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
不對稱訊息下借貸信用市場之效率研究 /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Credit Market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劉文真, Liou, Wen Jan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不對稱為經濟普遍存在之現象,舉凡勞動市場、保險市場與借貸信用市場皆會發生類似主問題。而本文將就資訊不對稱下之借貸信用市場討論效率問題。
眾所皆知,當借貸市場存在資訊不對稱時會發生二大問題:道德危險、逆選擇問題,又因此三大問題會導致貸款者對特定契約之供給減少使借貸市場發生超額需求產生信用分配之現象。故可知,市場均衡因資訊不對稱現象之存在可能無法滿足柏拉圖最適。因此本文將借用四個理論模型說明:借貸信用市場之效率問題。
理論模型一:逆選擇下之借貸市場效率一最適放款利率與擔保品之決定
理論模型二:逆選擇下之借貸市場效率一最適投資水準之決定
理論模型三:逆選擇與道德危險下之信用分配效率
理論模型四:償還機率訊息不對稱下之資金配置與金融崩潰
透過此四個理論模型之分析可歸納出以下之結論:
1.借貸市場存在穩定均衡且均衡滿足市場效率時,政府無須干預借貸市場。
2.借貸市場存在穩定均衡且無信用分配現象但均衡未滿足市場效率時,政府就應採行自由放任之態度,透過金融中介機構之借貸行為達成社會效率。
3.借貸市場存在穩定均衡且存在信用分配現象但均衡未滿足市場效率時,政府就應採行交叉補貼政策干預市場,但並非所有的干預政策皆能使借貸市場之效率提升,其中尤以“補貼低品質借貸契約”之政策為最佳方案,但因為此政策須政府能夠完全區分借款者之品質型態才可採行,因此,若政府無法加以區分借款者之品質型態時,僅好退而求其次採行次佳方案“信用保証政策”。
4.借貸市場若不存在均衡,發生金融性崩潰時,政府應擔任最後貸款者之角色,干預借貸市場以降低私人部間之風險。
|
72 |
警示股價量行為之實證研究 /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n price and trade volume behavior of alarted securities.張主卿, Chiang, Chu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實務界多將監視制度之實施效果定義為防止操縱市場。的確,國內股市一向投機氣氛濃厚、短線交易盛行,惟異常交易未必全導因於投機炒作,事實上,股市交易者交易目的有四種:一是風險分攤(risk sharing),二是變現性交易(liquidity tradings),三是具有訊息基礎的交易(information-based tradings),四是炒作(manipulation)。異常交易宣告訊息在實證上,可以同時作為最可能發生市場訊息不對稱的樣本組,異常交易之肇致,究竟是否純係炒作造成,抑或具有訊息基礎的交易亦佔若干比重,應是一有趣之研究課題。
以下研究主題為本研究之重心:
1.在公告警示股票的漲跌方向,分為合併與漲幅、跌幅三類宣告來計算其累積異常報酬。
2.檢視股價之超額報酬與警示之宣告有無干預之效果。
3.檢視警示股票在警示前後其對訊息之衝擊反應有無差異,並探討警示宣告對股票之價格資訊性之影響。
4.檢視警示股票與非警示股票在對訊息之衝擊有無反應上的差異。
5.檢視警示股票對不同的交易量造成股票買賣價差的衝擊。
6.檢視前後期價格變動與前後期交易量之因果關係。
本研究有以下結論:
結論1.畢竟警示門檻為公開資訊,一異常交易投在警示宣告前,市場應可預期,而不應在警示後存在任何方向之顯著異常報酬;國內股票市場仍不能稱具有半強式效率。
結論2.股票受警示後具負異常報酬,顯示警示制度對飆漲股票確有干預作用。
結論3.警示前後一張一千股買單,所呈現之訊息大小好壞沒有差異。
結論4.在警示股與非警示股間一張一千股買單,對警示般的衝擊較大,顯示警示股對訊息反應較敏感。
結論5.警示股的報價修正與價差之影響都和買單大小成正比,股票普遍存在當期價量有回饋關係,前一期是當期價量關係之前因。顯示Information-based確為肇致異常交易之主因。
結論6.警示宣告後,訊息不對稱仍然存在,且不見有效降低。
結論7.警示後交易者對股價認知變異增加,由投資者對價差之調整過程可看出警示後投資者之過度反應的行為。有此現象可能因為有投資者認為是明牌股而購買,也有投資者怕因高風險而導致損失,故及早出脫,因此對股價有兩極化的看法。
結論8.警示宣告後,買單追隨買單情形降低,可能是風險增加導致原追買追賣交易者轉趨保守。
|
73 |
在不同程度資訊不對稱及管理會計設計下,獎酬激勵對工作滿足影響效力之研究 / The Effects of Compensation Scheme on Job Satisfaction: In Consideration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林淑婉, Lin, Shwu Wo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在探討在資訊不對稱、管理會計系統及獎酬制度三變數對工作滿足的影響,以期透過本研究的進行提供目前管理會計研究中有關最適激勵契約之代理理論是否有效的測試,並使管理當局採行最適之管理會計系統及獎酬制度以提高員工之工作滿足。
本研究採用發放問卷的方式,樣本來源主要為政大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之學員。利用112份有效問卷分析獲致以下結果:(1)、資訊不對稱對工作滿足並無顯著影響。(2)、管理會計系統所提供績效資訊的完整程度與工作滿足間具有正向關係。(3)、三變數兩兩與工作滿足間的交互作用,除資訊不對稱與管理會計系統兩變數對工作滿足具有顯著正向交互作用外,其餘之交互作用影響方向皆未定。(4)在資訊不對稱程度不同的情況下,完整之管理會計系統配合行為基礎獎酬制度究竟對工作滿足的影響方向為何?則未獲致具體結論。
三變數與工作滿足的交互作用未獲致與國外文獻(Gul & Chia(1994))相同之結論,其原因可能為國內特殊環境所致,應可再就此一主題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
74 |
資訊不對稱、病人搜尋、與醫師診療行為 / Patient Search and Physician Service under Information Asymmetry陳國樑, Joe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醫療經濟文獻上認為在資訊不對稱的情形下,醫療市場中並不存在消費者主權,是而分析時僅由醫師的角度看問題。事實上,消費者主權扮演決定性的重要地位。我們認為病人是處於積極、主動之地位,而非一味相信信醫師;且病人會(某一定程度的)自己根據醫師提供之醫療服務數量及其品質(病人能夠意識到的;主觀的)做為判斷之根據。本文以消費者搜尋行為模型化病人與醫師的關係,正可將消費者主權在醫療市場中扮演的角色,明確且清楚的表現出來。
我們接受醫師為病人代理人的說法,但彌補了文獻上的不足。本文以消費者搜尋行為做為一種機制,使醫師與病人間並不明顯的契約得以進行,並能使結果更具效率性。以消費者搜尋模型將此一機制模型化後,並進一步分析若外生條件發生改變時,對此一機制的影響。
此外,在一般的醫療服務文獻中,其所謂的醫療服務事實上,應包括了本文所提及的服務量及品質兩種觀念,醫療服務品質常須透過購買及親自經驗後對其效用之影響,方能得知,此點有別於數量之購買。我們嘗試將兩者分開討論。
醫師不一定對病人有正的誘發,也有負的誘發之可能。然而醫師對病人的誘發是正是負,則決定於報酬給付制度;而誘發程度則決定於醫師的偏好、及病人擁有資訊之情形。
|
75 |
銀行放款利率定價∼序列談判理論之運用 / Bank's Optimal Loan Strategy:Application of Sequential Bargin heory胡德中, Hu,Te 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應用序列談判(Sequential Bargain)模型,來制定出銀行最適放款
利率報價。在放款談判之中,由於談判雙方訊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銀行對於客戶的真實報償,並沒完全的訊息,因此在談判
初期,銀行僅能藉由已知的客戶報償分配與決策法則,來制定出利率報償
。然而隨著談判期的逐漸增加,客戶的回應,會將其真實報償的訊息給釋
放出來,而銀行在接收此訊息並認知到客戶的真實報償,產生所謂的學習
效果( Learning Effect)之後,即可據此訂定出各期最適的放款利率報價
了。當談判期限由一期放寬為兩期時,對於客戶來說,因為可以以較低的
利率貸得資金,因此會樂於接受銀行這樣的安排。至於銀行方面,則因為
談判期限放寬以後,對客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使得放款利率報價更趨於
合理化,銀行本身的期望報償提高,因此銀行也會樂於將談判結構做這樣
的安排。
|
76 |
多期理性預期模型下價格資訊性之研究 / Informativeness of Prices in Multi-period Rational Expections Model連春紅, Lien, Ch'un-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充滿不確定性之交易市場中,每位交易者會盡量利用所擁有之資訊,在市場有干擾(如,風險性資產供給之不確定性、個人偏好不同、個人面對之稅負環境不同等)之情形下,市場會顯露出部份私人訊息,故交易者亦會經由對價格和交易量之觀察習得訊息;擁有私人訊息之交易者稱為消息靈通者(Informed),未擁有私人訊息而只能經由觀察價格而習(learn )得
訊息之交易者稱為消息不靈通者(Uninformed),他們二者之差異在於他們是否願花成本或資源以購買訊息。本文係在干擾理性預期模型下,利用所設定之特殊效用函數--絕對風險規避效用函數及假設隨機變數為多元常態分配,探討市場有干擾情形下,在第一期有私人訊息而在第二期有公開訊息揭露之不對稱訊息模型中價格之資訊性,分別分析了公告訊息和私人訊
息之干擾程度、風險性資產供給之不確定及購買訊息人數對二期價格資訊性之影響。在所設定的模型有解下,本文利用這些影響因素對公告訊息和私人訊息在總合需求計劃部位 (Position)的彈性說明二期價格資訊性。同時文中亦探討購買訊息人數之內生決定,顯示了公告訊息之揭露會修正交易者之看法而減少私人蒐集訊息之誘因。
|
77 |
一些可分組設計的矩陣建構 / Some Matrix Constructions of Group Divisible Designs鄭斯恩, Cheng, Szu 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本篇論文中我們使用矩陣來建構可分組設計(GDD), 我們列出了兩種型
式的建構, 第一種 -- 起因於 W.H. Haemers -- A .crtimes. J + I
.crtimes. D, 利用此種建構我們將所有符合 r - .lambda.1 = 1 的
(m,n,k,.lambda.1,.lambda.2) GDD 分成三類: (i) A=0 或 J-I, (ii)
A 為 .mu. - .lambda. = 1 強則圖的鄰接矩陣, (iii) J-2A 為斜對稱
矩陣的核心。第二種型式為 A .crtimes. D + .Abar .crtimes. .Dbar
,此種方法可以建構出 b=4(r-.lambda.2) 的正規和半正規 GDD 。另外在
論文中, 我們研究在這些建構中出現的相關題目。 / In this thesis we use matrices to construct group divisible
designs (GDDs). We list two type of constructions, the first
type is -- due to W.H. Heamers -- A .crtimes. J + I .crtimes.
D and use this construction we classify all the (m,n,k,.
lambda.1, .lambda.2) GDD with r - .lambda.1 = 1 in three
classes according to (i) A = 0 or J-I, (ii) A is the adjacency
matrix of a strongly regular graph with .mu. - .lambda. = 1,
(iii) J - 2A is the core of a skew-symmetric Hadamard matrix.
The second type is A .crtimes. D + .Abar .crtimes. .Dbar ,
this type can construct many regular and semi-regular GDDs with
b=4(r-.lambda.2). In the thesis we investigate related topics
that occur in these constructions.
|
78 |
壽險業信用評等模式之研究-美國壽險公司之實證分析楊士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不對稱可能造成市場中買賣雙方無法順利進行交易的阻力之一,而評等制度可以為資本供需雙方架起資訊的橋樑,讓資本市場發揮資金仲介的功能,使得投資者可以降低風險的不確定性、信用風險較低的企業減少付出的籌資成本,進而擴大市場的深度與廣度,增進資本市場的整體效率。為提供金融市場透明化訊息,並有別於過去相關研究方法,本研究多變量統計方法之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及順序羅吉斯迴歸(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為基礎,分析影響壽險業信用評等之重要因素,以期在分析過程中獲得一套有效信用評等過程的關鍵方向。
本文以1994年至1997年接受A.M. Best評等之591家美國壽險公司為研究對象。美國壽險公司年報資料來源為NAIC DAATABASE PRODUCT光碟資料庫;而等級資料來源則是A.M. Best資料庫。首先取1994年至1996年共三年之財務資料與評等結果為估計樣本建立順序羅吉斯迴歸模型,並以相同公司的1997年的資料為保留樣本,作為等級預測之用,同時以多變量之因素分析建立1997年之分析預測模型,來比較兩模型之差異及解釋影響模型之重要因素,進而驗證壽險公司之財務報表資料與評等結果間是否有直接關係存在。
|
79 |
總體景氣波動對我國地方政府租稅努力之不對稱影響-以土地稅為例吳明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地方政府租稅努力程度有普遍不足的現象,且稅收會隨景氣波動呈現不穩定的情況。本篇文章的研究目的,從土地稅租稅努力角度切入,來探討總體景氣波動對於我國地方政府租稅努力程度的影響,並進一步分析景氣繁榮與衰退期間對我國租稅努力是否具有不對稱效果。除此之外,本文建立迴歸計量模型,配合1982年到2009年我國總體經濟的時間序列資料,來驗證總體經濟變數以及景氣波動對於我國租稅努力的影響,是呈現正向或反向循環關係,以及景氣波動對租稅努力是否有不對稱影響。
本文主要的結論有兩點,第一點可由迴歸結果中證明,無論是單獨探討景氣波動的影響效果,或是放入其他總體變數所建構較完整的模型之下,都顯示總體景氣衰退期間的失業率,和全國土地稅租稅努力呈現負向關係,而實證結果也證明我國總體經濟景氣波動與土地稅租稅努力呈現正循環,也就是同方向變動的關係,表示我國地方政府在面臨景氣衰退期間,對於土地租的努力程度較低,而在景氣繁榮期間的土地稅租稅努力則較高。本文的第二發現,乃是若將景氣波動分為繁榮與衰退期間,可發現景氣衰退期間影響大於景氣繁榮期間,這也表示總體景氣於衰退期間對於土地稅租稅努力程度的影響效果較大。且經由Wald test的檢測結果中可看出總體景氣的繁榮與衰退期間對我國土地稅租稅努力有不對稱影響,故可推論景氣好壞會影響地方政府的租稅努力行為。據此,在地方政府自主性增加之後,地方政府需要更有目地的提升自我租稅努力程度,若地方政府能夠判斷景氣波動對財政造成的影響,或許可制定輔合時宜的租稅政策。
|
80 |
銀行放款是否為特殊融資工具?以台灣聯合貸款為例 / Are bank loans special? evidence on the syndicate loans from Taiwan賴昱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台灣,聯合貸款已逐漸成為企業普遍使用的籌資工具之一,由於結合了私有負債(private debt)所具備的契約彈性與公開負債(public debt)的分散風險特點,使聯合貸款成被視為特殊的資本市場籌資工具。過去文獻以聯貸宣告效果檢驗銀行監督掃描的能力,但對於貸款後公司的長期股票報酬與營運績效表現並未進行驗證,有鑑於此,本研究由長期觀點出發,探討台灣企業進行聯合貸款後股票長期累積超額報酬以及聯合貸款前後營運績效相對表現重新審視銀行在聯貸過程中之監督功能及降低資訊不對稱的能力。
本文以持有期間累積異常報酬法(BHARs)衡量公司聯貸後股票三年累積超額報酬與聯貸前一年與後三年財務相對績效表現,同時採用多元迴歸分析檢視公司特性與聯合貸款契約條件對公司長期績效的影響。研究期間自1990~2005年,研究對象為台灣上市櫃公司樣本期間內確定已簽訂之新台幣計價幣別聯貸契約,上市公司230筆,上櫃公司33筆,總計有效樣本共263筆。
實證結果發現,在公司股票報酬表現的部分,聯合貸款後三年的股票持有期間累積報酬顯著低於同規模同產業之公司,且樣本內規模較大的公司累積異常報酬顯著低於規模較小的公司,但財務限制高與低的子樣本間累積異常報酬並無顯著差異;在公司營運績效表現的部分,樣本公司聯合貸款簽約前一年度與後三年度財務績效指標顯著低於比較公司,而各年度之間的變化並無顯著差異,同時,這些借款者聯貸前後期的營運績效並未因財務限制高低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多元迴歸分析的部分,只有規模大小對聯合貸款前後營運獲利相對表現具有顯著性影響,其餘變數在統計上無解釋能力。研究結果顯示台灣金融機構不具監督掃描的能力,且其聯合貸款對象的後續股票報酬與經營能力並不因為公司財務限制高低而有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亦認為銀行無法從眾多借款者中辨識體質較健全的公司,隱含台灣企業承作聯合貸款之行為不應存在資訊內涵效果。
|
Page generated in 0.06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