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2
  • 212
  • 10
  • 2
  • 1
  • Tagged with
  • 224
  • 224
  • 68
  • 66
  • 57
  • 54
  • 44
  • 42
  • 38
  • 38
  • 37
  • 32
  • 32
  • 30
  • 2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21

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關係之研究

黃文櫻, Haung, Wen-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對於競爭力之探討多著重於探討國家、產業或個別廠商之間的競爭現象,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自由貿易的興起、地方經濟逐漸成為地方政府及許多學者關心的焦點,而在台灣方面,地方自治亦是憲法明定的方向,因此各地方政府為了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人口及廠商進駐,也將競相改善工作及居住環境,以增進其吸引力,因此未來台灣地區都市之間的競爭現象將愈趨明顯,基於此,本文針對都市競爭力深入探討,並以台灣地區作為實證對象,實際計算都市競爭力。另外,製造業為都市基礎產業,因此本文亦針對製造業生產力及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之間關係深入探討,以作為地方政府規劃都市及產業發展之參考。 本研究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份為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文獻回顧,第二部份為台灣地區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現況分析,實際計算台灣地區都市競爭力、製造業生產力、都市化、地方化及專業化現況及排名,並計算此五項變數之間的簡單相關係數,第三部份為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理論模型建構及實證分析,此部份係以文獻回顧所歸納出之都市競爭力及製造業生產力影響因素,建立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之聯立方程式,並以兩階段最小平方法進行迴歸分析,第四部分為結論建議與後續研究。經由本研究之實證結果,得到之結論為: 一、都市競爭力為都市本身吸引居住人口、廠商及經濟活動之區域特質,受到製造業生產力、公共建設、區位及都市寧適性影響。 二、製造業受都市不經濟影響,專業化因素成為製造業生產力之正面外部經濟因素。 三、製造業生產力為都市競爭力的正面影響因素,都市競爭力亦為製造業生產力之影響因素,但民國85年兩者關係出現轉變,即都市競爭力對製造業生產有負面影響。 / The past study of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focu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s, industry or firms.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booming trend of free trading, the local economy has been the concern of many governments and scholars. In Taiwan, local autonomy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recorded in constitution. Local governments will improve the living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to attract persons and capital. The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ities will be clearer. In this study, I will study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ute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aiwan. In addition, manufacturing is the base industry of urban, so this study will als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manufactur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 have several solutions: 1. Urban competitiveness is the ability to attract persons, firms and economic activity and will be affected by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infrastructure, location and urban amenity. 2. Manufacturing is affected by urbanization diseconomies and specialization will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3.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will improve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will improve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has changed at 1996.
122

產業與都市成長關係之研究

林盛輝, Lin, Shenq-H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都市內資訊流通迅速,有助於創新的觀念產生或交換;因此,大部分的知識或技術擴散發生在都市內,而區位上的接近性,促進創新的觀念的交換。此隱含著技術擴散之外部性效果,能促進產業聚集經濟的發展,及間接帶動都市經濟的成長。產業技術創新之外溢效果,將提高該產業的生產力或促進其他產業的創新,並增加該類產業員工數或產業產出的成長;進而促使該產業所在的都市成長。 然而,對於技術創新外部性的性質,Glaeser et al (1992)提出有兩種主要看法, 一為Romer(1986)之Marshall-Arrow-Romer(MAR)模型,其主張都市內一產業的集中,有助於該產業內廠商間技術擴散,產業地方性的專業化因創新外部性效果的內部化,有益於該產業所在之都市成長,而都市多樣化不利於都市成長。 二為Jacobs(1969)則認為技術擴散大都發生在產業間,鄰近的相關產業促進彼此間的創新和成長,地方競爭將使產業加快技術的研發。亦即競爭和多樣化有助於產業成長,而專業化聚集則妨害產業成長。 針對上述技術創新之外溢效果議題,由以往國內相關文獻歸納得知,大都偏重於橫斷面靜態的研究分析,而本研究係以都市結構的動態歷史分析都市聚集經濟型態之動態MAR專業化外部性或Jacobs都市化外部性對於台灣產業成長之影響。亦即分析台灣長期動態的專業化(地方化)或都市多樣化經濟,是較有利於臺灣地區產業成長之聚集經濟型態。 經由本研究之都市歷史結構實證分析結果,得知某類產業應配置在多樣化的都市,某些產業較適合在專業化的都市。本研究發現人力資本之替代變數基期高等教育人口有助於部分產業之成長,即人力資本符合於強調技術外溢效果的MAR外部性或Jacobs外部性的理論。
123

專業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例

張君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時代的趨勢之下,知識現已成為企業生存競爭,創造競爭優勢的武器。如何掌握與管理有知識的員工,成為組織競爭優勢的來源。 現在企業從事「知識管理」,絕對不是貪圖眼前的財產權問題,而是為了以知識分享,擴大生產力及能量,進而經過相互的知識激盪,產生知識創新,強化競爭優勢,再由知識分享,知識激盪,再知識創新,這樣才是企業永續生存的不二法門。 知識管理是將少數個人所擁有的條件,化為組織整體的智慧或行動。競爭優勢應該存在於組織的記憶與程序中,而不應長期仰賴個人的才智。這樣不可以減輕人事變動所帶來的風險,而且也能經由組織力量,提高競爭優勢自我延續的能力。 本研究以「知識理論」為基礎,探討國內專業服務業中,知識流通、知識創造、知識蓄積及知識擴散間的關連,並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推導出結論與建議。 第壹章 緒論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肆章 個案分析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訪談記錄
124

在國際規模經濟下對外資之租稅政策 / The tax policy to foreign investment with international scale economics

陳翠, Chen, Fiy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至本國,通常對於所有外國直接投資均給予租稅上的優惠以作為誘因。事實上,有些外資並未為本國帶來正的外溢效果。如 Haddad 與 Harrison(1993)的實證研究發現,當外資被吸引至國內的被保護產業時,則其生產力的外溢效果很小。而 Chao 與 Yu(1997)更探討關於對外資課稅的福利效果。不過,迄今文獻尚未探討在國際規模經濟下對外資課稅或補貼的福利含意。因此,本文擬探討如果政府的外資租稅優惠政策是選擇性針對具有「國際規模經濟」(international scale economies)特性的產業,其對本國、外國及全球福利的影響。 「國際規模經濟」一詞是由 Ethier(1982)所提出,為外部規模經濟(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s)型態一種,其係指由於中間投入的國際化專業分工而產生的規模經濟。而 Ethier 之所以提出此種與傳統規模經濟不同的「國際規模經濟」理論,是鑒於近代國際貿易已由中間財貨貿易凌駕最終財貨貿易之事實與趨勢。在專業化的中間財自由貿易下,每一個國家將產生一個正的技術外部效果給其貿易夥伴,而此正的技術外部效果即屬國際規模經濟。 由本文的研究結果得知,當資本要素的國際性移動,促使全球的國際規模經濟產業擴展,則全球福利將提高。因此,當本國採取對外資的補貼政策而影響資本要素的國際性移動時,此舉需使全球的國際規模經濟部門規模增加,才能提高全球福利。若全球福利提高,但不一定保證個別的本國與外國的福利亦均改善。在國際規模經濟下,假如本國的補貼支出很小,則即使本國在負的貿易條件效果下,仍可能使本國的福利提高,因為本國有國際規模經濟之利益。假如本國的補貼支出很大,但如果本國的國際規模報酬極大,足以彌補補貼支出,則本國福利仍可能提高。相對地,若外國獲得的投資所得與補貼收入能彌補因資本流失導致的國際規模報酬損失,則外國福利亦能提高。
125

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現象研究--以台北市平面媒體路線記者為例 / Burnout research in journalism

林信昌, Lin, Sing-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工作倦怠」的研究,最早在1974年由紐約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提出。在過去文獻中所述及之工作倦怠現象,大部分屬於心理學研究領域,探討了倦怠的意義、性質、成因、症狀與影響結果,藉由分析工作倦怠的形成過程及造成因素,進而提出預防及克服倦怠的處理方法。 早期工作倦怠的研究對象多半針對「助人工作」領域,如諮商輔導員、社會工作者等,隨後始加入其它專業領域,如教師、圃書館員及其它經常接觸他人的不同職業,有關工作倦怠的情形也開始廣泛受到研究人員關注(Chou, 1991; Maslach, 1982b; Pines, 1993),如perlman & Hartman(1982)就認為工作倦怠現象其實普遍存在各種職業領域。因此,本研究關心的問題是:新聞從業人員是否如同其它職業領域亦面臨工作倦怠的困擾。 Endres(1988)與Cook & Banks(1993)初步證實新聞從業人員的確面臨工作倦怠。為瞭解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現況,本研究採取Maslach的看法,從情緒耗盡、缺乏人性、個人成就感低落三個面向探討,並定義工作倦怠為「新聞工作者個人在與環境互動及因應過程中,未能有效處理工作壓力,因過度負荷而顯現出情緒耗竭、缺乏人性、低個人成就感的心理狀態」。 Cook & BankS進一步研究影響報社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相關因素,檢驗報社大小、工作類型、年齡、性別、收入、工作年資、教育程度與工作倦怠之間的關係。不過,此項研究僅由人口背景變項探索工作倦怠,顯然無法完全彰顯新聞工作本身特性和新聞工作情境對工作倦怠的影響。 Caputo(1991)回顧過去文獻後指出,工作倦怠的因素可能來自工作環境和個人背景兩者。黃臺生、黃新福、張世杰(民83)根據國內實證研究論文,將影響工作倦怠的因素歸納為個人、工作、組織三者。 因此,本研究除了探討個人層面的人口背景變項對工作倦怠的影響外,並探討組織及新聞工作特性是否影響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 在個人層面,本研究探討了人口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教育背景、婚姻狀況、新聞工作年資等變項。在新聞工作特性與組織環境因素層面,本研究探討工作壓力來源因素,包括新聞工作特性、工作條件、人際關係、組織結構與氣氛、報業環境變遷等變項,以瞭解新聞記者工作倦怠現象與新聞行業及新聞組織相關的因素。 此外,發生工作倦怠的員工因無法成功處理工作壓力,會引發士氣低落、高度怠工及高流動率。此種情形若長久持續,通常的反應就是變換工作,或甚至轉業(Malach, l978;李美燕,民84)。從此點來看,工作倦怠的結果可能影響新聞從業人員的離職意願,甚或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對工作的「專業承諾」。因此,本研究亦探討了工作倦怠是否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專業的承諾。 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文獻部份探討了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的本質與意義、癥候、形成過程、造成工作怠的相關因素、及工作倦怠的影響與結果。本研究除了以問卷調查研究相關問題,並就調查結果訪問實務工作者,探詢研究發現在實務上的原因與意義。 本研究發現,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情況並不嚴重,工作倦怠的程度僅介於「有時如此」與「甚少如此」之間。整體而言,研究發現,個人人口背景變項(性別、教育背景、年齡、教育程度、新聞工作年資、婚姻狀況等)均與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程度無顯著相關。不過,年齡較輕、年資較淺、未婚的新聞從業人員個人成就感有較為低落的傾向。 而在工作倦怠與及其它變項相關程度力面,研究發現工作壓力感受愈強烈者,其工作倦怠的感受亦愈強烈。且新聞工作特性、工作條件、組織結構與氣氛、人際關係等方面感受到較為強烈的工作壓力者,倦怠感亦較強烈。另外,本研究亦發現,工作倦怠感受愈強烈者,其專業承諾、大眾服務、工作承諾感受愈弱。 而關於工作倦怠變項的最佳預測變項力面,研究發現,在控制相同個人人口背景變項下,工作壓力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工作倦怠,其中又以新聞工作特性的壓力來源最能解釋工作倦怠的變異量。
126

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投資策略與會計資訊關係之研究 / The Relationship of Freign Institutional Traders' Investment Strategy and Accounting Inf Ormation

阮呂艷, Juanlu,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自民國80年開放外資直接投資股市至今已達5年,尤其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最受矚目,本研究之目的係藉由分析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投資策略與行為,及其有無適切運用會計資訊,來探討外國專業投資機構的角色。據此,本研究所欲討論的問題可分為兩大部分,其一為探討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投資型態,亦即了解其投資有無百分比、月份、產業別與類別之偏好;另一為探討其投資行為與會計資訊之關係,亦即探討外國專業投資機構對會計資訊宣告前後有無不同策略。   本研究期間為民國83年10月至84年10月止,以每日外資個股持股變化為研究對象採用單變量分析、Scheffe比較法及成對t檢定之統計方式;經實證分析,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彙述如下:   第一部份 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投資型態研究   1. 在投資百分比方面,以佔當日個股成交數20%以下為最多,故外國專業投資機構不偏好大進大出。   2. 就投資時點而言,以第三季為最頻繁,乃為因應年底結算績效之故。   3. 就投資產業而言,以電子股與金融保險股為最多,因其在84年度為明星產業。   4. 就投資類別而言,以第一類股為主要投資標的,顯見大型績優股為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所青睞。   以上結論均支持外國專業投資機構為理性投資者之角色。   第二部份 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投資行為與會計資訊之關係   此部份所探討者為當會計資訊公佈為好消息或壞消息時,是否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投資策略有所變化。經由實證分析,並不能支持假說,亦即不能證明外國專業投資機構做投資策略時,對會計資訊有即時反應。
127

哈蒙行政責任之研究 / A Study of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 A Perspective of Michael.M.Harmon

熊忠勇, Shyong, Jon Ye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哈蒙認為傳統的行政責任傾向於以「控制」的觀點來規範行政人員的行為,對於人性均持負面的看法,於行政責任的落實亦缺乏完整的信賴,哈蒙則從人性的立場出發,認為人性的本質是「自主的--社會的」,並提出公務人員的行政責任包含專業責任、政治責任與個人責任三種,每一種責任只有關連到其他二個責任時,才具有意義;同時每種責任均可相互牽制彼此產生的病態,例如「政治責任」可解救「專業主義」者免於狹窄的工具主義,並可使「個人責任」免於淪落道德的教條主義;「專業責任」可牽制「政治」免於墮落為機會主義者,牽制「個人」免於陷入天真的頑強(impracticality);「個人責任」則有助澄清「政治責任」與「盲目服從」之間的不同,免於權威的物化(reification),以及「專業責任」與愚蠢的技術主義之差異,免於目標的錯置的迷思。三種責任各有其優缺點,本文並將闡述每一種途徑的正面意義與負面價值,以達成哈蒙所言「抗衡性的價值」(counterveiling virtue)。最後並將三種責任觀點加以辯証分析,而哈蒙認為在規範價值上以個人責任居於優先的地位。其次並從行政責任的具體論題出發,探討不同的責任觀點(包含政治責任、專業責任及個人責任)表現在公共利益、行政裁量與行政風格的有何差異,藉此更彰顯哈蒙行政責任的意義。
128

新聞從業人員對民意的認知與評估:以電視新聞記者為例 / Journalist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 Case of Taiwan TV Reporters

林宛瑩, Lin, Wan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聞媒體在強調民意的民主政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媒 體傳送民眾所需的資訊,幫助民眾形成意見與判斷;另一方面,媒體作為 公共論壇,呈現不同的聲音,展現多元的民意,並藉此牽制政府的行動。 因此,在新聞從業人員宣稱自己與群眾站在一起的同時,瞭解他們如何認 知民意,如何評估民意,毋寧是相當重要的。在此,本研究希望探討新聞 從業人員對於新聞媒體與民意關係的認知,以及他們評估民意的方法,以 期對新聞工作者有進一步的了解。本研究以國內三家電視台的新聞記者為 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電視記者認為新聞媒體應該「反映 民意」的功能,遠比媒體「引導民意」、「匡正民意」重要。而且愈傾向 「解釋╱調查者」專業意理的電視記者,愈認為新聞媒體應該反映民意; 而愈傾向「資訊傳佈者」專業意理的電視記者,愈認為新聞媒體不應該影 響民意。在評估民意的方式上,一般而言,電視記者最常用來評估民意的 管道是報紙的新聞報導,其次分別是選舉、學者專家的意見、民意代表的 質詢或辯論,以及民意測驗、與民眾的親身接觸等等。而報紙社論則是電 視記者最不常用作評估民意的方式。至於那一種方式最能代表民意呢?資 料分析顯示,電視記者認為選舉結果最能夠代表民意,與民眾的親身接觸 也是判斷民意的很好指標。而電視新聞報導似乎不很能夠展現民意的趨向 ,報紙社論的評價則屬最低。
129

校長分享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對組織信任影響之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principal shared leadership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community on organizational trust

盧柏安, Lu, Po 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校長分享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對組織信任的影響。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北縣高中職、國中及國小教師,共發出797份問卷,有效問卷計680份,可用率達85.32%。問卷回收後分別以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分析後歸納之結論如下: 一、臺北縣縣立高中職、國中及國小教師對校長分享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及組織信任的知覺程度整體而言屬中上程度,其整體表現已有一定水準。 二、不同背景因素的教師知覺校長分享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及組織信任整體及各層面的程度有差異。 三、校長分享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與組織信任之間存在正相關。 四、校長分享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對組織信任有顯得的聯合預測力,其中以「內部合作」的預測力最高。 五、教師專業社群在校長分享式領導對組織信任的影響上有正向調節之作用。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分別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提倡校長分享式領導的理念,促進教師專業社群的發展,以增進學校信任。 (二)強化師資職前教育與在職進修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規劃。 (三)建立「師徒制」的教學輔導教師制度,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增加組織信任。 (四)明訂學校行政人員平時表現獎勵基準,培育學校行政人才。 二、對學校校長的建議 (一)鼓勵教師、家長及學生瞭解並參與校務,促進教學、行政與社區團隊合作。 (二)推動「師傅教師」的制度,營造教學專業團隊,增進教師專業發展及同儕信任。 (三)適時調整及運用行政處室人力,重視內部成員間的組織信任。 三、對學校教師的建議 (一)主動參與各項重要會議並表達意見,發揮教師領導的專業精神。 (二)主動協助學校行政工作,發展教師領導知能,增加學校信任。 (三)積極投入教師專業社群,從反省對話及教學觀摩增加教學專業及同儕信任。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分別就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變項及研究工具等方面,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130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 /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康燕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現況,了解不同的背景變項在臺北市國小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差異情形,分析不同程度的校長知識領導在教師專業發展之差異情形,最後探討臺北市國小校長知識領導對教師專業發展之預測力情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調查分析對象,以自編之「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調查問卷」為工具進行調查,問卷研究對象以臺北市47所國民小學632位教師為樣本,蒐集的資料以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事後比較、Pearson積差相關及逐步迴歸分析等進行資料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壹、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整體及各向度的表現屬「中高程度」,其 中以「激勵組織成員學習」表現最佳得分最高,而「整合學校資源系 統」得分最低。 貳、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現況,屬「中高程度」,其中以「計畫專 業成長」得分最高,「參與學術活動」得分最低。 參、不同性別、年齡、職務、學校規模與學校校齡的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 在知覺校長知識領導上均有顯著差異。 肆、不同性別、年齡、職務、服務年資、教育程度與學校規模的臺北市國民 小學教師,在教師專業發展上均有顯著差異。 伍、不同程度的校長知識領導越高,則教師專業發展的表現越佳。 陸、除了激勵組織成員學習外,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對教 師專業發展具有中度正相關與可預測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俾供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與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between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emena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he difference condition on varianc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between principals’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emena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condition between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inally, to explore the predictionon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emena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his Study adop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imed at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with the self-prepared tool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emena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o proceed inestigation, The questionnaire object ws based on 47 elementary schools and 632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as sample , the data collected was proceeded and anyalyzed on independant sample by t factor, single factor variances analysis, Scheffé comparison afterward, Pearson cummulated difference and the relate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 obtained is as follows: 1. The overall and each aspect performance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re belonged to “moderate to high degree”., where the performance of “encouraging organization’s members to learn” is the best with highest scores, however, “intigrating school resource system” gets lowest scores. 2.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is belonged to “moderate to high degree”., where “professional growth on planning” has gotten the highest scores, but “involvement in academic avtivities” is the lowest scores. 3. The cognitions among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sex, age, job duties, school scale, school age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on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ha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 The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sex, job duties, seniority, level of education, all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5. The higher the different level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6. As to teachers’s professional develpment, the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has a moderate and positive relation with precditable ability except encouraging “organization’s members to learn ”.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Study to submit a concrete suggestion to provid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 to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1.Suggestions to the prncipal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1)Carefully use the role of encouragement played by principals to build a harmonious learning atmosphere. 2)To establish an award and encouragement system and development for research task to encourage members i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3)To construct an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school and to develop the culture of knowledge share. 4)To utilize the knowledge leading and to integrate school’s source system and further to have an abundant learning resource on knowledge. 2.Suggestions to the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1)Actively involve in life learning and to enhance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skill. 2)Actively engag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further to establish a self-supporting system. 3)Participates in evalua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o fulfil evaluation on the result of advanced learning. 4)Establishes a teaching archive and to plasticize the achievem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ge generated in 0.02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