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3
  • 188
  • 5
  • 1
  • Tagged with
  • 194
  • 194
  • 104
  • 82
  • 74
  • 70
  • 49
  • 48
  • 47
  • 46
  • 45
  • 44
  • 42
  • 41
  • 4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2010年中日釣魚臺危機之研究—稀土能源角色分析 / 2010 Study of the Sino-Japanese Diaoyutai crisis-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rare earth energy

江盛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0年9月「中」日釣魚台海域撞船扣人事件,最終在中共使出撒手鐧:「禁止對日輸出稀土」,始獲日本願意放人而平和落幕。然而中共這式絕招,卻坐實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深刻隱憂,即擔心中共食髓知味,日後頻以稀土資源作為談判施壓的手段。源自1990年起,中國大陸開始大幅開採境內稀土礦賣資源,使之逐步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稀土礦物出口供給國家,而基於政治上的對立以及對本國高附加價值工業的保護,美國等34個國家特別針對中共、伊朗及北韓等國訂定「瓦聖那協定」英文: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限制中共在稀土礦產提煉技術的取得、研發與發展,將中共的提煉技術約束在「低階技術」層面。同時,美、日等國為因應中共大量開採稀土資源而建立了稀土戰略儲備機制;此兩項國際間針對中共而訂立的限制,使得中共啟發要建立如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一般,對於本國天然資源有壟斷、獨佔、定價權以及取得國際事務上更強而有力的影響力與發言權的構思。中共利用控制稀土出口配額限制的策略,更在2010年9月中日釣魚台事件中初試啼聲,也如中共所預期的達致「震撼國際」目的。在中共的外匯存底不斷增加,國內的冶煉技術不斷提升的前提下,可預期的中共將會大規模的運用「稀土戰術」在每個國際談判場合博弈,以維護其自身國家利益,未來動向影響實值予持續關注。
52

911事件後中共對美戰略與安全關係之研究

林佩瑩, LIN, PE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遭受恐怖份子以劫機方式襲擊,重創美國本土安全、政治、經濟,同時亦讓各國理解到安全威脅不僅來自國家,亦可能為個人或組織。面對美國本土受到威脅,小布希政府當下向恐怖主義份子宣戰,且與盟邦合作進行反恐。然而,在反恐戰爭之進行下,美國需要中共在安理會、反恐等問題上的合作,小布希政府逐步調整「戰略競爭者」的用詞,而更強調雙方關係是現實、合作、競爭,進而主張「坦誠、建設、合作」的關係,因此,既交往與圍堵為美國對華政策主軸。同時,面對美對華政策的調整,中共亦開始重新省思對美戰略。於21世紀恐怖襲擊發生後,改變了國際格局,其對中美關係而言是合作之分水嶺,抑或是崎異之源頭。 本文研究將以911事件背景脈络,以中共之角度探就911後中美關係的發展,同時引用多元層次分析對中共內外進行評估,以取得中共對美戰略的主要意涵、矛盾與影響。再者,針對中美關係主要安全爭議上進行討論,包括:反恐實踐、台灣問題、飛彈防禦系統等議題。最後,則希冀提供中美關係研究上不同的觀察面向。
53

歐巴馬政府亞太戰略之研究 / Asia-Pacific Strategic Study of the Barack Obama Administration

徐潤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在兩次波灣戰爭後使國家深陷反恐戰爭的泥沼,加上經濟風暴國力因此而衰退。在這樣的情況下,歐巴馬政府以結束反恐戰爭為由,在國際戰略上進行收束,以節約國家資源耗費。但美國在亞太地區陷入兩難:中國的快速崛起以及在區域內影響力的提升,使美國產生濃厚的不安全感,感到必須提早加以遏阻,以免威脅美國優勢地位與亞太地區利益。 美國的亞太戰略當然是美國全球戰略與整體外交安全政策設計的一環,顯示中美已從「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轉向「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歐巴馬認為,地緣經濟時代來臨,美國不能單打獨鬥,在21世紀亞太地區將引領世界前進,美國不能與亞太共同體脫鉤,「亞太再平衡政策」已成美國外交最緊迫之關切。 冷戰結束初期,亞太各國原本期待此一區域因東西兩極意識形態對抗格局的不復存在,以及多數區內國家均以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下,能使得亞太區域安全情勢相對呈現穩定的格局。初期雖能保有部份樂觀的發展,但至1990年代中期,在中共快速崛起,區域的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發展愈形失調之後,此區的安全情勢也隨之變化。 歐巴馬政府基於亞太地區政經地位的提升,企圖轉向強化對該地區在政治、外交、經濟及軍事等方面的優先地位,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以維持區域長期的安全與穩定,確保美國的重要利益及領導地位。
54

胡錦濤時期外交戰略理論與實踐-以中印關係為例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in Hu Jintao Era - An Example of Sino-Indian relations

張忠義, Chang, Chung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成果舉世矚目,各種威脅論亦隨之在側。胡錦濤甫上任即昭告世界中國將和平的崛起,期以消弭不利中國發展的威脅輿論。國際社會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迷思,多偏向現實主義觀點,尤以中國的軍備發展對世界局勢影響為甚。本論文旨在研究胡錦濤時期中國崛起的內涵,及研究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態度,分析中國在各種不利發展輿論條件下,構建何種具中國特色的和平發展理論與外交戰略,期以達到和平的崛起,及與國際社會共創和諧世界,並藉中印雙邊關係發展來檢驗胡錦濤外交戰略成效。為聚焦研究範圍,研究重點以胡錦濤2003-2013年期間的外交戰略,廣蒐文獻以文獻分析法疏理、分析。研究發現胡錦濤的外交戰略為呼應中國發展需要、國際總體發展潮流、趨勢、以及應對國際社會反應所得,但經由中印關係發展檢證和平崛起實踐作為與成果,官方公開資料與民間問卷訪查結果迥異,官方囿於雙邊、多邊關係發展結果偏向樂觀、正向,較無法真實呈現;民間問卷訪查結果對中國的態度則趨於悲觀與厭惡,其關鍵在中國逐年加強軍備,恐破壞地區穩定與安全。因此,中國能否真的和平崛起,歸結在中國自身是否願意以和平的手段崛起,惟有中國願意,才能與國際社會和平的共創和諧世界。
55

中共海權發展與亞太區域安全-對南海周邊國家爭議之探析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sea power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al security - rearch on the dispute about the South China sea between surrounding countries

劉劭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經濟快速成長後,為提升綜合國力並建立區域強權地位,積極往海洋發展並試圖擴張海權,惟隨著陸地資源的逐漸匱乏,加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布後對沿海國海洋權利的規範,使各沿海國家紛紛競逐海洋國土,引發區域內利益衝突,尤其亞太地區海洋形勢複雜,南海更因位居重要地緣戰略位置,各爭端國在南海的海權擴張使該區域成為亞太地區中最具安全疑慮地區之一,而中共的海權發展戰略更是未來安全形勢走向重要影響因素。本文研究內容即分析中共海權發展的歷程、企圖及實踐,並對南海地區安全之影響作一全盤性探討。 中共近年已積極在海軍現代化、加強海洋事務建設及參與相關區域組織等方面強化其海權發展,而南海是發展中共海洋戰略的關鍵,目前各爭端國仍不願放棄主權主張並持續開發海洋資源,甚至強化海權的發展以保護自身之海洋權益,美日等國亦加強對南海事務的滲透和插手,但為防範「中國威脅論」的發酵,及因應美日等大國介入及東協國家的結盟,基於長遠利益考量,為保證在不影響其穩定與發展的前提下解決這一複雜爭端,中共將延續鄧小平時期「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為海洋爭議主軸策略,運用靈活而務實的方法,儘可能淡化與鄰國周邊的領土與領海爭議,以追求戰略機遇期的務實發展作為。而我國為南海聲索國之一,面對中共及南海爭端國的海權擴張,亦應有所作為,以務實彈性政策維持南海爭議的參與權。
56

美國自由伊拉克行動軍事戰略研究

張翊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57

從烏克蘭危機探討東歐區域安全 / Exploring Eastern Europe 's Regional Security from the Ukrainian Crisis

張嘉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3年11月,時任烏克蘭總統的亞努科維奇,在拒絕簽署歐盟聯繫國協定後,引發一連串國內及國外的危機,導致了領導人被罷黜、國家領土被俄羅斯佔領、外國勢力的影響浮上檯面等後果,造就了冷戰過後最大的東歐戰略板塊變化。 烏克蘭位居東歐亞交匯之處,對區域安全影響頗鉅。為研究烏克蘭危機的影響與未來可能的局勢變化,本文首先簡述事件過程,並以時間軸鋪陳,分析其歷史及地緣關係如何造成烏克蘭人民國家認同差異與影響領導人的外交政策;在地緣政治方面,以美國、歐盟及俄羅斯等三大重要外國勢力為主要面向,研究如何在政治、經濟及軍事方面干擾烏克蘭的走向。進而探討烏克蘭當局之戰略文化形成之肇因、外國勢力角力對其國內政治的衝擊與其未來對外關係的可能的戰略選項。 / In November 2013, when the President of Ukraine, Yanukovych, refused to sign the EU-Ukraine association Agreement, triggered a seri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rises, such as: the president was removed from his power, and the territories was occupied by the Russian, as well as the foreign influence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and no longer been ignored and so on. This has been the biggest changes on strategic situation in Eastern European since the Cold War ended. Ukraine is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Eastern Europe and Asia; the impact of regional security is huge.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crisis in Ukraine and the possible changes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future, at fis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vent process, then according to timeline, analyzing how the historical and geopolitical issues will influence the people in the Ukrainian as well as the leaders’ foreign policies. From the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Union and Russia are the major foreign forces as the main targe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how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issues interference the direction of the Ukraine's developments. And then exploring the possible strategic op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ategic culture of the Ukrainian authority, the impact of foreign forces on its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future strategic choice on the external relations. Keywords: Ukrainian crisis, strategic culture, regional security.
58

台灣關係法與中美互動戰略利益

桂馥, GUI,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戰略釋義 第一節 戰略之定義與區分 第二節 戰略之功用與特性 第二章 台灣關係法之意義 第一節 台灣關係法的制定 第二節 台灣關係法的性質 第三節 台灣關係法的內容 第三章 美國在太平洋的戰略設計 第一節 二次大戰後之西太平洋情勢 第二節 六○年代美國的東亞戰略設計 第三節 七○年代美國的東亞戰略設計 第四章 台灣在全球戰略中的關鍵地位。 第一節 政治戰略方面 第二節 經濟戰略方面 第三節 心理戰略方面 第四節 軍事戰略方面 第五章 台灣關係法對中美戰略利益之影響 第一節 台灣關係法與中美戰略利益之關係 第二節 台灣關係法的適用與執行狀況 第三節 台灣關係法的修訂方向 第六章 結論
59

後冷戰時期中共對美政策之研究(1991-2001)

胡喬治, Hu, Georg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崛起中的中國大陸,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而言,是一個日趨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對美外交為中共對外政策之主軸,其重要性實不言可喻,深具研究價值。 研究中共對美外交政策,可以發現在政策演變的過程中,其對美政策取向與內涵係因應內外環境的轉變及美中的互動關係而逐漸形成。因此,經由中共美外交政策的系統研究,可進一步掌握其政策思維與運作內涵,正確分析影響其外交政策的要素,以瞭解其發展與演變之脈絡。 基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 一、闡明中共外交形成的因素,無論是在宏觀層面,諸如國內外環境因素導致中共外交理論與原則的改變、決策過程機制以及參與程度與範圍之變化;配合微觀層次決策者所起的作用,以檢視中共外交政策內涵,以瞭解其發展與演變。 二、經由中共與美國互動情形,分由政治、經濟、軍事、涉台外交等層面分析雙方關係內涵,以論證中共對美外交政策之發展與特質。 三、由於雙邊關係日趨密切,合作範圍與領域日增,因此經由雙邊互動模式之探討,以展望雙邊關係未來的可能發展。 四、「台灣問題」在雙邊關係的重要性日增,美中關係有可能因為「台灣問題」而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格外值得探討。 經由上述議題之探討,本文歸納了影響美中關係的可能因素,並對政策的持續面與演變面加以探討,最後並提出美中關係未來發展之看法,作為本文之總結。 / China, as a rising power, is a factor with growing impact that affect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ic order. Being at the core of its foreign policy, China’s US polic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worth a close look. By examin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regarding the US, we can find that China shapes the orientation and content of its US policy in accordance with changes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s and in US-China interactions. Therefore, by studying China’s US policy systematically,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its policy reasoning and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analyze correctly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hence obtain a clear view of the context of its policy forming. Therefore, the purposes of the article are: 1.To elucidate influences upon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cluding macroscopic aspects such a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s that caused China’s adjustment in the theory and principles of its foreign policy, and variations in policy-making mechanism and the extent of involvement, along with microscopic aspects such as the impact from policy makers. This is to look into the content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order to acquire a clear picture of its development. 2.Via 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to analyze the China-US relation from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and Taiwan affairs. This is to find out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US policy. 3.With link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growing stronger and scope and fields of collaboration increasing, to anticipate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by studying patterns of bilateral interactions. 4.With the “Taiwan Issue” being of growing impact upon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China-US relations can be serious challenged by the issue, and is therefore worth a close investigation. By exploring the above issues, the article catalogues possible factors that will affect China-US relations, observes the potential continuity and alteration of the policy, and finally concludes with a prospect of future China-US relations.
60

後冷戰時期中國戰略夥伴外交關係之研究

潘華昇, Pan,Hua-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本論文針對冷戰結束以來中國政府對外夥伴關係發展的現況予以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具體言之是「中國以大國外交與戰略夥伴外交關係,邁入二十一世紀,大國外交與戰略夥伴外交的關係。而戰略夥伴外交關係的種類區分、現況為何?中國想藉「戰略夥伴外交關係」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實際的成效以及面臨的侷限與挑戰」。論文研究途徑嘗試從「新現實主義」角度,採用文獻分析法(Documents Analysis Method)、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Method),思考冷戰後中國如何在國家利益前提下產生外交政策的轉變與運用,並遂行國家外交戰略的制定,如何在國際上建立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布局多極化世界格局的大國外交關係以及分析「戰略夥伴外交關係」面臨的侷限與挑戰。 二、後冷戰時代的開展,國際情勢中不確定的因素增加,惟國際社會主角仍是具有實力的大國。鄧小平首先確立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使中國對其國家利益的內涵以及各項利益的優先順序產生反思作用,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政策,安全利益重心從生存安全轉向以「經濟安全」。中國認為兩極格局已經被大國構建的國際新秩序和世界新格局取代,中國對世界格局尚未建構完成的看法,驅使其在國際提倡多極化的概念,謀求建立國際體系地位和影響力。藉由大國外交,與世界各國陸續建立戰略性夥伴關係,並從而透過「夥伴關係」的推展,建構外在的和平環境,維護國家利益及促進國家的發展,追求自身綜合國力的提升與壯大。 三、中國的確是想成為大國的,中國欲成為大國,有影響力的大國,國際格局中的一極,首先就必須讓自己有實力。因此,中國選擇建立安全的國內與國際環境,全力發展經濟儲備實力,實力完備後自然能夠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以及獲取應有的大國地位。中國具有龐大的需求市場與價廉的勞工,在此條件下中國因勢利導將其戰略夥伴外交關係區分多種層次與類別,結合經濟活動與外交關係的推展,形成有相輔相成與互補作用的環節。可以說經貿關係的發展,為戰略夥伴關係提供了基礎與活力。戰略夥伴關係親密發展,則對經貿關係提供了保障。至於在國家領土完整上,戰略夥伴外交關係的推展發揮相當的力量,其中又以台灣問題的解決中國最為關注。中國國台辦的資料中即指出,「夥伴關係」對抑制台灣當局的務實外交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中國須要致力於推動大國外交,藉由戰略夥伴外交關係的外交手法,提升對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與增加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由其夥伴國家數量的增加顯示夥伴關係是持續在擴展的,而夥伴關係的提升與深化,表示其他大國重視與中國所建立的關係形式與內容,對國際的影響力確實隨著戰略夥伴外交關係的擴展漸漸在增加。 四、中國國力的強大稱之為區域的強權國家已無疑問,在未來有可能成為美國新對手的國家似乎就是中國了,反之中國未來發展最可能的對手亦為美國。中國從國家根本戰略利益出發,在戰略夥伴外交關係的建立過程中逐步構築有利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避免受制於美國所建構的結構力量。前後與三十個國家建立了夥伴關係,除了擴大交往範圍外,亦不斷深化現有的夥伴關係實質內容。其涵蓋範圍可說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其中又以經貿的承諾或同時簽定的經貿協議最具實質性。然除了歐盟、拉丁美洲等國家,中國與周邊其他國家在以往都存在大小不同的衝突,甚至曾經發生過戰爭。中國推展各種夥伴關係的關鍵確係植基於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因此,必須存有共同利益才能維繫雙方關係的持續,否則雙方關係就將會面臨侷限與挑戰。 五、中國推展戰略夥伴外交關係的戰略利益,就是希望透過經濟與外交的兩手策略,一面利用戰略夥伴關係外交手段為經濟發展服務與確保戰略能源的來源,同時又藉由國內市場及經濟實力不斷的提高,增加外交的籌碼維護其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同樣的,其他國家亦必然是在有利於其國家利益條件下才會選擇與中國發展關係。因此歸結中國與其戰略夥伴國家之間的關係,還是建立於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唯有雙方的「共同利益」大於甚至遠大於彼此間現存的矛盾與分歧,則「求同存異」的模式方可能奏效。可是欲維持共同利益的持續存在,先決條件就是中國必須繼續保持其經濟的發展優勢,不論是在國內市場需求或是人力市場的供需,都能提供他國相當的利益。可是中國的發展與需求,到一定限度後自然會達到飽和,則各國所能獲利的機會自然降低,當各國對預期的利益無法獲得回饋與滿足時,求同存異的現實狀況-矛盾與歧異-將會再度高於共同利益。屆時即使求同存異可能還能夠繼續維持,可是難保不會發生擦槍走火的情形,雙方基於共同利益建立的互信基礎就會立刻面臨考驗。 關鍵字:新現實主義 戰略夥伴外交關係 夥伴關係 大國外交 中俄戰略協作關係

Page generated in 0.047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