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530
  • 2303
  • 841
  • 280
  • 276
  • 220
  • 8
  • 5
  • 3
  • 2
  • 2
  • 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3711
  • 1924
  • 947
  • 824
  • 605
  • 599
  • 557
  • 494
  • 488
  • 487
  • 446
  • 427
  • 409
  • 408
  • 36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31

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作用機理探討

胡鵬, 14 June 2014 (has links)
現代醫學上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兩種。缺血性腦中風是指因腦血液供應障礙所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常見臨床類型包括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 中風病以其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為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對該病的防治是重要的醫學和社會課題。針灸治療中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其簡單、便捷、靈驗在缺血性中風的治療中佔有一定的優勢,而且其療效已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同。為了更系統更全面地探討電針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作用機制,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一、背景資料 推本溯源,從我國第一部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内經》開始,到唐、宋、元、明、清等時期,對古代文獻中有關中風的病名和病因病機進行了探討。此外,本文還分別探討了目前中醫在中風病治療上的常用方法,特別是針灸臨床的常用方法。 二、電針作用機理的探討 電針對腦組織急性缺血性損傷的保護機理是歷年來的研究熱點。本文收集近10年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作用機理的相關文獻,研究者多使用大鼠或小鼠局部腦缺血模型進行電針幹預,觀察電針幹預後動物模型腦部血流的變化,從神經細胞可塑性、細胞凋亡通道、腦缺血耐受、血管功能修復、炎症因子、血小板凝集、氧化應激等多角度闡述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起效機理。 二、結論 1.通過對古今文獻的研究,我們認為針剌治療缺血性中風具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和良好的臨床療效。 2.通过電針作用機理相關文獻的探討,電針證實對急性缺血性中風具有治療作用,其作用機理與神經幹細胞或祖細胞的增殖、神經活性因子表達的上調、突觸的重塑、提高基因轉錄、調控内源性凋亡途徑、改善損傷内環境、開放側支循环、調節血管舒縮、促進血管網新生、減輕炎症損傷、抑制血小板活化、對抗氧化應激等方面有關。電針治療缺血性中風具有多方位、多靶點的特點,既可抑制腦缺血時的損傷因子,又可以激發機體自身的修復能力,共同達到針灸治療的目的。 希望通過此次文獻研究,為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起效機理提供參考,使本病的論治更加系統化、科學化,临床治療更加具有针对性。 關鍵字:電針、急性缺血性中風、腦卒中、作用機理
132

負起時代責任 :《中國學生周報》與「文化中國」在香港之建構 = Answering the call of our time : the Chinese student weekl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hina" in Hong Kong

Pong, Ho Yin 28 August 2020 (has links)
本文透過深入分析《中國學生周報》(香港版) (1952-1974) 這份具影響力的青 年流行刊物的文本意識,嘗試剖析1950-1970年代香港青年社群如何介入、討論 甚至建構着自身文化及身份認同。《中國學生周報》這份由「南來文人」創立、 由美國政府機構提供營運資金的青年刊物,一方面透過傳播傳統中國文化以及 反共的政治意識形態作為刊物的文化及身份認同的意識,向當代的香港青年讀 者們灌輸着「中國人」身份認同意識;另一方面《中國學生周報》向當代的青年 讀者們傳播一種貶斥甚至是拒絕融入香港社會的意識形態,把香港社會視為負面 的「他者」,包括批評香港「重英輕中」的教育制度,香港的社會文化呈現「重 利蠻荒」、「文化沙漠」的意象,從而阻止香港的青年社群產生「香港認同」 的文化及身份意識。 可是,1970年代香港和中國大陸出現的政治變化,加上「中國人」身份認 同意識的改變和香港本土身份意識的出現,使《中國學生周報》強調的中國文 化意識和「中國人」身份認同意識變得過時,新一代的香港讀者亦隨之離去 。《中國學生周報》的歷史成為了一面鏡子,從中反映着1950-70年代香港社 會大眾的文化及身份認同意識的變遷。This research aims at offering a critical textual study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Student Weekly (Hong Kong Version) (1952-1974). This weekly was an influential publication that targeted the youngster audience with an emphasis on promoting the val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oth the editorial team and some regular contributors to the weekly were scholars who sought refuge from China in Hong Kong. The weekly had attracted some contributions from young readers as well. The weekly might shape its readers' rather negative impressions of Hong Kong. The colonial system overstressed theimportance of English at schools, and it created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culture of HongKong. It might lead to hinder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dentity However,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Hong Kong and China during the 1970s, together withthe changing "Chinese identity" and the emergence of Hong Kong's local identity, theweekly's mphasis on Chinese culture lost its app e al to the youngsters in Hong Kong. Forthis reason, young readers ignored it. The history of the weekly can serve as a lens fromwhich one can observe the cultural changes in Hong Kong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70s.o Hong Kong.
133

「中」蘇關係的持續與轉變之研究(1978-1988)

鄭光均, ZHENG,GUANG-J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鄧小平上台以後中共「反蘇」持續與「中」蘇「關係正 常化」轉變的背景和實際運作,以及其特質內涵,使得我們對「中」蘇關係演變□包 涵的特質有透澈的理解,進而推測其未來的取向。本論文,共分六章十五節,約十一 萬餘字,大致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主要概念的提出。 第二章,中共和蘇聯關係的基本認識。 為了把握「中」蘇關係的基本脈絡,首先回顧「中」蘇共關係的淵源。繼而隨覂國際 局勢的變化,「中」蘇關係的演變(1949–1977)如何加以探討,俾從其演變過程中發 掘「中」蘇衝突的焦點。 第三章,中共「反蘇」持續階段(1978–1981) 在七○年代初已形成的新的國際局勢 (三角關係) 之下,先分析鄧小平上台以後的中 共採取堅持「反蘇」的背景,並探討「反蘇」的架構,以及「反蘇」鬥爭的實際運作 內容。 第四章,「中」蘇「關係正常化」轉變階段(1982–1988) 首先針對「中」蘇關係轉變的背景,分析「中」蘇各自的立場如何,繼而探討「中」 蘇「關係正常化」實際運作和其過程當中的成就,以及「正常化」三條件 (所謂三大 障礙) 和其變化。 第五章,現階段「中」蘇關係的發展 接著探討「中蘇提出的」「高 會議」問題,並評估「關係正常化」的涵意。 第六章,結論,基於以上研究過程中的心得,探討「是」蘇關係演變的根本內涵,並 展望未來雙方關係的取向。
134

中共體制改革之探討--國務院機構改革個案研究

周育仁, ZHOU, YU-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導論,主要係闡釋本書之研究方法、目的和方向。 第二章為總論,係針對現階段中共體制改廿之主要內涵作一提要式探討。 第三章係探討中共機構改革之原則,分別就其機構精簡與幹部制度之改革原則加以整 理分析。 第四章則係就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之具體措施作深入之分析,以了解其機構裁併和人 事改革之實際狀況。 第五章則分別就中共黨中央、全國人大會、輿論機構和社會團體之改革加以探討。 第六章為結論,本章將根據前面各章之探討,對中共之體制改革和國務院機構改革之 前途加以評估。
135

我國銀行業利潤中心制度之研究

謝順隆, XIE, SHUN-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內容如左: 第一章緒論:就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對象、研究方法與程序、資料來源及研 究限制加以說明。 第二章利潤中心制度:就利潤中心之設立、轉撥價格之建立、績效之衡量、激勵措施 與獎勵辦法以及責任會計之採行做深入探討。 第三章我國銀行採行利潤中心制度之現況:就實施緣起及目的、成本利潤中心之設置 、成本與收入之分類及處理、會計及績效報告加以研究。 第四章推展我國銀行利潤中心制度之策略:就現行我國銀行體制之缺失、利潤中心制 度精神之體認、促進採行成本利潤中心之意願以及利潤中心之推廣加以說明。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本文結論與建議事項。
136

境外金融中心之研究

劉正惠, Liu, Zhe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境外金融中心之一般概況。本章計分六節,分別說明境外金融中心的意義, 類型、成立要件、分佈與經營環境之比較、成本與利益、及未來的展望。 第三章:開發中國家的境外金融中心。境外金融中心,開發中國家所佔的比例極大, 而我國仍屬開發中國家,彼此的經營環境類似,故特闢此一章以為我國之參考,本章 分四節,分別討論香港、新加坡、巴林與巴拿馬。就每個境外金融中心,分別討論其 成立與發展、市場結構、交易實態分析、租稅、與國內經濟之關係及展望。 第四章:我國設立境外金融中心之可能性。本章分三節,依次為倡議的背晾,有利與 不利之條件,對我國可能之影響(成本與利益)。
137

中國崛起對中俄關係衝擊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Impacts of China's Rise on Sino-Russian Relations

孫淑瑜, Sun, Shu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和平崛起」這個名詞於2003年的博鰲論壇上第一次被公開提出,引起全球熱烈討論。姑且不論中國的和平崛起本質上是否真為「和平」,本文中心意旨在討論中國崛起後,它最大也是最親密的鄰國-俄羅斯將如何看待這個亦敵亦友的大國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巨大轉變。而本文作者認為,看來正朝向親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前進的中俄兩國間,其中仍存有許多可能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 The term "China's peaceful rise" was first introduced at the 2003 annual session of the Boao Forum for Asia (BFA) and has become a hot topic drawing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after the collapse of USSR. The new Russia and China have built their strategic partnership on diplomatic, military, and economic aspects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na’s rise. During this period both countries also faced a transforming climate in their societies, with a different ideological environment, different forms of inner-party life and a different “style of work” being formed and changed rapidly at every decision-making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we can easily see that Mao Zedong won control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nd lead it to victory by repeatedly defying Stalin’s advice, which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hinese Communist leadership that is highly conscious of those difference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Russia, the so-called “peaceful rise of China” theory as a matter of course has been highly doubted. This thesis shows that many of the factors currently improving Sino-Russian relations are unlikely to sustain the curre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and instead are likely to cause a divergence in their relationship, which is understood by looking at hidden factors from apparent clues that might cause a diverg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near future. Keywords: China, Russ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no-Soviet Relations, “China’s peaceful Rise”
138

跨國企業資訊集中化策略之探討 - 以個案公司為例

康明義, Kang, Ming Y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面臨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之下,不斷地思索運用其本身內外的資源優勢來積極拓展其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同時企業也需要因應環境的變化與挑戰來進行相當程度的組織變革來提升其競爭優勢,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當全球化的影響所帶來外在環境激烈的變化與競爭,以及資訊技術成熟等相關因素,資訊科技在組織的變革或企業的策略、競爭的優勢,再再都扮演著重要的關鍵性角色,也因此資訊單位組織本身的變革以及資訊策略的規劃也成為現在各大企業的重要議題與當務之急。 一般企業早期的組織設計對資訊單位往往定位在資料處理與使用問題處理的支援層面上,並無法為企業整體的競爭力提升或企業策略的執行成效達到相輔相成的功效。當企業的資訊組織設計無法隨著企業組織因應競爭與策略需求做出適當的改變與變革,勢必無法在全球化的潮流下生存。在今日的資訊組織必須提供除了必要的資訊技術與資訊基礎建設所帶來的作業效率提升外,還必須整合企業組織內跨公司、跨部門之間的營運流程(business processes),透過資訊系統提供完善的流程運作以強化競爭優勢,除了消極的提升組織的作業效率(作業層次)外,更應發揮更高層次如提升企業的營運效能(管理層次)、增進組織競爭優勢(策略層次)的積極作為。也因此資訊部門本身的組織變革、調整與如何規劃有效的資訊策略來配合企業整體的營運與短、中長期目標也是必要的作為。 本研究運用Henderson, Venkatraman的企業與資訊科技「策略結盟模式」(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 - SAM) 作為研究架構,Bowman的「三階段資訊系統規劃模型」(Three stage model of MIS planning,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理論概念為基礎,針對跨國企業的個案公司為研究對像,就個案公司新的策略意圖以及個案公司的問題與內部核心能力的分析,探討出資訊組織新的可行策略供個案公司參考。基本的結論是資訊部門在企業裡面所扮演的角色及所能做出的貢獻,是否能在整個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為企業帶來競爭的優勢,是企業成敗與否及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因素。個案公司在先前運作良好的組織架構及相關策略已經無法在現在的環境之下競爭,因此個案公司必須對現在的環境挑戰做出回應,擬定適切的新策略、調整組織架構,運用新的技術來適應新的環境挑戰。從資訊組織變革的角度來思考,將全球各地分散雜亂的資訊組織單位、資訊系統來加以整合,以集中化的策略來提升資訊組織整體的運作效能,應能帶給個案公司更有效率、更有競爭力的營運模式,以及帶來更多價值的貢獻。 本研究針對個案公司資訊相關議題的建議如下: * 資訊策略結合組織策略 現在所有相關的資訊運作缺乏與組織策略的結合,比較是從IT的角度思考,以致現在許多的資訊作業與資訊系統對企業當下急迫或是長遠目標的競爭、成長策略無法提供資訊科技應有的相對貢獻。建議資訊策略的擬定從結合組織策略的發展需求著手來驅動 (策略結盟模式 – 策略執行觀點:企業策略 -> 組織結構 -> 資訊科技基礎結構)。 * 資訊組織轉型 個案公司資訊組織應該對未來的定位設定成在策略方格模型的策略型群組。現階段資訊單位只是著重在支援角色的扮演,缺乏資訊策略的規劃,只能對公司日常營運作業效率的提升有所助益,但是對於公司競爭力的提升及組織核心能力的培養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資訊組織應該規劃結合現在組織策略所需要的策略資訊系統,增加企業在策略運用的機會,從而由現在的支援型策略跨入轉變型策略,提升在組織的貢獻能見度,也為將來要達到最終的策略型策略而準備。 * 資訊組織集中化 將現有分散的資訊單位集中統籌由總部資訊組織指揮管理。避免資訊組織力量的分散,現行隸屬各區域公司管轄的資訊單位重新規劃到總部資訊單位,統籌規劃及發展企業整體的資訊策略及推動相關資訊活動的執行,比如規劃共用性的資訊系統、IT架構的統一、強化企業全球的資訊安全機制。同時在資訊人力資源的統整與分享會有更大的彈性運用。 * 資訊系統整合與集中化 現階段各區域公司自行發展各自需要的資訊系統,造成因為功能相同的系統重複投資的浪費,同時對企業整體的營運流程無法予以標準化,也造成現在系統之間資訊的流通與系統整合的問題。透過資訊系統集中化的策略檢討企業在全球各地現有的資訊系統,淘汰不合時宜的系統,或是予以整合、新建系統,並且將相關作業流程整合、標準化,推動企業共用性的資訊系統讓各事業單位使用統一的資訊系統,分享共同、及時的資訊以及確保資訊傳遞的透通性,進而建立全球化運作的資訊平台,提升資訊系統的效能與效益,大幅節省成本,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與利潤。 * 建立全球資訊系統開發團隊 因應企業策略未來的發展,運用資訊科技來加強組織的工作效率與對外的競爭力,尤其是資訊系統的需求將會不斷的增加,組織應該在企業內部建立自有的資訊系統開發團隊,培養組織未來以資訊科技為驅動基礎的核心競爭力。
139

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之研究 / A Survey on Sino-Australi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egotiations

吳念祺, Wu, Nien-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20世紀末期以來,隨著世界經濟區塊化和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已成為澳洲當前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在此背景下,澳洲前總理霍華德(John Howard)於2002年5月訪中期間,便主動向中國前總理朱鎔基提出洽簽「澳洲-中國自由貿易協定」(Australia-China Free Trade Agreement, ACFTA)的構想,希望進一步加強兩國之間的經貿聯繫。然而,各國政府推動雙邊自貿談判的目的往往出自於經濟和政治的雙重考量,而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亦不例外。在此認知下,澳洲和中國洽簽雙邊自貿協定之動機和目的,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筆者將觀察中澳兩國如何在雙邊自貿談判的過程中,為自己創造一些有利的籌碼,進而說服對方以達到目的。另外,本文也將分析中澳自由貿易協定成立之後對中澳兩國的經濟發展、東亞經濟整合、以及台灣總體經濟之可能影響,並就台灣將如何因應區域經貿結盟之風潮提出政策建言。
140

"對賭協議" 主體合法性研究 =Study on the legitimacy of subjects of a "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 Study on the legitimacy of subjects of a "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董佩蓉 January 2016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Law

Page generated in 0.038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