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63
  • 1405
  • 155
  • 44
  • 16
  • 3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624
  • 1007
  • 526
  • 395
  • 298
  • 279
  • 267
  • 231
  • 222
  • 221
  • 219
  • 206
  • 202
  • 200
  • 19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91

北市居民觀賞錄影帶行為分析

曾卓東, ZENG, ZHUO-D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一冊,約六萬字,計分六章,每章約三至四節。 內容: ぇ首先闡述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並界定論文的目的和範圍。 え就台北市居民觀賞錄影帶居民的生活型態(A、I、O )加以分析歸類出幾個群體, 然後以各群體的觀賞動機與人口統計變項加以研究,探求各群體觀賞錄影帶的動機和 人口變項是否有所不同。其次由各觀賞群對錄影帶因素偏好,觀賞型態,媒體選擇來 源等各變數分析之。 ぉ由上述探究中,找出不同市場區隔的觀賞錄影帶行為差異,從行銷學的觀點,擬出 行銷策略達到區隔市場、尋求立基益處,作為錄影帶業者之參考。
192

北市大學女生服裝意見領袖之消費行為研究

李昌桓, LI, CHANG-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服裝意見領袖之服裝消費行為,樣本則為北市大學女生,筆者主觀 認為服裝意見領袖及非意見領袖之差別在於主要在於ヾ態度ゝ興趣、知覺ゞ危險認知 々媒體習性ぁ社會化變項等五個構面,故問卷之發展齊往此五構面發展,經由因素分 析方法在以上五構面中,分別由ヾ態度構面抽出九個因素ゝ興趣與知覺構面抽出四個 因素ゞ危險認知構面抽出三個因素々媒體習性構面抽出二個因素ぁ社會化變項構面抽 出一個因素,共計十九個因素,在經由逐次區別分析抽出九個區別變數,並於檢定。
193

反恐時期美中台三角關係:2001_2003

陳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在反恐優先的前提之下,對於安全威脅產生了新的指標與定義,這些新的威脅指標與定義亦促使美國與中共、台灣等三方面之間發展出新的互動關係。而這些新的互動關係亦具有三種指標:第一,不合作就是對立;第二,不對抗恐怖主義就是與美國利益衝突;第三,反恐行動與美國充分合作,將持續與各國發展關係。 二、「反恐」成為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最重要的議題,美國將不斷加強其軍事力量,深化與擴大反恐戰爭,並加強與其理念相近的國家合作,同時布希政府也企圖以美國領導的「反恐聯盟」與「民主聯盟」來對付恐怖主義集團與「邪惡軸心」,以建立「飛彈防禦系統」與「先發制人」的戰略原則來因應「惡棍國家」的挑戰,以取得反恐戰爭的最後勝利。 三、九一一事件為美國與中共之間的關係提供改進的機會,中共調整對美國的策略是以善意合作來培養和美國布希政府的良好關係,同時瞭解美國不太可能會在主要戰略議題上讓步,因此,中共僅將目標定位在積極建構與美國政府正常的工作關係。所以,九一一事件後,美中關係發展在反恐戰爭前提下有顯著的改善,因為美中雙方在區域安全及經貿交流上仍存有許多共同利益;但是雙方的發展在台灣議題、人權及防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問題上,美中雙方立場仍有歧異之處。但未來反恐戰爭告一段落之後,美中雙方基於國家戰略考量,美中關係的衝突與矛盾又將會重新浮現,美中關係將會呈現出跌宕起伏,各類衝突相互交織的格局。 四、布希總統執政初期,美台關係顯然呈現出比以往「更為親密」的格局;九一一事件後,儘管美台雙方的政治與軍事關係持續進行,但明顯地受制於美中關係的發展而有所限制,美台關係「呈現倒退」的發展趨勢。但未來反恐戰爭告一段落之後,美台關係也將跟隨著美中關係的跌宕起伏呈現出「維持現狀」或「呈現倒退」亦或「更為親密」的不同格局。 五、中共歷來對台工作最高原則,一直是「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不變,但有關執行策略的運用卻是變化多端,將隨著國內外環境變遷而時有轉變。中共在「十六大」之前的對台政策,仍是秉持「江八點」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作為推展兩岸關係的基調,及強調不放棄使用武力。「十六大」後,中共提出的對台政策,基本上維持「江規胡隨」,仍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係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呼籲兩岸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並提出「三個可以談」-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兩岸應擴大交流交往、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 六、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台灣介於美國(世界超強)與中共(區域強權)之間,所能發揮影響的空間相對較小。在九一一事件後,美中之間基於反恐戰爭的需要,使得美中關係獲得改善,美中關係已由2001年間的「戰略競爭者」走向2003年間的「建設性合作關係」,只要反恐戰爭沒有宣告結束的一天,而中共的改革開放政策持續不變,雙方為了維持國際環境的和平與穩定,美中關係將會朝向穩定的格局發展,不會受到雙方的歧見而有所改變。台灣處在這個反恐時期裡,要生存、要維護國家的安全,就要設法淡化兩岸緊張的關係,加強與美國維持密切的關係。
194

中共與日本關係之間的台灣因素 / Taiwan factor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C and Japan

石原忠浩, Ishihara, Tadahir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問題」是中共和日本之間一直存在關鍵問題,例如:中日無邦交時期它阻礙了雙方實務關係的發展,在建交後的雙方關係裡也是一直存在的潛在的爭論點。進入冷戰後時期,隨著中華民國台灣「寧靜革命」以及務實外交的開展等的成就結果,「台灣問題」不但成為中日間的重大問題之一,而且成為全世界關注問題之一。本文回顧「中」日間的「台灣問題」的源起以及演變,同時探討「台灣問題」的內涵、日本與中共對「台灣問題」的態度。最後展望未來日本如何處理,對待這問題。
195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對琉球政策之研究 / A study of policy of the R.O.C government toward Okinawa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米澤晉平, Yonezawa, Shimp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二次世界戰後琉球在美國的軍事統治下,其主權歸屬尚未決定,而其地位依然不穩定。戰後當初中華民國政府根據與琉球歷史關係,主張對琉球群島有領土主權,試圖收回琉球,然而,因為國共內戰等的政治混亂,使其無暇進行對於琉球群島主權宣示的具體行動。而後,中華民國雖得到了美國支援而進入穩定期,卻仍未對琉球群島之主權作出明確之宣示。1953年8月美國表示願將奄美群島交還日本,中華民國政府收到此消息之後,改變原來的消極態度,闡明對琉球問題之其立場,反對奄美群島交還,依據相關法理,主張有決定琉球最後處理之權利及責任。然而,1970年前後,當美日兩國開始就沖繩主權之歸屬談判時,中華民國政府僅僅向美日兩政府表達反對日本收回琉球之意見,即未再進行更進一步的行動。1971年起中華民國失去了中國代表權並退出聯合國,而後1972年與日本斷交,相繼發生嚴重衝擊國家外交之挫敗,造成中華民國於國際上之地位日漸低落,使其無力伸張對於琉球之權利。   中華民國政府對琉球政策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將琉球放在自己影響力之下,第二則是阻止琉球之赤化,為避免刺激美日兩國政府而進行對琉政策,中華民國政府自二戰結束後,在台灣幫助組織民間團體,透過該團體代表蔡璋運用其蒐集琉球問題的相關資訊、對外宣傳中琉關係淵源,以及進行對琉球政治性活動,試圖達成其對琉球政策,並且透過民間管道盡力推動與琉球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方面的交流。涉及60年代後,尤其是中琉文化經濟協會前理事長方治與琉球的政治經濟領導人士之間建立密切管道,擁有對琉球不小的影響力,實際上60年後期,政府以他個人力量可以進行對琉球政策,成功培養對中華民國(台灣)內向的情緒,而能防止中國共產黨勢力侵入琉球。琉球歸還日本後,沖繩縣民對台灣情緒依然很好,因此台灣(中華民國)政府仍可以繼續與沖繩(琉球)密切交流,在於沖繩(琉球)的政經方面能夠發揮一些影響力,但方治過世後,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對沖繩(琉球)之影響力大幅衰退,只能維持半官半民聯繫而已。   隨著台灣政府與北京政府互改善雙方關係,台灣政府對琉球政策之中,削弱了反共政策的性質,並且關於琉球最終地位,事實上默認日本對琉球主權,目前琉球群島的狀態,但因由釣魚台問題,尚無正式公開承認。從而,現今台灣政府對琉球政策似乎失去了其存在意義。
196

影響投資人投標國有土地意願之因素分析-以台北縣市為例 / 無

白孟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構想來自於「特徵價格理論」,又可稱為Hedonic模型法和效用估價法,該理論認為土地是由眾多不同特徵所構成的,而土地的價格也就決定於這些土地特徵。故如能將各土地的特徵分解並加以分析,應能找出各因素的隱含價格,並以此推斷該土地的合理價格。本研究利用國有財產局北區辦事處網站上所提供之土地標售案為樣本,加入土地之公告現值和信義房屋房價指數等變數,並將樣本依其特性區分為台北縣市、金融海嘯前後期和不同行政區等不同的模型,以Logit迴歸模型和線性迴歸模型,分別探討影響土地標出和其價格的因素。 以Logit迴歸模型分析後的結果發現,在金融海嘯之前投資人會考量該筆土地的縣市別和地面建物,金融海嘯之後則轉為考量土地的底價和公告現值。唯一在金融海嘯前後持續會影響投標人意願的因素是信義房屋房價指數,其對於投標人的投標意願有正向影響。而在縣市別的區分下,對於台北市的土地投標人會考量建物、面積和房價指數;對於台北縣的土地則是注重公告現值。對於大安區和中正區的土地,投資人同樣會考量土地上是否有建物,除此之外,對於中正區的土地投標人還會參考當時的房價指數再決定是否投標。 本研究另以線性迴歸模型分析影響土地標售價格之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在金融海嘯前,土地的底價、房價指數和縣市別三個變數都會顯著影響標售價格。而在金融海嘯後,投標人則改為關注土地面積和公告現值,但和金融海嘯前一樣,土地所在的縣市別依然會影響標售價格。以行政區劃分時,不論是台北縣或台北市的土地,土地的底價和公告現值都會顯著影響其標售價格。另台北市的土地,其標售價會隨建物和房價指數增加;台北縣的土地則顯著受面積影響。中正區的土地標售價隨建物、面積和底價增加,大安區的土地則只有底價影響顯著。
197

台資企業於大陸及香港上市的研究-以相關個案研究為例 / The Study of Public List on the China and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for Taiwan-based Company - Related Case Study

吳昭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的關係複雜,「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是政府的目前管理原則。但隨著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及大幅超經濟成長的影響,且大陸本身地區充沛的天然資源與價廉的勞力、加上語言文化的差異少的優勢,引發產業赴大陸投資的熱潮公司。由於目前公司轉投資大陸40%淨值金的限制,使得許多公司不得不想出別的財務操作模式,尋求剝離業務以子公司名義到香港上市或者以大陸投資公司直接上市。 兩岸經貿交流的密切及中國持續、高速的經濟成長及改革開放,政治、政策等限制影響力逐漸轉弱,加上台商經營愈見國際化,客觀情勢已經在改變,以往封閉的大陸及國際化的香港,如今都已經變成為台商在本地資本市場外可能的上市地選擇。然而,兩岸三地資本市場各有其不同的政策法令、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等許多不同的市場條件,對企業而言,上市地選擇的影響既深且遠,有絕對必要確保決策的正確性,但由於資本市場運作複雜,須考量的因素既多且雜,如何配合企業發展、經營策略與適當的上市地選擇,成為如今台商企業必須面對及思考的問題。 本文分別針對大陸證券市場及香港證券市場進行探討,以瞭解分析兩岸三地證券市場提供台商的資金籌措方式。經由收集探討,歸納整理出大陸及香港上市的法令規定及兩岸三地的投資關係,提出在大陸台商企業所須因應的各項準備工作。
198

經濟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轉型-昆山地方政府與台資企業互動模式之研究

陳振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分析作為全球化代理的台資企業,在進入昆山當地的經濟社會後,對其地方治理模式造成如何的影響?且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其治理模式如何歷經不同階段的變化?本研究的重點,在藉田野訪談資料,分析昆山個案,尤其以昆山地方政府與其外資大宗—台資企業—間的互動模式,探究昆山地方政府如何在側身全球化的過程中,展開地方治理機制的調整適應。根據作者調查發現,昆山的地方治理模式,在歷經1996至2000年的過渡期後,已從昔日擴大參與、協商妥協者型的「合作夥伴關係」,逐步朝向強調政府主動引領、決策貫徹的「發展型國家」發展。對此,作者將集中探討昆山地方政府,如何為帶動地方的經社發展,而逐步調整其與臺資企業間的互動與協商模式。因此,本研究的成果,將有助理解中國沿海的發展動力,並藉此觀察外資/全球化將如何導引、促成此種不同於理念中「全球時代」的單一制度形式。
199

從2004年之台灣322事件看衍生性商品--以台指選擇權市場為例

林姿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有三個目的。第一個目的為了解2004年「台灣322事件」的來龍去脈,並推測當時投資人對於市場的看法。第二個研究目的,則是了解選擇權市場對於此類事件的反應情形,以作為投資人日後投資策略應用的參考。第三個研究目的,即是探討2004年3月23日當天,台指買權與台指賣權價格變動方向相對應台灣加權量股價指數變動方向兩者間的關係,實際觀察到的互動與理論提出的關係不相符背後可能的原因。 而所謂的「台灣322事件」是指2004年3月22日當天台灣加權量股價指數下跌了6.67%,同時台指選擇權市場方面,四月份到期各履約價格的買權價格都下跌,四月份到期各履約價格的賣權價格都上漲,呈現大起大落的現象。 至於3月23日當天所觀察到台指選擇權價格變動和理論不合的背後原因,本研究推測為投資人提高對台股指數未來的預期報酬率,故利用蒙地卡羅模擬法,模擬出3月22日及3月23日對應台股指數在依據理論模型下應有的價格,也模擬出投資人預期報酬率提高後3月23日會產生的價格。在整體市場投資人期望報酬率改變為65.13%下,比較模擬結果顯示,3月23日各履約價台指買權合約的價格的確都比3月22日的價格來得高,且各履約價台指賣權合約的價格也都比3月22日的價格還要低,這樣的結果和實際在3月23日當天所觀察到的結果相去不遠。
200

提升對大陸台商子女學校輔導政策之研究-以大上海地區兩所台商學校為例 / A study of enhancing government guidance policy for Taiwanese children schools:with a case of two schools in Shanghai

譚仁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公佈的資料顯示,歷年來台商在大陸投資的區位選擇戰略已由南向北遷移,尤其是江蘇、浙江的投資金額約佔51%以上,2005年以後這種趨勢還在持續的往長江三角洲前進。而內政部資料在大上海地區有60萬台商,其家庭高中以下就學子女至少約有一萬餘人,但是此地區的華東與上海兩所台商子女學校,所招收的學生總人數卻遠低於預估人數。我政府基於輔導立場,應該更進一步瞭解其間辦學的問題,藉以在輔導政策上提升對此一地區台商子女就學與教育的服務。 透過文獻、資料與訪談、問卷的實施,發現大上海地區各類型的學校與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台商子女現在的就學環境不再似2000年以前那樣的窘困,由於大陸教育主管不斷的釋出各項優惠政策、台商投資的在地化趨勢、台籍幹部被取代的情勢等因素都有可能牽動台商學校的招生前景,這些問題都為政府輔導台商學校的政策,埋下許多的變數。2010年8月起,兩所台商學校在中學部的轉學生人數竟同時有較大幅度的成長,這個現象卻未反映在台商子女返台升學的選擇上,倒是藉學測成績留在大陸申請進入高校升學的人數開始增加。 政府向來肯定台商學校在大陸辦學有其需要與價值,在台商學校面對主客觀辦學的壓力下,本研究在今後的輔導政策上,對政府的建議是:一、協助台商學校發揮台灣教育的特色;二、協助學校能合法的擴大辦理招生與經營範圍;三、對其他非台商學校的台商子女宜加強教育政策的宣導;四、提升國內大學教育素質,以吸引台商子女返國升學的意願。 /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Investment Commission, location choice strategy of Taiwanese investors in mainland have been migrated from south to north over these years, in particular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After 2005 this trend continues forward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data shows there are over 600,000 Taiwan businessmen in Shanghai, and at least about one million school children among these families. However, the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enrolled by two Taiwanese Children's schools is far lower than the estimated number.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guidance, our government shoul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roblem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services of Taiwanese children's schools through the counseling policy. Through literature, information, interview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I found various types of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Shanghai. There is no longer difficult for Taiwanese Children choosing schools now as before 2000. Reasons like the mainland education authorities continue to release various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e trend of localization for Taiwanese investors, and the replacement of Taiwanese managers, may affect the prospects of enrollment for schools. These problems are also the reasons for government making policies. Since August 2010, there is a big growth of transfered high school students enrolled by two Taiwanese schools, but not reflected in the return students. This may due to the new policy of admission for mainland colleges. The government has always affirmed the need and value of Taiwanese children`s schools. In the case of the running pressure of schools, the proposals through my study are: 1.To help on the school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2.To assist schools that can legally extended to apply for enrollment and scope. 3.To enhance the advocacy of education policy for non-Taiwanese school children. 4.To upgrade the quality of domestic universities to attract Taiwanese children willing to return to study in Taiwan.

Page generated in 0.016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