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7
  • 16
  • 5
  • 2
  • 1
  • 1
  • Tagged with
  • 23
  • 8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原本玉篇引述唐以前舊本說文考異

沈壹農, SHEN, YI-N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以「原本玉篇」殘卷為對象,擇該書所引述「說文」與今傳「二徐本說文」 二者之間,正其是非,題曰:「原本玉篇引述唐以前舊本說文考異」。文都二十萬言 ,本論析為七章,係以「原本玉篇」所存七卷作為區分,其前為緒論,其後乃結語。 所用「原本玉篇」之材料,乃日本「東方文化叢書第六」之複製本,不足者以羅振玉 及楊守敬刊本補足之,並輯入少數他書所存錄者;總存字二0九二字,所引述「說文 」者,凡一二六一條,引者八二一條,述者四四0條,其引「說文」之八二一條中, 與今「二徐本說文」相較而合者,唯二六0條耳,其異者達五六一條。考校之結果, 今「二徐本說文」是而「原本玉篇」非者,固亦有之,然今本誤者則佔絕大部份,可 見「原本玉篇」之可貴也。今「二徐本說文」之誤,就說解言:有形誤者、音誤者、 誤倒者、誤置者、誤羨者、竄入者、漏奪者;甚收字:有失數者、誤增者、誤合者、 誤分者、誤置部首者,亦有形體 謬者。而尤要者,則可知今「二徐本說文」亦有據 「原本玉篇」而改竄之痕跡也。
12

楊慎雲南詩研究 =Research on Yunnan poetry of Yangshen / Research on Yunnan poetry of Yangshen

常仙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13

《荀子》楊倞注研究. / 荀子楊倞注研究 / "Xunzi" Yang Liang zhu yan jiu. / Xunzi Yang Liang zhu yan jiu

January 2006 (has links)
蘇澤民. / "2006年12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6. / 參考文獻(leaves 121-126). / "2006 nian 12 yue"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Su Zemi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6.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21-126).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目的及範圍 --- p.2 / Chapter 第二節 --- 關於荀卿之生平及其著述 --- p.3 / Chapter 第三節 --- 關於楊倞及其《荀子注》 --- p.6 / Chapter 第二章 --- 楊倞《注》的體例 --- p.8 / Chapter 第一節 --- 襲用前代注釋典籍之材料 --- p.8 / Chapter 第二節 --- 闡釋義理 --- p.11 / Chapter 第三節 --- 輯錄別本異文 --- p.13 / Chapter 第四節 --- 引錄佚說 --- p.14 / Chapter 第三章 --- 楊倞《注》徵引《莊子》考論 --- p.16 / Chapter 第一節 --- 唐代莊學盛行與楊倞引用《莊子》作注之關係 --- p.17 / Chapter 第二節 --- 楊倞用《莊子》注《荀子》述例 --- p.19 / Chapter 一、 --- 名物訓詁 --- p.19 / Chapter 二、 --- 闡釋義理 --- p.24 / Chapter 三、 --- 對《荀子》內容作出補充 --- p.29 / Chapter 第三節 --- 楊倞用《莊子》作注所見《莊子》與《荀子》 在用語及思想上之關係 --- p.32 / Chapter 一、 --- 《荀子》部分用語受《莊子》影響 --- p.33 / Chapter 二、 --- 莊子與荀、孟思想之異同 --- p.36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46 / Chapter 第四章 --- 楊倞以「仁義禮智信」注思孟五行辨 --- p.49 / Chapter 第一節 --- 思孟五行諸家解說槪述 --- p.51 / Chapter 第二節 --- 《¯‘ة書´Ø洪範》「五行」、「五事」與思孟五行之關係 --- p.54 / Chapter 第三節 --- 《周易´Ø乾文言》與《太玄´Ø玄數》 所見五行與五常之關係 --- p.61 / Chapter 第四節 --- 從《中庸》看思孟五行與五常之關係 --- p.67 / Chapter 第五節 --- 小結 --- p.75 / Chapter 第五章 --- 楊倞對儒家統緒承傳問題之立場 --- p.78 / Chapter 第一節 --- 從楊倞引韓愈著述看其對韓愈統緒觀之認同 --- p.79 / Chapter 第二節 --- 引錄揚雄著述,標明其與荀卿之關係 --- p.86 / Chapter 第六章 --- 楊倞改易《荀子》篇章次第析論 --- p.91 / Chapter 第一節 --- 改易〈賦篇 > 及〈成相〉次第 --- p.92 / Chapter 第二節 --- 將性質相同的篇章置於一類 --- p.95 / Chapter 第三節 --- 始〈勸學〉而終〈堯問〉 --- p.96 / Chapter 第七章 --- 結論 --- p.98 / 附錄 / 附錄一楊倞《注》徵引各種篇籍數量表 --- p.101 / 附錄二 楊倞《注》徵引《莊子》表 --- p.104 / 附錄三 楊倞《注》徵引韓愈著述表 --- p.115 / 附錄四 楊倞《注》徵引揚雄著述表 --- p.117 / 附錄五 《太玄´Ø玄數》五方配五行、四時、五常示意圖 --- p.120 / 附錄六參考書目 --- p.121
14

殖民地前衛──現代主義詩學在戰前台灣的傳播與再生產 / Colonial Avant-Garde: The Spread and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sm Poetics in Prewar Taiwan

陳允元, Chen, Yun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風車詩社的文獻在1970年代末出土以來,使得戰前台灣的現代主義活動的存在被認知。但三十餘年過去,在詩的領域風車詩社仍是唯一孤例,研究者對風車的種種既定認知,某種程度限縮了我們對於「戰前台灣現代主義」或「現代主義在戰前台灣的傳播與再生產」的課題想像。在這一部論文,我從對於既有台灣新文學史建構背後的三個框架:本島人中心、本島文壇中心、台灣新文學運動(寫實、抵抗)中心的檢討著手,在詩人身分上採取複數的「台灣出身」──台灣血統(本島人)、土著化於台灣的在台日人(第一代移民‧久居者)、出生於台灣的日本人(灣生)──取代本質主義的血緣論、在地理空間上則著眼於戰前東亞文學場域內的人員移動及文本交涉,解開幾乎定著的「戰前台灣現代主義詩≒風車詩社」的「文學史孤例」想像,重新就戰前誕生於殖民地台灣的、或複數「台灣出身者」的現代主義實踐,進行更大規模的基礎性研究,在日本帝國圈內中央文壇與台灣文壇交織連動的脈絡之下,論其生成、文學表象、發展軌跡,連繫的美學系譜與轉化,並在文學史的層次上探問以下三個問題:一、現代主義美學的引進如何衝擊殖民地台灣既有的文學場域?二、殖民地台灣及其出身者如何參與世界性的現代主義運動並將之進行改造?或者說,現代主義的傳播以台灣為介質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三、如何給戰前台灣的現代主義文學一個解釋?其前衛性究竟為何?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有四組案例,包括了:一、風車詩社1910代的楊熾昌、李張瑞;二、1915代的林修二、張良典以及日籍的女性詩人戶田房子;三、土著甚深的在台日人作家西川滿;四、花蓮出生、台日混血的饒正太郎。他們進行現代主義實踐的場域與脈絡,彼此緊密連動、又各有不同,卻共同構成了一幅以「殖民地台灣」為中心輻射而出的1930年代東亞殖民地現代主義詩歌活動的圖景,既體現了前衛思潮傳播的世界性與同時代性,同時也是台灣出身的台日作家在殖民地的複雜情境下的在地回應。   本研究除了勾勒出諸多個案的現代主義的文學軌跡與美學表現,在整體上主要得到幾個結論:一、現代主義詩學在戰前台灣的傳播並非僅是「帝國→殖民地」的單線、單向的傳播,而是複線的、往復的。二、台灣的現代主義發展雖與帝國中央文壇有緊密連動,但並非亦步亦趨,案例間也呈現了系譜的非均質性與發展的非同步性。三、在殖民地台灣,現代主義的前衛性基礎是由於時差所致,但對於世界性的現代主義運動而言,其前衛性毋寧是因為透過台灣的在地轉化而產生的「現代主義的台灣解釋」。
15

二程弟子研究

楊玉成, YANG, YU-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凡一冊,約二十萬字,分上下編。上編分二章,不分節,下編分三章十一節。主要內 容包括:上編,一為弟子述略,計百餘人。一為大事繫年,起北宋天聖九年,迄南宋 紹興二十三年,凡一二二年。下編思想研究,包括二主題:涵養與察識、窮理說、心 性論。資料來源除各家文集語錄外,復廣蒐散佚,稍為補亡。人物則以呂大臨、楊時 、謝良佐、胡安國為主,而兼及其餘。論述方式著重發展及比較,於各家思想必考明 其源流,參校其異同,以凸顯各家思想之特質,及思想史演進之過程,庶幾明瞭宋室 南渡前後,洛學發展之軌轍及概況。
16

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

黃惠禎, Huang,Hui-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楊逵在臺灣史上既是重要的社會運動家,也是知名的文藝工作者。從實地領導臺灣農民組合與臺灣文化協會,至以創作批判臺灣總督府扶植資本家成立製糖株式會社、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等企業,假借農村繁榮和開闢山林為由,對臺灣土地進行的強取豪奪,楊逵從普羅大眾的視角出發,以左翼的社會運動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積極介入社會改造,堅定地表達反對殖民統治與階級壓迫的基本態度,擘畫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理想社會。 一九四○年代,歷經日本殖民統治與國民黨政府兩個威權體制的高壓統治,臺灣人不僅因政權之遞嬗兩度變換國籍,也由於皇民化運動的推行與戰後全盤的中國化運動,遭逢兩次不同的國語政策與文化措施。毫無疑問,四○年代短短十年間是臺灣歷史上變動最為劇烈,也是考驗知識分子最為關鍵的時刻。可惜由於牽涉到皇民文學與二二八事件等政治上的禁忌,楊逵在這段時期的活動記錄幾乎呈現空白的狀況。本論文以《楊逵全集》編譯計畫進行期間,所蒐羅楊逵各類型的作品及其各種版本為基礎,配合近年間出土的第一手史料,藉由文學文本、歷史語境、文化現象等各方面的交互考察,為四○年代楊逵的社會運動與文藝活動進行補白的工作。此外,並借助薩伊德後殖民論述,檢視楊逵知識分子的文化立場,重構楊逵圖像。 在爬梳豐富的文獻資料之後,筆者發現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艱困,楊逵總是能從艱難的時局縫隙中找尋出路;無論以文學創作針砭時政,或藉編輯刊物傳布左翼文學思潮與作品,或與日本、中國左翼作家間的交流與合作,莫不延續二○、三○年代勇敢對抗國家機器與霸權文化的批判精神,自始至終未曾偏離社會主義的階級立場。透過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希望本論文不僅能為日後更為深入與更為全面性的楊逵研究做出貢獻,並能有助於了解臺灣知識菁英面臨政權更迭時的困頓與掙扎,及其社會參與和文化抗爭等諸多面向。
17

北魏三書的南北文化觀

林郁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水經注》、《洛陽伽藍記》、《魏書》自五世紀以來並存於世近一千五百年,或許是因為性質差異過大,使三書幾乎是各別分立的存在。雖說《水經注》與《洛陽伽藍記》在文學史中偶被並舉,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洛陽伽藍記)其文穠麗秀逸,繁而不厭,可與酈道元《水經注》肩隨。」《洛陽伽藍記》更被視為可補《魏書》之闕,如吳若準《洛陽伽藍記集證》云:「足以補魏收所未備,為拓拔之別史。」但三書之間從未共同形成一張研究網脈。 因中國近百年世運對文史工作者的催逼,論者逕自反省當代文化困頓的同時,隱約靈視到三書過去不曾被揭示的內在聯繫,發現三書分別隸屬於「北魏洛陽時期」、「東魏遷鄴時期」、「北齊代魏時期」的作品。三書成書的時間先後間隔不過三十年左右,但卻是南北朝政治社會急遽變遷、文化正統爭奪最劇烈的時期,而三書的內容也各按其時地回應了當時最重要的歷史課題。 南北朝文化之爭其實是受到政治正統之爭的激化。中國雖執著於大一統,然分裂與統一的時間卻各占歷史之半,因而正統之爭無時不在,其中又以南北朝最為明顯,也最具典範性;許多立論正統的說法都是北朝人士所提出,並成為後世爭辯正統的重要通用語彙及理論依據。然而,此事實卻在崇南抑北,普遍視南朝為文化主體的研究視野中一再受到忽略。本文合議三書,透過各書的臨史心態、政治立場、正統架構、民族認同、文化態度等問題的發掘與對照,重新審視南北朝文化之爭的內涵。盼望此研究成果不僅能擴充三書的文化蘊涵,也可呈現有別以往的研究新視野。
18

重省女性主義對梅洛龐蒂的批判:以楊〈像女孩那樣丟球〉為例 / Rethinking feminist's critique on merleau-ponty: by example of Young's "Throwing like a girl"

劉芝吟, Liu, Chih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選擇楊 (Iris Marion Young) 在1977年首次發表的文章〈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為主要藍本,對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身體主體概念進行討論。楊在文章中採用梅洛龐蒂活生生身體做為核心,以《知覺現象學》中〈身體本身的空間性和運動機能〉此篇章做為對照架構,置入性別化的反思,重新編織由女性主體經驗出發的身體模態。 在2005年楊以此文為書名同時收錄多篇聚焦於女性身體經驗的現象學討論,從懷孕、乳房、月經、老年照護等女性身體的各個面向,經由性別觀點的探問辯證處理多位歐陸哲學家和現象學家的論述,透過理論思考和生命經驗交揉出女性身體主體的視野。在〈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中,楊選擇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對活生生身體與世界關係的描述架構,同時立基於西蒙波娃對女性存在的分析和觀察,分析陰性身體的特定風格,以及這種風格及活動方式,與其在世界中的交往有什麼樣的關係?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裡說明主體如何通過身體在世界中展開存在活動,在這些活動的運作中,我們不是如同船長掌舵一樣,作為純粹的思維者操作客觀的身體,也不是一個刺激-反應的制約機體對世界做出規律和法則的回應,主體與世界的關係,就座落在我作為一個活生生的身體主體向世界開放,朝世界投射。但是,這個身體的分析架構是否為一個普遍性的論述?如果經驗世界中有一大部分的身體典型在特定的層次上展現的差異性,這種獨特風格是基於什麼樣的存在處境中出現的?梅洛龐蒂突破笛卡兒純粹思維者的傳統,修正胡賽爾在《觀念一》朝向超驗觀念論的追求路線,試圖以一個具體化、肉身化的樣貌來理解人的在世存有,然而是否必須面對我們活生生的身體中是帶著性別、文化的銘刻?因此本研究將以楊所提出的女性身體活動與空間經驗為基礎,對照梅洛龐蒂文本中描述的身體模態,重新思考梅洛龐蒂的身體論述,與性別向度之間的關連性。
19

行在淨土,解在唯識:近代東亞佛教的解神話詮釋學 / Demythologizing Amitābha: A Consciousness-Only Hermeneutics of Pure Land Buddhism in Modern East Asia

孫亞柏, Jakub Zamorsk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此文獻以淨土佛教中的解神話化爭議來闡述更為廣泛的議題,意即,西方人文學科的分類(在此則特指宗教哲學)是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對於識別和解釋現代東亞知識發展有所助益? 在序章中,已對此一普遍議題對當代淨土佛教研究如何產生影響有所說明。該領域長期以來受到日本學者—特別是被歸類為所謂「宗學」的日本淨土教派的學者們—所左右。毋庸置疑地,這些學者們所用以談論淨土傳統的思想框架,強烈地受到19世紀末日本面對西方哲學、神學之衝擊所影響。然而,近幾年來,部分西方學者認為,這樣的觀點並不適用於中國淨土佛教的情況,因為在中國,淨土宗並非一有系統之思想內容,而僅是作為虔誠與儀式實踐。本論文將以不同的切入點來探討此爭議。本文關注於:當淨土信仰與實踐被置於「佛教詮釋學」中的爭議來論述時,意即,以較為精練的方法論來詮釋文本時,西方化的思想框架是否能夠充分地呈現這些佛經的「詮釋者」們最初的關懷。 本文所關注的議題,在於部分佛教現代主義者借助唯識思想來詮釋淨土信仰之傾向。如同在本書頭二章所敘述的,部分日本淨土「宗學家」將此種解讀歸類為將淨土佛教「解神話化」。在此,解神話被理解為對淨土神話的批判性詮釋,並以此回應現代化與西方化。此種詮釋亦被認為是回歸到淨土神話「真正的」意義,意即,阿彌陀佛實為內在真理之象徵,而非外存之他者。然而,如同第四章所述,在近代中國,以唯識學詮釋淨土教義的方法論發展,乃是對現代化之前、以及現代化早期所產生的、懸而未決之爭議的反動,而不僅是西方衝擊之下的產物。而如同第五章中所論及的,這些尚未塵埃落定的爭議其中之一,便是所謂「自性彌陀」是否應被理解為真正的救世主;又或者,其應當被視為嚮導、老師。 在接續的章節中,筆者將著重於特別選定的若干核心材料,藉以呈現前述之中國佛教徒開始大量接受現代西方概念後所發展出來的詮釋學爭論。第六章探討由19世紀在家學者沈善登所撰寫的論著《報恩論》之殘篇。就筆者所知,《報恩論》為可知成書年代的漢語文獻中,最早從「現代」觀點來檢視淨土宗與唯識學的關係之著作,意即,該類撰文者普遍熟知後啟蒙時代的西方觀點。第七章則分析中、日對於適切理解淨土宗解脫敘述的爭論。該爭論為1899年至1901年間,楊文會與淨土真宗的一組僧人,即小栗栖香頂和内記龍舟,之間的筆戰。此處所關注之抄本收載了楊文會對唯識思想與淨土信仰的關係最為早期之書面表態,意即,其堅信淨土信仰應當與唯識思想之研修相互連結。雖已有部分學者對該爭論進行研究,然而,此一特殊面向卻尚未引起太多關注。為了進一步解析前述之發展於民國初期的概念,第八章將以唐大圓之選文作為研究實例。作為改革派在家居士,唐大圓主要活躍於20至30年代之間,亦為西方概念匯聚之時期。本章不僅剖釋唐大圓之銘言:「行在淨土,解在唯識」,亦將闡述此奠基於唯識思想之「解」如何在對同期淨土傳統、特別是對法藏菩薩之神話理解的批評中,揭示呈顯出來。 最後,第九章將總結主要考察成果,並提出未來深入研究之可行方向。在第九章,筆者主張唯識思想為漢傳佛教提供了統一的準則來理解淨土神話,而此方式與兩種傳統解讀大相逕庭,意即,其並非彷彿單純的奉獻者一樣,照字面地將阿彌陀佛與淨土理解為「心外」之物,亦非如學院派讀法一般,將阿彌陀佛等同於心性。淨土信仰的唯識學詮釋能夠支持將阿彌陀佛視為人類社群的「啟發的領導者」此一現代想像;同時,其亦得以將佛教思想與現代對理想社會和社群發展的理念相互連結。
20

『源氏物語』の本文と注釈

林, 欣慧 23 May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9879号 / 文博第717号 / 新制||文||635(附属図書館) / 32956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金光 桂子, 教授 大谷 雅夫, 教授 大槻 信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Page generated in 0.01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