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
廠商聯合與結合行為之研究姚惠忠, YAO, HUI-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產業經濟學中,著名之結構-行為-績效(S-B-P )理論指出,經濟績效乃決定於廠
商行為,廠商行為則決定於笙業結構;惟經濟績效亦將回饋而影響廠商行為與產業結
構。我國內有關產業經濟學之研究,多以產業結構與經濟績效為研究重心,有關廠商
行為方面之研究,則付諸闕如。因此,本文擬以S-B-P 理論之架構分析廠商有關聯合
與結合之行為,並進一步探討規範廠商行為之公平交易法對我國經濟可能之影響,以
供主法之參考。
本文共一冊,計分六章,約五萬∼六萬字,其大綱如下: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方法與限制,第三節研究內容與
結構。
第二章:廠商聯合行為之探討;第一節聯合的意義,第二節影響聯合行為之因素,第
三節廠商聯合之方式,第四節聯合之經濟效果。
第三章:廠商結合行為之探討;第一節結合的意義,第二節採取結合行為之動機,第
三節廠商結合之方式,第四節結合之經濟效果。
第四章:聯合與結合行為之關係;第一節影響因素之關聯,第二節行為本身之互動,
第三節經濟效果之差異,第四節反集中政策之影響。
第五章:公平交易法草案之經濟分析;第一節我國市場結構與廠商聯合、結合行為之
現況,第二節公平交易法之理論效果分析,第三節公平交易法對我國經濟可能之影響
,第四節制定公平交易法芻議。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62 |
國際法上國際航用海峽制度之研究張福□, ZHANG, FU-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國際航用海峽的航行問題,正隨著國際海上和空中交通的日益頻繁而愈受到國際
社會的重視。比較重要的發展,例如:國際法院在一九四九年哥甫海峽案中的判決確
立了軍艦灰害通過國際航用海峽的權利;一九五八年領海暨鄰接區公約亦有一條款對
國際航用海峽的無害通過權加以規定;最重要的是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專
篇建立了國際航用海峽的法律制度。
本論文寫作開始先對該海洋法公約所建立之國際航用海峽制度加以說明,並深入探討
國際航用海峽之法律意義、及其在國際航運和全球軍事戰略、政治上的重要性及領海
擴張對國際航海峽的影響。次對國際航用海峽的航行制度,如無害通過權之演進、過
境通行權之創設、海峽況岸國和海權國對通過權之爭論,以及海峽沿岸國和外國船舶
飛機在制度下之權利和義務,加以分析。再次就受特殊或定國際公約規範及受聯合國
海洋法公約規範之不同種類的國際航用海峽分別作扼要個案研究。在結論中,略述聯
合國第三屆海洋法會論之經過及其對國際航用海峽制度建立之貢獻,並評論該海峽制
度之利弊、得失。
|
63 |
聯合分析法在國產自由轎車產品最佳化及其目標市場之確認與評估應用研究林文壽, LIN, WEE-S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應用聯合分析方法,此求解消費者基礎的產品最佳化問題,及探求與評估各
產品之目標市場。透過理論的探討與介紹,從而建立研究分析架構:由最佳產品的產
生,到目標市場之形成、確認與評估。研究中以夏克(Shocker)和史瑞尼瓦森(Sri
nivasan)的LINMAP 程式,來求算聯合分析成分效用值;以華德氏(Ward)的集群分
析(Cluster Analysis)程式來歸併目標市場集群,進而確認與評估此一目標市場之
潛量性,並且選擇國產自用轎車為實例研究的產品,及藉國產自用轎車實際銷售業績
,檢定本研究之效度。期盼本研究之結果,能有助於學術界和企業界對聯合分析法的
重視,進而逐漸加以採用。
|
64 |
報紙新聞寫作方式之分析蕭衡倩, Xiao, Heng-Q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分三十年來(民國42年至71年)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新聞寫作的
方式為主,採用內容分析方法,比較三報在不同時間、不同新聞種類上的差異,以及
各報本身的新聞寫作方式在三十年來的演變。本文將三十年分為三階段:民國42年
至51年;52年61年;62年至71年。又將新聞寫作的方式分六種:可追溯來
源的報導;不能追溯來源的報導;可追溯來源的推論;不能追溯來源的推論;可追溯
來源的判斷;不能追溯來源的判斷。並將新聞內容分成十二類:政治軍事、財經、災
禍、人情趣味、體育、文教、犯罪、科學、社會問題、社交新聞、公共事業以及交通
。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分為問題的陳述、研究目的以及論文組織三節。
第二章、文獻探討,分為有關消息來源及有關陳述方式兩節,並提出研究問題。
第三章、研究方法,分為研究對象、抽樣、分析方法、信度分析及統計方法五節。
第四章、資料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65 |
聯合分析混合模式在女用手錶消費者偏好與購買行為之應用研究楊誠民, YANG, CHE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乙冊,六萬餘字,分六章十六節。主要內容如下:
一、研究目的:
1.引介聯合分析混合模式,並與自顯性模式及聯合分析模式進行比較研究。
2.利用聯合分析混合模式分析女用手錶消費者之偏好與購買行為。
3.以自我概念來解釋女用手錶消費者之偏好與購買行為。
二、研究設計:
1.以政大女學生為研究樣本。
2.以深度集體訪問與問卷調查建立特殊自我概念成對形容詞量表。
3.以實驗設計方法建立聯合分析混合模式受測體的樣本組合。
4.設計問卷以收集受測者的偏好、購買行為與自我概念資料。
|
66 |
馬來西亞聯盟與國陣政府聯合之研究任怡心, REN, YI-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計七萬字,分六章。
本文企圖由協合式民主理論的角度來剖析馬來西亞聯盟與國陣政府聯合的性質。協合
式民主理論的精髓,是在分岐的社會中,藉著精英間彼此有意的聯合來達成社會穩定
的一種制度。而其維繫與否,最主要的則視精英間聯合的程度與能否有效處理群眾參
與所產生的政治壓力而定。基於此乃對章節作如下的安排:首先從事協合式民主理論
的介紹;再就當地多元社會的情形及形成原因作一探討;第三章則介紹聯盟與國陣的
歷史發展及其性質;第四、五兩章則進一步對限制性的政治參與及精英聯合的性質作
一剖析;最後則嘗試性的作一綜合評論。
|
67 |
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一九六0 一九八二)熊傳慧, XIONG, F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一冊,預計約四萬字。計分五章,每章二至四節不等。
研究內容主要由報紙報導的觀點來看某一社會事件--環境問題。報紙是一般人日常
生活重要的消息來源,也負有媒介建構社會現實的任務。近年來國內環境問題日益嚴
重,本研究想從報紙的角色觀察這個問題被報導的情形,進一步瞭解環境問題的演變
與發展。本研究撰擇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與自立晚報四家報紙,以內容分析
的方式,作一九六O到一九八二間的描述與探,並比較這四份立場不同的報紙在報導
這一問題上的差異情形。
|
68 |
外蒙古進入聯合國之研究沈碧雲, Shen, B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外蒙古與中國原有長遠的歷史關係,今日外蒙卻以「蒙古人民共和國」自別於中國之
外。本文擬探討外蒙成立「蒙古共和國」以後,申請加入聯合國及終於獲準成為第一
0二個會員國的經過。在這過程中,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在安全理事會曾經行使否
決權,阻止外蒙人會於一時;六年後放棄否決權之行使,外蒙乃得以入會。其中原委
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全文除導論,結論以外,擬分二大部分,共八章,約七萬字。第一部分「外蒙、中國
與俄國」,分四章敘述「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背景,中蒙關係的轉變,及外蒙在
一九六一年以前的建設發展。第二部分「外蒙與聯合國」,分四章探討中國代表團放
棄否決權之經過,及外蒙在一九六一年以後的建設發展,用以明白加入聯合國對它的
影響。
|
69 |
由行為觀點分析聯合成本分攤與轉撥計價鐘慧真, Zhong, Hu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針對有關聯合成本及轉撥計價之各種重要分攤方法, 就其理論及行為面作一剖
析, 以期減少分攤問題在管理決策中導致的困擾, 全文約六萬餘言, 共分七章廿二節
, 茲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目的及方法, 並對本文結構及限制作簡明介紹。
第二章分攤問題之探討。說明分攤問題之根源及種類, 及在管理會計中扮演的角色。
其次簡介「行為一致」觀念, 以作為分攤方法比較之基準。
第三章聯合成本分攤方法之介紹。指出聯合成本之定義及必要的假設, 例舉邊際法、
淨變現值法及夏普利法等之應用, 對最近若干學者如勞德貝、莫瑞所建議之分攤方法
亦作介紹。
第四章聯合成本分攤之行為面分析。以「行為一致」基準評估各種聯合成本分攤方法
, 並作彙總比較。
第五章轉撥計價方法之介紹。敘述轉撥計價之重要性, 就經濟模式法、數學規劃法及
議價法等常用方法之理論及應用, 作一簡介。
第六章轉撥計價之行為面分析。針對前章所介紹之轉撥計價方法, 在維持部門自主權
、評估部門和經理人員績效以及其他可能的決策行為上所發生之問題, 詳加剖析。
第七章結論及建議。將本文各章之分析結果作一總結, 並提出建議事項。
|
70 |
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李珮瑩, LEE, POI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海外華人分布區域廣闊,各地國情不同,各國華僑的適應情況亦相異,即使華人研究之成果已相當豐碩,對特定地區和議題的華人,例如海外領事館和華人的互動關係,仍然有待更多的耕耘和開墾。
從清末以降,中國人或為謀生或為政治,開始南移至南洋。在馬來亞地區的華人移民靠著礦業和商業的經營逐漸培植出經濟勢力,因而引起當地政府和馬來人之疑慮。日後經歷英國殖民政府的「分而治之」和日本軍政府的「種族分離」政策,在政治上受到扶持的馬來人漸漸地對具有經濟優勢之華人產生嫌隙,埋下華巫種族問題的伏筆。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前,大多數的馬來亞華人對政治並不熱衷。直至中國對日抗戰,民族主義的浪潮席捲新、馬的華人社會,傾中國的政治意識才在華人之間擴散。戰爭結束後,英國勢力重返馬來亞,實行開明的政策,當地各華人政黨、社團均因而得到自由發展的空間,中國國民黨馬來亞支部和馬來亞共產黨都趁機擴展了本身的勢力。隨著英國為馬來亞安排獨立自治的進程而制定新憲制,華人的政治認同與馬來人要求華人同╱歸化的訴求,成為英國殖民政府和華人、馬來人之間交涉的重要課題。馬來亞共產黨在戰後改走武裝鬥爭路線,其發動叛亂使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政治情勢更為混亂。在當地嚴峻的政治考驗之下,馬來亞華人必須自行抉擇將何去何從,中國的國共內戰復讓華人意興闌珊,去留問題再無法逃避。正當政治動盪不安的年代,中國的國民黨政府要在馬來亞推行僑務並爭取華人的支持也就面臨更大的困難。
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非正式的外交機構,其職能是維護當地中國僑民的權益與促進當地與本國的商業利益,而領事館在僑務上的作為乃是本文關注的焦點。新馬兩地的華人政治十分複雜,益以戰後華巫種族衝突日漸惡化,英國殖民政府又先後推行馬來聯邦和馬來亞聯合邦政策,駐馬來亞領事館欲推行保僑工作,經常須與當地政府進行交涉,而交涉過程中所透露的訊息,當有助於了解領事館與華僑之間的關係。由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年閉館為止,乃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的運作最積極的階段。雖然抗日運動將馬來亞華人與中國的關係重新密切相連,可是戰後的時局瞬息萬變,馬來亞的住民要爭取獨立,又面臨國內種族融合的問題,華僑的國籍認同和公民權問題頓成燃眉之急。當地華人分別集結爭取權益,由於不同的華僑╱華人團體看待中國政府之態度日益分歧,領事館的保僑工作亦面臨更大的挑戰。當華僑面對保留中國國籍或歸化當地國籍的重大抉擇之時,中國駐馬來亞領事館在維護華僑權益的前提之下如何應對時局變化,並維繫華僑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其中曲折頗有研究之價值。
本研究擬從中國駐馬來亞地區領事館出發,透過外交部檔案之爬梳,探討領事館在當地推動保僑工作的歷程,期望透過對領事館的研究,進一步觀察戰後馬來亞華僑與中國政府的關係。由於現今國史館館藏之外交檔案中,有關駐馬來亞各領事館的史料仍未得到充份利用,而各領事館卻是少數得與華僑直接接觸並推行僑務政策者,相關檔案可能是呈現當時當地華人社會之情況的一手資料,亦期能藉由研究基層的僑務運作,思考中國僑務政策之得失。是故使用此一批外交檔案進行研究,可從領事館的實際運作,了解中國僑務政策之實然面,或許也可以從新的角度一窺當地華人社會和政治之發展。
本論文從緒論到結論共分作五章,各章節內容分別概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架構,並簡略地介紹與本論文密切相關的參考文獻。
第二章:戰前的馬來亞與華人概況。本章節先敘述馬來亞華人的社會概況,然後論述中國的僑務機構與海外華僑的關係,同時也敘述了華僑的國籍問題,以及駐馬來亞領事館的沿革。最後,英國在馬來亞地區的殖民統治,與日本軍國主義的短暫佔領,也是討論馬來亞華人歷史所不能忽略的歷史背景。
第三章:戰後的領事館與華僑。本章節除了簡單地敘述戰後駐馬來亞各領事館的工作概況,將針對中英新約在馬來亞實施,以及緊急狀態時期的保僑工作如華僑被遣返、墾民搬遷等問題,進行重點且深入的探討,希望了解立場分歧的華人社會,如何與領事館產生互動。
第四章:華僑國籍與認同問題。本章將針對馬來亞聯邦政策、馬來亞聯合邦政策對華人的國籍和身份認同的衝擊,探討各領事館甚至中國外交當局對華僑爭取當地公民權的事件究竟如何看待,又採取了哪些策略。章節中也將論及馬來亞華人公會在緊急狀態時期之崛起。
第五章:結論。綜合各章的研究分析,論述戰後的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人社會的關係,並嘗試評析其中的得失進退,以補充並豐富有關戰後馬來亞華人政治發展的研究。
|
Page generated in 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