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40
  • 320
  • 163
  • 20
  • 15
  • 12
  • Tagged with
  • 530
  • 530
  • 101
  • 98
  • 96
  • 91
  • 87
  • 84
  • 79
  • 74
  • 69
  • 68
  • 65
  • 61
  • 5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71

臉書相片分類及使用者樣貌分析 / Identifying User Profile Using Facebook Photos.

張婷雅, Chang,Ting 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除了文字訊息,張貼相片也是臉書使用者常用的功能,這些上傳的照片種類繁多,可能是自拍照、風景照、或食物照等等,本論文的研究以影像分析為出發點,探討相片內容跟發佈者間之關係,希望藉由相片獲得的資訊,輔助分析使用者樣貌。 本研究共收集32位受測者上傳至臉書的相片,利用電腦視覺技術分析圖像內容,如人臉偵測、環境識別、找出影像上視覺顯著的區域等,藉由這些工具所提供的資訊,將照片加註標籤,以及進行自動分類,並以此兩個層次的資訊做為特徵向量,利用階層式演算法進行使用者分群,再根據實驗結果去分析每一群的行為特性。 透過此研究,可對使用者進行初步分類、瞭解不同的使用者樣貌,並嘗試回應相關問題,如使用者所張貼之相片種類統計、不同性別使用者的上傳行為、 依據上傳圖像內容,進行使用者樣貌分類等,深化我們對於臉書相片上傳行為的理解。 / Apart from text messages, photo posting is a popular function of Facebook. The uploaded photos are of various nature, including selfie, outdoor scenes, and food. In this thesis, we employ state-of-the-art computer vision techniques to analyze image content and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r profile and the type of photos posted. We collected photos from 32 Facebook users. We then applied techniques such as face detection, scene understanding and saliency map identification to gather information for automatic image tagging and classification. Grouping of users can be achieved either by tag statistics or photo classes.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group can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We wish to identify profiles of different users and respond to questions such as the type of photos most frequently posted, gender differentiation in photo posting behavior and user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image content, which will promote our understanding of photo uploading activities on Facebook.
372

電腦輔助知識翻新活動對高中生學習環境感知與英文寫作表現之影響 / Effects of Computer-Supported Knowledge Building Pedagogy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English Composition Performance

楊怡婷, Yang, I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作品導向(product-oriented)英文寫作教學重結果、輕過程,加上傳統學習環境多以教師為中心,重講述、少建構,不僅容易限制寫作內容的創意展現與發展,同時,學生在學習上亦容易處於一個被動獲知的角色。知識翻新理論中的知識建構歷程與想法創化環境,則提供了英文教師與學習者一個另類的教學設計原則以及學習環境感受。因此,研究者希冀能透過知識翻新教學理論之原理原則,設計出一套適用於高中生的英文寫作活動,幫助學生產出想法、發揮創意、提升寫作品質。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結合電腦輔助平台(即知識論壇)之知識翻新教學活動對高中生學習環境感知與英文寫作表現之影響。研究方法採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為39名高二文組班學生。   本研究除了探討知識翻新活動對學生學習環境感知與英文作文寫作表現的差異情形之外,更進一步探討學生於構思階段寫作想法的轉變歷程以及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的反思情形。本研究的資料來源包括:(1)知識創新學習環境問卷;(2)英文寫作成品;(3)構思活動記錄;(4)開放式問卷;(5)教師教學反思記錄。上述資料分析採量化的成對樣本t檢定、Pearson相關、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等統計分析以及質性的內容分析,藉以瞭解學生對知識翻新創意氛圍的感知情形與英文寫作表現,以及以知識翻新原則導向的想法演變歷程與教學反思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1)知識翻新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創意氛圍感知;(2)知識翻新英文寫作活動能提升學生的寫作的內容與表現能力;(3)以知識翻新理論為基礎所設計的英文寫作構思活動,能促使學生發想與精進寫作的想法;(4)知識翻新原則取向所進行的教師教學反思,能幫助教師改進與調整其教學信念與教學模式。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以供後續英文寫作教學及研究之參考。 / Traditional product-oriented English Composition pedagogy tends to focus on the writing results but not the writing processes. Accordingly, tradi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lso tends to be teacher-centered, emphasizing teacher’s lectures rather than student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Such pedagogy and environment not only restrain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ies, but also turn students into passive learners. In contrast, the emphasis of a proces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idea development in a knowledge building environment has provid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 innovative pedagogy and an altern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in this study decided to employ the principle-based knowledge building theory to design more suitable English composition activities,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learn how to generate writing ideas, develop creative writing capacity, and eventu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English composition. As su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mputer-supported knowledge building activities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English writing performance. To this end, this research employed a case study and the participants were 39 second grad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understanding how students perceived their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advance their English composition performance, this study further discussed the proces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writing ideas in three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 condition of teacher reflection during the teaching. The data of this study mainly came from: (1) a knowledge building environment scale; (2) students’ English composition works; (3) the records produced during three ideas generation stages; and (4) the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asures were applied in this study, and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paired-samples t tests,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one way ANOVA, and content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 (1) knowledge building activities improved students’ percep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2) English composition activities which were based on knowledge building theory were able to advance students’ writing contents and performance; (3) brainstorming activities assisted students in idea generation, idea improvement, and idea synthesis; (4) teaching reflection affected teacher’s teaching beliefs (from cognitivism to constructivism) and teaching models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Based on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were discussed.
373

垃圾筒決策理論之研究

黃金山, Huang, Jin-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科技理性的觀點來看,組織決策是問題解決的一個過程。選擇與決定是經由決策者透過可運用的工具由各種方法或手段中選擇一最有效達成目標的手段。但此種對問題解決的強調,卻使我們忽略了問題設定之必要性。在真實世界的決策工作中,問題的展現並非如理性決策理論所假定地那樣明確具體,相反地,決策是由令人感到困惑,苦惱及不確定的問題情境中的總總事件所構成的。例如去年後勁五輕事件,在這個決策情境中,地理、經濟、環境保護、政治及文化的議題都混雜在一起,決策者若在每 個利害關係者的問題與目標是相當不確定,且是互相衝突的情況下,還試圖運用理性或其它以既定目標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決策理論來解決此種含混模糊情境下的政策問題,無異是緣木求魚。 所以本研究的要旨係假Cohen,March 與Olsen 三氏於1972年提出的垃圾筒決策模式來剖析決策人員如何在含混的環境下來框定問題情境的非理性-技術過程,並協助決策人員有效地組織與澄清相互衝突的目標,以及如何達成它們的可能途徑。此外並舉後勁五輕事件為個案,以探討垃圾筒決策模式是否也可適用於我國的行政生態環境。垃圾筒決策模式認為決策的結果是由四種決策–問題、解決方案、參與者及選擇機會–相互配合影響來決定的,而且這四個要素之間的聯繫乃是依據時間因素,而非由因果 的邏輯關係產生的。換言之,任何決策都可能會有令人意想不到,隨機的結果出現。簡言之,垃圾筒模式乃在描述組織決策過程的實然而非應然。 雖然學者對決策者在管理組織中的無秩序或不確定因素時,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但顯然一個大部份以描述為主的理論並無法告訴組纖該何去何從。是以筆者試圖進一步結合行動理論與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彌補垃圾筒模式此一方面的缺憾。最後推導出三點頗有助益的啟示: 1.決策的過程一定要顧及到人類的全面性,而非將組織成員當成只具有智識理性的單向度人。 2.決策的作成並不只是為了達成既定的目標,它也應該和目標的形成有關。 3.決策必須考慮到規範的範疇,亦即將價值,倫理或道德等在人類社會中必備的行動考量因素納入決策理論的研究之中。
374

中永和捷運線公車接運系統之研究--以頂溪站為例

葉錦棟, YE,JIN-D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永和捷運線屬台北都會區捷運路網的一部份,全長5.4 公里,全部採地下化興建, 未來完工後,將有助於疏解中永和日益壅塞的大眾運輸。 惟捷運系統僅能對當地交通施以線的連絡,無法普及於每一個住宅鄰里單元的點及面 ,因此接運公車實有必要予以建立,作為捷運系統之輔助設施,以擴大捷運系統的服 務範圍及使用效率。 本文以“規劃手冊法”為基礎,探討接運公車的特性與路線類型,由行銷學的角度剖 析接運公車的營運目標,營運環境及影響營運的因素,並試圖利用轉車理論的觀點, 評估接運公車與大眾運輸供需之關係,進而分析其效益。 其次,本文亦對中永和當地道路現況,未來道路相關重大建設及公車路線,營運現況 ,予以說明,再由土地使用衝擊,都市居民活動型態,中永和都市機能等三方面,討 論捷運系統與中永和都市交通之關係,進而提出接運系統應考慮之公車定位,整合原 則,路線調整,未來運輸需求之預估等問題。 最後,以頂溪站為實例研究,試擬頂溪站轉車站之配置構想,路盄研擬,以及若干營 運建議,包括組織型態、車輛型式、設站問題、票證制度等,試圖獲得未來建立接運 公車經營規劃上的周延考慮。
375

東亞新興工業國在國際體系的角色一以中華民國為個案研究

陳雪綾, CHEN,XUE-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體系」是由一群相互影響的單元所構成的集合體,單元的行為常有重覆的傾向,而 形成一定的規律或模式,即為「角色」。國際政治研究借用「體系」的概念,做為描 述、解釋及預測國際間互動的分析架構,其分析面向則包含體系構成員的主要特征、 體系結構、單元間互動形式及互動過程中的習慣或規則。本文即循此架構,欲將東亞 新興工業國在國際體系的角色加以定位。 在二十世紀即將結束時,當國際議題重心由軍事獨占轉為軍經并重時,亞洲新興工業 國在二次大戰后的優異成就,深受全球矚目,他們的經驗或被視為「奇蹟」或被視為 值得學習的典範。探其究竟,亞洲新興工業國既為國際體系的成員,其行為深受國際 環境變化與國際權力結構的影響;而身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其發展成就亦是自主性政 策選擇的結果。因而,任何欲對其成就加以界定的努力,都不能偏離上述兩個面向。 本文即由此檢視他們的崛起與國際變化的關系;導致其成功的內外因素以及他們未來 在國際體系的角色。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途徑與架構 。第二章著眼于二次大戰后體系的變化,歸內出變化的趨勢,以明了亞洲新興工業國 在七○年代末期至今受到國際間重視的原因。第三章則以第二章所歸納出來的體系變 化趨勢為背景,分析體系的變化對東亞新興工業國角色的影響,并且從他們的國內因 素探討其成功的原因,最后針對他們實然及應然的國際角色加以界定。第四、五、六 章則進一步以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做個案研究,從國際政治的三大主軸-經濟、政治 與安全,分別探討臺灣躋身東亞新興工業國的原因及其國際角色,以落實前一部分概 略性的討論,并為國家決策提供參考。第七章則總結前述討論,并對未來略做展望。
376

住商工混合地區生活環境之研究

賴春綢, LIAN,CHUN-C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土地混合使用雖具有購物便利,減少通勤距離等利益,但相對的,其所產生的噪音、 震動、惡臭等外部不經濟,將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並造成生活環境的惡化。因此, 近代各都市為排除衝突或不相容的土地使用,以改善都市生活環境,均紛紛採行土地 使用分區管制。我國由於傳統的土地混合使用習慣,而使得國內各大小都市土地混合 使用的情形更為複雜。雖然,台北市已於民國七十二年制定「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 制規則」,以為實施分區管制的法令依據,並冀望能提高生活環境水準。但問題是依 現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所規定的容許使用項目,是否確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和達到 改善生活環境的目的? 目前土地使用的現況如何? 居民對土地混合的意願如何? 對生 活環境的評價又如何? 由於目前國內的研究多為住商混合地區,但因工業使用的確不利於居住活動,以及台 北市沒有單純的住工和商工使用地區。所以,本文乃進行住商工混合地區生活環境之 研究,並以民族西路、舊淡水線鐵路、民權西路及重慶北路三段所圍之台北市大同區 大同段為實證地區。 研究目的包括 (1)由住商工混合使用現況問題,探討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的不足或 缺失 (2)由居民意願調查,分析歸納出相容的土地使用組,提供將來修改法令之參考 (3) 對住商工混合地區生活環境之改善提出建議。 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1)瞭解研究地區發展文獻 (2)瞭解土地混合使用現況與公共設施 水準 (3)瞭解居民對土地混合使用意願 (4)比較目前土地使用現況、居民的居住混質 意願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的容許使用項目三者之間的差異 (5)瞭解居民對於生活 環境的評價 (6)探究土地混合使用與生活環境品質之關係。故本研究將有助於瞭解住 商工混合地區的土地使用現況及應改善的生活環境項目。
377

中共「統一戰線」研究──以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期間為例

陳金富, CHEN,JIN-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由大環境及中共策略運作兩個觀點來探討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戰勝利到一九 四九年大陸淪陷期間,中共以統一戰線運作,取得政權之經過。 第一章:筆者整理海峽兩岸政治人物、學界對統戰的看法,參考美國政治學者拉斯威 爾的加構,對“統一戰線”一詞提出個人觀點,並以此來進行本論文。 第二章:由共黨理論、領導人、中共領導人來討論統一戰線理論根源並藉以區別與一 般政治策略之異同。再分別由大環境、環境下的需求、共黨組織、多元化權力體系及 現代傳播科技等單元分析統戰應有之條件,最後由功能角度來探討統戰的功用並作為 檢驗標準。 第三章:由環境、需求、黨組織、權力體系、傳播科技等來解釋當時情況,藉以瞭解 中共為何順遂取得政權。 第四章:本章主要探討除了第三章所列舉客觀條件外,中共靈活的政治宣傳、數量眾 多的外圍單位及軍事力量等操之於中共的主觀因素,在其叛亂過程中,如何達成其目 的。 第五章:筆者提出共產黨意識型領導、被劃分階級的社會、統戰口號動員群眾、政治 行動催化群眾情緒、具體的階段性任務等特性來辨識中共統戰真面目,並由第二章中 提出檢驗統戰之標準來衡量中共在“和平民主統一戰線”時期的表現。
378

從路徑目標理論探討在審計環境下領導行為與部屬工作滿足之關係

林祐本, LIN,YOU-B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領導理論中之權變領導理論興起於1960年代, 為領導研究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成為領 導理論與實際的研究主流, 它的基本論點是: 組織效能乃領導行為與情境因素交互作 用的結果, 一位成功的領導者應當衡量所處環境之各項因素, 而選用合適的領導型態 。 雖然很多研究者已意識到情境因素的重要性, 但有關此一方面的研究多祗局限於實際 經驗的描述, 而無實證的支持, 迨至F.E.Fiedler(1964) 提出之領導“權變模式”, 方廣受引用與考驗, 而繼Fiedler 之后R.J.House(1971) 正式提出“路徑----目標理 論”,(path Goal Theory),以往的領導理論多視領導效能為組織或工作目標的完成, 惟“路徑----目標理論”中的領導效能則重視部屬的心理感受, 它匡正傳統以領導者 為中心之偏失, 顧及部屬與工作環境的特質和需求, 彌補特質領導理論與行為領導理 論忽略情境因素之不足, 有助於領導者辯識復雜情境的影響, 以調整領導作風。 因此本研究將以R.J.House 之“路徑----目標理論”, 一來引用國外已驗證的理論假 設, 以實證此理論部分假設在本國國際性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是否受到支持; 二者提供 未來以“路徑----目標理論”觀點從事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最后期望本研究的發現, 對於會計師事務所的領導者在實行更有效率的領導行為時, 能夠提供實際的指引。 本研究架構是以本國國際性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查帳人員所認知之主管領導行為( 即體 恤與主動結構行為 )作為預測變項, 并以工作結構與工作壓力為調節變項, 兩者交互 作用影響查帳人員對“路徑----目標”關系的知覺, 進而決定領導者效能( 即工作滿 足 )。
379

工程中受害補償制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眾捷運系統為例

曾育裕, ZENG, YU-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台北市議會於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十日通過大眾捷運系統第一期工程特別預 算時,曾附帶但一要求在工程施工期間,對沿線住戶如因此受害時,應給予工程受害 補償費,並酌情減免營業稅、房屋稅及地價稅。此決議顧及特別犧牲民眾之權益,可 謂極其明智,值得喝彩!但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五條規定﹕「關係人民權利、義務之事 項,應以法律定之。」故在缺乏一套完整之工程規模龐大的大眾捷運系統,因其施工 所造成人民權益之損害,在補償救濟上,建立一套可行的法律依據及其法律理論基礎 。〞受益付費,受害補償〞為一基本之法律理念,然我國現行法僅有〞受益付費〞之 「工程受益費微收條例」,卻無〞受害補償〞之法制,本論文藉此研究,對此一工程 中受害補償法制,提倛一解決方向,此本論文之另一目的也。 文獻﹕參考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研究之「台北地區大眾捷運工程受害與受益之研 究」;中鼎顧問公司研究之「台北地區大眾捷運系統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交通大學 運輸研究所研究之「台北市中運旺捷運系統環境評估」等做為主要之文獻回顧,以對 捷運工程之施工影響有所認識,再據此作為本論文研究之開展。主要之研究文獻,因 國內缺乏,故多引用日本、新加坡、香港、德國等之資料。 研究方法﹕本研究著重於法制之探討,以現行法制所無者,對新法制之可採,為實現 、改革之鼓吹;故研究方法著重於法理的週詳建立,外國相關法制之比較研究,以求 其同、觀其異、採其長、捨其短。主要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法及理論探討法兩種。 研究內容﹕本論文之研究內容除文獻回顧外,再就新加坡、香港、德國之立法例予以 比較研究;並從憲法理論、國家責任理論、損失補償理論深入探討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最後得出工程中受害補償法制之輪廓及可行方向,以結論及建議終結本論本。 研究結果﹕無論從法學理論或外國法例,甚至從公平正義之觀點視之,我國均有必要 建立工程中受害補償之制度;短期作法,可將之列入「大眾捷運法」中,以求對此一 鉅大工程所帶來之侵害影響,有一解決之道;長期作法,則應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 工程中受害補償法」,以期政府部門因興建公共工程,對人民造成損害結果時,有一 妥適完善之解決制度。
380

水庫開發與土地利用--翡翠水庫個案研究

劉紹蕙, LIU, SHAO-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一冊,約八萬字左右,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簡介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目的、研究方法,並將與本論文 有關之中外文獻作一評述。經由本章的探討歸納出主要的問題:經濟利益之追求往往 和環境保育的目標相衝突,而本研究之目的,即在分析、研究如何使此二者相互協調 。 第二章:集水區現況介紹,因本研究地區乃一環境敏感地帶,附近土地利用情形往往 對水源之保育造成不良之影響,故而有必要就研究地區自然環境、人文條件及社經發 展之背景及現況作說明。 第三章:量化指標之研究及目標方程式之建立,本章乃就第二章各限制條件及發展條 件找尋量化的指標,並研定各限制條件不等式及建立目標方程式。 第四章:經濟分析,按第三章所建立之模型進行下述之分析:1.在考慮維護水源潔淨 的前提下,土地利用最佳配置的情形如何?2.在不考慮水源的維護下,僅追求土地利 用之最佳配置時,情形如何?並檢討其對水質污染情形?3.就目前土地利用之現況, 針對水源之保育和土地利用最佳配置方式進行檢討。 第五章:管制方案,針對第四章之分析擬定管制方案。 第六章:結論及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3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