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47
  • 235
  • 65
  • 12
  • 5
  • 3
  • Tagged with
  • 321
  • 158
  • 113
  • 70
  • 69
  • 68
  • 58
  • 56
  • 52
  • 51
  • 51
  • 44
  • 42
  • 42
  • 4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01

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村以集體行動促進有機農業發展之研究

張瓊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機農業不僅可產出自然安全的農產品,同時亦得創造優質的農業環境,提供環境公共財與社會公共財,然而這樣的公共財,難以由單一農民提供,而是必須透過同一地區的農民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展開集體行動,才得以有效供給。 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村是個特殊的案例,有部分農民為推行有機農業,乃成立全台灣第一個由農友組成的有機生產合作社,展開揚棄慣行農法的集體行動,藉由社員互信互助,實踐不施農藥、化肥的栽培,成效初具。然而,行健有機村的知名度雖逐漸提升,但實際上,有機村的名號與實際發展似乎不相襯,目前村內有機耕作面積只佔全村耕作面積的五分之一。因此,本研究以集體行動之理論分析框架,檢視行健村以集體行動促進有機農業發展之可能性。並以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斷面步行法探究行健村有機農業發展之困境,分析檢討目前的集體行動社會網絡互動模式有何不足之處,期能提供改善建議,以促進該村有機農業發展的可能性。 研究結果顯示該村有機農業發展確實需要集體行動,始能獲致生產及非生產性的共同利益,然而村內網絡間的社會資本不足,以致欠缺發展有機村的共同目標,推展有機農業的集體行動難以擴大,再加上網絡間整合不佳,導致外部資源的投入未有相對應的成效,復又,行健合作社的制度安排不佳,導致營運困境,影響有機村的推展。而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不佳,以及現行政府的有機政策導向都關鍵地影響慣性農民轉型有機農業之意願。 本研究認為應增加村內社會網絡間彼此溝通交流之頻度,且行健合作社應重新檢討內部的制度安排,以利促進眾人一心發展有機村之集體行動;而政府方面,應設法改善有機農民之通路、建立有機專區的誘因機制,並且思考補貼政策的轉型,輔以加強消費者食農教育,使有機農業的供需市場擴大並產生互利的良性循環,如此方能讓更多農民願意投入有機耕作,或能真正發展成為兼具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村」。 / Organic agriculture not only produces healthy and natural food, but also co-produces environmental public goods and social public goods. However, this kind of goods need to be provided efficiently only by farmers cooperatively, rather than individual. This case study is located in Xingjian village, Sansing Township, Yilan County, where some farmers set up “Xingjian Organic Production Cooperative” to stimulate organic farming development in the village. In this Cooperative, they trust and help each other, trying to persuade other farmers out of using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 in farming, and further more, expanding the collective action. To date, some people have been participating in this collective action, as a result, have tackled local agri-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provided agri-environmental public goods to some degree. However, as the growing reputation of “Xingjian Organic Village”, the organic farming area only accounts for 20 percent of the total arable lan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using collective ac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view the possibility of the Xingjian in promoting organic farming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adopts three ways- literature, in-depth interviews, transect walks, to explore the obstacle of Xingjian village in promoting organic farming development, and to analysis the problem of social network interac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organ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village do need collective action to attain production and non-production of common interests. However, the collective action of organic farming is difficult to expand due to lack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village between the networks, and the lack of the common goal in this village. Thus, the input of external resources do not correspond to its performance. Further,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Xingjian cooperatives functions poor, leading to its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Besides, poor Cooperation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as well as the current policy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 both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ffecting farmers' willingness to change conventional farming to organic farming.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social networks between the village should connect closely by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requently, and Xingjian cooperatives should review it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ollective action of “Xingjian Organic Village”;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try to improve organic produce’s access to market, establish incentives about organic agriculture zone, transfer subsidies policy to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strengthen consumer’s organic education, so can make more farmers willing to invest in organic farming, or can really develop a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combined "organic village".
202

中共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五二;關於農村與工商業所有制的政策分析

李守正, LI,SHOU-Z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歷史研究及文件分析為基礎,用以述明下列兩項主題: 一、陳述中共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內,其財政經濟政策與制度的建立、調整 (轉變 ) 和影響;基本上,中共的財經政策以中央集權為根本發展方向,而在面對政經環境的 改變下在策略上有不同的調整與轉變。本文以當時政經環境、政權領導者的認知與政 策暨相關聯民間部門反應之互動影響為研究焦點。 二、探討中共對待農、工、商部門在土地與工商業所有制政策的變化;中共在恢復時 期的所有制政策以發展集體所有 (農村) 與國營 (工商業) 為要,筆者嘗試探討其制 定政策之基礎,執行的過程及其與民間部門的互動影響。 關於中共的財經政策方面,集中管理財經工作是財經政策的目標,這其中並涵及對政 權權力的分配與制度的集中管理,這是共產主義制度之必然與實行計劃經濟之必要發 展方向。中共集中管理的財經政策 (制度) 常因為完成財政稅收的目標而調整,形成 權力的收–放、寬–鬆之現象,這是本文探討的重點。關於政策的基本發展脈絡,在 政權鞏固後,中共立即實行『統一財經工作』,而在韓戰時財政支出大幅增加,遂有 放權地方分享財政收入以利稅收工作進行之舉,在韓戰趨於平穩之際,中共中央即又 將財政大權收回中央掌理,這其間,中共亦逐步建立集中管理財經工作,包括貨幣管 理、經濟核算、預算決算、基本建設進行諸方面。 關於所有制方面,所有制政策表現在農村土地的擁有型態與工商產業之經營管理與控 制的所有型態。農村土地從土改後的個體所有轉向農業生產合作社之集體所有發展, 這其中包括有鞏固政權的策略、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爭論而涵及毛澤東和劉少奇 的路線鬥爭等變數。在工商業所有制方面包括過渡時期理論、經濟政策,決策環境的 討論,其轉變的脈絡是『統一財經工作』後工商蕭條,『七屆三中全會』逐步恢復, 韓戰期間工商業的發展到『五反』後視資產階級為主要對立階級,這樣的發展結果是 將工商業逐步納入國營與中共政權的管理控制底下,做為其實行計劃經濟的基礎。 上述財經政策與所有制變化的討論,是為本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203

中、韓兩國耕地租佃制之比較研究

鄭文燮, ZHENG, WEN-X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50年代,中、韓兩國均針對地權不均與惡劣的租佃制度,進行土地改革,中華 民國台灣地區首先改善租佃制度,繼之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大韓民國則在消除租佃 制與創設自耕農的原則之下,實行農地改革。由於兩國所採取的改進措施有些不同, 而顯示不同的結果,隨著農業環境之變化,而面臨了新的租佃問題。於是筆者乃著眼 兩國之租佃問題之所在與已實行的改進措施,並比較分析相類點與相異點,導出相互 可供借鏡之處,以探尋向後租佃制之改進方向。 租佃制度與各種農業問題相互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因此,本文的研究範圍限於租佃 制度之實態與已推行的改進措施。採用比較研究法,蒐集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 俾能了解兩國的租佃制,並提出改進意見,以供兩國之參考。 第一章導論,分析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目、方法及範圍。 第二章首先諭論及租佃問題之所在與其改進措施,加以說明租佃制與農地利用關係。 第三、四章探討中、韓兩國之租佃制,分析農地改革前之租佃問題,加以說明其改善 措施與結果。 第五章比較分析,探討農地改革以來租佃制之演變過程與問題之背景等,加以比較兩 國所採用的改進措施與當前課題。 第六章提出改進意見,做為結論與建議。
204

我國農地租佃問題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

吳明意, WU, M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自民國三十八年推行一連串土地改革以來,成效非凡,不但解除積弊已欠的 土地問題,同時奠定了今日經濟繁榮的基礎。唯時至今日,由於社會、經濟結構急遽 變遷,在農地方面也同時衍生了本質上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租佃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自 應另謀解決的對策。本研究之目的,即在謀求合理的解決方案姿提供制定農地政策之 參考。至於研究方法則係利用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談方式,深入農村實地了解業主與佃 農的經濟背景與個人意願,並將調查結果,以個別分析和交叉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首先就我國農地租佃制度的歷史背景,做一簡述,作為鑑往知來旳理 論基礎,其次分析業佃雙方的家庭經濟結構,作為判斷雙方家庭客觀上是否具備耕作 能力及從事農業經營可能性的指標,並進一步假設解除三七五策佃契約時,對雙方可 能造成的影響。最後配合訪問所得的業佃雙方主觀意願,以判斷當今農地租佃制度應 遵循的方向,係由業主收回自耕或者放領予佃農耕作,還是其怹更合理可行的辦法。 經分析結果發現三七五租佃制度雖有其卓越貢獻,但因客觀情勢改奱,該制度已漸無 法適應時代所需,為解決日益嚴重的農地租佃問題,並預防可能衍生的其他相關問題 ,宜適度調整其手段與限制,以因應社會潮流及人民需要,同時,政策指導方向亦應 由注重土地分配問題轉移為以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為重心的農地利用問題
205

零星工廠對農地利用之影響及其防制對策

楊鴻謙, YANG, HONG-G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業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策略之一,過去為便利興辦工業者取得設廠用地,經工 業主管機關核發工業用地證明書,即可租購工業用地外農地設廠,是項規定雖於民國 六十九年之沚,然零星工廠因擴展工業之需要,依規定仍可申請租購毗連農地變更為 工業使用,零星工廠對農地利用是否造成某種影響?有何防制措施?緣此引發本文之 研究。 本文之內容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目的、範圍等;第二章為農地利 用管制法令及農工爭地概況探討;第三章為零星工廠設置緣起及其現況探討;第四章 為零星工廠對農地利用之影響;第五章為防制對策;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一)研擬農地變更工業使用之審查準則,確保優良農地(二 )研擬零星工廠匡導策略(三)對於有污染性的零星工廠,加強其污染防治措施,以 減少其對農生產環境之影響。 至於本文之研究方法係以問卷作實地訪查,並就調查資料輸入電腦作次數分配與實證 分析,茲將本研究之成果摘述如下﹕(一)為維護優良農地資源,零星工廠之擴廠以 使用判近工業區用地為原則,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及農地重劃之農地不得作為擴廠用 地。(二)有污染性的工業其排放廢水系統應與農田灌溉排水設施分離並規定其購置 污染防治設備,審核擴廠之審查小組應增列環保及水利單位(三)屬嚴重污染性工業 ,除開闢必要通路、增設防法污染設備用地外,禁止其擴廠(四)以允許原廠地變更 仗用,免收電力擴建補助費、原廠地出售其土地增值稅按最低稅率減免地價稅、房屋 稅及投資抵減等獎勵措施,鼓勵零星工廠遷廠。
206

三七五租佃土地處理方法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個案研究地區

李維廉, LI, WEI-L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有土地私有制度以來,租佃制度亦隨之盛行,而租佃制度之良窳,主要取決於租佃 條件; 以台灣地區而言,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社會經濟背京,不同的租佃制度嶼租佃條件下 ,所產生的租佃問題,亦隨之不同。 本論文即針對此一問題,探討台灣農地租佃制之演進,及各種租佃問題之來龍去脈與 影響;並以新竹地區為個案研究地區,藉著實地調查,以瞭解租佃現況,同時探討租 佃問題癥結所在,及業佃雙方對租佃土地之皮理意願,據以分析比較三七一租佃土地 之各種皮理方法,期能為處理三七五租佃土地闢一可行途徑。
207

都市計畫範圍內農業區畫定與利用問題之研究

卓輝華, Zhuo, Hu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內容與方法、及研究之程序 。 第二章基本理論文獻回顧:分別探討農業區位理論、農地使用計畫及國外都市有關農 地之發展策略。 第三章為現有農業區發展趨勢及利用之一般的課題分析。包括農地利用課題及行政部 門協調課題。 第四章為農民意願調查結果分析。 第五章為專家學者意見調查分析。 第六章為提出具體之解決辦法,分別提出數個替選方案,進行評估,以為具體辦法之 擬定。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
208

農漁牧綜合經營之效率分析

詹瑤娟, Zhan, Yao-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一般說明介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與相關文獻之評述。 第二章農漁牧綜合經營之概況:陳述綜合經營方式之特有效能、台灣地區綜合經營推 行概況,以及樣本農戶數合經營基本因素之說明。 第三章綜合經營農場經濟效率分析之理論基礎:說明經濟效率之概念,本文研究方法 C─D生產函數之選擇,以及實證上之問題與迴避解決方法。 第四章綜合經營農場經濟效率分析:就型態別與業務別之農場經濟效率作詳細分析, 尋求不合理生產之原因與問題所在。 第五章結論:就前述分析作摘要、結論與進一步之研究方向。
209

水稻經營適當規模之研究

林森田, Lin, Sen-T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研擬適當規模以為培殖專業(自立)農家及現行法定擴大家庭農場之優惠上限(三公 頃),是否抑制了農業結構改善之參考。 二、主要內容: 1.適當規模基準之建立及適當規模各因子衡量依據之界定。 2.以高雄縣六個主要雙期稻作鄉鎮所調查之資料(一0七戶,有效卷九八份)包括 耕耘機、插秧機、聯合收穫機、噴霧器等農機具之使用成本,及稻作之其他成本與收 益等做分析。 3.適當規模之研擬及農機具之配合等之探討。 4.結論與建議。
210

農地所有權移轉限制問題之研究

許金煜, Xu, Ji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本章分三節,說明研究目的、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 農地所有權移轉限制之緣起:本章分四節,對台灣地區之農地經營背景先 予認識,再說明農地所有權移轉限制之理論緣起,及各國農地所有權移轉 限制之概況,及農地所有權移轉限制之目的所在。 第三章 我國現行農地所有權移轉限制方法之探討:本章分三節,列敘我國現行農 地所有權移轉限制之規定,並加以檢討。 第四章 現行農地所有權移轉限制措施下之農地移轉實況分析。本章分五節,就實 地訪問農戶資料,分移轉規模別與原因別,期間別與對象別,移轉前後之 土地使用類別與土地使用情況,移轉前後原,現所有人經營背景與購地意 願,加以分析,以探討現行之移轉限制措施能否達到預期之政策目的。俾 可進一步確定現行限制措施之價值。 第四章 農地所有權移轉限制問題之檢討與改進,本章分四節,首先說明農民、有 關機關及輿論對農地所有權移轉限制之反映與建議,及前二章探討分析之 結果,檢討現行農地所有權移轉限制方法能否達到政策目的,及對有關之 問題予以改進。 第六章 結論:就前所述做一總結,並擬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