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
敏感性與脆弱性: 中國、委內瑞拉與美國的石油戰略三角 /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Strategic Triangle of China-Venezuela-US Oil Relations (1999-2008)張敏慧, Chang, Min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This thesis highlights the strategic triangle of oi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the US and Venezuela by analyzing their petro-diplomacy campaigns and domestic oil strategies. Research which has empirically documented the oil conditions of China, Venezuel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use of strategies is scant.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heir oil relations and national oil strategies are related, as these three countries all need to strengthen their national energy strategies and focus attention on energy security. This thesis will also look at the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these triangular oil relations by analyzing each bilateral conflicts and cooperation, and at the concerns arising from this in a Strategic Triangle Theory framework. The main goal is to understand the trilateral oil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 Venezuel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better minimize the conflicts and tensions between them.
|
62 |
後冷戰時期中共國防戰略之研究余長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情勢,已從軍事對抗進入經濟競爭,區域性的經濟衝突、摩擦,雖未必直接導發戰爭,但卻潛存間接引發戰爭的危機。因此,在中共全面推動改革開放之際,其國防戰略重點考慮因素之一,就是藉強大軍力保證經濟發展必要的和平環境,不僅能保衛領土、主權的完整和統一,同時也能干預鄰近地區發生的任何衝突事件,以減少中共經濟遭到不利之影響;目前決定中共對外政策行為最重要的戰略考量因素,包括中共對「綜合國力」的追求、對國家主權的考量,以及維持共黨政權統治的穩固。
二、就當前國際戰略形勢評估,中共國防戰略之發展動向,可說與未來台海之安全息息相關;面對中共的威脅,如何趨利避禍、掌握敵人的發展動態,俾便有所積極回應,這是本論文最主要的研究目的。
三、從中共國防戰略體系之層級來看,依據中共學者研究史料判斷,應可確定中共現行戰略體系區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國家戰略、第二個層級是國防戰略與核戰略、第三個層級是軍事戰略、第四個層級是軍種戰略與戰區戰略,而國防戰略居於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其內涵包括兩個部份:一部份是現行國防戰略、另一部份是國防發戰戰略。
四、後冷戰時期中共基於「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實需要,確立「質量建軍、科技強軍」的方向,強調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主義道路」;隨著中共綜合國力不斷的提升,此一時期的戰略部署,已非阻敵於「國境線」之外,積極調整為「前進防衛戰略」,以確保國家的「綜合安全」,追求國家對外的最大利益;然而,從其政府體制之運作與決策之機制來看,中共面臨內、外部矛盾與衝突之處太多,根本無法有效調和,尤其欠缺政權移轉和平機制的建立,稍一不慎,國無寧日,甚而殃及池魚。
五、中共考量國家利益與目標時,對於基本原則,也就是國家民族尊嚴、領土主權等範疇,絕對沒有妥協餘地,至於其他次要的問題,在策略運用上,則有較大的彈性空間,在兼顧「和平與發展」兩大目標,維持「穩定」,是其行塑「當前安全觀」最主要的考量;大體上,中共新世紀國防戰略目標的發展方向,在軍事上穩定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在經濟上增強綜合國力的競爭,在政治上避免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並堅持共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穩固權力核心,全面維護國家利益不受威脅,確維國家的長久生存、安全與永續發展。
六、在研析兩岸國防戰略發展與競合中,吾人可以明白的察知,中共所帶給台灣的威脅,已不僅是在數量上的優勢,且逐漸變化為質的競爭,其特徵包括:一、在陸軍上,中共雖有壓倒性的軍力,但是對於登陸台灣本島的侵犯進攻能力是有限的;二、在海、空軍上,中共在量上是擁有絕對壓倒的軍力,但在質的方面則是台灣暫時居於優勢;三、在飛彈攻擊方面,則是中共擁有將台灣列入射程的飛彈,並大幅增加在台灣對岸的部署;此一趨勢之發展,對台海安全的影響將不僅是軍事面的、更擴及政治、經濟、心理和對外關係等層面。
七、面對新一波新軍事革命的狂潮與衝擊,當對岸的敵人正不斷地在軍事武備及軍事思想上,大幅改造的同時,亦是我新世紀國防軍亟待變革的關鍵時刻,宜對過去傳統攻、守勢的作戰思維或理論,重新予以界定與考量,突破防衛作戰戰略思維的困境,爭取未來戰場剋敵制勝的契機;僅就個人研究體認提出五點因應方案的新思維:(一)摧破大國利益得失的均衡;(二)建構多元化的嚇阻能量;(三)健全三位一體的動員機制;(四)創造軟性技術的決定效應;(五)掌握全面資訊科技的優勢;以此發揮「以小事大」、「以小搏大」的優勢作為。
八、研判中共國防戰略發展未來之走向:(一)擴大國防戰略自衛防禦的意涵;(二)堅持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三)繼續堅持人民戰爭思想與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四)堅持繼續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五)標榜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擴張行為;(六)爭取制海權的掌握,重塑海洋經濟和海上安全的重要;(七)積極準備局部戰爭,爭取區域戰略主制權;(八)加速提高國防科技研發創新,強化軍事威懾效能。
九、不可諱言,中共國防戰略的發展,已從傳統人民戰爭的作戰方式,強調誘敵深入的陸戰殲敵原則、沿岸防禦的內向型海軍建軍方向、及被動、消極的國土防空角色,轉變為為打贏高科技條件人民戰爭的新陸戰原則、強調合成、機動、快速的地空立體概念、走出近海跨向海洋的海權擴張戰略、及凸顯空中邊境新概念之攻防兼備的空權戰略。
十、在合理的戰略考量與思維下,台灣面對中共「以小搏大」的戰略格局,在規畫國家安全架構時,如何以更前瞻性的手段,跳脫傳統上以有形資源的「量」,及無形主觀意圖的「質」,為核心的思維邏輯與決策模式,十分重要; 不論未來兩岸關係能進展到何種程度,國防武力仍是國家安全、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兩岸國防戰略構想及目標不一的情況下,如何催化出一個「新而有創意的架構」,來確保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勿寧是相當受到期待的;「大國事小以仁,小國事大以智」,如何化解雙方的對立、歧見,避免肇生意外衝突事件,以求同存異的精神,理性互動,正考驗著雙方政治領導人高度的政治智慧。
|
63 |
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and Sino-Russian Strategic Relationship魯維廉, Lu, Wei-L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64 |
後冷戰時期美國東亞安全政策之研究 / Post cold war study on US east asia security policy黃國揚, Huang, Kuo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柯林頓總統於1995、1996年所提出《擴大與交往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基礎在於擴大市場、民主社群,同時嚇阻與圍堵對我們國家、盟邦與我們利益的廣泛威脅。」。為了這一廣泛目的,美國須維持一個強大的防衛力量與運用有效的外交政策,以提升合作性的安全措施;致力打開外國市場與激勵全球成長;助長海外的民主並促進區域的合作安全等。
小布希總統2002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也將「透過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開啟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時期」列為國家安全戰略的一環。2006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重申自由且公平的貿易政策是第一支柱的一部份,透過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來啟動一個全球經濟成長的新時代是其整體戰略之一;另一方面為了終結暴政和促進有效率的民主,工具之一就是締結自由貿易協定,鼓勵各國加強法治、打擊腐敗、落實民主責任。
美國的東亞政策可說重回「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雙軌路線。東亞經貿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的整合,更是讓美國看到延長霸權經濟命脈的新金礦。未來區域內的主導地位,將會取決於中國與美國相互競爭,這個競爭也許會是良性的,各取所需、各有所獲,但是過程中將會顯示這兩個大國經濟發展將在區域內的產生權力消長。
美國認為,中國在地緣戰略上是具有實力引起國際權力分配產生重大轉變,因此美國政策必須調和改變去掌控中國,以便維持及促進美國重大利益。但是隨著國際局勢變化,美國對中國的態度趨於務實,摒除與中國聯盟對抗蘇聯的思維,轉為全面性交往,但是強化其與日本等國的軍事同盟關係。
推展民主制度雖然不一定是美國的優先要務,但只要機會,美國總是鼓勵各國走向民主,因為美國人普遍認為,民主政體有能力抵擋極權擴張、便於美國行使權利、減少軍事衝突的風險。此論點乃基於民主國家比非民主國家更不願意發動戰爭之想法。在某些菁英人士心目中,保障及推展民主乃是美國重要的道德目標。
美國為確保國家利益及國家安全戰略總體指導,後冷戰時期美國在東亞區域經濟、軍事、政治安全等領域維護將更為重視,並力求主導區域安全相關議題制定、運作機制和秩序規範。 / US president Clinton points out a topic “Enlargement and Engagement”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 it says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s based on enlargement the market and diplomatic social groups, simultaneously deter and stop any threat that will disadvantage out nation and allied nations.” For this general purpose, United States has to sustain a strong defense power and utilize diplomatic to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of security measures, endeavor in open foreign market, incentive global economic growth, diplomatic nations growth, and area security cooperation, etc.
President George Bush also point out “use free market and free trading to open the new growth of global economic era” from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 in 2002. It restated free and fair trading policy plays a big portion in 2006. Through free market and free trading to initiate a new era of global economic growth is part of the plan. The tool of terminating tyranny and effective the diplomatic is making a trade policy to encourage other nations stop crime and corruption. Play the role of democracy country.
United States Eastern Asia policy is back to theory of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wo axis. The development of Eastern Asia Trade and Integration of Area Economic are the new vault for United States to prolong his sovereign rule in economic. The future leading nation of the area depends o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competition. It maybe positive, each gains his own benefits, but the process will show the grow or diminish of these two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within the area.
United States think that China’s regional strategy is very powerful which makes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power distribution, so that U.S. has to adjust the policy to facilitate the U.S. key interests. But, along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U.S. attitude with China turns out to be more practical. It changes the idea of allied with China against Soviet to fully engage with China in all perspectives. In addition, it strengths the military allied relationship with Japan and eastern Asia countries.
To popularize the democracy is not the first priority of United States. If there is a chance, U.S. will always encourage all countries toward democracy. American think that democratic system can stop the extremity system expand, which ease U.S. use his privilege and reduce military conflict risk. This is based on democratic nation is more unwilling to start a war than any other nations. In certain elites’ mind, that the goal of U.S. ethics is to ensure and improve democratic.
After cold war era based on U.S. interest, United States is more emphasize on the Eastern Asia’s economic,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ndeavor on leading the area security.
|
65 |
中、美石油戰略競合之研究-兼論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 The study of The Coopetition of China -U.S. Oil Strategy and Impact on our National Security.盧永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以往來自敵國或他國以軍事、政治和外交等面向,對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及人類生存構成影響的「傳統安全」(Traditional Security)威脅因素,已隨著全球化帶來的效應產生轉變,全球面臨非傳統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的挑戰,包括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等威脅均大幅上升,其中能源是工業建設、經濟活動與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是國家發展環節中最要要的關鍵,而石油即將耗竭也是全球將面臨的嚴重課題,近百年來因爭奪石油引發多次的區域衝突,並擴散成為全球的能源危機,石油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最直接戰略威脅。
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使美國警覺石油的重要戰略地位,長期以來透過其國際強權的地位,積極對全球主要的石油生產區採取戰略佈局;1970年代後期起,中國的改革獲得耀眼的成效,經濟的成長帶動能源的龐大需求,1993年中國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中國逐漸正視到石油將是關係未來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於是挾以經濟、外交、政治等手段向中東、中亞、拉丁美洲乃至於非洲積極佈局展開油源開發觸角,引發西方國家對「中國能源威脅論」之隱憂。
石油已經成為維繫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石油安全既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國家安全的核心。因此,爭奪石油成為地區衝突的導火線,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後政經力量的茁壯,中國透過各種手段在主要產油國甚至美國國內相關企業著力日深,已對美國的利益產生嚴重威脅,中、美都在極力的爭取石油主導權,希望透過石油的控制力量,從而獲得對全球經濟的操控能力。
石油安全往往牽動國際政治問題,愈發凸顯石油在國家安全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長期仰賴石油進口,對我國國家安全容易受國際局勢影響,中美雙方在各種國際活動中,因石油產生的競合關係,恐令我國隨中美的互動關係產生轉變,因此對中美在石油安全競合的過程中,其雙方的發展與效應及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值得我們加以觀察與探討。
|
66 |
八○年代中共的全球戰略及其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曾厚仁, ZENG, HOU-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六章十四節,約七萬字。
第一章討論對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並闡述 「關聯政治」理論基礎。
第二章討論對中共全球戰略的演變,由共黨意識形態觀點的形成與變化。
第三章討論中共全球戰略的內政根源,分析內政中政治及經濟變數對中共外交政策的
影響,著重在八○年代「四化」的成效及難題 。
第四章仍討論中共全球戰略的內政根源,分析內政中軍事及國防變數對中共外交政策
的影響,著重在八○年代的「軍事現代化」及核武戰略政策。
第五章討論中共全球戰略對其外交政策的影響,綜合前面幾章的論述探討中共現階段
「獨立自主」及「和平共處」對外政策的理論與實際。
第六章結論,對中共八○年代外交政策作一綜述及終結。
|
67 |
七O年代蘇聯遠東戰略之分析潘錫堂, Pan, Xi-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在探討七○年代蘇聯在遠東的基本戰略構想及戰略部署。
本論文第一章為戰略釋義,目的在選擇一較適當之戰略界說。第二章為核子時代蘇
聯戰略思想之探討。第三章則為七○年代蘇聯遠東戰略設計的基本構想,分五節來
探討,分別是:1.強化「北方基地」之目的,2.以海軍力量壓制中共,3.包圍日中
(共)戰略構想,4.企圖截斷日美關係之戰略,5.包圍遠東地域之南北基地。第四
章為七○年代蘇聯在遠東的戰略部署及其限度,分析蘇聯在東北亞及印度洋之軍力
擴張與戰略部署,並從遠東之戰略態勢、各大國之軍力與蘇聯遠東地理上之缺陷,
論蘇聯擴張之限度。第五章為結論,比較「戰略攻勢」與「戰略守勢」之說法,並
總結蘇聯在遠東之戰略構想與戰略部署,基本上是屬於攻勢性質的。
本論文在分析過程中,儘量予以條理化,並採用社會科學及國際政治的基本理論,
如嚇阻理論、棋奕理論、權力平衡理論,以期對蘇聯戰略作合理化的分析,並得到
較確實的論證。
#2810470
#2810470
|
68 |
十三世紀蒙古軍戰略戰術之研究黃海倫, Huang, Hai-L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言: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及文中人名、地名之翻譯方式。
第一章 十三世紀世界征服者-蒙古帝國
內分二節,敘述蒙古帝國的崛起與衰亡及其顯赫武功。
第二章 蒙古帝國的軍事
內分五節,分別從軍隊組織,蒙古馬政、戰技訓練、戰具裝備、戰紀志諸
方面來探討之。
第三章 蒙古帝國西征
內分三節,說明前後三次西征的導戰原因,作戰準備與戰爭經過。
第四章 西征戰略運用之研究
內分二節,係以現代戰略學的觀點,來討論十三世紀蒙古軍西征時所採行
之國家戰略與野戰戰略。
第五章 西征戰術運用之研究
內分八節,係以現代戰爭戰術理論來分析、歸納蒙古軍西征戰術之運用。
結論:綜論蒙古軍西征戰略戰術運用之得失。
|
69 |
兩岸兵役制度對國家安全之影響張馬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兵役制度的演變,雖然每一時期或階段不盡相同,但亦有其可變性與不可變性的本質。惟其差異與特色乃反映出,當時期兩岸互動、國內外政、經、軍形勢發展、假想敵能力、人口政策與民意及輿論的需要。
國家安全並非是一種靜態的概念,而是隨著時間之動態不斷的演進。因此,國際社會已將「國家安全」擴展成為綜合性安全。是以,就國防安全而言,兵役制度政策對軍事產生的效能外,同時也會影響、牽引到橫向的政治、經濟等安全戰略的目標與運作。
首先,在政治方面,徵兵制的兵役制度近來不斷地成為民意與輿論熱門議題,除了影響國軍建軍備戰工作外,亦影響到為國服務、犧牲的意願及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惟該等議題之爭議實已點出國人對「政府正當性支配」、「流通性」管道阻塞、兵役法的適法性與國家認同等疑慮。
其次,在經濟方面,徵兵制造成役男役前、役後的高失業率,除衍生出新的社會問題外,也造成附加價值高的勞動力閒置,而不利國家經濟發展與競爭力。在成本效益及國家財政支出上,徵兵制較募兵制所費不貲,其因在於訓練頻繁及人力資源運用缺乏彈性,導致人才錯置,難以人盡其才,阻礙工作效能與部隊戰力的提升。
最後,在軍事方面,徵兵制與募兵制對於軍隊屬性(攻勢或守勢)、兵力需求(傳統或高科技)、兵員素質(高技術、多專長)、社會工程(公民素養)、文人統制(軍文關係)與軍方籓籬(特殊階級、文化)等等議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然而,對我國而言,要順利漸進降低徵兵比例,提昇募兵比例,則需良好的兩岸關係、適當的規劃時間予以轉型、武器裝備的更新、準則的發展與修訂、訓練方式的改變與相關兵役制度配套措施循序漸進的執行,才能圓滿克竟其功,達到預期的目標。 / Although each period or stage of the cross-strait military service system evolution is not quite the same, but it still has the changeable and unchangeable essence. Th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m reflect the cross-strait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diplomatic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military affairs, imaginary enemy ability, population policy and the need of public opinion at that time.
The national security is not a static concept, but it is a process of unceasing evolution along with the time. Therefor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has expanded the mean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into “the comprehensive security”. That is, for national defense security, except the efficacy brought by military service system policy to the armed forces, it can affect the goal and operation of crosswise political, economical security strategy as well in the meantime.
First, in political aspect, conscription of the military service system continuously becomes popular subject of the public discussion these years,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nfluence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in armed forces and preparation for war of the national troops, but also the wish to serve and sacrifice for the country, even influences the security of nation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nly this dispute of the subject pointed out the qualms of our countrymen in "the government reasonable control", "circulation channel obstruction”,” the legality of military service law” and “ the recognition of our country”.
Second, in the economical aspect, the conscription made the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of our servicemen before or after service, then new social problem came out, highly appended value labor force left unused, these are all disadvantages for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Finally, in the military aspect, conscription and enlistingsystem have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army attribute (offensive or defensive), the military strength demand (tradition or high tech), the soldier quality (high-tech, multi- specialties), the social engineering (citizen accomplishment), the civil governance (military and civilian relations) with the military hedge (special social class, culture) and so on. However, it also need steady cross-strait relations, suitable schedule for the reforms, weaponry renewal, development and revision of the criterion, change of the training method and the necessary measure of correlation military service system proceeded in an orderly way, for our country to gradually and smoothly reduces the proportion of conscription, increases the proportion of enlisting,and at last reach the anticipated and satisfactory goal.
|
70 |
中共開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目標與評估之研究耿靜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區域發展策略由平衡轉為傾斜,由強調公平轉為追求效率。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原有良好經濟基礎及區位優勢,率先獲得發展。惟在東部經濟高度發展同時,使得東、中、西部的區域差距急速擴大。中共在一九九九年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不但是重大經濟政策,也是重要政治決策,當然也關係到能否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
西部是中國大陸少數民族最為集中的地區,長久以來,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以及民族共同發展就是中共宣揚其民族政策的口號。經濟被視為解決民族問題的靈藥,因此,藉經濟開發以促進民族關係的融合發展應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另一目標。由於西部開發與少數民族間的關係密切,所以,此一戰略能否成功繫於西部地區各民族間以及漢族和少數民族間關係是否和諧。
九○年代中期後,中共積極致力睦鄰外交政策,改善與周邊國家關係。廿世紀初開始倡導新安全觀,強調安全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西部的地理位置,從國內的視覺看,具有邊緣性、邊際性和鄰邊性的特點,從全球的視覺看,西部地區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優勢。藉由與毗鄰國家經濟結構的互補與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相似,為中共西部大開發戰略提供良好條件。
中國的自然資源不如想像的豐富,許多資源或已接近枯竭期,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已因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而成為能源進口國家。對其國家持續發展來說,資源缺乏的問題將是未來制約中共經濟成長與「和平崛起」目標達成的不利因素。有鑒於能源將是下個世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如何儘早規劃開放具有豐厚能源的西部地區,以確保能源供給的穩定,自然是關鍵的戰略課題。
中共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江澤民在會中明確指出「縱觀全局,廿一世紀頭廿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和平崛起至關重要。如果中國能抓住和用好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二○二○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二○○○年翻兩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那麼中國就可以真正實現和平崛起。
本論文研究重心在於中共為能達成西部開發戰略目標,藉由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第10個五年計畫(亦「十五計畫」),開展有關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教育、扶貧及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等各項改善措施。在政策執行期間,中共所面臨的制約與挑戰。以及檢視西部開發政策執行迄今,與中共所欲達成的戰略目標逐一比較,以及執行成效與所獲得的初步成果。
|
Page generated in 0.02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