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87
  • 166
  • 21
  • 5
  • 1
  • Tagged with
  • 193
  • 193
  • 69
  • 66
  • 59
  • 53
  • 48
  • 47
  • 41
  • 41
  • 37
  • 36
  • 35
  • 31
  • 3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31

車用行動網路中以車行方向為基礎的貪婪路由演算法 / Moving Direction Based Greedy Routing Algorithm for VANET

黃祥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VANET上的行動節點移動速度快,加上受到道路及交通號制的限制,導致網路拓樸快速改變,容易造成網路斷訊,影響資料封包在網路上的傳送效能。在傳統的MANET上有許多用來傳送資料封包的路由機制,並不直接適用在VANET上。隨著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車輛都具備GPS,用以輔助行車定位之用。在本研究中我們將透過GPS取得車輛的地理資訊,提出一個適用於VANET中以車行方向為基礎的貪婪路由演算法(MDBG)。 本論文目的在強化VANET網路上資料封包的路由選擇策略。所提出的路由機制將會透過hello message來取得相鄰車輛的位置和車行方向,並利用目標要求(DREQ)、目標回應(DREP)來獲得目標車輛的資訊。進而運用車輛的車行方向,選擇適當的相鄰車輛找出一條穩定的路由路徑。當來源車輛和目標車輛的車行方向相同時,AODV能有不錯的效能表現。而我們的路由演算法(MDBG)將強化當來源車輛和目標車輛的車行方向相反,並且逐漸遠離時的效能表現。實驗模擬的結果顯示MDBG在封包到達率、吞吐量和平均端對端延遲上較之於AODV及DSR演算法有更優異的表現。 / Packets transmission over VANET is intermittent due to rapid change of network topology. This comes from both high mobility of mobile nodes and road limitation. Intermittent transmission causes inefficient packet delivery. Those routing protocols applicable to MANET might not be suitable for VANET. On the other hand, 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 is becoming prevalent in assisting positioning for vehicles. In this research, we develop a Moving Direction Based Greedy (MDBG) routing algorithm for VANET. MDBG algorithm i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GPS. The objective of the thesis is to enhance routing decision in packet delivery. The "hello message" is used to retrieve the locations and moving directions of neighboring vehicles. Destination REQuest (DREQ) and Destination REPly (DREP) messages are used to retrieve target vehicle information. The source vehicle will thus use these information together with its own moving direction information to establish a stable routing path by selecting appropriate neighboring vehicles. AODV algorithm is proved to have good performance as both the source vehicle and target vehicle have the same moving direction. MDBG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leverage the problem as source vehicle and target vehicle move far apart in opposite direction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MDBG outperforms both AODV and DSR in packet arrival rate, throughput and average end-to-end delay.
132

導入資料採礦技術於中小企業營造業信用風險模型之建置 / Establishment of credit risks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f the SMEs with data mining techniques

謝欣芸, Hsieh, Shin-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符合國際清算銀行在 2006 年通過的新巴賽爾資本協定,且有鑑於近年 來整體經濟環境欠佳,銀行業者面對外部的規定以及內部的需求,積極地尋求 信用風險模型的建置方法,希望將整個融資的評等過程系統化以提高對信用風 險的控管。 本研究希望利用 92 至94 年未上市上櫃中小企業之營造業的資料,依循新 巴賽爾資本協定之規定並配合資料採礦的技術,擬出一套信用風險模型建置與 評估的標準流程,其中包含企業違約機率模型以及信用評等系統的建置,前者 能預測出授信戶的違約情形以及違約機率;後者則是能利用前者的分析結果將 授信戶分成數個不同的等級,藉此區別授信戶是否屬於具有高度風險的違約授 信戶,期待能提供銀行業者作為因應新巴賽爾協定中內部評等法的建置,以及 中小企業的融資業務上內部風險管理的需求一個參考的依據。 研究結果共選出 5 個變數作為企業違約機率模型建立之依據,訓練資料以 及原始資料的AUC 分別為0.799 以及0.773,表示模型能有效的預測違約機率 並判別出違約授信戶以及非違約授信戶。接著,經過回顧測試與係數拔靴測試, 證實本研究的模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另外,透過信用評等系統將所有授信戶 分為8 個評等等級,並藉由等級同質性檢定以及敏感度分析的測試,可以驗證 出本研究之評等系統具有將不同違約程度的授信戶正確歸類之能力。最後,經 由轉移矩陣可以發現,整體而言,營造業在2003 年到2005 年間的表現有逐漸 好轉的趨勢,與營造業實際發展情形相互比較之下,也確實得到相互吻合的結 論。 /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passing in 2006 by 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and due to the slump faced by economies globally and the rise in the number of defaulters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banking industry has aggressively looked for ways to establish the reliable credit risk model that can accommodate required regulations set forth by the Accord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banking procedure demands. The banking industry attempts to standardize the process of evaluating credit rating in regards to capital risk in the loan business to enhance the control of credit risks. The attempt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erform the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credit risk model which includes the default risk model of companies and the credit rating syste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using the statistical tool known as data mining. The data adopted in this study is taken from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f the SMEs from 2003 to 2005. The default risk model assesses the probability whether a company is at risk of being defaulted. In addition the credit rating system assigns credit scores to a company in questio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result from the default risk model to differentiate those who have high risk of being defaulted. More importantl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banking industry of varying degrees of complexity to monitor its risk assessment as well as becoming a reference basis of the loan business in the SME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five variables are selected as the default probability model basis. The AUC for the training data is 0.799 and for the raw data is 0.773 which represents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in predicting the probability of default risk and determining the likelihood of the companies to default. After series of testing, our model stability plays a key role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algorithm produces an optimal model in this study. The credit rating system formulates credit scores of the companies into 8 credit ratings. Applying homogeneity test and sensi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is able to verify the validity and accuracy of the rating system to correctly classify different levels of credit risk that could have jeopardized the companies to default. Finally,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matrix, there has been an improvement trend of perform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from 2003 to 2005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133

資料採礦應用於中小企業服務業信用風險模型建置

謝尚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即使美國擬出許多救市計畫,全球股市依舊暴跌。在此危機衝擊下,各大金融機構不但利潤下滑,且資產減記和信貸損失也愈來愈嚴重。造成此一現象的主因即是次級房貸的影響,次級房貸主要是針對收入低、信用不佳卻需要貸款購屋的民眾,這類客戶通常借貸不易,倘若銀行內部沒有完善的評等機制那放款則需承受較大的違約風險。為因應此趨勢,本研究以台灣未上市中小企業為實例,資料的觀察期間為2003至2005年,透過資料採礦流程,建構企業違約風險模型及其信用評等系統。 本研究分別利用羅吉斯迴歸、類神經網路、和分類迴歸樹三種方法建立模型並加以評估比較其預測能力。發現羅吉斯迴歸模型對於違約戶的預測能力及有效性皆優於其他兩者,並選定為本研究之最終模型,並對選定之模型作評估及驗證,發現模型的預測能力表現尚屬穩定,確實能夠在銀行授信流程實務中加以應用。 / In 2008,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Wall Street had severe impacted the global economy. Although the US government has drawn up regulatory policies in an attempt to save the stock market, the value of global stock market has shrunk drastically. As such, the profits of many financial institutes’ have not only plunged, their value of assets have decreased while loss related to mortgage became more severe. The main cause behind this global phenomenon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subprime mortgages. Subprime mortgages are mainly aimed at consumers who have low income and poor credit history but wish to purchase homes through the means of mortgage. These consumers usually find it difficult to obtain mortgage loans. If banks do not have a well structured evaluation system, they would have to bear more risks in the case of a defaul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trend, this research chooses middle and small private enterprises as its samples.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is 2003 to 2005. Using the data mining process, this research builds a model that shows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contract failure and credit score system. The research builds a model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and cart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each of the three model’s ability to predict. The result shows that logistic regression is better at predicting defaults and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other two models. The research, therefore, concludes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s the research’s final model to study and evaluate. In process, the research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makes more precise prediction and its prediction is fairly st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is capable for banks to employ in performing credit check.
134

策略性環境政策、跨國性污染與最適出口補貼協定

張伊君, Chang, Y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貿易政策與環境政策做連結, 建構一雙邊貿易之架構, 設立一三階段之序列賽局,以之探討: 當具有跨國性質之消費性污染存在時, 在考量兩國政府皆有誘因在環境政策上採取非合作的態度下, 兩國政府應如何藉由貿易政策之協定, 訂定其最適之出口品補貼政策, 以矯正環境政策非合作下之不效率。 本文研究發現: 在兩國政府僅能夠進行政策的部分合作時, 當需求參數愈大, 兩國政府之最適貿易政策是應將給予其各自國家出口品之單位補貼調升;但若伴隨消費財貨所排放之污染對環境具有較高之邊際污染, 或是其本身之外溢效果愈強, 兩國政府對出口品之最適補貼則應該調降。我們同時也發現, 此時即使各國政府之最適貿易政策是調降出口補貼, 會使得各國之污染稅稅率更低, 但卻不會使其更加偏離兩國政府在環境政策上合作下之最適稅率, 並且仍會為全球帶來更高之社會福利。 /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reciprocal-market model, which contains a three-stage game to investigate how the two countries decide the optimal export subsidy agreement when they do not coordinate their environmental policy. We find that the level of optimal export subsidy should decrease with the strength of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which is associated to consumption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he export subsidy agreement should increase with the demand parameter. We also find that even a reduction in the export subsidy will decrease the non-coordinated environmental tax rate, it will not deviate the tax rate away from the coordinated one and still enhance the social welfare.
135

中共在中亞地區能源開採之研究

胡敏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內容可區分為三部分、六章。 第一部分,為「導論」一第一章。其要項有: 一、研究目的:主在解答中共能源供需問題、中共參與中亞能源開發之策略、中共參與中亞能源開採之戰略涵義及對中亞國際情勢之影響。 二、研究範圍:研究的時空範圍,主要起自1992年申亞五國獨立建國至2001年止。研究國家主要以中亞主要產油國家及俄羅斯為對象。 三、研究方法:採現貿主義的國家利益與理性決策模式等途徑為主。 第二部分,為「理論實踐的現況研究」。 一、中共能源供需現況與解決途徑之研究與說明,作為論文的第二章。 二、中亞地區地緣戰略的重要性,及其能源儲藏現況與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地位及爭端因素,作為論文第三章。 三、中共參與中亞能源的實際作為與開發,對其國家利益之影響,作為論文的第四章。 四、從中亞國際的政治、經濟與安全層面,說明中共在開採中亞能源對此地區所造成的影響,作為論文第五章。 第三部分,為「結論」一第六章,其要項有: 一、中共成為中亞地區重要的權力角逐者。 二、中共利用國際聯盟以發展「大西部開發計畫」。 三、「中」美俄在中亞地區仍將處於爾虞我詐。 四、安全問題仍將是中共外交政策的重心。 五、中共與中亞國家政治、經濟與安全機制建構將不利於中華民國。
136

政府採購法對非營利組織的影響

李衍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採購法自民國八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起正式施行後,依據政府採購法第四條之規定:「法人或團體接受機關補助辦理採購,其補助金額占採購金額半數以上,且補助金額在公告金額以上者,適用本法之規定,並應受該機關之監督。」直接衝擊了原本財務不甚寬裕的非營利組織,不僅增加了行政程序的繁複,更因為該領域採購專業人才之尋覓不易,造成非營利組織在實務運作上的困擾。是以,非營利組織之採購行為應有何種配套與管理規範。 在過去有關非營利組織採購的問題,原非政府採購相關法令所規範之範疇,一直較少有人去深入研究探討。因此,關於非營利組織採購之行為,常等同於私部門之採購行為,一般較少討論。本研究主要是以非營利組織及政府採購制度為研究之對象,探討非營利組織的各種型態與其採購行為所受採購法之羈束,並從非營利組織在法制應有何種建構之角度,以及政府採購法立法之本旨,來分析非營利組織採購行為之適當規制。由於非營利組織之採購行為係屬於採購法中較為特殊之規範,所以本研究除了探討相關之法令規定,以及政府採購法對非營利組織,採購行為造成之影響外,並對非營利組織及公部門進行訪談與調查,以期深入瞭解非營利組織應否建立適當法制規範,及政府採購法對非營利組織之採購行為,是否應建立一套完整的相關配套措施。 本研究係採「質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探討法」、「個案研究法」。為考量本研究之定位與研究者能力所及之範圍,本研究主要採行「個案研究法」,以評估政府機關在民國八十八年所實施的政府採購法,對其非營利組織運作之影響。本研究的母群體可分為二組:第一組係以非營利組織為研究對象,包括兒童福利、老人福利、身心障礙、婦女家庭福利等公益性組織,作為本組之研究個案,藉以對照比較政府機關採購單位之間的差異。第二組是以政府機關採購單位,如考試院、考選部、銓敘部、僑委會、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及其所屬台北、台中、高雄榮民總醫院等機關之採購業務單位,為本研究選取之研究對象。 研究者首先深入訪談各機關政府採購之主要業務承辦人員,以深入瞭解各機關執行政府採購業務的實務,並經由受訪者的同意,參考各該機關於民國八十八年實施政府採購法之後的實際資料,藉由這些資料的檢閱,以明白本研究之若干重要面向;而後,研究者依據主要研究問題設計問卷,對各機關採購業務承辦人員及非營利組織發放,使以剖析政府採購法實施之後的各種影響並表達其不同的看法。對於所選取之各機關採購單位承辦人員,以普查方式選取全部適當樣本發放問卷,並就願意配合訪談者進行深度訪談;對於非營利組織,研究者則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利用台灣公益資訊中心所登錄之公益組織發放問卷,第二階段則就回應性佳且具代表性之非營利組織進行訪談。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行為雖然應受到法令的約束,但是,其是否符合普遍存在的正義與真理卻是值得去探究的。所以本研究係站在學術應用的角度分析,探討非營利組織之採購行為。尤其是從法規制度方面來看,現存法制規範中對非營利組織並無特別立法,而對於非營利組織之租稅問題亦疊生爭議,而政府採購法第四條之訂定,卻間接衝擊了非營利組織,雖然法令之制訂必有其背後之真正意義,但是如何落實法令之規定、如何找出最佳化之狀況,甚至於回過頭來思考此種法令限制是否真的必要,都是本研究所加以探討的。
137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法律服務之發展方向與相關問題研究

陳蒨儀, Chen, Hazel C. 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元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 nization,以下簡稱WTO)正式於瑞士日內瓦成立運作;而WTO監管下之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以下簡稱GATS ),即成為WTO架構下關於服務業最重要之多邊貿易協定 。 有鑑於WTO具有提供談判議場以及解決會員間貿易糾紛之機制等功能 ,且我國不但可藉由加入WTO而重返國際經貿社會,更可經由加入WTO而確保我國出口產品不遭受歧視性待遇、經由參與談判而掌握國內決策所需之資訊 ,甚至進一步於WTO體制中表達我國之看法,聯合其他利益相同之國家參與國際經貿之決策與立法,以積極保障我國政府及廠商之權益 。是故,加入WTO已成為我國既定之目標與政策;也因此,我國加入WTO後,國內服務業勢將受到GATS之影響,故有必要暸解GATS之相關規範。 我國為加入WTO,法律服務亦面臨市場開放之壓力,並已作出部份開放之承諾,而在開放過程中,如何維護律師之社會功能,並建立有效之機制,以確保法律服務之品質得以維持,而不致使消費者受損,即為本文之研究重點。 本文期能經由GATS以及我國法律服務相關規範之分析,達到以下目的: 1.釐清法律服務之概念、功能及範圍,並探討法律服務之障礙,以掌握 法律服務自由化之方向。 2.經由GATS與法律服務相關規範,以及專業服務後續談判之介紹,以了解 未來國際間法律服務貿易自由化,以及律師資格相互承認等未竟議題之 發展方向。 3.透過對於各WTO會員國所提出法律服務特定承諾表之分析,以暸解我國 法律服務開放之程度與必要性。並就我國提出之現行法律服務特定承諾 表,以及律師法等國內法律服務相關規範加以分析以期國內規範能與我 國所作出之承諾相配合。 4.藉由開放後我國法律服務可能產生相關問題之探討,建立對於外國法律 服務供給者規範之適當機制,以避免因法律服務之開放而影響律師社會 功能之實現。 因此,本文擬先闡述法律服務之定義、特性、GATS規範之法律服務範疇,以及法律服務常見之貿易障礙,以建立法律服務之整體概念;次就GATS法律服務之相關規範以及專業服務之後續談判結果加以介紹;其中因會計服務部門之國際化程度較高,較易於短期內建立外國專業服務供給者相互承認制度,因此專業服務談判小組首先致力於會計服務部門相互承認規範之建立,此亦可作為法律服務未來發展之借鏡,故本文擬就此加以介紹。又我國在尋求加入WTO之談判過程中,面臨各國對於法律服務市場開放之要求,並已提出初步之特定承諾表;為明瞭我國開放之程度及必要性,本文擬就已作出法律服務開放承諾之WTO會員之承諾表加以分析,以與我國承諾表加以比較。另為配合法律服務市場之開放,我國律師法已修正加入外國法事務律師之相關規定,本文並就此修正後之條文加以分析,以檢視其是否仍有須改進之處。最後,因我國律師之自治及懲戒制度仍未盡完備,律師民事責任之議題亦仍有極大之討論空間,而在法律服務市場開放後,勢將激化上述議題,而有加以探討之必要,故本文亦就前述問題略加討論。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1.3 論文結構 5 第二章 法律服務總論 7 2.1 法律服務界說 7 2.1.1 法律服務之定義 7 2.1.2 法律服務之特性 11 2.1.3 GATS之法律服務範疇 16 2.2 法律服務之國際貿易類型 19 2.2.1 由境外提供服務 20 2.2.2 海外消費 21 2.2.3 設立商業據點 21 2.2.4 自然人呈現 22 2.3 法律服務之貿易障礙 23 2.3.1 專業資格之限制 24 2.3.2 業務範圍之限制 25 2.3.3 人員移動之限制 26 2.3.4 居住要求之限制 27 2.3.5 事務所名稱使用之限制 28 2.3.6 合夥、聯合執業及聘雇地主國專業人員之限制 29 第三章 GATS中法律服務之相關規範與制度 31 3.1 GATS本文 31 3.1.1 最惠國待遇 32 3.1.2 公開化 33 3.1.3 經濟整合 33 3.1.4 市場開放及國民待遇 34 3.1.5 國內規章 36 3.1.6 認許 37 3.2 有關專業服務之部長決議 39 3.2.1 專業服務工作小組之建立 39 3.2.2 優先致力於會計部門多邊原則之建立 40 3.3 特定承諾表 42 3.3.1 特定承諾表之內容 42 3.3.2 特定承諾表範例 44 第四章 法律服務國際貿易之未來發展方向 47 4.1 法律服務之發展趨勢 47 4.1.1 法律服務之國際化 48 4.1.2 法律事務所之國際化 49 4.2 法律服務國際貿易之未來發展方向 51 4.2.1 市場開放之多邊規範 52 4.2.2 使用國際準則 58 4.2.3 建立相互承認協定 59 第五章 我國法律服務之開放情況與相關問題探討 63 5. 1 我國未來法律服務之開放情況 63 5.1.1 WTO會員對我國法律服務開放之要求 63 5.1.2 我國法律服務承諾表草案介紹 70 5.2 我國法律服務承諾表草案相關問題探討 72 5.2.1 外國法事務律師與本國律師聯合執業問題 72 5.2.2 律師執業商業據點之型態問題 78 5.2.3 其他相關問題 85 5.3 WTO會員法律服務特定承諾表分析比較 87 5.3.1 得提供法律服務範圍之比較分析 89 5.3.2 服務提供方式之比較分析 91 第六章 我國律師法修正內容分析暨相關問題探討 103 6.1 我國律師法修正內容分析 104 6.2 律師自治與律師懲戒 110 6.2.1 律師自治之探討 110 6.2.2 律師倫理規範之建立 112 6.2.3 律師懲戒之現況 115 6.3 律師民事責任相關問題 118 6.3.1 律師之民事責任 118 6.3.2 律師責任保險制度之建立 12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27 7.1 結論 127 7.2 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3 附錄一 服務貿易總協定 145 附錄二 會計部門國內規範原則 167 附錄三 會計部門相互承認協定指導原則 173 表 次 表3-1 澳洲法律服務特定承諾表 45 表5-1 我國法律服務特定承諾表 70 表5-2 WTO會員法律服務承諾表分析 ─得提供法律服務範圍之比較 90 表5-3 WTO會員法律服務承諾表分析─服務提供方式之比較 (市場開放-由境外提供服務) 92 表5-4 WTO會員法律服務承諾表分析─服務提供方式之比較 (市場開放-境外消費) 93 表5-5 WTO會員法律服務承諾表分析─服務提供方式之比較 (市場開放-設立商業據點) 93 表5-6 WTO會員法律服務承諾表分析─服務提供方式之比較 (市場開放-自然人呈現) 96 表5-7 WTO會員法律服務承諾表分析─服務提供方式之比較 (國民待遇-由境外提供服務) 97 表5-8 WTO會員法律服務承諾表分析─服務提供方式之比較 (國民待遇-境外消費) 98 表5-9 WTO會員法律服務承諾表分析─服務提供方式之比較 (國民待遇-設立商業據點) 99 表5-10 WTO會員法律服務承諾表分析─服務提供方式之比較 (國民待遇-自然人呈現) 100 凡 例 AFLA :外國法事務律師(Attorney of foreign legal affairs) CPC :聯合國暫行產物分類表(Provisional 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 IASC :國際會計標準委員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 IBA :國際律師協會(International Bar Association) IFAC :國際會計師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IOSCO:國際證券組織委員會(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 GATS :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MRA :相互承認協定(Mutual Recognition Agreement) OECD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BT :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RIPs: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PPS :專業服務工作小組(Working Party on Professional Services) WTO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規範原則:會計部門國內規範原則(Disciplines on Domestic Regulation in the Accountancy Sector) 指導原則:會計部門相互承認協定指導原則(Guidelines for Mutual Recognition Agreements or Arrangements in the Accountancy Sector)
138

墨西哥外交政策研究 / Mexican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楊世琪, Yang, Shih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些學者認為,一國依地位、歷史、政治諸環境,所擬定的固定與長期性外交目標應視為外交原則(Principle of Foreign Policy)而非外交是不易變動的,外交政策則因時勢的推移、環境的轉變、利害的權衡,而可以隨機應變。睽諸墨西哥外交史,自始即強調了"民族自決"與"不干預原則"。為貫徹此原則,墨西哥外交政策便屢有調整。一方反對大國干預,爭取經濟獨立,帶領拉丁美洲國家整體化發展,由區域開發與利益的保護觀點與大國相抗;一方也必須採取務實方略,認清國家發展的重點仍離不開北方巨人的奧援,故而調整政策與美國親善。鑑於外交原則是墨西哥外交政策重要的政策意涵所在,本文特就墨西經驗與獨特地理位置,索引墨西哥外交政策發展的軌跡,提供一種全方位的觀察角度。尤其置重於七O年代以后,墨西哥努力成為區域主權領導者,其堅決同"第三世界國家"打成一片的外交政策,率先提出"各國經濟權利與義務憲章"成為發展中國家向工業化國家進行鬥爭的象徵。墨西哥限於本身國力,雖未能以強國姿態左右區域動向,但曾挾其富有石油力量促進區域之穩定。尤有進者八0年代的"康塔多拉集團"(Contadora Group)積極斡旋中美洲動亂的努力成就有目共睹。惟一九八二年石油危機與債務危機,卻帶來倒退厄運。墨西哥除了推倡拉美經濟整合,一方亦努力尋找更多發展機會,與西方國家與東亞國家的經濟互動異常活躍。與此同時,墨西哥也意識到要擺脫美國依賴,無法單純採取疏離美國之作法,而是要正視這份關係,變被動為主導,將與美國相近作為一種優勢,利用同美國的關係發展自己。經濟與外交的多元化,刻正帶領墨西哥走上已開發國家的路向。尤其在北美由貿易協定格局之下,根據美國紐澤西洲Polyconomics公司評估,墨西哥挾其資源與實力,將可成為"另一個台灣"。墨西哥積極外交政策施為、墨美關係之今昔與墨西哥經濟外交及國家發展的關連。筆者認為,惟有跨時空地自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角度觀察墨西哥外交政策,方有全盤性的系統敘述。
139

權力抗衡到政治均衡:以近代愛爾蘭經濟與外交策略為例 / From balance of power to political equilibrium: in the case of modern Irish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strategy

陳建豪, Chen, Chien 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首先討論權力平衡與政治均衡的差異。以Waltz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是力學式、演繹邏輯的國際觀;而Schroeder的政治均衡則是生物學式、整體式、歸納的國際觀。權力平衡與政治均衡構成本文的分析架構。本文採歷史研究法,以愛爾蘭為例,說明愛爾蘭在受到「國家」、「人」、「國際體系」的影響後,放棄抗衡的策略後,均衡的國際觀才為愛爾蘭帶來和平與繁榮。 愛爾蘭自十二世紀起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累積八個世紀的恩怨情仇在二十世紀初爆發。愛爾蘭政治家de Valera採用抗衡式的經濟外交策略,即使愛爾蘭成為歐洲的乞丐也在所不惜。1959年接手主政的Lemass對國家利益則有完全不同的見解。取消閉關自守的經貿政策、大膽與英國簽訂英愛自由貿易協定,促使愛爾蘭在1973年順利加入歐洲共同體,開啟了塞爾特之虎的序幕。 文末則是回到兩岸關係的探討。台灣與愛爾蘭相似點在於,同屬小國且也同樣面對同文同種的強敵威脅。台灣或可以愛爾蘭為鏡,走出成功的小國國際政治。
140

1945年中蘇東北問題交涉-國家安全與尊嚴的對抗 / A study of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USSR and the ROC over Manchuria (1945)

黃家廉, Huang, Chia-L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欲奠基過去研究成果,運用中華民國與俄羅斯的檔案,以國家層級與中蘇外交工作表現的視角,探討1945年2月《雅爾達協定》簽訂至1946年1月中旬東北交涉急遽針鋒相對期間,中蘇如何針對東北問題進行交涉。雙方東北問題交涉的核心政策是什麼?雙方政策的衝突、抑制與對抗影響關係發展為何?藉此作為戰後中蘇關係發展的初始瞭解。最後經研究瞭解1945年東北問題交涉的過程,顯現蘇聯安全與中華民國尊嚴的對抗,以及雙方外交表現的差異,兩者之間亦有著密切的影響關係。這也體現真正的中蘇關係並非取決達成何種友好協定,而是在那一連串交涉的過程。1946年東北交涉受國家利益衝突與外交工作差異而左右其發展,美國與中共提高對東北問題的參與,戰後中蘇關係遂進入新的局勢。

Page generated in 0.02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