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30
  • 225
  • 27
  • 5
  • 2
  • 1
  • 1
  • 1
  • Tagged with
  • 262
  • 262
  • 138
  • 83
  • 64
  • 56
  • 56
  • 55
  • 48
  • 44
  • 41
  • 41
  • 40
  • 39
  • 3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51

台南市地方財政之研究

王耀斌, WANG, YAO-B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研究台南市之財政收支,有關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本文之動機與目的,以及資料來源與文章之結構。 第二章為都市財 政之基本理論,介紹財政收支之劃分,並論述地方財政最主要之稅收─財產稅,同時 探討準公共財與環境財。 第三章為台南市之財務行政。先將台南市之財務行政作個簡介,其次探討台南市庫款 集中支付制度,最後再將屬於主計部門之預算與決算加以論述。 第四章為台布市財政收廿結構分析。將台南市歷年之經費支出與財源籌措情形分別作 詳盡之分析。 第五章為台南市財政部問題之癥結及其解決之道。指出台南市財政收十之問題所在, 並提出解決方案。 第六章為結論,將本文作個總整理,並提出結論。
152

高雄市改制後首屆議會議員功能表現之研究

石兆振, Shi, Zhao-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議會是民主的象徵,法治的泉源,要貫徹民主法治的精神必須從認識議會,重視議會 與健全議會開始。 高雄市自民國六十八年改制為院轄市之後,萁地位益形重要,在地方自治史上值得研 突之重要性更形增加,基於此項原因,筆者選擇改制後的高雄市議會作為研究對象。 本論文共分七章十八節約十萬字。第一章緒論,分為四節,分別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 、研究方法、理論架構及市議會之沿革與改制後市議會之組織職權狀況。第二章高雄 市議員之選舉與組成分析,分兩節,前者乃就高雄市議員之產生過程作一說明,後者 乃在分析本屆議員之背景與競選態度。第三章高雄市議會與民意、政黨、派系、壓力 團體之關係與作用。分四節,乃分析民意如何影響市議員,政黨在議會中之組織、領 導作用和本屆議會是否有派系,其影響如何﹖以及壓力團體影響議員功能表現程度如 何。第四章府會關係,分三節,先從理論、法規等方面來研究改制後高雄市府會關係 之型態,次就二年來府會關係之實際狀況加以分析,最後探討影響高雄市府關係的協 調機構。第五章市議員職權功能表現之實際情形,分三節,先分析市議員對本身職權 及市議會功能之認識,進而從議員職權行使之實際狀況來檢討本屆市議員的功能表現 。第六章市議員功能表現之評估,從系統理論的觀點來評估市議員的職權功能表現。 第七章結論,綜述述本論文之研究發現,並作綜合檢討。
153

日本地方財政之研究

陳靜妹, Chen, Jing-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美國蕭普(Shoup) 顧問團之建議 、所改革、確立的地方財政制度內容。 第一章為序論、並說明日本戰後之政治體制,與地方公共團體類別。 第二章、討論日本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各種關係。 第三章、說明日本地方財政的支出結構及其演變。 第四章、說明日本地方財政的收入結構。 第五章、討論日本地方財政的調整制度。 第六章、研究日本地方財政近年來所發生的各種問題,及其對策。 第七章、結論。
154

台北市地方財政之研究

林慶隆, Lin, Qing-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家之富強,建築在國家雄厚財力與健全財政基礎上,先總統曾謂:「財政為庶政之 母」,可知市政建設端賴財政之有效支援及健全之財政組織體系,從市政結構中可以 顯示市政建設的方向,也可估測市政發展的限度。台北市為工商型都市,具有地方財 政之特性,本文擬研究台北市財政組織體系及收支情形,並對公有財產管理加以探討 。 第一章:說明研究本文動機目的及探討的範圍。 第二章:簡述地方財政基本觀念與認識。 第三章:說明台北市改制院轄市前後財政組織之差異及現行國地稅務機構組織體系之 概況,並與德黑蘭市、洛山磯市及擅香山市之稅務組織體系加以比較,針對其缺失提 出建議。 第四章:敘述台北市財政收支結構情形,面對市財政漸入困境,提出因應措施藉供參 考。 第五章:敘述台北市公有財產運用及處分情形,並提出必進之看法。 第六章:匯總與結論。
155

地方政府執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研究

張清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地方政府在此一政策執行過程中的角色與功能,主要包括:1.探討地方政府執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執行條件;2.分析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組織(地方教育主管機關)之執行情形;3.瞭解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標的團體(國民中小學)之執行情形;4.探析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之成效與影響因素。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對象為地方政府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工作之相關人員,有效樣本為417人,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地方政府執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調查問卷」,使用之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考驗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訪談對象則立意選取教育部行政人員、地方政府教育局人員、國民中小學校長共6人。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條件之分析:1.政策的推動時程規劃不夠充裕,2.課程內涵結構意見分歧,3.增加學校彈性自主空間受肯定,4.政策推動人力資源不足,5.教育部經費資源投入有待提升,6.行政配套措施有待改善。 二、執行組織執行情形之分析:1.地方政府執行人力及經費不足影響推動成效,2.地方政府課程政策執行組織具有代表性,3.地方政府課程政策規畫良好,4.地方政府執行課程政策配套措施有待繼續努力,5.地方政府辦理之教師研習具有成效,6.地方政府執行人員瞭解課程內涵及相關法令規章,7.地方政府執行組織主管瞭解九年一貫課程政策,8.地方政府課程推動組織能促進課程政策的落實,9.地方政府課程輔導團能夠協助教師成長。 三、標的團體執行情形之分析:1.學校執行課程政策之人力及經費不充裕,2.社區資源投入不充足,3.學校執行課程政策之組織具有代表性,4.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運作正常但實質功能不大,5.學習領域小組運作良好,6.學校辦理之研習能協助教師專業成長,7.校長尚能發揮課程領導,協助課程政策執行,8.學校人員皆相當瞭解九年一貫課程內涵與法令規章。 四、政策執行成效之分析:1.教師具備良好的選擇教材能力,2.教師教材編輯能力尚稱良好,3.教師課程統整能力尚稱良好,4.教師具備多元評量的能力,5.教師多具協同教學能力但未廣泛運用,6.教師行動研究能力尚待提升。 五、標的團體執行情形是影響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成效之主要因素。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地方政府、國民中小學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and function our local government play during and after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policy. The study means to discuss several key concepts including implemental conditions and status quo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related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local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the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The concrete effects and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are explored as well.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are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A total of 417 samples were adopte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Besides, 6 determined interviewees includ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ficials, administrators in the local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present of school. The significant results and finding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Implemental conditions and status quo of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policy: (1) The implemental timing of the curriculum policy was not planned well. (2) The content structure of the curriculum was divided and incomplete. (3) The idea to increase school’s flexibility and autonomy is approved. (4) Source and efforts involved are not sufficiently enough. (5) Governmental annual budgets should be reorganized and audited. (6) Related policy and measures should be reconsidered. 2. Implemental efforts and effects of local government: (1) The effects are reduced because of the insufficient on manpower and budget. (2) The chosen local imple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representable. (3) The curriculum planning is fine. (4) More related measures should be added to make the curriculum policy complete. (5) The effect of teachers’ retraining program is efficient. (6) The individual personnel on local government understand policy content and laws well. (7) The every authority on local government realizes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policy well. (8) A powerful organization can push and enforce the accomplishment on curriculum policy. (9) Local curriculum group will guide and provide assistance to teachers,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teacher growth. 3. Imple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1) The involved manpower and budget are insufficient. (2)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are not completely involved. (3) The organizations chosen to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policy at every school are representable. (4) The Committee of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workable but not functional essentially (5) The operation of Learning Areas Team works out. (6) The training programs every school launch will provide aid to teachers and so as to a better teacher growth. (7) Principal plays a leading role to smooth the curriculum policy implementation. (8) The individual personnel at school understand every policy content and laws well. 4. Effects on Policy: (1) Teachers mostly own the ability to make professional decisions on materials. (2) Teachers own enough ability to edit and organize materials. (3) Teachers own the ability to make curriculum integrated. (4) Teachers own the ability to do multi-evaluation. (5) Teachers mostly own ability to do co-teaching, but such method is not adopted broadly. (6) Teacher’s ability to participate action research should be trained and promoted. 5. The fundamental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effect and success of the Nine-year Curriculum Policy is the inde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very targeted school. Base upon the results mentioned above,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the authority concerned, local government, and schools at every level. Several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recommends and proposed.
156

選樣偏誤模型在選舉預測上的應用

周應龍, Chou, Ying-L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認為,在調查訪問中,選民是否表態並不是隨機產生的,一旦不表態的選民是因為某些因素而導致其不表態,只以表態者所建立的模型便存在選樣偏誤的問題。因此本研究便是希望經由處理「選樣偏誤」的問題之後,可以得到一個足以代表母體的正確投票模型,筆者將之稱為「選樣偏誤模型」,再利用「選樣偏誤模型」中校正後的參數估計值去推估未表態選民的投票意向,以得到更準確的選舉預測結果。 針對五次選舉(2001年台北縣長選舉、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2000年及2004年總統選舉)所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當我們未校正選樣偏誤時,我們可能高估給予不同候選人較高評價者之間的差距、藍綠政黨認同者之間的差距、統獨支持者之間的差距;同時也高估了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與省籍的影響。因為願意回答自己投票對象的受訪者,往往是政治偏好相當確定且較強烈的選民,當我們在建構模型時,若只掌握了這些政治偏好較強或較確定的表態者,而忽略政治偏好較弱或較不明確的不表態者,我們極可能高估自變數對應變數的影響。 整體來說,本研究所設定的選樣方程式能夠在勝負差距較小的選舉中,掌握到影響選民是否表態的因素,進而使得選樣偏誤模型發揮校正的功能,在勝負差距較小的選舉中,選樣偏誤模型所預測的候選人得票率,比傳統probit模型來得準確,四個模型的預測得票率與實際得票率的誤差,最小為0.59%,最大也只有1.16%而已。
157

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

廖桂敏, Liao Kuei-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民國六○年代中期起台灣面臨國族認同和政治權力的對峙、產業結構轉型的壓力、地方傳統文化流逝及傳承的焦慮等相互糾結之危機,政府首先於文化政策角度回應,「社區總體營造」即是政府自民國八十三年起大力推動的因應政策,此一政策之重要核心為「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之操作,為地方提供積極支持「社區總體營造」的經濟誘因,相關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亦陸續推出;近年來,台灣面臨資本全球化更劇烈的社會轉型壓力,政府更積極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民國九十一年自行政院游錫堃內閣就任後,提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為施政主軸,其中將「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列為重點之一,並加重以地方文化結合產業發展面向切入社區營造工作,彰顯出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動為我國政府現階段為地方文化再發展、振興地方經濟,以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重點工作。 在此一政策發展下,值得探究地方文化產業為一種以地方文化為基底之產業發展形態,然經濟成長之一元化慣性追求一直是台灣過去發展軌跡的主要思維模式,因此疑慮這樣之思維下,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是否會本末倒置以經濟效益為最主要、甚至為單一之指標及考量,或以觀光客人數為發展鑑定指標,而致使在發展地方文化產業的同時會犧牲其環境生態、生活品質,甚或戕害地方原有文化資產,而不利文化主體性之落實。而各別地域之間因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及環境條件,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內涵也必然因地域而異,而有多元而複雜的呈現。據此,本文研究目的乃嘗試對單一地域-美濃鎮之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現況做一清楚的描述、記錄及建構其走向,分析此一發展下是否呼應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理念,對地方經濟及文化層面上的衝擊為何,以及挖掘所面臨之阻力及困境,據以提出值得批判與檢討的策略及定位,期能對個案地方文化產業之推動產生影響力及應用性,並為台灣地方永續發展提供可能的方向與借鏡。 在章節安排上,本文共分為六章,茲將其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文獻檢閱、研究架構與流程、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作為後續各章節研究導引之基礎。 第二章 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理念與脈絡 論述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理論面,以及政策面興起與開展之歷史脈絡。第一節析論地方文化產業之意涵並釐清其推動之價值,以利本文後續個案實踐情形之解讀;第二節闡釋我國地方文化產業相關政策在如何之歷史時勢下興起與開展;第三節彙整歸納行政體系就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所提出之相關政策之歷史回顧及現況,以有助了解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在整體政府施政所處的位置。 第三章 個案分析(一)-美濃鎮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背景與歷史時勢 論述個案在地方文化產業上之發展背景與發展之歷史機緣與因素。第一節就美濃鎮歷史地理及產業發展背景作一交代,以期對美濃鎮有一基本之認識,並明瞭近年來在產業發展上所面臨之問題;第二節闡述文化認同乃支撐地方文化產業永續發展之基底,美濃鎮至今一甲子菸葉種作所蘊含之集體記憶,以及經歷長達七、八年之反水庫運動,地方文化質素被提煉出而建構再生具有集體性象徵與文化認同符號之脈絡;第三節闡述美濃鎮觀光發展之優勢,以及地方基於延續與提升此一既有優勢而納入反水庫運動之訴求中,建構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願景之此一發展脈絡。 第四章 個案分析(二)-美濃鎮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文化經濟分析 論述地方文化產業之理念在美濃鎮是否啟動與啟動後之實踐情形。由第一至三節分別就美濃鎮發展文化觀光、舉辦文化活動、經營傳統及特色產業之發展脈絡、呈現之樣貌做一描述與記錄,以及探析此一發展下對地方經濟及文化層面上之衝擊。此外,地方整體景觀風貌的營造、相關措施,以及產業體系之良性互動與整合下,方能強化整體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第四節就此加以闡述,以明美濃鎮整體發展地方文化產業之條件及面臨之侷限性。 第五章 個案分析(三)-美濃鎮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主體分析 美濃鎮未來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未必能循著第四章所建構之軌跡邁進,因美濃鎮各主要權力集團人際網絡之互動關係及既有資源之運用,決定了美濃鎮為何、如何發展地方文化產業的基本策略與樣貌。據此,本文第五章就美濃鎮公所、農會,以及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人際網絡互動關係及既有資源運用情形做一探討,以明美濃鎮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主體,方有助於釐清未來美濃鎮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可能走向。 第六章 結論 就前述各章節之論述總其成歸納結論。第一節歸納出研究發現;第二節就研究發現提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策略與定位,並可作為後續研究之面向。
158

閻錫山與戰前中國政局(1931-1937年)

黃毓芳, Huang ,Yu-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經北伐與中原大戰後,中國表面上儼然已形成一個統一局面,此時日本恐怕中國統一在即,從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逐步加速其侵華速度。但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政府,盱衡國內外情勢,認為此時中國國力不僅無法應付與日本的作戰,還須防患共黨勢力的日益擴大。故一方面持續進行剿共以安內的政策,另一方面則拖延與日本直接交鋒的時機,好爭取建設時間與國際援助。 除了日本與中共的威脅外,中央面對地方實力派林立,也須應付他們藉抗日反蔣為號召的挑戰。中央認知自己當時對這些地方勢力尚無立即降服的能力,所以只要這些地方實力派願意在表面上投誠中央,中央也選擇盡量與之合作, 並透過鼓吹安內攘外政策,期望他們協助中央對付日本與共黨,可見地方實力派在戰前的態度與角色是影響政局發展的一個關鍵,本論文擬以閻錫山為個案,討論地方實力派對戰前政局的影響及其與中央的關係。 閻錫山歷經民國19年的中原大戰後,與蔣的關係跌蕩到谷底,最初蔣一時無法容納閻,力逼出洋, 可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卻打亂中國的政局發展。在日本侵略與寧、粵分裂的雙重壓力下,蔣爲尋求國內團結,回應合作呼聲,只好允許閻重返山西,進而接掌山西政權。故閻這樣的政治命運轉折,無異象徵國民政府在日本侵略的衝擊下,如何遷就時勢以接納原本水火不容的地方實力派,營造國內團結景象,所以本論文以閻錫山為研究對象,是了解中央對地方實力派關係的一個很好例子。閻自民國初年起就開始統治山西,力行保境安民政策,對山西的影響力相當深遠,自立為王色彩尤為鮮明,這種扎根地方型的地方實力派,歷經民國以來詭譎多變的政局情勢,政治經驗豐富,我們可從其應變方式與政治手腕的運用,更加認識戰前政局的複雜面貌。 另外,如就戰前時局來看,中國在東三省、熱河相繼陷日後,山西、察哈爾和綏遠頓時成為保護平、津的重要抗日前線,閻及其遍佈察、綏等地的舊屬勢必對華北、西北軍事造成一定影響力,閻的舉措是日本、南京中央與中共三方面勢力的注意焦點之一,顯現閻在戰前確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除緒論與結論外,主要章節如下: 第二章「中原大戰後與中央關係的轉變」,旨在說明戰後閻如何從政治生涯谷底重回山西掌權的過程。可觀察政局演變促使閻、蔣關係再次變化,藉以認識閻的應變能力與蔣的考量。並且透過山西軍權的爭奪,了解閻如何重新穩固山西領導權。 第三章「抗日事件中的態度」,是從戰前國內三次非閻主事或發起的反日事件為切入點,側面了解閻的立場與態度對事件或政局造成的影響。這三次事件中,察省與兩廣皆是地方藉抗日以反蔣的事變,閻也是一位地方實力派者,介於其他地方實力派與中央之間,從其立場反映閻對時局的認識。華北事件雖由日本發動,但閻的立場、態度也可幫助我們認清閻與日本、其他地方將領、中央間的多角關係。 第四章「等距方針的調整」,說明因為山西受到日本、共軍的直接威脅,無法再沿用其舊有的「等距方針」政策,所以在共軍入晉、綏遠戰役及西安事變中,與中央、中共的關係時有調整與變化。認識閻的變化,可幫助統合分析閻的政治性格,並了解中國內部聯共反日的風氣已然形成。
159

貪污、規費、白手套:昆山的租金分配制度 / Converting the Rents: The Profit-Sharing Mechanisms between Taiwanese Investors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Kunshan

林金燦, Lin,Gints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尋租理論認為當政府有職權得以創造超額利潤、且企業為複數時,企業除投入成本進行尋租外,會產生重複投入成本競租的後果,直到超額租金耗盡為止。但無法解釋,何以在中國政府干預市場嚴重的情形下,為何總體經濟與企業投資、獲利均保持高度成長?經由筆者實際走訪昆山進行調查後認為,尋租相關的賄賂及交際行為在具政治風險的情況下確有削減。但相關支出及支付對象乃以合法的方式固定下來,並非消失。本文認為此政企利益分配制度包含以下:土地增值的獲利及租金、企業委託報關行的外包支出、土地仲介佣金、招商業績獎金、鎮級地方政府稅收、以及各種明文規定的規費。此種相關支出的固定與合法化,筆者認為此制度有助於企業的成本評估及經營。 關鍵字:尋租、政企關係、規費、利益分配、地方政府
160

地方政府發展學習型組織之研究-以屏東縣政府為例

王文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究學習型組織理論在地方政府實施的各項問題,包括地方政府的特質對於發展學習型組織的影響、障礙與啟示,地方政府發展學習型組織的策略與評估、學習型組織相關理論對於地方政府發展學習型組織的啟示等。研究者透過親自參與協助個案發展學習型組織,並以本身職務之便採用文獻探討、問卷調查、訪談及觀察等四種研究方法,針對個案在縣長的親自參與與領導發展學習型組織的過程與階段性成果,做質性與量化並用的研究。 本研究發現領導者的重視與親自參與否是地方政府發展學習型組織的關鍵,而對於學習型組織的意義、策略與評量之了解與妥適靈活運用,更是發展學習型組織的重點。同時本研究亦發現地方政府必須具備必要之基本條件才能實施發展學習型組織;並輔以充分條件,始能讓發展學習型組織發揮得更加完美。而為一般組織成員所最感困擾的發展學習型組織之障礙「沒有時間」,其實是可以克服的,關鍵在於組織的團隊行動學習是否能夠落實施行。 至於地方政府發展學習型組織的另一個難處「成效評估」,本研究發現採用觀察與訪談結果交互比對的方式,其效果遠比問卷調查的結果來得真實可靠。 地方政府發展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在於與施政策略的融合,透過學習型組織理論與其他妥適之領導與管理理論的靈活應用,讓地方政府發展學習型組織形成一種自然的組織運作方式,則是成熟的學習型組織。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were fac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when it adopted and implemented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 These problems included the influences, obstacles and inspira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when it developed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s of develop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inspirations of related leaning organization theories for local government to develop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re were four research methods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document analysis,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Both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was through his participation and helping the governor to develop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 Pingtung County government to collect the data.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were the processes of participation and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or in develop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results of the first stage of develop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both of emphasis and participation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leader was the critical point of the success of develop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ed them appropriately with good flexibility were the key point of develop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 the mean tim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must owned some fundament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develop learning organization. A perfect operation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was assisted by full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re was no time” was the main obstacle perceiv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when develop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Actually, it could be overcome i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m action learning of the organization was put into effect. Another difficulty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develop learning organization was ” th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This study found if we adopted the results from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nd checked them mutually. It could be obtained a more reliable result than the questionnaire. The art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develop a successful learning organization was to integrate with the strategies of administration. A mature leaning organization was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operated naturally in a daily-based. The local government must combined the theories of leaning organization,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ed them appropriately with good flexibility to develop a successful learning organiz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2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