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6
  • 34
  • 2
  • Tagged with
  • 36
  • 36
  • 16
  • 14
  • 10
  • 10
  • 9
  • 8
  • 8
  • 7
  • 7
  • 7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判斷表

陳鳴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藉由幾行簡短的文字以及一種思想方法的操作—孤立法,便將判斷表放置在讀者面前。判斷表中有四大類的主要區分:量、質、關係與模態,每一類之下有三個環節,一共是十二個判斷的邏輯形式。康德不曾告訴他的讀者,他如何獲得判斷表,這問題至今仍困擾著我們。判斷表是康德論述的開始點,而且也是他的哲學體系的核心部份之一,康德從判斷表導出範疇表,而範疇是康德用以證明人類認知如何可能的重要理論。因此,判斷表內部的任何更動也將影響整個批判哲學體系的哲學證明與面貌。本篇碩士論文中提出一個問題:康德如何獲得判斷表?判斷表有哪些本質特性?這個問題將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筆者試圖從康德的其他相關邏輯學著作與文獻中尋找根據,以說明康德數行文字背後所預設的哲學主張與方法論,嘗試解釋康德如何獲得判斷表;另一方面,筆者試圖回溯判斷表的思想背景,將判斷表放置在邏輯學發展的脈絡之中,以期能釐清康德的判斷表可能受到哪些哲學家的影響。透過這兩方面的考慮,我們將可以把握到判斷表以及判斷的邏輯形式的本質特性。 按照上述兩個進路,本研究可以分為以下五個主要章節:第一章做為導論,介紹本研究要處理的問題、問題之釐清與研究的進路;第二章則從康德的判斷理論做為本研究的開始點。所有判斷都由判斷的邏輯形式構成,所以本章先釐清康德的判斷理論的特殊性以及康德描述與界定判斷的各種面向。第三章則以前一章所分析的結果為基礎,進一步深入判斷的構成要素:判斷的邏輯形式。筆者試圖證明康德在方法論上預設了判斷的形式與質料之區分,如此就解釋了康德如何透過一種哲學證明的方式獲得判斷的邏輯形式。與此同時,這一預設也揭示了判斷的邏輯形式的本質特性。第四章則從思想背景的面向考慮康德的判斷表,雖然康德之前沒人提出任何類似的判斷表,但判斷表也並非康德憑空想像出來的結果。判斷表在某些面向下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並進一步完善它。所以,透過思想背景的考查,我們可以在歷史之中發現判斷的邏輯形式之劃分的一些根據,以及康德和邏輯學家之間的差異。第五章是結論,筆者將對以上的研究做一個總結,並反省以上研究的局限同時指出一些仍遺留未決的問題。 綜合這幾個方面的研究工作,筆者預期能更進一步了解判斷表的性質,也能幫助我們更了解判斷表在康德哲學體系中的位置。 /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table of judgments i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s the tenet of Kant’s philosophical system. For Kant derives the table of categories from the table of judgments, even an analysis of various kinds of judgment (like empirical, practical and aesthetical) was proceeded by according to this table. However, Kant’s establishing and derivation of this table always put into question. On the one hand, i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ant puts forward the table of judgments with a method of isolation (by abstracting the form of thought from the contents). Without any further explanation, this table is showed up in front of us, as if it is evident to all of us. On the other hand, in 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of Metaphysics, Kant informs u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ble of judgment was indebted to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labor of logicians, as if this table entirely comes out from logical works. It is remains a question of how Kant constructs his table of judgment? What is the nature of these forms of judgment? Kant never tells us how he meets this problem (even to his servant, Lampe!). In this dissertation, I aim to expose some philosophical presuppositions which Kant never mentions in the above two works but indispensible for deriving this table of judgment. I try to argue that, once these presuppositions rise into our horizon, they will at the same time shed light on how Kant constructs his table of judgment and the nature of the forms of judgment.
2

梅耶美術判斷測驗之研究

馮蓉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梅耶美術判斷測驗,是企圖測量美術性向中之美術判斷能力的,為同類測驗中最著名而應用最廣的一種。本研究的目的,首在明瞭我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的審美觀點是否一致,藉以探究本測驗計分方法有無修訂的必要,其次驗證本測驗的信度和效度,以確定其在我國是否適用;再次根據測驗的結果,建立我國高中生與大專美術科系學生的常模,並比較各類學生在美術判斷能力上的差異;最後則探測我國高中學生的美術判斷能力須達到那一個水準,才適宜選讀美術科系。 本研究報告共分十章,除第一章為引言外,第二章敘述梅耶美術判斷測驗的編製經過、測驗內容、施測手續、計分方法、常模、信度與效度、測驗結果的解、釋例以及各家對本測驗的評論等。第三章敘述中美學生審美觀點的差異與計分方法的修訂。第四章敘述多方面研究結果,藉以考驗本測驗的信度和效度。第五章敘述取樣測驗的結果,並根據測驗結果建立我國高中學生和大專美術科系學生的常模,及其臨界分數。第六章根據測驗結果,比較我國各類學生在美術判斷能力上的差異。第七章根據測驗結果,比較中美學生在美術判斷能力上的差異。第八章檢討影響美術判斷能力的各項因素。第九章敘述對於測驗成績優良者從事個案研究所獲資料,對於本測驗的功效,作進一步的檢討。第十章則撮述本研究各項重要結果,作為結束。 本研究的進行,承蒙程師法泌熱心指導,劉主任白如多方開垂,紀文祥、吳一希兩學長和受試各校校長、老師、同學惠予協助,以及外子何福田的鼓勵,始得完成,在此併致最誠摯的謝意。由於筆者才疏學淺,誤漏之處,勢所難免,敬祈各位老師,賜予指正。
3

二、三年級學童使用算式表徵文字題的能力-數學成就、算式類型、文字類型對於算式判斷作業及推理過程的影響 / OMIT

葉淑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小學童逐漸累積數的知識,並學習以算表徵及解決文字題。年級與數學 成就皆影響學童表徵文字題的能力,而二、三年級是加減概念的發展期, 所以本研究以二年級的高低數學成就組及三年級的高低數學成就組的學童 為研究對象,探討這四組學童以算式表徵文字題的能力。本研究以個別施 測的方式對80名學童進行晤談。提供學童加減文字題及與文字題配對的 算式。除了請學童判斷算式的對錯外,並請學童說明在判斷作業上所運用 的推理原則。測驗題的算式有四種型式:正確順向算式、正確標準算式、 錯誤開放算式及錯誤標準算式。文字題亦有四種題型:「改變量未加題」 增加型及減少型、「起始量未知題」增加型及減少型。研究結果顯示:三 年級學童在判斷作業上的表現優於二年級、高數學成就的學童優於低數學 成就的學童;學童在正確算式題的答對率高於錯誤算式的答對率;在「改 變量未知題」的表現優於在「起始量未知題」的表現。低數學成就組在區 辨算式為正確或錯誤算式的能力,比高數學成就組差。(以下省略)
4

「論董事法律上地位與權限」

盧俊誠, LU, JUM-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冊,約十二萬言,共分六章,茲扼要說明內容: 第一章:「緒論」: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範圍,加以說明及界定。 第二章:「經營判斷法則之背景及功能」:說明法則之起源,立論背景及對公司經營 所產生之功能。 第三章:「美國法上傳統經營判斷法則之適用」:分析評述美國法上如何適用經營判 斷法則來規範董事之行為及其責任之界定。及該法則之適用範圍。 第四章:「日本法上經營判斷法則之適用」:說明日本法上該法則之運用情形,同時 就我國法上應如何適用此法則加以評析。 第五章:「股東代表訴訟與經營判斷法則」:說明美國法如何利用攻擊性之經營判斷 法則經止代表訴訟,並評析此用法於我國適用之否行性。 第六章:「結論」:提供我國法院利用經營判斷法則審查董事行為之方法
5

多次檢索相關判斷變化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班研究生撰寫學期報告為例 / Changes in multiple searches of relevance judgments in writing term papers - a case study of education graduates of NTNU

張育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教育系碩士班研究生多次檢索相關判斷變化之情形,研究過程蒐集使用者的多次檢索相關判斷之結果,並分析相關判斷之變化方式:影響相關判斷變化之因素,及變化方式、變化因素與研究對象的關聯性。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採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研究對象以12位國立合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班研究生撰寫學期報告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研究過程由研究者代理進行多次檢索,檢索結果由使用者進行相關判斷。 多次檢索相關判斷之變化,經由實證研究的結果發現:多次檢索現象之成立;多吹檢索相關判斷之結果趨向「部分相關」,其中以中度相關最多;相關判斷隨著多次檢索次數增加,從中、高度相關至中、低度相關的部分相關朝向二極化;多次檢索相關判斷之變化方式,在二吹相關判斷變化主要傾向「下降」的變化方式,三次相關判斷變化主要傾向「持續不變」的變化方式,四次相關判斷變化主要傾向以「前二次相關判斷傾向維持不變」的變化方式為主;影響相關判斷變化的兩大主因為「主題聚焦」及「文獻內容」,前者可讓使用者逐漸釐清檢索問題,後者可加強使用者對主題的了解,二大主因呈現研究過程中的變動狀態;影響使用者相關判斷變化由低度相關轉為完全不相關(2→1)的變化因素最可能為「主題聚焦」;多數使用者在相關判斷的變化方式上傾向低度相關轉為完全不相關(2→1)或中度相關轉為低度相關(3→2)的偏好,而多數的研究對象產生相關判斷變化的主要因素為「主題聚焦」及「文獻內容」。
6

高達美美學中的品味概念及其對康德的批評 / The Concept of Taste in Gadamer's Aesthetic and its critique of Kant

熊慧芬, Hsiung, Huei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藉由比較高達美的美學與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的品味(鑑賞)概念,探討此一概念對於現代人的意義。 /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implication of “taste”in Kant's Critique of Judgment and in Gadamer's Aesthetic.
7

應收帳款內部控制評估與審計程式規劃之研究-審計人員之判斷行為

陳春宏, CHEN, CHUN-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是應用透視模型來捕捉審計人員對應收帳款內部控制及審計程式規劃的 判斷政策,以及衡量審計人員判斷的一致性。同時亦研究審計人員的經驗及會計師事 務所規模對審計人員的判斷是否有所影響。 本研究之自變數為在評估應收帳款內部控制強弱程度時,最具攸關之五個線索。採用 內部控制問卷的形式,每一個線索均以「是」或「否」二個水準(LEVEL )來加以操 弄,因而組成了32種不同的狀況。為顧及受試者負擔,採用1╱2之部分因子設計 ,選出16種狀況,再加上4種重覆狀況。應變數則為根據上述每一種狀況,所作的 內部控制強弱之評估,及規劃應收帳款審計程式時,所預計應花費的人工小時數。 受試者共有30位,係由國內四家會計師事務所中選出領組以上的審計人員。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審計人員在內部控制評估方面的平均共識為0.66,而在審計 程式規劃方面則為0.58。判斷的穩定性方面,內部控制評估部分較高(0.88 ),審計程式規劃部分較低(0.56)。自我洞察方面,內部控制評估及審計程式 規劃二者均很低(前者為0.38,後者為0.13)。就判斷政策而言,不論內部 控制評估或審計程式規劃,審計人員較重視的線索均為有關「核准」的線索,與美國 方面以往文獻所顯示出重視「分工」的線索不同。
8

我國電視新聞報導方式之研究

黃少芳, HUANG, SHAO-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國內台視、中視、華視三家電視台之電視新聞,主播及文 字記者,對於新聞的報導形態係以事實陳述、推論,或判斷何類語句為主,藉此提供 作為改進國內電視新聞從業人員改進報導方式之參考。 為明確突顯新聞議題對於新聞報導方式是否具相關性,本文選擇七十五年底中央公職 人員選舉期間的三台晚間新聞作為樣本。 研究結果發現我國電視新聞報導方式,以事實陳述占多數,判斷語句次之,推論語句 較少。且報導方式與新聞議題性質之間有顯著相關。
9

性別、道德判斷、情境變項對我國高中生誠實行為的影響

張鳳燕, Zhang, Feng-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道德教育自古即為我國施教的首要目的,其地位重要,自不待言。在今日,德育更 冠五育之首,為完成教育目的之一。但事實上,我國學生在這種重視道德教育環境 下,其「道德觀念」如何?其「道德行為」又如何?二者是否能「知行一致」?此 則為本文所欲探索主題之一。 本研究大約四萬餘字,共一冊。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諸論-計分四節敘述研究動機、目的、問題敘述、假設及有關名詞的操作 定義。 第二章為有關文獻探討-主要在於探討性別、道德判斷、情境變項三者與誠實行為 的有關研究。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其中可分五節:(一)受試者(二)研究設計(三)測量工具 (四)實施程序(五)資料處理。 第四章為結果-主要為呈現有關變異數分析之結果。 第五章為討論與建議分別說明之。 #2810797
10

環境影響評估決定正當性與公信力強化之研究--以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運作為核心

陳錦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環境影響評估制度雖然在台灣已經實行了將近二十個年頭,由近來民眾對於政府或私人之開發行為,採取激情抗爭手段等「溢流」現象仍然屢見不鮮之情形,如近來的安坑掩埋場事件,從電視頻道的現場轉播中,可以發現二十個年頭雖然已經過去了,民眾對行政機關表達不滿的方式仍然如出一轍,由此可足認建構本制度之最大目的--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調和住民利益與政府或私人之開發利益--仍然有未竟之處,有檢討之必要。 因此本文以作者親身參與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實務經驗,對照法制上建構本制度之規範目的與法理基礎,認為問題之核心,除了注重評估程序中公眾參與之途徑,以增加環境影響評估結果之公信力外,應係在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的組織架構之下,如何在實體上作成最富正當性的評估決定,才是建立人民對環評制度信心之關鍵。 職是,本文認為雖然環評委員會形式上屬於內部單位,但是其所為之行政行為已有可能影響人民法律上受保障的權益,參酌大法官釋字第462號的見解,應認為環評委員會為實質的行政機關。接著探討現行環評會之組織與委員的遴選規定,在民主原則、行政效能與行政效率的考量之下,是否有利於最適決定之過程,並提出改進之建議,即為修改環評法第三條使委員會融入全部或部分審查小組之建制精神。而委員會作成決定之理由,屬於判斷餘地之範疇,然就判斷餘地之適用界線尚未有定論之情形,導致委員會於審查時往往流於恣意判斷,並藉諸判斷餘地之保護傘避免司法審查之介入。因此本文認為即使劃分判斷餘地之界線仍然有其難度,至少在判斷瑕疵的認定上,司法不能再如現行實務般採取放任之態度,應就重大而明顯之瑕疵部分進行司法審查,俾使評估決定之正確性及可信度得以提升,也能加強人民對評估決定之信心。 至於公眾參與之途徑,本文認為,我國的環評程序與公眾參與間的互斥程度,與公眾參與本身效力的強度成正比。因此,與效力最強的公民投票相較之下,採取較為溫和但是能夠有效拓展參與深度的公民諮詢委員會之模式,應該比較能夠達成最適參與的目標。

Page generated in 0.04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