錄,了解該公司乃之績效考評制度與獎酬分配方式;與業務主管訪談,則了解該公司該套管理制度之實際運行程效以及所面臨之問題;與高階主管訪談,則進一步釐清該公司所面臨的問題,並討論各項問題之解套方式。 而個案公司之績效考評制度乃採用等級評分法、硬性分配法、評語法與目標評分法,並依照職等與職位別來設計每一單位之績效評核表,每年進行一次年度總體員工績效衡量。其獎酬制度,則依據其績效考評結果,有年度年終獎金、酬勞金,季度專案獎金,月度績效獎金等類別。個案公司於績效獎酬制度之架構雖完整,但仍存在獎勵不夠及時、激勵效果不佳等議題。彙整語對照學術理論與業界實際執行情況後,本研究認為,業界與學術界績效衡量與獎酬制度之相對應性;而績效衡量辦法實務衍伸之問題,包含:業務單位之獎酬策略與績效衡量指標探討、內勤單位之績效衡量議題、主管主觀意識影響績效衡量結果,需要依賴公司持續檢討制度之問題點、教育訓練主管、以及協助主管除了執行績效評定之外,善用其他管理工具,方能達成績效衡量指標予員工獎酬策略之效率與管理意涵。
25

從企業、分析師及會計師觀點論資訊電子業智慧資本資訊之揭露

饒祥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經濟時代來臨,企業的財富以及獲利的來源不再侷限於有形的資產,而是來自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能力與人力的總和,以及與組織策略相呼應的運作體系,也就是所謂的「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智慧資本不僅對既存的經濟型態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對財務報表的價值攸關性造成相當大的衝擊,揭露更多的攸關資訊已是未來的趨勢,然而公司、會計師及券商的立場不同,對於資訊揭露的項目、程度與方式亦可能存有差異,因此本研究便從公司、分析師及會計師三種不同的觀點來探討智慧資本相關資訊的揭露。   本研究針對智慧資本的四大構面,人力資本、內部組織資本、外部關係資本與創新資本,各自發展出15項衡量指標,並以公司、會計師及券商為問卷發送的對象,以探討智慧資本衡量指標的重要性、揭露可行性與可能的揭露途徑等三項議題。   本研究發現,在60項的智慧資本衡量指標中共有57項是重要的,且透過因素分析可將指標做進一步的彙整,包括「人力資本」的能力態度、學經歷、人才培育與考核獎酬,「內部組織資本」的工作環境、組織架構、系統運作與資訊投入,「外部關係資本」的業務關係、知名度與經營風險以及「創新資本」的研發能力、創新投入、技術掌握與開發新業務。就整體而言,公司、會計師及券商對指標重要性的判斷頗具共識,並無明顯差異。   在57項重要的指標中,共有29項揭露可行性高的指標與26項揭露可行性低的指標,其他2項則無明顯傾向。其中,可行性低之指標大多屬於難被適當地表達與客觀驗證者,而揭露可行性高之指標則大多屬於量化的資訊或是具有書面的憑證可供確認。此外,公司、會計師及券商對指標揭露可行性判斷的差異並非來自於意見的相左,而是對可行性高低程度的判斷有所不同。   至於在衡量指標可能的揭露途徑上,本研究發現會計師明顯較公司及券商傾向於自願性揭露,而券商對於指標強制性揭露的要求則比公司來的強烈。另外,指標揭露可行性的高低影響指標可能的揭露途徑,揭露可行性越高則越容易傾向於強制性揭露,反之則容易傾向於自願性揭露。 / Time of knowledge economy is coming. Wealth and profits of business come from not only tangible assets but also everything which can brings enterprises advantages including knowledge, abilities, human resourc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This is what called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makes a big impact on value relevance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Disclosing more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but enterprises, CPAs and brokerage have different stands and opinions each other about items, degrees and way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o this paper wants to explore disclosure of related information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from different angles.   Based on four dimension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 human resources capital, internal organization capital, external relationship capital and innovation capital, a questionnaire is developed. This questionnaire includes four dimensions, 60 indicators (each dimension has 15 indicators) and three main questions —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indicators, degree of indicators which can be disclosed adequately and adequate ways of disclosure (compulsive or voluntary). Questionnaires are sent to three different groups — enterprises, CPAs and brokerage.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57 out of 60 indicators are important and can be summarized to “ability and attitude”, “education and career”, “workforce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and compensation” from “human resources capital”; “working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perating system” and “information input” from “internal organization capital”; “business relationship”, “popularity”, and “business risk” of “external relationship capital”; “abilit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nput”, “held technology” and “new business development” from “innovation capital”. In addition, Judgments on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indicators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enterprises, CPAs and securities.   In 57 important indicators, there are 29 indicators which can be disclosed adequately and 26 indicators which can not (the rest indicators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tendency). The indicators which can not be disclosed adequately are almost which can not be expressed well or verified objectively. The indicators which can be disclosed adequately are those numbered information or have objective verified documents. Differences between enterprises, CPAs and securities do not come from contrary opinions but different judgments on degree.   About adequate disclosing ways of indicators, CPAs tend to voluntary disclosure much more than enterprises and securities. Securities want more compulsive disclosures than enterprises. Whether an indicator can be expressed adequately will influence adequate disclosing ways of indicators. The more an indicator can be expressed adequately, the more tendencies of compulsive disclosure will have.
26

大學時期表現及選秀順位對於職業生涯績效預測能力-以NBA為例 / The prospectus ability from college stats and draft position to professional career performance - using NBA as an example.

魏子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嘗試探討美國大學籃球選手使用NBA官方效率衡量方法,計算並比較美國大學選手兩個時期其中之關聯,並期望找出最能預測NCAA籃球選手進入NBA之關鍵成功因素,以及探討選手大學表現與其預職業生涯表現之關聯性。本研究使用1996-2000年期間,208位參與選秀進入NBA的球員當作觀察對象,並以其進入NBA後10年之表現,作為評估其職業生涯之表現。 研究結果發現球員大學表現以NBA官方效率公式所計算之效率值越高,選秀順位就越前面,尤其選手的得分與阻攻影響選秀順序最大,得分越高與阻攻次數越多,選秀順位就越前面。其次,大學時期的表現與進入職業以後的表現不論用NBA的效率值,或Hollinger 的效率值都有顯著正相關。就整體而言,大學時期的養成表現,確實可預測球員職業生涯的績效。
27

人壽保險公司之風險及清償能力評估:檢視利率變動型年金 / Risk and Solvency Assessment of the Life Insurer: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est-Sensitive Annuity Policies

郭俊良, Kuo, Chun 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保險公司之雙率風險發酵,除了高預定利率保單,使得保險公司承擔利率風險,造成保險公司高額的利差損外。自2007年修法,提升保險業國外投資限額不得超過保險業資金45%,當年度國外投資佔31.21%。2014年修改保險法第146條之4,增設「投資於國內市場之外幣計價股權或債券憑證之投資金額可以不計入國外投資限額」之規定,當年度國外投資部位增加至50.27%。至2016年底壽險業國外投資部位已達12.59兆元,占全體壽險業可運用資金62.71%。 然而,利差交易能帶來收益的前提是匯市波動必須平穩,因為利差交易得承擔匯率波動風險,如果匯率大幅波動,匯差損失可能侵蝕利差收益。2017年前四個月新台幣驟升約6.8%,影響壽險業淨匯兌損失837億元,外匯準備金水位從441億元降至231億元。匯率的變動使得壽險業面臨極大的匯損壓力,一再地顯示檢視匯率風險的重要性。 本研究建構隨機資產負債管理模型,提供公司內部模型之參考。以市場統計資訊及市場保險公司之經驗資料建構模型,嘗試複製市場實際狀況,藉此模擬未來時點之公允價值,最後以風險指標評估保險公司之清償能力,得到以下結論: (1)財務槓桿比例愈高時,違約機率及幅度愈高,建議控制在約15倍左右。 (2)匯率風險增加時,違約機率及幅度增加,應建立適當避險策略。 (3)躉繳型利變型年金在沒有宣告利率保證下,違約風險較傳統型年金低。
28

公允價值與聯貸特性之關聯性 / The Effect of Fair Value on Syndicated Loan Features

林乃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係驗證公允價值資訊是否會影響聯合貸款的借款條件。實證結果顯示公司採用更多公允價值,尤其是第1等級輸入值,可在聯合貸款市場中可取得較有利的聯合貸款條件,例如可取得更低的利率及更高額的貸款金額。然而實證結果也顯示,若公司採用更多公允價值,尤其是第1等級輸入值,會有更高的機會被債權人要求提供債務擔保。由此可知,公司採用更多公允價值可有助於取得更有利的聯合貸款借款條件,同時第1等級輸入值可獲得更顯著的結果。
29

金融危機與產業共動性之研究:以臺灣股市為例 / Stud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Connectivity of Taiwan’s Industries

鄭郁蓁, Cheng, Y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造成了大型金融機構倒閉、全球經濟衰退以及投資人的鉅額虧損,政府與投資人開始重視風險的控管,學術界及實務界也建構出各種能夠衡量金融風險的指標,期能達到防患未然的功效。本研究將Billio, Getmansky, Lo, and Pelizzon (2011)使用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與Granger因果關係檢定(Granger Causality Test)兩種統計方法應用至臺灣股市,證實臺灣各產業指數的連動性高,尤其在金融不穩定的情況下共動性會大增,使危機容易在體系內擴散。而在金融危機時期,食品工業和紡織纖維產業是其他產業最主要的影響者,金融保險業、觀光產業及貿易百貨業則最容易受到其他產業的影響。
30

透過作業審計衡量組織績效之研究

林光炫, LIN,GUANG-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組織績效是企業生存之保證, 同時也可作為社會資源分配之參考。由以往組織績效評 估之研究可發現, 有關這方面之研究, 遭遇到之最大難題乃是缺乏一套普偏性之評估 標準。 本論文主要研究制造業及服務業之高階層管理人員與內部稽核人員, 對於三個有關評 估組織績效之因素重要性之看法。在本研究中, 此三個主要因素為:(1)組織目標,(2) 數量化評估工具,(3)非數量化評估工具。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1)研究四組樣本對組織績效評估工具之重要性之看法,(2)研究 四組樣本間及各組樣本中, 對組織績效評估工具之選擇是否有重大差異。由此而有四 個假設:(1)四個樣本間之看法是否有重大差異?(2)以組織規模之大小而言, 各組樣本 中之看法是否有重大差異?(3)內部稽核人員是否會因服務年數之不同而有不同之看法 ?(4)內部稽核人員是否會因有無會計師事務所之經驗而有不同之看法? 本研究之樣本分為制造業及服務業, 各抽取一百七十家企業, 每家企業再分為高階層 管理人員及內部稽核人員, 亦即嚴格來說有四組樣本。每個受試者被要求對於評估組 織績效之每一主要因素排列其重要性。資料分析所使用之統計方法為多變項變異數分 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本研究最后再就統計分析所獲得之發現, 提出結論及建議, 作為往后對組織績效評估 之研究和作業審計研究之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2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