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37
  • 500
  • 35
  • 9
  • 2
  • 2
  • 1
  • Tagged with
  • 547
  • 114
  • 97
  • 95
  • 88
  • 87
  • 83
  • 81
  • 78
  • 76
  • 73
  • 72
  • 69
  • 68
  • 6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電視新聞所受主客觀壓力及其內容之研究

胡毋意, HU, WU-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電視新聞浮光掠影,假事件、「機會」新聞充斥,久為人所詬病,所以我們不但批評 它,更要找出原因來對症下藥。但是電視新聞不是一個獨立事件,它受傳播組織內外 許多因素的交相影響,不是一個人力量能一一探討的,所以我以媒介社會學為經,新 聞守門行為為緯,針對國內目前特殊環境,研究電視新聞單位主客觀(內外在)的兩 個因素:成本和環境壓力,對電視新聞內容之影響,屬小規模研究。本研究共分九章, 六萬餘字,以問卷調查、內容分析為主、輔以觀察、訪問法。
12

歐陽脩儒學思想研究

李函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成四大區塊,包含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居正大一統的史觀及修本以勝佛的排佛思想。歐陽脩建構天命觀的步驟是「質疑天──致力學《易》──推之於天」,天也有不勝人力之時,人若能致力學《易》,則天命之理及人生的窮達禍福自可不動心。對於不知所以然的人事,歐陽脩採取「推之於天」的策略,將晦澀玄虛之事,「推」移給天。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與先秦「窮達以時」中「遇不遇,天也」的論點相同,「遇」不「遇」乃「天」所決定,非人力所能為。人事即天命,修人事才是上達天命的起始,多關注本於人情、切於事實的人間世,遠比空談性理之學要崇高。歐陽脩的君子意識,顯現於內在的修持與外在的作為二個方面。君子的內在是一個中心有所守的世界,「德業兩全,讒謗自止」是其道德修為中所依循的原則。「明道」是歐陽脩追求的目標,「通經學古」則是歐陽脩淬勵思路的最佳路徑。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讓歐陽脩有了與眾不同的作為:拔擢賢材不遺餘力,能面爭廷論;恪守寬簡之治的原則,濟時恤民。在居正一統的史觀這一方面,歐陽脩創出或以「德」或以「業」的彈性的史觀,處理朝代更迭所帶來的正統問題,「德」與「業」可以擇一而存,不必兩全,也無須涉及讒謗,當「德不足」之時,則以「論必據迹」的方式處理。在闢佛思想上,歐陽脩採取較溫和的對策──修其本以勝之,此對策之下,又以禮義為本,以浸漸之法成其化,作為推動的原則。而歐陽脩高懸三代之治,並不是要君臣完全複製,而是藉此激勵眾人,要向著真善美的境界邁進。歐陽脩的斥佛排老說,初始即帶有某種程度的寬容;至於晚年的傾心釋、老,實乃有迹可循。
13

大陸對「臺灣史觀」之詮釋與對臺政策關係 / China's interpretation of Taiwan History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s policy towards Taiwan

曾正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文從大陸「臺灣史觀」討論其對台政策,意味著本文之研究動機是充滿現實考量,亦透過彰顯大陸在臺灣史觀上隱藏的政治目的。 本文所採方法,乃針對大陸的臺灣史研究上具代表性的文本(著作或刊物),討論在若干臺灣史觀涉及今兩岸主權與國家認同敏感之議題,本文以陳孔立主編之《臺灣歷史綱要》和台盟蔡子民著《台灣歷史的潮流》為主要分析樣本,輔以大陸南、北兩大臺灣研究重鎮,廈大台研所所出版的學術期刊《臺灣研究集刊》,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出版的《臺灣研究》季刊進行論著、文章比重分類之內容分析(分成量化和質化)。 上述文本之分析結果,再對應到近年來,大陸領導人對臺之重要講話與政策,闡述其所持之臺灣史觀點。並綜合探討兩者之間,互為因果或影響成因。 2005年4月29日國共兩黨高峰會登場,連戰與胡錦濤首度對話,即從臺灣人的歷史意識重新搭起兩岸對話的橋樑。自此開始,以前章闡述之大陸臺灣史觀,並輔之討論其對臺政策。除了摘述2005年4月29日迄今計36份重要對臺政策宣示或談話,也從中討論其所欲彰顯之中原中心(同文同種、一個中國)、共同性與特殊性(一國兩制)、唯物史觀(人民史觀)。 簡言之,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大陸對臺政策之政治目的如何影響臺灣史研究,臺灣史研究又如何扮演政治宣傳之角色而影響對臺政策。本文在認識大陸「臺灣史觀」之同時,理解其歷史研究之政治立場主導之國情,否則難以述說今日雙方對於主權爭議之擱置。故,如何連結兩岸今日政治主權和歷史記憶上的僵局,也適時從臺灣主體性角度提出建言,期望中共重新認識臺灣史,重新建構共同的臺灣歷史記憶與國家民族認同,調整對臺政策之思維,開創一條兩岸關係的新絲路。 關鍵字:臺灣史觀、對臺政策、唯物史觀 / Abstract Reviewing China’s policy towards Taiwan from the former’s Conception of Taiwan Histor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veal China’s political objectives behind its proclaimed historic perspective on Taiwan based on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With literature study as main method of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ulted authoritative books and journals on history of Taiwan published in China, in order to discuss sensitive issues such as cross-strait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recognition. This paper conduct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Outline for Taiwan History” edited by Chen Kong-Li and Tsai Tse-Ming’s “Trend of Taiwan History” as two major samples, along with “Compilation of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published by Xiamen University and “Taiwan Research Quarterly” by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ina Social Science Academy, two renowned institutes on Taiwan research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Result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re then put in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leaders’ important speech and policies towards Taiwan in recent years, so as to clarify their perspectives on Taiwan history. KMT and CCP held a summit on April 29, 2005, in which Lien Zan communicated with Hu Jing-tao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aiwan’s perspective, rebuilding a bridge for cross-strait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is paper discussed China’s presumed Taiwan History as well as its Taiwan policy. In addition to study on China’s 36 major policy proclamation and speeches towards Taiwan, the research also touched on China’s Han-Center concept that emphasizes same culture/language and one China policy, as well as the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In shor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find out how the objectives of China’s Taiwan policy affect the research on Taiwan histor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raw a clear picture of how China’s research on Taiwan history served as a propaganda means affect its policy towards Taiwan. While trying to understand China’s perspective on Taiwan history, this paper also bears in mind that there is a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history research and political stance in China,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ason why the two sides were able to put aside sovereignty disputes as dialogue unrolled.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solving the dilemma concerning the current sovereignty disputes and difference in historical memories across the strait, so as to reach on possible solutions. Other than proposing solutions from Taiwan’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lso hopes to call on China to recognize Taiwan history from new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adjust its perspective on Taiwan history and concept of national recognition, paving a new silk road for cross strait relations. Key words: Conception of Taiwan, Taiwan policy,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14

想像的觀望:論網誌(Blog)中的自我觀看

施力群, Shih, L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誌使個人化出版的美夢成真,網路空間因此充斥著網誌使用者的觀展╱顧影自憐,而重看網誌的舉動亦成為書寫╱閱讀循環下的自我認同建構歷程。電腦文本具有閱讀即重寫的特性,加上網誌媒介獨有的互動性質,網誌使用者因而得以運用網誌進行個體層次的自我凝視與人際層次的互動想像,意即個體透過自反性的作用,想像他人如何觀看自我,在「觀看」自己如何「被觀看」的過程中反看觀眾,據此對自身存有進行加工以創造自我。 本研究從Foucault的主體觀出發,援引閱聽人研究中的觀展╱表演典範的自我認同建構觀點,關照網誌使用者如何在網誌中重看自我與其效應。以紮根理論分析法進行研究,經由深度訪談法蒐集網誌使用者的經驗資料,輔以研究者的親身觀察與參與,嘗試修正或補充既有理論。 研究結果顯示,網誌中的主體構成深受網誌使用者人際關係的影響,網誌使用者依據其觀眾發展出「被觀看」的想像,並運用各種自我技術營造自我,然而此間的人際關係卻非如同過往研究所示,僅為線下╱線上或真實╱虛擬的二元對立樣態,網誌中的自我觀看織就出線下、線上關係合流的虛實交錯溝通情境,因此網誌中的主體並非單純的線上人格,更滲透至網誌使用者的線下生活。 網誌中的自我觀看端賴網誌使用者在觀看位置上的轉換達成,使得網誌使用者的主客體界線逐漸消弭,因此網路時代的閱聽人概念亟待研究者的重新探問,同時也是今後研究探討網路主體形構的重要途徑。
15

電視觀賞行為之分析研究

宋同慶, SONG, TONG-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經濟的高度開發,國民所得提高,物質生活充份獲得滿足,逐漸地人們開始 注重休閒活動,追求文化水準的提高,以滿足精神和心理更高層次的生活。 更由於人們彼此所處的環境和個人獨特的個性差異,形成各種價值觀與需求。為了表 現其獨特性,社會中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生活型態的群體。這些不同的群體其生活的方 式與內容金錢與時間的使用都有所不同。他們不希望使用其他人都使用的同樣的產品 ,而他們喜歡有差異的產品,這樣讓他們感覺到更能反應出自己獨特地需求、期望、 個性、價值觀與生活型態。 基於上述推論,本研究發展和設計一套問卷,包括態度、興趣、意見與價值觀的問題 ,及個人心理需求的問題,和電視觀賞行為(包括節目、觀賞頻率和時間、涉入程度 、決策過程及觀賞情況等)的問題。經過統計分析,以期能讓電視從業人員更瞭解其 觀賞者,進而發揮行銷觀念於節目之製作上,更滿足觀賞者。 第一章導論:第一節研究目的與動機,第二節研究問題及假設,第三節研究功能與應 用,第四節研究範圍。 第二章理論及文獻探討:第一節市場區隔理論,第二節價值觀理論,第三節生活型態 理論,第四節動機理論。 第三章研究方法:第一節抽樣方法與過程,第二節抽樣結果,第三節測量工作,第四 節分析方法。 第四章研究結果:第一節變項分析結果,第二節假設驗證結果,第三節各種生活型態 與價值觀的群體之素描。 第五章結論:第一節研究結論,第二節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16

廣播電台之閱聽人知識管理

王毓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因傳播科技快速發展,媒介多元化,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如何透過閱聽人知識管理來爭取閱聽眾市場,是媒介組織不可輕忽的重要課題。誠如Pasternack和Viscio(2000)所稱,知識一詞並非新創,而它之所以被當作是「新的東西」,主要是指人們必須有系統地創造、使用和改進它。同理,閱聽人相關知識並不是多麼新鮮的事物;然而,長期以來,台灣的媒介組織並沒有正確地賦予它意義,進而有效地運用它來創造價值。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廣播媒介組織為研究主體,秉持知識管理理論中資本觀點之精神,同時結合程序觀點和促動要素觀點,分別從認知面和執行面來探討廣播電台之閱聽人知識管理。首先,剖析廣播電台閱聽人知識管理之意涵和需求;其次,探討目前廣播電台在閱聽人知識管理之現況;最後結合理論和實務,推導建構出廣播電台之閱聽人知識管理模式。
17

《四庫全書總目》詞曲觀研究

盧盈君, Lu ,Yin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自康熙開始,由朝廷大量纂修官書,其中又以乾隆時期所編纂的《四庫全書》為集大成之作。《四庫全書》的編纂可謂中國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大工程,歷時十五年,收錄圖書三千五百零三種,總計七萬九千餘卷,三萬六千餘頁,投入此項工程的文人學士超過四千人。因應《四庫全書》編纂的需要而產生《四庫全書總目》,其編纂歷時十六年,直至乾隆五十四(西元一七八九年)年才大功告成。《四庫全書總目》乃清代總結前代的文學批評巨著,代表了清代官方的文學觀;而集部的編纂內含一套值得吾人關注的文學批評意識於其中;再者,可與唐詩並稱的詞曲在《四庫全書總目》中何以被視為小道、館臣是否認同言志的傳統、以及被編為一類的詞曲二體為何卻有輕重之分?由以上種種觀之,詞曲兩類雖被評為小道、末流,在《四庫全書》中所佔比例也最小,但實際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詞曲類仍有許多待研究的問題,本文即試圖以集部詞曲類為範圍,對於之中含藏的文學批評觀點,以及其觀點形成的可能原因,加以探討分析。 本文共分五章,首章緒論分四節:第一節陳述問題,第二節分析文獻,第三節界定研究範圍,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第二章分三節說明《四庫全書總目》之形成背景、編纂經過與學術價值:第一節論述《四庫全書總目》之形成背景,第二節說明《四庫全書總目》之編纂經過,第三節則陳述《四庫全書總目》之學術價值。第三章分三節說明《四庫全書總目》詞曲類〈提要〉之詞曲觀:第一節說明詞曲特質,第二節陳述詞曲流變,第三節論述詞曲價值。第四章分三節探討《四庫全書總目》詞曲類〈提要〉詞曲觀之形成:第一節探討辨體觀念,第二節探討雅俗觀念,第三節則探討通變觀念。第五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總結論述成果,試圖還原館臣在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時對詞曲兩類文體的價值觀。
18

寫作之觀念產出歷程研究

羅素貞, LUO, RONG-R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因素對寫作時觀念產出過程之影響。研究共分二階段實驗,第 一階段探討題目的規限對寫作時觀念產出之影響。第二階段探討文章結構的指示程 度對觀念產出的影響。二個階段實驗均以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三年級學生 三十人為研究對象。 第一階段實驗為2×3的實驗設計,自變項為作者對題目的熟悉度與題目本身的特 殊度。前者分為二個水準:高熟悉度與低熟悉度,並採受試者內設計;後者分為三 個水準:低特殊度、中特殊度及高特殊度,採受試者間設計。依變項分為觀念產出 的總量與產出觀念之組織程度。前者以命題數及串節數來衡量,後者以串節密度、 集群密度、以及層次數來衡量。此外,在實際計分過程中,又根據受試者的產出而 增列重複命題數與無關命題數二依變項。在資料分析方面,本研究採二因子變異數 分析方法逐一對每一依變項進行檢定。結果發現在命題數與串節數二變項上,熟悉 度與特殊度的主要效果均達顯著;在集群密度與串節密度上,特殊度的主要效果達 顯著;在無關命題數方面,則是熟悉度的主要效果達顯著。 第二階段所操弄的自變項只有一個:文章結構的提示程度,分為三個水準:明顯文 章結構提示、不明顯文章結構提示及不予提示組。
19

雙向分類中有影響力觀察值的診斷

葉昭瑛, YE, ZHAO-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實驗所得之雙向分類的反應值,常因人為記錄的疏忽,或是儀器設備的測量誤差,也可能是某些潛在因素,帶來了一些有問題的觀察值,這些問題點的存在,可能會與其他資料點有明顯的距離差異或位置偏離,同時亦可能會影響模型之參數估計,導致研究者選擇了不當的模型,為了避免此缺憾,本文乃針對雙向分類之反應值被刪去一個或二個的情況下,導出AP及Cook統計量的公式,在進行模式選擇之前,利用這二個統計量,先對所蒐集到的資料做一番診斷,以便找出離群值或是對參數估計有影響力的觀察值。當然,本文診斷雙向分類中有影響力觀察值的探測工作是屬於先驅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其目的不在於確認有那些不尋常的點,而是在懷擬那些點可能會有問題,以提供往後分析工作更多的資訊。
20

論語本末觀念之研究

鄭錠堅, ZHENG, DING-J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本文的目的,直接說,是整理論語思想中的本末觀念;間接說,是嘗試整理傳統 文化的生命義理、人生哲學--論語思想在這方面尤顯重要--以提供學術、生活的 借鏡。因為我們相信:廣大的生活實踐(行)永遠是學術研究(知)的原動力。 在文獻的取材上,以論語原典為主,並參考魏何晏、宋朱熹等諸家註解,以及馬一浮 、唐君毅、徐復觀等當代大儒的著述。 至於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廣大生活去體證論語義理為主,而以有限材料去經營論文 結構為輔。也就是以生活體證為動力,以分析材料為表達。 關於本文的研究內容和結果,大略如下: 第一章緒論,建立起本文討論的基點、根據、方向和大體的格局。 第二章論語本末觀念總論--「仁本禮末」的觀念,也就是從心靈發展到文化的理序 。 第三章論語本末觀念分論(上)--「學」的本末觀念,也就是成長問題的理序。這 是儒學中內聖、修己、修仁的一面。 第五章結論,嘗試綜合說明和評論整個論語本末觀念,而且嘗試尋找從孔子開始建立 的中國文化的規模、方向和缺點。 最後,我們發現:論語的本末觀念是一個「根本」、「整體」、「生活」的人生哲學 、文化方向,在這□,正凸顯出「主客合一」的人文精神,但缺點就是:對「主客分 離」的科學精神,卻隱而不彰了。

Page generated in 0.01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