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1
  • 94
  • 7
  • Tagged with
  • 101
  • 101
  • 101
  • 101
  • 51
  • 44
  • 44
  • 34
  • 26
  • 26
  • 20
  • 18
  • 17
  • 17
  • 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網路銀行接受度之研究-考量實體銀行使用經驗因素影響

張菀玲, Chang, Wan-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寬頻網路的發展,線上商業活動日漸興盛,金融服務業亦然,幾乎各家銀行業者皆有提供網路銀行的服務,唯各家網路銀行所提供的服務範圍不盡相同,部分只提供帳務查詢及轉帳等,迄今服務範圍不斷擴大,包括基金買賣、理財諮詢、各項貸款、匯兌及非約定轉帳等,都能線上完成;讓消費者們在家上網,即可辦理大部分的金融業務。但即使有如此的便利性,台灣的網路銀行使用比率相較於其他歐美國家,仍是相當落後的;大部分欲辦理銀行業務者,仍選擇直接與銀行分行接洽辦理。因此本研究即欲建構一模型,探討此一現象的背後因素。 台灣地區網路銀行幾乎皆由實體銀行設置,雖使目前用網路銀行之人口比例偏低,但大多成年人口皆有與實體銀行的來往經驗。因此本研究在探討顧客網路銀行接受度時,從實體銀行使用經驗以及網路銀行認知效果兩方面出發,欲了解其對一服務通路的評價,是否會影響顧客對新服務通路的認知。先從交易成本理論出發,研究實體銀行使用經驗中的信任、整體滿意度及資產專屬性與其對網路銀行的採用態度之關係;再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實體銀行顧客對於網路銀行的認知效益與認知易用性,以及該兩項認知對他們採用網路銀行的態度及意願的影響為何。 研究結果顯示,實體銀行使用經驗中的變數大多透過間接的方式影響網路銀行使用態度。信任與整體滿意度都要經由顧客對該實體銀行的資產專屬性增加,來使網路銀行使用態度趨於正面;另一方面,信任也可以間接地透過降低網路銀行的認知風險來使使用態度更正面。而實體銀行的整體滿意度對網路銀行認知風險及使用態度的直接影響皆不明確。由此可知實體銀行整體滿意度對於網路銀行接受度的影響也是較為間接的,因為兩種通路的服務特質有相當程度的差異,顧客較難將兩種服務管道的品質和使用風險聯想在一起,所以須在顧客對於該實體銀行的資產專屬感增加,至他家銀行交易的轉移成本增高後,才會產生較明顯的影響的效果。 科技接受模式部分的假設皆得到實證結果的支持,網路銀行認知易用性與認知效益皆對使用態度有正向的影響,進而使使用意願增強。因此本研究建議網路銀行業者可以致力提高顧客對其實體銀行之資產專屬感,以及讓顧客認知網路銀行是個有保障、容易操作又有效用的交易管道,進而推展網路銀行的使用意願。
22

效益、資產專屬性、品牌知名度、線上口碑對網路購物消費者再購買意願之影響 _以法國為例 / The impact of benefit, asset specificity, brand awareness and online word-of-mouth on consumers’ repurchase intention in internet shopping-a case study in France

李蓓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法國電子商務近年來發展節奏快速,根據法國電子商務協會最新統計顯示,於2011年度,法國電子商務營收總額達377億歐元,相較2010年成長22%,顯示雖然在整體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網路購物市場整體表現良好、穩定成長。然而廠商們亦面臨者網路購物消費者低度回購率問題,以致交易關係無法長期維繫。 本研究嘗試以交易成本的觀點分析廠商之因應策略,探討廠商實際採行的行銷策略或工具對消費者再購買意願之影響。本研究針對近期曾從事網路購物的消費者發放問卷,總計蒐集有效樣本211份,進行因素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網路購物廠商的行銷工具或策略得以提高消費者的再購買意願,主要是因為這些工具有助於降低消費者的交易成本,進而降低消費者網路購物時的總成本。品牌知名度可降低消費者的資訊蒐尋成本;而線上口碑可降低消費者面臨的道德危機成本;效益可降低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資產專屬性則提高了消費者轉換廠商時的專屬陷入成本,故效益、品牌知名度、線上口碑及資產專屬性對應的使消費者面臨的交易風險降低,進而使消費者願意繼續購買,與該廠商進行長期交易關係。
23

都市更新不參與者對協商交易成本影響之研究 / The Influence of Negotiated Transaction Cost on Urban Renewal Non-Participants

楊博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都市更新不參與者影響都市更新事業推動甚鉅,本研究分析土地改良物拆除及遷移完成前,實施者與土地及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協商可分為五個階段進行,並依不參與者區位能否劃出更新單元而分為兩個子賽局,透過參賽者「自然」可連結兩個子賽局後建構出都市更新協商賽局模型以六個階段進行。 依分析各階段報酬及成本包含交易成本,推導出賽局均衡解呈「囚犯困境」並與社會最適解不一致,且當第三及第五階段協商交易成本總和小於實施者預期報酬扣除拿翹或補償價格時,兩個子賽局實施者皆將採推動策略;另不參與者區位可劃出更新單元時,其可被實施者接受之拿翹或補償價格將小於不可劃出時。 實際探討「文林苑」、「永春社區」、「正義國宅」、「龍腦」及「昇立建設」等五個更新案決策路徑,僅「文林苑」及「龍腦」更新案與本研究賽局均衡解相符;應用集體行動、反公地悲劇、交易成本及賽局理論,實施者可利用重複賽局、加強建立信任感、懲罰與獎勵方式,避免都市更新推動困境,進而降低協商交易成本。
24

產業特質與企業垂直整合策略關係之研究

史上雄, Shi, Shang-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求在不同的產業之間,依據各該產業的特質,其在垂直整合策略之作法上,有何重要之差異。本研究以汽車業、石化業、和軟體業三者為研究對象,在產業特質之諸多構面中,本研究以「交易成本」之探討為產業特質之分析基礎,對上述三個產業進行比較,進而獲得它們在垂直整合策略之選擇有何異同。 貳、文獻:依據Macnail 之契約理論,引申出買賣雙方協議與垂直整合關係之假設。依據Williamson之機構經濟學,引申出產品專屬性程度與垂直整合關係之假設。依據Harrigan之策略彈性,引申出產業演進階段、規模經濟、和產能與垂直整合關係之假設。再由Chandler之看得見的手,引申出組織內部協調是若干產業成功的原因,但卻不適用所有之產業。 參、研究方法:以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上述三個產業各選取一家公司就重直整合作法上深入訪問。雖業界內大小規模公司極多,但所選定接受研究、訪問的公司頗具代表性,均能突顯出研究主題內相關的產業特質及其相關的垂直整合作法。 肆、研究內容:根據研究目的,就三家個案公司與其上游、下游之關係上,是以何種方式來維繫,此種類型之維繫方式是否能顯著的降低公司與上游、下游之間的「交易成本」。其交易成本表現的方式可能是在量化的資料上,但也可能表現在非量化的事實上,由於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為顧及個案公司之接受研究之意願,故在研究內容上限於定性描述等資料之蒐集,藉以求證研究假設之真確。 伍、研究結果:由汽車業之研究中,其典型之中心衛星體系係以契約關係作為與其供應商建立關係之基礎,供應商等級制度之建立確保其供應之品質,並以此法減低公司的交易成本;石化業則因其一貫化連續生產流程,乃有多階段整合之作業,相對於所研究之另二項產業而言,其內部整合程度最高。軟體業則為腦力密集之產業,多為上游資訊硬體業所整合,或為下游大型客戶所整合,在垂直整合作為上,無適用之情形。
25

我國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變遷之探討

葉靜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我國對於土地資源的規劃係採取使用分區管制之精神,規範各類土地之使用強度,在產業結構變遷的環境下,透過土地變更使用以調劑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量,已為不可避免之趨勢。在經濟法則之下,各類活動所需用之土地資源,大都經由收益能力相對較低之農業使用土地變更使用而來,即由於經濟發展及各項重大建設計畫之土地需求,農地變更使用之數量持續增加。為此,政府於民國八十四年「農地釋出方案」中提出農地釋出之政策,期以擴大土地使用供給量來平抑房地產價格。 然農地大量釋出政策之影響廣泛,若無法公平合理的管制並改善有關課題,恐將形成變更熱潮、滋生投機炒作及社會不公平等問題。政府為因應農業政策與土地變更回饋符合社會公平之議,對相關土地變更回饋法規作了幾番檢討與修正,但實施成效仍引發不少爭議,對於這種制度上的問題,由於立法政策的形成過程先於制度本身之良窳問題,吾人或許可以從立法形成過程去探究,並分析其對整個土地變更回饋制度變遷的影響。 因此本文擬從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觀點,先揭示土地變更回饋制度變遷過程之歷史背景,以探討土地變更回饋制度之立法決策過程及制度變遷的過程,俾了解政策及措施是如何決定的?以及影響政策措施良窳的因素為何?並藉以釐清當前土地變更回饋制度的問題,期能提供施政與立法方向之參考。 研究發現土地變更回饋制度在「變更負擔義務」與「變更增值利益回饋」兩個基本理念交錯發展作用下,雖已在國內相關法制中得到確立,惟卻不免造成法規紊亂,以及政府與業者之執行成本、衡量與蒐集訊息成本增加,致制度之運作成本甚高。政府部門在此結構壓力下,遂欲逐步將「變更增值利益回饋」理念下的法規區隔開並回歸土地增值稅制規範之,並配合「行政程序法」之頒布施行釐整法規紊亂情形。然而「農地」變更回饋制度卻因產業結構變動與政府財政結構惡化下等數種因素,形塑了農地變更回饋制度仍維持著「變更增值利益」回饋農業理念之制度路徑,相異於內政部主導之「變更負擔義務」理念的回饋制度政策方向,以致於整個土地變更回饋制度中仍存在著部分理念規範與土地增值稅內涵重疊之情形。最後,改善制度的建議,依理論觀點則宜從制度法制化與資訊透明化之強化,以及加強「充分反映」社會資源結構與「公共選擇程序」的改進等幾個方面來著手。
26

廣告公司執行廣告主廣告活動之交易成本與廣告公司關鍵成功要素之研究

吳尚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交易成本理論與關鍵成功要素之觀念架構,對廣告代理商進行深度訪談,探討廣告代理商為廣告主企劃、執行廣告活動的過程中,為廣告主產生之交易成本、解決之方法,以及歸納廣告代理商之關鍵成功要素。 本研究對四家廣告代理商進行深度訪談,個案客戶跨及消費品、食品與行動通訊商品,結果發現:不同類型之合作關係會導致不同之交易成本;代理商與客戶互動造成之交易成本以協商與監督成本為主;知識基礎差異是雙方互動不良的主要因素;對消費者之了解、精準的策略、有效的創意與優秀的員工為廣告代理商共同之關鍵成功要素。 本研究並對實務界提出以下建議:廣告主與廣告代理商應致力於發展長期關係;在爭取客戶之措施中加入降低搜尋成本之方案;勿使用單一化只廣告效果衡量指標;廣告主應與廣告代理商一同建構廣告效果衡量模式;廣告代理商應致力於提升廣告主之廣告拍攝知識;變動性較高的產業應減少長期計畫制定之時間;人事決策應尊重專業、傾聽中低階工作者之心聲;廣告主應與代理商建立夥伴關係,並以廣告效果做為獎勵標準;廣告代理商應致力於建構、維持一致而穩定的價值信念。
27

台灣本土及外資證券投資信託公司開放式股票型、債券型基金行銷優劣勢分析

羅小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 本論文在第一章緒論將介紹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疇及 研究對象。 ii. 第二章將介紹本論文之行銷分析理論。 iii. 第三章將自總體環境、國內證券投資信託產業現況及採用「STP」理 論進行國內證券投資信託業之市場分析。 iv. 第四章將採用「行銷4P」理論說明國內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及基金市 場現況。 v. 第五章~第八章將分別透過「交易成本4C」理論,逐項檢驗本土與外 資證券投資信託業者在國內基金市場之競爭優劣勢。 第九章將歸納整理第四章~第八章本土與外資證券投資信託業者在國內基金市場之4P與4C競爭分析及建議。
28

組織中人際信任的形成之探索性研究 / 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Trust in Organiza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

陳玉軒, CHEN, YU-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定位為探索性(exploratory)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為「組織中人際信任之形成」。其中包含組織中人際信任如何形成?組織中人際信任在何種系絡(context)下形成?以及組織中人際信任在其所處的系絡中形成之後,呈現出什麼風貌?研究目的在於理解人際信任形成之過程,組織系絡對於形成組織成員之間的信任之影響,以及有助於組織建立適當的人際信任。 本研究從個人與系絡的層次上探討組織中人際信任的形成,理論基礎為社會交換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首先,由人際信任的形成開始探究,討論人際信任形成的過程,而後導出一個人際信任形成的概念架構;其次,將人際信任的形成置於組織成員的人際系絡下探討,藉由理論基礎以發掘出人際信任的型式,並透過探討組織中人際系絡的影響,以說明組織中人際信任所形成的各種型式;最後,於結論中提出本研究的發現:組織中人際信任的形成過程分為預設、預測、及評估三階段,組織中人際信任的形成受到權威系絡與關係系絡的影響,不同的行動值預測導致相異的信任程度,組織中人際信任具有移轉性,且據此提示管理者、一般組織成員、以及人力資源實務工作者,有關組織中人際信任形成所帶來的啟示。 / Designed as an exploratory study, this study attempted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how and which context is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formed, and what is it after being formed.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realize the process of forming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the influence of forming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al members in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and to wish to be useful to built appropriate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The study based o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explored 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at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level. At first,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trust , which put emphasis o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thereby evolve into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orming interpersonal trust. Moreover, 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ere discussed in interpersonal contexts within organizational members, found four type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n examine type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with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contexts within organizations. In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that (1) presumption ,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consist of the forming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2) guanxi and authority contexts affect the forming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3) different action predictions lea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trust, and (4) interpersonal trust within organizations can be transferred to another specific organizational member. Besides, it had implications for supervisors, usual organizational members, and HR workers.
29

建構整合代理機制推動民間參與都市更新事業之研究

林育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都市更新條例於民國87年11月發佈實施至今已九年,但成果有限,其主要問題在於人與資訊不足。都市更新條例規定土地及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下稱地主)得委託都市更新事業機構擔任實施者實施都市更新事業,惟都市更新體系並無完整規範「地主-實施者」委託實施之配套機制,產生委託實施雙方因資訊不完全、不對稱及不確定環境因素,致無法全盤掌握未來整合推動可能發生的狀況下,基於各自利害關係考量,產生投機主義,形成「隱藏與逆選擇」的對立角色,衍生高昂的交易成本,影響都市更新事業整合推展,故亟需就「委託實施」課題加以建構機制規範之必要。 本研究旨就都市更新事業重建「推動方式與實務層面」為主題,以都市更新事業委託發起至實施完成之過程為軸線,經由(1)以交易成本及代理理論為基礎的印證,(2)對都市更新法制程序與規範的認知、(3)對政府、地主及實施者等三個參與主體特性的瞭解、(4)對民間推動實務與現行法制規範存在相互影響造成推動障礙的探討、(5)對實施推動的交易成本內容分析等等相關文獻面、法制面、實務面、個案案例,以及對參與推動都市更新事業人士進行問卷調查訪問之綜合研究可知:地主與政府本身皆存在相關影響都市更新事業推動的問題,以及地主對實施者可能存在疑慮的委託實施代理問題。 本研究針對影響委託實施都市更新事業推動的問題,嘗試建構可為地主提供服務並兼顧實施者利益的「整合代理機制」,包含(1)實施者實施需具備之資格條件規範、(2)地主委託實施內容與實施者作業規範等二項機制,並建議政府從「政策」、「法制」、「資訊」、「推動」、「執行」等五個構面提供配套措施,協助排除推動障礙。 本研究冀期建構「整合代理機制」,強化都市更新體系委託實施機制內涵,提供地主與實施者雙方作為委託實施的推動模式,並透過市場機制促進多元實施者參與機會,公開揭露都市更新資訊,消彌雙方認知差距,降低或消除都市更新事業交易成本及解決代理問題,加速建立都市更新推動共識及委託實施契約簽訂,落實履行與監督控管,以促進民間參與都市更新事業推動。 / It has been nine years since the Urban Renewal Act took effect in November 1998. Except for limited accomplishment, the major problems it encountered are inadequate manpower and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The Act requires the owner (landowner for short) of the land and legal buildings entrusting property to an urban renewal business or agency as an enforcer or entrusted agent to carry out the renewal project. Yet, the urban renewal system lacks a complete package of standards or mechanism for the practice of “landowner—enforcer” entrustment relationship; due to incomplete, asymmetric and uncertain supply of information, both sides are unable to have an overall control of any possible incident in future integrated ac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concern, this entrustment relationship creates opportunism in which produces confronting positions of “concealment and adverse-selection”; as a result of the negative atmosphere in the relationship, the operation needs more transaction cost which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renewal project.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regulating the issue of “entrusted enforcement”. Based on the subject of “promotion mode and practice level” in urban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this study intends to examine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from the beginning of entrustment relationship to its completion, including (1) demonstration on the basis of transaction cost and representation theory; (2) comprehending the procedures and standards in urban renewal legal system; (3)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participants, namely government, landowner and the enforcer; (4) investigating the obstacles caused by the conflict between promotional practices in non-government agency and the existing regulations; (5) analyz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of promotion in terms of literature review, legal system, practice, individual case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person who participate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 Research results show: problems of promoting urban renewal exist on both sides of landowner and government; the landowners also may have doubts for the enforcer regarding the representation issue of entrusted enforcemen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when promoting the entrusted enforcement of urban renewal business and intends to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representation mechanism” which provides service to landowner and, on the other hand, also consider the benefit of enforcer, including (1) the qualification, terms and standards of the enforcer; (2) the entrusted task content from landowners, and the operational standards of the enforcer. We also propose necessary measures in five aspects as follows: “policy”, “legal system”, “information”, “promotion”, “implementation” for government so as to eliminate obstacles of promotion. We hope to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representation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content of the entrusted enforcement in urban renewal system; this design aims to provide landowner and enforcer a promotional model in entrusted enforcement, increase diverse participation through market mechanism, publicly disclose urban renewal information, eliminate cognitive discrepancy on both sides, reduce or remove transaction cost for urban renewal business and resolve the issues of representation, increase common sense on urban renewal promotion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ing of entrusted enforcement contract, implement practically and monitor with supervision for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non-government agencies in urban renewal business.
30

影響網路書店消費者忠誠度形成因素之研究

吳雅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題目:影響網路書店消費者忠誠度形成因素之研究 校所: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系碩士班國際企管行銷組 論文摘要別: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吳雅琪 指導教授:邱志聖博士 論文摘要內容: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企業應用網路行銷的趨勢已是必然,消費者越來越能接受網路商店概念,網路商店間的競爭相當激烈,公司要真正獲利,必須建立顧客對網站的品牌忠誠度。因而本研究最主要探討影響消費者所認知網路書店的產品服務屬性滿意度、服務品質與信任度對消費者網路書店整體滿意度的影響關係,了解滿意度與消費者態度忠誠間的關係,並從交易成本構面的「消費者信任度」與「資產專屬性」來了解可能影響消費者滿意度、態度忠誠、行為忠誠度間的因素,以及研究態度忠誠與行為忠誠的關係為何,而兩者會如何受交易成本的構面影響。整合以上架構,本研究構建一整體模型,以網路書店消費者為研究對象,對各個構念進行分析。 由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網路書店產品屬性的滿意度對於其整體滿意度有顯著影響,而產品屬性滿意度與服務品質則會對網路書店的信任度有顯著的影響效果,產品服務滿意度、消費者認知到網站的服務品質、及消費者對網站的信任度也會顯著影響網站整體滿意度。消費者整體滿意度與資產專屬性會正面影響顧客的態度忠誠,而消費者整體滿意度的增加也會幫助網路書店與其之間建立的專屬資產,兩者之間呈現正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消費者對於網路書店信任度與他們的態度忠誠度無關,原因推論為消費者對於購物網站的信任度並不會直接影響其對網路書店的態度忠誠,而是先透過整體滿意度的提升,再經由整體滿意度進而間接影響其態度忠誠。消費者與網路書店所建立的專屬資產與他們的行為忠誠度是呈現不相關,推論原因為網路書店與顧客間所建立的專屬資產並不會直接影響行為忠誠,網路書店必須努力提升消費者態度上的忠誠,加強其心裡認同感,並經由態度忠誠去影響行為忠誠。 關鍵字: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交易成本理論、服務品質、網路書店

Page generated in 0.02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