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6
  • 125
  • 1
  • Tagged with
  • 126
  • 126
  • 47
  • 42
  • 32
  • 26
  • 25
  • 23
  • 23
  • 23
  • 23
  • 23
  • 20
  • 19
  • 1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從我國人事法制探討政府實施績效獎金問題之研究

陳嘉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績效獎金為組織管理的措施之一,其目的在藉由財務上的獎酬激勵員工或型塑員工的正行為,以提升組織的績效或達到組織的目標,因此,績效獎金在私部門為績效管理的一部份,常與策略管理、人力資源發展、績效衡量等管理制度互為應用;至於在公部門則應屬於人事管理(行政)的範疇,非獨立的管理措施,且與公務人員的任免、陞遷、訓練、考績、俸給等管理制度互為應用。 本研究目的初期僅希望瞭解政府自1989年正式引進企業績效獎金制度於公部門所遭遇到的限制,以及實施迄今所發生的問題(如立法院將各機關今年績效獎金全數刪除),並試圖尋求解決的方法;惟在探討英、美兩國實施績效獎金制度的相關文獻時,卻發現兩國績效獎金制度的實施與兩國的人事法制,包括人事主管機關由部外制轉變為折衷制、人事法規廢除與修改、高等文官制度的建置、績效衡量與外部評鑑管理…等互為發展;反觀我國績效獎金的實施,並未與我國人事法制互為連動,僅由行政院以一紙的實施計畫即予實施。於是本研究轉以探討我國人事法制的內涵及對政府實施績效獎金的關係與影響,同時試以英、美兩國實施時所採取人事管理措施作為探討我國實施問題的對策,並透過學者、實務推動者、實施者之深度訪談資料與前述文獻探討資料的比較分析,發現我國績效獎金制度的實施問題,實與我國人事體制、法規、措施等領域有密切關連,其主要問題如下: 一、體制問題:我國人事獨立制未隨著政治環境與生態的演變而調整的問題、未來績效獎金制度的法制化如由考試院來主導的問題、未從人事法制途徑建置卻從管理程序或工具面向進行。 二、法規問題:績效獎金在人事法制意義與功能不清的問題、與現有法令互相衝突的問題、法制面的改革需考慮我國特有的立法文化與技術的問題。 三、措施問題:政治或國會支持與否的問題、實務認為績效獎金制度實施屬於行政院權限的問題、績效獎金制度包含「個人」與「團隊」的績效獎金制度未有兩制合一實施的問題、實施觀點不同的影響問題。 本研究亦對前述問題提出對「績效獎金制度的實施」與「我國人事法制」之建議,以作為我國未來績效獎金制度的實施建議: 一、對績效獎金制度的實施建議:屬於人事制度內的改革宜從該體制內進行、人事管理措施主導權交還行政院或各機關、政府需先釐清是要推動「個人」還是「團體」的績效獎金制度、國會及政治首長的支持。 二、對我國人事法制的建議:1.分權化:考績法的修訂、建立俸給寬幅制、回復機關管理權的完整性、人事主管機關由獨立制轉變為折衷制、人事一條鞭的廢除。2.績效化:高等文官制獨立建制、外部評鑑機制的建立、績效指標的發展與運用。 基福凱(Zifcak,1994)曾提到,改變組織(或政府的組織環境)的「認知體系」(appreciative system)係促發變革的手段,這個途徑和文化變遷很相似;其關鍵是組織常常依據它們的自我形象來運作。我國現在所推動各種新的人事管理措施,如績效獎金、績效薪俸、績效管理、核心能力、學習型組織…的實施之前,均必須先瞭解我國人事制度(或政府的組織環境)的「認知體系」後始能進行,且須先將該認知體系的「知覺架構」有所改變之後,個人與組織再去面對各種新的管理措施時,才不會彼此受限於過去的框框之中,而能擁有全新的自我形象和行為模式。
72

南韓化妝品的創新突圍-以愛茉莉太平洋為例 / Strategic Innovations in South Korean Cosmetics Industry-A Case Study on Amorepacific

盧介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化妝品產業在二十世紀歷經萌芽、茁壯、擴展到百花齊放,但多年來始終由歐美日等國品牌長期稱霸市場。南韓化妝品以黑馬之姿,在二十一世紀快速崛起,一般多將之歸因於韓流帶動及韓劇強大的置入性行銷威力。然而,除了韓流與韓星帶動及行銷策略奏效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加速推動南韓化妝品產業的起飛躍進﹖在韓流湧動之前,南韓化妝品產業如何強化自身競爭力,才能在潮流來臨時,抓住時機,站上浪尖,乘風破浪,向前航行﹖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式,透過個案探討,研究南韓有七十餘年歷史的第一大化妝品集團愛茉莉太平洋的競爭策略及競爭優勢。本文以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競爭力理論為主要分析架構,同時參照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的創新理論,由解析全球化妝品產業發展進程及當前產業概況展開,對比南韓化妝品產業變遷及愛茉莉太平洋的企業發展歷程,進而聚焦分析研究其競爭策略與競爭優勢、差異化特色與創新能量來源、全球競爭策略與資源配置布局。試圖由宏觀而微觀,層層抽絲剝繭,梳理釐清愛茉莉太平洋競爭策略與競爭優勢發展脈絡。 根據本研究分析,愛茉莉太平洋的競爭優勢來自於有效整合南韓國家鑽石體系,並且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植入創新精神與能量,甚至從失敗中學習。。一開始透過學習國外優點以強化競爭力,並秉持開創性精神與創新理念,建立創新型組織,持續投入研發,不做跟隨者,致力突顯差異化特色,以國際最強對手為競爭標竿,步步往全球化妝品產業強國邁進。 / Throughout the 20th century, the cosmetics industry went from the early inception to the one of rapidly growing and highly thriving but its market was always controlled and dominated by a few brand name products from Europe, the US and Japan. Yet, beginning from the 21st century, the South Korean cosmetics products suddenly came to the fore. Many attribute to the effects of embedded advertising as brought up by the Korean wave and Korean drama. Nevertheless, besides the marketing strategies empowered by the Korean wave, what are the othe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apid rise of the South Korean cosmetics industry? Before coming of the Korean wave, what had the Korean cosmetics industry done on preparing and advancing its competitiveness, so that it c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Korean trends and moved up to the first tier status? The study i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by nature. By going through the case study, it aims to explore the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Amorepacific, which is the top of South Korean cosmetics companies with a history over seventy years. The study adopts Michael E. Porter’s competitive strategy theory as the mai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is aided by Clayton M. Christensen’s innovation theory. It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global cosme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trends. It then enquires into South Korean cosmetics development and the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the Amorepacific. It goes further to analyze the Amorepacific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advantages, differentiation strategies and innovation empowerment, and global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Thus, it is designed to go from macroscopic to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step by step, for the purpose of clarification and highligh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morepacific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advantages.
73

中國大陸醫療器材法規與監督管理制度之研究 / A Study on Regulations for the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in China

尹其言, Yin, Chi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醫療器材法律規章與監督管理制度的探討,能夠教育社會大眾遵守法律、保障醫療器材產品品質、維持市場公平競爭、保障人們使用安全和身體健康。進而對於整體醫療器材產業,可以在面對法律問題之前的法律責任、行為規則、違法情形以及類推適用作為憑據和參考。 本研究目的是(1)檢視中國大陸醫療器材法律規章之起源與形成由來。(2)瞭解中國大陸醫療器材監督管理制度的發展情況。(3)探討中國大陸醫療器材監督管理相對人違法責任與違法處罰行為。 本研究主要以「內容分析法」,從中英文參考書籍、學術論文以及相關市場報告、期刊文章等,蒐集具有醫療器材相關的法學理論、法規制度、監督管理等關聯性資料加以歸納整理並進行討論。其次,採用「比較分析法」,將歐盟、日本、中華民國以及美國之醫療器材法規和監督管理制度與中國大陸進行對比分析。本研究以中國大陸醫療器材法律體系、法規制度和監督管理三項研究構面進行觀察,期許呈現符合學術標準的信度與效度之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大陸《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屬於「行政法規」層級。監督管理的方式主要為「產品上市前審查」與「產品上市後監督」。其中「產品上市前審查」需要遵循:(a)醫療器材檢測管理、(b)醫療器材註冊管理、(c)醫療器材生產管理、(d)醫療器材說明書、標籤和包裝管理與(e)醫療器材經營管理;「產品上市後監督」必須恪守:(f)醫療器材使用管理、(g)醫療器材廣告管理、(h)醫療器材進出口管理、(i)醫療器材不良事件監測管理、(j)醫療器材召回管理、(k)醫療器材監督檢查和(l)醫療器材行政處罰等各項法規與條例。 研究結論歸納,2014年最新修訂的中國大陸《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主要是:(1)風險管理分級、(2)審查制度精簡、(3)產品流向追蹤、(4)監管功能強化以及(5)明確法律責任。 / This study aimes to determine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which is able to educate citizen to complying with the law,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products, maintaining fair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protecting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people utilization.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the breadth and complexity of the industry, this proposal can be directed rules as reference in case encountered juridic liability, legal issues or wrongful circumstances before acquired appreciable support from counsellor. The research topics of this article are (1) Examining the draft laws, regulations and rules and policy plots on the governance of medical devices in China. (2)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devices regulatory system in China. (3) Exploring the regulatory responsibility of medical devices and penalize illegal behavior in China. Content analysis methodology was conducted for this overview, this writings evaluated regulations of medical devices and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 Quality system regulation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b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long with China, European Union, Japan, Taiwan, R.O.C.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gulations of medical devices are belong to administrative statute level, the supervision of meical devices is divided to pre-market review and post-market surveillance. Pre-market review contains (a) inspection management, (b) registered management, (c) production management, (d) manuals, labeling and packaging management and (e) advertisement management. Post-market surveillance embodies (f)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management, (g) medical devices advertising management, (h) medical devices import and export management, (i) medical devices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adverse events, (j) medical devices recall management, (k)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medical dvices together with (l) medical devices regula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and other regulations. The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the essentials on the latest revised regulations for the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in China in 2014 are (1) risk based classification, (2) market notification and approval, (3) products sales tracking, (4) supervisory functions strength and (5) distinct legislative liability.
74

官僚體系創新的動態分析:以臺北市大同區公所為例 / Analyzing the Dynamics of Bureaucratic Innovation: The Case of Tatung District, Taipei

林淇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的研究多認為領導者若採用威權領導風格,對組織創新行為會有負面的影響。而本研究選擇基層公部門組織「臺北市大同區公所」進行個案研究,並觀察到該機關的領導者雖然以威權方式領導,但組織卻從各項評比落後的窘境,逐漸展現出諸多與其他區公所不同的創新服務,甚至因此獲得第六屆政府服務品質獎的殊榮。經過深入訪談及文獻分析之後,發現該機關正因為領導者重視「紀律」的威權風格,任期長又讓紀律深化落實到組織中,加上首長主動提出創新服務,並在機關內建立「制度」藉以養成同仁的創新習慣,又機關內高流動率的人力結構形成為年輕有幹勁的初任公務人力,紀律的壓力使組織成員產生團結的情誼與向心力,因此讓大同區公所在我國傳統的科層官僚體系中,成功展現出大不同的創新風貌。只可惜區公所囿於其定位與功能的限制,且官僚體系內創新的誘因制度尚未完善,因此無法將其蘊藏的創新能量發揮的淋漓盡致,目前做為引領我國政府創新改造的政府服務品質獎,也未有明確的追蹤機制,因此機關的創新作為能否內化成公部門的組織文化,仍有待後續觀察。 / While new technologies, ideas, and values keep emerging, innovation has been emphasized by public as well as private organizations to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ir clients.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an innovation-oriented organization have widely been detected, seldom any studies would endorse the idea that an 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would facilitate the innovation. By examining the case of “Tatung District Office” of Taipei City, this study points out some conditions that actually makes an iron-fist leading style an essential contributor to successful initiatives of innovation.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this study presents evidence about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of the leader and stable tenure in indoctrinating the innovation attitude to the subordinate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some discussion on institutional settings for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to avoid maintaining idle in facing rapid environmental changes.
75

台北市辦公大樓土地使用與交通旅次關係之研究

張聿棟, ZHANG, YU-D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都市活動體系中,土地使用與交通旅次間相互影響,然兩間關係之基本資料,卻付 之厥如。 台北市從事第三級產業員工逐年遞增,工作場所-辦公室需求殷切,因土地面積有限 及緊集經濟吸引力之影響,致辦公大樓大量興建並集中使用。由於其土地使用集約度 高,員工使用密度亦高,使大樓活動呈現時空之密集與擁擠。為解決問題,首需建立 大樓土地使用與交通旅次間之基本資料與關係模式,了解大樓土地使用活動量會吸引 多少旅次?不同使用性質,其旅次吸引量是否不同?此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以為今 後市政建設規劃土地使用與交通建設之參考。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 緒論:陳述台北市辦公大樓現況發展,並分析交通問題產 生原因,首推其與土地使用未適當配合,依此觀念進行假設論及確立研究目的。第二 章 文獻回顧:從理論上了解大樓使用特性及影響交通旅次吸引因素;從實證上整理 相關資料,建立可取之觀念體系,綜合兩者以為研究基礎。第三章 研究方法:研究 設計,樣本選定,建立研究架構,選取指標及分析方法,說明資料蒐集處理過程。第 四章 分析與討論:分析樣本特性,劃分不同使用性質大樓,透過實證研究,以逐步 迴歸分析,建立上班及非上班之旅次吸引與土地使用之關係式,並驗證前述基本假設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扼要說明研究成果,並提建議事項。本文約五萬餘字,以上 共分五章,約十三節,合為壹冊。
76

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與班級適應之調查研究

張慧文, ZHANG, HUI-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領導行為在班級社會體系中的研究 日益增多,由各研究已肯定教師在教育中 居於領導地位,所以,教育學目標能否實現,實有賴於教師是否能發揮其角色功能。 因此,為了提高師資素質,增進教學效果,本研究乃進行有關之之實徵調查研究,借 以了解教師的性別、領導類型以及師生雙方領導類型是否一致,三者對學生班級適應 及師生關係的影響,期欲助於教師對班級教學工作的推展,促使兒童皆能接受最適當 的教育,而發展為適應良好的個體。 本論文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分三節,主要敘述作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為 文獻探討,分四節,乃就領導類型、班級適應、師生關係三方面,探討其理論及有關 研究,以為本研究之理論根據。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分四節,在於說明本文之研究設 計與實施。第四章為研究結果,乃就所得資料之統計結果,加以分析敘述。第五章為 結論與建議,在於根據理論基礎與實證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參考。茲將本研 究結論。扼要敘述於下: 一、師生關係與班級適應皆因教師領導類型不同而有差異。 二、師生關係確因教師性別不同而有差異,班級適應則不然。 三、班級適應則因師生雙方領導類型是否一致而有差異,師生關係則不然。
77

以貝氏方法定最適控制之研究

陳士榮, Chen, Shi-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之研究旨在應用貝氏方法,并配合經濟計量模型體系,以探討為使達成預定目標 ,而期望損失為最小情形下之控制變數最適控制值的決定。全文共分為五章,玆分別 扼要說明如下: 第一章緒論計分三節分別就從事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與 限制作一敘述。 第二章貝氏推論之研討計分五節。為探討貝氏方法在統計推論上之應用,本章將依序 就其立論根據,事前、事後情報來源,推定及其應用作一詳細的介紹。 第三章共分為五節就應用貝氏方法求解最適控制值的理論部份逐次加以探討。於第四 章中將就依此方法,嘗以臺灣實際的個案作一實例應用,以求解強力貨幣在70年第二 季至71年第三季等六季之最適控制值。并就所得結果作一檢討,而作成第五章之結論 。
78

台灣傳播體系在社會面臨危機時的早期運作及其媒介功能之研究-以「美國與中共建文」事件為例

楊志弘, Yang, Zh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內容要旨如后: 第一章 導論:包括前言、有關研究文獻和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大要如下:(1) 探討民眾獲悉「美國與中共建交」消息的最初來源、初步擴散情形、所反 應的傳播行為,如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分析。(2)分析報紙媒 介的內容變異情形,並探討其負荷的功能。 第二章 研究設計(一)--民眾反應之「電話訪問」:包括抽樣、問卷設計、資 料搜集和資料處理。 第三章 研究設計(二)--報紙內容之「內容分析」:包括分析對象、測量的單 位、測量的類目和資料處理。 第四章 資料分析:包括民眾反應分析和報紙內容之分析。 第五章 結論:包括本研究主要發現、討論及建議。
79

國防經濟的成長與福利分析—隨機內生成長模型的應用

李政德, Lee, Cheng-T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包括三篇有關「國防經濟」相關議題之研究。此三篇研究建立隨機的內生性成長模型,進行國防經濟的成長與福利分析,整個論文的主軸及行文順序如下: 第一篇文章為「國防支出、隨機成長與福利」,本文主要係延伸Barro (1990)、Turnovsky (1999) 與Gong and Zou (2003) 所提政府支出具生產力的概念,建構一個隨機的內生性成長模型,探討國防支出對於長期經濟成長率與福利水準的影響。我們發現國防支出與長期經濟成長率的關係是非線性的,並且得到使得長期經濟成長率最大時的最適國防支出比例。此外,我們也證明國防支出會透過兩種管道影響福利水準:第一種管道為國家安全效果,第二種管道為經濟成長效果。最後,本文首先提出國防支出波動程度對長期經濟成長率以及福利水準的衝擊會受到生產與國防支出干擾項的共變數以及代表性個人的風險偏好程度所影響。 第二篇文章為「軍事威脅、隨機成長與福利」,本文係延伸第一篇文章的架構,加入軍事威脅的隨機過程,並建構一個隨機的內生性成長模型,除了得到第一篇文章的結論外,更得到外國軍事支出的成長與本國長期內生成長率成反比以及外國軍事支出的波動程度與本國長期內生成長率成正比的結果。此外,本文亦首先證明外國軍事支出的成長與波動程度對於福利水準與長期經濟成長率的影響是相同的。換言之,若外國軍事支出的成長與波動程度導致長期經濟成長率增加,則福利水準也會增加;反之亦然。 第三篇文章為「軍事威脅、成長與福利:小型開放隨機成長模型」,本文建構一個小型開放的隨機內生性成長模型,探討外國軍事威脅對於本國長期經濟成長率與福利水準的影響。本文首先證明外國軍事威脅未預期的干擾對於本國長期經濟成長率的影響與本國是否為債權國或債務國有關。我們也首先證明外國軍事威脅的波動程度對於經濟成長率隨機過程變異數的衝擊會與本國是否為債權國或債務國以及消費的跨期替代彈性有關,即我們證明如果本國為淨債權國且消費的跨期替代彈性大於1或者如果本國為淨債務國且消費的跨期替代彈性小於1,此時若外國軍事威脅的波動程度愈大,則本國經濟成長率的隨機調整路徑愈平穩。
80

後社會主義國家金融自由化之政治經濟分析,以波蘭、愛沙尼亞及烏克蘭為例

李明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採用制度途徑為分析工具,比較歐洲地區的後社會主義國家在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國內外不同的政治力量如何運作。從政治背景和金融發展兩個層面來看,後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區分為三類:中東歐、波羅的海及獨立國協,因為資料和能力所及的緣故,本文選擇了波蘭、愛沙尼亞與烏克蘭作為比較的個案。 任何形式的改革皆會有阻力與助力,而在金融自由化之前需先做到經濟穩定化和國營部門私有化,這就要國內的既得利益階級犧牲部分利益,才能讓改革繼續下去,既得利益階級不甘利益受損,於是團結起來抵制改革,或對國會遊說、施壓,或藉由選舉進入國會、掌握國家機器,保持舊制度;此時,西方國際組織(歐盟、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歐洲復興與開發銀行等)扮演著改革助力角色,利用貸款、加入國際組織條件從外部制度協助後社會主義國家維繫改革動能和抗拒既得利益階級。 本文研究發現,朝野主要政黨能夠遵照新制度而行的國家,往往是經濟改革和金融自由化較為優異的國家,這些國家的既得利益階級和國內對立情況相當較弱者,又有加入歐盟的改革誘因,才能順利推動改革,如波蘭及愛沙尼亞;烏克蘭陷於東西對立,既得利益階級強盛,國會屢屢修改制度,造成金融自由化落後。結論是制度和行為者都很重要,行為者制訂制度,制度提供行為者遊戲規則,行為者要遵守制度而行。

Page generated in 0.01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