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2
  • 82
  • 22
  • 4
  • 1
  • Tagged with
  • 109
  • 109
  • 42
  • 36
  • 30
  • 27
  • 27
  • 27
  • 26
  • 25
  • 24
  • 23
  • 21
  • 21
  • 2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國軍留守業務與國家安全之研究

王貞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遷台後,為激勵士氣,提高戰力及安定社會,於1955年10月建立「留守業務制度」 ,由國防部和內政部權責分工,就其軍事部門方面,則由當時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負責成立專責單位,自1958年逐步將撫卹、軍保、軍眷管理處及其他有關各項安後工作一併納入留守業務體系,於1960年7月16日正式成立留守業務署,至此國軍留守業務才真正建構出完整的體系。 然而軍人是國家安全與穩定的基石,軍人從事的是特殊的事業,具有奉獻性、犠牲性。軍人的義務為公法性質,要求軍人效忠國家、服從軍法和軍機保密,軍人若觸法均以軍法制裁,相對的軍人的職務風險及家庭生計,國家更應給予對等的照顧和保障。透過本文研究,瞭解我國國軍留守業務其草創之艱辛,各項撫卹、保險、照護及安葬厝作業執行方式、演進、創新、困境及因應等作法,藉中共、美國、日本、新加坡、法國志願役軍人福利制度,不論是透過勞動條件補償、崇功報勳或是恩給德政,其重要目的是要振士氣,使軍人堅守崗位、忠於國家,且能勇於犠牲奉獻,對國家安全有直接的助益。 國防部應相較歐美先進國家對軍人及軍眷之優點,結合國情據以研擬相關福利制度,然而,在義務與權利的相互均衡下,軍人在憲法中受到嚴格的規範,對國家安全負起應負之責任,而政府對於軍人身份與社會地位之提昇,則應積極透過立法程序對軍人及軍眷應享之權益予以保障與維護,避免部份軍人福利政策因基於軍公教平等原則之理由予以刪減,影響國軍及其軍眷合法權益。
42

證券交易所得稅停徵與實質課稅原則之研究

劉欣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證券交易所得稅停徵(所得稅法第4 條之1)與實質課稅原則為中心,蒐集民國95 至97 年度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書,區分為綜合所得稅與營利事業所得稅,針對判決書之爭點予以統整分析,將爭議型態類型化,並以案件數最多之爭議型態進行法官、財政部發布函釋與大法官會議解釋之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綜合所得稅有關證券交易所得稅停徵與實質課稅原則之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書,就公司處分固定資產溢價收入轉列資本公積,先增資、後減資並無償配發股票與自然人股東,應予課徵營利所得之爭議案件,佔本研究資料範圍之九成。營利事業所得稅部分,案件最多之爭議類型有四種:一、依實質課稅原則認定係屬「以買賣有價證券為專業」之營利事業,其應稅收入與免稅收入應如何攤計費用?二、認購售權證相關費用攤計如何認列?三、信託投資事業與相關利息收入如何列計?四、股票股利、短期投資、長期投資與長、短期投資轉列時,有關未分配盈餘加項或減項應如何列計等爭議。 次針對上述爭議類型,進行現行規定之探討,研究範圍內部分案件已列入司法院大法官人民聲請案件審查會待審案中,亦有相同爭議之案件業已提出大法官會議解釋,於日前經審查會作成不受理決議。 本研究以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書為研究範圍,並以證券交易所得稅停徵暨實質課稅原則於實務之運用,縱向將爭議案件予以分類整理,橫向歸納各爭議類型現 行狀態,涉及人民行政救濟之最後訴訟階段為最高行政法院,例外得依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5 條第1 項第2 款聲請大法官會議解釋,涉及納稅者權利保障事項,最重要者為行政法院訴訟階段,本研究針對主要爭議類型之案件,就承審法官予以統計,為保障納稅者之權利,本研究建議未來修法應成立「專業財稅法庭」以及設置「稅法實務問題研究委員會」。
43

中國能源安全戰略與中美關係 / China's energy security strategy and sino-U.S. relations

鄭雲杰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44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建制之分析--組織重組理論的觀點 / On the Estabalishment of Civil Service Protection and Training Commission--A Reorganization Perspective

林麗惠, Lin, Li-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任何政治制度的展布,政治理念的落實,都要透過公共行政組織及其人員的貫徹執行,才能實現。由於國家資源有限,政府施政有其優先順序,故而國家組織之設立,往往反映出國家施政的重點,突顯政策之優先性。在我國五權憲政體制下,考試院為公務人員制度之主管機關,本文以考試院所屬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之建制為核心,針對民國八十一年五月憲法增修條文通過後,考銓機關於民國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間陸續修正組織法的過程來探討;並從歷史宏觀角度,採用公共組織重組理論的觀點,關注公共組織所存在於其中較大的社會的、政治的環境系絡,來研析該會建制之背景、意義;研究發現考銓機關之重組係建立在綜合而多元的理論基礎之上,並從實務檢視該會,提出若干檢討建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貳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壹 研究途徑 貳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壹 研究架構 貳 研究流程 第二章 理論析探 第一節 行政組織原理 第二節 組織重組理論 壹 組織重組之意涵 貳 組織重組之理論 參 國內論著之回顧 第三章 保訓會建制之環境因素 第一節 政治發展之影響 壹 從威權體制到民主體制 貳 從黨政不分到中立保障 第二節 法學思潮之演變 壹 學理上之演進 貳 實務上之變革 第三節 人力資源之發展 壹 行政革新之潮流 貳 人力發展之要求 第四章 保訓會建制之歷史因素 第一節 公務人員之保訓制度 壹 公務人員之保障制度 貳 公務人員之培訓制度 第二節 考銓機關之組織重組 壹 考銓機關組織擴充 貳 考試院職權之調整 參 銓敘部之組織重組 第三節 保訓會之法制化過程 壹 考試院組織法之修正 貳 保訓會組織法之制定 第四節 保訓會之組織與功能 壹 保訓會之組織 貳 保訓會之功能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檢討建議 附錄一 行憲後銓敘部組織法歷次修正之組織結構與保障規定一覽表附錄二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組織法草案考試院、行政院意見 及立法院通過部分條文對照表 附錄三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組織法 附錄四 公務人員保障法 附錄五 國家文官培訓院組織條例草案 附錄六 公務人員訓練進修法草案
45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救濟程序改進探討

周信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提要 公務人員與國家之間在過去一直被強調為特別權力關係,而有別於人民與國家間之一般權力關係,故公務人員權利常受限制,保障亦不受重視。隨著二次大戰結束,興起對基本人權保障的重視,形成一般民主國家憲政思想的主流,在此思潮衝擊下,特別權力關係理論無論在實務上或理論上,均已大幅修正,使得公務人員之保障逐漸為各國所重視,另一方面,普遍體認到唯有在具備程序保障的地方,才會有真正權利的保障。我國因向來囿於傳統特別權力關係鉗制,以往我國行政法院對公務人員在公法上之爭議案件得否爭訟,傳統上均持否定態度,然而自從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一八七號解釋公布,開啟了公務人員退休金案件得予爭訟之先例,變更了因公務人員關係發生爭執不得爭訟之解釋與判例,使公務人員之權益救濟產生質變。不但使我國公務人員與國家的特別權力關係開始改變,也使得有關法律必須修正,以符合大法官解釋憲法的意旨,並促使政府重視公務人員權利保障的問題。 過去在我國著重於行政機關所為之決定或行為是否符合實體法之規定,至於這些決定或行為應依循那些程序或方式作成,卻不是注意重心。然隨著國內政治的解嚴,法治建設努力下,已漸體認到一項行政決定是否合法正確與作成該決定處理程序及方式有密切關係。本文遂以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救濟程序為分析基礎,探討對現行公務人員權益保障之影響,希望在推動公務人員權益保障法制化之際,亦能重視權利必須透過程序方能實現的潮流,達到保障公務人員權益的理想境界。本論文共八章,撮其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 本章分為四節,分別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基本概念與研究範圍、研究途徑與限制及論文的研究架構加以闡明。 第二章:救濟程序的法理基礎 藉對「人性尊嚴」、「民主國」、「法治國」、「正當法律程序」等實質憲法上基本原則觀念探討,以瞭解救濟程序思想淵源。 第三章:救濟程序與公務人員保障 本章旨在藉對救濟程序功能的探討瞭解其公務人員權益保障的意義,並從特別權力關係理論的演變,探究對救濟程序影響。最後並介紹美、日、德公務人員救濟制度,以為我國制度改進參考。 第四章: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程序行為的內涵與檢討 本章旨在探討救濟程序中各種程序行為(調查證據、迴避、閱覽卷宗、陳述意見及聽證)對公務人員權利保障影響,並以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探討其必要性與現行規定缺失,最後並探討不服行政機關程序行為之救濟。 第五章: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救濟程序的現況檢討 我國過去囿於特別權力關係理論的鉗制,對公務人員權利保障的範圍多所限制,自大法官議決釋字第一八七號解釋後,逐步放寬公務人員權利救濟的範圍,更加上公務人員保障法的施行,使公務人員救濟體系發生根本的改變。本章除探討演進情形外,並檢討現行公務人員權益救濟體系。第一節說明大法官歷次解釋對救濟體系的影響;第二節探討公務人員保障法實行後救濟體系的演變與爭議;第三節檢視保障法中復審、再復審規範程序行為及所面臨問題;第四節檢視保障法申訴再申訴規範程序行為及所面臨問題。 第六章:我國公務人員懲戒管轄權的歸屬 目前我國公務人員懲戒涉及行政權、司法權及監察權三者之間運作,由於管轄的確定,影響後續救濟程序,因此有必要對公務人員懲戒權歸屬作一合理釐清。本章從現行懲戒制度與懲處制度規定(包括憲法、行政法規定及大法官的解釋),探討懲戒權歸屬爭議之所在,並從外國立法例及法理上,推論公務人員懲戒權適當歸屬。 第七章:我國公務人員權益救濟程序的展望 本章第一節從我國現制缺失及外國制度特點的角度,檢視研擬中公務員懲戒法草案、公務人員基準法草案及新修正訴願法相關條文規定對公務人員保障法的影響。第二節另從行政效率觀點,探討救濟程序如何與行政機關運作效率保持平衡。 第八章:結論 針對前面章節之討論結果,分別就基本觀念及法令規定方面提出本文研究的發現、檢討及提出建議,希望從公務人員保障法救濟程序合理的改進,有助於落實公務人員權益保障。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頁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頁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頁 第二項 研究目的 ---------------------------------------------------------------------2頁 第二節 基本概念與研究範圍 ---------------------------------------------3頁 第一項 基本概念 ---------------------------------------------------------------------3頁 第二項 研究範圍 ---------------------------------------------------------------------7頁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限制 -------------------------------------------------8頁 第一項 研究途徑 ---------------------------------------------------------------------8頁 第二項 研究限制 ---------------------------------------------------------------------9頁 第四節 研究架構 ------------------------------------------------------------9頁 第二章 救濟程序的法理基礎 --------------------------------15頁 第一節 人性尊嚴理念 ----------------------------------------------------15頁 第一項 人性尊嚴的意義 -----------------------------------------------------------15頁 第二項 人性尊嚴的功能 -----------------------------------------------------------17頁 第三項 人性尊嚴與救濟程序的關聯性 -----------------------------------------20頁 第四項 人性尊嚴在我國實務上見解 --------------------------------------------21頁 第五項 小結 --------------------------------------------------------------------------22頁 第二節 民主國原則 -------------------------------------------------------23頁 第一項 民主國意義 -----------------------------------------------------------------23頁 第二項 民主國的內涵 --------------------------------------------------------------25頁 第三項 民主國原則與行政救濟的關聯性 --------------------------------------26頁 第四項 我國實務上見解 -----------------------------------------------------------27頁 第五項 小結 --------------------------------------------------------------------------27頁 第三節 法治國原則 -------------------------------------------------------28頁 第一項 法治國基本概念 -----------------------------------------------------------28頁 第二項 法治國的發展 --------------------------------------------------------------29頁 第三項 法治國的內涵 --------------------------------------------------------------30頁 第四項 我國實務上見解 -----------------------------------------------------------33頁 第五項 小結 --------------------------------------------------------------------------34頁 第四節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35頁 第一項 正當法律程序的濫觴與意義 --------------------------------------------35頁 第二項 正當法律程序的內涵 -----------------------------------------------------38頁 第三項 我國實務上見解 -----------------------------------------------------------41頁 第四項 小結 --------------------------------------------------------------------------45頁 第三章 救濟程序與特別權力關係理論 -------------------47頁 第一節 救濟程序功能 ---------------------------------------------------47頁 第一項 維護人性尊嚴 --------------------------------------------------------------48頁 第二項 保障合法權益 --------------------------------------------------------------48頁 第三項 增進行政權力品質 --------------------------------------------------------49頁 第四項 實現法治行政目的 --------------------------------------------------------49頁 第五項 提高行政效能 --------------------------------------------------------------50頁 第六項 小結 --------------------------------------------------------------------------51頁 第二節 特別權力關係演進對救濟程序的影響 ---------------------51頁 第一項 傳統「特別權力關係」理論 --------------------------------------------51頁 第二項 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之演變 -----------------------------------------------55頁 第三項 我國特別權力關係之突破與發展 --------------------------------------59頁 第三節 美日德公務人員權益救濟制度 ------------------------------73頁 第一項 美國救濟制度 --------------------------------------------------------------73頁 第二項 日本救濟制度 --------------------------------------------------------------81頁 第三項 德國救濟制度 --------------------------------------------------------------87頁 第四項 小結 --------------------------------------------------------------------------95頁 第四章 公務人員保障法程序行為的內涵與檢討 --------98頁 第一節 調查證據 --------------------------------------------------------98頁 第一項 調查證據的內涵 -----------------------------------------------------------98頁 第二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與檢討 ------------------------------------104頁 第三項 小結 ------------------------------------------------------------------------106頁 第二節 迴避 -------------------------------------------------------------107頁 第一項 迴避的內涵 ---------------------------------------------------------------107頁 第二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與檢討 ------------------------------------111頁 第三項 小結 ------------------------------------------------------------------------112頁 第三節 閱覽卷宗 -------------------------------------------------------113頁 第一項 閱覽卷宗的內涵 ---------------------------------------------------------113頁 第二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與檢討 ------------------------------------117頁 第三項 小結 ------------------------------------------------------------------------118頁 第四節 聽證與陳述意見 ----------------------------------------------119頁 第一項 聽證的內涵 ---------------------------------------------------------------120頁 第二項 陳述意見的內涵 ---------------------------------------------------------126頁 第三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檢討 ---------------------------------------129頁 第四項 小結 ------------------------------------------------------------------------132頁 第五節 不服行政機關程序行為之救濟 ----------------------------133頁 第五章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救濟程序的現況檢討 ---135頁 第一節 大法官解釋對救濟體係的影響 ----------------------------135頁 第一項 大法官解釋對公務人員權益救濟之改變 ---------------------------135頁 第二項 對救濟程序的衝擊 ------------------------------------------------------139頁 第三項 小結 ------------------------------------------------------------------------142頁 第二節 保障法實行後的轉變與爭議 -------------------------------144頁 第一項 公務人員保障法之立法緣起 ------------------------------------------144頁 第二項 與其他法律之適用關係 ------------------------------------------------145頁 第三項 保障法適用對象 ---------------------------------------------------------146頁 第四項 保障法實體保障項目 ---------------------------------------------------147頁 第五項 小結 ------------------------------------------------------------------------149頁 第三節 復審、再復審程序之檢討 ----------------------------------151頁 第一項 程序的開始 ---------------------------------------------------------------151頁 第二項 程序的進行 ---------------------------------------------------------------155頁 第三項 程序的結束(決定)----------------------------------------------------158頁 第四項 小結 ------------------------------------------------------------------------162頁 第四節 申訴、再申訴程序之檢討 ----------------------------------163頁 第一項 程序的開始 ---------------------------------------------------------------163頁 第二項 程序的進行 ---------------------------------------------------------------166頁 第三項 程序的結束(決定)----------------------------------------------------166頁 第四項 小結 ------------------------------------------------------------------------168頁 第六章 我國公務人員懲戒管轄權的歸屬 ---------------170頁 第一節 懲戒與懲處的區別 -------------------------------------------170頁 第一項 懲戒制度 ------------------------------------------------------------------170頁 第二項 懲處制度 ------------------------------------------------------------------176頁 第三項 區別關係 ------------------------------------------------------------------179頁 第四項 競合關係 ------------------------------------------------------------------184頁 第五項 小結 ------------------------------------------------------------------------186頁 第二節 法律上的爭議 -------------------------------------------------187頁 第一項 憲法上的爭議 ------------------------------------------------------------187頁 第二項 行政法層次的爭議 ------------------------------------------------------189頁 第三項 小結 ------------------------------------------------------------------------191頁 第三節 懲戒權歸屬的適當性 ----------------------------------------192頁 第一項 分梳彈劾權與懲戒權的關係 ------------------------------------------193頁 第二項 懲戒權完全歸屬行政機關可行性 ------------------------------------194頁 第三項 小結 ------------------------------------------------------------------------195頁 第七章 我國公務人員救濟程序的展望 ------------------197頁 第一節 相關法律草案規定 -------------------------------------------197頁 第一項 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 ------------------------------------------------197頁 第二項 公務人員基準法草案 ---------------------------------------------------199頁 第三項 訴願法修正條文 ---------------------------------------------------------202頁 第四項 小結 ------------------------------------------------------------------------205頁 第二節 救濟程序與行政效率 ----------------------------------------206頁 第一項 衝突觀念成因 ------------------------------------------------------------207頁 第二項 救濟程序與行政效率得取得平衡 ------------------------------------208頁 第三項 小結 ------------------------------------------------------------------------209頁 第八章 結論 ---------------------------------------------------210頁 第一節 發現與檢討 ----------------------------------------------------210頁 第一項 基本關念方面 ------------------------------------------------------------210頁 第二項 法令規定方面 ------------------------------------------------------------213頁 第二節 建議 -------------------------------------------------------------215頁 第一項 基本觀念面 ---------------------------------------------------------------215頁 第二項 法令規定面 ---------------------------------------------------------------217頁 參考書目 --------------------------------------------------------220頁 圖 表 目 次 圖1-1行政程序三部曲 ---------------------------------11頁 圖1-2我國公務人員法規範權益救濟體系 -----------------12頁 圖1-3研究架構 ---------------------------------------14頁 圖5-1大法官解釋救濟途徑 ----------------------------143頁 圖5-2保障法救濟體系 --------------------------------150頁 圖5-3保訓會處理保障案件處理流程 --------------------162頁 表6-1:懲戒制度與懲處制度之區別 ---------------------183頁
46

韓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system of compulsory 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 ce in korea

權赫俊, Kwon,Hyuk J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保護汽車意外事故受害者,韓國於1963年制定「汽車損害賠償保障法」(Automobile liability security law),即為「強制汽車損害賠償責任保險」(Compulsory 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ce)的法律基礎,本法對於汽車意外事故所因起之損害賠償責任,在民法上優先適用,成為民法(不法行為)之特別法,而規定強制投保汽車責任險為取得牌照之前提要件,並採用接近無過失責任主義及認定受害者直接請求權。韓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制施行以來經過數次之修正然而仍然存有許多缺失,如保險金額過低等,而社會大眾對其服務品質依然不滿,因此無法滿足充分保障之需求。在此種情況下,韓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應何去何從?如何加以改進?則為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也就是本論文研究之動機。本論文之研究範圍為著重於改革韓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本文先擬以汽車事故損害賠償制度為始,進而說明韓國之汽車損害賠償保障法及強制汽車損害賠償責任保險制度之內容,最後提出筆者管見,強調欲期改革韓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達建立健全完善之制度及保護受害人之目的,作為結論。本文若對中韓兩國車禍賠償問題之合理解決果能有所助益,則甚幸矣!
47

公共電視基金會獨立性及監督機制之研究 / The Study of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s independence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s

謝妮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討論重心源於2008年底爆發之公共電視預算遭凍結爭議,其所導引出我國公視以政府預算為財源模式之設計及行政、立法機關對財務之監督權限,以及財源監督實際運作與公視「獨立性」的目的出現衝突之問題。另一方面,2009年公視基金會董監事第四屆增聘過程一連串爭議事件,也使該屆董事會組成員額增補之正當性、選任程序公開性等爭點浮出檯面。此外,現行公共電視董監事選任制度設計及其運作能否充分發揮公視應有的獨立與專業治理之功能等問題均成為本研究關注之重點。 本研究透過文獻檢閱及深度訪談探討國內外公共電視董監事選任制度之設計,檢視我國公視基金會董監事近來選任過程之爭議。研究發現,我國公視董監事選任過程受國會政黨與執政者執行偏差之影響甚大,也顯示公視董監事選任程序規定的缺漏以致政黨與行政權有操弄提審過程的空間。並對維持現制下如何透過修法改善董監事的選任程序提出看法,以及建議未來公視基金會董監事選任制度可朝專業多元與責任政治之方向改革。 其次,透過文獻及訪談分析我國公視以政府預算捐贈為主之財源模式設計及其所衍生的外部監督機制,在實務運作上可能造成政治力藉由預算監督權限和程序以干預公視獨立性與節目自主之情形。研究發現,公共電視之財源模式影響外部監督之規範密度,現行以政府預算為財源所衍生之外部監督機制,其實際運作與財源模式當初設計為保障公視獨立於政治力量之外之目的有所扞格;並探討立法院在財源監督過程對公視獨立性保障之影響。此外,對於我國公視需維持政府預算為財源模式,其外部監督機制如何再規範,以在公視的獨立自主與運用公共財源的績效課責之間尋求平衡提出政策建議。 / In this study,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is on the disputes that the budget of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PTS Foundation) was frozen breaking out at the end of 2008.It presents the conflicts among the model that PTS relies on the government budgets for financial resource,the surveillance jurisdiction of government for financial affairs,and the purpose to protect independence of public television by external oversight on actual operation.On the other hand,the series of controversial incidents during the 4th board of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recruitment of PTS Foundation in 2009,made the disputes to surface,such like the legitimacy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election procedures not sufficiently open.In addition,the present system of elected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of PTS,whether its operation brings the function of public television’s independence or not,and other issues have become the points in this study.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ing and interviews,this study confers the design for election system of Board of director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public television,reviews the disput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cently elected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of PTS.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election process of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in PT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ongress party and ruling authority’s deviation of implementation,also shows that the gaps of the election process of PTS board of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let the parties and executive power have the space to manipulate the elected process.Moreover,this study provides the suggestion how to amend the law and improve the shortage of the election procedure of the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urrent system, and suggests the future election system can be reformed toward to the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diversity and responsibility politics. Next,on the model design that PTS takes the government budgets as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external oversight mechanisms derived,in practice,the operation may result i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politic power by the authority and the budget monitoring procedures could interfere with the public television’s independence and its programs.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model of public television's financial resources affect the standard density of the external oversight.The current external oversight mechanisms taking government budget as financial resources breaks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public television from the political power.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impact that the Legislative Yuan’s monitors the procedure of financial resources to the independence of public television.In addition,regarding that PTS maintains to take government budgets as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how to re-regulate the ex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s,this study provides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find balance among the public television’s independence,and the public resources applica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
48

論無證移民的權利保障 /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of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葉南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一個民族國家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規範人員進出國界,使得人的流動不會對其主權及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矛盾的是,當全球化過程中資金、商品流通的跨國障礙正在減少的同時,對人口流動的國界控制卻在增加,限制人的流動正是當代全球化的不一致之所在。除了常態性的,即所謂「合法」的移民╱工議題外,近年來關於「非法(illegal╱unauthorized)」或者「無證(undocumented)」移民╱工現象,已成為最受關注的全球移民╱工現象之一。台灣作為亞洲地區主要的移民╱工接受國,自然無法自外於上述的全球性現象。根據移民署的資料顯示,台灣目前逾期停居留於我國的外國人,逾期停留一年以上者,係以探親為事由入境者為眾;逾期居留一年以上者則以依親居留者最高。不論以停留或居留入境者,已逾期一年以上者的比例均佔逾期停居留總數的51%以上。 傳統觀點立基於保守的國族主義觀對待生活在台灣境內的「外人」,但這樣的看法在人口遷徙頻繁的全球化時代中,似乎明顯過時,且亦不符合各國際人權公約的精神。本文擬從保障弱勢者權利的角度觀察無證移民議題,認為在一個自詡為自由民主秩序的民主國家中,對於違反移民法規而成為無證移民者,不能將其等同於罪犯視之(即使是犯罪者,也會給予某種程度的基本權保障),更不能對其生存困境視而不見, 建構保障無證移民之理論實屬必要。 本文嘗試提出保障無證移民的主張,並針對可能遭受到的質疑提出回應。而即使在無證移民取得合法身分前,其在法律上是否有哪些應受保障之權利。並參考美國、歐洲給予無證移民合法化的經驗,主張臺灣亦應針對境內之無證移民,於符合一定條件後,給予其取得合法身分之機會。
49

國家與地方間之委辦法律關係 /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local self-government in beauftraged function

陳之昱, Chen, Chih-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代地方自治法學之核心,在於擔保地方之自主性不受到國家的任意侵害。因此,著眼之重點均在於如何強化地方之功能,確保憲法對於地方自治之保障。然而,地方自治團體作為組織化之國家,乃列於國家之側,並非立於國家的相對面。這也表徵著,地方自治團體多多少少需承擔國家任務之執行,尤其當國家將任務付託給地方時,地方必須扮演好執行者之角色,進入廣義的國家領域,此即地方制度法第2條第3款所規定的委辦事項。也正因系爭規定之要素過於抽象,尚難得出地方自治團體於委辦事項中究竟立於何種地位,更遑論具體推衍出與國家間之權利義務關係樣貌,但此一制度卻普遍地運用於地方自治領域。故釐清委辦法律關係,便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其實,在當代憲法對於國家與地方間權力圖像已有充分表述的今日,委辦事項之概念與法律關係,自然必須由支配垂直權力分立的憲法原則推衍出來。作用於國家與地方之間的憲法原則,乃對於地方之自治保障,以及要求國家權力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合作原則。在此二原則的夾結之下,委辦事項乃地方自治團體以自己名義、利用地方自治功能履行國家任務的組織型態。惟委辦事項因屬典型的國家事務,故必須伴隨著大量且高密度的專業監督,以確保國家意志能夠貫徹至地方層級。然而,基於合作原則之基本理念,國家與地方自治團體於委辦事項中必須盡可能的以合作之型態開展法律關係,包括法規範之制定、委辦法律關係之成立,乃至委辦事項之具體執行,都必須納入合作的思維。因此,開展出浩大而龐雜的權利義務關係,便必須以延展性夠高的行政革新理論作為基底,方能有彈性而靈活的回應委辦事項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50

同性間の婚姻の自由―ドイツ法およびアメリカ法との比較を通じて―

中岡, 淳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22936号 / 法博第256号 / 新制||法||17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土井 真一, 教授 毛利 透, 教授 曽我部 真裕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Page generated in 0.808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