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9
  • 29
  • 1
  • Tagged with
  • 30
  • 30
  • 13
  • 12
  • 11
  • 9
  • 8
  • 8
  • 7
  • 6
  • 6
  • 6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傳統產業轉型策略之分析: 以病媒防治產業為例 /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for the Conventional Industries:A Case study on A Pest Control Operation Company

李晟豪, Li, Cheng Ha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探討的個案公司主要是在傳統進出口貿易的價值活動當中,提供以溴化甲烷此化學藥劑來進行檢疫服務的檢疫公司,同時也從事環境害蟲防治之工作,屬於產業為病媒防治產業。但在時代的變遷以及環保意識的抬頭,導致以溴化甲烷來提供檢疫的服務有被其他可行方案替代的趨勢,而導致在產業內競爭強度日益白熱化的情形,面對此類狀況,此個案公司能否根據自身在該產業當中累積的既有資源,以及本身在產業內的競爭優勢來發展出創新思維的經營模式,以及在提升顧客價值的服務之前提下,發展出合適之多角化策略。 在深入搜尋病媒防治產業的分析發現至此並未有一套系統化的架構能分析此類傳統產業公司的現況,而個案公司在面對變遷當中的產業環境,勢必需要研擬出一套因應的策略方案來找到後續成長的動能。因此本文欲以司徒達賢(2001之「策略矩陣分析法」來對個案公司進行解析,分析其營運現況以及整體價值創造的流程,進一步找出公司在營運當中的競爭優勢。也透過此類分析法來辨識其策略形態,並以策略矩陣分析法來解析評估所提出來建議個案公司未來經營方向與多角化策略的決策選擇。
2

我國現行工業區開發策略之剖析--區位選擇與開發規模分析

楊松齡, YANG, SONG-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1.分析台灣地區歷年來影響工業區開發銷售之因素,以為未來工業區開發之參考。2.將台灣地區各地方生活圈未來發展趨勢予以分析歸類,並配合各類型工業之特性,建立各類型工業區區位選擇策略。3.探討分析各個影響工業區開發模因素,經由開發成本、經營成本、服務門檻等內在因素及環境污染保有之外在因素等觀點,建立各類型工業區最適開發規模。 二、文獻回顧:本研究主要參考文獻如下: 區位方面:Henderson之「英國落後區域引進產業之區位」、Smith之「產業區位」、Wescott之「肯亞產業區位之政治經濟」、經建會之「台灣地區製造業發展與工業區政策之研訂」、殷章甫之「工業區位與規模」、吳調輝之「工業區開發策略研究」等。 規模方面:劉錚錚之「最適都市體型之理論與實務」、伊藤武雄之「地域開發與工業立地」、曾國雄「環境污染之社會成本與企業立地規模關係之探討」、李公哲之「水質經理之最適化規劃技術研究」、Hewing之「門檻分析與都市發展」、Wheeler之「製造業區位決策之地理規模效果」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採取的方法,主要可分為:(1)文獻分析法:參考各相關文獻資料,分析我國工業區之區位規模。(2)統計分析法:以質之迴歸主成份分析、群落分析、判別分析、判別分析等進行。(3)專家學者意見分析:以問卷方式調查專家學者在區位選擇上之看法。 四、研究內容:本研究之主要內容為:1.探討歷年來工業開發策略之演進,並分析影響工業區銷售因素為何。2.分析各地方生活圈製造業之空間發展結構,劃分區域發展類型,同時依各製造業之特性,劃分工業類型,並建立工業區未來區位選擇策略。3.分析開發成本、經營成本服務門檻及污染防治等對工業區規模大小之影響,擬訂工業區最適開發規模。 五、研究成果:經初步分析結果,本研究之主要成果如下:1.歷年來影響工業區開發銷售之好壞,除受經濟成長影響之,主要係為其所在地之社經條件及其規模大小所決定。2.依各地方生活圈發展情形,將台灣地區劃分為五大發展類型區域,並依製造業之特性,劃分為六種工業類型,並據而建立工業區區位選擇策略。3.分別建立工業區之開發成本規模、經營成本規模、服務門檻規模及污染防治規模,並依此確立工業區最適開發規模。
3

租稅課徵、污染防治與區位選擇之研究

紀志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排除中間區位理論(The Exclusion Theorem)是廠商區位理論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部份,在眾多研究線型區位模型文獻裡所得到的結論,最適區位多會落於端點的位置,亦即廠商會選擇消費市場或原料供應地為最適設廠位置。 在兩端點分別為商品市場的線型空間區位模型中,除了固定成本、製造成本與因運送商品販賣至市場時所產生的運送成本外,另外把廠商於製造過程中對消費者所產生的傷害予以量化,納入污染防治成本的觀念,並將之併入利潤函數的減項,致使廠址與消費者間的距離在運送成本與防治污染成本之間產生了抵換。利用「向後求解」的方法可求得在單一出廠訂價、差別訂價與單一運送訂價三種制度下之最適區位、均衡訂價及均衡產量,而最適區位在兩種成本的相互影響下有了內部解的可能性。 既然可得到廠址區位的內部解,便可進一步的探討從量稅與從價稅對於廠商最適區位的影響。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單一出廠訂價時課徵從量稅對最適區位不具影響力之外,其餘的情況下租稅對於最適區位都有所影響。而由於從價稅的課徵會影響到運送成本與污染防治成本佔利潤函數的相對比重,即從價稅率增加時污染防治成本佔廠商利潤的比重隨之上升,這種情況讓廠商在面臨廠址選擇時將會向中心點靠近以期減少污染防治之支出。因此,倘若政府因政策因素考量想讓一些高污染的廠商遠離人口集中的區域設廠,則提高課徵的從價稅率將有助於廠商自行的遷移廠址至人群較少的地點。 而運用數值模擬分析可以探討租稅制度、訂價制度與福利水準的關係。可以發現當稅收限制愈高時,三種訂價下的福利水準會愈小;倘若給定相同的稅收限制條件,則比較同一種訂價制度下從量稅與從價稅之差異,課徵從價稅會對社會福利的影響較小而使福利水準較高,且此時從價稅下的最適區位較趨近直線模型內中心點的位置。而同一稅制下不同訂價制度對社會福利水準的影響並無一致的關係。當單位運送成本為零時,單一出廠訂價下的福利水準恆等於單一運送訂價;而隨著第一市場的需求增加時,同一租稅制度下單一運送訂價之福利水準增加最快,差別訂價之福利水準增加最緩,使得單一運送訂價時的福利水準高於單一出廠訂價,差別訂價下的福利水準則為最低。
4

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測與防治之研究—以傳統產業為例

陳瑞琦, Ricky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民國87年起,台灣發生了一連串本土性金融風暴,許多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而民國89年至90年間,台灣整體經濟不景氣,許多傳統產業公司經營不善,而造成公司財務危機。本研究希望藉由財務性變數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模式,建立傳統產業的財務危機預測模型。同時,更嘗試進一步透過個案資料的整理,以對於財務危機防治方式做一初步的瞭解及建議。 在文獻探討中,本研究首先就財務危機定義探討,並探討財務危機發生因素及財務危機發生之因應策略,接著將國內外學者對於財務危機所做的相關實證研究加以整理論述。 本研究以Logit分析法建立財務危機預測模型,實證結果發現在危機發生前一年預測率較佳,達到81.48%,但於危機發生前二年及前三年預測率較差,僅達到72.22%及68.52%。顯示越接近財務危機發生時點,以Logit分析法所建立之財務危機預測模型預測正確率將較為理想。 本研究對於財務危機個案防治方式分析,得到以下幾點結論:(1)公司財務危機診斷及防治時,必須考量產業特性與危機發生因素;(2)公司負責人與領導團隊的更換,在財務危機防治成效並無導致顯著的差異;(3)在財務危機防治時,聘請外部企管顧問公司監控公司內部營運流程及財務狀況,較能取得債權銀行及投資人的信任,以獲取較佳的談判條件;(4)公司法重整制度的設計並不符合危機公司的需求,應做進一步修法改進。
5

臺灣區水污染防治政策之研究

馮明德, Ping, Mi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首先區分「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的觀念,說明研究動機與目 的,並限定研究範圍於工業廢水的管制:最後說明本文研究方法與所受限制。 第二章「台灣區水污染防治政策的背景與問題的形成」。以系統理論之「外環境」及 「內環境」為背景資料的架構,簡述美、日、新加坡等國水污染防治情形,因本文將 其視為影響我國政策的主要「外在環境」,並認為足資我國借鏡,其次,探討台灣在 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特殊情形及問題形成的幾個階段。 第三章「台灣區水污染防治政策的規劃與合法化過程」。首先簡述有關政策規劃的理 論,再說明該政策的參與者,隨後進一步分析該政策的制訂和審議過程,以對整個政 策能有清楚的了解。 第四章「台灣區水污染防治政策的執行」。於說明執行理論後,即探討執行機構的行 政體系,人員、經費、技術及監督情形。 第五章「台灣區水污染防治政策的檢討」。政策內容方面:針對前述制定過程中的缺 失,予以檢討;政策執行方面:從組織、人員、經費等方面加以檢討。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先論述環境保護中的三個困境,其次倡導環境人權的觀念, 最後就研究所得,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當局參考。
6

家庭暴力防治法實務問題研究--以婚姻暴力為研究重心

蘇曉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研究方法部分,首先,本文針對國內現有之文獻加以蒐集,包括相關之教科書、專書、期刊雜誌相關文章、論文,以及一些具代表性的重要外國文獻,目的在整理及分析有關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礎理論之問題,例如為何會有此法的形成、此法的架構及爭議問題何在等等,並進而提出本文之看法。 再者,執行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實務運作機關,最主要為警察機關、社政單位、以及法院。這三個機關間的工作配搭,是否天衣無縫,抑或尚有需改進之處,都是本文中欲探討的對象。筆者並將以能力內所能取得的警察機關筆錄、法院判決書、社工人員意見為資料,一一探討這些實務機關對家暴案件的處理態度,是否切合當事人需要,這些執行人員的性別意識為何、是否有性別偏見,執行人員的性別意識對家暴案件之處理有何影響。至於家暴案件中雙方當事人的觀點,例如受虐者所需救援措施、加害人的處遇計畫,也將藉由理論與實務的文獻資料予以探討。
7

投資抵減與其他經濟誘因污染防治政策之比較

徐麗振, XU, L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控制生產性污染行為之政策主要有四種:課稅、補貼、管制(含懲罰),與可轉讓污 染權等。其中補貼被認為是控制污染的有效手段,原因在於廠商會將補貼視為一種機 會成本,與課稅一樣使邊際成本提高,因而減少污染。但此種說法受到許多經濟學家 質疑,其原因有二:1.由於以廠商目前的污染水準作為計算補貼之污染基準,補貼 會使廠商提高它目前的污染水準,以獲取更多的補貼;2.對接受補貼的產業而言, 補貼將形成超額利潤,誘使其他廠商加入該行業,結果產業總污染增加。一般理論研 究,多假設補貼金額大小係按生產者污染量之減少程度而定;但實務上,各國對污染 控制之補貼方式,卻未必與上述理論假設一致。例如,對防治污染機器設備給予投資 抵減,便是我國與許多國家常採用的一種補貼政策。由於補貼方式不同,故對污染量 之控制效果也就不同。而本文之目的,即在比較採行投資抵減政策,與採行其他主要 污染控制政策,對污染性生產行為的不同影響。 本文除第一章為緒論外,第二章旨在整理及說明過去學者們討論過的不同補貼方法, 對個別廠商,以及整體社會之污染水準的影響效果。第三章利用個別廠商之極大化行 為假設,建立有關模型,並比較投資抵減與一般性補貼政策,以及投資抵減與課稅政 策,對個別廠商產出及污染水準的不同影響。第四章則就總體產業面,分析前述不同 污染控制政策的影響效果。第五章為結論。
8

空氣污染防治之租稅政策研究

涂明福, Tu, Mi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在本章內,將分兩節來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全文結構與 研究限制。 第二章污染稅在防治空氣污染上的優越性:在本章內擬分四節討論。第一節是污染與 直接管制政策的比較;第二節是污染稅與補貼政策的比較;第三節是課徵空氣污染稅 與發售污染權的比較;第四節是空氣污染防治政策的福利分析。 第三章污染稅政策理論的回顧:第一節是污染稅的稅基問題;第二節是污染稅率的決 定;第三節是市場結構對污染稅政策的影響;第四節是探討課徵污染稅時,需要單邊 課徵或雙邊課徵的問題;第五節是分析污染稅配合短期與長期污染防治政策的有關問 題;第六節則介紹剖分均衡分析與一般均衡分析結果的差異。 第四節台北市民對空氣污染及其防治的態度分析:本章乃利用作者在台北地區所做約 二百五十份問卷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 第五章課徵空氣污染稅的一些實務問題:第一節探討防治污染利益的衡量問題;第二 節公營事業的課徵污染稅問題;第三節污染防治的國際面問題;第四節稅務行政的問 題。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9

社區非營利組織少年犯罪防治功能之研究:以台北市五常社區為個案

張世昌, Chang, S. C.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少年問題確實非常嚴重,我國近年來少年犯罪率逐漸上升,犯罪型態也不斷出新,隨著經濟的快速成長,提供了國人富裕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人文素養並未相對的提高,加上社會組織結構急遽改變,傳統的道德觀念淪喪,新的社會價值體系又尚未建立,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潛藏這各類犯罪之源的少年犯罪問題。社會新聞不斷的報導著少年犯罪事件,殺人、搶劫、強姦、集體械鬥等等暴力事件不斷發生,其犯罪手段兇殘冷酷,簡直已達駭人聽聞的地步。我們的社會病了,而少年團體更是病得最徹底的一群,而痛定思痛,在驚駭之餘,我們不禁要好好思考,要怎麼才能挽救這些沈淪的輕狂少年呢?本論文從社區的角度出發,希望能從傳統的思維跳脫出來而以另外一種方式來看待少年問題。 壹、研究動機 每十七分二十三秒就有一名少年犯罪!根據法務部的統計,民國八十六年台灣地區確定觸犯刑罰法令的少年與兒童總計有兩萬三千零九十六人,這兩項統計數字足以顯示出台灣地區少年犯罪的嚴重性(台灣日報,民87)。 今日的少年犯,如果處理不當,極可能成為明日的成年犯,而今日非常嚴重的不良少年幫派問題,如不作適當的輔導處理,則易形成為未來黑社會幫派的一部份,危害社會治安。大多數的犯罪少年是由多次微小過錯或偏差行為的累積,逐漸演變形成。因此,當這些問題青少年在還未成為犯罪者之前,如加以輔導,阻止其偏差行為惡化,是防治機構極其重要的工作。因此防治少年犯罪的工作,具備兩個層次:第一是未犯罪前之預防工作,例如由社會機構,警告行為偏差而尚未犯罪的青少年,例如家庭與學校中的問題兒童及青少年,以各種方法加以適當的輔導。第二是對犯罪後之再犯預防,由司法的機構或其他社會團體組織、社區等,對青少年犯做適當的矯治處遇工作,預防他們再次犯罪的可能(蔡德輝,民74)。 而根據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所做的少年犯案空間分佈概況調查發現,青少年犯案與空間有明顯密集的關係,犯案少年的居住地與發生地距離一公里以內者高達四成比例,所以青少年犯罪常常是在家附近(中國時報,民87)。本研究基於這個調查發現,及許多少年犯罪防治專家的建議,認為如果以社區為了解少年犯罪的基本單元,對青少年犯罪預防工作會有正面的效果。國外也有一些實證的經驗,如當時推行的芝加哥區域計劃(Chicago Area Project)即是全美第一個以社區為主的(community- based)少年犯罪防治計劃 (Shaw & McKay,1969)。 本研究選定五常社區,該區塊之社區機能充足,有區域性國中、小學校一,區內大、小型市場林立,居民多以市場攤販或自營生意者居多。人口結構,在地人約佔六、七成,其餘多為外來人口;區塊內的單親家庭比率佔百分之十八以上。社區內之社區性組織缺乏,或功能無發揮,社區的意識疏離。該社區在台北在中山區屬居住地犯罪較密集之區塊,本研究之所以選定這個社區,乃是因為筆者大學由於參加服務性社團常常在該社區帶領青少年的活動,所以對該區的少年問題非常有興趣。同時這個這個社區從八十三年開始就有著許多開創性的活動,使得社區非常活躍,非常值得深入探討。 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大家莫不擔心和關心這項議題,筆者欲從社區著手,重點放在社區非營利組織,研究其組織的運作對少年犯罪防治的貢獻及功能。希望能在今日較注重個案及團體方式的少年輔導工作提供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能先從一些有關社區公益組織的理論與功能進行探討,同時對其少年犯罪防治理論與功能進行分析研究,以檢視當前社區防治少年犯罪之作法及其困境。本計劃研究目的條列如下: 1、探討社區相關理論,包括非營利組織理論、鄰里組織、社區參與理論等;並探討少年犯罪防治理論,內容如犯罪區位學理論、社會控制理論、 差別連結、標籤理論、社會疏離理論。 2、探究社區組織與少年犯罪防治之關聯性。包括對少年犯罪之社區因素,包括社區環境因素及社區結構因素等;少年犯罪社區防治之作法;社區組織在少年犯罪防治之運用等問題的探究。 3、進行個案探訪以了解五常社區之社區組織從事少年犯罪防治相關活動及運作情形,並就其這幾來的防治工作經驗、方法彙集歸納分析為完整的行動之報告,就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在具體方案、技巧、成效部分,彙整為實錄報告等,以供其他社區之組織欲從事少年犯罪防治工作的參考。 參、研究方法 本節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份針對本論文所採用之研究方法,作詳細的介紹;第二部分對於本研究之個案地區概況作清楚之描述。如下所述。 本研究除了對社區相關文獻理論進行探討,尚選定台北市中山區五常社區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實地進行觀察研究。希望能藉由對該社區的深入研究,探討社區組織少年犯罪防治相關行動策略及功能。筆者認為除了基本的文獻分析法外,尚包括深度訪談法、實地觀察法。本研究採用下列方法: 1.文獻分析法: 本文所做的文獻分析方面,理論部分先探討社區相關文獻,包括如社區、組非營利組織、及社區參與等。再介紹與社區相關的少年犯罪防治理論作深入的介紹。主要資料來自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報章資訊、中外期刊、及論文等,對其加以蒐集羅列和分析。 2.個案研究法: 筆者將與中山區五常社區內兩個重要的社區組織:「榮星婦女協會」和「五常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深入的研究,對其負責人、組織成員及以及與少年非常相關的「學校」和「中山少輔組」兩單位作訪談,以了解該社區有關少年犯罪防治的議題。 3.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 筆者除親赴社區內相關單位作實地深度訪談外(in-depth interview),在研究期間還要參與該社區與少年犯罪防治有關之活動,以進行實地參與(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觀察。希望蒐集更多資料以利能更深入地了解。 肆、研究範圍 五常社區,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範圍上以四個里為區域,包括行政里、行孝里、行仁里、下埤里;道路以松江路、民族東路、民權東路、復興北路四大幹線,圍構成一個社區總人口數約三萬五千人左右,社區內有恩主公廟、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濱江果菜批發市場、魚產批發公司、榮星花園、五常國小、五常國中、建國派出所、鄰近松山機場,從以上地標型建築物或知名景點,已經很快的將五常社區生活共同的結構顯示出來,共同的大菜市場、共同的學區、共同的大型公園、共同的派出所、幾乎將所有生活內涵。 目 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三節 名詞界定 第二章 理論探討 第一節 社區及非營利組織相關理論 第二節 犯罪理論 第三章 社區非營利組織與少年犯罪防治 第一節 少年犯罪之社區因素 第二節 少年犯罪防治之作法 第三節 社區非營利組織在少年犯罪防治之運用 第四章 個案分析 第一節 社區非營利組織概況 第二節 研究過程及編碼類別 第三節 社區問題分析 第四節 組織層面分析 第五節 工作策略分析 第六節 成果評估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一)訪問題綱(一) 附錄(二)訪問題綱(二) 附錄(三)少年問卷 附錄(四)訪談資料(一) 附錄(五)訪談資料(二) 附錄(六)訪談資料(三) 附錄(七)訪談資料(四) 附錄(八)訪談資料(五) 附錄(九)組織圖(一) 附錄(十)組織圖(二) 附錄(十一)認輔須知 附錄(十二)地圖(一) 附錄(十三)地圖(二) 附錄(十四)地圖(三) 附錄(十五)地圖(四) 附錄(十六)活動照片
10

應用集群分析於營建工程空氣污染防治費徵收之研究 / Th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 on the Study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Levy from Construction Sites

曾煜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隨著經濟發展營建業的建設,帶來便利性,也帶來環境的污染,由營建工程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對生態環境有重大的危害,使得各國政府不斷加強空氣污染防制的立法。而為落實「污染者付費」的精神,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開始徵收空氣污染防治費,由於空污費所徵收的費用均由各縣市地方政府用於改善當地的空氣品質,同時也配合各工廠由污染源之技術控制到增設空氣污染防制設備來進行污染減量。因此,本研究藉由各縣市空污費徵收的探討,據以瞭解台灣各縣市不同種類營建工程空氣污染防治費徵收狀況,並且依分析結果提出結論,其結論分述如下:: 1. 宜蘭縣、彰化縣、南投縣、嘉義縣、屏東縣、澎湖縣和基隆市共7個縣市,其總體空污費於民國100年和101年間呈現下降趨勢。 2. 新北市、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雲林縣、嘉義縣、台東縣、花蓮縣、新竹市、嘉義市、金門縣、連江縣共15個縣市,其總體空污費於民國100年和101年間呈現上升趨勢。 3. 宜蘭縣隧道空污費徵收於民國100年和101年間呈現下降趨勢。 4. 花蓮縣隧道空污費徵收於民國100年和101年間呈現上升趨勢。 5. 金門縣橋樑空污費徵收於民國100年和101年間呈現上升趨勢。 6. 集群分析發現五都的空污費實收金額屬於中高金額分群。

Page generated in 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