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2
  • 41
  • 11
  • Tagged with
  • 52
  • 52
  • 17
  • 15
  • 12
  • 10
  • 10
  • 10
  • 9
  • 9
  • 9
  • 8
  • 8
  • 8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國小一年級兒童家長教育期望、休閒參與與學習壓力之相關性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Stress of the first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莫碧華, Mok, Pek 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兒童家長教育期望、休閒參與與學習壓力之關係。本研究會先了解家長教育期望、兒童休閒參與及學習壓力之現況,並進一步分析背景變項在家長教育期望、兒童休閒參與及學習壓力之差異情形:而後分別探討家長教育期望、兒童休閒參與對與學習壓力之相關情形,並分析不同的家長教育期望與兒童休閒參與對兒童學習壓力之預測情形。 本研究係使用侯世昌所編製之「家長教育期望問卷」及吳明隆所編製之「兒童學習壓力量表」,並改編Ragheb(1980)與張文禎(2003)的「休閒參與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利用問卷調查法來蒐集相關資料。本研究主要以臺北市公立國小一年級學童為研究母群體,並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886位國小一年級學童及其家長為主要研究對象;共發出886份問卷,整體回收率有效問卷為71%。問卷回收後,使用SPSS18.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信度估計、項目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階層迴歸等,研究結果如下: 壹、 家長教育期望普遍偏高,且在品德及人際之得分最高;兒童休閒參與程度普遍中等,且在戶外活動上之得分最高;兒童學習壓力現況普遍偏低。 貳、 家長社經地位在家長教育期望的得分上無顯著差異,然而父親為中社經地位的孩子,其品格及人際較低社經地位者佳。子女性別在家長教育期望的得分上無顯著差異,然而女童的品格及人際方面的期望顯著高於男生。子女數與子女序在家長教育期望上無顯著差異。 參、 家長不同社經地位在兒童休閒參與得分上達顯著差異,父母親社經地位愈高,孩子的休閒參與程度也較高。不同子女性別在兒童休閒參與得分上無顯著差異,然而男生參與大眾媒體活動的程度較女生高,女生參與個人嗜好活動的程度則比男生高。不同子女數與子女序在兒童休閒參與得分上無顯著差異。 肆、 家長不同社經地位在兒童學習壓力得分上達顯著差異,且低社經地位父母親的孩子在兒童學習壓力上承受的壓力也較高。而子女性別、子女數與子女序在兒童學習壓力上無顯著差異。 伍、 家長教育期望與兒童學習壓力呈現負相關。而兒童休閒參與與兒童學習壓力也呈負相關。 陸、 家長教育期望對兒童學習壓具有預測力;而兒童休閒參與對兒童學習壓力則無預測力。
12

比較目標設定理論與期望理論對工作表現之解釋力

盛揚翼, SHENG, YA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許多有關探討目標設定理論(Goal setting theory )與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的研究大致上皆支持目標的難易和動機三因素乘積的大小的確會影響動機的 高低。然而,二者之間究竟何者才是影響動機的主要因素呢﹖二者是否是透過了相同 的途徑影響了動機,只是一個較直接,一個較間接﹖抑或是二者是透過了不同的途徑 影響了動機,所以當二者同時出現時,彼此之間會互相干擾﹖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了解 究竟目標和動機三因素乘積何者才是影響動機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政大學生108 人為受試,操弄目標難易度(難、中、易)和動機三因素乘積的高低(高、中、低) ,以受試者在手眼協調測驗上的工作表現作為動機的指標,採用完全隨機的3*3二 因子實驗設計。以二因子共變數分析的結果顯示,在工作表現上,主要效果及交互作 用皆不顯著,表示各組之間的動機沒有差異。一個可能的原因為目標和動機三因素乘 機彼此之間互相干擾,導致在動機上各組之間沒有差異。在討論中將詳細的說明此一 可能的解釋,並檢討在實驗進行中的可能產生的一些偏差及本研究所能適用的範圍。
13

教師期望與社經地位對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

劉玉燕, Liu, Yu-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結論,分成三節,主旨在於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且提出與本研究有 關之問題與假設,於對本研究所使用之名詞予以界定。 第二章文獻探討,分兩方面加以研析,一、探討中外有關教師期望與兒童學業成就相 關之研究,二、探討中西諸多文獻,藉此明析家庭社經地位與兒童學業成就之關係。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包括樣本描述、工具運用、實施程序和資料處理。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於本研究之結果伽以闡析,並佐以圖表說明,並藉此驗證著 者所提之問題與設,同時予以討論與評估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綜論本研究之優劣得失,並提出建議,以為後人研究之參考。
14

二分類中隨機性的研究

張瑾芳, Zhang, Jin-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前言介紹本文之主要內容以及所用的觀念。 第二章: 說明線性分類程序之概觀。 第三章: 討論機率預測值與個體值的關係。 第四章: 明列分對個體比率的上下限期望值。 第五章: 提出二元變數之機率預測值未知時的處理模型。 第六章結論。
15

模糊期望值與軟計算方法:財金與經濟分析之應用

張志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具有多變性、不確定性與訊息不完整的資訊網路時代,過去使用單一數值樣本來計算統計參數的方法,似乎已漸不符合現今多變與複雜的環境的需求。尤其在財金領域的資料採礦(data mining)研究中,利用模糊統計分析與軟計算方法,將會是一種更為接近實務需要的測度與估計工具。本研究提出模糊期望值的定義及一些相關性質,希望能配合隸屬度函數之觀念,將多元思維取代傳統二元邏輯的思考模式。並對複雜的財金問題,提出更符合人類社會行為及思考模式之實務探討。
16

從期望價值論驗證數學自我概念、效用性價值與數學成就之結構關係-以PISA2003香港資料為例

黃秋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型資料庫的建制與分析逐漸成為一種教育研究趨勢,本研究即以PISA 2003資料庫為例,亟欲驗證期望價值論裡的構念和成就之結構關係,因此,由測量模式出發,擬運用探索性因素探索研究工具的信效度,以作為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結構關係模式之基礎,並驗證期望價值論下之動機二成分模式。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為驗證期望價值論的數學效用性價值、數學自我概念與成就之結構關係,且數學效用性價值是正向直接影響數學成就,並且會經由數學自我概念而間接影響數學成就,並為使本研究所建立的理論模型具有模型穩定之證據,將有效樣本隨機分為建模樣本與驗證樣本,進行模型的交叉驗證。研究樣本為香港十五歲學生,有效樣本為4437人。研究結果顯示:測量模式方面,顯示數學效用性價值以及數學自我概念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數學效用性價值以及數學自我概念為學習動機的二成分;結構模式方面,顯示數學效用性價值是正向影響數學成就,且數學效用性價值會經由數學自我概念對數學成就有間接影響,亦即數學自我概念扮演數學效用性價值及數學成就之中介變項。因此,本研究之理論假設獲得實徵資料的支持。
17

都市原住民族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 Urban aboriginal parents' education expectation,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tion of J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劉台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都市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生學業成就的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差異情形,分析都市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及學業成就的相關情形,最後並探究父母教育期望及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生學業成就之回歸預測分析。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北縣六所國民中學原住民族重點學校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595人,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得到以下的主要發現: 一、 都市國中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生學業成就均為中上程度。 二、 都市國中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生學業成就,因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 都市國中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生學業成就有顯著的低度正相關。 四、 都市國中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和學生學習動機有顯著的中度正相關。 五、 都市國中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生學業成就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urban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urvey method is used in this research. By purposeful sampling, 595 valid samples were acquired.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e research are included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Scale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é metho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 The conclusions of major were as follows: 1.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urban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in medium-high range.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urabn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3. The correlations among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were positively significant. 4.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were positively significant. 5. Urban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18

於有限服務價值環境下之最優顧客控制感服務互動設計研究- 以鷹鴿賽局為基礎 / Hawk-dove game based interactive design in value bounded context for customer optimized control

劉筱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顧客勇於追求自己心目中所想要的產品與服務。不同於過去只能被動的接受現有的服務,顧客希望能夠參與服務流程並獲取更多控制感。另一方面,企業也希望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以滿足客戶,但所面臨的兩難卻是在既得利益、成本與客戶滿意之間取得平衡,此問題在寡占市場中尤其明顯。因為寡占廠商通常不願意付出更多的成本,這使得整個市場環境可說是一個有限服務價值的環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滿足客戶並維持利益成為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一個服務互動設計的機制,希望藉由客戶期望與情緒的管理,並以鷹鴿賽局為基礎計算、設計出一系列的服務旅程,能夠以較少的成本滿足客戶的心理與控制感的需求。 本研究所提出的機制包含三大模組分別是:期望因子決策模組、鷹鴿賽局模組以及服務方案決策模組。此機制分析顧客的需求喜好,利用鷹鴿賽局演算法找出對客戶最有影響的期望因子,並適當的安排期望因子於服務旅程中,讓客戶在體驗服務的過程中能夠因期望的改變得到較佳的滿意。本系統之預期貢獻為:(1) 利用創新的互動設計機制為所有服務參與者帶來最佳利益。 (2) 從期望管理方面出發,提出一個新的服務設計發展方向。
19

兒童才藝補習與父母期望、兒童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fter-school learning,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s and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沈力群, Shen, Li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二年級兒童才藝補習、父母教育期望與幸福感的關係。主要目的有七:一、瞭解目前台北市國小二年級兒童參加才藝補習的概況。二、瞭解目前有參加才藝補習的台北市國小二年級兒童其父母教育期望現況。三、瞭解目前有參加才藝補習的台北市國小二年級兒童幸福感的概況。四、探討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國小二年級兒童參加才藝補習的概況及其間之差異。五、探討不同父母教育期望,國小二年級兒童參加才藝補習的概況及其間之差異。六、探討國小二年級兒童參加才藝補習的不同,其幸福感有差異。七、探討背景變項、父母教育期望、兒童才藝補習對國小二年級兒童幸福感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之公立國小二年級兒童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蒐集到有效樣本275對。使用的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兒童才藝補習調查問卷」、「父母教育期望量表」及「國小二年級兒童幸福感量表」。在資料處理方面,以描述統計、T檢定、卡方獨立性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考驗研究假設,並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有參加才藝補習台北市國小二年級兒童其父母教育期望屬「中、高期望」。 二、目前台北市國小二年級兒童才藝補習漸增,且較重視知識型才藝補習。 三、有參加才藝補習的台北市國小二年級兒童幸福感大致良好,有「中等以上」程度。 四、背景變項對兒童才藝補習的關係,受家庭社經地位影響最大。 五、父母教育期望對兒童才藝補習並無顯著影響。 六、兒童才藝補習與兒童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七、在背景變項、父母教育期望、兒童才藝補習對國小二年級兒童幸福感的預測力中,只有「同時參加知識型與運動型」的才藝補習對幸福感有預測力。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nomg After-School learning,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s and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Taipei in second grade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in an overview of after-school learning,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their parents , and well-being. 2.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fter-school learning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gender,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educational expectaion. 3. Exploring second-grade children participated in different after-school learning clas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well-being 4. Understanding the predictions of well-being of second grade children influenced by gender, socioeconomic statu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and after-school learn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By means of the random sampling, 275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were chosen from the second grade in 12 Taipei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as the objects of the study.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e study were “Basic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fter-School Learning Inventory”,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Scale” ,and “Children Well-being Scale”.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Chi-square test of independence,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go as follows: 1. The secon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articipating in after-school learning classes, their parents looked forward to ”middle and high expectations”. 2. The secon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articipated in more and more after-school learning, especially knowledge-based after-school learning classes. 3. The well-being of secon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articipating in after -school learnig was above average. 4. The difference of the after-school learning ar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especially socioeconomic. 5.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s and after-school learning. 6.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after-school learning and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7. Participating in knowledge-based and sports-based after-school learning classes at the same time could predict well-being of secon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20

盧曼(N. Luhmann)論愛情的演化

蔡玫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文研究的動機與策略,是嘗試以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分析方法,來探索社會的演化內涵及其過程。並以他對愛情的分析作為一個例示,採用的是以理論工具來描述史料的個案研究方法。首先,筆者以「演化的演化」作為盧曼談社會演化的起點。第一章的主題是盧曼對社會演化所作的反省與改良。其中,盧曼將社會演化的分析邏輯,從因果分析轉移為功能分析,以此開拓社會演化的新路;接著將社會演化的理論模型,從社會有機體理論轉移為社會系統理論,以此作為社會演化的進路;另外,他還把社會演化的描述,從實體觀轉移為現象觀,以此來轉折社會演化的方向性。這□主要是耙梳盧曼的社會演化觀,以社會系統理論的特殊優越性,來導引我們對愛情演化的研究。 第二章的主題是愛情的演化。首先,盧曼以「溝通的一般象徵媒介」奠定愛情的演化基礎。愛情作為媒介的處理,使得愛情就不再是感情,而只是溝通的符碼。在愛情的系統裡,利用「為了你」的愛情溝通符碼,促使人敏銳察覺到因「伴侶的有無」所呈現的差異。這樣的差異使人們處在普遍的、阻礙深層感情實現的「找尋模式」之下。缺少伴侶的警覺,催促人們在愛情的系統當中作選擇,以減輕實現深層感情的壓力。了解愛情的演化基礎之後,我們就進入愛情語意演化的分析。盧曼對愛情語意演化的分析所採取的策略,是尋求解釋新時代的核心元素,而不再尋求標示新時代的起點。這個方法,使我們更容易識別愛情語意範圍內的語意變遷。第一次愛情語意的變遷是發生在十七世紀後半,主要是根據「激情」而分化,是從一般理性的愛情語意過渡到到矛盾化的愛情語意;第二次愛情語意的變遷約在十九世紀時候發生,主要是根據「浪漫愛」而分化,是從浪漫愛的愛情語意過渡到到自我指涉的愛情語意。另外,從社會變遷事實呈現出,家庭不再透過世代存續,而代之以每次更新的家庭來維繫;而愛情的宣稱,則由「結婚的目的」變遷為「結婚的動機」。更進一步的,愛情藉由形式和實體的差異、或理想和實際的差異,來達成愛情自身的首要差異,使得愛情逐漸脫離婚姻與家庭,而形成自主的愛情系統,這促使愛情自我再製的意識型態臻於成熟。至於愛情的自我描述與自我觀察的變遷來源,則多指向社會結構變遷、突發的事件或者是外來文化的侵入等等。社會必須更清楚地區分「結構分析」、「語意分析」和「因果分析」,才能瞭解愛情的自我描述與自我觀察的情形。 第三章的主題是愛情問題的演化。首先處理的是關於愛情的理性問題。這裡所欲探究的是,愛情如何脫離一般理性所加諸的束縛,而展現自身高度的自主性。過去愛情的理性以一般理性作為指導,而現在則特別強調確定自我是愛情關係的基礎,這促使愛情得以充分引用它自身的理性為愛情作判斷。再來處理的是,關於愛情中「性」的問題。過去,性欲和精神因對性的描述和興趣受到禁制而被區分開來;現在,在要求愛情成為親密關係的情況下,「性」併入愛情之中而使這兩者無從區分,以達到性解放的真正意義。這個動作破壞了愛情是真誠或不真誠的探索,「性」也不再納入社會的倫理道德秩序裡面處理,轉而直接放入愛情的親密關係當中處理。接下來談的是關於愛情的不可溝通的問題。此時的不可溝通概念,指的是溝通時有礙個體表達的一種相反於意圖的效果,它具有語帶雙關的特質,一般人藉此能立刻了解隱含未顯的敘述,所以它指的是溝通範疇中缺乏真誠能力的問題。愛情的親密符碼特別需要這種迂迴的暗示效果來理解,因為完全透明的兩個人之間,不但無法藉完全的溝通更貼近彼此,反而因隱私權的被剝奪感而形成不安和恐懼。因此對愛情而言,達成完全的溝通就完全喪失激情浪漫的想像,反而用「不可溝通」進入愛情的洞察是更具優勢的,這是特別有利於啟蒙包含「性」的親密關係的。最後處理的是,關於愛情的矛盾與穩定的問題。愛情所帶來的矛盾張力和極端的特性,使人們很快意識到內在感情的變化。經過愛情的自我確定之後馬上又面臨穩定化、時間化的考驗。對於愛情中非常理所能理解的衰變,時間化並不是主因,愛情的極端性加上時間化才是愛情會不尋常衰變的主因。 第四章的主題是愛情形式的演化。首先,以尋求認同的對象的差異來看愛情形式的演化。從尋求認同的對象可以發現,社會式愛情高度需要外界的肯定,而個人式愛情則高度需要自己對愛情的肯定。另外,愛情的「排他性」也是分別社會式愛情和個人式愛情的一個重要指標。接著,從失望的處理可以發現,要求外在和諧的愛情,以規範的期望模式來處理失望。當人們對愛情失望時,並不會放棄對愛情的期望,此時的期望心理強烈支持對愛情的期望的堅持。而要求內在和諧的愛情,以認知的期望模式來處理失望。對於愛情失望所採行的是認知的調整,此時對愛情的期望保持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漠視愛情失望的發生。再者以目的取向的強弱,將愛情形式簡單區分成強調結婚的目的式愛情和不強調目的過程式愛情。目的式愛情在期望秩序的穩定上,主要是透過「角色的期望關聯」和「規則的期望關聯」來達成;而過程式愛情則相當受「個人的期望關聯」與「價值的期望關聯」所影響。最後,談到相互滲透的愛情與期望相互性的愛情兩種不同的形式的差異。在相互滲透的愛情關係中,必須打破傳統的期望相互性的愛情觀,不再依賴個人的特質或特徵的和諧一致。相互滲透(interpenetration)在盧曼的運用上,是指整個系統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是一種系統與環境的關係。相互滲透所強調的是,兩個系統彼此是如何利用對方的複雜性來架構自己的複雜性,相互滲透的透明度也只存在於系統和環境之間的差異。因此在描述相互滲透的愛情之前,必須先處理進行資訊的社會系統能力;這說明愛情系統在自我再製的過程中,其他系統的運作對它所產生的影響力。 文末筆者歸納盧曼對社會演化理論的貢獻,以及他對愛情演化獨到的見解。盧曼的社會演化理論,是透過對既有的社會演化理論的反省,發展出高度抽象的社會系統理論,來解釋社會的變遷。同樣的,在解釋愛情的變遷時,關於愛情的自主權、愛情時間的認識、愛情的自我觀察、愛情中的自我認同、以及愛情的失望問題處理上,他也突破傳統的觀點,特別顯出社會系統理論的普適性與優越性。 目 錄 摘要..........................................................................................I 第一章 社會系統理論的演化觀點...................................1 第一節 社會演化的新路..................................................1 第二節 社會演化的進路..................................................7 第三節 社會演化的轉折.................................................14 第二章 愛情的演化...........................................................19 第一節 愛情的演化基礎..................................................19 第二節 愛情語意的演化..................................................24 第三節 愛情自我再製的意識型態.................................34 第四節 愛情的自我描述與自我觀察.............................37 第三章 愛情問題的演化....................................................45 第一節 關於愛情的理性問題...........................................45 第二節 關於愛情中性的問題...........................................49 第三節 關於愛情的不可溝通的問題..............................54 第四節 關於愛情的矛盾與穩定的問題..........................58 第四章 愛情形式的演化........................................................63 第一節 從「社會式」到「個人式」的愛情..................63 第二節 從「外在和諧」到「內在和諧」的愛情..........67 第三節 從「目的式」到「過程式」的愛情...................71 第四節 從「期望相互性」到「相互滲透性」的愛情..75 第五章 結論...............................................................................80 參考書目.....................................................................................84 / Abstract The mo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N. Luhmann's social systems theory and its way applies on social evolution and to show the analysis on love semantics as an example. By taking the concept of "the evolution of evolution" as a start to examine social systems theory, the study shows us his reflexion and improvement on social evolution theory. In the example of the evolution of love, N. Luhmann took the generalized symbolic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s a basi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love semantics. After that, we try to deal with the evolution of love issues and forms. At last, we select some unique insights from N. Luhmann's social evolution theory and his idea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love, such as the autonomy, time, self-observation, self-identity, and disappointment of love.

Page generated in 0.41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