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4
  • 143
  • 1
  • Tagged with
  • 144
  • 144
  • 144
  • 144
  • 58
  • 39
  • 29
  • 28
  • 23
  • 23
  • 22
  • 21
  • 21
  • 20
  • 2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01

台灣衛浴五金產業經營策略之研討 / The business strategies research of Taiwan plumbing and faucet industry

胡 之琪, Hu, Chih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外銷產業在世界上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自六零年代開始至今囊括過無數個世界第一;從早期產品,如:鞋子、雨傘、成衣、腳踏車,到近期蓬勃發展的電子產業相關零組件及成品,如:晶圓代工、顯示器、個人電腦、手提電腦等等,台灣均曾經或是現在仍為全球最大供應國。 長久以來台灣一直以代工為強項,隨著時代進步,台灣的生產成本節節高昇,再加上中國大陸的崛起,使得台灣的競爭優勢不再是勞力密集的製造業,也因此產業升級的呼聲及討論非常熱烈。代工業者要捨棄眼前的代工業務,直接進入純品牌經營的策略仍是一個相當高風險的做法。而品牌發展與代工之討論研究,宏碁率先投入自有品牌經營之後也一直持續不斷。 很多人可能沒聽過台灣的衛浴五金及水龍頭零配件代工外銷也是世界第一,歐美主要水龍頭品牌都是進口零配件至當地後再進行組裝。而衛浴五金水龍頭零件代工也和其他台灣代工產業一樣,因為競爭日趨激烈,使得產業內的業者必須積極準備因應對策,追求永續經營。 本研究以此產業外銷前五大廠商個案公司為研究對象,以策略群組區分出專注代工及深耕品牌兩大群組,比較群組之間及群組內各公司運用策略的異同;同時也針對產業大環境的變動、供應面及需求面的改變、供應鏈角色的延伸及位移等衝擊所帶來的影響,各群組個案公司所採取的策略作法,做一研究探討,進而研討出一個方向提供給產業業者制定未來經營策略的參考,以期待此產業業者之競爭優勢得以持續。 / Taiwan’s export industr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world market. Since the 1960’s it has held the number one position in countless manufacturing sectors. From early times in industries such as shoes, umbrellas, clothing, and bicycles to the present booming modern electronic industries like Semiconductor Foundries, monitor, personal computer (PC), and laptop manufacturing etc., Taiwan is now or was once the biggest supplier in the world. Taiwan has been favored by OEM policy. But now it is losing it competition edge due to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production cost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t’s no longer to Taiwan’s advantage to operate labor intensive manufacturing, therefore there has been a cry for and vigorous discussion regarding a change in Taiwan’s industries’ roles. Discontinuing the current OEM activities and quickly investing in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 (OBM) is a high risk decision.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into the OBM and OEM lines of development was sustained after ACER became an OBM operation. Many people probably don’t realize that Taiwan is the world leader in the OEM plumbing hardware and faucet components export industry. The major leading brands of Europe and America import their components and then assemble them locally. The OEM plumbing hardware and faucet component industry faces the same problems as other OEM industries. To withstand the competition, they are compelled to develop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operation. This study adopts the top 5 export manufacturers of plumbing hardware and faucet components, categorizing them by OEM and OBM strategic groups, and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nd within these two strategic groups. It also focuses directly on the overall changes in the industries 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s on the role of supply chain expansions and changes, as well as changes i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market place; studying the adopted strategies by different players, dissecting these cases and extrapolating a method for the industries to formulate a future operation strategy and to main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102

創新生技醫療器材經營策略之研究-以L公司為例 / A Study on the Business Strategy for Biotech &Medical Equipment Industry– TheCase Study of L Company

洪一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員工薪資將近二十年一直無法明顯的提升,主因是國內產業大都著重各產業鏈的代工,產業代工毛利不高,因此產品受制於研發設計及通路行銷歐美先進國家,所以台灣產業風險較高,製造相關業者也利潤較不佳,業者必須投資價格高昂的成本如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等。醫材是少量多樣,國際化,可靠性及精密度高。人口老化,所得提高,因此全球醫療市場逐年成長 ,各國陸續推行醫療改革,帶動醫材市場成長。台灣代工能力很強,醫材產業是協助中小企業技術/品質升級、轉型,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最佳途徑。台灣中小企業若能加強投資生技醫材的研發及產業鏈建立,較能改變台灣的產業價值與環境。 因此,本研究是以台灣中小企業如何由製造業加值產品服務,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為研究主軸,探討微創醫材的經營策略模式,並藉由經營策略模式的研究,據以作為投資該產業的依據。因此,本研究根據分析的結果,獲得了以下幾項研究發現且概述如下: 1.核心技術是中小生技醫療器材產業創造高獲利空間的基礎,也是帶動成長的趨動力; 2.人才資產管理是中小企業的重要投資,目的是讓人才資產達到最大的效益,創造最大的績效和價值,以完成企業的經營效果效率,並且能達到創造人才最佳的價值與企業永續經營; 3.中小企業透過異業結合,可以將不同領域之創新技術導入醫材產業,開發或創造新的醫療需求已成為目前生技醫療器材的開發重點; 4.中小企業針對市場產品提出改進產品,漸進領導產品市場佔有率,或提出破壞性產品,重新建立市場規則,若能夠持續在市場生存時,必能找到利基市場。
103

台灣地區中式白酒供應商之經營策略分析研究

黃文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自1987年陸續開放葡萄酒、水果酒、淡酒、啤酒、威士忌、白蘭地進口以來,酒商歷經多年的洗牌,情勢大已抵定,惟當時因政策考量,而未開放以高梁、米類為原料所製成之中式白酒,在公賣局、金酒公司及馬祖酒廠悉心孕育,及其他廠商無從介入下,於本土酒類市場開花結果。未來為因應國際化與自由化趨勢,台灣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白酒市場將於該項政策實施後第二年,開放設廠產製;原酒類專賣期間,所課徵之公賣利益,將以關稅、營業稅及菸酒稅等三種稅予以取代,而導致廠商成本發生變動,再加上與本土白酒同質性高,且品質優良、酒齡充足之大陸白酒,挾其背後廣大市場商機,將導致現行酒類市場、廠商甚或通路商勢力,面臨重整局面。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政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於現行尚未開放白酒市場的衝擊、本土白酒廠商如何經營及市場未來展望。為分析該等案例,本研究係以Chandler「結構追隨策略」為分析主軸,即:外在環境的改變,會影響企業的競爭力,進而影響企業的決策方向,並以Porter五力模式及價值鏈兩項分析架構,來評估企業的優勢,進而提供階段性及整體行銷策略建議。最後依據各項市調資料,分析白酒消費者行為,提出未來白酒商機所在,並提供行銷組合建議。 經由各項分析及市調資料佐證,本研究獲得如下結論: 1.台灣白酒市場將因開放產製及進口,導致產業競爭加劇,供應鏈趨於上下游垂直整合,產生經濟規模的現象。 2.本土廠商相較大陸酒廠,資源有限,應著重鞏固現有顧客群,再求發展。 3.市場領導者-金酒公司應發展策略性商品,以阻擋大陸中、低價白酒入侵,並積極與國際知名廠商技術合作,提供多樣化產品。市場挑戰者(追隨者)-公賣局應加強產品線管理與品牌認知,並著重行銷人員培訓。市場利基者-馬祖酒廠應以大麴酒為一個利基市場的產品,並進行該市場之行銷研究,深耕此利基市場。 4.提供「符合國人口味」之白酒產品,及有效整合通路,是廠商可能立於不敗之主要因素。 5.建立產品及通路優勢,有賴整體行銷策略之運用。 6.低酒精度、年輕女性及白酒浸泡市場,是未來商機所在。
104

台灣資訊服務業經營策略與組織系統流程 / The Business Strategy and Systematic Organization Process of Information

李裔武, Li, Yi-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有關資訊服務產業的文獻,大多將重點放在競爭策略、關鍵成功因素或組織結構的屬性上,且多屬於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的「量的研究。至於以個案訪問的方式,深入探討資訊服務產業經營策略的「質的研究,並不多見。因此本研究乃以司徒達賢教授提出的策略矩陣分析法為架構,採用個案研究的分析方法,針對國內經營資訊服務產業的三家外商,進行綜合性的訪談;並輔以資策會ITIS計畫的次級資料,分析廣義的資訊服務產業價值鏈與策略要素,並進而與關鍵成功因素結合。然而,為了能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在郭崑謨教授的指導下,也進一步將廠商實際的配套作為,歸納為組織系統流程,希望透過外商實際的經驗,能對國內資訊服務業者有所助益。 本研究之目的包括:1. 台灣資訊服務產業價值鏈的界定;2. 以策略要素描述與驗證產業的經營策略;3. 找出產業關鍵成功因素與策略要素的關係;4. 建構產業的組織系統流程,以支援經營策略。而本研究亦得到以下五點結論:1. 整體而言,策略矩陣六大構面所含括的48個策略要素,全都可以在資訊服務產業中找到相對應的策略作法;2. 客戶對於整套解決方案的需求愈趨強烈,使得資訊服務業六大區隔的界線也愈趨模糊,因此,產業Know-How將成為資訊服務業者的核心競爭力所在;3. 專業人才將是資訊服務業者最重要的資產;4. 良好的學習性組織才能蓄積專業與經驗,使人才的培育與發揮成為可能,並且將成果留在組織的機制中;5.組織系統流程的建立,不僅使人人做專案成為常態,也使得快速反應市場與客戶,和彈性角色扮演的網路組織成為可能。 此外,本研究並針對台灣資訊服務業者,提出以下三點經營策略的思考方向:1. 資訊服務業必將主導資訊業走向;2. 資訊服務業將是進入障礙極高的產業;3. 組織系統流程將主導資訊服務業的工作模式。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限制 3 一、研究對象 3 二、研究限制 4 第三節、研究程序 6 第四節、論文章節與結構 8 第二章、文獻探討與研究設計 10 第一節、策略管理的觀念 10 一、何謂策略 10 二、策略管理的範圍與層級 13 第二節、產業分析 15 一、五力分析 15 二、產業的策略構面 17 第三節、事業策略分析 18 一、策略規劃的程序 18 二、策略構面(Strategy Content) 21 三、策略類型(Strategy Pattern) 23 第四節、關鍵成功因素 28 一、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 28 二、關鍵成功因素的分析與確認 30 第五節、策略矩陣分析法 33 一、策略矩陣的構成 33 二、以策略矩陣分析法做產業與競爭分析 37 三、以策略矩陣分析法做事業策略分析 39 第六節、組織系統流程 41 第七節、資訊服務產業的相關研究 43 一、資訊服務業競爭策略、組織結構與績效滿意度 43 二、資訊服務業關鍵成功因素與競爭策略 47 三、資訊服務業者競爭的關鍵成功因素 49 第七節、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50 一、研究設計 50 二、研究方法 52 第三章、台灣資訊服務產業現況 55 第一節、資訊服務業產業範圍 55 第二節、台灣資訊服務業的現況 61 第四章、台灣資訊服務業經營策略分析 64 第一節、資訊服務業策略矩陣 64 一、產業價值鏈的展開 64 二、策略矩陣的形成 75 第二節、資訊服務業者策略要素分析 76 一、與『產品線廣度與特色』有關的策略要素 76 二、與『目標市場之區隔與選擇』有關的策略要素 85 三、與『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有關的策略要素 92 四、與『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有關的策略要素 96 五、與『地理涵蓋範圍』有關的策略要素 100 六、與『競爭武器』有關的策略要素 104 第五章、資訊服務業組織系統流程 112 第一節、組織系統流程的建構 112 一、組織系統流程建構的原則 113 二、組織系統流程與關鍵成功因素 115 二、組織系統流程與策略要素 119 第二節、個案公司分析 121 一、策略型態 121 二、組織系統流程 124 三、關鍵成功因素 129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30 第一節、結論 130 第二節、台灣資訊服務業經營策略趨勢與建議 133 第三節、後續研究方向的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38 中文部份 138 一、論文 138 二、書籍 140 三、期刊 142 英文部份 143 表目錄 表1-1 1995年台灣生產世界第一的資訊產品 2 表2-1 策略定義表 11 表2-2 策略的層級 14 表2-3 有關策略構面之不同分析觀點 22 表2-4 Glueck的四種策略類型格 23 表2-5 大前研一的四個基本策略 25 表2-6 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 29 表2-7 關鍵成功因素的確認方法 32 表2-8 中國砂輪公司的策略矩陣 35 表2-9 策略要素 36 表2-10 資訊服務業之碩博士論文研究 43 表2-11 各策略集群對於競爭策略構面的重視程度 44 表2-12 各策略集群對於競爭策略構面的Scheffe多重比較 45 表2-13 競爭策略與組織結構的相關性 46 表2-14 競爭策略與績效滿意度之相關性 47 表2-15 資訊服務業關鍵成功因素 48 表2-16 各區隔資訊服務業者競爭的關鍵成功因素 49 表3-1 資訊服務業產業結構 58 表3-2 資訊服務業市場規模 61 表3-3 資訊服務業各區隔市場剖析 62 表3-4 資訊服務業各區隔主要廠商 63 表3-5 資訊服務業個別廠商獲利能力 63 表4-1 各行業別資訊化現況與發展趨勢 68 表4-2 各行業別資訊化現況與發展趨勢 69 表4-3 資訊服務業策略矩陣 75 表4-4 產品/市場組合 77 表4-5 價值活動與規模經濟 97 表4-6 關鍵成功因素與策略形態 106 表5-1 組織系統流程與關鍵成功因素 116 表5-2 組織系統流程與策略要素 119 表5-3 策略型態、功能政策和組織方式的改變與配合 123 表5-4 組織系統流程(第一階段) 125 表5-5 組織系統流程(第二階段) 127 表5-6 組織系統流程(第三階段) 128 表6-1 企業用戶平均的資訊科技支出(百萬美金) 133 圖目錄 圖1-1 研究進行步驟 6 圖2-1 企業營運循環 12 圖2-2 產業分析的五力 15 圖2-3 策略規劃模式 18 圖2-4 事業策略制定之架構 21 圖2-5 研究架構 51 圖4-1 資訊服務的價值活動 67 圖4-2 與『產品線廣度與特色』有關的策略要素(一) 77 圖4-3 與『產品線廣度與特色』有關的策略要素(二) 83 圖4-4 與『目標市場之區隔與選擇』有關的策略要素(一) 87 圖4-5 與『目標市場之區隔與選擇』有關的策略要素(二) 91 圖4-6 與『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有關的策略要素 95 圖4-7 與『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有關的策略要素 99 圖4-8 與『地理涵蓋範圍』有關的策略要素 103 圖4-9 與『競爭武器』有關的策略要素 110 / In the past years, most of research of theses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Service Industry are "quantitative" analysis via question sheet. As to the approach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by case study is less. Thus, I'd like to do a deep analysis focused on the specific subject, business strategy, via the strategic matrix of Dr. Seetoo and the reports of III of ITIS project. Moreover, based on the instruction of Dr. Kuo, I try to combine the theorey and practice to build a systematic organization process. The objective of the thesis is: 1) Build the value chain of IT service industry in Taiwan; 2) To describe and verify the business strategy of the industry based on the strategic element s; 3)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S.F and strategic elements; 4) Construct the systematic organization process to support the business strategy. By the way, the thesis also gets five results: The strategic practice of vendors of IT service could be modulized by the 48 strategic elements of six dimensions of strategic matrix; 2) Total solution makes the boundry of six segments of IT service unclear; 3)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 is human resource for the industry; 4) The well learning organization could make it possible not only exercise of profession and experience but development also; 5) Make the project to be normal through the role play of systematic organization process. It will be helpful for quick response to both customers and markets.
105

台灣中小企業經營策略-經營環境、企業資源、業主能力之互動 / The business strategy of small business in Taiwan

溫慕垚, Wen, Raymond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經濟發展歷程,中小企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政府特別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不但重新修正中小企業的定義,而且對中小企業提供許多方面的協助,可見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   台灣的中小企業是如何面對外界環境的變化,配合自身的條件,以制定出適時的經營策略?而台灣中小企業的經營現狀如何?政府單位應給予何種協助?中小企業本身又該如何因應?這些都是當前重要的議題,也是本研究所欲了解的重點。   本研究以九家個案公司及兩個輔導中小企業的政府單位,作為研究基礎。透過食品業、製造業、工商服務業等三個產業的九家公司,選取規模大小及發展歷程不同的個案,作為中小企業發展及營運的參考,配合中小企業處及工業局的輔導措施,加上學界對中小企業的看法,以了解產、官、學三者的異同點,作為研究的重點。   利用司徒達賢所構思的策略矩陣分析法,對個案公司的經營策略加以分析,找出中小企業在策略作為上較有意義的現象,配合成長後的中小企業個案,及大企業的經營模式,可得到如下的發現:(1)中小企業的經營策略制定,與經營環境、企業資源、業主能力密切相關;(2)業主能力的介入程度,會影響中小企業的發展;(3)成長的中小企業在某些經營決策上,會類似大企業般以整體企業資源為基礎;(4)大企業仍可能有部分經營策略的制定,如中小企業般需要以業主能力為依據;(5)中小企業對於資金的需求最殷,而對技術的支援較不需要。   本研究在最後對中小企業及政府輔導單位提出幾點建議:(1)中小企業業主應重視企業發展,循序規劃組織化的步驟;(2)中小企業應善用員工的潛力;(3)中小企業應提高業界合作機會,共同面對日益不利的經營環境;(4)中小企業應多利用政府輔導資源;(5)中小企業與政府輔導單位間應建立較廣的溝通橋樑;(6)政府輔導單位應加強對中小企業資金的輔助與管理;(7)政府單位在技術面的輔導應轉為相關性的輔導;(8)在輔導資源分配的立場,中小企業的定義不宜繼續擴大。
106

出口貿易商經營策略之研究 / The study of traders' business strategy

江支璋, Chiang, Chih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1972年Hunt首次提出「策略群組」(Strategic Group)一詞以來,此一觀念即被廣泛地應用於分析產業結構以及廠商競爭策略與績效之關係。策略群組的基本論點在於產業中之廠商並非同質性個體,根據策略行為的差異,通常可將廠商區分為數個策略群組,廠商的績效水準以及策略行為對績效之影響,亦隨不同策略群組而有所差異。然而以往相關文獻大都偏重對釀酒業、製藥業、家電業等製造業進行研究,相形之下對服務業方面的探討就僅佔少數,至於以出口貿易商為探討對象的研究則是付之闕如。   我國為一缺乏天然資源的海島型國家,故對貿易的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國民生產毛額的比值)均偏高。根據GATT在1993年所發佈的世界貿易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為全球第十二大出口國及第十四大進口國,可見國際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我國數目龐大的中、小企業體系下,進出口業務的達成有賴貿易商提供的各項專業服務,因此,貿易商在國內的經濟體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以出口貿易商為對象,根據中華徵信所出版之1994年TOP 500大企業名錄中,合乎標準的288家貿易商為樣本架構,採取普查的方式。研究目的為:一、瞭解出口貿易商的經營策略重點,及策略對經營績效的影響;二、依照策略作為的相似性將出口貿易商分群,並描繪其個別群組的特性;三、瞭解各策略群組在策略形態及經營績效間的關係;四、對各策略群組間移動障礙的瞭解。研究方法:運用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集群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多變量分析(MANOVA)以及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等方法,希望藉此了解不同策略群組內廠商的競爭行為和廠商策略興績效之關係。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有:   一、出口貿易商在營運時最重視的策略作為有:「根據國外買主詢價後向其提出報價」、「安排貨務運輸及擔負交貨的責任」、以及「提供裝船前的暫墊款融資服務」等三項。相對而言較忽略的是「持有配額」、「作為廠商的融資保證人或提供重開票融資服務」、「在國外設立維修服務中心以服務當地顧客」等三項。   二、在出口貿易產業,發現有效樣本公司可區分為七個群組,分別為:群組一:穩健經營型;群組二:積極創新型;群組三:有待努力型;群組四:傳統保守型;群組五:短小精悍型;群組六:淬勵奮發型;群組七:銷售導向型。   三、經過複迴歸分析結果,得知影響員工生產力的關鍵變數有:技術性的出口服務、市場接觸的服務、提供營運空間的服務、產品促銷的服務、垂直整合、水平整合、目標市場、經營規模、專業人力資源規模.研發與創新的能力.建立及維繫網路關係的能力、與從事三角貿易的能力等十二項,而影響資本效率的策略變數為:合併的服務、改進貿易流程的服務、提供營運空間的服務、產品促銷的服務.出口服務對象、出口產品的銷售地區、水平整合、經營規模、專業人力資源規模、建立與維繫網路關係的能力、以及從事三角貿易的能力等十一項。所以證明經營策略對經營績效有顯著影響。   四、研究結果發現群組一在出口服務項目、出口服務對象、水平整合、專業人力資源規模方面形成的隔絕機能甚強;群組二在出口服務項目、出口服務對象、與從事三角貿易的能力方面所形成的移動障礙程度較高;群組六在出口產品的銷售地區、新產品的研發與創新能力上形成較高的隔絕機能。
107

跨國專案管理經營策略之研究-以某煉油石化工程公司為例 / Operating strategy study on "trans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楊文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進行,乃基於隨著國際油價飆漲,中東產油國及新興國家大量投資煉油石化產業,使得商機增加;但由於韓國工程公司在政府力量支持之下崛起,使國際統包工程市場競爭趨於激烈;加上匯率及金屬原物料價格的大幅波動,造成統包工程承做風險提高等不利條件進行探討。藉由以上的背景因素發掘個案公司在跨國專案管理的問題與尋求解決方案,進而提升個案公司的整體營運績效,強化核心能耐與競爭力;期能掌握這一波產業發展契機,與歐美日韓進入國際統包工程的領先群,並擺脫中國、印度等潛在後起之秀的追趕。 本研究係由個案公司所處的內外部環境、跨國專案管理與經營策略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構建個案公司的發展願景、強化核心能耐及訂定短、中、長期策略目標。此外,亦期經由本研究,提供學術探討與企業實務運作的參考,裨益於石化工程公司跨國專案管理的研究與經營發展方向的探討。 為提高研究的周延性,本研究從國際統包工程的特點、管理模式與經營策略三方面進行文獻探討,藉以建立正確的研究知識並啟發基本的研究觀念,進而訂定本研究的研究架構與實施步驟,使研究有序的進行。 基於國內從事國際統包工程且願意分享其跨國專案管理經驗的企業相當有限,加上本研究主題乃目前全球競爭現實自然演變而產生,不適合驗證性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採取探索性的個案研究方式。研究架構則以個案公司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為自變項,跨國專案管理為控制變項,經營策略為應變項三個主軸發展;研究方法主要採用文獻探討、個案研究與資料分析。 對於個案公司的分析,首先從個案公司所處的國際煉油石化工程產業、個案公司的基本資料等基礎構面進行探討;其次對個案公司的內部發展進行分析,再審視個案公司的執行力與競爭力,然後對未來策略構想進行綜合整理與剖析。 本研究提出的結論如下: 一、外在環境: 煉油石化工程產業市場需求提高,但競爭激烈,且市場風險不易掌握。 二、經營策略定位: 以台灣為營運中心,從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沙烏地子公司進行在地紮根,進行跨國協同設計與集團化採購,並有效結合中國大陸資源。 三、未來經營策略: 強化作業流程改進委員會;發揮創新小組功能,追求差異化帶來的競爭優勢;完善『企業整合性管理資訊系統』,支援跨國協同設計作業,減少品質重做成本,加速作業流程,提高整體營運效率。 本研究建議個案公司應強化支援性資訊系統,以有效支援跨國專案的執行;對未來的研究,則建議透過更多訪談,取得可供比較的資料,採行較大規模的量化資料蒐集,獲取較多可供驗證的資料,以及多方面拓展研究方向,促使本研究領域的深入與完整。
108

金融海嘯危機下外商半導體公司的經營策略 - 以M公司為例 / The Business Strategic of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during Financial Crisis - Example from M Company

黃克倫, Huang, A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引用吳思華教授提出的三個策略構面,作為研究分析之基礎,試圖分析個案公司的現況及金融海嘯侵襲下的策略因應。此策略三構面分別是營運範疇、核心資源與事業網路,亦即包括「營運範疇的界定與調整」、「核心資源的創造與累積」、「事業網路的建構與強化」三項主要工作。 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整個世界經濟,經營環境未曾如此險峻,因此如何掌握策略因應,讓企業渡過難關,變得非常重要,透過此項研究了解半導體產業結構及企業在面對金融海嘯危機等風險時,可利用策略三構面來探討策略因應,也可作為其他產業界参考。 本研究籍由分析個案半導體公司在金融海嘯危機時期,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要如何建立其競爭優勢,以及如何調整經營策略,安然渡過危機。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下述問題: 一、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及重創各產業,企業如何採取必要措施,安然渡過危機? 二、金融海嘯危機下,企業如何制定經營策略及營運模式因應? 三、金融海嘯浪潮下如何執行組織重整,建立核心資源,才適合時代潮流?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企業透過購併同業及異業,以迅速增加運營範疇,擴大產品線廣度,拓展產品市場,分散風險,企業以選擇風險最低的作法渡過危機,並創造最佳的績效。 二、金融海嘯重創各產業,人才是企業的最基本的資產,金融海危機下,企業反而利用不景氣的時候逆勢培養人才、加强研發新產品、保住主要客戶、重建與供應商的關係、強化行銷網路,也就是擴展營運範疇、鞏固核心資源、强化事業網路來渡過危機。 三、金融海嘯侵襲下,企業會選擇風險最低的作法渡過危機,並創造最佳的績效,以下是營運模式因應。 (一) 保持健全的財務基本面 (二) 保護公司的現有業務  (三) 適度在媒體曝光,建立企業聲譽 (四) 降低原料及供應鏈成本 (五) 維持企業的股價 四、金融海嘯浪潮下,組織變革或組織瘦身,雖然是一個理想的方式,但尚有一些創新的方法,可以在企業裡面做長期發展策略,反而利用這個機會,做平常沒有機會去做的事,也就是利用策略三構面,調整營運範疇、創造與累積核心資源以及建構與強化事業網路也可以安然渡過風暴。 / The gist of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business strategic of corporation during financial crisis by which combined Dr. S.H. Wu’s “Three aspects of Strategy". There are defination and adjustmentof operation domains, the cre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core competence, and the construct and strengthen business network.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how to manage the strategy to face the serious business environment during 2008 financial crisis. By the understanding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through the study of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face of risk, the strategy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strategy employed, but also for other industry references. The Study is analysis of th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how to build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how to adjust business strategy, to ride out the financial crisis during facing fierce competition. The target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rst, how to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ride out the crisi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hit the global economy and various industries? Second, how corporations develop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operating models in response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rd, how to implement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e and establish core competence to meet the current situation during the challenge of financial cri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below. First, b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cross-industry, increase the operational areas promptly, expand the product lines markets, diversify risk, select the lowest risk business practices to ride out the crisis, and create the best performance. Second, the financial crisis hit the all industries, human power is the most basic assets of corporation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corporation used the downturn enterprises contrarian personnel training,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to keep key customers, re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suppliers, strengthen the marketing network, that is, expansion of the operational areas, strengthening the core resources, and business networks to survive during crisis. Third, the corporation will choose the lowest risk to ride out and create the best performance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following is the mode of operation in response. (A) maintain the financial fundamentals (B) to protect the company's existing business (C) Show up in the media to establish the corporate reputation (D) reduce the cost of raw materials and supply chain (E) to maintain the share price Fourth, although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to reduce the pressure is the ideal for corporation, but there are some innovative actions to do long ter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process which do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o the usual things, it means using “Three Aspects of Strategy” to adjust the operating domains, to create and accumulate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build and strengthen the business network to ride out the financial crisis.
109

國際工程業經營策略之探討-以某個案公司為例 / From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rket to study the strategy of a Taiwanese E&C company

任樹平, Kevin S. P. J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依據全球能源趨勢分析新興市場能源需求逐年成長,然而國內市場飽和的衝擊下,台灣的工程業如何運用既有實績、知識、技術來拓展海外商機,是企業面對環境快速變化所採取的必要策略。縱使金融風暴及外在投資環境愈趨險惡,競爭對手亦都是國際級工程公司,國內工程業仍須就時代脈動及未來趨勢提前規劃訂定新目標及經營策略以確保永續經營。 本研究藉由台灣工程業生存環境的變化及政策發展目標改變,依據區域、產業、顧客、市場的變化來尋求潛在市場規模。以煉油石化工程為主要研究對象,其市場特性為進入門檻高,且大型統包型專案執行日漸複雜,台灣的工程公司應具備良好之業務、專業能力,熟悉全球化作業細節,才有機會積極跨入國際市場以提供完善服務。本研究藉由個案公司對國內、外市場趨勢的探討,公司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尋求一個企業如何找出其價值鏈來提升核心競爭力;並且藉由研究策略之關鍵因素,利用跨國行銷管理與經營績效進行分析,以構建個案公司的發展願景。 企業創新、組織改造與競爭策略是未來發展的解決方案。本研究利用工程資訊、文獻資料等剖析企業在面臨國際經濟、工業發展、政府政策,供應鍵變化等不確定因素下,要跨入國際工程市場,可採用的策略方法。運用競合策略SWOT分析、價值網、策略地圖、平衡計分卡等探討強化核心能耐及訂立短、中、長期策略目標。 隨著大陸、印度等煉油石化工程同業逐漸取得報價資格進入國際市場,當我們面對低價搶標,材料及人工成本的上漲壓力,個案公司需以極敏銳的隨機變動能力,掌握這一波產業發展契機並發掘在跨國管理上的問題以尋求提升整體營運績效,強化核心能耐與競爭力。
110

論費率自由化對產物保險公司商業火災保險自留業務風險管理之影響-以個案公司比較分析 / The affects of the commercial fire insurance net retention risks management after the rating liberalization – analysis study for specific insurer

鄭理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回顧自2002年4月1日起台灣開始實施費率自由化以來,在政府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輔導下,朝著開放的方向邁進,先是費用總量管制,附加費用率之引進,及允許費率有限度的偏離等,都是在第一與第二階段施行,而巨大保額部分亦在第一階段就已開放,做為產險費率自由化的準備。第三階段,住宅與商業火險及任意車險費率可由產險業者自由訂定,消費者選擇產險公司投保時,費率選擇將更多樣化。 本論文重點在探討費率自由化對產物保險公司商業火災保險自留業務風險管理之影響,並進而剖析產險業為因應未來競爭與環境變遷,其商業火災保險自留業務之經營策略。且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產業結構可能改變及產險監理政策之調整,產險業在風險評估與核保、資產的管理及新市場與新產品的開發,必須做整體政策及策略性的改變,才能因應未來改變所帶來的挑戰。 本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台灣產險業面對費率自由化、環境與監理政策之調整與改變,在可預見之未來將面臨更複雜與更艱難的經營挑戰,惟就整體而言,簽單保費自留比例自2003年27.16 %一路攀升至2009年之44.33 %。且由個案公司分析可知,其在商業火險費率自由化實施後,特別是進入費率自由化第三階段,皆大幅提升其自留保費比例,以提升公司之自留風險承擔能力,期以提昇專業及獲利能力。因全球氣候變遷致近年天災事故頻仍,在加上重大工安事故頻傳;且商火巨大保額業務承保範圍較中小型保額業務完整(多為全險式保單),而保險公司承保費率(特別是天災保險)又明顯不足,使近2年整體商業火災保險及其天災險損失率急速攀升,上述情形正考驗著加速提升自留保費比率之產險公司自留風險管理(特別是天災風險)能力及獲利。

Page generated in 0.12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