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國籍航空公司危機事件之媒體報導分析 / 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 on ROC Airlines Crises蘇莞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瞬息多變的國際社會裡,企業面臨更多不同類型的危機衝擊,加上現代傳播科技日新月異,平面、電視、網路及行動載具等媒介平台,使得新聞事件的傳播更加快速且無遠弗屆,尤其媒體對危機事件不斷的重覆報導,在社群網站不斷地被網友轉貼分享、再轉發,使新聞事件持續發酵延燒,更因此擴大危機事件的影響範圍及程度,增加企業處理危機事件的困難度。
雖然新聞工作者依據專業意理處理新聞,但報導內容卻經常呈現「偏頗」(bias)的情形,新聞並非僅是中立的資訊,內容其實充滿了意識型態。因此,媒體對於事件的報導角度、報導內容、標題及措詞,甚至是新聞評論所採取的立場,亦即,經由媒體所建構的新聞報導內容,都將可能影響閱聽眾對新聞事件的認知與了解。
由於華航及長榮航為台灣最大的兩家國籍航空,兩航的營運規模相近,在航空市場上不可避免彼此競爭,媒體對兩家航空公司危機事件報導的方式與陳述事件的角度,將使閱聽眾對兩航的觀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及評價。 因此,本研究嘗試比較國內報紙對華航及長榮航危機事件的報導,並進行分析,探討新聞報導中平面媒體如何建構兩航的新聞事件,及對兩航事件的報導是否存在差異性,而這些報導差異性是如何展現,尤其華航在 1994-2002 年間曾經連續發生過多起重大飛安事故,長期揹負的飛安包袱是否也影響媒體的報導立場,都是本研究亟欲了解的問題。
本研究以自 2013 年 1 月 1 日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止,兩年之間華航與長榮航不同種類危機事件的新聞報導內容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得知兩航在報紙媒體之危機事件相關報導中,除報導量有明顯的差異存在之外,版面位置、報導方式及主要消息來源引用等,均無明顯不同;在報導立場的總評價亦無明顯差異,兩航都是負面批評比例高於正面評價。且經分析發現,華航飛安類負面報導佔其所有負面批評之43.5%,長榮航飛安類負面報導佔其所有負面批評之64.3%,亦即華航負面新聞報導並非如預期之多,由此可以得知華航過去飛安紀錄不佳的包袱,經多年努力後,已不致影響媒體報導立場。
|
22 |
我國電子書產業政策的調整與建議 / Adjustment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e-Books industry policy辛志鵬, Hsing, Chih 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資訊科技的革新,電子書成為出版業的新寵兒,因為它具有許多紙本書所沒有的優勢,並且能提供更多元的內容呈現。蓬勃發展的區域大都有市場廣大、數位內容豐富,以及政府支持等特性,歐美地區發展已接近成熟,亞洲各國則迅速追趕中。
反觀臺灣,台灣目前的出版業者只是把電子書視為紙本書的數位化版本,忽略了電子書的潛在發展性,而大部份的消費者還是習慣進行紙本閱讀,在電子與紙本的內容相同的情況下,還是以選擇閱讀紙本書籍為主。更可惜的是,政府與民間雖努力推動,但在政策上尚未制定完善,對數位出版概念之缺乏,使得台灣的電子書產業無法蓬勃發展,整體市場躊躇不前。
本研究瞭解電子書產業之相關政策、市場發展趨勢、數位出版流程改造面向對於數位出版產業的影響後,其研究目的包括「產業發展狀況分析」、「數位出版改造模式與傳統出版業應對方式為何」、「我國電子書政策的調整與建議」。
在研究架構中,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專家訪談兩種方法進行,第一階段先利用文件分析法進行,針對電子書定義與介紹、相關政策與獎補助辦法、產業及數位出版製作流程改造進行分析,以統整各種相關政策與獎補助辦法之狀況、蒐集產業發展趨勢為何以及分析數位出版製作流程改造為何。第二階段透過專家訪談的方式,了解目前政策與獎補助辦法對業者產生的效益為何、市場發展趨勢對業者投入產業的影響為何、進行出版流程改造對業者的困難及影響為何,以及透過電子書平台業者了解目前電子書市場狀況。
結論與未來建議中,將電子書產業納入數位內容產業做說明,以四大構面做分析。產業組織政策,了解到政策的推行對於產業的影響,希望透過政策的制定,能建置更好的發展環境;產業結構政策,依市場問題、定價問題、數位化成本、出版社優勢及技術標準劃分,提出分析與建議;產業技術政策,對電子書及數位出版流程分析,出版社當前最應建立的是數位化之概念,並擁有數位出版編輯之能力以及數位發行企劃之能力;最後為產業區域佈局政策,本研究提出傳統出版業面對電子書數位出版時可能面臨之困難。
最後,對於未來電子書數位出版的發展,分別在「政策法規」、「出版流程與數位授權」、「人才與觀念培養」、「培養閱讀人口」、「推動重點」這五方面提供建議,提供後續研究者、對數位出版方面有意願投入或開發的業者與政府單位做為參考。
|
23 |
新聞報導和公關稿之主題框架及風險訊息差異:以腸病毒為例 / Issues frames and risk messages of news releases and news coverage during the Epidemic of Entrovirus姜采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腸病毒為案例,分析腸病毒新聞報導的主要消息來源和新聞觀點為何,並比較疾管局公關稿和新聞報導對腸病毒的論述框架和訊息脈絡。此外,本研究亦配合「風險」概念,分析公關稿和新聞報導在腸病毒的各項風險相關資訊上,提供的頻率和資訊類別是否有所差異。透過上述分析比較,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專業訊息比例特別高的健康傳播領域中,新聞會以那一類消息來源為主,以及公關稿和新聞報導在同一健康議題的內容陳述和訊息提供上,是否會有所不同。
本研究選擇病情最嚴重的2005和2008年作為分析時間,共蒐集56則疾管局公關稿和929則新聞報導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 腸病毒新聞的主要消息來源為政府單位(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及醫護人員。2. 腸病毒新聞最常出現偏向政府單位的新聞觀點。3. 腸病毒新聞的主要框架為「疫病的流行病學描述」,其次為「相關疫病的預防和保健資訊」;腸病毒公關稿則最常以「相關疫病的預防和保健資訊」為主要框架,其次為「相關疫病概論」和「疫病的流行病學描述」;公關稿比新聞更重視腸病毒的醫學概論和預防保健等偏重知識性和專業性的訊息。4. 新聞報導最常以風險訊息為主要訊息脈絡,公關稿則最常以預防訊息作為主要訊息脈絡。5. 新聞報導和公關稿最常提供的腸病毒相關風險訊息為疫區、感染人數、易受感染族群、相關病理概念、預防方式和建議、以及治療方式和可採行的措施;就總體而言,腸病毒公關稿所提供的腸病毒相關風險訊息,比新聞報導多。
|
24 |
自殺事件的媒體再現──以2004年四報為例陳若齡, Chen, Jo-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殺事件的報導在近年引起重視,主要是因為不少國外研究發現,自殺報導可能引起模仿效應,它會為易受影響、有自殺傾向的個人,提供真實的生活模式。根據再現理論,媒體在報導自殺事件、解釋自殺成因時,往往不可能反映真實,而當媒體所再現的是一幅扭曲的自殺圖像時,這些新聞報導不但無法幫助讀者真正瞭解自殺成因和防治方法,反而可能對某些有自殺傾向的人們提供模仿的途徑。
因此本研究分別從「新聞報導特色」、「新聞處理方式」、「訊息傳遞類型」,探究國內四家主要報紙自殺事件的報導,旨在瞭解:一、報紙如何報導自殺新聞,呈現的內容為何?;二、報紙新聞如何再現自殺,建構了何種自殺「真實」?三、報紙報導自殺時,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透過內容分析法,本研究發現,四報在新聞報導特色上有:一、選擇性報導自殺;二、強調特殊自殺類型;三、為自殺者貼上道德標籤;四、簡化且聳動的報導。在新聞處理方式上則顯示:一、討論及配合說明自殺問題的相關新聞不足;二、自殺新聞所在版面及位置過於顯著;三、近半數的自殺新聞都會搭配照片,呈現方式以特寫和中景為主,內容以「無自殺者現場」和「自殺現場之自殺者」較多。在資訊傳遞類型部分顯示:一、自殺防治資訊不足;二、缺乏對自殺問題的深度討論。另外比較四家報紙發現,以《蘋果日報》和另外三報差異較大,雖然傳遞不理想的自殺訊息比例較高,卻也比其他三報更常傳遞有助於防治自殺的訊息,但綜合來說《蘋果日報》的自殺頭條、照片數量和面積都較另外三報多出許多,且好採用特寫及自殺者在自殺現場的聳動照片。
本研究發現提醒新聞實務工作者,自殺新聞可以具有感染模仿效應,因此在新聞價值取捨間,應從道德層面去思考,減少不必要的自殺過程和手法描述,不要重複且持續報導自殺事件,也不要過度渲染美化名人自殺,要盡可能去反思既有報導方式所帶來的社會影響,設法提供多元且有助減少類似自殺發生的資訊,不要將自殺事件視為一般社會新聞來報導,發揮媒體的社會責任。
|
25 |
國會助理角色扮演對工作態度之初探吳家仲, Wu,Chia-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會議事一直是民主國家運作的核心,在我國立法院的議事效率議事逐年受到重視的一個議題,國會助理正是影響國會議事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國內有關國會助理工作及其角色的文獻卻是較為缺乏的,因此本研究欲從質化與量化研究之角度,進行深入探討。
本文首先蒐集整理國內相關重要書籍、期刊、論文,依照文獻探討之結果發展問卷進行問卷調查與深度訪問,並於文中針對質化與量化分析之結果進行討論。本研究發現,我國的國會助理主要包含「價值追求」與「價值中立」兩類型,並且助理之服務傳遞是會受到「個人理念」、「不同職務」與「資源多寡」而有所不同的。期望本研究,在實務上,能夠做為立法委員在管理其助理與立法院進行國會助理制度改革上的參考之一事例。
關鍵字:國會助理,角色扮演,工作內容,工作態度
|
26 |
台美汽車雜誌廣告品牌個性文化構面、廣告表現之差異比較研究施哲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台美兩國汽車廣告之表現方式、品牌個性以及文化價值的差異,希望能藉由本研究對於台灣與美國兩地文化價值有更深入的了解,並透過不同品牌廣告分析其個性的塑造,此為本研究問題所在。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以1998年到2004年之汽車雜誌為研究對象,進行跨文化之比較分析。本研究發現,台美兩國的汽車廣告表現並無明顯的不同,均是以「理性方式」做為訴求主軸;而在品牌個性中,台灣所表現的「稱職」與「粗獷」面向均高於美國部分;而在文化價值部分,台灣則展現了較高的「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個人主義」、「群體主義」與「柔性作風」,而美國汽車廣告的呈現則是較為積極的「剛性作風」。
另外,對於不同品牌的廣告加以分析,研究發現廣告表現並不會因為品牌不同有所影響,仍舊是以「理性方式」來傳達訊息;在品牌個性的部分則發現,整體汽車產業仍舊是以強調功能/表現的「稱職」面向為主,僅有Benz汽車在「刺激」與「平和」面向上有較突出的表現;而在文化價值的表現上,則發現Benz提供較多的廣告資訊來降低消費者的疑慮,並常以受到他人尊崇的方式來傳達品牌訴求,故在文化價值的「不確定性規避」、「群體主義」與「柔性作風」表現較為強烈。
|
27 |
由Jean Cohen之法律新典範論我國電視負面廣告內容之管制 / 無陳彥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廣電媒體的內容管制在各國都是具爭議的議題,對主管機關而言十分棘手。廣告內容在電視頻道上播放也屬於內容管制的一部分,商業性言論受憲法保障,雖然言論價值較低,不等同於一般政治性言論,但這不代表廣告不能激發創意、啟迪思想,而任意被否定其價值。
近年來線上遊戲興起,遊戲廣告內容往往訴求女性身體或是言語中帶有性暗示的雙關語作為吸引玩家目光,我國主管機關NCC卻時常因為對可能違反「公序良俗」的廣告處分與否,承受質疑的兩難。
本文認為,現今以實證法典範為主的法律架構,其「命令-控制」的模式缺乏與社會產生良好的互動,使適用法律的主管機關往往過於武斷,而使人民無所適從。在法律典範的移轉中,新的社會法典範強調法律不應直接由上至下的制定、適用;而是應更強調與社會的互動、讓社會意見參與、並促成良好自律,將可減少因為大眾價值判斷的歧異,造成國家主管機關每每遭致爭議。
社會法典範的大師Gunther Teubner教授融合了Selznick的回應型法律、Luhman的系統論和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建構他所謂的自生性法律體系(Reflexive Law)。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ean Cohen則是把社會法典範更往前推進的關鍵人物,其2002年的著作「Regulating Intimacy:A new legal paradigm」中改良了Teubner教授的理論,認為必須加強「自律的規制」(regulation of self-regulation)-人民在私領域的自律並非只是一味強調去規制化(deregulation),自律也必須要在國家法律的外部大框架下受到規範;此外,自律和國家法律必須產生一種良好的互動,所以Cohen教授以自生性法律為基礎,加入了Habermas的互生性(co-original)想法,認為國家法律和私領域自律之間是相互生成的,國家並非單純讓社會自律無限制發展,更要去健全讓社會自律發展的環境;相反的,社會自律的創設反過頭來也將充實國家法律的內涵;Cohen並且強調規範性原則在自生性法律體系的重要。
最後,本文以Cohen的理論檢視各國先進立法例,並對目前我國的制度提出建議。
|
28 |
廣告內容服務模式研究 / A study on advertising content service郭慧敏, Kuo, Hui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廣告傳播產業在台灣發展數十年來,歷經整合傳播時期、媒體公司引進、數位環境趨勢等嚴峻考驗,無論是傳播工具的變化或利潤的解構,都像一波波巨浪來襲。台灣廣告公司的服務模式在1985年開放外資廣告公司進入以後,已與國際接軌及同步,但由於數位時代的來臨,即便是國際廣告集團,依然同步面對衝擊。
本研究旨在探討廣告內容服務因應數位環境的丕變,所產生本質上的差異,從中找到廣告公司新的服務模式;由分析歷年來廣告公司面對的主要競合者:媒體公司、數位公司,在廣告內容服務上的定位及核心價值,到新型態內容服務公司的可能性,期望重新找回品牌管理的初衷,提供廣告傳播相關行業從業者一個客觀的參考依據。
|
29 |
檔案線上展覽網站設計及內容分析研究 / The study on online archival exhibition design and content analysis游輝彥, Yu, Hui-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博物館發展出線上展覽,突破了傳統博物館之展示形式,為觀眾提供更多元化的參觀服務模式。結合了多項科技的視聽娛樂及效果,使用網際網路的傳播功能,為觀眾提供方便且不用出門就可看見展示。
檔案館亦是如此,透過線上展覽的呈現,讓觀眾不必親自到館就能觀看展覽內容,節省了車程與時間上的花費,更添加檔案館本身的知名度。線上展覽方式提供一個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的展覽,讓參展民眾從線上互動中學習知識與歷史,進而更加深入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研究旨在藉由國內外檔案線上展覽網站功能相互比較,對國內未來檔案線上展覽網站之建置提出相關建議。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法,透過研究者設置的評分指標,分析國內外檔案線上展覽網站之功能。研究結果顯示,國外檔案線上展覽網站整體平均分數優於國內,但並非所有指標都高於國內,國內檔案線上展覽網站在展覽消息的提供與更新、相關連結的提供、互動遊戲與活動等三項指標上優於國外。另外,國外檔案線上展覽網站有些許功能可供國內參考學習,如:一、檔案線上展覽網站與母機構設置在同一網站。二、建立Blog或是社群網站提供更多相關主題資訊與教材。三、提供相關商店販賣一些文創產品。四、在Google Arts & Culture建立網站。
本研究建議國內檔案線上展覽網站未來五項可改進的方向:一、提供展覽最新消息。二、建立完整的輔助導覽功能。三、提供展覽資料的豐富性。四、互動性再提升。五、跟隨使用者進行推廣。 / Nowadays, with technology advancing greatly, museums have developed “online exhibition,” which breaks through its former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forms of display and have the intention of providing audience with multiple touring services. Online exhibition combines several technological entertainments and effects together and communicates by the means of the Internet so as to make audience view the exhibitions easily without going outside.
This convenience also can be seen in archives.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online exhibition, the viewers no longer have to get to the museum in person for any themed exhibition, which spare them their road trip and time and even promote the archive’s popularity. Online exhibition provides exhibitions beyond the space and time limitation, thus acquainting citizens with knowledge and history through online reaction as well as understating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omestic archival online exhibitions after comparing functions among domestic and foreign websites of archival online exhibition.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approach, this study sets assessing indicators to analyze aforementioned websites.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foreign websites of archival online exhibitions is higher in average scores than domestic ones. However, not all of the indicators of foreign websit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domestic ones—the indicators of “the news offering and update,” “the offering of relative links,” and “services of interactive games and activities.” In addition, some functions of foreign archival online exhibitions are outstanding enough for us to learn from. First of all, the foreign archival online website is structured within its parent institution. Secondly, Blogging function o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re established so that more relative information and teaching materials can be provided on foreign websites. Third, there are good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sold in certain stores. Finally, the foreign archival online exhibitions also construct their website on Google Arts & Culture.
This research proposes five suggestions to domestic archival online exhibitions for future improvement. First and foremost, they could provide the news update service. Secondly, they could construct sound and comprehensive assisting touring services. Thirdly, they could enrich the content information of their exhibitions. Next, they could improve the interactive aspect of their online exhibitions. Lastly, they could further promote their online exhibition by means of their existing users.
|
30 |
從跨媒體看日本角色經濟發展之研究 ─以精靈寶可夢為例─ /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business in Japan from the aspect of media mix : a case study of Pokemon series林庭羽, Lin, Ti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進入20世紀後,文化經濟在現今常被討論與學術研究外,媒體發展進步的背景下,相關的文化產業嶄露頭角、在各個國家重視下以不同樣貌發展。
在日本方面,文化產業被稱為內容產業,而在此廣為人知的產業中從漫畫、動畫到遊戲等,皆擁有著高知名度,其中負責內容詮釋與表現的角色在日本國內更是自己擁有了穩定的市場,同時也是日本市場特殊的產業現象。另一方面,內容產業中媒體之間的聯繫亦十分成熟、以跨媒體為架構所策劃的企劃可以隨著一部作品的產生,便能立刻發展出各式各樣相同中心概念但不同詮釋方法的商品,達成不同層面的經濟利益回收。
在跨媒體與角色經濟等日本內容產業特殊現象生成以至於成熟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足以代表產業運作的成功案例作品,其中以從遊戲為起頭,橫跨漫畫、動畫等多個產業領域的「精靈寶可夢」最為著名,不僅僅在日本,歐美國家對其的認知度也可做為對日本內容產業的印象代表。
本研究希望從理論定義到產業運作,梳理跨媒體在日本內容產業的變化以及角色經濟發生背後所支撐的架構,找出至今為止不同層面的分析,最後再透過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討寶可夢的成功及運作之中又與跨媒體、角色經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
|
Page generated in 0.25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