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科技產品內外部屬性消費價值之聯合分析-以智慧型手機為例 / Applying Conjoint Analysis on Consumer Value of Smartphone吳思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智慧型手機在市場上已逐漸蔚為主流,而隨著市場不斷地蓬勃發展,手機品牌商為了增加自身產品的差異化,除了不斷強化產品的實體性能外,也提供越來越豐富的附加功能,使得手機發展的脈絡朝著「實用與享樂合一」的方向前進。因此對於品牌商而言,如何能投消費者所好,擬訂出有效的行銷策略,值得探討。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消費者購買智慧型手機時傾向重視實用性功能還是享樂性功能,以及內、外部屬性的相對重要性,並分析不同市場區隔的消費者對屬性的偏好是否有差異,以提供業者制定行銷策略上的建議。本研究採用聯合分析法,本研究所獲得之實證結果如下:
1.整體受測者之實證結果:
屬性偏好依序為:產品價格> 品牌> CPU規格>相機畫素>多媒體播放功能> 電子郵件;智慧型手機「實用屬性」的相對重要性高於「享樂屬性」,而且對「外部屬性」的重視程度高於「內部屬性」。
2.科技態度區隔之實證結果:
(1)科技追求型:最重視品牌,實用屬性的重視程度高於享樂屬性;以31歲以上,月收入為中、高所得的消費者為主。
(2)務實導向型:以30歲以下,月所得2萬元以下之消費者為主,最重視產品實體屬性所提供的實用價值,以及產品價格。
(3)享樂先驅型:以男性消費者、月收入為中所得之消費者為主,對享樂屬性的重視程度高於實用屬性,而且比其他消費者更早採用最新產品。
(4)娛樂導向型:以30歲以下、月所得在4萬元以下的消費者為主;對享樂屬性的重視程度高於實用屬性,但較少關注最新科技產品。
3.以重視之屬性為區隔之實證結果:
(1)品牌導向群:以男性、31歲以上、高所得之消費者占多數。
(2)實用導向群:最重視「CPU規格」,此集群消費者的輪廓為男性,30歲以下,中所得之非學生族群占多數。
(3)全面考量群:各個產品屬性的相對重要性差異不大;男女比例相當,以25歲以下,中低所得者為主。
(4)價格導向群:以女性,30歲以下,低所得者的學生為主。
(5)女性消費者較重視產品價格,男性則產品品牌。高所得消費者最重視產品品牌;中低所得者則較傾向全面考量產品的特性,以及產品價格。
|
52 |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專門機構席位喪失之研究(1971-1972) / The study on the Republic of China's loss of seats in the Specialized Agenc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71-1972)石君灝, Shih, Chun 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典藏的「外交部檔案」為主,輔以聯合國年鑑與相關聯合國專門機構的資料,首先整理出中華民國喪失各專門機構席位的時序與過程,接著探討中華民國政府是否有何事前的應對策略,並嘗試探究中華民國政府在喪失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以後,面對專門機構席位問題的態度是否具彈性思維。
聯合國專門機構僅是一個代表性的名詞,本質上就是一個由各國政府代表組成的國際組織,一個國際組織與聯合國經濟暨社會理事會簽署合作協定後,就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兩者之間互不隸屬,是屬於合作的關係,意即一個國家若喪失聯合國的席位,並不代表同時喪失專門機構的席位,需再由專門機構討論之。現今聯合國共有19個專門機構,1971年時則是擁有13個專門機構。
中華民國在1971年喪失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前,在13個聯合國專門機構中,除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為觀察員外,其餘12個專門機構皆擁有會員國資格。而擁有會員國資格的專門機構中,除了4個金融性專門機構於1980年時才喪失席位,其餘8個專門機構則先後於1971年10月下旬至1972年5月下旬間陸續喪失席位,本研究探討的就是這一段時間。而由於資料與篇幅的限制,選擇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氣象組織(WMO)與國際電信聯盟(ITU)三個專門機構,深入探討中華民國喪失聯合國專門機構席位以及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因應的過程。
由本文的討論可知道,聯合國大會396號決議案與2758號決議案與此議題息息相關,396號決議案決定了當一國政府的代表權發生爭議時,聯合國體系各組織應顧及聯合國大會的態度,而2758號則決定了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的歸屬。兩個決議案是專門機構處理中國席位問題的關鍵。而中華民國面對聯合國專門機構席位問題時,其態度是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加入,並不能以排除中華民國為前提,但席位問題的屬性卻是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延伸,也就是說,聯合國專門機構要處理的是機構內「誰來代表中國」的問題。事實上,在那段時間,立場較親近中華民國的國家曾推動類似於「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提案,希望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存在於聯合國專門機構之中,只是中華民國政府卻未主動與這些國家合作,使得相關議案未獲通過。
本論文另外發掘當時介於行政院與外交部之間的決策單位,此單位是由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葉公超主持,邀請行政院各部會首長成立的跨部會小組,名為光華小組,運作時間起於1971年11月下旬,至1972年5月底結束,旨在因應中華民國喪失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後,所引發的後續外交鉅變效應,處理議題的內容亦包含專門機構的席位問題。
聯合國專門機構的席位議題,如同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案,只處理了「誰來代表中國」的問題,實際上台灣地位的議題並沒有被提及,留有彈性空間。而現今台灣的困局在於,要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正式會員的條件必須是個國家,所以目前首要處理的,仍是國家定位的問題。從本研究中可知道,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會籍問題,本質就是中國代表權問題,如果使用中華民國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專門機構,無疑是抵觸1971年至1972年間各個專門機構的決議,這些決議已闡明「China」席位的歸屬,如此一來,其阻力只有更大而已。
|
53 |
選舉制度改革前後日本聯合政府組成轉變之研究(1993-2000) / The Formation and Conversion of Japanese Coalition Government Before and After Electoral Reform (1993-2000)李軍翰, Lee, Chun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眾議院選舉制度從1947年以來採用中選舉區制度,直到1993年眾議院大選後,除了日本共產黨以外的7個在野政黨一同組成聯合政府,結束了自由民主黨自1955年以來的長期執政,情況開始所轉變。日本新黨黨魁細川護熙就任日本首相後,為了兌現選舉承諾,而在任內推動了選舉制度改革,將選制改為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期望能以此改善國內政治獻金醜聞頻傳的金權政治弊端。而實施新選舉制度後所帶來的諸如小選舉區制有利於大型政黨但一黨難以過半、小黨在國會生存難度增加卻也有比例代表區維持其存在等效應,導致聯合政府從1990年代開始不再只是為了達成某種政治目標而形成的少數特例。自此以後,日本政黨結盟組成聯合政府便形成一種常態。因此本研究認為,1990年代選舉制度改革與聯合政府的形成,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為了進一步分析選舉制度改革對1990年代的日本聯合政府、乃至於日本政壇造成何種影響,本研究將以1996年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首度實踐於眾議院選舉作為分水嶺,將1996年以前成立的細川、村山聯合政府定義為「選舉制度改革前的聯合政府」,1996年到2000年成立的橋本、小淵與森聯合政府定義為「選舉制度改革後的聯合政府」,並從政黨規模、意識形態、政黨穩定狀況與政治資金規正法修正案的實施等角度進行觀察與比較。本研究發現,選舉制度改革後的聯合政府在政黨規模上已形成一個大型政黨加上兩個小黨的合作模式,意識形態也趨向右派主導而多元。就政黨穩定狀況而言,經過選舉制度改革所帶來的政黨重組,使日本政黨正走向稍無定型的一強,或是二強n弱體制。而在政治資金規正法修正案與選舉制度改革雙管齊下實施後,日本選舉也已由過去的派閥主導,開始向政黨主導模式邁出了第一步。 /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SNTV-MMD system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with multi-member district system) was adopted by the Lower House in Japan since 1947. However, the electoral system of Lower House has been adapted after the Japanese general election in 1993.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generally abbreviated to “LDP,” has been the ruling party of Japan since it was founded in 1955, but the LDP lost its overall majority after the Japanese general election in1993. A coalition government was created by seven opposition political parties, and Morihiro Hosokawa, the leader of Japan New Party, was elected prime minister. Hosokawa promoted electoral reform, he adapted the electoral system of Lower House for single member district with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because he promised to eradicate the plutocracy in Japan. The new electoral system causes several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major parties are superiors in election, but it’s difficult for them to win the majority seats in Lower House. Besides, it’s difficult for the minor parties to win the seats in single member district, but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for them to win seats in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Those conditions cause that Japanese political parties form coalition government become normality. Therefore, the electoral reform and the forming of coalition government are complementarity in the 1990s.
In this research,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s in the 1990s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the executing of single member district with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in Japanese general election of 1996. The Hosokawa government and the Murayama government are defined as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s before the executing of new electoral system.” The Hashimoto government, the Obuchi government and the Mori government are defined as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s after the executing of new electoral system.” Those two group are contrasted with each other from the scale of political parties, the ideology, the stability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executing of the Political Funds Control Law.
There four major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The first one is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s after the executing of new electoral system are formed by one major party and two minor parties. The second one is even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s after the executing of new electoral system are leading by the right-wing parties, the ideology of them is multivariate. The third one is electoral reform causes the party realignment and the Japanes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become one unstable major party or two major parties with several minor parties. The last one is the leader of Japanese election is turning to the parties from factions, because the new electoral system and the Aamendment to the Political Funds Control Law are executed.
|
54 |
公允價值與聯貸特性之關聯性 / The Effect of Fair Value on Syndicated Loan Features林乃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係驗證公允價值資訊是否會影響聯合貸款的借款條件。實證結果顯示公司採用更多公允價值,尤其是第1等級輸入值,可在聯合貸款市場中可取得較有利的聯合貸款條件,例如可取得更低的利率及更高額的貸款金額。然而實證結果也顯示,若公司採用更多公允價值,尤其是第1等級輸入值,會有更高的機會被債權人要求提供債務擔保。由此可知,公司採用更多公允價值可有助於取得更有利的聯合貸款借款條件,同時第1等級輸入值可獲得更顯著的結果。
|
55 |
雙重股權結構對公司聯合貸款條件之影響-以美國公司為例 / The Impact of Dual-Class Structure on the Contract Terms of Syndicated Loans – Evidence from US Firms邱怡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雙重股權結構現今於美國公司治理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在此股權結構下的公司透過具不同投票權的股票達到控制權與盈餘分配權分離,使內部經理人可以掌握公司的控制權,但相應而生的可能是經理人與股東間的代理問題,且並非所有等級的股票皆公開在市場上交易,這也使得公司資訊透明度降低,進而影響股票的流動性和公司價值,然而,對於雙重股權結構亦有研究持正面看法,如公司可藉控制權集中提升經營效率等。本研究由此為出發點,欲以聯貸市場的角度來檢驗雙重股權結構公司在進行聯貸時,是否會對聯貸條件產生影響,而貸款銀行面對公司的雙重股權結構又將採取何種風險評估角度。
本研究利用1991至2012年間美國公司的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公司在雙重股權結構下,所獲得之聯貸條件並未呈現負面影響,其中原因可能存在於雙重股權結構的公司特性與其可能為公司創造的價值。
|
56 |
捷運場站聯合開發權利轉換之研究江麗玲, LIANG,L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聯合開發的理念是公私部門來共同從事不動產興闢事業,雙方共享利益、共擔風險。
此種開發方式在國外已被廣為運用。大台北都會區為因應運輸需求,已規劃興建大眾
捷運系統,這是一項工程浩大的交通建設,所須的經費亦相當驚人。若能摒除政府獨
立負擔開發工作的傳統作法,引入聯合開發的觀念,積極方面可望解決政府財政拮據
的窘境,亦藉助開發後不動產之出售或租賃所得利潤,來維續捷運的服務品質及營運
開支。消極方面因使民眾能共同分享開發利益,可減低民眾情緒的反彈與杯葛,亦賦
予市民更多參與都市建設的機會。
捷運系統的聯合開發允許投資人以金錢方式參與開發,亦可權宜允許開發區之相關權
利人 (如土地及地上物所有權人) 以其不動產價值來參與建設;俟開發完成,以新建
不動產之一部份作為償還代價。因此,捷運系統的聯合開發牽涉到權利轉換的問題,
與一般的投資開發并不完全雷同。在整個合作開發的過程中,產權的處理是成功與否
的關鍵,故慎選權利轉換方式是異常重要的。揆諸各種權利轉換型式,如發展權移轉
、合建方式、設定地上權等,以日本「等值交換方式」最能契合捷運系統土地聯合開
發的特性和要求。因此,將等值交換中立體換地的精神應用於捷運場站聯合開發過程
中,前後價值的評估、換算與配置,以謀求各相關權利人的產權能合理平衡。
本文的研究章節為:第一章為研究緣起與目的,並建立研究的架構。第二章主要內容
在探討大眾捷運系統土地開發面臨的各種問題,採行聯合開發以試圖突破這些困境。
唯聯合開發乃須解決若干產權關係以取得開發用地,這又與權轉換習習有關。第三章
對各種權利轉換型式作一番描述,並慎選適合捷運場站開發性質的轉換方法。第四章
將權利轉換方法運用於產權的評估與換算,並建立配置原則。第五章之內容為由上述
各章中可知合理的價值評估與公正的配置原則在權利轉換計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因而估價制度的確立是不容延宕的,而若干配合措施以獎勵投資人參與聯合開發亦
不容偏廢。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
|
57 |
捷運系統聯合開發基地規劃利用之研究陳碧玲, CHEN, B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1•檢討私人及公共部門基地規劃利用之程序及方法。
2•澄清捷運系統聯合開發之意義及性質。
3•探討聯合開發基地規劃利用之方法。
4•擬定公館聯合開發基地適宜的規劃內容。
二、研究內容及方法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聯合開發與基地規劃利用之探討
1•私人及公共部門土地規劃單位人員之訪,以了解規劃案作成背景與目的。
2•分析私人及公共部門土地規劃案件,並檢討其程序及方法,以發掘現存問題。
3•歸納整理國外聯合開發之經驗,了解其基地利用情形,以為我國之借鏡。
第三章 台北都會區土地利用及空間規劃之探討
1•相關法令及都市計劃之規定。
2•分析台北都會區不動產市場情況,以為決定基地建物使用之依據。
3•分析地價空間分布與活動階層之關係。
4•以時間序列模型預測台北都會區各類建物興建量,並以各交通分區旅次量進行分
配。
5•以可及性大小、租金負擔能力以及建築上考慮,建立建物使用別樓層配置之原則
。
第四章 公館站實例探討
1•捷運系統對公館站之衝擊。
2•聯合開發基地條件分析及規劃方案之擬定。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三、研究結果
1•對公私部門土地規劃之建議。
2•提出聯合開發基地規劃之原則及方法。
3•公館站聯合開發基地之規劃方案。
|
58 |
民眾選擇醫院考慮因素之研究張文瑛, ZHANG, WEN-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壹冊,預計四萬至六萬字,分六章:第一章、導論,第二節、參考文獻與研
究架構,第三章、研究設計,第四章、第一階段研究之結果,第五章、第二階段研究
之結果,第六章、結論與建議。以往台灣的醫院多半不重視顧客導向,所以民眾對醫
院的服務常常感到不滿意。本研究目的即是要利用聯合分析找出民眾選擇醫院所考慮
的因素及其水準。聯合分析是一種相依的多變量分析技術,它主要的目的是:探討分
析預測變數各水準對準則變數之貢獻,在本研究指的是醫院各屬性水準對顧客偏好大
小的影響。本研究採便利抽權,以人員訪問方式接觸受測者,並以問卷為工具來收集
初級資料。除聯合分析外,同時使用Thurstone′s Case V 抽取變數,多元尺度法描
繪產品及理想聯合空間圖,找出最接近理想的醫院。
|
59 |
聯合分析在產品最佳化之應用研究耿筠, GENG,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壹冊,預計四萬至六萬字,分六章十九節:第一章、導論,第二章、方法簡
介與文獻探討,第三章、研究設計,第四章、第一階段研究之結果,第五章、第二階
段研究之結果,第六章、結論。聯合分析是一種相依的多變量分析技術,它主要的目
的是:探討分析預測變數各水準對準則變數之供獻,在本研究指的是運動鞋各屬性水
準對顧客偏好大小的影響。本研究採便利抽樣,以人員訪問方式接觸受測者,並以問
卷為工具來收集初級資料。除聯合分析外,同時使用Thurstone's Case V抽取變數,
多元尺度法描繪產品及理想點聯合空間圖,集群分析法區分出偏好較一致的栠群,最
後以聯合分析法找出最佳之產品。
|
60 |
聯合成本分攤理論與實務--中油公司分攤模式之考量馬國柱, MA, GUO-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經濟環境日趨多樣化,生產程序日益自動化的今天,聯產品生產現象是企業所無法
避免的事實,本文即在探討聯產品生產型態下所發生的聯合成本,應否加以分攤至各
產品,分攤的意義,並嘗試為中油公司設立新的分攤模式。
本論文共一冊,下分七章二十六節,各章標題如下: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聯合成本定義暨分攤之優缺點。
第三章:聯合成本分攤之新觀念一一事先性與行為性成本分攤。
第四章:石油工業生產流程特性剖析。
第五章:各項聯合戶本分攤方法之介紹。
第六章:中油公司聯合成本分攤模式之設立。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1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