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8
  • 45
  • 3
  • 1
  • Tagged with
  • 49
  • 49
  • 23
  • 23
  • 16
  • 16
  • 15
  • 13
  • 13
  • 11
  • 11
  • 10
  • 10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

曾薰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之關係。首先,對學前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進行瞭解,再分別探討社經地位、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其次,進一步分析社經地位、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與親子互動關係四者在問題解決能力上的交互作用情形。最後,探討社經地位、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與親子互動關係對問題解決能力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幼兒玩興量表」、「幼兒行為問卷」以及研究者改編之「親子互動關係量表」與修訂之「幼兒問題解決能力量表」作為主要研究工具,並以立意取樣從台北市54個公立幼稚園大班中,每班選取5名五足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共發出270份問卷進行調查,回收有效樣本為179份,回收率為66%,隨後使用SPSS14.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統計、內部一致性、皮爾森積差相關、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逐步多元迴歸等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結果: 壹、學前幼兒在問題解決能力量表上的得分大致為中等,且信心因素比起分析問題、決定兩因素得分為高。 貳、情緒調節能力、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皆有顯著的正相關,且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程度最高。 參、社經地位、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親子互動關係等四個因素在問題解決能力上並沒有交互作用存在。 肆、情緒調節能力的「壓抑控制」與親子互動關係的「情感性」兩者皆能有效預測問題解決能力,且情感性比壓抑控制更能有效預測問題解決能力。
12

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

黃曼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社會中的家庭主婦面臨許多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困境是社會支持來源的減少。一般而言,社會支持網絡有助於個人身心健康,增進個人應付壓力的能力。當家庭主婦走出家庭參與志願服務後,是否能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呢?另外,參與志願服務是否有助於婚姻滿意度或親子關係呢?以上的問題都急待研究加以釐清。 本研究探討的重點是以實徵性的資料驗證家庭主婦個人特質是否會對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與社會支持造成影響。再者,比較一般家庭主婦與家庭主婦志工的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與親子關係,以瞭解兩組家庭主婦在各個變項上是否有不同的表現。最後,探討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為何?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與社會支持是否有相關性存在。 本研究的樣本包括一般家庭主婦以及家庭主婦志工共369份問卷。一般家庭主婦共有156份樣本。家庭主婦志工總共來自六個機構,分別是法鼓山基金會72人、馬偕醫院34人、張老師中心19人、國泰醫院26人、慈濟松山區分會22人、萬芳醫院32人及其他8人,總共213位樣本。 一、家庭主婦基本特質對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一)家庭主婦的親子關係:有過全職工作經驗之家庭主婦,親子關係顯著較無工作經驗者為佳。 (二)家庭主婦之婚姻滿意度:(1)教育程度在大學或大專以上學歷組婚姻滿意度顯著高於國小及國小以下組;(2)婚姻滿意度隨著配偶的月收入而遞增。 二、家庭主婦基本特質對社會支持的影響 (一)家庭主婦工具性支持的品質:有過全職工作的家庭主婦工具性支持的品質顯著高於曾經兼職過的家庭主婦。 (二)家庭主婦情緒性支持的品質:就整體平均數而言,有過全職工作家庭主婦情緒性支持的品質得分最高,其次是現在有兼職工作組、曾經兼職組、以及無工作經驗組。 (三)家庭主婦社會支持的品質:分析各組的平均數發現,社會支持品質最高的是61-70歲組、其次是41-50歲組、51-60歲組、31-40歲組、21-30歲組。 三、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 (一)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類型 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活動動機可萃取出三類,一為自我收獲之動機、二為回饋社會動機、三為無特定目的動機。 (二)家庭主婦志工基本特質對參與志願活動動機的影響 1.在自我收穫動機方面: (1)就其平均數而言,曾經兼職過的家庭主婦志工在自我收穫上的動機最高,無工作經驗的家庭主婦在自我收穫的動機上最弱。 (2)就各組平均數來看,結婚在10年以下者,自我收穫動機最強,結婚在21-30年者,自我收穫動機最弱。 2.在回饋社會動機方面: (1)就其平均數而言,結婚年數在0-10年間者,回饋社會動機最強,其次為結婚31-40年者。 3.在無特定目的動機方面: (1)國小及國小以下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高中組,且國小及國小以下組此類動機高於大學畢業組。 (2)51-60歲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41-50歲組。 (3)最年幼子女年齡在30歲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11-20歲組。 (4)子女數目在四人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子女數一人組,子女數目在四人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子女數二人組。 (5)無工作經驗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有過全職工作組,曾經兼職過組顯著高於有過全職工作組。 四、一般家庭主婦及家庭主婦志工的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之比較 (一)有參加志願活動的家庭主婦其婚姻滿意度顯著高於未參加志願活動的家庭主婦。 (二)家庭主婦志工社會支持之數量及品質皆顯著高於一般家庭主婦。進一步探討後發現,工具性支持、情緒性支持、資訊性支持也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家庭主婦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相關性探討 (一)家庭主婦的婚姻滿意度愈高,親子關係愈高。 (二)家庭主婦的社會支持的數量及品質愈高,親子關係愈好。 (三)家庭主婦社會支持數量及品質愈高,婚姻滿意度愈高。 六、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一)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親子關係的相關性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親子關係的得分愈高 2.回饋社會動機愈強、親子關係愈良好。 (二)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社會支持數量愈多。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情緒性支持數量愈多。 (2)自我收穫動機愈強,資訊性支持的數量愈多。 2.回饋社會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性 回饋社會動機愈強,社會支持的品質愈高。
13

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林玉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瞭解背景變項、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行為表現(行為困擾、身心健康、偏差行為)的關係,以台北市國中學生643人為研究對象,採用個人基本資料及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親子溝通量表、行為困擾量表、身心健康量表、偏差行為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平均數差異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 青少年所知覺的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子溝通品質。 2. 女生自覺的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男生。 3. 老大自覺的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中間子女。 4. 國一、國二學生自覺的親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國三學生。 5. 父母婚姻和諧的青少年,自覺的親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母婚姻不和諧者。 6. 父親教育程度為國、高中畢業及大專以上的青少年,自覺的父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親為小學以下程度者。 7. 家庭社經中等及中上地位的青少年,自覺的父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社經地位中下者。 8.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行為困擾愈少。 9.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愈好。 10.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愈少。 11. 性別及母子溝通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學校生活困擾」與「人際關係困擾」。 12. 性別及父子溝通的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焦慮失眠」與「憂鬱」表現。 13. 家庭社經地位及母子溝通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整體行為困擾。 14.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行為困擾,預測力為20.7%。 15.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預測力為12.7%。 16.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偏差行為,預測力為12.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親子溝通的理論探討 10 第二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29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7 第一節 青少年與父母間溝通的差異性 67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青少年的親子溝通 68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偏差行為之關係 75 第四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的影響 77 第五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的預測力 108 第五章 討論 118 第一節 青少年與父、母親溝通差異性之討論 118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青少年親子溝通之討論 119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偏差行為關係之討論 123 第四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影響之討論 125 第五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預測力之討論 13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9 參考書目 153 中文部分 153 西文部分 159 附錄-研究工具 167 個人基本資料表 167 父子溝通量表 168 活動經驗量表 169 母子溝通量表 170 身心健康量表 171 行為困擾量表 172 圖 表 目 錄 圖2-1 溝通模式圖 13 圖2-2 開放式溝通之過程 14 圖2-3 婚姻與家庭系統的圓形模式 24 圖3-1 研究架構圖 56 表2-1 孩子的錯誤目標及行為模式 49 表3-1 樣本基本資料分配表 57 表3-2 社經地位等級之計算方式 59 表4-1-1 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母子溝通 之差異考驗表 68 表4-2-1 背景變項在親子溝通量表上 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9 表4-2-2 性別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T考驗摘要表 70 表4-2-3 出生序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2-4 出生序不同的青少年知覺親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0 表4-2-5 年級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2-6 年級不同的青少年知覺親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1 表4-2-7 父母婚姻狀況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親子溝通之T考驗摘要表 72 表4-2-8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9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3 表4-2-10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母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11社經地位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2-12社經地位不同的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4 表4-3-1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行為困擾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5 表4-3-2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身心健康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6 表4-3-3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偏差行為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7 表4-4-1 背景變項、父子溝通品質不同的青少年 其各項行為表現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78 表4-4-2 性別、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0 表4-4-3 出生序、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4 表4-4-4 年級、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6 表4-4-5 父母婚姻、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8 表4-4-6 父親教育程度、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0 表4-4-7 家庭社經地位、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1 表4-4-8 背景變項、母子溝通品質不同的青少年 其各項行為表現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93 表4-4-9 性別、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5 表4-4-10 出生序、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9 表4-4-11 年級、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1 表4-4-12 父母婚姻、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3 表4-4-13母親教育程度、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5 表4-4-14 家庭社經地位、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7 表4-5-1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行為困擾之多元迴歸分析 109 表4-5-2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身心健康之多元迴歸分析 113 表4-5-3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偏差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 117 表5-5-1 預測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4 表5-5-2 預測青少年身心健康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7 表5-5-3 預測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40
14

1990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探究

劉佳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約自一九八六年中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開始在學院中興起;一九八七年台灣宣布解嚴,政治鬆綁;而台灣的婦女運動,歷經長時期的醞釀,一直到一九九○年以降被稱為「台灣婦運的成長、成熟期」。在社會風氣逐步開放、女性主義興起以及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之下,透過文學創作展現女性意識的作品數量漸多,女性作家對於婚姻或母職的思考,也漸漸擺脫了父權文化中的刻板觀點和傳統模式,因此,本論文將研究的時間點鎖定於解嚴之後、婦運漸趨成熟的九○年代,以「一九九○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為研究主題。但一九九○年以後至今橫跨近二十年,散文創作繁多,故選擇較具代表性的作家為主要研究對象,計有李黎、廖玉蕙、龍應台、周芬伶、張讓、朱天心、簡媜、利格拉樂‧阿烏八位女作家。散文書寫貼身的個人經驗與生命實踐,相較於規格、制式化的專家育兒教養書來得親切和生動,再者,其深刻記錄與描繪從女性成為母親的心路歷程,也有不同於專業教養書籍的細膩思維和值得探討的議題。本論文計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相關研究成果、論文架構等。 第二章「台灣女性散文母職經驗書寫概述」:首先整理五○年代至九○年代間台灣女性散文母職經驗書寫的脈絡,其次簡介李黎、廖玉蕙、龍應台、周芬伶、張讓、朱天心、簡媜、利格拉樂‧阿烏八位女作家及其書寫母職經驗的相關作品。 第三章「女作家母職經驗的歷程」:母職經驗的歷程包括妊娠與哺育為女性獨享的生命經驗,還有照護幼稚期的孩子、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互動等,最後母親必須學會放手,讓孩子單飛。 第四章「女作家母職經驗的思索」:從母職經驗中思索婚姻的意義、自我與母職的掙扎如何平衡,又親子相處中可以觀照自我往昔的生命,亦即回顧自己童稚時期與母親的相處經驗,進而重新連結母女的生命。 第五章「母職經驗中對文化與社會的思考」:分析女作家散文母職經驗中與文化、社會相關的思考,如:荒涼的女性學、女性的生育醫療經驗、對女性與孩子不友善的大環境、男性的親職參與等等。至於原住民因其特殊的文化及其邊緣化的處境,使得原住民母親有別於一般母親的經驗與心聲,所以一併列入本章探討。 第六章「結論」:總結全文,並提出研究心得及日後可以繼續探索的方向。女作家身負母職,孕育生命長河,踏著母親後塵相繼鮭魚還鄉的艱難使命,前仆後繼,不可迴避的衝擊。走向婚姻、生育兒女,母職生涯無論長短,每一位母親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不能複製的基因工程,在DNA的驅動程式裡翻轉與擺蕩。我父、我夫、我子,相對也是女兒、妻子、母親,交錯在傳統母職與現代職業婦女的氛圍,企圖對生命有一帖說法,下個定論。
15

親子分離對新生老鼠之腎上腺發育的影響 / The effects of maternal sepa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renal glands

周斈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腎上腺素為哺乳類為了因應各種不同的壓力所釋放出的物質,影響生物體日常的生理功能且對生物體的存活有著莫大的貢獻,在成體中的調節已經在很多文獻中被探討,但對於處在發育階段的新生兒其腎上腺的發育與早期壓力對此系統的影響仍不盡清楚。為探討壓力與腎上腺發育及壓力調控之間的關係,本論文將觀察之重點放在腎上腺髓質中能夠製造腎上腺素的嗜鉻細胞(chromaffin cells)上。要了解新生兒腎上腺發育與壓力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利用親子分離的實驗,對新生老鼠造成壓力,實驗將新生老鼠分成三組,分別為控制組(control)、隔離組(isolate;P2~P14一小時/天)與撫摸組(handle;P2~P14 十分鐘/天),試驗完畢後分別在老鼠出生後十四天(P14)與出生後二十一天(P21)進行腎上腺切片,利用腎上腺素合成酵素(PNMT ,phenylethanolamine-N-methyl transferase)及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共同合成酵素(TH,tyrosine hydroxylase)之螢光免疫染色,來區分可製造腎上腺素的chromaffin cells,發現不管在P14或是P21,三組之間的腎上腺髓質結構並無太大差異。結果顯示,經過親子分離實驗的操弄,發現在撫摸組chromaffin cells中其PNMT的含量相對於TH的比例含量高於控制組與隔離組,顯示在撫摸組中每一chromaffin cell含有較多的PNMT,可能可以製造較多的腎上腺素。最後,為探討親子分離實驗對新生老鼠之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含量的影響,以HPLC檢測經過親子分離實驗的新生老鼠之腎上腺,發現在P14時撫摸組與隔離組之腎上腺素含量比控制組高(p<0.05),而正腎上腺素的含量則沒有差異;在P21時三組間的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含量則沒有差異。而同樣的親子分離實驗在一胎一組新生老鼠的腎上腺發育上未看到任何顯著影響。
16

從親子三角關係、情緒安全感探討兒童知覺父母衝突與其適應之關係

許惠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父母衝突、親子三角關係、情緒安全感與兒童適應間的關係,具體目的如下三點說明:(1)兒童在父母衝突、情緒安全感、親子三角關係與其適應之現況;(2)性別在父母衝突、情緒安全感、親子三角關係與其適應之差異情形;(3)父母衝突、情緒安全感、親子三角關係與而其適應等變項間之相關情形;(4)父母衝突、情緒安全感、親子三角關係等變項與兒童適應之間的預測關係。 本研究透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方式,抽取台北縣市共七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計抽取435人,得有效問卷356份,使用『個人背景變項調查』、『兒童知覺父母衝突量表』、『兒童情緒安全感量表』、『親子三角關係運作量表』與『兒童適應量表』為研究工具,並將所得之調查資料進行描述統計、積差相關分析、t檢定、典型相關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以瞭解兒童知覺父母衝突、親子三角關係、情緒安全感與兒童適應間之關係。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兒童在知覺父母衝突之『破壞性衝突』、『建設性衝突』與『衝突內容』、親子三角關係上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之兒童在兒童情緒安全感與兒童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三、父母衝突、親子三角關係、情緒安全感與兒童適應間有典型相關。 四、父母衝突親子三角關係、情緒安全感對兒童適應有顯著之預測力。 綜合各變項之間的典型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父母衝突內容與兒童涉入父母衝突行為會影響其外化行為問題;兒童憂慮不安與情緒失調等情緒不安全感受會影響兒童內化問題;而兒童與父母形成代罪羔羊的親子三角關係則對兒童內、外化行為問題都有很大的影響性。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與綜合討論提出對諮商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建議。
17

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 / A study of family structures , parenting style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曾筱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解家庭結構(生親家庭、單親家庭及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專制權威、寬鬆放任、開明權威及忽視冷漠)、親子關係(聚頻心繫、聚頻心離、聚疏心繫及聚疏心離)、滿意度與子女整體幸福感(自我肯定、生活滿意、人際關係、身心健康)的關係,乃以國中學生717人為研究對象,經運用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父母管教方式及滿意度量表、親子關係及滿意度量表、幸福感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T考驗、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1、目前國中生的幸福感良好,決定幸福感高低之自我肯定、生活滿意、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皆呈偏正向的表現。 2、來自不同家庭結構子女之幸福感,尤其在生活滿意方面會有顯著差異。 3、父母採用管教方式類型不同,子女的幸福感會有顯著差異,最佳的為採用開明權威的方式,而最差者則為採用忽視冷漠方式。 4、親子關係不同,子女的幸福感會有顯著差異,聚頻心繫的親子關係會使子女的幸福感最佳,而聚疏心離的親子關係則會使子女的幸福感最差。 5、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採用管教方式不同,子女幸福感會有顯著差異存在。 6、不同家庭結構中,與父母親子關係不同,子女幸福感會有顯著差異存在。 7、來自不同家庭結構的子女,對家庭結構感到滿意的程度,會有顯著差異。 8、父母採用管教方式不同,子女感到滿意的程度,會有顯著差異。 9、與父母親子關係不同時,子女感到滿意的程度,會有顯著差異。 10、子女對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感到滿意的程度不同時,其幸福感會有顯著差異。 11、不同家庭結構中,子女幸福感會因其對家庭結構滿意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12、父母採用管教方式不同時,子女幸福感會因其對父母管教方式滿意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13、與父母親子關係不同時,子女幸福感會因其對親子關係滿意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14、在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採用不同的管教方式,子女管教方式滿意度與幸福感間存有顯著正相關。 15、在不同家庭結構中、與父母親子關係不同時,子女對親子關係的滿意度與幸福感間存有顯著正相關的關係。 16、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類型、親子關係及子女滿意度等變項,能有效預測子女的幸福感。 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結果,針對家庭、學校、社會及未來研究提出積極建議。 關鍵字:家庭結構、管教方式、親子關係、滿意度、幸福感
18

國小學童解決親子衝突的研究

徐萍, XU,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親子間的衝突是一種特殊的人際衝突,因為親子間的地位並不一定平等,而且通常是子女處於劣勢。這種不平等地位可能造成親子衝突,影響衝突解決的方法。 D'Zurilla & Goldfried(1971) 提出「解決人際問題的認知思考模式」,認為解決衝突的階段共有五個:問題導向、澄清問題、形成假設、決策、付諸行動和驗證。每一階段包含有不同的要點,若遵守這些要點將可提高解決人際問題的效果。而解決人際問題的能力也可經由訓練穫得改善。 但是,D'Zurilla 等人並未針對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解決人際問題時究竟是否應用這些要點一事進行驗証。過去的研究也沒有探討年齡對解決人際問題過程的影響。 針對以上所提的問題和缺憾,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在於探討一、五年級學生解決親子衝突時,(1) 在「問題導向」階段感到無法解決須服從的人數是否有差異?(2) 「澄清問題」的能力是否有差異?(3) 在「形成假設」階段可暫緩評估而儘量先想方法的人數是否有差異?(4) 在「決策」階段的評估能力是否有差異? 本研究以台北市木柵、武功國小一、五年級共120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結構式晤談收集資料。主要結果如下: (1) 有41.25%的學生有能力自行澄清問題,24.2% 的學生需要協助組織,11.7% 需要練習,22.9% 經過練習仍無法澄清問題,且五年級學生的表現顯著優於一年級(p<01); (2) 有83.75%的學生認為有方法可以解決衝突狀況,6.65%經練習後可想出解決方法,9.6% 堅持無計可施,且一年級認為無計可施的人數顯著多於一年級(p<01); (3) 63.35%的學生可暫緩評估而儘量先想方法,32.95%認為先想一個方法試試看有沒有效,3.75% 無法回答此問題,且五年級可暫緩評估而儘量先想方法的學生人數顯助多於一年級(p<05); (4)受試者所想出的棗略可分為:服從(趕快吃╱整理)、使東西消失、請他人協助、放棄活動、裝病、給動物吃(故事一)、騙媽媽整理好了(故事二)、其他種類。 (5)97.5%的學生有評估解決方法的能力,且無年齡差異。 (6)評估的標準有可能導致的結果、道德訴求、策略的可行性等三類,一、五年級並無差異; (7)一年級有35%、五年級有52.5%的受試者選擇服從,但並無顯著差異。 文中並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和建議。
19

單親家庭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蔡松珍, CAI,SONG-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配偶死亡』原為最自然的婚姻解組方式,但近年來『離婚』因素已逐漸取代之,而 為主要的婚姻解組方式。離婚率如此急遽上升,一方面由於社會結構的迅速變遷,傳 統價值觀面臨瓦解,婚姻不再束縛個人的感情;一方面更因為個人主義盛行,女權意 議抬頭;因而以離婚方式解決婚捈不適應問題,成為一種普遍且益趨增加的方式。在 離婚之前通常會有一段時期的分居,或者根本是遣棄性的分居; 加上各地區天災、人 禍、傳梁疾病的頻頻發生,父母離婚╱分居與一方死亡已使得無數家庭瀕臨破碎。這 類單親家庭比例的不斷揚升,對於家庭及社會的影響自是鉅大且長久。 家庭是兒童與青少年成長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一旦家庭遭逢分裂,子女失親之痛必然 對其心理和行為產生重大衝擊。這一領域的研究在國外已頗可觀,但在國內並不多見 ;且過去研究結果仍分岐不一,各國因文化、民情的不同,研究結論更是不能任意引 用,遂促使本研究的產生: 據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 1 .探討單親家庭之單親背景各因素與親子關系、性別角色、青少年生活適應的關系 2. 探討單親家庭青少年與正常家庭青少年親子關系、性別角色、生活適應的差異 3.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學校教師與單親父母輔導青少年的參考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樣本:抽取台北市五所國中二年級之單親家庭學生(N=118 )與正常家庭學 生(N=141 ),總共為259 人作為施測對象。
20

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子女憂鬱及焦慮表現之相關

鍾筱萍, Chung, Hsiao-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解目前我國通勤家庭概況,以及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要求、反應)、親子互動關係(身體互動、心理互動)和子女憂鬱、焦慮行為表現的差異。乃以國民中學學生共1229人為研究對象,蒐集到113份有效通勤樣本,採用個人基本資料表、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親子互動關係量表、柯氏性格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Scheffe’事後考驗、多元逐步迴歸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 通勤家庭樣本數約為全部樣本9%左右,其中父親通勤佔全數樣本4.5%,母親通勤佔2.1%,父母皆通勤佔2.6%。樣本男女比例平均。父親多從事工商業,而母親多為無業或家庭主婦等工作。 2、 在「父親通勤」、「母親通勤」、「父母皆通勤」等家庭中,子女與父母親的心理互動皆少於「父母皆不通勤」的家庭。 3、 在「父親通勤」家庭中,父親對子女行為表現的要求較少於「父母皆不通勤」的家庭。子女與父親的心理互動,及與母親的身體互動關係,和其憂鬱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 4、 在「母親通勤」家庭中,母親對子女的反應較少於「父母皆不通勤」或「父母皆通勤」的家庭。對子女行為的要求,較少於「父母皆不通勤」的母親。母親對子女行為的反應程度和其憂鬱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的關係。子女與父親的心理互動,與其憂鬱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子女與父親的心理互動及與母親的心理互動和子女焦慮行為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 5、 在「父母皆通勤」家庭中,子女與母親的心理互動,與其憂鬱表現間,具有顯著負相關。 6、 就全體通勤家庭而言:母子心理互動和父子心理互動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總異量13.8%)、焦慮行為(總變異量7.4%)的重要變項。 7、 就「父親通勤」家庭而言:(1)通勤間距、母子(女)心理互動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總變異量14.6%)、焦慮行為(總變異量14.1%)的重要變項%。 8、 就「母親通勤」家庭而言:(1)母親對子女行為表現的要求及反應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總變異量40.2%)的重要變項。(2)父子(女)心理互動、母親的反應為預測子女焦慮行為(總變異量45.1%)的重要變項。 9、 就「父母皆通勤」家庭而言:母子心理互動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14.2%)的重要變項。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針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四方面,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及父母管教、親子互動等親職教育方案規劃的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2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