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我國網際網路資費訂定策略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Rating for Commercial Internet in Taiwan朱其玲, Chu, Ch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為順應國際自由化之潮流,並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師法先進國家之經驗,逐步推動電信自由化,網際網路業務已於八十四年開放,可說是網際網路商業化應用時機的已經來臨;因此針對網際網路業務特性、現行價格訂定之瞭解及檢討,進而針對企業之需求,考量其服務之改進,可預期對今後我國網際網路業務將甚具參考價值。
本研究主要分二大部份,第一部份是網際網路使用基本分析,主要是根據問卷調查法,及業者的實際使用情況,來分析網際網路的使用型態,問卷寄發對象分成固接用戶及撥接用戶二種,固接用戶之寄發對象係以HiNet全球資訊網於84年12月,工商服務欄中之企業用戶124戶全數寄發;撥接用戶是由HiNet之經銷商,隨機取得撥接用戶寄發200戶,固接用戶回收率為18%,撥接用戶回收率為14%。研究的第二部份建立-模擬分析模式,來預估在各種不同的需求預測、服務指標、費率結構時,網際網路服務之營收、成本的變化及其損益平衡之分析,以作為網際網路資費訂定策略之參考。
本研究所得之結論可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網際網路使用者分析:有八成的撥接用戶其引進過程是由報章雜誌得知,近八成的固接用戶其引進過程則是由同業介紹;撥接用戶使用時間在一年內者佔79%,固接用戶使用時間在一年內者佔45%,且86%的受訪企業用戶其研發部門均使用網際網路;撥接用戶與固接用戶使用率最高的服務資源均為WWW,並希望網際網路具傳真之功能;撥接用戶將應時間慢」視為最重要的問題,因接用戶將「安全性的顧慮」列為最重要的問題。
二、使用費率分析及滿意度分析:撥接用戶大致上認為HiNet費率屬便宜,固接用戶則認為基本費、國際通信費,這些費用均偏貴;撥接用戶及固接用戶同對網際網路最滿意的項目為對外連繫方便;撥接用戶選擇網際網路服務業者(ISP)的第一優先考量因素為費率較低及連線服務廣泛,而固接用戶第一優先考量的則為連線品質。
三、使用型態分析:撥接用戶每日的清晨3至10時,為明顯的離峰時段,夜間九時起開始步入尖峰時段至十二時左右;而固接用戶使用者在工作日時使用量較週末明顯為高;每日的下午1至5時為尖峰時段。
四、模擬分析結果:以85年5月為基準點(1)在高成長趨勢下現行費率結構、維持目前之服務等級(C)時,往後預測約第二個月後,可達損益平衡點。(2)高成長趨勢下差別費率、維持目前之服務等級(C)之情形,在預測的第二個月,開始有1%的利潤。(3)高成長趨勢下,差別費率結構、較佳之服務等級(B)之情形,於預測開始的第六個月後可達損益平衡。(4)高成長趨勢下差別費率結構、更佳之服務等級(A)時,於預測開始後的第12個月仍有19%的虧損。(5)中度成長趨勢下,差別費率結構、服務等級(C)時,在預測開始後的第三個月,可達損益平衡。(6)中度成長趨勢下,差別費率結構、服務等級(B)時,於預測開始的第九個月達成損益平衡。
在撥接使用者數達到約10萬戶,固接用戶達到約600戶時,維持目前HiNet的服務水準與費率策略,即可達損益平衡點;為增加收益,可採取離峰時間差別費率策略。但為提昇經營形象及連線品質,以長期觀點來看,似應將目前的服務等級C提昇至服務等級B,於撥接使用者數達到約18萬戶,固接用戶達到約750戶時,並採取離峰時間降價促銷策略,即可達損益平衡點。
|
102 |
台灣汽車產業策略聯盟行為之分析 / The Stud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in Taiwanese Motor Industry彭博詮, Peng, Bo Ch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技術的快速變遷及市場全球化的趨勢,單一企業在有限的資源及時間的限制下,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壓力,難免力有未逮,因此紛紛尋求企業間的合作。然而我國積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導致的市場全面開放,對於長久受政府保護的汽車產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如何提昇國內汽車廠商的國際競爭力,實有加以探討的必要。
本研究乃針對國內汽車產業的現況及汽車廠商國際合作時的聯盟特性,利用四個構面(產業特質、聯盟動機、聯盟策略型態及聯盟績效)來加以描述,經由各構面變數相關性的探討,試圖找出我國汽車廠商所面對的競爭優劣勢,進而發展未來之市場定位。
研究發現得知,汽車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技術」及「資本」,然而我國汽車廠商在這兩方面均較國外車廠落後許多,使得造車技術始終無法自主。因此我國車廠在聯盟動機上主要以技術移轉為主;而國外車廠由於技術以達成熟階段,在其全球化策略考量之下,聯盟動機乃以國際專業分工下之規模經濟為主。在策略型態上則傾向於自主性較低且非競爭性的聯盟。在整體的聯盟績效上以漸近整合策略之合資類型績效較佳;採同行分手及蜘蛛網策略類型者,績效普遍較差。
最後建議政府應投注更大的心力來制定一切實可行的汽車發展方案,另外,針對車廠未來之市場定位上,則建議位於中心組群之強勢車廠適合往商用車來發展;而處於邊際組群之弱勢車廠則適合成為零組件供應中心。
|
103 |
高雄都會區產業型態及其空間分佈之研究 /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pattern and the Sacial distribution of Kaoushion Metropolitan郭寶升, Cao, Pao S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探討高雄都會區產業型態與其空間分佈為目的,首先界定研究地理範圍與產業範圍,且對產業型態與空間分佈的分析方法及其相關研究作一番介紹,並以此對高雄都會區的產業型態、產業結構及空間分佈情形作一通盤性探討。
本研究內容係以區位商數分析高雄都會區基礎性產業;以CES生產函數探討高雄都會區產業型態;以產業百分比、地方化係數、產業雜異化指標來探討高雄都會區產業結構及其空間分佈;以因子分析法來探討高雄都會區產業活動影響因素;最後以群落分析來劃分高雄都會區產業整體活動、工業活動、服務業活動等中心階層。
本研究結果為高雄都會區基礎性產業計有木竹製品業等廿七類,而該等產業經濟型態主要為地方化經濟型態;高雄都會區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但服務業活動已佔了相當大比重;高雄都會區產業活動主要集中於高雄市區,高雄都會區產業發展極不均衡;高雄都會區整體產業活動中心階層以楠梓區、三民區、前鎮區為主要活動中心,高雄都會區工業活動主要分佈在高雄市外緣區域如楠梓區、前鎮區、小港區,而服務業活動主要分佈於高雄市中心區域如三民區、新興區、前金區等。
|
104 |
論「人之解放」--馬克思主義與拉丁美洲解放神學的比較研究 / On Human Liberation劉清虔, Liu,Ching Ch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世紀中葉,在拉丁美洲興起了一股以「解放」為主題的思潮,這股思潮
是在基督宗教的脈絡中發展的,稱為「解放神學」(the theology of
liberation)。拉丁美洲諸國在歷經歐洲霸權國家數世紀以來的殖民,已
感受到強烈的桎梏;加上二次大戰後美國強勢經濟的操控、國內政局的不
穩定、種族問題的嚴重,使拉丁美洲的處境如雪上加霜。基督宗教的神父
、牧師在實際的牧靈工作中看見了整個社會現象中最殘酷的一面:貧窮、
失業、疾病、死亡。上溯其原因,不外乎經濟資源的分配不當、政治的高
壓剝奪人民的參政權利、軍隊橫行致使政權不穩、社會動盪。於是,站在
基督宗教的立場、以聖經為依歸、以社會科學為分析工具,在對所在處境
做深度瞭解後,漸形成一套以「解放」為中心的情境化神學。從一九六八
年「解放神學」定名已來,其最為人注目的,即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在其
理論中的醒目地位。神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法,藉
以理解拉丁美洲的現況。因為,解放神學是從實踐中衍生的神學,強調「
正確實踐優先於正確理論」,故此,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同時,亦傾
向社會主義的社會體制,甚至,較激進者更贊成以革命的手段來推翻現有
不公義的體制。本文基於以上的背景,即以「解放」為主題,以「人性與
社會」為主軸,探討解放神學與馬克思主義的解放觀、其解放方法,及二
者之間的種種關係。全文共一冊,分五章十五節,凡二十四萬字,各章內
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對拉丁美洲的處境作了一番介紹,以作為理論鋪陳
的基礎。 第二章:比較了馬克思主義與解放神學對於「解放」的概念及
範疇。 第三章:則比較二者對於邁向「解放」的方法論。第四章:則處
理二者之關聯性的問題,包括來源與運用,以及其批判。 第五章:從四
個方面對「解放」這個概念與行動提出哲學反省。
|
105 |
食品業廠商在大陸通路選擇之個案研究 / The Case Study-Marketing Channel Choice of The Food Industry in Mailand China許博富, Hsu,Po 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大陸採經濟開放政策,對於各種物資需求相當殷切,大陸市場之大,
是未來各國主要目標市場之一。如何在這大市場中贏得商機,是全世界各
國及廠商的願望。大陸以往是計劃經濟體制與西方自由經濟體制為截然不
同的兩種體制,西方的管理技術與經驗是否能應用在中國大陸上,各國無
不密切注意。對於同樣中國人的台灣,雖然在以往有四十年的隔閡,造成
了觀念上極大差異,但在語言、思想等亦較西方各國了解大陸,因此台灣
具有較大的優勢去開拓中國大陸這個市場。因此,本論文是以台灣食品廠
商在大陸設廠之廠商做為研究的對象,其研究的主題包含有1979年以前
與1979年以後大陸的流通體制、目前大陸食品通路的型態、台商在大陸所
採行的通路策略為何、通路的設立過程以及不同的通路是否會影響台商在
大陸的行銷策略。本研究發現各個廠商在通路的設立過程有所差異、通路
型態的不同並不會影響廠商在大陸所採行之行銷策略。在1993年為止大陸
食品通路的型態有糧食管理站、國營企業的生活系統、副食品商店、糖煙
酒系統、農工商公司、供銷合作社、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食品加工廠及
餐廳、專賣店的設立、自由市場。在1979年以前大陸的通路為計畫性的流
通體制,在1979年以後流通體制隨著經濟的開放而開放,打破過去的體制
。廠商並無偏好某一型態的通路,僅以公司本身過去的經驗、公司的特性
、通路的特性及公司產品來決定。
|
106 |
女性雜誌與女性價值變遷相關性之探析 /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Women's Magazine and Women's alue Change賴珮如, Lai, Pey 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女性雜誌之出現,標舉將女性視為一特定閱聽眾。長期以來,女性受到父權意識型態的限制,權利義務被忽略,依附男性而生活,然而這種不平等的現象,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而有緩和趨勢。而女性雜誌既為一「女性空間」,是否強化傳統的性別秩序,或呈現無刻板印象的性別角色,值得探討。
歷來探討大眾媒介和社會變遷關係的研究者,把其關係區分為三大類,包括反映者、強化者和促動者。但由於大眾媒介內容和社會環境變遷的時間,很難做清楚的劃分,對二者間的關係,至今仍莫衷一是。
本研究以創刊達二十五年的「婦女雜誌」為對象,企圖找出女性雜誌和女性價值變遷間的相關性。在相關研究中,可以發現,女性雜誌中所呈現的女性,基本仍偏向傳統形象,強調外貌、家庭比工作重要,研究焦點多半著重在人物描繪上。本研究則關切女性雜誌中的報導主題,及傳達的兩性價值和形象,是否因時間推移而有所改變。
研究結果發現,「婦女雜誌」中,以生活資訊報導量最多,但其所占比例逐年減少,同時安排位置也多半在整本雜誌的後半部,而偏向硬性的法律政治和社會議題,則呈逐年增加的情形,顯示「婦女雜誌」逐漸脫出傳統的窠臼,不再只把女性的關心焦點限囿在流行上,原屬男性領域的議題也日受重視。
「婦女雜誌」對兩性形象的呈現方式,仍以傳統角色占居主流,而代表較自由開放的形象,在女性方面,呈逐年增加的情形,而男性方面則呈逐年減少趨勢,顯示「婦女雜誌」在描繪女性時,鼓勵朝自由開放方向發展,而描繪男性時,則著重傳統性別秩序,但也鼓勵自由發展。
在兩性價值方面,「婦女雜誌」中所傳達的女性價值,朝向自由多元的方向發展,鼓勵女性做個有主見的人,但在男性價值方面,仍偏向傳統的價值,和根深柢固的男性形象相符合。
從社會背景變遷和「婦女雜誌」的報導內容來看,在民國59年以前,「婦女雜誌」偏向扮演社會變遷的促動者,到了民國60年開始,和社會變遷的時間差距拉近,反映者和強化者的角色開始突顯出來,但因時間不易明確劃分,促動者的角色也不能率爾去除。
從「婦女雜誌」的報導內容來看,在民國59年以前,父權意識型態色彩濃厚,但自民國60年開始,女性角色日益多元化,兩性關係也朝平等方向發展,顯示父權意識型態的威力已逐年減低。
|
107 |
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組織型態及其運作功能之研究 / State Corporation Committee :Organization Form & Function林玉溪, Lin, Yu 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依據民生主義經濟原則而從事經濟建設,係採行國營與民營並行並行
發展為方針,國營事業乃是國家經濟活動的重要一環,回顧臺灣早期經濟
發展的過程,國營事業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國營事業在國家經濟建
設中,多居關鍵與基本工業之地位,且使用資源龐大,其經營之良窳,影
響國計民生甚鉅,因此政府有必要在企業化的原則下給予各事業在管理上
充分的自主;而在經營方針與目標上,更必須給予必要的監督與考核。經
濟部為加強對所屬國營事業之管理,先後成立「國營事業司」、「公營事
業企業化委員會」,更於民國五十八年二月成立「國營事業委員會」,對
部屬事業的業務發展負策劃、研議與督導之責,並促進其企業化經營。近
年來,由於各種情境的變化,如公營事業民營化的潮流、經濟自由化政策
等等,加上部屬事業的營運對於國民生產毛額的貢獻逐年降低,因此,部
屬事業是否繼續由政府營運已受到各方質疑。國營會為國營事業的主管機
關,面對這樣的情境,國營會的角色有必要重新定位。本文依據組織結構
設計與事業管理理論,以及部屬事業的業務特性將國營會的角色,分成營
運管理、營運監督、政策幕僚等三種角色。營運管理的角色,是站在事業
內部的觀點,扮演類似企業組織的總管理機構的角色,推動事業單位企業
化經營。;至於營運監督與政策幕僚角色,則是站在國營事業外部的觀點
,分別扮演監督獨佔的國營事業,確保國家資本有效運用,以及相關政策
的研擬與推動。由這三種角色分別導引國營會未來最適的組織型態調整與
功能運作,而且將影響我國國營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
108 |
「六四」以後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Communist China's Thought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olleges after "June 4"黃寬裕, Hwang, Kuan Yu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六四」以後中共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藉此瞭解中
共四十餘年來意識型態教育失誤的原因、特徵及影響,並對未來中國前途
與大陸青年學生追求民主運動的展望作一預估。本論文約計二十八萬字,
共分六章:第一章,導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方法與範圍、問題
與限制,而為從整體觀點(Holistic)透視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與概況
,加列兩節,即「高等學校與政治社會化」和「意識型態與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理論背景的探討。說明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準
據,並從歷史沿革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徵,進而指出中共正面臨
「大氣候」與「小氣候」的種種衝擊,此乃留給「六四」後中共保守派整
頓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藉口。第三章,戰略方針的取向。透過對「四
項堅持」、「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愛國主義
」和「反和平演變」等思想教育發展戰略的方針,發現此五項工作的方針
取向,仍延續中共傳統的意識型態教育為政治服務的手段。第四章,變革
措施的提出。說明中共為了降低一九八九年學生民主運動的衝擊,特從意
識型態防線的重建、高等教育政策的調整、領導管理體系的整頓、思想政
治理論的再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的更落實,與校園文化環境的控制等六方
面,強化中國大陸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五章,實際成效的評估。
透過對中共實施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果分析,以瞭解其教育理論、
政策與實踐的落差。換言之,中共在改革開放路線和思想箝制的矛盾環境
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經不起考驗的,且其癥結始終未解開,同時更對中國
大陸高等教育造成不良的影響。第六章,結論。首先從檢視中國大陸教育
何以落後四十餘年,其主因是中共指導思想的失誤,以致教育危機日趨嚴
重;其次,反思近四年來中共對高等教育政策所採行的變革措施,乃在箝
制高校師生的思想與行為,如此背道而馳的作為,只會加深大陸教育更多
的失誤;最後,探討中共高等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亦即跳出馬列
教條的框框,走民主中國的公民教育或政治教育道路。
|
109 |
資訊業直接外銷通路策略的探討陳美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內外環境的衝擊之下,台灣的資訊業已經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候了。企業
為了追求長期的利潤及長期的競爭地位,通路的發展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
選擇,而直接外銷通路的發展是最能符合國際行銷導向的國際化拓展模式
,對國際化觸角的延伸具有較大的貢獻。然而隨著公司所面臨內外環境的
不同,較適的通路拓展模式就不同的公司而言,未必相同。究竟那些內外
通路環境因素是廠商在 發展通路時,是較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本研究
裡,曾就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之(不同資訊產品、不同通路涉入程度、不
同通路控制群 @)。實證的結果顯示,公司的因素(通路內部環境)對通
路發展及通路權力來源的影響較大。在本研究中,特別探討產品特性(產
業因素)對通路策略的影響,以個人電腦及監視器為例。在國際行銷通路
上,通路權力結構是否仍存在,通路權力與通路發展型態之間的關係在過
去並未被探討,事實是否存在,能否透過通路的發展來改善通路權力或通
路權力來源。實證的結果顯示, 廠商可透過通路的發展來改善通路權力
來源,然而其改善的效果並 不是非常好。且由於在國際行銷通路上,通
路權力來源與通路權力 之間的迴歸關係的薄弱,使得經由通路的發展所
改善的通路權力來 源,無法傳遞至通路權力,故無法透過通路發展來
改善通路權力。
|
110 |
最低購買金額門檻促銷對消費者購物決策與價格認知之影響 / The effects of minimum purchase requirement promotion on consumers' purchase decisions and price perceptions葉乃綺, Yeh, Nai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探討「最低購買金額門檻」促銷,例如、「滿一千送一百」、「滿三千送三百」等對於消費者購物行為之影響。分為兩大研究主題:研究主題一旨在探討「最低購買金額門檻」促銷對購物決策與認知之影響,透過實地賣場購物實驗,瞭解該促銷能否提高購買金額、令消費者傾向去計算購買商品總價格,及帶來較高之知覺交易效用。
研究主題二則根據研究一中發現「最低購買金額門檻」促銷下消費者會傾向於心中計算總價格之結果,進一步探究該促銷是否會影響消費者對價格的認知,包括如價格記憶的正確性、及內部參考價格的影響,透過型錄購物及電腦網頁模擬購物之實驗來驗證。
根據上述兩大研究主題,本文中進行了三個實驗,皆同樣以提供10%折扣幅度,但未設定購買金額門檻的「九折優惠」促銷來做為控制組:研究一實驗在實際書店賣場舉行,以賣場門口發放三種促銷 (滿一千送一百、滿五百送五十、及九折優惠)折扣券方式,購物結束後再透過購物發票、賣場銷售資料及問卷衡量,瞭解消費者當日購物行為結果。
研究二則透過實驗室實驗法,以商品型錄模擬購物來瞭解消費者在「滿千送百」與「九折優惠」促銷下回憶商品價格正確性之差異;研究三實驗以電腦網頁模擬百貨公司購物,先讓受測者在兩種促銷 (滿三千送三百、九折優惠)情境下購買商品,觀察他們購物接近促銷金額門檻時,購買最後一件商品的選擇結果,之後再請受測者賣回所購買商品,並藉由訂價過程瞭解其內部參考價格水準。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對於消費者購物行為影響方面:(1)「最低購買金額門檻」促銷確實能夠提高消費者購買的金額,符合定錨調整理論 (Tversky and Kahneman, 1974)推論之結果;(2)兩種促銷下的知覺交易效用結果則無法證實,推測由於實驗中「滿千送百」贈送的現金是緊接著消費決策後發生,延遲得到小額利得的感受不夠明顯,使得銀線原則 (Thaler, 1985)無法被驗證。
對於商品價格認知影響方面:(1) 當購買金額超過促銷門檻時,「最低購買金額門檻」促銷下的內部參考價格高於「直接折扣」促銷者;(2)在該促銷下消費者在心中計算總價格的比例明顯高於「直接折扣」促銷;(3)在該促銷下消費者因為必須計算總價格,使得價格回憶的正確性提高;(4)透過內部參考價格間接推估「最低購買金額門檻」促銷在購買金額超過促銷門檻時,有較高之交易效用。 / The present research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the minimum purchase requirement promotions” on consumers’ purchasing behavior. Study 1 examined consumers’ purchasing decisions in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three types of promotional coupons randomly handed to customers: Purchase over $1000 and get a $100 cash reward, purchase over $500 and get a $50 cash reward, or 10% off price discount. Consumers’ invoices from the bookstore’s database were recorded, an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measure transaction value and how these promotions influenced consumers’ shopping spending, and tendency to calculate total expense.
Study 1’s findings show that consumers tend to calculate total expense under “the minimum purchase requirement promotion”. Study 2 and Study3 explored how this promotional type influences on consumers’ price cognition, including price recall accuracy and internal reference price. In Study 2,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used: (a) purchase over $1000 and get a $100 cash reward and (b) 10% off price discount through manipulated catalog shopping. Study 3 was a computer-manipulated shopping experiment, with participants purchasing product in the shopping stage of experiment and selling the products in a later auction to ascertain their internal reference price under two different promotional frames (purchase over $3000 and get a $300 cash reward, and a 10% off price discount).
Major findings about consumers’ purchasing decisions were: (a) as the inference of anchoring and adjusting heuristic theory (Tversky and Kahneman, 1974), consumers increase their spending; (b) the “requirement promotion” improvement of consumers’ transaction value cannot be proved as the inference of silver linings principle (Thaler, 1985) because the time delay was not obvious in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of the influence on price cognition were: (a) “the minimum purchase requirement promotion” had a higher internal reference price than regular price discount with total expense over the promotional threshold; (b) this promotion will increase consumers’ tendency to calculate total expense; (c) consumers have higher price recall accuracy in this requirement promotion; and (d) the internal reference price was used to infer that this promotion might have a higher transaction value with total expense over the promotional threshold.
|
Page generated in 0.02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