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37
  • 412
  • 35
  • 25
  • 4
  • 4
  • 1
  • Tagged with
  • 482
  • 482
  • 167
  • 165
  • 159
  • 148
  • 119
  • 103
  • 102
  • 96
  • 88
  • 67
  • 63
  • 61
  • 6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81

新創事業資源取得時機與市場進入時機之探討 / The study of Resource Acquisition Timing and Market Entry Timing for New Ventures

許瞻桂, Hsu. Chan-k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過去進入時機的研究多落入先發與後進兩分法的比較,探討先發與後進各有怎樣的優勢來源?先發者是否較為成功?後進者應採取怎樣的策略作為?雖然進入順序有相當的重要性,但是產業中除了少數的先發者,絕大多數都是後進者,後進者之間仍有很大的時機差異;此外,僅研究先後順序的影響忽略了情境因素(contingencies),本研究試圖從環境觀點探討怎樣才是好的進入時機?時機有利程度的變化受哪些因素影響?進而探討新創事業應如何進行時機決策,期能補充過去的進入時機理論。 在以事業單位為分析對象之下,事業進入產業是一項不可逆轉的資源承諾(resource commitment),新創事業特別需要自外部取得資源,因而僅以產品上市代表進入並不貼切;且各種資源有本身環境的變化,其取得也有時機的議題,因而本研究藉由組織生態觀點所強調的環境資源豐富性與可得性、競食與共生群體等概念,從環境觀點分別探討新事業進入產業的「資源取得時機」與「市場進入時機」。 然而因為研究對象為新創事業,取得外部資源乃為能進入市場,故又必須考量在適當的時間點開始獲取資源(培養能力),以便在進入市場時必要的資源能力到位而使新事業能有效運作,因而資源取得時機與市場進入時機並非獨立而需同時考量,二者在時間上有前後配合的關係。 由於本研究主題在目前未有足夠的文獻探討,故採用探索性個案研究,先經過四個產業各一個案例做為前導個案研究,以瞭解研究之意涵是否具有理論價值?是否值得繼續進行正式的研究,同時藉以作為後續研究方法設計的參考依據。 根據Eisenhardt(1989)建議,探索性個案研究仍可帶先驗構念( a priori constructs)進入田野,本研究第一階段即是帶著「環境有利程度」、「資源可得性」等概念以及產業知識進入田野,進行半結構化的訪談,針對草創期間資源之取得過程以及市場進入時機之回顧,從受訪者對其時機議題的說法歸納其中的道理(reasoning)。從前導個案中又發現「資源效益性」、「補救成本」與「持有成本」的概念以及時機相關理論意涵之後,確認本主題具有研究價值,於是再繼續進行第二階段多重個案的探索,將構念之面向及意涵發展得更加完整,並從個案複現所得到之研究發現推導出命題和觀念模式。 在第二階段的研究中,本研究將紮根理論方法的開放性譯碼融入Eisenhardt(1989)個案研究建立理論的步驟中,針對前導個案研究中兩個一次到位產業再進行多個案研究;資料來源以訪談為主、產業客觀資料為輔,分析過程包括個案內分析與跨個案分析。 個案內分析乃利用開放性譯碼對訪談逐字稿分析與時機有關的概念賦予標籤(Labeling)並編碼(Coding),得出該個案的時機相關意涵與概念關係圖。跨個案分析部分先確認構念意涵與效度,再歸納主要的研究發現;前者乃透過不斷反覆於資料與構念之間,逐一界定本研究所發現之重要構念的涵意,並加以精緻化,再將該構念在所有個案逐字稿之證據整合建立證據表,以確認構念的聚合效度與區別效度;後者運用複現邏輯(replication logic)將研究發現之相關證據從個案逐字稿中一一加以引用,藉以強化研究發現。整個研究是一個不斷重複於資料與理論建構的過程(an iterative process),在新增個案之構念及關係皆已重複的情況下,研究者認為已經達到理論飽和。 本研究的理論貢獻在發展時機相關構念,以及描述環境變化下「何謂時機有利」,過程中並發現資源特性對於取得時機之影響,以之建立資源取得與市場進入之有利時機以及二者如何配合等概念模式。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 本研究首先要探討的是何謂資源取得之有利時機?由於新創事業往往需要從外部取得資源,在環境觀點下,時機有利程度的變化主要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變化導致資源可得性以及效益性的變化;此外,資源具有技術進步性者,亦隨著時間演進而效益越來越提升。因而在不同時間取得特定資源,其可得性與效益性不同,能在可得越高、效益性越高之時取得資源,時機越有利,錯失有利時機將發生補救成本。 另外在「市場環境有利程度」方面,除了市場需求成長性、競爭程度、環境不確定性之外,支援網絡與共生族群協力程度以及基礎設施完備程度等面向在個案證據中亦獲得確認,表示考慮市場進入時機時應依此五項構面加以評估。本研究同時發現此市場環境有利程度變化的驅動因子包括制度環境因素以及產業環境的改變。 由於研究情境是新創事業,個別資源取得時機除了考量本身資源環境的有利程度之外,尚須與市場進入時機配合,在適當的前置時間開始取得各項資源、培養能力,使進入產業所需具備的基本資源能力都建置完成(取得到位),如此才能掌握市場有利的時機。提前取得由於需等待其他資源齊備而將發生「持有成本」,不過有些資源可回復性高,因而持有成本較低;延後取得則可能延誤市場有利時機而發生「延遲成本」。 因此,對於新創事業而言,資源取得時機應如何與市場進入時機做配合?在已經預定理想的市場進入時間且延遲成本高之下,進入前必須資源能力到位,故最晚應在各資源(能力)必要之前置時間開始取得,或是提前取得,提前取得與否取決於在前置時間取得之補救成本以及提前取得之持有成本的高低;亦即若為把握有利的資源取得時機以避免較高的補救成本,就要提前取得資源而發生持有成本;反之,若為避免較高的持有成本可能錯過資源有利時機而發生補救成本。 若是資源的持有成本高且有利的取得時機在預定的取得時間之後,則需考量市場進入時間跟著延後是否錯過有利時機而發生「延遲成本」?延後取得資源與否取決於資源環境變化下取得時機的補救成本以及延後取得之延遲成本的高低;亦即若為把握有利的資源取得時機以避免較高的補救成本,就要延後進入市場而發生延遲成本;反之,若為避免較高的延遲成本可能無法把握資源有利時機而發生補救成本。 整體而言,各項資源之取得時機除需考量本身時機的補救成本外,尚應考量提前取得之持有成本以及延後取得可能錯過市場有利時機的延遲成本;特別是在市場有利的期間短、稍有延誤則延遲成本很高的情況下,則不能延後取得資源,進而須考量資源面的補救成本和持有成本,決定是否提前取得;若是市場有利的期間長、延後進入之延遲成本不高的情況下,則考量資源面的補救成本、持有成本和市場面延遲成本的高低,決定資源取得時機。如此兼顧市場面及資源面之有利時機,新事業可做出較佳之時機決策以擁有時機優勢。 從上述結論中引伸出比較重要的管理涵義如下: 環境變化導致資源取得與市場進入時機之有利程度不同,新事業應在分析市場環境的五個構面之趨勢下,預定理想的市場進入時機,並研判市場有利時機期間的長度,接著一一分析生存所需之基本資源能力應於何時開始取得(培養);但資源環境的有利時機未必正好落在該時間,故應綜合考量資源補救成本、持有成本與市場延遲成本以決定個別資源之取得時機。因而對於新創事業而言,辨識環境狀況與資源特性,在補救成本、持有成本與市場延遲成本的權衡之下決定資源取得時機,能兼顧資源面與市場面之有利時機;雖然理想上各項資源取得時機有利,又能在有利期間進入市場是最佳狀態,然而實際上往往只能有所取捨。 在資源特性對於取得時機的影響方面,可得性低的稀少性策略資源(例如管制性資源),只要能在短暫的可得時間取得即是好時機,因為若未取得將導致無法進入產業,或是延誤市場進入時機,需付出相當高的補救成本或是延遲成本;反之,其取得往往能帶來獨佔利益。錯失時機之補救成本越高者,表示該資源的時機越重要。管制性資源的供應者往往就是政府,或是政府可扮演協助取得資源的角色,因而妥善配合政府政策取得資源,是值得新創事業重視的時機策略。可回復性高的資源,提前取得之持有成本較低,在其他條件相同之下可提前取得。技術進步性明顯的資源,越晚取得效益越高,故應必要時方取得。
182

從水資源保育觀點檢視水庫集水區管理制度之問題 / A Study on the System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in Taiwan

郭雪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水庫與山稜線所圍成之特殊地理空間稱為水庫集水區,而水庫集水區與水庫水源之狀態關係非常密切,保育水庫應從保護水庫集水區開始。水庫集水區內的自然資源以均土地為生存、活動之承載,所有活動之結果最終也都會作用於土地之上,因此土地重要性不容忽視,並應以其整合相關事務的運作。 目前主要以水利法以水保法處理水庫集水區面之問題,但事實上二法規皆未能有效觸及土地管理,遂有導入土地管理制度的必要。土地管理主要由空間計畫構成,其功能為根據空間特性、限制與未來發展目標,並綜合考量各部門的空間發展需求,進而配置與管制空間的土地使用,故協調整合其他機關的機制遂顯重要。現行區計法具備協調其他部門的機制,但因缺乏強制規範,間接強化行政機關間疏於連絡之情況,若能有效執行相關規定,或得強化行政機關間的鏈結,俾整合水庫集水區管理相關事務之進行。要言之,本研究認為現行制度並非不能處理水庫集水區之問題,應以綜合計畫為基礎,整體配置、控管空間的使用型態,進而由水利、水保各依其專業從事相關管理措施。關於這部分,得以流域區域計畫等特定區域計畫的方式完成。 再者,關於執行面,主要根據經濟部訂定之《水庫集水區治理權責暨有關事項處理原則》,但從行政管轄與權限的法理面觀察,上開處理原則關於河川野溪與水土保持的治理權責分工,並不完全符合原水利法與水土保持法的授權內容,實有檢討改進的必要。 綜言之,水庫集水區管理須符合空間特性方能對症下藥,同時亦須在符合行政組織法理基礎的前提下進行,未來應以空間計畫為基礎,強化相關部門間的橫向整合,俾共同朝向水資源保育之目標邁進。
183

國民中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社區資源共享研究:以基隆市為例 / National Middle School Library and Public Library Community Resource Sharing : Keelung City as Example

沈宛蓁, Shen, Wan J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民閱讀力是一個國家很重要的競爭力,國民閱讀力也是一個國家最有效益的投資項目。網際網路的發達促使地球村的生活圈更為緊密,因此群體生活中的個體都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面對多元及瞬息萬變的資訊快速變化世代,要擁有帶得走的閱讀能力才是讓未來學子應付社會變化的基本能力。 國中生介於兒童與成人磨合期,生理上的改變也影響到心理及對知識的需求。面對十二年國教來臨,師生的互動模式也有了改變,因此教學現場的老師教、學生學單行道方式默默地修正了,而要滿足教學現場的變化就要讓國中生有更完整的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的養成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做配合,硬體上可由公共圖書館與國民中學圖書館提供圖書資訊的服務;軟體上,課程教學的設計規劃及圖書資訊利用教育的教導,都是讓國中生擁有資訊素養很重要的基礎架構。國民中學圖書館主要是服務全校師生,在經費和資源上確實受限於政府資源及圖書資訊專業能力,公共圖書館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全體民眾,在經費和圖書資訊專業能力相較更為充裕,配合資訊素養的螺旋性課程規劃,若能讓國民中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社區資源共享,相信可以營造書香的社會及培育國中擁有帶得走的終身學習能力。 本研究探討國外的南韓、新加坡、香港三個國家,國內的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三個公共圖書館,就國民中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社區資源共享的狀況,透過國內外的文獻探討與基隆市的現況做對照討論,讓未來社區資源共享的規畫更為妥善。 基隆市有台灣首座的私立公共圖書館,基隆地理位置有其歷史性,但氣候潮濕多雨影響了國中生戶外活動的機會,而行政轄區位於大台北生活區的邊緣地帶,因此如何增加學生休閒活動的場所,滿足學生在資源貧乏下的閱讀需求,國民中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就得承擔起責任。 研究結果發現: (1)基隆市國民中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社區資源共享有40%。 (2)社區資源共享的類型主要為「與作家有約」。 (3)國民中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社區資源共享的動機及需求很強烈。 最後,本研究亦提出針對國民中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社區資源共享後續研究可以討論的方向與目標。 / National reading ability is a very important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and it is also a most effective investment for a country. Internet promotes global village living area more closely, so the individual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In order to face the diversity and rapid changes in information generation, it is nessary to have the abilit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at the run-in period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 period, changes of the physical edffect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knowledge needs. With the coming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policy,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mode has also been changed. One way mode that teachers teach and students learn amended, and it’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do need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libraries and the national middle school libraries. Both of the libraries can provid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the students on hardware part, and provid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design or library instruction on software part. And both parts are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National middle school libraries service mainly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the government funding and resources are indeed limited. The main target of public libraries is the entire population, and compared to school libraries, government funding and professional capacity are abundant. If middle school libraries and public libraries can share the resources with each other, and also implement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with spiral plan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scholarly community can be created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n be cultivated with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 the resources sharing between national middle school libraries and public libraries of overseas areas, South Korea,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and also three domestic areas including Taipei, New Taipei and Kaohsiung.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resource sharing between libraries, and compared it with the situation of keelung, a better future plan can be make. Although there is a Taiwan's first private public library in Keelung and it has historic location, the humid and rainy weather and the frontier location of Taipei City affecte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pportunities of outdoor activities. Therefore, national middle school libraries and public librarie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increase students' leisure activities places and meet the students need of reading. The results found that: (1) 40% national middle school libraries and the public libraries share community resources. (2) the main types of shared community resource is the speech of "about the writer." (3) the motivation and demand of community resources sharing between national middle school libraries and public libraries are very strong. At the end of this study, issues of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sharing between national middle school libraries for follow-up study are suggested.
184

木工人才養成與人力資源實務-以某木工教室為例 / A Case Study on Development and Human Resource Practice of Carpenters

林欣怡, Lin, Hsi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木工技藝在台灣面臨產業中斷,木工技藝人才凋零等等人力資源現況;此類以手工工藝技術為本,結合文化創意而發展出的新興產業,是目前台灣產業發展復興的動力之一,老技術新產業的發展關鍵在於專業人才的供給,希望透過此個案研究,能夠一窺由業界主導的專業人力培養的樣貌。另外,木工技藝傳承歷史上有其拜師學藝的傳統,這樣的傳統與現代的業界主導的培育是否有其異同可比較之處?鑑古知今,透過拆解專業木工技藝人才培訓的過去與現在,結合人力資源管理上的相關理論,發展符合現代並能成就未來的人才,以及擘畫出產業發展的可能形式。 本研究預計可以獲得以下成果: 一、了解新時代木工專業養成的樣貌以及人力資源實務。 二、為個案公司人力資源發展提出管理上的建議。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整理人力相關理論,以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為基礎,並且對於傳統木工技藝傳承其師徒制的部分也進行文獻資料的蒐集。再對個案公司,進行質性的研究和實地訪問,就專業人員養成及留用做深入訪談。本研究經由整理、歸納和分析,最後提出建議與方案,以期作為未來業界人力資源計畫的發展方向。 / The art of the carpenter is now a growth driver for creative handmade industry to develop. The scarcity of human resource supply in carpenter field is an obstacle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ome companies have tried to build up human resource on their own. This thesis, a case study on a carpenter workshop, which has tried to start a one-year training program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carpenters, represents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owadays carpenters.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by each way the carpenters developed, such as traditional master-apprentice model, vocational school courses and T&D program in this case study, also conducted. In the end of this thesis, managerial advices to th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carpenter field are given.
185

教育與心理健康之關聯:大學水平分化的效果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The Effect of 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蔡承珈, Cai,Cheng J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學研究心理健康關注焦點在了解社會因素如何造成心理困擾的發生,其中教育是重要的一環,教育程度的提升有助於身心健康。在社會變遷的脈絡下台灣的教育結構產生變化,高等教育擴張帶來諸多影響,教育對健康的意義可能有所改變,因此高等教育擴張後不同的教育類別是否會產生各種期望上落差的因素出現心理健康的差異是本文的研究課題。 本文使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後續調查 (TEPS-B) 2010年以及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EPS) 2003年高中職五專學生與家長問卷資料,嘗試了解教育擴張後大學水平分化的結果是否會透過經濟資源(如學以致用、工作收入)、主觀地位與社會資本造成不同教育類別在這些因素上的差異進而產生對心理健康的效應,並使用一系列迴歸分析與Bootstrapping檢驗這些因素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發現,相對於專科以下,國立一般大學與私立一般大學憂鬱程度較低,教育對心理健康的直接效果得到部分支持。國立一般大學、國立科技大學愈能在工作上發揮所學進而憂鬱情緒較低,國立一般大學與私立一般大學主觀地位較高,進而降低憂鬱情緒,因此教育會透過學以致用與主觀地位對心理健康產生效果,工作收入無顯著差異,社會資本與過去研究結果相異,教育的間接效果得到部分支持。希冀透過檢視上述的各種因素能對於其中的樣貌有更清楚的掌握。 / To figure out how does social causes lead mental illness to be occurred is w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sociological study focus on, and the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statement, which means the higher education will make the better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us. Under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it might have changed the meaning in education to health.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alize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on mental health whether different education category have different kinds of causes leads to mental health discrepancy after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both data of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and Beyond (TEPS-B) 2010,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wave2 (2003) Seni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and parents, this study attempt to examine the pathway of which education category have direct and indirect (job match, income,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capital)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 after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produces horizontal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which by using OLS regression and bootstrapping analyses, were as follows: (1) Comparing to junior college, the general universities have the lower degree of depression, but it’s not significant in technical universities. These findings partially support the education directly affect to mental health. (2) Both of public gener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ies have the better sense of job match and the lower distress. (3) Public and private general universities have higher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nd lower distress. Income i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results of social capital contradict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education indirect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 partially
186

以專利衡量研發創新投入之資源錯置問題 - 以中國內外資製造業廠商為例 / Misallocation of R&D Inputs by Using Patent Value Index - A Case of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and Domestic Investment

歐潤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創新能力是近年產業發展的趨勢,過去文獻常只單用專利數量來衡量研發效率,方法直觀卻無法真實反應專利價值。本研究嘗試利用專利數量及專利價值指數一起衡量廠商研發投入與產出間的效率,研究對象為2005年至2007年間中國規模水準以上廠商,利用其專利總價值指數與該公司所投入的資本要素與勞動要素探討該公司資源錯置的現象。有鑑於中國積極引進外資企業進駐中國,本研究依公司註冊登記類型將公司分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及外資企業三大類,藉以研究中國經濟發展政策對此三類企業研發效率發展的影響。結果顯示,國有企業的研發效率優於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因為政府積極實施產業政策以促進國內研發創新能力,給予國有企業相當多的政策優惠,故國有企業擁有較高的研發生產力;而民營企業因核心技術的不足,多以替國外大廠代工為主要經營模式,研發創新能力較低。中國改革開放後,積極引進外資企業進駐中國,而當時外資企業看中的是中國低廉的勞動成本與廣大的潛在市場,核心研發技術並未引進中國,導致外資企業研發能力在資料區間內呈現最為低落的情形。 /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trend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nowadays. In the past, little research can measure the industrial outcome due to inadequate knowledge on patent value index. In this paper, I compute the patent value index based on the surveyed data of the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07. The misallocation between research output and input is computed as the major result. Based on firm registration data, I divided firms into three categories, state-owned firms, private firms and foreign firms. Our result shows that state-owned firms have higher innovation efficiency than others. The high research efficiency belonging to state-owned firms benefited from many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implemented by government. Due to the lack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zed by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model, private firms record lower research performance. Other than domestic firms, foreign firms simply utilize cheap production inputs and the larger market size as a base for process trade. Innovation activities are only conducted by parent companies. That is why foreign firms’ record lower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this research.
187

出租國宅政策之探討

洪怡芬, HONG,Y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我國並無明確的住宅政策,再加上土地資源有限及人為炒作住宅價格的影響,往 往使較低收入家庭無法在自由市場中買到或租到適當的住宅,造成市場失靈現象。雖 然我國的國宅政策宗旨便在協助較低收入家庭解決居住問題,但是由於其興建數量不 多,且多半以出售為主,出租數量稀少,造成以大量金額補貼少數人現象,近來甚至 成為轉手圖利的工具,形成不公平且沒有效率,這項社會福利措施已經無法照顧到真 正較低收入家庭。 出租國宅為國宅政策的一部份,為現有住宅政策中較能落實照顧較低收入家庭之措施 ,但卻未積極的推行。本論文旨在探討出租國宅的理論基礎,進而尋找其在推行過程 中所遭遇到的問題癥結,並謀求解決對策。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簡述本篇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架構與流程、研究範圍與限制 及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與住宅補貼理論之探討。首先探討國內外關於出租國宅的文獻,進 而探討住宅補貼的理論及不同補貼政策的利弊比較,並檢討我國現行的住宅補貼政策 ,最後則探討出租國宅的需求性。 第三章為出租國宅之執行與檢討。探討出租國宅政策的緣起及現況施行與原政策目標 的關係。進而從法規與執行兩方面來檢討出租國宅的受益對象標準、數量與區位、品 質與價格、資金的籌措運用與管理維護等項目。 第四章為個案研究與問卷分析。針對中正及西寧出租國宅做個案研究以瞭解承租戶的 意見,並對政府單位及學術界做問卷調查,瞭解不同角度下對於出租國宅的看法。 第五章為出租國宅之課題與對策。根據前面之研究分析歸納出課題,並針對課題研擬 不同的解決對策,並討論其利弊得失,提出建議對策。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對於本篇論文的研究結果做成摘要性結論及建議,提出未盡事 宜做為後續研究的參考。
188

透過作業審計衡量組織績效之研究

林光炫, LIN,GUANG-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組織績效是企業生存之保證, 同時也可作為社會資源分配之參考。由以往組織績效評 估之研究可發現, 有關這方面之研究, 遭遇到之最大難題乃是缺乏一套普偏性之評估 標準。 本論文主要研究制造業及服務業之高階層管理人員與內部稽核人員, 對於三個有關評 估組織績效之因素重要性之看法。在本研究中, 此三個主要因素為:(1)組織目標,(2) 數量化評估工具,(3)非數量化評估工具。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1)研究四組樣本對組織績效評估工具之重要性之看法,(2)研究 四組樣本間及各組樣本中, 對組織績效評估工具之選擇是否有重大差異。由此而有四 個假設:(1)四個樣本間之看法是否有重大差異?(2)以組織規模之大小而言, 各組樣本 中之看法是否有重大差異?(3)內部稽核人員是否會因服務年數之不同而有不同之看法 ?(4)內部稽核人員是否會因有無會計師事務所之經驗而有不同之看法? 本研究之樣本分為制造業及服務業, 各抽取一百七十家企業, 每家企業再分為高階層 管理人員及內部稽核人員, 亦即嚴格來說有四組樣本。每個受試者被要求對於評估組 織績效之每一主要因素排列其重要性。資料分析所使用之統計方法為多變項變異數分 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本研究最后再就統計分析所獲得之發現, 提出結論及建議, 作為往后對組織績效評估 之研究和作業審計研究之參考。
189

關稅與最適外資所得稅

邱淑君, GIU,SHU-J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討論外資所得稅的問題。現今世界中有些國家為了保證其國內產業(尤 其是幼稚產業)因此對其進口財課征關稅。然而這樣不僅使消費者須付高價而消費。 并且造成生產面的資源配置扭曲,而使國內福利水準降低。 在面對此種兩難的政策下,政府只好退而求其次今另行其他次任的政策以補救國內福 利水準降低的情形;其中--政策亦即是本文所討論的主題:對外資所得的課稅,如 此可便資源扭曲的情形較為改善。 本論文第二節將設立一基本模型,第三節將討論外資所得稅稅率之決定,而第四節為 結論。 事實上,國際貿易理論中最佳貿易的情形品國際自由的貿易下受任何政策的干擾;因 此若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 適外資所得稅稅率似乎應為零。然而在面對關稅的干擾下 ,最適稅率不在保持中文,而應隨著關稅而有所變化,以明使國內的福利損失情形不 致達過惡化。以上便是論文主要探討的大致內容。
190

資源委員會的特種□產統制

林蘭芳, LIN, LAN-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源委員會的特種礦產統制(1936-1949 ) 資源委員會是抗戰時期舉辦國防工業,充實抗戰力量最重要工作有二:一是舉辦工、 礦、電各業以應政府抗戰之需;一是運銷事宜。所謂的出口礦產即鎢、銻、錫、汞等 特種礦產。 抗戰期間,中國因為財政的匱乏,軍需的不足,亟需各前提的國際社會並不能真正伸 出援手。中國要以本國所特有國的借款。在中國所蘊藏的資料中,鎢、銻藏量高居世 界第一的藏量則較不重要,但因它們都是有關軍需工業的重要資料下,以換取中國所 需的軍火及各項工業產品。 中國戰時輸出特礦,一則提昇本身的抗戰力,一則幫助之虞。所以資源委員會特統制 特種礦產,自有其不可磨滅的 本文的討論,除前言,結論外,分為四章。 第一章,探討統制特種礦產的原因。先由中國既有的資源基礎,再由中國財政,運需 兩方面,分析統制特礦的主要觀念。 第二章,討論中國和各國借款的簽訂以及統制機關的確認特種礦產為抵押品的各國借 款;第二神職人員敘述中國為因應償還之歷史。 第三章,討論特礦統制工作的推展。以生產,運輸,推廣。 第四章,檢討資源委員會統制特種礦產的成效。 本文所使用的資料,以庋藏於中央研究院近史所以及國為主,其次為資源委員會出版 的月刊、季刊、公報。 第一節由統制法規之頒布與各地之反應談起,第二∼四節, 則以價格為討論之中心,分述資委會統制活動中產收,運輸,銷售三種業務的推展情 形及其所遭遇之困難。 第五章,檢討資委會統制特種礦產之成效,並探究影響資委會統制成效的最大的環境 因素。

Page generated in 0.04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