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6
  • 184
  • 25
  • 12
  • 9
  • 1
  • Tagged with
  • 231
  • 231
  • 78
  • 76
  • 75
  • 61
  • 56
  • 43
  • 41
  • 40
  • 38
  • 35
  • 35
  • 35
  • 3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71

中國大陸新企業所得稅對高科技台商的影響─個案分析 / The Impact of New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of PRC on Taiwanese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China- Case Study Analysis

張婷婷, Chang, Ting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Mainland China has implemented two sets of income taxes systems for many years. One is for the foreign enterprise “1991 Promulgated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 and the Foreign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and another one to the domestic enterprise, “1993 promulgated Enterprise Income Tax Temporary Regulation”. The coexisted of two taxes not only resulted in unfair taxation but also created fake foreign enterprise phenomenon. It is especially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accept this situation after China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legislation conditions matured after speedy growth of Chinese econom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sidered the current financial situation can withstand the impact on decrease in tax revenue after new tax law implemented and it met one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targets of “nurture domestic enterprise”. On March 16, 2007,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re in after referred it as the New Law) was eventually approved after many years of research. It surely will have profound influence on foreign enterprise including the Taiwanese businessme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how the major changes of the New Law impacts the China investment of the Taiwanese businessm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tudy, other than abstract and conclusion, firstly,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of the content of system and policy changes. Next, based on the major changes of the New Law, how they affect designed research method. Analyze and forecast its possible impact and influence on Taiwanese businessmen in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1) tax incentive; (2)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rganization, and (3) tax risk. Finally, the author will propose the related action taken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mpact.
172

中國國企改革的發展與國有資產流失的爭論 / The development of SOE's reform in China and a discussion about loss of state assets

蕭翰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4 年年中,中國發生史上第三次公平與效率之爭,稱之為“郎顧之爭”,一場由郎咸平挑起的關於“國有資產流失和國企改革方式”的社會大討論。他認為以新自由主義為主軸的國退民進路線,由於法律制定的不夠完善,將導致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對全國百姓而言,是不公平的。所以,在法制化完善之前,國企產權改革必須停止。這致使為國企產權改革和市場化取向辯護的“主流派經濟學家”成為備受指責的對象。 然而,在法制化完善至得以進行產權改革之前,國企效率低落的問題仍有待解決,這同樣也屬於國有資產流失的一種。因此,郎咸平提出了過渡方案,即透過職業經理人來治理國企,藉此提高企業效率。但郎咸平的段論述將會面臨以下問題。首先,職業經理人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因為到目前為止,中國仍未有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市場。此外,法制化完善的標準是什麼?是否仍以有效的降低國資流失為底線?如果是,這樣的底線又為何?同時,這是否與郎咸平原先的公平性理據相互違背?這都是郎咸平無法解決或解釋清楚的問題。 “郎顧之爭”使筆者得到啟發,認為國企改革不應完全聚焦在“產權”上,提高效率不一定只得從事產權改革,更因而喪失公平。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一套兼具公平與效率的國企改革方案,稱之為“新的國企治理方案”,它必須是現實可行的,這樣才得以取代郎咸平的職業經理人方案。其主體是現代公司治理,並結合馬克思的公有制理論以及經濟民主、經濟民主的社會主義模式等理論作為依據,內容在於強化國有企業股東和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並依照按勞分配的精神來調動勞工的積極性,呈現出具經濟民主的國企治理方案。
173

新世紀菲律賓安全體制革新的發展與挑戰(2001-2016) /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of Security Sector Reform in the Philippines of the New Century (2001-2016)

李季剛, Lee, Chi 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第二意象(second image)的「國內結構觀點」為途徑,首先探討菲律賓政治結構的形成與因素,包括殖民與歷史遺緒、政治發展過程、軍文關係、政治文化與其他非制度性因素等,作為內部結構觀點的研究基礎;接著回顧菲律賓的內外安全環境以及近年安全政策的推動與實踐,然後進一步檢視艾若育與艾奎諾三世兩任政府的安全政策作為、走向,影響兩任總統安全政策的內外部因素,比對兩任政府的安全政策;然後透過安全體制革新(SSR)理論概念的梳理,形塑出整合性的SSR研究架構,並整理將安全體制革新應用在東南亞脈絡之下的研究與實務;最後探討並評估艾奎諾三世政府推動的相關改革政策過程,其實踐的狀況與原因,並勾勒出菲律賓安全體制革新的發展、挑戰與前景。
174

英國政府治理模式變革之研究

劉坤億, Kun-i L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年代迄今,對英美語系和歐陸等先進工業民主國家的政府部門而言,是一個治理模式變革的年代。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政府改革運動的持續力和影響層面是歷史上少見的,驅動改革的相關理念亦有脈絡可循,並且已經浮現出若干明顯的新治理模式。可惜的是,這一波政府改革風潮雖然有著許多不同而動人的稱號(如新公共管理運動、政府再造運動),以及眾多令人目眩神迷的改革策略(如顧客導向的服務、簽約外包、組織精簡等),但是針對各類新的治理模式或各種改革方略所進行的分析及評估卻不多。本文將嘗試由治理(governance)概念發展出一套評估性的分析架構,以作為檢驗這些新的治理模式或改革策略的工具。這一套評估性的分析架構包括三個部分:治理工具的選擇、治理過程的互動關係及治理能力的評估指標。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 ‥‥‥‥‥‥‥‥‥‥‥‥‥‥‥‥‥‥‥11 第四節 治理概念的界定 ‥‥‥‥‥‥‥‥‥‥‥‥‥‥‥‥‥‥‥1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9 第二章 西敏寺型式的改革 ‥‥‥‥‥‥‥‥‥‥‥‥‥‥‥‥22 第一節 西敏寺民主模式的特徵及其困境 ‥‥‥‥‥‥‥‥‥‥‥‥22 一、西敏寺模式的主要特徵 ‥‥‥‥‥‥‥‥‥‥‥‥‥‥‥‥22 二、西敏寺模式的困境 ‥‥‥‥‥‥‥‥‥‥‥‥‥‥‥‥‥‥24 第二節 柴契爾革命的背景 ‥‥‥‥‥‥‥‥‥‥‥‥‥‥‥‥‥‥29 一、經濟和社會的壓力 ‥‥‥‥‥‥‥‥‥‥‥‥‥‥‥‥‥‥30 二、政治和行政的困局 ‥‥‥‥‥‥‥‥‥‥‥‥‥‥‥‥‥‥34 三、歐洲化的衝擊 ‥‥‥‥‥‥‥‥‥‥‥‥‥‥‥‥‥‥‥‥35 四、柴契爾個人的意志 ‥‥‥‥‥‥‥‥‥‥‥‥‥‥‥‥‥‥37 第三節 新右派的改革理念 ‥‥‥‥‥‥‥‥‥‥‥‥‥‥‥‥‥‥37 一、自由主義和保守哲學 ‥‥‥‥‥‥‥‥‥‥‥‥‥‥‥‥‥38 二、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 ‥‥‥‥‥‥‥‥‥‥‥‥‥‥‥40 三、公共選擇理論 ‥‥‥‥‥‥‥‥‥‥‥‥‥‥‥‥‥‥‥‥42 四、管理主義 ‥‥‥‥‥‥‥‥‥‥‥‥‥‥‥‥‥‥‥‥‥‥49 第四節 保守黨政府的改革行動 ‥‥‥‥‥‥‥‥‥‥‥‥‥‥‥‥53 一、改革紀事(1979-1997) ‥‥‥‥‥‥‥‥‥‥‥‥‥‥‥‥53 二、改革歷程及其重點 ‥‥‥‥‥‥‥‥‥‥‥‥‥‥‥‥‥‥57 第三章 治理概念的分析架構 ‥‥‥‥‥‥‥‥‥‥‥‥‥‥‥60 第一節 治理概念途徑的內涵 ‥‥‥‥‥‥‥‥‥‥‥‥‥‥‥‥‥60 一、治理概念的七種用法 ‥‥‥‥‥‥‥‥‥‥‥‥‥‥‥‥‥60 二、治理和新公共管理之間的差異 ‥‥‥‥‥‥‥‥‥‥‥‥‥64 三、治理概念的五個命題 ‥‥‥‥‥‥‥‥‥‥‥‥‥‥‥‥‥66 第二節 治理工具的類型 ‥‥‥‥‥‥‥‥‥‥‥‥‥‥‥‥‥‥‥71 一、從政策工具到治理工具 ‥‥‥‥‥‥‥‥‥‥‥‥‥‥‥‥71 二、四種治理工具 ‥‥‥‥‥‥‥‥‥‥‥‥‥‥‥‥‥‥‥‥72 三、四種治理工具的比較 ‥‥‥‥‥‥‥‥‥‥‥‥‥‥‥‥‥77 第三節 治理關係的層次 ‥‥‥‥‥‥‥‥‥‥‥‥‥‥‥‥‥‥‥79 一、從政府統治到多層治理 ‥‥‥‥‥‥‥‥‥‥‥‥‥‥‥‥79 二、三個層次的治理 ‥‥‥‥‥‥‥‥‥‥‥‥‥‥‥‥‥‥‥81 第四節 治理能力的指標 ‥‥‥‥‥‥‥‥‥‥‥‥‥‥‥‥‥‥‥85 一、善治的參考指標 ‥‥‥‥‥‥‥‥‥‥‥‥‥‥‥‥‥‥‥85 二、動態指標的建構 ‥‥‥‥‥‥‥‥‥‥‥‥‥‥‥‥‥‥‥88 第五節 研究架構的提出 ‥‥‥‥‥‥‥‥‥‥‥‥‥‥‥‥‥‥‥92 第四章 財務管理改革 ‥‥‥‥‥‥‥‥‥‥‥‥‥‥‥‥‥‥94 第一節 績效責任導向的財務管理 ‥‥‥‥‥‥‥‥‥‥‥‥‥‥‥94 一、效率稽核 ‥‥‥‥‥‥‥‥‥‥‥‥‥‥‥‥‥‥‥‥‥‥95 二、財務管理方案 ‥‥‥‥‥‥‥‥‥‥‥‥‥‥‥‥‥‥‥‥96 三、市場測試 ‥‥‥‥‥‥‥‥‥‥‥‥‥‥‥‥‥‥‥‥‥‥98 四、績效責任審計 ‥‥‥‥‥‥‥‥‥‥‥‥‥‥‥‥‥‥‥‥99 五、強化會計功能 ‥‥‥‥‥‥‥‥‥‥‥‥‥‥‥‥‥‥‥‥101 第二節 治理工具的選擇 ‥‥‥‥‥‥‥‥‥‥‥‥‥‥‥‥‥‥102 一、層級節制為體,市場機制為用 ‥‥‥‥‥‥‥‥‥‥‥‥‥103 二、官僚經驗與管理文化的變革 ‥‥‥‥‥‥‥‥‥‥‥‥‥‥104 第三節 治理過程的互動關係 ‥‥‥‥‥‥‥‥‥‥‥‥‥‥‥‥109 一、官僚與廠商的競爭 ‥‥‥‥‥‥‥‥‥‥‥‥‥‥‥‥‥‥109 二、內部審計重於外部審計 ‥‥‥‥‥‥‥‥‥‥‥‥‥‥‥‥111 三、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拉鋸 ‥‥‥‥‥‥‥‥‥‥‥‥‥‥112 第四節 治理能力的評估 ‥‥‥‥‥‥‥‥‥‥‥‥‥‥‥‥‥‥114 一、從政治理性出發的問題診斷 ‥‥‥‥‥‥‥‥‥‥‥‥‥‥114 二、柴契爾優越的統理能力 ‥‥‥‥‥‥‥‥‥‥‥‥‥‥‥‥115 三、仍須強化的回應力 ‥‥‥‥‥‥‥‥‥‥‥‥‥‥‥‥‥‥116 四、改革效益大於改革成本 ‥‥‥‥‥‥‥‥‥‥‥‥‥‥‥‥119 第五章 組織結構的變革 ‥‥‥‥‥‥‥‥‥‥‥‥‥‥‥‥124 第一節 市場模式的組織結構 ‥‥‥‥‥‥‥‥‥‥‥‥‥‥‥‥124 一、民營化 ‥‥‥‥‥‥‥‥‥‥‥‥‥‥‥‥‥‥‥‥‥‥125 二、續階計畫 ‥‥‥‥‥‥‥‥‥‥‥‥‥‥‥‥‥‥‥‥‥127 第二節 治理工具的選擇 ‥‥‥‥‥‥‥‥‥‥‥‥‥‥‥‥‥‥133 一、從層級節制到市場機制 ‥‥‥‥‥‥‥‥‥‥‥‥‥‥‥‥133 二、組織經濟學的論證 ‥‥‥‥‥‥‥‥‥‥‥‥‥‥‥‥‥‥135 第三節 治理過程的互動關係 ‥‥‥‥‥‥‥‥‥‥‥‥‥‥‥‥138 一、國家空心化(hollowing-out) ‥‥‥‥‥‥‥‥‥‥‥‥139 二、行政執行機關與部會的互動關係 ‥‥‥‥‥‥‥‥‥‥‥‥140 第四節 治理能力的評估 ‥‥‥‥‥‥‥‥‥‥‥‥‥‥‥‥‥‥144 一、特定系絡下的問題診斷 ‥‥‥‥‥‥‥‥‥‥‥‥‥‥‥144 二、梅傑與柴契爾在統理能力上的比較 ‥‥‥‥‥‥‥‥‥‥‥145 三、回應力與反作用力 ‥‥‥‥‥‥‥‥‥‥‥‥‥‥‥‥‥‥147 四、效益遞減、成本遞增 ‥‥‥‥‥‥‥‥‥‥‥‥‥‥‥‥‥148 第六章 文官制度調整 ‥‥‥‥‥‥‥‥‥‥‥‥‥‥‥‥‥152 第一節 人力資源管理取向的文官制度 ‥‥‥‥‥‥‥‥‥‥‥‥152 一、富爾頓報告的遺緒 ‥‥‥‥‥‥‥‥‥‥‥‥‥‥‥‥‥‥153 二、人事行政機關的改組 ‥‥‥‥‥‥‥‥‥‥‥‥‥‥‥‥‥155 三、雇用制度的變革 ‥‥‥‥‥‥‥‥‥‥‥‥‥‥‥‥‥‥‥157 四、訓練制度的發展 ‥‥‥‥‥‥‥‥‥‥‥‥‥‥‥‥‥‥‥163 五、文官員額精簡 ‥‥‥‥‥‥‥‥‥‥‥‥‥‥‥‥‥‥‥‥166 第二節 治理工具的選擇 ‥‥‥‥‥‥‥‥‥‥‥‥‥‥‥‥‥‥167 一、從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 ‥‥‥‥‥‥‥‥‥‥‥‥‥‥168 二、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 ‥‥‥‥‥‥‥‥‥‥‥‥‥‥‥‥‥170 三、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省思 ‥‥‥‥‥‥‥‥‥‥‥‥‥‥171 第三節 治理過程的互動關係 ‥‥‥‥‥‥‥‥‥‥‥‥‥‥‥‥173 一、部長責任制與文官政治中立 ‥‥‥‥‥‥‥‥‥‥‥‥‥‥173 二、政治控制與文官特權 ‥‥‥‥‥‥‥‥‥‥‥‥‥‥‥‥‥174 三、續階計畫與行政課責 ‥‥‥‥‥‥‥‥‥‥‥‥‥‥‥‥‥175 四、核心主管部門與高級文官的決策角色 ‥‥‥‥‥‥‥‥‥‥177 第四節 治理能力的評估 ‥‥‥‥‥‥‥‥‥‥‥‥‥‥‥‥‥‥179 一、難以周全的問題診斷 ‥‥‥‥‥‥‥‥‥‥‥‥‥‥‥‥‥179 二、梅傑與柴契爾在統理態度上的比較 ‥‥‥‥‥‥‥‥‥‥‥181 三、遲來的回應力 ‥‥‥‥‥‥‥‥‥‥‥‥‥‥‥‥‥‥‥‥182 四、潛在的成本與潛在的效益 ‥‥‥‥‥‥‥‥‥‥‥‥‥‥‥183 第七章 結論 ‥‥‥‥‥‥‥‥‥‥‥‥‥‥‥‥‥‥‥‥‥18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8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00
175

論俄羅斯聯邦的經濟改革: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七年 / The economic reform of Russian federation: 1991-1997

王金雄, Wang, Chin-Hsi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俄羅斯聯邦於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七年間,所推行的各項經濟改革政策及其經濟實況。本論文嘗試著以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剖析俄羅斯經濟改革與政治發展間的互動,以宏觀的手法探討俄羅斯經濟改革政策,並分析影響俄羅斯經濟日後發展的因素,從而預測俄羅斯日後政治經濟發展的趨向。 本論文共分為伍章: 第壹章為緒論,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途徑、研究架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第貳章探討俄羅斯經濟改革的背景與特徵。本章主要先論述蘇聯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形成以及其特徵,並依時間順序介紹蘇聯時期歷次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大要。先了解整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特徵與弊端,然後再探討俄羅斯經濟改革的背景與必要性,以及俄羅斯經濟改革的特徵;第參章剖析俄羅斯經濟改革的主要內容,首先探討俄羅斯經濟改革理論的演進,描述俄羅斯經濟改革策略由蓋逢時期的激進、快速的「休克療法」演變成契爾諾米爾丁時期的緩進、折衷的經濟改革策略的演變過程。然後詳細地論述俄羅斯經濟體制各領域的改革內容,包括:所有制變革、價格自由化、金融體制改革、社會保護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貿易體制改革、住屋制度變革、以及農業與上地私有化方面的改革措施,木章最後再論述契爾諾米爾丁於一九九六年底所提出修正的經濟改革措施,以瞭解今後俄羅斯經濟改革的方向;第肆章論述俄羅斯經濟改革實行結果與影響,提出其經濟改革之結果與影響、以及在俄羅斯經濟改革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兩難困境,與俄羅斯日後推行市場經濟的阻力;第伍章為本論文之結論,本章主要是論述俄羅斯經濟改革的前景,並在此章節中提出筆者個人的研究發現與建議未來俄羅斯經濟改革的改善途徑。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俄羅斯的經濟改革往往與俄羅斯政治的權力鬥爭相互影響。經濟改革並非是單純的經濟改革,往往是政治因素左右了俄羅斯的經濟政策走向;而政治勢力的消長,亦因為經濟表現的優劣而隨之消長。尚有相當多的因素影響到俄羅斯的總體經濟表現,諸如:社會治安因素、外援、通貨膨脹等等。因此,政治的考量打亂了經濟改革的原有計劃除此之外.加上上述各方面的影響之下,俄羅斯的經濟成長根本無法如預期般地好轉,即使時至今日也難以紓緩。 / The main role of this thesis is the Economic Reform of Russian Federation, from 1991 to 1997. This thesis applies the Kremlin politics approach and the historical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Russian economic reform program, and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factors on reform from a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 the problems, purpose, scope and the approaches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is the motives of Russia economic reform. Chapter Three is the contents of Russia economic reform from 1991 to 1997.Chapter Four is the results and impacts of Russia economic reform. Chapter Five is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After discuss this thesis, the author find that reform has resulted in a large slide in living standards, a big jump in inflation, and critical devi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ealth between rich and poor. The basic reason is that the Russian government has not been able to take positive control of economic activity, as the process of privatization a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wealth has created mistakes. National enterprises have fallen under the hands of bureaucratic and managerial apparatu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privatization. Economic reform has also involved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a huge debts, capital outflow, increasing crime, growing unemployment, and heavy export dependence on raw materials and energy. Although the policy of economic reform has been revised several times, it still has not deviated from its basic design. Offi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al strategy thus seems to have a gap with the factual situation, with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not yet strengthened. In the next ten years, it will therefore be difficult for the Russian economy to quickly develop, though it possesses tremendous potential and resources. After review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of Russia from 1991 to 1997, it is determined that political factors and President Yeltsin himself are the major culprit that forestalled the realization of reform goals.ln short,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disrupted the original reform plan. As a result, Russia from 1991 to 1997suffered from galloping prices and declining production that have not significantly abated to this date.
176

解嚴後我國憲政改革與政體轉型之分析 / THE ANALYSIS ON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REGIME TRANSITION IN R. O. C.

曾鋒禎, Zeng, Feng 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有關我國(台灣地區)於解嚴後至民國八十三年底止,憲政改革與政體轉型兩者之發展及相互影響之研究。   首章為緒論,係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相關的文獻;研究範圍、研究途徑等。第二章為相關理論的建構與概念分析,包括憲法、憲政及憲法變遷的理論;政體轉型的概念意涵作界定與分析;威權政體及其政經發等。第三章分析憲政改革的背景因素,主要分從四個面向加以探討一、解除戒嚴及其作用;二、民進黨對憲改所進行的抗爭與主張;三、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弱化及其憲改規劃;四、三月學運與國是會議加速憲政改革。第四章為對憲政改革與三次修憲加以評析。第五章探討憲政改革對民主化的影響。第六章結論,除總結全文的重點,交待研究缺失及限制以外,並對我國未來憲政體制之定位提出建議。
177

中共改革開放與大陸社會發展-珠江三角洲個案研究 / mainland China's Opening Policy and Its Social Development - A Reserch Project on Pearl River Delta

吳人光, Wu, Jen K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目的在引用華勒斯坦世界體系理論,來探討中共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與世界體系資本主義國家接觸融合所引發之社會發展效應。   本文係採用歷史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進行研究。內容共計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探討改革開放的緣起與戰略設計,藉以了解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內外環境之客觀態勢與改革開放戰略設計,作為關照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而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後社會發展之依據。第三章探討珠江三角洲與改革開放戰略的關係,使與前一章形成有機聯繫關係,內容包括珠江三角洲在改革開放戰略中所扮演角色及珠江三角洲捲入體系之過程。第四章引用華勒斯坦世界體系理論歸結出之農業商業化、工業化、無產階級化,及週期性循環等具體步驟來探討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的社會發展。第五章結論,檢討引用該理論探討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社會發展之合理性與適當性。   筆者發現在引用過程中兩者並非完全契合,需做修正,謹將不適用處羅列如次:   一、中共現階段仍是有一定效力的政府體系,與華勒斯坦所謂無效率、無效能甚至無力應付資本主義國家滲透之一般落後地區或國家有極大差別。   二、中國大陸歷經杜會主義洗禮,已對資本主義形成一定作用之反省機制後再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接觸、融合之情形,與華勒斯坦所謂一般落後地區捲入之情況不同。   三、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是在中共一定程度刻意設計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故世界體系之叩關方式與途徑和華勒斯坦所謂一般落後國家被捲入之方式不同。   四、中國大陸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後,工業化未必發生在農業商業化過程之後,且無產階級社會出現逆向發展趨勢,故中國大陸進入世界體系未必完全依照世界體系理論歸結之步驟與過程進行。
178

蘇聯經濟改革研究 (1985-1990戈巴契夫經改路線研究) / Soviet Economic Reform Study (1985-1990 Govacev's Perestroika udy)

董崇豪, Tung, Chung 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80年代, 蘇聯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改革, 其所引發的效應立刻席捲了東歐 其他國家, 而其廣度與深度均超過前期的改革。特別是戈巴契夫任蘇聯總 書記時期, 他提出新思維的改革方向, 並使「改革」、「重建」成為全蘇 聯社會的行進目標。戈巴契夫大刀闊斧的經改革措施不但使蘇聯經濟體質 起了根本變化, 更對世界經濟聯繫關係產生巨大的衝擊。本文研究的動機 即在於以蘇聯經濟改革特別是戈巴契夫在位時推動之經濟改革內容為研究 主題, 此一主題研究有助於瞭解蘇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建設過程中所發生 的經濟問題, 且戈巴契夫發動的改革措施對社會主義經棸擉t發生何種影 嚮; 而蘇聯經濟狀況又將產生何種演變趨勢。
179

戈巴契夫與蔣經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之比較 / A comparison of political reform of Mikhail Gorbachev and Chang Chin-Gwo

張德偉, Chang, De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類歷史上有著許多偉大的政治體制改革者。中國與俄國千年來,皆是帝王專制的政治體制,直到二十世紀初葉,兩國的帝王專制體制先後被推翻,蘇聯邁向共黨一黨專政的蘇維埃政治體制;中國則因連年戰亂,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初期亦採取威權統治,直到八零年代蔣經國主政,全力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同一時間蘇聯亦在戈巴契夫的主政下,推動政治體制改革。而戈巴契夫與蔣經國兩人對當代兩國政治發展亦影響深遠。本文的研究重點在於探討蔣經國與戈巴契夫兩人在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台蘇的政治體制;改革環境;以及改革者,戈巴契夫與蔣經國二人的人格特質、政治理念與改革實踐的比較。 / Look backward at the human history, there were many political institution reformers. In China and Russia, the regime had been always authoritarianism and controlled by emperors till the start of twentieth century. Both of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these two countries were overthrown one after another. Russia went toward the road of Soviet institution; China (ROC) also adopted authoritarian regime since the successive insurrection in the initial years. This kind of regime did not end until the 1980s due to the political reform Chang Chin-Gwo initiated .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Gorbachev,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 reform has been started. This thesis puts emphasis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 reform of Chiang and Gorbachev in terms of political environments, characters of the leaders, political values, and the practices of the reforms.
180

教師進行課程統整改革之個案研究 : 以大學與小學合作下的常識科為例 / Case study on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curricculum reform : an example of general studies with university-school's collaboration

王鳳影 January 2011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2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