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
國家建立對中央銀行制度演進之影響:德國與日本之比較分析潘欣欣, Pan, Hsin-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採取歷史制度分析法,比較德國與日本在國家建立的過程中,為何在相似的富強關係及轉折的歷史經驗裡,發展出現行南轅北轍的中央銀行制度,並且試圖解釋為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與日本採行不同中央銀行制度,卻同時達致耀眼政治經濟成就的原因。
本研究採用的富強關係架構共有富強並進、搾富求強、外國勢力干政、以富致強等四種組合。至於這四種組合中的哪一種組合出線,又是取決於國家建立過程推移、大型戰爭成敗以及戰敗後外國勢力干政是否解散政權等三個因素。另外,富強的詮釋也會隨著富強關係組合出現順序的改變而改變。然而啟動富強組合轉變的內部因素是啟發戰端,外部因素則是國家在大型戰爭中失利後,外國勢力干政的態度。
結論發現中央銀行制度的起源具有高度國家工具性質,所謂中央銀行政治獨立性是逐漸發展而來,而非制度設計之初衷。而真正造成今日德國與日本中央銀行獨立性差異的關鍵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於兩國政權存廢態度不同。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是德國與日本富強關係轉折的媒介由戰爭變為美國霸權維持的國際政經架構的分水嶺,同時也造成德國與日本在國家、區域與自由世界在整合層次上有所差別,進一步使得日後兩國面對金融全球化的步調不同。 /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his paper tries to compare the German and Japanese central bank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specify the inter-wining causes and effects of central banking and nation building. German and Japanese central banks had evolved from different bases, despite of the fact that both countries appear to have experienced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rena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author has discovered that a plenty-power theme weaving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both central banks. There are four combinations between the pursuits of plenty and power. They are the simultaneous pursuit of plenty and power, the pursuit of power at the cost of plenty, foreign intervention and leverage plenty to power. Three factors are crucial to the 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of the four combinations: the process of nation-building, the outcome of large-scale war, and the victor foreign states’ attitudes towards the continuance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defeated states. Each plenty-power combination has its unique historical goal.
Several conclusions can be made from my analysis. First, the central-banking independence is rather the product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than the intention of deliberate central-banking institutional design. Second, war has an enormous impact on the central-banking systems in Germany and Japan. The key factor that generat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central-banking independ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ame largely from America’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continuance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defeated states. And finally, the Second World War turned out to be the inflection point that changed the plenty-power combination-both Germany and Japan went into the orbit of American hegemony. The post-Second World War world order further gravitated both Germany and Japan towards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o a world economic order.
|
92 |
韓國的銀行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研究沈必爕, Shim, Pil-Seob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韓系銀行的限制主要是針對營業對象以及韓國企業貸款。事實上人民幣營業開放至今對當地消費者來說並沒那麼久,不過跟其他外國投資銀行比較起來競爭力仍然有所差距。
亞洲金融風暴時,銀行所受到的打擊比任何行業都大。特別是從1998年至2002年期間,金融業在中國的投資可說是完全沒有。當時國民銀行因無法留在中國市場而撤退了,直到2008年才又艱難地進駐。雖然在亞洲金融風暴後,製造業的投資額雖然減少了,然而投資仍有持續進行。這種現象代表韓國本身金融構造中不良問題的存在。
看韓國企業投資地區,以山東省的佔有率最高,接下來依序是江蘇省、北京市。金融業則是集中在北京與上海。會出現這樣的分布,雖然目前主要的顧客是韓國企業,但希望以後的投資業者為當地法人和零售金融市場。
韓國銀行業之所以必須優先進入中國市場並擴大之,是因為已有很多國內企業進入了中國市場。對以韓國企業為對象的企業貸款而言,這將會是一大優勢。此外,中國對外國銀行的限制越來越放鬆,如此一來,便能使營業活動擴大。同時,信用卡市場與房地產等零售金融市場成長的可能性也是值得期待的。
但必須再度強調,雖然這是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大好機會,仍有部分地方需要留意的。儘管目前中國已經對外開放了,但本質上還是個社會主義的國家。正如同對政策上的經濟體制、政策及法案等部分也是必須要重視的。因此法律政策解釋專家跟金融專家一樣重要。韓國政府也在不斷努力改善並維持中國當地人民對韓國的印象。
目前韓系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看起來算是成功的。以韓國最大銀行國民銀行為例,雖然略嫌稍晚,但終於2008年設立了當地法人銀行。韓系銀行之中以當地法人形態出現的銀行,以同為韓系銀行為競爭對象,應該先不管營業收入,因為怕只是韓系銀行而成的紅海市場。所以目標是在與中國零售金融行業和其他外國大型銀行,並透過這樣的經驗累積,將來得以進出其他國際市場。
此外,台灣與韓國在金融方面的交流看起來是完全沒有的。台灣與韓國在互為競爭者的同時,又是合作的好夥伴,期望未來彼此間的研究協助將會更為熱絡。
|
93 |
金融合併之績效分析~以台北銀行與富邦銀行為例劉芬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金融朝向國際化、自由化發展的同時,各國政府莫不逐漸放寬或解除管制,以促進市場活絡,加速經濟發展,尤其各金融業務之間藩籬日益模糊,金融機構紛紛以金融控股公司型態跨業經營,致使大型銀行相繼成立。近年來國內金融改革呼聲不斷,如何強化國內金融體制健全,以促進金融業務現代化,提昇國際競爭力,成為社會大眾的矚目焦點。為了因應如此競爭激烈的金融環境,國內金融機構亦興起一波購併的風潮。
為探討國內金融機構合併後是否發揮「1+1>2」之綜效,本研究將藉由文獻閱讀、專家意見及實際合併案例的分析,期能了解有哪些關鍵因素會左右購併的成功或失敗。並以台北銀行與富邦銀行合併為例,針對合併的策略成效進行分析,並利用CAMEL財務指標進行績效評估,期望透過檢視這些成功關鍵因素與併購案成敗之間的關連性,作為將來國內金融業有志於併購者的參考。
|
94 |
土地銀行區位分佈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劉展宏, LIU, ZHAN-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土地銀行在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現有八家分行--桃園、中壢、
石門、湖口、新竹、竹東、頭份、苗栗分行之區位分佈,藉分析上述八家分行之經營
區域環境與業務概況之關係,以探討其區位分佈之適當性,俾提供土地銀行於增設分
支機構時,做區位配置之參考。茲摘要說明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提出本文之主要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其次為確定本研究之範圍
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相關理論基礎與文獻之回顧。本章藉由相關之區位理論與相關之銀行區位研
究文獻回顧,以確立本本研究應用之觀念,並建立本研究之基本架構。
第三章:桃、竹、苗地區土地銀行區位分佈之分析。本章首先就土地銀行成立之宗旨
、組織、經營業務及其增設分支機構之基本規章等,做一概括敘述。其次分析桃、竹
、苗地區八家分行之區位分佈情形,並對其營業區域內之實質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
環境加以分析。再次就上述各分行之業務概況加以分析。
第四章:桃、竹、苗地區土地銀行區位分佈之適當性探討。本章承續上一章分析之結
果,對上述八家分行區位分佈加以檢討,其次探討各營業區域之環境與各分行區位分
佈之關係。最後,分析探討各分行之專業功能,並藉以分析比較各分行區位之良窊。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就上述各章節所分、探討之結果,予以摘述並提出建議,提供
土地銀行管理單位,於增設分支機構時,做為區位配置之參考。
|
95 |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廠商理論的應用楊旭平, YANG, XU-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壹冊,約為三萬餘字。概分為六章。除首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
方法、限制與結構外,大抵可摘要如下:
第二章:吾人首先分析銀行在總體經濟體系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則假定銀行負債面外生決定下,銀行廠商如何將資金在各種資產中作最適配
置,包括準備金,並論及利率管制與存款保險。
第四章:則假定銀行資產面外生決定下,銀行廠商如何有效搭配存款負債或業主權益
來取得資金,並論及利率管制與存款保險。
第五章:考慮理性的銀行廠商在作決策時,應同時兼顧資產分派,負責管理以及最適
規模等諸因素,而建立較為完整的銀行廠商模型。尤其,將實質資源成本納入模型中
。
末章:則對本文所探討的模型作一總結,並提出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建議。
|
96 |
銀行廠商理論之研究楊旭平, Yang, Xu-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壹冊,約為三萬餘字。概分為六章。除首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
方法、限制與結構外,大抵可摘要如下:
第二章:吾人首先分析銀行在總體經濟體系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則假定銀行負債面外生決定下,銀行廠商如何將資金在各種資產中作最適配
置,包括準備金,並論及利率管制與存款保險。
第四章:則假定銀行資產面外生決定下,銀行廠商如何有效搭配存款負債或業主權益
來取得資金,並論及利率管制與存款保險。
第五章:考慮理性的銀行廠商在作決策時,應同時兼顧資產分派,負責管理以及最適
規模等諸因素,而建立較為完整的銀行廠商模型。尤其,將實質資源成本納入模型中
。
末章:則對本文所探討的模型作一總結,並提出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建議。
|
97 |
銀行放款信用評等模式之研究徐健進, XU, JIAN-J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全壹冊,約五萬餘字,共分為七章十七節。
論文主要是針對已往國內外有關於銀行放款信用評等制度方面之研究,均側重於財務
面因素之分析的缺憾,企圖利用對企業有關生產因素之調查,實證研究生產面有關因
素對銀行信用評等之結果的影響。
本論文首先將生產面因素藉因素分析而萃取出較能解釋之變項,並以之建立區別模型
,以樣本證驗生產面因素對信用評等結果。另外將生產面及財務面因素合併,再重做
因素分析,並建立區別模型,探討兩構面因素變項結合對信用評等模式之影響。
論文之目的希望能藉著生產面因素評估之考慮,而使銀行信用評等模式更確實而且更
具價值。
|
98 |
銀行放款業務檢查之研究張文秀, Zhang, Wen-X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放款係銀行最主要的生利資產,其經營之良窳不僅為銀行榮枯所繫,亦關係存款大眾
利益與國家經濟之發展。晚近以來,由於工商企業普受不景氣的影響,銀行放款資產
已蒙受相當程度之損失。成為銀行盈餘減少重要因素之一。
我國銀行稽核制度建立以來,逐漸發揮其於銀行經營中積極性的功能。本論文擬從稽
核觀點論放款業務之得失,以及目前稽核制度對款業務經營之影響。
|
99 |
網路銀行策略經營之探討裴森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90年代網路開始盛行後,在資訊流、物流、金流的技術上都有很大的進步,代表金流的網路銀行,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不再僅僅是交易的一個環節而已,未來能提供使用者兼具便利及安全的金流服務,將成為金融機構競爭的優勢之一。國內無論是新銀行或老銀行,也不論是大銀行與小銀行,皆跨入網路銀行之領域,其考量點仍在於國內上網人數已有八百萬之規模,網路財力銳不可當之情勢下,紛紛將銀行業務抬上了網路的檯面,期得藉由網路銀行鞏固現有客源,降低成本,並期待藉由網路銀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成為一個「全方位的銀行」。
本研究藉由探討實際網路銀行客戶的資料,提醒銀行業者瞭解仍有許多未被善加利用的資源,可藉由系統性的分析,達到需求創新,激發新成長點子,創造獲利來源。在供給面方面,探討網路銀行之技術安全策略及經營上之看法,在需求面方面,藉由實際網路銀行的顧客為樣本,作為實證研究,分析瞭解顧客行為,期能在現有使用交易及服務中,找到顧客怎麼使用,如何用於理財行為等,以了解顧客類型及需求,重新區隔現有顧客群,進而篩選目標顧客,找到並滿足顧客更高階的服務需求,提昇顧客滿意度,建立深層的顧客關係。
|
100 |
政府持股比例與銀行經營效率之關聯性─DEA方法之應用張中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公股銀行民營化後,對於經營績效的影響目前未有定論,然而我國政府對於已完成民營化公股銀行更衍生出後續之政府持股管理問題。因此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希望可以透過資料包絡分析法,客觀評估銀行經營績效,並且研究政府持股如何影響公司經營效率。並且考慮資產品質會對銀行經營造成壓力,因此將備抵呆帳是為銀行投出的一部分,希望可以更廣泛的討論銀行經營績效,並且可以對政府持股管理問題提出可能觀點。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公股銀行平均技術效率値顯著優於民營銀行,主要來自於純粹技術效率的優勢。而資產品質主要對民營銀行產生規模效率之減損。
二、 100%公股銀行在純粹技術效率與技術效率,無論是否有考慮備抵呆帳皆顯著最佳,民營化銀行次之,民營銀行最差。然民營化銀行在無論有無考慮備抵呆帳的情形下,規模效率皆不如100%公股銀行或民營銀行。
三、 我國政府不同的持股比例對於公司經營效率之影響,可能並非單純線性關係。若政府低於33%,則持續降低政府對於經營之影響力,可能有助於公司經營效率。
四、 Malmquist生產力指數顯示100%持股公股銀行生產力因為生產技術的提升,累積後較民營化銀行為大,此與三類銀行間t-test之檢定結果相同。顯示政府持股較多的銀行可能有助於提升技術效率與純粹技術效率。
|
Page generated in 0.02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