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5
  • 44
  • 1
  • Tagged with
  • 45
  • 45
  • 14
  • 12
  • 10
  • 9
  • 9
  • 9
  • 9
  • 8
  • 8
  • 8
  • 8
  • 8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存貨理論應用在毛豬產銷問題之研究

謝麗森, Xie, Li-S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假定:包括d a t a 取得之準確性及理論推演時對現實狀況之各種 假想與簡化。 第四節本文內容概述 第二章臺灣毛豬產銷問題之分析-檢討存貨理論應用時可能遭遇之阻礙 第一節毛豬生產特性及其改變:檢討歷年來影響生產量之主要因素,及未來之改變。 第二節毛豬運銷過程之問題:說明豬肉零售價格僵硬性之原因,及運銷過程對豬價波 動之影響。 第三節豬肉消費及出口:并檢討進口豬肉對生產者及消費者可能之影響 第四節由經濟理論說明穩定豬價對社會福利之影響 第五節政府干預毛豬產銷之可行方式與影響 第三章臺灣毛豬產業之計量( 經濟模式) 模型預估及結果 第一節模型內各變數之選取與檢討、估計方法 第二節模式之測定及結果說明 第三節假設之檢定 第四節模式之驗證與修正 第五節預估應用存貨理論時對模式之影響:進而預測下一循環變動期間之毛豬供需狀 況 第四章適用於毛豬產銷問題之存貨控制模式檢討 第一節存貨理論之觀念性模式 第二節存貨控制模式中各變數應用在毛豬產銷問題之各種假設與實際意義 第三節可行之存貨控制模式檢討 第五章存貨理論之應用-在固定的投資報酬率變動範圍下如何使政府支出最少
32

汽車輪胎業廣告預算的釐定及其效果測定

宋棋擺, Song, Qi-Y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由於經濟快速發展,行銷觀念的導入和大眾傳播媒體的普遍,使各廠商無不 重視廣告的應用,希望能藉著它來增加銷售量,提高績效,因此探討其效果的文獻頗 多,但大部份都偏重於消費品,至於類似工業品的汽車輪胎,則由於產品是屬於中間 性財貨,必須經由再加工、運用的過程才能滿足最終消費者的需求,基於此使的以往 廣告在汽車輪胎業的行銷組合中不受到重視。但如果汽車輪胎業運用廣告,對其銷售 量是否有幫助?關於這點國外學者會對工業品的廣告效果進行有關的研究,故在第二 章中引述某些外國學者之研究結果,列舉出訂定廣告預算之方法,影響廣告預算之方 法,影響廣告支出的要素等,產描述廣告對人員推銷、品牌印象和銷售量的影響;第 三、四章則以國內之輪胎業作為探討的對象,希望對輪胎業之廣告效果有一粗淺的了 解。
33

梯度觀念在線性規劃問題上之應用

林文祥, Lin, Wen-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旨在研討如何將梯度之觀念應用於線性規劃問題,以及所發展出來之解題 方法,內容約三萬字,計一冊,分章,各章名稱及概要如下: 第一章--梯度:介紹梯度之定義以及幾何意義。 第二章--以梯度求起算解:將梯度之觀念導入線性規劃問題,並發展以梯度觀念求 得起解之方法。 第三章--求最佳解:介紹如何用克利斯--克洛斯法將起算解轉換成最佳解。 第四章--與單體法之比較:比較此法與單體法之優劣差異。 第五章--專論二個變數之問題:討論此法在只有二個變數之線性規劃問題時,如何 更能發揮特點。 第六章--電腦程式:介紹此法之電腦程式及例題。
34

人員排班技術之研究

謝漢雄, Xie, Han-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 共分為四節,旨在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 法與論文架構。 第二章:人員排班概述共分為三節,主要在說明人員排班之意義及觀念性架構,並將 其與生產排班技術相比較。 第三章:共分五節,旨在介紹文獻中所提到的各種排班模式。 第四章:共分為三節,旨在研究我國各行業現行之排班方式。 第五章:適用於不同情形之各種排班模式之建立共分三節,主要是建立在各種不同情 形下,較理想之排班模式。 第六章:共分七節,以醫院之護士排班為研究對象,進行模擬排班。 第七章:輪班制度對人員之影響,共分二節,分別說明輸班輪班對人員健康和生產之 影響,及其適應之道。 第八章:結論與建議。
35

公司在觀念上對交易處理及分析的影響

張清讚, Zhang, Qing-Z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首章敘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則論及法律上的公司觀念,該章所討論的觀念有 ヾ公司係個人之組合;ゝ公司係分離而獨立的個體;ゞ公司係一群法律關係;々公司 係一經濟個體。第三章乃討論經濟學上的公司觀念,其中除有將普通股東及管理當局 視為企業家者外,尚有其他觀念。第四章討論會計上的公司觀念,其中包括所有主論 、個體論、基金論及企業論,此外,還提及較不重要的剩餘權益論及指揮官論。第五 章論及公司不同觀念對股權證券交易處理與分析的影響,就中涉及股份的發行,及庫 藏股的買賣和其他增減變動。第六章討論公司觀念對債權證券交易處理與分析的影響 ,內容包括公司債之發行、收回及轉換。第七章則論述公司觀念對所得衡量及分配的 會計處理之影響,其中論及股利,利息及所得稅等問題,最後一章則為結論與建議。
36

台北市選民的分裂投票行為:一九九八年市長選舉之分析 / Split Ticket Voting Behavior: The 1998 Taipei City Mayoral Election

許勝懋, Hsu, Sheng-M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九八年台北市市長選舉中,影響選舉結果最大的是外省籍選民及新黨選民「分裂投票」現象。大量新黨選民在市長選舉中一面倒地投票給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不過市議員、立法委員仍舊投給新黨則是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因。常態下,擁有高滿意度的在位者,常能連任。而在任內施政滿意度常常保持在七成以上的市長陳水扁落選,是相當令人意外的。筆者認為這種現象值得作有系統的分析。 本文利用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抽樣調查面訪資料,針對一九九八年台北市選舉中選民分裂投票的行為進行深入分析。本文歸納影響選民分裂投票的六個模型,利用六個模型經過對數成敗比模型的比較,在控制人口基本背景因素之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籍貫),發現模型影響選民分裂投票的情況:一是政黨認同強度減弱的政黨解組作用導致選民分裂投票。雖然政黨認同在模型中具有明顯的影響力,但台北市近年來並未有政黨解組的趨勢,因此政黨認同減弱並非分裂投票的主因。二為選民的省籍,尤其是外省籍選民分裂投票行為相當明顯,其中年輕世代比年紀大的世代更形嚴重。第三則是統獨議題及相關的中國人/台灣人認同。研究結果發現統獨議題對選民分裂投票不具顯著影響力,但中國人/台灣人則對於市長與立法委員之間的分裂投票有明顯影響力;第四是候選人形象中的裙帶效應並不顯著,對分裂投票與否之間不具明顯差異。五為選民分立制衡觀念。在相同層級的市府及議會之間選民具有分立制衡的觀念,想藉政黨之間相互制衡的方式保護民眾的最大福祉,故採取分裂投票的行為。中央及地方制衡的觀念則不具影響力。第六則為新黨的選民策略投票是影響選民分裂投票的重要因素。新黨選民對於尋求連任的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相當反感,且新黨市長候選人王建□當選機會不大的情況下,選擇轉投給國民黨馬英九之策略投票,並進而形成分裂投票。從六個模型最後推論的結果,真正決定選民分裂與否最重要的因素是選民的省籍背景導致的情感反應及新黨選民的策略投票。而這兩者的關聯又非常密切。 / Split ticket voting by New Party identifiers and Mainlanders had a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outcome of the 1998 Taipei City mayoral election. Large numbers of voters who identified themselves as New Party supporters voted for the KMT mayoral candidate. However, in the concurrent Legislative Yuan and City Council elections, they voted for New Party candidates. Normally, an incumbent with extremely high approval ratings will win re-election easily, but in this case Chen Shui-bian lost the mayoral race. This surprising result is worth researching. This thesis uses face-to-face interview data collected after the 1998 election. To analyze split ticket voting behavior, we consider six different logit models. After controlling basic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cluding sex, age, education, and ethnic background, it is possible to discover what influences split ticket voting. First, weakening party identification can induce a dealignment process. This, in turn, gives rise to split ticket voting. In the data, the intensity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has an obvious effect on split ticket voting. However, there has been no dealignment. Thus, weakening party identification is not the main reason for split ticket voting. The second factor is ethnic background. Mainlanders, especially young and middle aged voters, are more likely to split their tickets. Third, the related questions of unification or independence and Taiwanese or Chinese identification also have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the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position is not significant, but the respondents’ ethnic identity is. A fourth finding is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attail effect influencing split ticket voting. Fifth, many voters wish to balance the parties against each other, and so they split their votes. However, this only holds for offices at the same level (mayor and city council) and not for different levels (local and national). Sixth, strategic voting by New Party supporters was very important. New Party supporters were very opposed to Chen Shui-bian, and the New Party nominee did not have much chance of winning. As a result, many split their votes, voting strategically for the KMT mayoral candidate. After examining the six models, we fin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split ticket voting are ethnic background and strategic voting by New Party supporters. These two factors are intimately connected, of course.
37

《孝經》孝治思想研究

林佩儒, Lin Pei-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孝經》每每被視為一部談論家庭孝道之書,而被歸為純粹家族倫理之專著,然細觀《孝經》之篇章安排及內容,孝道在《孝經》的闡述脈絡中,似乎是被置於政治領域而得到它的意義和價值的。說得更明確些,《孝經》真實的撰作要旨,其實是主張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但前人對於《孝經》的孝治思想,鮮少進行全面而嚴格的檢查,致使這支自漢代之後影響中國政治甚為深遠的孝治思想,不但無法得其應有之地位,同時也使得《孝經》在後人時以倫理、時以政治為標準的不同檢視下,始終無法有一致的評價。本論文便是這樣一種努力,期望透過對《孝經》孝治思想體系的釐清與探討,以還原《孝經》及其核心思想-孝治思想應有的歷史定位與公允的評斷。   本論文共分為四章及結論,第一章首先先從文體形式、概念演進的順序、分類標準以及後人徵引等方面,對《孝經》成書年代進行一個合理的範圍釐定。其次,在確認並拈出《孝經》一書的核心思想為孝治思想後,進一步將孝治思想納入儒家德治主義的範疇中,而確定孝治思想的根本性質。   接著,第二章分別從社會背景及思想淵源兩方面,論述《孝經》孝治思想之形成。《孝經》孝治思想之問世,是按著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路數,在周朝末年封建宗法制度崩潰、而民間社會仍重視親親精神的特定時代氛圍中,擇定自西周以來已逐漸隱含政治力量的孝德,發展而為孝治思想。   而在探討了《孝經》孝治思想之所以產生的外緣條件與思想淵源後,第三章則闡述孝治思想的實質內涵,這包括孝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實際運作的具體步驟。在理論基礎方面,《孝經》孝治思想基本上是立論於性善論,除此之外,《孝經》亦將孝道的根源推而歸於天道,使孝治主義有了形上論的基礎,並從天道的角度保障了孝治的成效。而在具體運作的步驟方面,《孝經》的孝治主義則是透過君王盡孝、實施孝德教化以及要求天下人行孝等三個步驟而得到完全的施展。   第四章則從天子孝道之重要性以及「忠」「孝」兩德目交互融滲等兩個角度,闡揚《孝經》孝治思想的重要特色,並由此剖析《孝經》之能受到歷代君王極端重視的根本因素。   最後,在結論部分,本論文除了提出「以孝治思想為核心思想的《孝經》,不是一部具有政治傾向的倫理性著作,而是一部具有倫理色彩的政治理論專著」的看法外,亦更進一步嚴格檢視孝治思想在當世的實際成效,以闡明《孝經》作者在戰國末期提出孝治主張的深刻用心,並冀望藉由此給予《孝經》孝治思想一個最真實的歷史定位及最公允的歷史評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1 第二節 《孝經》成書年代之釐定……………………6 一、《孝經》成書年代上限………………………7 二、《孝經》成書年代下限………………………10 三、《孝經》成書年代釐定………………………12 第三節 《孝經》孝治思想的基本考察………………13 一、《孝經》的核心思想:孝治思想……………13 二、《孝經》孝治思想與儒家德治主義…………17 第二章 《孝經》孝治思想的社會背景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 社會背景 ……………………………………24 一、周代封建社會、宗法制度對「親親」精神的重視 ……………………………………………24 二、戰國時期對民間社會的正視…………………27 第二節 思想淵源………………………………………31 一、周代政治領域中之孝德………………………31 二、孔孟荀政論的孝治思想………………………33 第三章 《孝經》孝治思想析論 第一節 《孝經》孝治思想的理論基礎………………43 一、人性論…………………………………………43 二、天道論…………………………………………50 第二節 《孝經》孝治思想之具體內涵………………54 一、確認明王為實踐孝治之主體…………………54 二、確立施行孝治之必然性………………………59 三、明王實踐孝治的具體內容及步驟……………62 (一)天子盡孝道 ………………………………62 (二)天子以孝德教化天下 ……………………70 (三)天子要求天下人行孝以配合孝治 …………85 第四章 《孝經》孝治思想之特色 第一節 凸顯天子孝道之至上性………………………108 第二節 「孝」與「忠」的交互融滲…………………116 結論……………………………………………………………133 參考書目………………………………………………………145
38

營業淨利、淨利及綜合淨利於解釋股票報酬有用性之比較-臺灣股市之實証研究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sefulness of Operating Income , Net Income and Comprehensive Income in Explaining Stock Returns : Evidence from Taiwan's Stock Market

孫幸琪, Sun, Hsing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會計理論上,關於損益的計算,有兩種重要所得觀念:當期營業所得觀念與全含所得觀念。早期會計界採當期營業所得觀念(營業淨利),目前公報規定的淨利則採折衷辦法,但較偏向全含所得觀念,最近有許多學者提倡全含所得觀念(綜合淨利)。究竟何種所得觀念對投資人最為有用,實有加以探討的必要,此乃本文的目的。   本研究採用“關聯性研究設計”(Association Study)來探討營業淨利、淨利及綜合淨利與股票報酬的關係,以瞭解何種盈餘定義對投資人最為有用,並進一步檢視淨利相對於營業淨利、綜合淨利相對於淨利是否具有增額資訊內涵。   本研究以55家公開上市公司民國72年至民國81年的財務資料進行實證研究,實證結果如下:   1、營業淨利、淨利及綜合淨利均具有資訊內涵。   2、在相對資訊內涵比較方面,經由t檢定顯示,營業淨利、淨利及綜合淨利在解釋股票報酬能力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3、在增額資訊內涵比較方面,經由t檢定顯示,營業淨利外但包含於淨利中的損益項目,具有增額資訊內涵。   4、在增額資訊內涵比較方面,經由t檢定顯示,淨利外但包含於綜合淨利中的損益項目,亦具有增額資訊內涵。   5、報酬累計期間起迄時點不同,對同一年度同一盈餘與股票報酬的相關程度,具有重大的影響。
39

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為中心 / The Formation of "Equality" Concept in Modern China(1895-1915)─Based on Kang You-wei, Yan Fu and Zhang Tai-yan

邱偉雲, Chiu, Wei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灝先生曾指出中國近代思想具有一個轉型期。在這轉型期中,傳統概念資源在新時代命題下受到挑戰,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必須在一個萬國之新世界秩序下,重新擘畫中國的位置,因此在中國要回應內在取向危機與外在列強的挑戰下,便啟動了思想轉型的旅程,上述這段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過程,即稱之為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平等」觀念作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戮力追求的新價值,自然也經歷了這段思想轉型的過程;在轉型過程中隨著張灝先生所指出中國近代思想之普遍主義/特殊主義雙層建構現象,「平等」論述也呈現出普遍性平等與特殊性平等觀的雙重展演。本文即是欲從轉型時代的角度出發,觀察「平等」觀念從傳統發展至現代的過程中,如何在普遍性上成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於理想上的永恆追求;又如何在特殊性上滿足不同行動者於現實層面的生命–政治目的。追尋中國近代平等觀念在轉型時代中的發展,以及平等觀念如何回應中國近代三大兩歧命題:傳統/現代、理想/現實、政界/家界的矛盾與拉扯,即為本文之主要研究目的與論述核心所在。 本文在研究範圍上,主要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平等」論述為主,而旁及中國近代其他知識分子的平等觀,以及與平等觀念發展相伴共生的其他相關近代論述。而在研究方法上,則採用綜合的觀念史研究法,一方面觀察宏觀面向的中國近代平等觀念史發展及其類型結構,一方面觀察微觀部分的論者個體「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與「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 Act)的平等論述內在動機;而上述兼顧宏觀與微觀的綜合觀念史研究法,則必須透過數位人文技術(Digital Humanities)的協助才能達到研究方法循環,故本文研究即由綜合的觀念史研究法與數位人文研究法合作完成。而在研究結果上,本文分析了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平等觀後,提出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發展,依序有啟蒙平等、救亡平等、革命平等的歷時性發展特徵;以及三人皆各自代表了國學近代化下的儒家平等、道家平等、佛家平等觀之觀念類型。並在描繪出三人平等觀的特殊性後,更進一步地勾勒出三人平等觀的普遍性意義,即僅追求政界平等而不論家界秩序,呈現出一種有別於五四時期激進式三綱平等訴求的漸進式平等觀念形態,本文認為漸進式平等即是晚清平等觀念最為特殊之展演。 在本文研究貢獻上,則是對以往學者大都認為西方觀念一入中國,就立即挑戰了三綱,而呈現出三綱同時瓦解的主張進行商榷。本文認為以往學者忽略了晚清時期有一批知識分子,他們戮力於緩解家界倫常的平等革命而不贊成家界平等,這一行動群體的存在是前輩學者較為忽略的部份。因此本文透過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三人,勾勒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中僅追求政界革命而反對家界革命一派的主張,並動態刻劃這個群體與主張三綱平等的無政府主義者之對詰過程,豐富清末民初歷史研究的厚度,即為本文之研究貢獻。 而在康有為以儒學本土資源完成啟蒙平等觀的建構、嚴復從道學出發建構救亡平等觀,以及章太炎從佛學會通革命平等觀的行動過程中,也標示了一個晚清階段國學再造的特殊意義,即: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意圖透過會通傳統本土資源與西方觀念,以追求啟蒙、救亡、革命目的下,也順勢促成了中國傳統國學的近代化發展。而中國近代平等觀念中所呈現出的國學近代化色彩僅為一個面向,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乃是透過對於整個傳統國學觀念系統內涵的轉置,來強化國學與西方文明之間的對話能力,並完成國學從傳統邁入現代的再造歷程。故將來可從「國學近代化」的角度出發,觀察各種本土觀念如何透過與西學會通,完成中國近代思想觀念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過程,藉此更整全地掌握中國近代思想轉型之樣態,此即本文具有借鑑性之理論意義與推廣前景所在。
40

試析康德〈先驗感性論〉中的「先驗的觀念性」和「經驗的實在性」: 以空間為例的闡述(A19/B33-A30-B45) / An Interpretation 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ty and Empirical Reality in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

潘永傑, Phoon, Wing-Kit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康德主張,空間的「先驗的觀念性」,並且此一觀念性是可以與「經驗的實在性」相容。對於「先驗的觀念性」,處於空間的事物被限定於感性的對象上,即是顯象,因此並不適用在那些「當它們得以透過理性其自身,即是毫無顧及我們感性的狀態」的內容。同樣地,「經驗的實在性」所刻劃的是外在顯象,如同康德在上述引文所指,乃是「在考慮一切可能的外在經驗」。據此,所謂空間的「先驗的觀念性」,從「觀念性」而言,空間是先天的直覺形式,故不屬於對象或事物自身的任何屬性。不過此一空間的觀念性,即先天的直覺形式,乃是任何外在顯象得以可能的條件,所以空間的觀念性,雖是感性主體的認知條件,卻不能等同於僅僅是主觀的觀念性,而是具有先驗條件的觀念性,也就是其是一種先天可能的認知模式,因此,空間的觀念性,乃是「先驗的」,這是康德稱空間為「先驗的觀念性」所持的立場。與此同時,對康德來說,空間的「先驗的觀念性」,則蘊含空間的「經驗的實在性」。從康德看來,我們要意識到任何外在經驗,皆必定在空間秩序關係中被呈現或給與出來,如此一來,空間具有「實在性」。不過,空間的「實在性」其效力僅對於我們外感官的經驗對象才能有效,並無法對事物自身產生任何約束,所以空間的「實在性」,就祇能是屬於經驗的,我們不能將空間的「實在性」歸屬在事物自身。 / Kant advocates the view that space is transcendental ideality and empirical realtiy. This article aims at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space thesis. Kant attempts to offer argument transcendental ideality of space mean that space is subjective and limiting condition to which human intuition. This implication that kant asserts transcendental ideality thesis is that space has limited to appearance, and when applied to the things in themselves, space is merely an idea,or equivalently that is transcendental. However transcendental ideality of space does not mean that objects within of space is nothing, only ideas of our mind. In contrast to this, transcendental ideality thesis as equivalent to empirical reality of space ,that is said to regard space is real, but which is objective validity limited by applicable to outer appearances.

Page generated in 0.048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