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6
  • 39
  • 7
  • Tagged with
  • 46
  • 46
  • 46
  • 46
  • 23
  • 13
  • 10
  • 10
  • 8
  • 7
  • 7
  • 7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退休調適性別差異之研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 in Retirement Adjustment

辜慧瑩, Ku, Hu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人口老化,台灣地區退休人口也逐年增加,然國內缺乏對退休調適的研究,以及兩性退休調適差異之比較,故本研究欲探討之主題包括:(一)瞭解老人退休調適之狀況,並比較兩性退休調適狀況。(二)探討影響退休調適之因素,及退休調適影響因素之性別差異。(三)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建議給退休者、老人福利政策制訂者作為參考。 本研究從調適著手,來探討退休調適之意涵。本研究認為個體退休調適良好與否,可從態度上與行為上去瞭解。退休調適良好者,對喪失工作角色會持較正向態度,並會積極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接著,分別從角色理論、社會交換論、及女性主義觀點來探討退休調適之影響因素。從角色理論觀點提出退休準備;社會交換論提出月收入、自評健康、疾病數目、社會支持等;女性主義觀點則提出退休原因、退休前職業地位等解釋因素。 本研究採結構式問卷,以台北市北投區長青學苑、及中山區老人服務中心為取樣地點。總計發放180份問卷,有效問卷152份。資料分析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卡方檢定、階層化迴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退休者傾向對喪失工作角色態度持正向態度,但安排退休生活之行為卻傾向消極。又相較於男性,女性對喪失工作角色持較正向態度,並在退休生活安排行為上較積極。 (二)影響喪失工作角色態度之因素包括性別、社會支持、退休原因、退休前職業地位。影響退休生活安排行為之因素包括性別、自評健康、社會支持、退休原因、退休前職業地位。 (三)影響女性與男性之喪失工作角色態度的因素皆為退休原因、退休前職業地位。影響女性退休生活安排行為之因素包括生活費來源、退休準備、月收入、自評健康、退休原因。影響男性退休生活安排行為之因素包括社會支持、退休原因、退休前職業地位。 本研究之理論貢獻為:(一)退休調適概念之初步建構;(二)擴大對退休調適影響因素之理解。根據上述發現,本研究提出之實務建議如左:(一)個體因應策略方面:1.從事退休準備,充裕時間累積資源、調整心態。2.維護身體健康,活力迎向休閒人生。3.累積社會支持,學習社會技巧。(二)環境配合調整方面:1.重新檢討強制退休制度,採多元方式增進選擇自主性。2.打破傳統性別分工限制,角色彈性增進適應能力。3.主動關懷退休者,促進社會整合。4.辦理退休準備研習。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tirement adjustment of older peopl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factor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terview survey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Data was analyzed by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chi-square test,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e findings. Firstly, the retirees 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forward the lost of work-role, but arrange his/her retirement life pass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men, women have more positive attitude, and arrange her retirement life more positively. Secondly,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ttitude are gender, social support, retirement reason, and occupation status before retirement. In additi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ehavior are subjective evaluation in health, social support, retirement reason, and occupation status before retirement. Thirdly, the factors affecting men's and women's attitude are the same--retirement reason and occupation status before retirement. Furthermo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women's behavior are income resource, retirement preparation, monthly income, subjective evaluation in health, and retirement reaso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men's behavior are social support, retirement reason, and occupation status before retirement. Finally, practi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22

論色情言論(Pornography)之言論自由─以女性主義的觀點為基礎

施家倫, Shih, Chia-R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究竟「色情言論」(pornography)是否屬於言論自由保障的範疇,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但這樣的討論多是站在「性別中立」的角度。換言之,它以猥褻性言論對「人」的影響為重心,但是往往主要討論者是男性,考慮的對象又多以男性為主,鮮少考慮到女性角色在這種言論中所具有的特殊性。於是,在歷經1960年代一連串婦女解放運動後,女性主義者開始以一種嶄新的角度觀察這個問題,而引發激烈的爭論。 之所以引發爭議,乃是因為對於某些女性主義者而言,色情不僅是單純的「言論」問題而已,它是一種性別壓迫的結果與表徵之一,是男性宰制力量的展現,此外,更會引致男人向女人施以暴力。換言之,是一種壓迫與傷害女性的機制,對女性帶來有形及無形的傷害,並藉此使女性作為人的主體性被否定。基此,為追求女性平等地位、權利與主體性,也是為促進言論自由,必須對色情言論加以限制。固然,色情言論絕非造成性別歧視、刻板印象唯一或最重要機制,但重點不是其是否為唯一,而是其是否確實帶來傷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色情言論僅以言論自由的保障做為盾牌,是否足夠?在這些言論自由的基本理論背後,是否有性別偏見存在的可能性?如果在涉及性別間不平等權力關係的議題上,刻意避免性別問題,堅持所謂之性別中立,是否亦為另一種性別歧視?有女性主義者質疑,這種保障色情言論的言論自由,是否也是以男性為主體所建構的法律文化,為男性霸權制度的一部份,會對女性造成壓迫與傷害。 在許多女性主義者的努力下,美國明尼蘇達州的Minneapolis和印第安那州首府Indianapolis,都曾嘗試立法限制,惟最終仍遭否決或被宣告違憲。其之所以被宣告違憲,主要理由在於保障言論自由。但令人懷疑的是,法院在進行考量時是否亦考量了性別不平等的問題。言論自由固然重要,在現代社會中有許多來自私人的力量對言論自由造成影響,這已不是消極的避免國家力量介入即可解決,有時還必須國家積極介入方能使言論自由獲得實質的保障。自由權利本非絕對,言論自由是並非絕對勝過性別平等、女性權益的保障等利益。女性主義者所嘗試的立法,或有不足之處,但若肯認色情言論所可能造成的影響,或許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去改善這些缺點,而不是一昧否定所有規範的可能性。 這些問題,在現今色情益發氾濫的台灣,同樣值得重視。隨著資訊流通的迅速,有線電視、電腦網路等的普及,色情問題已經成為台灣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但關於「性」,在我國向來屬於「猥褻」的範疇,著重的是「道德」問題,而對於其中所隱含的性別平等議題,幾乎未有深入討論。新近的大法官會議相關解釋,提供了「猥褻」涵確的詳盡說明,惟未更進一步探討性別平等問題,即是一例。大家關懷的是善良社會風氣是否受到不良影響,卻忽略了:色情氾濫下,女性是否受到傷害?受到什麼樣的傷害?多少女性因為色情言論的影響而成為犯罪被害人?台灣社會中的色情氾濫與性別不平等間有多大的關連性? 基此,本文嘗試以女性主義者的觀點切入,以美國之發展為例,分析立法管制的可能性與宣告違憲的理論基礎及其可能存在的問題。第一章介紹女性主義的法學方法。第二章則探討色情言論的定義問題,釐清「色情言論」與「猥褻性言論」意義上之不同。第三章介紹言論自由基本理論,以瞭解言論自由之所以被認為具有崇高之價值之理論基礎。此外,本章亦對美國於實務上所發展出來的若干原理原則加以說明,並以我國大法官會議相關解釋為對象,概略分析該等基本原理原則在我國實務之運作。第四章為女性主義者對色情言論自由之觀點,亦為本文重點之所在。本章除介紹女性主義陣營中認為應對色情言論加以限制之觀點,亦對其他不同觀點加以說明。第五章則為與色情言論相關之重要判決的分析與討論,以美國之立法經驗為對象,探討女性主義者將理念付諸實行時所遭遇的問題,以及該法之所以被認為違憲之理由。最後一章則除對本文之研究結果作一整理並提出本文的立場,此外,亦就我國狀況與該種立法引進我國之可能性作一分析。
23

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十位女老師之實踐經驗研究

邱秀祝, Chiou, Hsiu-C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性別』議題在教育研究的脈絡中,長久以來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關於基層女性教師的質性研究可說極為缺乏。女性教師是中小學校園的多數,卻面臨行政人員多為男性的結構性特色;而「教師」職業的工作特性,也使得女性教師的工作與家庭、婚姻緊密相連,以致形成專業能力、形象的萎縮。有鑑於此,本研究論文乃以十位國中女性教師為研究對象,以質化研究之深度訪談為主,企圖透過這群基層女性教師的經驗,以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瞭解女性教師在教育過程、職業、日常生活及其他次文化面向中,「性別」在教育情境中的運作機制。期望對女性教師性別角色的構成有所理解,並探究女性教師主體自覺、反省與轉化的可能性。一方面,除了填補學術研究中女性基層教師的經驗研究之不足外,也期待透過這樣的歷程,重新尋求一種屬於女性教師主體的意義。 主要關心的問題包括:女性從事教育工作的動機為何?「性別」對女性從事教師工作有何阻力或助力?學校教育資源、女性教師同僚的人際互動、師生互動,又會對女性教師性別角色的構成形成怎麼樣的影響?女性在認同本身「女老師」的身份後,對主體本身、他人會產生什麼樣的轉化與效應?女老師的因應策略又是如何?最後,本研究也關注「性別意識」對這些女老師的生命經驗的影響?在教學的實際經驗中,是否有關性別的不同考量或設計? 延續問題脈絡,論文首先探討相關文獻與研究,包括批判教育學者對教育活動之意義及特性的描述,並闡述教師角色多樣發展的可能性;同時根據訪談結果整理女性教師的基本資料,選擇教職的動機及背景脈絡,以及因為「教師」這一職業,對女性教師個人、婚姻、家庭的影響;而後,刻意以性別的角度,切入女性教師的工作場域,瞭解她們在職場、人際關係理所面臨的矛盾與衝突,及其因應策略與行動;在論文的最後,提出了研究者對這些女性教師經驗的發現及建議,以及研究者個人在研究過程中的省思。 摘 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緣起-----------------------------------------------------------------------1 第二節 女性主義與性別角色-----------------------------------------------------------------5 第三節 台灣有關女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9 第四節 研究問題--------------------------------------------------------------------------------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4 第一節 教育專業的理解-----------------------------------------------------------------------14 第二節 對傳統學校教育的批判-------------------------------------------------------------18 第三節 教師角色的轉化-----------------------------------------------------------------------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34 第一節 研究取向---------------------------------------------------------------------------------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40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分析-------------------------------------------------------------41 第五節 研究限制---------------------------------------------------------------------------------45 第四章 教師工作女性化-----------------------------------------------------------------------47 第一節 任教動機-------------------------------------------------------------------------------- 47 第二節 家庭角色與教師角色-----------------------------------------------------------------56 第三節 家務與母職的牽絆--------------------------------------------------------------------59 第五章 女老師的工作場域--------------------------------------------------------------------68 第一節 教職工作的文化-----------------------------------------------------------------------68 第二節 性別歧視---------------------------------------------------------------------------------78 第三節 看待性別---------------------------------------------------------------------------------85 第四節 教師性別角色的教學意涵----------------------------------------------------------89 第六章 教師工作的賦權與轉化------------------------------------------------------------100 第一節 主體性的提昇-------------------------------------------------------------------------100 第二節 女性主體意識的實踐---------------------------------------------------------------104 第三節 女性教師支持網絡-------------------------------------------------------------------108 第四節 未來的生涯規劃----------------------------------------------------------------------116 第七章 研究結果--------------------------------------------------------------------------------1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5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12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32 英文部分-------------------------------------------------------------------------------------------139 附 錄 附件一 十位受訪對象的基本資料----------------------------------------------------------145 附件二 訪談日誌---------------------------------------------------------------------------------146 附件三 原始訪談資料、類別意義示例----------------------------------------------------147 圖 表 目 錄 表一:八十七學年度各級學校女性教師及職員比例(%)--------------------------- 9 表二:女性教師形容男女學生特質比較表------------------------------------------------ 92
24

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經驗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張彥婷, Chang, Yen-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中小學的女性家長在參與學校事務時表現出哪些行為特徵?這些行為特徵背後可能存在什麼樣的影響機制?這些參與行為又為女性家長自身以及整體家長參與生態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方法,主要以深度訪談為分析資料之來源,並輔以訪談情境之觀察與相關文件之蒐集。依據這些資料,研究者試圖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描述及詮釋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現下面貌,並回答上述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因素包含了「傳統性別角色分工」、「民間社團的興起」、「學區社經地位」、「學校成員對家長參與之接受度與認可範圍」、「社區中的政治脈絡」、以及「女性特質╱個人特質」等遍及文化、社會、社區、學校與個人層次的諸多因素;這些因素對女性家長的參與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使得女性家長參與行為表現出若干種明顯的行為特徵,例如以「家庭優先、孩子第一」為原則、「從基層做起」、扮演「輔助者、執行者的角色」、抱持「只要做事、不要頭銜」的心態、以及兼重「開源與節流」的管理策略等等;而具備這些特徵的女姓家長參與行為又為她們自身以及家長參與生態帶來種種不同於以往的改變。從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動態性歷程來看,研究者發現媽媽們不斷在進行自我賦權甚至賦權他人的工作;就其改變的內涵而言,女性家長個人的自我價值感與學校事務參與能力均獲得提昇,關懷範圍逐漸擴大、社群及公民意識亦逐步發展,在整體家長參與方面則可窺見「女性家長正名風」、「務實風」、以及「團隊風」的產生。 研究者建議:婦運可以「學校事務」作為鼓勵女性跨入公領域的起點,並將「母職關懷」作為推動女性家長踏進校園的訴求,以收「借力使力」之效;在教育實務方面,教育行政、學校、及家長會三方應共同合作以改善整體家長參與條件/環境,使之趨向更合理;研究者最後並對後續研究提供若干建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9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11 第一節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的理由………………………1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13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角色與關照角度…………..……………..…20 第三章 影響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因素 25 第一節 傳統性別角色分工—男主外、女主內………..……..25 第二節 女性特質?個人特質?……………………………….48 第三節 民間社團的興起—社團的啟蒙與充電………………62 第四節 學校所在社區之社經地位…………………………….68 第五節 學校成員對家長參與之接受度與認可範圍…………71 第六節 社區中之政治脈絡…………………………………….81 第四章 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行為特徵 87 第一節 原則:家庭優先、孩子第一……………….…………87 第二節 方向:從基層做起…………………………….………90 第三節 角色:輔助者、執行者—有責無權…………….…...96 第四節 心態:只要做事、不要頭銜…………………………103 第五節 管理:節流與開源…………………………………….108 第五章 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所帶來的改變 117 第一節 改變的歷程……………………..……………………..117 第二節 改變的內涵……………………………..……………..140 第六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171 第一節 結論…………………………………………………….171 第二節 討論 ………………………………………….……...185 第三節 建議…………………………………………………….189 參考書目 195 附錄 205 一、致台北市家長協會函………………………………………205 二、訪談大綱…………………………………………………….206 三、台北市中小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207 圖表 表一 受訪者基本資料…………………………………………14 圖一 研究結果摘要圖………………………………………..172
25

女人的另一種選擇:莎士比亞<脫愛勒斯與克萊西妲>之女性主義閱讀 / The Women's Alternative: A Feminist Reading of Shakespeare's Troilus and Cressida

張秋華, Chang, Chiu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女性主義的觀點來探討莎士比亞的劇本<脫愛勒斯與克萊西妲>。傳統的讀法傾向於將克萊西妲視為典型的淫蕩女性;然而我想證明批評家及劇中男性的對她譴責之不當。事實上她是被父權文化所壓迫的受害者。 本文共分為一篇序論及五個章節。序論中簡介來自各方批評家對本劇 的評價以及我對於本主題的研究動機。首章探討男女之間失衡的關係並揭露對愛情偏頗的觀念如何貶低了劇中戀人。第二章試圖揭穿劇中男性對於海倫的價值所持之無理性的觀念,海倫被貶為商品,一種所有物。第三章描述脫愛勒斯與克萊西妲之間的會面並仔細觀察克萊西妲對於女人規範的遵從。然而她刻意的屈從女性的角色反而被解釋為城府深沉的輕浮女子。第四章我希望顛覆傳統上所謂的「真誠的脫愛勒斯與虛偽的克萊西妲」之謬論。事實上她只是脫愛勒斯滿足性慾的獵物。她身為一個弱女子仰人鼻息的處境使得她沒有能力去愛。在最後一章我希望對本劇提供一個全面性的重新評估。藉由細心地審視莎士比亞對待這個傳奇性故事的描寫手法,我們可以發現莎氏其實免除了克萊西妲的罪過,她是被嚴重的誤解為虛偽的原型。 /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Shakespeare's Troilus and Cressida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raditional reading tends to deem Shakespeare's Cressida to be a type of inconstancy, a female wanton, but I would like to prove that she does not eserve all the blame from critics as well as from the men in the play. In fact, she is oppressed and victimized in her patriarchal culture.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one introduction and fiv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outlines the various assessments from critics and the motivation of my research on the topic.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woman, and uncovers how the contaminated conception of love degrades the lovers in the play. Chapter Two attempts to expose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male characters with regard to the worth of Helen, who is reduced to the status of commodity. Chapter Three delineates Troilus and Cressida's encounter, and scrutinizes Cressida's conformity to woman's decorum. However, her intentional subjection to woman's role is interpreted as a calculating flirt. In Chapter Four, I would like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fallacy of "true Troilus" and "false Cressida." In fact, Cressida is only a prey to Troilus' sexual appetite. Her precarious position as a powerless woman renders her incapable of love. In the last Chapter, I wish to provide an overall reappraisal to the play. By carefully examining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legendary story, we may discover that the playwright indeed exonerates Cressida who is seriously misunderstood as an archetype of falsehood.
26

瑪麗·吳爾史東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的兩性思想 / Mary Wollstonecraft's Mind of Both Genders - Masculine and Feminine

許慧琦, Hsu, Hui-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一位十八世紀中後期的英國女作家瑪麗?吳爾史東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以下簡稱為瑪麗),她對當時英國社會各種有關兩性不平等的互動關係反應在政治、社會、教育、哲學各方面的所見所思,其系統性的論述,其與同時期女性思潮的交流互動,以及其兩性思想對當代人們的啟發性影響。 十八世紀的英國社會塑造出的女性行為標準,簡而言之,即為「端莊淑女」(the proper lady),及由此一標準延伸出的各種行為規範,例如謙虛、忠貞、柔弱、順從、依賴。以往人們多從男性利益的角度來詮釋這些女性特質,而將之視為女性(應實踐)的美德;瑪麗卻從兩性平等對待、與人權的觀點切入,論證說明這些看似美好、實則帶有箝制性且不利於兩性的女性特質,正是阻礙女性開發理性、獲取知識、實踐美德的主因。而將這些人為的、不自然的女性特質加諸女性身上的父權體制與男性觀點,則是瑪麗所要質疑並挑戰的主要目標。 瑪麗借重男性思想家揭櫫的理性思想,重新詮釋「人權」理念,使理性的主體包含兩性,使行使權利的對象擴及為兩性。她從家庭中父權至上的權力運作,論述到政治社會中男性獨佔公民權利與權力的不平等機制,並進一步提出具體而建設性的實踐改革之道。她主張由教育著手,根本改變人們的心態、思維、觀點、行為;此種教育制度必須由政府公家辦理,以避免以往家庭教育、私立學校與住宿學校產生的弊病。她並以身作則,力圖打破舊有的女性形象,重塑一健全而有利於兩性的女性形象。她更從功利性的角度出發,以此說服兩性為達良善社會的理想,共同努力改進。她明確指出社會欲有所改善,則女性首須獲得權利,才可能成為一個理性的人 ,一個有能力盡義務、享權利的公民。 瑪麗的兩性思想建立於理性調節情感、情感推動理性的思想基礎上,以女性權利為改善兩性互動、改革社會的起點,以兩性互助互利為目標,以人人實踐美德、共臻良善社會為終點。其思想雖可大致包含於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思潮內,深入分析之,則其另具有烏托邦主義、及社會主義、激進主義的成份在內,可謂與其同時代女性思潮的先鋒,有其不可輕忽的貢獻。瑪麗的兩性思想對於兩個世紀後的當代人們,實仍具有許多啟發性與進一步詮釋與探究的價值。
27

論安潔拉‧卡特短篇故事裡的狼人與狼女形象 / Werewolves and Wolf-Girls in Angela Carter's short stories

江宗翰, Jiang, Tzong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一九七零年代,恐怖文本的盛行曾帶動了狼人小說在大眾文學市場的熱潮。在這股風潮裡,英國女性主義作家安潔拉‧卡特(Angela Carter)的狼人故事可說是同類型作品中的異數。卡特解構以及改寫童話故事,剖析其中關於道德與社會控制的隱喻,同時將狼人故事的元素與童話故事的意識型態結合,創作了四篇批判性強烈的短篇小說「狼人」、「與狼為伴」、「狼女愛麗斯」以及「彼得與狼」。 當時,隨著女性意識的抬頭,以及「狼」的妖魔化形象漸漸淡化,甚至被生態女性主義者(eco-feminist)與野獸女性主義者(beast-feminist)所推崇的情形下,狼人故事的主題也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作品開始描寫女狼人如何奔向自由的懷抱,或是女狼人利用自身的能力對男性展開反擊。「女狼人」滿足了女性對於自然的渴望,也代表了力量。但是卡特卻反其道而行,她不但拒絕書寫女性狼人的主題,反而聚焦在被狼扶養的「狼孩」這種似人非人的議題上。她甚至在作品中暗示了,對女性來說,成為狼人是危險的一件事。 由於過去從未有人同時針對四部作品同時研究,本論文將嘗試以綜觀的角度,剖析為何卡特拒絕女性「成狼」,同時探究卡特筆下的狼人以及狼女的形象,究竟隱含什麼樣的意義。 本論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介紹卡特的作品風格,以及她為何選用「狼人」作為她解構童話故事的其中一個主題。第二章從卡特的作品著手,探討社會在型塑「狼人」時,大自然的意象是如何被扭曲,重組,變成安裝在異己上面的符號。這篇論文將會使用自創的名詞「象徵性狼體」來說明這個概念,同時瞭解卡特如何呈現這種困境。第三章將會轉而討論當代的女狼人小說以及生態女性主義是如何看待「狼」,而「象徵性狼體」又如何在此種文本裡死灰復燃。另外,本論文將會在第四章探討「狼女」的形象,同時借用德勒茲的「變向」(becoming)觀念,說明為何「狼女」是卡特心目中最理想的女性象徵。最後,第五章將會為前述論點做出總結,指出卡特拒絕女性「成狼」的可能理由。 / The fashion of horror genre in the 1970s has led a corresponding popularity of werewolf stories. During that time, the feminist writer Angela Carter’s werewolf stories gained attention. Carter’s werewolf stories rewrite traditional fairy tales and folklore. She deconstructs the fairy tale pattern, and the heroines have different roles, sometimes they are victims of werewolves, and sometimes they defeat werewolves bravely. However, the female werewolf is rare in her stories. Although in the 70s, modern female werewolf stories, beast-feminism and eco-feminism revalue the werewolf or wolf with positive meanings, Carter refuses to use female lycanthropy to represen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men and Nature.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Carter’s rejection of female lycanthropy. Chapter one introduces Carter’s writing style, and the reason she chooses werewolves in her rewriting fairy tales. Chapter two examines the images of werewolf in Carter’s stories, and argues that the mechanism of ‘symbolic wolf body’ categories and twists nature, and how the society uses it to expel the outsiders. In chapter three, I would explain why the return of ‘symbolic wolf body’ makes modern female werewolf and eco-feminist narratives problematic. Then, by using Deleuze and Guattari’s ideas of “becoming-animal,” I would argue why the wolf-girl (human girls raised by wolves) in Carter’s story is the most ideal figure of femininity in the connection with nature. Finally, my thesis concludes that the exploitation of nature, the misuse of “symbolic animal body,” and eco-feminists’ unjustified perceptions with nature are possible reasons for Carter’s rejection of female werewolves.
28

女性主義的柔性革命:廖輝英小說研究 / 無

吳姬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年代女性小說新浪潮興起時,廖輝英的《油蔴菜籽》曾和李昂的《殺夫》並列為女性小說扛鼎之作,與蓬勃發展的女權運動相互輝映,對臺灣社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廖輝英一方面以小說襄贊婦女運動,一方面以散文提出女性主義柔性革命的訴求,推動兩性關係合理化。她的革命主張兼具理性與感性,以理性喚醒女性自覺,以感性寬諒男性在兩性關係巨變期的反動和敵意。她既不鼓吹女性與男性為敵,也不主張擺脫為人母的天職,而是強調兩性和諧互助,與張牙舞爪的激進派女性主義者截然不同。公正持平的態度使她的女權主張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也稍稍化解媒體與學界對女性主義的戒心。 本文探討廖輝英小說體現的女性主義柔性革命訴求,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揭示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範圍。 第二章探討廖輝英的生命歷程與創作生涯。第一節探討原生家庭對其創作的影響,第二節敘述她曲折跌宕的文學路。 第三章分析廖輝英小說暢銷之成因。第一節說明外在因素,包括工商社會的文化需求、女性主義思潮與女性小說大盛、媒體推波助瀾;第二節說明內在因素,即廖輝英自身創作特色,包括寫實反映婚戀問題、別具一格的角色塑造、豐富的社會生活內涵、犀利明暢的語言風格。 第四章分析廖輝英女性意識在小說中的映現,說明她如何解構父權體制、批判婚姻對女性的箝制,並建構了怎樣的新女性典型。 第五章說明廖輝英的女性主義柔性革命訴求,一是兩性關係合理化,包含平權婚姻、職場男女平等;二是鼓勵女性成長,包含經濟獨立、人格獨立。 第六章結論分析她在文壇的評價,並說明其作品的文化意涵及社會價值。
29

轉型中的性別平權機構--以教育部兩平會和性平會為例

杜思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政府機關內的性別平權機構逐漸增多。最早的性別平權機構起於1996年的台北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後續有其他性別平權機構的出現,如:台北市教育局兩性教育暨性教育委員會、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教育部兩平會、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行政院勞委會兩性工作平等委員會、教育部性平會、各縣市政府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等等。性別平權機構的出現與運作,正是婦運與國家機器制度性鑲嵌關係的展現,而這種制度性的關係,則是國家女性主義的反映。上述台灣國家女性主義實踐逐步累積過程中,教育部兩平會與性平會因其高成效的運作、具備制定法令的功能,以及從無法制化過渡到有法制化的發展,這些獨特性,使其成為本文研究對象。希望透過這兩個教育部委員會制度發展的研究,能夠從中歸納兩者實質運作所需的種種條件因素與可能出現的困境,作為其他性別平權機構想要達成實質運作的參考與借鏡。 透過歷史制度論研究途徑的採用,與深入訪談法的使用,本研究結果為,教育部兩平會與性平會雖為一前後連續的委員會組織,但是確有不同的國家女性主義實踐。教育部兩平會優勢在於民間婦團能量集結與參與者制度經驗攜帶等非正式的體系,以及正式體系內女性官僚的協助與增權也不可忽視。而其限制則在於法源不穩定的問題。至於教育部性平會的運作發展則多延續自兩平會,所以兩者在實質、功能、效力上有很大的重疊與相似性。兩者重疊經驗雖多,但是教育部性平會卻仍逐漸出現不同於兩平會的實踐內涵。最大的不同在於,從教育部兩平會到性平會教育現場委員人數增加的趨勢,表面上似乎代表著兩個教育部委員會的委員組成性質發生轉變,目標、方向也會跟著調整,議題則同時從婦運議題到強調細節與政策落實的層面。換句話說,從教育部兩平會到性平會似乎意味著婦運能量已經流失,但是這樣的現象卻不至於讓人擔憂。原因或許在於婦運的日常化與擴大化。 婦運日常化與擴大化可歸納為三方面,首先是人員方面,意指性別教育參與者的基層化,主要出現在民間委員和官僚參與者身上。其次還指的是運動目標方面,從倡議轉向落實與執行。最後對國家性別平權機構發展來說,則是逐漸趨向性別官僚的實體化。
30

伊斯蘭的婦女觀:傳統與現代 / The Concept of Woman in Islam

劉育成, Liu Yu-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伊斯蘭世界的婦女問題在當代學術研究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其中一個因素乃西方的研究者不滿伊斯蘭世界對待女性的方式。自十三世紀以降,伊斯蘭世界在西方人的眼中一直是一個象徵神秘的境域,也是西方國家亟欲瞭解的地區。西方人對伊斯蘭世界探討之目的多半是希望對其進行思想與宗教文化上的侵略。穆斯林婦女蒙著面紗的景像總是不斷出現在旅行者的日記、記錄之中,而西方研究者對這些地區進行的調查亦呈現如此一般的印像,並將之視為伊斯蘭壓迫女性的例證。然而,事實是否確實如此?從其他角度觀之,伊斯蘭所欲呈現的面貌與其真實性似乎與過去西方學者所理解的面向有出入。西方思想脈絡下女性主義思想之興起與發展,或許為人類數千年來的兩性關係提供反省、思考之新方式,但是人類亦為此一思想潮流付出不少代價。性別研究的概念固然根源於西方文化的價值觀,也就是「人權」(human rights)的觀點,但是「人權」的觀點卻是人類對父權社會(Patriarchy)體制思想的一種反省。「平等」(equality)與「平權」(公平的權利,equity)並不完全相等同,女性主義者(feminists)追求的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制度,強調的是站在相同起點的兩性觀,而伊斯蘭強調的是一種「平權」的兩性觀,主張男性與女性在此世有其各司之職務,兩性地位並不會因為此一職務性質上做作高低的區分,而導致不對等的情況出現。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兩者之間明顯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 父權體制之源起與宗教信仰、思想、實踐息息相關,人類社會並非一開始即已是完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生活形態,考古學的證據亦告訴我們,母系社會體制之存在是無庸置疑,阿拉伯世界在伊斯蘭建立之前,半島上即有些許部族實行的是以母系(Matriarchy)氏族結構為主的社會制度。就像其他的人類社會一般,在這些母系社會中,女性的確享有較多的權利以及較少的義務。不過,此一論述的標準乃是以其與父權制度的社會情況相比較而得出的結果。當個人在檢視伊斯蘭發展史之研究著作,以及對伊斯蘭經典的研讀中發現,雖然伊斯蘭世界深受許多不同的社會結構思想之背景所影響,但是從歷史的角度觀之,伊斯蘭世界的性別議題及其發展,確實有別於西方女性主義思想之論述,兩者亦不可相提並論,或是任意地以其中一方的觀點來概括另一方的思想文化。西方女性主義者的「平等觀」與伊斯蘭世界的「平權觀」二者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古蘭經呈現的觀點似乎與現實世界中穆斯林的認知、實踐有明顯的落差等現象,均是促使個人欲對此作更深入研究的動機。本論文雖旨在闡釋穆斯林的婦女觀,但是亦希望對上述二者之間的異質性作一初步論述。 本論文第一章主要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之限制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第二章則從伊斯蘭社會發展的背景著手,說明伊斯蘭建立之前的阿拉伯半島地區之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信仰型態以及兩性的社會地位、互動關係等,透過婚姻制度、財產繼承、男性與女性的活動方式等面向,闡明此一時期的社會特徵,接著探討伊斯蘭建立之後,對阿拉伯半島地區的居民所作的改變,包括伊斯蘭如何看待兩性社會地位,賦予女性相關的婚姻保障、財產繼承權利、以及廢止活埋女嬰等舊慣習俗之改革,以說明伊斯蘭對待女性的方式。第三章則以古蘭經為分析的主要對象,一方面對古蘭經中關於女性的經文詳加分析,另一方面則整理了傳統宗教學者對這些經文的解讀與詮釋,除了以此作為思想上的對比之外,更希望從這些不同學派的觀點中,瞭解古蘭經詮釋之背景以及對穆斯林生活上的影響。 第四章是以聖訓為主,首先對聖訓中關於女性之條文作一整理,並整合不同學派的分析觀點,尋求一個更為普遍合理的說明。第五章則在說明伊斯蘭現代主義思想興起的背景,在經歷中世紀的洗禮之後,伊斯蘭思想產生的重大變革,以及伊斯蘭復興所帶動的改革浪潮,不僅促使傳統的宗教學者重新思考自身的論述立場,保守主義、現代主義、伊斯蘭主義思想的興起,更是為伊斯蘭世界掀起一股更大的反省力量,保守主義者堅守伊斯蘭基本教義之信念,摒除了伊斯蘭接受現代化思想的可能性;現代主義者強調現代化之於伊斯蘭世界的重要性,甚至不惜犧牲自身的傳統文化,以配合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而伊斯蘭主義者雖然也強調伊斯蘭世界現代化的重要性,但是他們更注重伊斯蘭世界在此一現代化的過程中,應該要「伊斯蘭化」(Islamization)或是「再伊斯蘭化」(re-Islamization)。伊斯蘭主義者的理念對穆斯林而言是不難理解的,亦即,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應當失去伊斯蘭的傳統價值與道德倫理觀,只是在實際運作的層面上,卻出現更多有待釐清的問題。在此一發展過程中,女性便成了伊斯蘭主義者訴求保存伊斯蘭傳統文化的重要角色。至此,女性議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宗教或是文化上的討論,更加入了濃厚的政治性色彩,亦使得婦女研究更為複雜。本論文亦試圖透過對比現代主義思想與古典伊斯蘭思想的內涵,指出一存在於伊斯蘭世界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亦即有關兩性地位的爭論。古蘭經與聖訓對相同議題的詮釋並非總是一致,其間已經存在許多相互矛盾之處。此外,宗教學者對經典的詮釋又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與觀點,均是促成此一問題的原因,也是本論文欲處理的重點。 / The Studies of Woman in Islam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Islamic researches since the 15th century, whatever of the Occident or the Orient world. The major theme of the former concerned about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from every dimension of human life, such as workplace, rights to elections, and rights to education, etc. However, of the later,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one; scholars of Islam primarily discussed not only the emancipation from some kind of limitation or discrimination but also the status and value both of male and female in the Islamic Ummah. Islam, emerged and established in the 7th century by the Prophet Muhammad, has already developed an institutional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e world. During the one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years, Islam has also merged many kinds of thought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nto its own world. Therefore, while we start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women in Islamic world, we have to take a look at the whole history of Islam first, then, we could hold a proper and just attitude to the woman in Islam. My thesis is concerning about the images and descriptions of Muslim Women, which were represented in the Quran, the most sacred book in Islam, and the Hadith, the sayings and behaviors of the Prophet Muhammad, recorded and edited by the Companions of the Prophet and some other religious experts after the death of Muhammad. Most important of all, I attempt to figure out what is the most initial and primordial concept of woman in Islam, and, the way how it is explained,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concepts. In addition, I also examine several sorts of schools of thoughts concerning the Muslim women and Islam, including the Islamic traditionists, and modernists. Meanwhile, I juxtapose these two different sides of thought of woman and Islam, and try to give a much clearer picture of this scene between what we called conflict and convergence, whatever of peacefully or militantly. Through this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Quran, Hadith, Islamic traditionists and Islamic modernists, we could understand better the relationships of woman and Islam, or Islam and religion, or religion and woman, etc. Finally, I also try to point out the possibly real problems of woman issues encountered nowadays within the Islamic world.

Page generated in 0.42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