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04
  • 194
  • 29
  • 10
  • 4
  • 2
  • 1
  • Tagged with
  • 240
  • 240
  • 58
  • 56
  • 53
  • 52
  • 46
  • 45
  • 45
  • 39
  • 39
  • 36
  • 36
  • 34
  • 3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五四」與「三一」運動發生背景之比較研究

朴明熙, PU, MING-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近代中韓兩國民族意識的特質(共三節) 第三章:民族主義在「三一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共三節) 第四章:民族主義在「五四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共三節) 第五章:結論──民族主義對五四與三一的影響及其以後趨勢 在十九世紀中葉,中韓兩國在「西勢東漸」的環境之下,為了應付這種外來的衝激, 放棄了傳統的鎖國政策。當時兩國人民為了適應環境,追求了解西方而這種思想具體 表現在民族主義運動和近代化(工業現代化)的運動中,形成了中韓兩國近百年歷史 的特色。 一九一九年同時在兩國發生的「五四運動」和「三一運動」是愛國熱忱中發展出來的 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運動。自從對外開放門戶以來,知識份子鼓吹「民族改革意識 」,而一般民眾則甚受他們這種思想之影響。 本論文主要內容,是談討以「民族改革意識」來精神武裝的民眾,如何應付當時列強 之侵略的過程。(約八萬字)
32

中共少數民族幹部政策研究(「十大」以前時期)

李榮奎, Li, Rong-K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研究在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前中共有關少數民族出身幹部的 政策,其重點在於探討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幹部問題,內容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 共分兩節,論述中共幹部本身的概念,以及目前世界一些國家所面臨的國 內民族問題與中國大陸少數民族分佈情形。 第二章 共分三節,論述中共政權所標榜「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質內容,以及在武 裝叛亂時期對少數民族的措施。 第三章 共分兩節,論述少數民族幹部在本民族地方的領導地位問題,以及少數民 族幹部培養政策。 第四章 共分兩節,論述中共政權初期針對廣大邊疆地區進行的統戰工作,以及當 時民族幹部的出身成分,並敘述由於左傾盲進政策失敗和中(共)蘇關係 惡化所引起的民族自治地方幹部問題的複雜情形。 第五章 共分兩節,論述「文章」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進行,以及「文革」後所謂「 社會主義民族」化步驟的具體表現。 第六章 結論。
33

民族音樂教育對泰雅文化復振影響之研究-以復興鄉為例

高理忠, kao, lee 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泰雅民族音樂教育對泰雅文化復振之影響,從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民族音樂課程、傳統祭典所蘊含之民族音樂內涵及教會活動中,了解民族音樂教育的概況。藉由耆老之訪談與紀錄,探討傳統歌謠在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了解泰雅音樂文化之內涵與社會組織及其所產生之價值,認識泰雅族傳統生活與歌樂的關係並將泰雅族的樂器作一系統化的介紹。 另透過對復興鄉十二所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民族音樂課程實施與普查分析,從中來認識泰雅民族音樂課程之樂舞現況與學生對本民族音樂課程的學習滿意度。在民族音樂教育復振之途徑上,則以建構具在地特色的原住民音樂資料庫;學校的音樂課程推動則應結合民族文化與社區資源;藉由原住民藝術的研究並成立相關研究中心,讓此資產除了保存外,更有積極性的意義。 本論文旨在了解民族音樂教育內涵,發覺問題與盲點,進而作成政府實施藝術教育之建議。從明白泰雅傳統歌謠、表演藝術等民族音樂文化與社會的關係中,落實學校與社會之民族音樂教育,並依據學習者的需求,進行適宜之民族音樂課程統整設計,推廣至各教育單位,最重要的目的則是呼籲社會大眾對原住民文化藝術的重視與保存,並提出有效復振民族音樂教育的途徑。
34

新疆民族關係脈絡下的錫伯文化變遷(1864-1884)-一個察布查爾的民族史研究

蔡仲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回歸邊政研究對新疆少數民族研究的民族史研究傳統,以新疆伊犂察布查爾的錫伯民族為中心,以同治年間所爆發的「伊犂回變」至「新疆建省」這段期間為時間主軸,藉由歷史學之考證、變偽,以及歸納、比較、綜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來處理清朝滿漢文檔案、清朝官書、遊記、回憶錄、民間文獻、田野調查等材料,具體解決1. 清朝成立伊犂錫伯營的背景;2. 伊犂錫伯營的制度;3. 錫伯文化何時產生顯著變化;4. 錫伯文化變遷的內容,等四個研究問題。通過對前述四個議題的完整檢視,本研究得以重新解讀在「伊犂回變」至「新疆建省」這段期間,錫伯民族所持的立場,並進一步填補過去學界對這一歷史時期和歷史事件之研究的空白或是限制。建立在這些較為微觀的民族史研究基礎之上,本研究的研究旨趣,更是要藉此說明新疆各民族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現象,以及「你來我去,我來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這種新疆民族關係,而抽離當前在「內部殖民」或「愛國主義」的二元對立觀點下,或是在民族識別脈絡下所形成「分族寫志」、「分族寫史」的這一既有思維邏輯,對新疆民族關係討論的限制。進而提供當前對新疆民族關係論述的另一種正面思考的方向,以為資鑑。
35

我國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之研究

蘇玉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現況。主要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瞭解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有哪些民族精神類內容? 二、探討現行國民中學使用之國文新、舊教科書的民族精神類內容是否有差異? 三、瞭解國民中學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能否透過一些課外形式來達成? 四、探討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之民族精神類內容選擇與編排是否恰當? 五、瞭解國民中學國文科教學是否有助於民族精神教育之實施? 六、探討國民中學國文科課程標準所訂定之民族精神教育目標是否需修正?   為明瞭上述問題,本研究運用了「內容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兩種研究方法(本研究第三章內容)。研究之流程如下: 一、經由「文獻探討」以瞭解「民族精神」之定義(本研究第二章內容)。 二、根據「民族精神」之定義,參閱相關研究,自行編製「國民中學新、舊版國文教科書內容分析主題類目表」,運用「內容分析法」,對國民中學現行使用的國文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以明瞭屬於「民族精神」陶冶的課文有哪些?以及「民族精神」類內容,在國中教材中所佔的份量。(本研究第四章內容) 三、將經由內容分析所獲致的「民族精神」類內容,篩選出分析人員進行信度檢驗時,歸類〝最為一致〞且值得探討的課文,將其主要「精神陶冶」內容,配合國民中學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依據與目標;國民中學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之效能;國民中學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課外形式等問題,編製成「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調查問卷」,對國中國文教師與學生進行意見調查,藉以探討、改進現今國中國文科所實施的民族精神教育內容及方式(本研究第五章內容)。 經由上述的研究流程,所得到的結論與建議如下(本研究第六章內容): 一、 結論: (一) 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以「知識哲理類」內容最多,其次為「道德類」,而「民族精神類」內容為最少,且偏重於五、六兩冊。 (二) 現行國民中學使用之國文新、舊教科書的整體內容相當一致,而「民族精神類」內容也相當一致,均以培養愛鄉、愛國情操的「民族情感」類內容為主,但新教材教較重視「鄉土意識」類內容,而舊教材則偏重「愛國情操」類內容。 (三) 經新、舊教材內容分析,及比較過去國文教材內容可知:國文教科書中「民族精神類」內容所佔比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四) 國中師、生雖認同國旗、國歌作為國家象徵符號,但對現行唱國歌、升降旗儀式皆有所不滿。 (五) 國文教科書中之「民族精神類」內容,在「民族意識」、「民族情感」、「光復國土」、「民族自尊」等方面的內容選擇及編排方式,都有檢討改進之必要。 (六) 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教學具有相當大的效能。 (七) 國民中學國文科課程標準所訂定之民族精神教育教學目標,師生認同程度並不高。 二、建議 (一)民族精神教育之內容選擇與編排方面: 1.精神陶冶應動之以情,以抒情文內容為主要選擇。 2.鄉土教學應因地制宜,不宜在共同教材中強調。 3.精神陶冶內容應與學生身心成熟度配合。 4.加強教材中「憂患意識」類內容。 5.刪除易引起認知衝突的「光復國土」類內容。 6.在教科書中保留國父稱謂 (二)民族精神教育之實施方法與目標方面: 1.升降旗唱國歌之實施應因時制宜。 2.善用多媒體教學。 3.以國文科、國文教師為實施之重心。 4.協助教師掌握教學目標。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步驟與流程…………………………………………………3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民族精神教育之意義與內涵……………………………………………6 第二節 國中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依據………………………………..19 第三節 國中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相關研究…………………………………..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6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36 第二節 問卷調查法……………………………………………………………...44 第四章 內容分析的結果與討論………………………………………………..51 第一節 七十四年版國文教科書之內容分析與討論………………………….51 第二節 八十三年版國文教科書之內容分析與討論………………………….74 第三節 七十四與八十三年版國文教科書內容之比較……………………….94 第四節 本章結語………………………………………………………………...98 第五章 問卷調查結果與討論…………………………………………………100 第一節 民族精神教育課外實施形式之意見反應…………………………...100 第二節 國文教材中民族意識內涵之意見反應……………………………...107 第三節 國文教材中民族情感內涵之意見反應……………………………...114 第四節 國文教材中光復國土內涵之意見反應.………………………………121 第五節 國文教材中民族自尊內涵之意見反應………………………………128 第六節 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效能的意見反應………………………136 第七節 國文科民族精神教學目標之意見反應………………………………143 第八節 本章結語………………………………………………………………..15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53 第一節 結 論…………………………………………………………………..153 第二節 建 議…………………………………………………………………..158 參考文獻…………………………………………………………………………….163 附錄一: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教師調查問卷………………………..167 附錄二: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學生調查問卷………………………..169
36

閩東Ke Tah畬族村民族小學的教育民族誌觀察

宋狄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東南地區的畬族一向較不為台灣學者所重視,有關畬族教育的研究幾乎沒有。本文希望藉由到閩東畬族聚落民族小學進行的一個教育民族誌的觀察,了解到畬族在國家教育體制的運作下他們如何進行教育活動;同時位於畬村小學的所有人、事、物盡可能在以中國大陸民族教育的關注點上,從學校發展的脈絡、地方教育行政體系的運作到教師的結構、學生特質、學生的課程規劃與學習以及學校與畬村之間的關係等面相進行民族誌觀察。小學是畬族學子學校基礎教育的第一階段,觀察中呈現了小學校長如何運用現有有限的資源,掌握某些發展的「機遇」,試圖推動「特色教育」方案,規劃諸如提升教學品質、畬族文化教育、與村中畬族家長合作教唱「對歌」教學以及校舍改建等規劃,企圖在中國大陸教育一片提倡特色教育的浪潮中突破因地方財政困難而執行裁併校政策下可能遭到併校的危機脫穎而出,成為具有畬族特色教學的寄宿制民族小學。另一方面,畬族的新一代在社會型態急驟變化的歷程中,習得知識與觀念的途徑與過去已有不同。雖然官方大力推動素質教育的改革,小學校長也雄心勃勃,連年在教學成效、校舍建設以及大型兒童節慶表演上取得良好成績,但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諸如教育經費不足、教師的心態問題以及農村經濟的困難以及師生關係等因素,畬族孩子的學習表現普遍不如城鎮,免試升初中後,學費的因素又較小學更嚴峻,輟學情況嚴重,形成畬族教育的一個隱憂。此外,村中畬族受過中等教育的青年除了在小學教書的藍福太以外,謀生困難也造成一些家長有「讀書無用論」的觀念,對於畬村教育,也有其負面的影響。最後本文回過頭來試圖檢討近年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內容,重新體會田野環境中所面對的抽象遙遠但又是無孔不入的中國大陸國家教育政策是如何被地方實踐。田野所觀察到的仍然在變化之中,畬村小學的校長企圖、學生的表現、村民家長面對困境的努力,值得持續觀察,看看他山之石有什麼值得借鏡的地方。
37

民族發展及其文學史—紐西蘭毛利民族與台灣原住民族的比較 /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ity and its History of Literature: A Comparison of New Zealand Māori People and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梁文, Liang, Wen (Lawa Iw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為文學史,藉由紐西蘭毛利民族文學史與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作為比較。法國文學家泰納指出,文學的產生均有其時代與社會的背景,文學史即是實證主義方法。本論文以「全貌觀」的視角,將民族運動作為時間軸,先探討兩民族社會脈絡,再研討文學史的發展。 兩民族歷經同化政策,曾發展民族意識未覺醒的民族文學。民族運動時期,毛利民族訴求土地、自然資源及語言。台灣原住民族則身處戒嚴,因此探究的議題即是民族的生存權益。民族運動後,紐國經濟不景氣及毛利民族的補助聲浪,於是發展「反省」文學。而台灣原住民族諸多議題已階段性達成,湧現一批返鄉熱潮,分別有族語及政論創作。 台灣戒嚴看似延宕民族權益的發展,然而實際上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邊界比毛利民族來的清晰。毛利民族比台灣原住民族早於一百餘年歷經同化政策,並發展「認同論」的民族認定。再者,毛利民族語言及部落經驗急速消逝,文學也發展「內部」的創作議題。雖然毛利民族運動走在前端,但是伴隨都市化及疏離其民族文化,驅使毛利民族成為民族性質薄弱的「概念民族」。唯有回到穩定及具有內聚力量的民族語言,才有辦法在時間洪流裡體現民族的主體性。目前,台灣原住民族尚未走到紐國的經驗。但倘若持續未意識到民族語言的重要性,極有可能步上毛利民族的經驗。 / The aim of the thesis,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ity and its History of Literature: A Comparison of New Zealand Māori People and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is to compare the ethnic developments of the New Zealand Maori and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and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history of their literature. Before the New Southbound Policy, researchers have been devoted to contributing abundant Maori research. However, many of them only chose a certain topic to write about, ignoring other perspectives or orientations, which only revealed the tip of the iceberg. For this reason, the thesis ascertained other aspects with a holistic approach. Several similarities exist between the Maori and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both were Austronesian peoples, and share simila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addition, they both undergone colonization and launched ethnic movements to regain their right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which are before the ethnic movement, during the ethnic movement, and after the ethnic movement. Each chapter demonstrates its social context and the significant ethnic writers at that time. The thesis first illustrates Maori and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unawakened ethn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ir literary writings. During the ethnic movement, both ethnic groups launched the ethnic movement and published their political perspectives dur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ability. Afterwards, the Maori and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share different values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 after their respective ethnic movement. Finally, the thesis examines their social contexts and their literature through three aspects of ethnic literature, which are identity, language, and theme.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seven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review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ts motiv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Chapter 1 and Chapter 2 provide an overview of ethnic certification, the status of ethnic languag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aori and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Chapter 3 and Chapter 4 depicts Maori and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social contexts and literature respectively. By comparing both ethnic groups, Chapter 5 show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nclusions are drawn in Chapter 7. The conclusion offer incentives and disincentives from the Maori’s experience, which could be the inspiration for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38

蘇聯與中共少數民族政策之比較研究

彭桂英, PENG,GU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與中共同為多民族之共產國家,兩國之少數民族政策既均以馬列主義民族理論為依據,復深受各自國情之影響,而有其相同點,亦有差異性,此一異同現象,甚具研究之價值。本論文基於此一觀點,爰就政策背景、政策演變、自治型態以及民族問題等面向,對兩國之少數民族政策做一比較研究,藉以分析其異同之處,並透過比項比較研究。進而對兩國解決其民族問題之可行途徑,做一概要的展望。 本論文之結構包括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緒論中說明研究之動機、方法、範圍以及限制等,以為本文寫作之規範。 本論分為五章十三節,其主要內容有: 第一章蘇聯與中共少數民族政策背景之比較--經由民族分佈、民族關係、民族理論三個面向對蘇聯與中共少數民族政策制定的背景做一比較分析,以探討影響兩國少數民族政策基本因素之異同。 第二章蘇聯與中共少數民族政策之演變--人歷史的角度,檢視蘇聯與中共民族政策演變之過程,探求導致兩國少數民族政策演變之要因,以為研判其政策演變趨向之依據。 第三章蘇聯與中共民族自治型態之比較--分由體制、實質、功能三方面比較分析蘇聯之「聯邦制」與中共之「民族區域自治」兩種民族自治型態,探討兩種自治型態之差異性,以評估兩種不同自治型態對處理各自國內少數民族問題之成效。 第四章蘇聯與中共當前民族問題比較--對當前蘇聯與中共面臨最嚴重的民族問題加以比較分析,研討兩共產國家民族問題性質之異同,藉以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 第五章根據上述各項比較分析探討解決蘇聯與中共民族問題的可行途徑。 結論中則總結本論文的要旨,並對蘇聯與中共少數民族政策的未來做一概要的展望。
39

中共在內蒙古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之研究

潘欣中, PAN, XIN-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以政策分析的方法來探討中共在內蒙古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背景 、過程與執行的結果,以期獲知中共統治內蒙古的事實,藉以提供光復大陸後蒙疆建 設參考。 全文計約九萬餘言,共分五章十五節。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限制,並對本文之研究架構做一介紹, 同時,略述內蒙古的概況。 第二章,探討中共在內蒙古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背景、原因,及中共政權成 立前對少數民族政策的演變過程,並述及中共將「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列入議程,使 其合法化的經過。 第三章,分析中共規劃「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依據,並將民族區域自治法規的制定 過程、內容做一分析、比較。 第四章,探討中共在內蒙古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機構,及相關法令上的配合 ,並對執行中的演變作一說明及分析。 第五章,係就中共在內蒙古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之成效、影響作一綜合性的討 論,並提出三民主義民族自治之方向與前途,為光復大陸後蒙疆之重建尋出一條正確 的方向。
40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形成原因之研究

胡進杉, Hu, Jin-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主旨在於探討形成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各種因素。除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旨趣 ;第七章結論:總結本文及提出心得外,主要內容分成五章說明: 第二章敘述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過程與其內涵; 第三章分析形成政教合一制度的自然環境和民族特性; 第四章探討政教合一制度的文化背景; 第五章說明政教合一制度的社會因素; 第六章討論政教合一制度的政治因素;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