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
意識形態與小布希政府對華政策 / Ideology and George W. Bush’s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Taiwan張守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對華政策長久以來影響我國國家安全與生存發展利益甚鉅,相關政策密切牽動著美中、美臺、美中臺關係,以及臺海兩岸安全情勢之走向。小布希政府上臺後,其具有單邊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的強硬風格,高度強調美國國家利益至上與美國權力和實力之重要性,積極維護與確保美國霸權地位的穩固。小布希從競選總統活動開始,就將中共定調為戰略競爭者,尤其是具有新保守主義色彩的副總統錢尼、國防部長倫斯斐、副國防部長伍夫維茨等安全決策核心與相關重要幕僚的結合,在新政府執政後迅即形塑出以亞太地區為重點的安全政策,不顧國際反對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加速興建「全國飛彈防禦系統」,將中共列入核武打擊名單,戰略競爭目標直指崛起中之中國大陸,並且加大對於中共的防範與戰略圍堵,與前朝柯林頓政府發展美中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之路線迥然不同。
小布希政府對臺政策,上臺之初即對臺出售歷來最大筆之軍售案,表示不計代價協助臺灣防衛言論,給予臺灣總統過境規格提升,同意臺灣國防部長在美臺斷交後首次訪美,視臺灣為「主要非北約盟邦」,加強雙邊軍售諮商與軍事交流,以及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大會」等友好作為,被視為是尼克森政府以來,對臺灣最為友好的美國總統。惟臺北一連串制憲、正名、防禦性公投、終止國統會、入聯公投等傾向臺灣獨立的政策,加以中共施壓華府處理臺灣議題等情,形成了所謂美國與中共共同抑制臺獨的默契。小布希第二任期開始,新現實主義觀點的國務卿萊斯主導調整對中政策,展現務實與建設性的作法,與中共進行接觸、對話、交往,走向外交、安全與經貿等議題的諮商、談判與合作,美中關係趨向穩定發展。在此美中臺三邊關係之變動下,臺灣的偏鋒路線,致使美臺友好信任關係產生質變且步入不穩與惡化,臺灣與中共的關係更加敵對,惟美國與中共之間因諸多現實利益因素傾向合作,臺灣令美國意外之舉措頻傳,加強了美中對於防阻與抑制臺獨之共識。
本文研究之重點,在於觀察小布希政府八年期間以新保守主義與新現實主義觀點下的對華政策,其發展走向、聯結與關鍵之因素。包括美國對於中共安全、外交政策與戰略部署,國際反恐與北韓核武問題競衡,雙邊經貿摩擦與匯率爭議等面向,綜合性分析美國對中共政策之本質與特色。在美臺關係上回顧臺灣的傾獨言行活動,瞭解美國在臺海的利益與政策立場,以及如何回應與反制臺灣領導人的舉措。最後歸納分析新保守主義人士與新現實主義人士,彼等對於美國對華政策關注焦點,決策優勢與限制因素,影響時間長短與消長變化,轉折原因與關鍵為何,尋求適切之說明與解釋。
|
162 |
客戶行為與市場導向之研究-以個案AL化妝品公司為例 / The study of customers' shopping behavior in a market-oriented strategies - the case for AL cosmetics company林傑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處於快速多變的環境中,人們除了喜歡高科技、高效率的產品之外,對於服務的品質也越趨要求,因此各大產業開始重視顧客關係,進而發展出顧客關係管理,尤其對服務業更形重要,本研究將由AL化妝品公司的顧客關係管理系統中擷取資料,試圖利用資料建立起專屬的客戶分析,以期讓行銷和營業人員能在大量的會員資料庫中找出有用的資訊,掌握會員的消費、靠櫃行為模式、實現個人化之服務、有效區隔市場,瞭解不同客戶特性等。進而制定適當之行銷策略以達成業績提升之目標。而資料採礦的技術能在資料量龐大的銷售明細資料庫中,利用客戶的基本資料與交易資料衍生對公司有幫助的評估項目,得以評估客戶的特質、需求、消費行為、建立不同的市場行銷策略等,行銷人員藉由該資料分析,採用不同的宣傳方式與促銷策略,以達最佳的獲利目標。
本研究以AL化妝品公司之客戶銷售明細及靠櫃紀錄作為資料分析的基礎。利用資料採礦的技術,找出客戶與商品之間的11種不同組合,以供未來進行個人化促銷之用途,並發掘客戶在靠櫃行為的關聯規則。本研究利用關聯規則演算法,提供不同的關聯規則分析角度,以考量客戶進行靠櫃行為組合的關聯規則,進而支援經營者制定相關靠櫃行銷活動的策略,以提高銷售量。最後利用銷售明細,找出最佳商品組合,以供未來母親節、週年慶等節慶檔期進行促銷活動。
|
163 |
戰後臺美關係與「臺灣地位未定論」(1949-1979)彭孟濤, Peng, Meng T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根據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及美國國務院外交解密檔案(FRUS)等史料,說明1949年到1979年的台美關係史,其中美國對台政策與「台灣地位未定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戰後美國政府對台灣地位的認知,雖曾經認為根據開羅會議公報、波茨坦宣言等已經確定台灣歸屬於中國,但五0年代特別是韓戰所凸顯的冷戰架構,一方面定調「台灣地位未定」一方面承認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台灣,要之,美國在舊金山和約簽訂過程中努力運作造成台灣地位未定狀態,然後就一直維持此一未定論的立場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而未定論一直是美國「合法」介入台海事務,阻遏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台灣的重要理據。
不論從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乃至1971年聯合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以後,尼克森訪中發表上海公報,繼而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非但美國沒有改變「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立場,沒有屈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台灣主權之宣稱,反而在1978年美中建交之後以「台灣地位未定論」為前提,制定台灣關係法,保障台灣的安全,繼續維持一個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的台灣。
不過「台灣地位未定論」並不能解釋一切,不論在現實政治或是在國際法理論都可能受到挑戰,所以本論文除了檢視學界各種說法,亦隨時注意時代背景以說明其所以然,並參酌政治人物的議論,以便在說明「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源起與經過之後,還能做成公允的評價。
|
164 |
愛情關係的社會比較林仲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雖然以往研究指出有許多變項會影響關係滿意度,但似乎忽視了「比較」此一變項也在改變關係滿意度中佔有一席之地(VanYperen & Buunk, 1994)。本研究從Buunk與Ybema(1997)的認同-對比模式,針對台灣一般大眾的親密關係進行社會比較研究,試圖瞭解「社會比較方向」是否會對正向情緒、負向情緒及關係滿意度產生影響,及其影響程度是否會受到「認同比較對象程度」與「社會比較傾向」的調節。本研究的主要設計為2(社會比較傾向:高、低)× 2(比較方向:向上、向下)× 2(對比較對象認同程度:高、低)的受試者間獨立設計,其中社會比較傾向用以愛荷華-荷蘭比較傾向量表(INCOM)施測;比較情境則由實驗者操弄,讓受試者閱讀不同比較對象之親密關係的編構故事版本;認同則遵循Buunk的派典加以測量。研究對象是在本研究進行時有交往對象者,第一階段受試者中男性267人、女性673人,第二階段受試者中男性36人、女性119人。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MANOVA、ANOVA及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認同於向上比較對象的受試者,比起低(不)認同者,產生較高的正向情緒,較低的負向情緒,而認同於向下比較對象者比起不認同者,產生較多負向情緒,亦即發生了情緒的類化效果;低認同者,不管是向上或向下比較,在正向情緒上,沒有產生差別反應,但是在負面情緒上,則產生了情緒的對比效應,向上比較時,其負面情緒高於向下比較時,唯滿意度變化上無顯著影響。高社會比較傾向者的負向情緒於比較後顯著高於低社會比較傾向者,高社會比較傾向者的滿意度下降也顯著多於低社會比較傾向者,意即高社會比較傾向者較易受到社會比較的影響,特別是負向的社會比較效果。最後,研究者針對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對本研究的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提出說明。
|
165 |
訂價方案與品牌關係規範對品牌評價之影響 / The Effect of Pricing Strategy and Brand Relationship Norms on Brand Evaluations張尹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產品差異化不再是銷售萬靈丹,廠商愈來愈注重維持與現有客戶的關係。關係行銷時代,企業想與其目標客戶建立緊密之關係,而「品牌」就是用來連結企業與顧客間之橋樑。品牌最重要的任務是與消費者建立關係,成功的品牌可以和顧客建立緊密關係。 /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訂價策略符合品牌關係規範與否,會如何影響消費者對訂價策略與品牌整體之評價。研究採用2x2實驗設計的方式,測試在不同關係情境(共榮關係、交易關係)及不同訂價方案(收費、不收費)下,消費者對該品牌之評價有何差異。研究發現品牌訂價方案違犯品牌關係規範時,消費者會給予品牌較差之評價。建議與客戶建立品牌關係後,企業一切活動需要密切遵守關係規範。廠商要努力維護良好品牌關係,進行遵守品牌關係規範之訂價方案與品牌活動。企業唯有密切遵守與顧客間應有之關係規範,這樣才能增加顧客對品牌之信任。企業應同時採取關係行銷策略,讓消費者願意跟品牌建立更親密之關係,甚至進而成為品牌之忠誠客戶。企業需維持忠誠顧客群之穩定度,並建立顧客資料庫,以便企業對其目標市場之客戶需求有更深入的認識,即時推出差異化產品滿足顧客需求,同時提升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能力。 / In the competitive market wher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wouldn’t guarantee sales, companies care more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customers. At the age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brand” is the bridge to connect with the customers. Buil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sumers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brand. /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s shows that a pricing strategy that is in violation of a relationship norm leads to a poorer evaluation by the consumers relative to the strategy that conforms to the relationship norm. People in a communal relationship evaluate the brand and its actions more positively when the action is in keeping with communal norms than when the action is in violation of communal norms.It’s suggest that once the brand buil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customers, in order not to hurt the relationship the brand’s actions should firmly comform to the brand relationship norms. Norm violation will cause consumer’s negative evaluation toward our brand. And consumers’ responses wew not limited to the specific brand’s action but extended to their overall brand evaluations as well. Companies should maintain the comformity between brand ac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norms which can keep the long-term relationship with the customers.
|
166 |
小泉時代日中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n Japan-China Relations in the Koizumi Era林思瑩, Lin, Shih-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以來,兩極體系的瓦解使得東亞地區發生權力變化,為爭奪區域領導權,各國無不摩拳擦掌,其中尤以日本與中國兩國的競爭最為白熱化,兩國關係的發展也因而受到注目。日中兩國關係在1990年代歷經了初期的友好、中期的惡化與末期的低潮之後,進入二十一世紀,兩國關係已然走到關鍵的十字路口。2001年4月小泉純一郎以改革形象,挾前所未見的高人氣入主首相官邸,一上任即面臨受歷史教科書、李登輝訪日以及農產品貿易糾紛而陷入緊張的日中關係,再加上小泉首相面臨的是近兩百年來未見的崛起的中國,如何處理日中關係成為其任內的一大考驗。更重要的是,日中這東亞兩大國的互動,是合作抑或競爭,是否能破除「一山不容二虎」的迷思,都將大大影響東亞地區的未來,對身處東亞地區且正好鄰近此兩大國的我國來說,亦將是非常值得觀察的發展。 / 本文一開始首先簡單介紹從冷戰結束後到小泉首相上任之前,日中關係的大致發展,作為背景說明,其次則闡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文獻回顧以及論文架構安排。第二章則介紹小泉時期的日本外交政策,提出五組決策者信念體系與其實際決策間的關聯因素作為分析架構,首先介紹小泉首相是如何看待現今的國際與區域情勢,以及因此衍生出來小泉的對外政策特徵,與傳統日本對外政策有何異同。第三章介紹自2001年4月小泉首相上台後日中關係的發展情況,以時間發展先後為本章的撰寫主軸,將小泉首相在位期間所發生對日本外交政策與日中關係有重大影響的四項重大國際事件(2001年9月的911事件、2002年10月的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戰爭以及2005年12月的東亞高峰會)作為分斷點,並介紹此四項重大國際事件對日本外交政策的影響,以及該項日本外交政策的改變對於日中關係的影響。第四章分析小泉時期影響日中關係變化的發展因素,將小泉時期影響日中關係發展的重要正面因素分為經貿投資、在區域及國際性問題的合作以及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三項。第五章分析小泉時期影響日中關係變化的衝突因素,將小泉時期影響日中關係發展的重要負面因素分為歷史與民族主義、領土、台灣、安全以及經濟與能源等五項。最後為結論,綜合以上各章節,歸納出小泉時期整體日中關係的情況與小泉上台對日中關係的影響及其原因,並以此為基礎,嘗試推測在「小泉後」的新政府時期,日中關係可能的發展走勢與變化。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wo East Asian great powers, Japan and China, during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Koizumi Junichiro’s tenure. After the Cold War, the two powers have had encountered a period of changing relationship in the 1990s – from honeymoon to a series of quarrel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power vacuum and power shift happened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Japan and China have clashed fiercely in the process of competing for regional leadership. Now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th Century, Japan-China relations are at a crossroad, and here comes Koizumi who just got the power to lead Japan toward the new century. The atmosphere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in the Koizumi era may have a great effect not only on the future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but also on the future of the whole region, even the whole world. As a member of the East Asian region, there should be great interests for us in studying this theme, and getting to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ese two great powers on the basis of our own national interests. /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composes research motives, purposes, scopes, limits, methods and literature review, and also provides the background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in the 1990s. Chapter two focuses on Japan’s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Koizumi government, and analyzes the Prime Minister’s viewpoint on the nature of today’s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understands his foreign policy and China policy. 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detail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tenure of Koizumi. While Chapter four and five analyzes respectively the factors which foster or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In the last chapter, I reach the conclusion and find ou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behind the deterioration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in the Koizumi era, and then try further to predict the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under the new Abe government.
|
167 |
華人家庭對偶關係間共依賴傾向之探討 / Codependency in Dyad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Family陳淑欽, Chen, Shu-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從社會文化觀點探討華人在家庭對偶關係中所表現的共依賴(codependency)傾向。
結果發現,在對偶關係比較中,華人親子關係中親代對子代有較高的共依賴傾向,表現在「以對偶為焦點」以及「認同照顧對偶的角色」。在華人自我建構的相關研究中則發現,具有「高相依我低獨立我」自我建構的人比「高獨立我低相依我」的人有較高的「以對偶為焦點」傾向。
在共依賴所具有的心理意涵分析中,「認同照顧對偶的角色」在母親對子代的關係中具有正向的關係意義;「以對偶為焦點」在子代對親代的關係中,以及夫妻關係中也具有不同於不適應的關係意義。
最後,本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對偶比較中共依賴得分顯示出差異,所有受試的共依賴總分及四個分測驗得分仍然偏低,表示整體而言,受試者共依賴的傾向並不高,共依賴可能並不是適合描述華人家庭關係的概念。
|
168 |
未婚年輕女性生涯決策歷程的關係脈絡之敘事探討張雅鈴, Chang, Yea-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未婚年輕女性生涯決策歷程的關係脈絡,瞭解重要他人之於她們的意義和影響。為了更貼近受訪者的主觀經驗,本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方式蒐集資料,訪談三位未婚年輕女性,並以整體—內容及循環闡釋的原則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以故事敘說的形式呈現,並分析每位受訪者生涯決策的關係脈絡,最後就三位受訪者的情況做綜合討論,與既有之相關文獻和研究進行對話,主要藉助「關係中的自我」模式與「發聲」模式。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三位未婚年輕女性的生涯決策歷程有其個別的關係脈絡,且關係脈絡與其生涯決策有緊密的關連,在其生涯歷程中仍可見關係和情感方面的需求,此外,社會文化亦滲入其關係脈絡和生涯決策歷程中,她們的生涯決策可說是在個別特的關係脈絡中共構而成。同時,在這樣的生涯決策歷程中也可以看到她們自我的成長和力量的展現,在關係脈絡下形成生涯決策的歷程似乎也是自我發聲的展現。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女性生涯研究與女性生涯諮商實務之建議。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al contexts of unmarried young females’ 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to understand what these means to them and how these influence them.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subjective experiences, the study conduct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ree unmarried young females, and analyzed the text data by the principles of holistic-content and hermeneutic circle of narrative research.
The findings were presented by the career stories of the three participan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al contexts of their 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therwise, the study tried to make discussions about how participants’ experiences show in their career stories reflect the perspectives of some literatures and researches, in that “self-in-relationships” model and ”voice” model provide the main structure. As a whole,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The three participants have their own relational contexts, which closely correlated to their career decision-making. Meanwhile, their relational needs and affection needs are also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their 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dition, soci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participate in both of their relational contexts and their 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s a result, it seemed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in their relational contexts represented the processes which they are empowered and grow up.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uggestions for female career researches and female career counseling were provided.
|
169 |
誰創造了中國政治經濟景氣循環? 中央與地方政治菁英互動下的經濟態勢(1992-2011) / Who created the Chines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the Economic Situation Unde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political elites(1992-2011)張娟瑄, Chang, Chuan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經濟景氣循環(Political Business Cycle)理論之發展在面對1980年代的西方民主國家出現解釋困境,但對於非民主、封閉的中共政體卻仍有著高度適用性──以中央政治局委員會每五年換屆為一輪之固定循環現象。惟,該理論過度將央地政治菁英分割為兩個獨立群體,忽略央地政治菁英間非正式政治關係的影響,以致無法解釋政治經濟景氣循環緊縮年為何能有高經濟發展之特例地區存在。
本文結合政治經濟景氣循環、晉升錦標賽與政治關係等理論,以1992-2011年之景氣循環緊縮年(1994、1999、2004、2009)為觀察對象,分析政治局常委與省(市)委書記間之非正式政治關係對於地方GDP成長率表現的影響。迴歸模型實證結果發現,央地領導人間非正式政治關係之存在與否與強烈程度,對於當地GDP成長率之表現具有高度顯著的正向影響力。
此外,透過相關性分析與迴歸模型亦發現,政治局常委對有非正式政治關係之省(市)委書記會另外給予經濟支援,且支援手段會隨常委換屆有所不同,例如江澤民傾向使用中央貸款、胡錦濤使用專項支出支援地方經濟發展。
|
170 |
荷蘭的中國政策:關係平衡 / Dutch Foreign Policy towards China胡凱瑞, Koenraad Hulsk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係平衡」運用於荷蘭與中國的關係 / The Balance of Relationship applied to Sino-Dutch relations
|
Page generated in 0.01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