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3
  • 188
  • 5
  • 1
  • Tagged with
  • 194
  • 194
  • 104
  • 82
  • 74
  • 70
  • 49
  • 48
  • 47
  • 46
  • 45
  • 44
  • 42
  • 41
  • 4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81

冷戰後中共海權發展與美日亞太地區安全布局 / CPC sea power after the Cold War and the US-Japan Asia-Pacific Development Security layout.

王義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歐美經濟衰退,亞太地區動盪不安。在冷戰後,亞太地區出現權力真空,給予中共發展空間與機會,引致美國與中共在亞太地區展開版圖大戰,從東海延伸至南海,讓鄰近諸國關係十分緊張;加上北韓核武試爆及發射長程飛彈、日韓為了獨島(竹島)、日俄的北方四島、中日的釣魚臺及東南亞國家的南沙群島主權領土爭議等,讓亞太區域更加詭譎多變。尤其,中共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於2012年9月25日正式服役,顯示中共已從陸權轉向海權發展,並企圖突破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的圍堵政策,對亞太地區影響甚鉅。 冷戰後,亞太地區的權力結構已出現變化,相關問題的複雜性已非美國霸權所能獨力管理,面對中共的海權發展及海軍現化所帶來的威脅,美國該如何建立起區域內國家安全合作與戰略布局,已成為美國所要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日本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企圖以東南亞為立足點,不斷增強對東協的影響力,並試圖組織以日本為核心的「東亞」經濟圈,努力謀求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因此,在中共大幅的崛起後,直接影響美日兩國亞太安全布局及海洋戰略。 值得注意的事,中共海權發展及海軍現代化,雖無法立即擁有與美國海軍相當的能力,但卻使美國更加提高介入亞太安全事務,甚至提出了「亞洲再平衡」政策,促使日本及周邊國家(如印度、臺灣、澳洲、韓國等)等,更密切保持與美國關係,此種發展亦勢將成為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及昇高軍事武力衝突之危機。
82

冷戰後中共石油安全戰略之意涵與部署

童維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學界常以中共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而造成石油的短缺問題,但經本研究透過石油的地緣政治形勢、影響中共石油安全戰略的因素、中共在石油安全戰略的布局、以及未來可能發展趨勢等,主、客觀的環境逐一剖析檢驗。發現中共並非單純以石油需求為單一的經濟問題,而涉及軍事、政治及外交等各個戰略層面。在中共開展能原外交之際,其背後所隱藏的動機與企圖,非常值得吾人所關注與省思。 自1993年中共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且為因應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產又嚴重不足,然而直到2001才開始重視石油安全的問題,因此,到處找油已成為中共近期對外戰略之重心,從中東、中亞、非洲、拉丁美洲凡有油之處皆見其跡。由於石油是有限資源,在近期內也無法研發出完全能夠取代石油的能源。因此,中共到處找油、搶油,已引起國際間的關切,「中國能源威脅論」也甚囂塵上,致而受到世界大國的制約與競逐,如美國、歐盟、日本等國。中共在石油安全上面臨內、外在壓力的情況下,如何突破困境,確實達到其提升國際地位,躋身世界強國之目的,仍待觀察。
83

Cosplay角色扮演的反叛:以消費與性別為例 / The resistance of Cosplay: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umption and gender

林宜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首先介紹Cosplay角色扮演的背景與歷史沿革,接著以參與觀察的所得為基礎,提出兩個研究問題。第一個研究問題是,在Cosplay活動漸往商業化發展的趨勢下,該場域內的動漫迷處在消費與抗拒之間的尷尬位置,他們是否能抵抗商業化的全面收編企圖,又是以何種方式抵抗?第二個研究問題為,在Cosplay場域內,性別與服裝間的所謂合法對應看似不成立;也就是在Cosplay中,生理性別未必要呼應社會所認定之應有裝束,這種性別疆界的暫時打破是以何種方式在何種條件下得以成立?這兩個研究問題的軸心被置放在「踰越」之上,探求在Cosplay中反叛性是否存在。以踰越為發問起點,本研究試圖探討Cosplay角色扮演這項活動,是否具有抵抗消費,以及反叛現行性別疆界的潛力。 在分別回顧與消費和性別相關的文獻後,本研究採行深度訪談法和參與觀察法,進行為期一年一個月的田野研究,並在整理田野資料後,讓所得發現與文獻對話,在詳實紀錄田野發現的同時超越文獻,處理過往文獻未能回答的田野現象。 研究結果發現,在商業體制赤裸裸的收編企圖下,角色扮演者們的確無法完全避免消費,但這不代表角色扮演這項活動是純然的消費。本研究分別檢視角色扮演者參加活動,與角色扮演者本身實踐兩個部分,著重在整個角色扮演的「過程」並加以論證,發現消費乃是其執行生產的一個難以避免之手段。消費之後,角色扮演者施展巧妙的戰術與挪用的藝術,挪用不只呈現在有形的準備層面上,甚至在抽象的氣質揣摩上,這些都是其生產力的展現。 在跨越性別疆界的部份,角色扮演亦有顛覆固著性別疆界的潛力。在Cosplay場域內,性別疆界的踰越僅在特定場合與特定時刻下得以成立,透過將霸權文化中暢行的規則挪為己用來達成目的。即便性別疆界的搖擺或模糊只在活動間成立,潛在的踰越特質卻是無法否認的;儘管性別疆界難以根本地消除,Cosplay依舊透露出試圖改變的力量。
84

21世紀中國軍事戰略發展對東海區域安全之影響 / Affect toward East China Sea Regional Security of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陳玠碩, Chen, Chieh Sh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國際社會進入新舊安全戰略格局轉換之過渡時期,意味著「兩極化」的國際關係局勢崩解,國際體系演變為「一超多強」的情況,亞太地區已全然呈現權力真空與開放的競爭格局,並形成美國、中國、日本等強權角力之交匯點。進入21世紀後,中國在經濟上持續成長,並積極建設軍事現代化發展,都將支撐其在國家領土、主權爭議上展現更強硬的態度。近年來,中國積極擴軍之行為已對東亞區域安全造成影響,尤其是與日本在東海區域產生的利益衝突,亦考慮了「美國因素」的變數,並引發區域內之軍備競賽,對東海區域安全造成影響。
85

美國對外經貿戰略及其運作:以台韓輸入美國牛肉事件為例 / U.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and operations:U.S. beef exports to Taiwan, South Korea as an example

姜德剛, Chang, Te 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進入21世紀以後,美國政府的外貿戰略在整個美國國家戰略中所佔之份量顯著提升,它對美國全球霸權的價值,在推行中的發展狀況及其所受到的評價,均是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本論文是以國際關係的發展為背景,運用-文獻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歷史及個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美國經貿戰略運作的相關問題,進行較為全面性及系統化的分析。本研究主要區分以下五大部分: 第一,探討國際政治經濟學關於貿易與霸權的相關理論 美國政府外貿戰略的主要目標非僅為了擺脫經濟實力衰弱的狀況,而是要解決冷戰後怎樣建構霸權體系的問題,以達成經濟與政治的雙重目標。這必須借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進行分析。本文在此部分闡述了國際貿易理論、霸權理論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學中貿易與霸權的關係,將現實與理論相結合。 第二,分析美國政府外貿戰略的調整過程 近年來美國的貿易逆差、產品競爭力下滑及失業率攀高等問題引起聯邦政府憂慮。開始從外貿戰略著手,採取利己措施,以解決長期困擾的“經濟問題”,並為新的霸權體系建構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本文在此部分以-世界經濟多極化、經濟新問題、國際經濟關係及美國經濟地位等四個動態發展情況作切入點,進而分析美國政府外貿戰略的特點。 第三,論證近期美國外貿戰略對霸權體系的影響 此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霸權是美國全球戰略的目標,本文在此部分先分析了冷戰後美國霸權的實際狀況,隨即開始論述其外貿戰略對建構霸權體系的正負雙面效應,以客觀的態度對美國霸權體系所制定的外貿戰略進行評價。 第四,以台韓輸入美國牛肉事件探討美國經貿戰略運作 在對美國經貿戰略分析告一段落後,再以近期美國牛肉輸往臺灣、韓國的實例作一探究,也看出了美國農業政策隱身在經貿霸權背後的運作。而相關弱勢國家在受到美國農業經貿的威逼之下,已紛紛設法採取有效的防制及紓解措施。 第五,探討國際社會的認知與回應 美國對外經貿霸權的施展,在國際社會衍生出負面的觀感,美國藉由貿易保護與經濟制裁等手段掌控各國,已對美國霸權基礎造成影響,並使得各國、各區域的“地區主義”及“區域合作”機制抬頭,開始起而對抗單一經濟霸權。 最後,鑑於美國經貿霸權的強力施展及其對全球產生的影響,本論文提出了一些對政府的具體建議,包含了在經濟及農業方面的突破方案,提供政府施政上的參考,樹立了本論文的價值及貢獻度。
86

911之後美國反恐戰略與文明衝突論之研究

蘇巧芳, Su, Chiao-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檢視的中心命題是:911事件後美國認知到異文明對美國的威脅有強化的趨勢,是否造成美國在短期之內以文明威脅做為政策制訂之主要考量,企圖透過鞏固西方文明團結,削弱其他文明之發展與相互聯繫,以達到維持西方文明(以美國為首)優勢地位之目的? 本論文運用杭亭頓的「文明衝突」理論,評估文明衝突論的觀點對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影響深度,發現:911事件改變美國對於本土及國際安全環境的認知,美國重新重視非國家行為者所造成之威脅,開始著重美國本土防禦,並繼而調整其全球戰略、亞太戰略以及國防組織結構與建軍思想。美國與傳統盟邦的關係,乃至與非盟邦國家的關係,也隨之發生轉變。911事件提醒美國:「文明的衝突」的威力不容小覷!因此,挾著國際輿論對「恐怖主義」的廣大批評聲浪及仇視情緒,美國藉機加速後冷戰時期就一直在進行的戰略部署,趁機大舉整頓具有威脅性的伊斯蘭文明,以確保美國本身的絕對安全,並穩固其優勢地位不受動搖。「反恐怖主義」的口號不僅增加美國在戰略部署和行動上的靈活度及空間,也給予美國介入他國事務時的正當性。 除此之外,美國更利用911之後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以反恐為藉口將勢力伸入中亞與中東,除了受到該地區廣大的石油利益吸引之外,美國的戰略目標亦希冀確立在這個地區的領導地位。在不穩定弧形地帶上(與杭亭頓所指稱的文明斷層線重疊)部署軍事力量,不僅能夠扼制潛在敵手的發展、防止一個反美聯盟的出現,還能擴大民主價值的推動,改造整個伊斯蘭世界。 綜合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杭亭頓在文明衝突論中提出的政策建議與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發展方向,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吻合。然而美國在伊斯蘭世界強硬的軍事部署與移植西方民主的戰略規劃,卻與杭亭頓提出文明衝突論的旨趣大相逕庭。美國諸多戰略規劃背後的動機不見得僅以文明威脅作為考量,以出兵伊拉克為例,背後就包含了取得能源利益、維持區域穩定、推廣民主價值…等考量。因此可以說:911事件後美國雖然認知到異文明對美國的威脅有強化的趨勢,也確實因此造成美國在短期之內將文明威脅視為政策制訂之重要考量,企圖透過鞏固西方文明團結,削弱其他文明之發展與相互聯繫,以達到維持西方文明(以美國為首)優勢地位之目的,然而從美國部分戰略規劃之要點中亦可看出,文明威脅的考量並不能完全主宰美國國家安全之戰略思維,在文明威脅的考量之外,仍有其他重要戰略因素影響著美國的國家行為。
87

中共能源外交戰略之日本因素研究

龔祥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從中日雙方能源安全環境出發,首先探討中共能源外交戰略的背景因素和佈局策略,接著從日本因素介入入中共實行戰略的過程,觀察日本所造成的影響,最後再以中共對於日本的政策回應探討雙方這一連串的互動過程,其所蘊藏的意涵為何,並探討雙方解決能源問題的思維與方式之可能形式。 1993年中國大陸由石油淨出口國轉為石油淨進口國起,原油進口依存度逐年快速增長,中共官方因此必須向外尋找更加穩定及更多樣化的供應管道,以因應國內經濟發展需要。故為了維護本身的資源安全,「能源外交戰略」於9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實施,這包含了對內的能源戰略以及對外的資源外交、軍事合作等兩方面行動。 日本長期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在2004年才被中國大陸超越),和中國大陸一樣對於海外時有著高度的依賴,甚至猶有過之(日本國內生產石油僅能供應總需求量0.2%),並且因為其經濟實力所支撐的外交能力和軍事能力,是中國大陸在亞洲當中經濟實力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因此日本對於中共在亞洲區域內能源外交的成敗影響能力,自然也就遠超過其他鄰國。於是日本基於能源地緣政治考量,在陸上管線和東海油氣田兩方面著手介入了中共能源外交戰略,造成了兩者的相互競爭,而中共用阻止日本「入常」和派遣艦隊巡邏和潛艇偵察的政策回應,對中日雙方帶來的是更進一步的矛盾。 雙方在1970年代曾有過短暫的石油合作先例,但在目前的權力結構以及難以克服的歷史恩怨等兩大難題影響下,雙方的競爭面大於合作面,這將不利於區域的和平穩定並反而增加整個區域維護能源安全成本的上升,故唯有雙方跳脫出成見,才能冷靜的共同解決能源問題,如此才符合區域整體利益。
88

中共國際戰略移轉與經濟發展互動之研究

吳家驥, Wu,Chia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解體以後,中共對西方的戰略價值隨之下降,世界由兩極走向多極化,中共從1978年採取經濟改革路線,從階級鬥爭到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內部封閉到對外開放,從追求平均到追求富裕,每一階段過程均代表著經濟成長的軌跡與意義,中共摸著石頭過河從過去苦難中所得之經驗教訓,在改革的實踐中學習改革,隨著改革深入逐步地接近目標,以市場經濟取代毛澤東主義的平均式經濟政策,經濟競爭取代了軍備競賽,已逐漸成為經濟大國。中共要謀求發展,擺脫貧窮落後就必須改革開放,沒有經濟作基礎的世界大國,地位不可能持久,沒有軍事力量的經濟大國,做不了世界大國,中共不能走沒有條件的軍事優先道路,只能走經濟優先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提高軍事力量的路。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給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帶來巨大的動力,也使國際競爭更加激烈,面臨更多風險和挑戰,中共如何利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的機遇,化解風險推進現代化建設,關係到根本的國家利益。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中共的發展提供了機會,為了避免衝突,和平發展最符合國家利益,最能被鄰國、大國接受,化解可能的衝突與矛盾。 國際社會對中共正在崛起懷有不同的心態,一種是中國威脅論,擔憂未來中共強大威脅地區的安全,一種是中國崩潰論,唱衰中國,另一種是中國機遇論,希望搭乘中共的經濟快車共謀發展,國際社會對崛起的中國心態是複雜的,如何使國際社會化阻力為助力,關鍵在於和平發展為中共的國際戰略抉擇。 台灣不可能甩掉大陸而找到台灣出路,大陸亦不可能採取玉石俱焚的手段來解決台灣問題,兩岸必須降低彼此敵意,藉經貿交流,以務實態度突破困境,企能從和平解決台海問題,建構一個可長可久共創雙贏的局面,為兩岸人民謀求最大的福祉。 關鍵詞:國際戰略、和平崛起、市場經濟 / The PRC’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rategic value had been descending toward western society following the break down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world had been led from bipolar to multi-polar. PRC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reform its economy, changing the core of economy from class struggle to productive orientation, open policy versus close policy, seeking wellness instead of fair income. Every phase represented the trace and meaning of economical growth. PRC adopts try-and-error methods, learned experience from past adversities and approaches object by reforms. Beijing accepts market economy which replace Mao, Ze-Don’s (毛澤東) thinking of an even economy. Economical competition replace arms race which made Beijing to become economically powerful in the world. In order to pursue wellness and get rid of poverty, Beijing was forced to conduct economical reform because PRC knows that she can’t be a powerful nation without economical backbone. Thus, PRC choose reforming economy over building up her military pow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in economy provides a great momentum for worl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In addition, it has made the competition even worse than before. How PRC make use of the opportunity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o solve risks and to push modern construction correlate her national interest. The sixteenth convention brought out a family of comfortable means intention, offered an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avoid conflicts, and conform to national interest by building close tie with her neighbor countr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has a different view on the rise of PRC. They have many aspects towards China; one is threat of China, which endangers the region safety. The other is the collapse of China, which by saying that Beijing might tumble in future. Finally, the opportunity for China, the neighboring nations would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grow with China. It is very complicated whe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concerns about China, how to turn the resistance into assistance. The key is to build up with peaceful development. Taiwan can’t find a road by breaking away with PRC and PRC can’t resolve Taiwan issue by crushing together. Both China and Taiwan should give up hostile and provocative attitude. Develop economical exchange to breach the conflicts so as to peacefully resolve the cross strait problem and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Key word :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ise in peace, marketing economy.
89

論「弱國」長期維持和平戰略模式─以北宋澶淵之盟為例 / 無

宋智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歷史悠久,除有著豐富的歷史文獻,亦留存許多學術著作,可供後人探討分析,而西方世界學者對這神秘的國度也充滿好奇之心,隨東西文化交流,即透過西方觀點與理論,開啟對中國各項領域研究,如在軍事上,英國戰略學家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在《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一書中,選錄《孫子》十三項條文至於該書首頁,並讚揚《孫子》理論優於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的《戰爭論》(Vom Kriege)。在軍事戰略獲得西方戰略學家肯定同時,自己反思中國僅傳統兵學有著價值嗎?在國家安全、國際關係等是否也有一套屬於中國獨有且具價值的理論? 觀看中國歷史時,確實可發現各朝代存有著其國家安全問題,只不過由於古代中原各朝與周邊民族發展情況,並非如今日所謂的國家關係,是以其所發展出安全問題之內涵和表現形式,與當代非傳統國家安全,甚至現代形成的傳統國家安全有著根本區別,存在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特點。然而,端詳中國清代以前的歷代中原王朝中,北宋王朝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威脅最為突出,也最具典型性,故本文選擇其作為個案,來分析中國古代的國家安全問題。   史學界對「澶淵之盟」的評價一直頗多分歧,然而其不用大動干戈,建立宋為兄遼為弟之兩國「外交倫理」,維持兩國百餘年之和平局面,造就經濟、文化之盛世,若當時未能創造出此一和談契機,北宋恐已亡國。是以全文將藉由上述問題,探討一個軍事實力較弱國家,如何在與鄰國欲相互摧毀之高度衝突中,如何巧妙運用外交、軍事、經濟與文化等手段,促使對手在現實考量,接受雙方皆具利益之盟約,營造出彼此「共生互敬」關係之戰略模式,建立彼此互動環境情況,猶如圍棋對弈中「殘碁」局勢,進而建立長期和平,期待後世演變到更合適時機再處理雙方核心問題;本文後段再分析此模式破滅原因,非係制度不佳,而是接續下此盤棋者,不清楚自身能力不足前人下,不懂持平而恣意改變局勢,反「渝盟」與金國訂定聯合攻遼盟約。 此外,研究「澶淵之盟」過程中發現,觀看我中華民國與中共對峙與發展歷程,「八二三炮戰」前,雙方呈現相互摧毀之高度衝突狀況,雖然雙方在軍事實力方面,中共雖呈現略勝於我國情況,在經歷二十餘年數十次戰爭後,終在外在地理環境與他國影響等因素下,逐步發展成同於宋、遼二國「殘碁」局面,陷入一種對峙困局之中,兩岸學者雖曾運用西方成熟之國際關係理論,試圖尋求可以提供解決目前雙邊關係困境方法,然迄今仍未見成果;因此,亦盼能以本篇研究,能提供我處理兩岸關係之另一種思考途徑。
90

21世紀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研究:經濟外交之探討 / China's peaceful rise strategy in 21th century-A study of economic diplomacy

林家安, LinJia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欲發展成具國際影響力的大國,首先須充實自身實力,為了能夠專心致力於發展國內經濟、儲備經濟實力,中國需建立安全穩定的國內與國際環境,待實力完備後,自然能夠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獲取應有的大國地位。於此前提與和平發展的趨勢下,中國遂提出「和諧世界」與「和平發展」之理念,大力提倡睦鄰外交,各國應互相尊重、加強互助合作,共建和諧世界。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透過深化與各國的經貿往來,中國和多國簽定經貿協定,成為經貿夥伴,此舉不僅有利中國建構穩定的國內及國際環境,也有利於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塑造積極合作的正面形象。中國推展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就是希望透過經濟與外交的兩手策略,一面利用戰略夥伴關係為經濟發展服務並確保戰略能源的來源,同時又藉由國內市場及經濟實力不斷的提高,增加外交的籌碼以利鞏固其國際地位,擁有發聲權。此一外交手段結合經濟活動與外交關係的推展,彼此相輔相成。 然而,在中國大力提倡經濟外交、追求互利雙贏的同時,中國運用經濟制裁此一較為負面、強制性的外交手段,以脅迫性的方式威脅他國退讓的案例亦時有所聞;而中國積極推行金元外交的行為,更強化美國對「中國威脅論」的討論。此外,西方國家對於中國在提出和諧世界的同時,其軍事國防預算卻不減反增這點時有爭議。為此,中國與西方基於立場的不同,各衍生出了不同的論述與闡釋。究竟中國和平崛起戰略之真實意涵為何,其實際作為與和諧世界之宣言是否相符,均有必要加以釐清。 本篇分別依中國與美國及中國與東協國家政經互動情況為例,探討當代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之後,其外交戰略是否因日益擴大的經濟實力有所改變,又會如何影響中國與他國互動,再從相關事件之發展與各方論點,進一步分析中國經濟外交策略與和平崛起戰略之關聯性,並試圖為中國對外政策未來的發展提出建議。 / To become a great power, first, China needs to enrich the economic strength to increas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Establishing a safe and stabl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ould help China to concentrate on developing the domestic economy in a harmonious world. In order to reach this goal, China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world” and “peaceful rise” and promoted that all countries should respect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epens the relationship of countries, China shapes a positive image of the active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ntacts by making trade agreements with other countries. Trade agreements not only improve access for exporters and investors to both countries’ markets, reduce the barriers to trade, but also mak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closer and create a secure trading relationship. China use the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strategy to ensure the energy sou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while, China increases barging chip by rising economic power. Even though China pursuit win-win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economic diplomacy, China also uses the negative diplomacy ─ economic sanctions at the same time. Furthermore, the military budget of China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o this e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suspect the true meaning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and intensify the discussion of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ffect the interaction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By evaluating the correlation of the economic diplomatic and “peaceful rise”, the study tries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Page generated in 0.03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