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40
  • 406
  • 34
  • 16
  • 5
  • 3
  • Tagged with
  • 463
  • 428
  • 156
  • 116
  • 115
  • 102
  • 91
  • 88
  • 72
  • 67
  • 67
  • 66
  • 64
  • 63
  • 6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41

金融機構對集團企業之授信風險管理

阮桂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國內陸續有許多上市、上櫃公司在經營上出了問題產生財務危機,進而影響股市發展、金融市場秩序和社會安定,究其原因,除部分公司或受景氣及產業等因素影響,導致經營不善,屬自然競爭者外,不乏許多因為負責人涉嫌利用職務之便,以各種不當的財務操作,掏空公司資產,導致企業發生經營危機之情事。  進一步觀察這些因人謀不臧而產生經營問題的企業,其中多數屬於集團企業,如1998年的廣三集團、宏福集團、新巨群集團,2004年的博達公司、訊碟公司和2007年爆發財務危機的力霸集團。為何集團企業容易因為負責人或經營團隊的道德問題,擴大成為企業問題、金融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呢?主要係因集團企業經營規模較大,一直以來是金融機構競相爭取為授信貸放的對象,又因為集團企業資本結構複雜,資金移轉容易,因此一旦經營者道德產生瑕疵,企業的資產極易被掏空,金融機構必然會受到牽連,再者,如果金融機構的高階主管和企業經營者相互結合,如中興銀行負責人王玉雲、總經理王宣仁和台鳳集團負責人黃宗宏互相掛勾;尤有甚者,如力霸集團王又曾,直接進入金融產業,將銀行及票券公司當作私人金庫,終將導致金融機構產生資金流動性不足的情形,造成投資大眾及存款戶權益受到損害。  當前銀行對於集團企業的授信管理存在著若干缺失,因此會產生問題集團企業已發出警訊,可是銀行仍舊給予貸款之情事,這主要是因為銀行從業人員缺乏行業風險的敏感度,且盲目相信企業大就是美,又缺乏貸放後的監督與管理所致,因此讓人謀不臧的集團企業只要運用財務操作手法,就可輕而易舉的從銀行貸款取得資金,這種現象不只造成銀行損失,金融秩序和社會安全受到考驗,整體經濟也可能受到嚴重損害。
142

外資銀行併購本國銀行勞動權益之研究

邱瀚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政府於民國89年公布金融機構合併法,民國90年開始陸續公佈了企業併購相關法令,民國91年企業併購法頒佈施行,再加上公司法修法完成,一般企業併購與金融機構合併相關法制成形。 合併與收購,是企業達成企業目標或進入不同的產品市場快速成長之最佳方法,不論在時間或成本之花費皆優於企業內部之成長。再加上「全球化」一詞之出現更使得企業併購如火如荼地展開。 在企業併購時,員工常常會因為企業成本或是營運的考量而遭遇到工作條件上的改變或是裁員的可能,在集體勞動權益中,企業與工會的互動以及團體協約的效力關係到員工的權益,工會在併購過程中的權利以及角色,團體協約在併購後效力的延續以及繼承,再者團體協約因併購而可能造成當事人一方消滅,而使效力消滅,若要訂立新協約,有何規定是本研究所要研究的重點。在個別勞工權益中,新舊雇主商定留用、工作權保障與年資結算問題更與員工息息相關,而員工對於併購過程中之感受以及實際所獲補償,亦是本研究所要研究之重點。 本次藉由渣打銀行與新竹商銀併購案、荷蘭銀行與台東中小企銀併購案、星展銀行與寶華銀行併購案以及匯豐銀行與中華商銀併購案從勞動三權之團結權、集體協商權與爭議權角度來探討,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文獻分析、個案分析和深度訪談以得出研究結論。 依據工會法第42條規定,工會因應企業的併購必須做合併或分立。我國在相關法令上並沒有給予協商權以及資訊權的,僅讓雇主與個別勞工單獨商訂留用。除此之外就只有在大量解僱規定雇主必需與工會協商。而實務上我國的銀行併購案也因此工會要爭取資訊權就相當困難,而協商也在雇主被動的狀況下進行。現行團體協約14條以及第27條規定必需由新雇主概括承受團體協約,但是在分割上卻完全沒有規定。在我國關於工會資訊權以及協商權是需要加強的部份,其內容可以不涉及營業機密,僅對於勞工可能受到的影響以及員工之後的安置方案進行資訊的提供以及協商,這方面可以參考歐盟以及歐洲國家的規定,給予相關的資訊權;而協商不必全盤接受工會的意見,而是勞資進行協商,取得雙方的共識。而勞基法11條、第20條以及企業併購法第17條,對於企業轉讓可合法解僱員工以及新舊雇主有權商議留用勞工的部份,應可參考歐盟以及歐洲國家的規定,應該讓勞工於企業轉讓時擺脫如商品一樣買賣的弱勢地位。
143

EFG銀行的商業模式 / A business model of "EFG" bank

吳曉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2008年首先由次貸風暴帶動的金融大海濤,造成了世界金融市場紊亂,信用市場緊縮,經濟景氣急凍,追究其原因為在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的世界經濟大環境是由太寬鬆的資金政策所主導,所以造成了過多市場資金亂竄,同時信用過度膨脹之後,而造成了風險的增加; 而且同時期,各金融機構為了搶食市場充裕的資金,無不努力的進行金融創新,而產生了許多複雜的金融商品,包括次貸後面所包裝的各種證券化商品,結構債及連動債等等,這些商品在一連串包裝之後,變或多重環結,使得投資人根本不容易了解並掌握其背後可能的風險,而一般金融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在財富管理這一領域中為了能增加手續費收入,或礙於本身的金融知識不足,而草率的推銷給不適合的投資人,現在在次貸風暴暴發後,不僅已造成許多銀行本身嚴重的虧損,甚至到破產的程度,而且也造成許多投資人和金融機構的訴訟與紛爭,現在已經有些國內銀行紛紛更改其公司組織架構,使得財富管理四個字,在銀行新組織下都不見了,例如永豐銀及中信銀就是這種情形,他們不再只做300萬以上的財富管理客群,而且不再強調VIP專屬的財富管理服務,而是著重維繫大小客戶的觀係。 財富管理產業在這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及股巿的成長而快速成長,而其中所謂的私人銀行理財服務,專門服務針對擁有可投資金融資產超過一百萬美元的富裕人士,這些富裕人士,在2007年達到一仟零一十萬人,較2006年增加8.3%,而富裕人士的財富總值,在2007年達到40.7兆美元,較2006年增加9.4%。如此篷勃成長的產業,2008金融海嘯中,竟也有許多銀行發生了巨大虧損。 財富管理服務以瑞士最為悠久及正統,其中三大瑞士銀行的第一大之瑞銀(UBS)及第二大的瑞士信貸銀行( CREDlT SUISSE) ,都在這波金融風暴中,產生巨大虧損,而第三大的EFG銀行(個案公司) ,卻能持續維持獲利及高成長,所以本研究將以此個案公司的特有之企業經營模式探討其成功的關鍵因素。
144

大陸銀行業境外投資與在臺經營之探討 / The Study on the Offshore Investment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and the Business Strategies in Taiwan

陳瑄, Chen,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基於兩岸經貿往來發展密切,頻繁的經貿交流帶動龐大資金流動,對兩岸金融領域的合作產生強烈需求;在雙方主管機關相繼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後,陸資銀行正式在臺登陸。本文對於規模龐大的陸資銀行來臺經營,會對本地金融市場帶來何種衝擊進行探討。主要通過陸資銀行的對外投資政策與模式,研究其境外投資的過程與成果,進而分析兩岸銀行業的市場發展,乃至陸資銀行來臺經營的動機與策略及對臺灣市場的影響。試圖從研究過程中,提出對於臺灣銀行業者的建議及可行策略,並對我國金融主管機關提出因應之監管理念。
145

中國建設銀公司的創立及其經營活動, 1934-1949: Founding and management of China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1934-1949. / Founding and management of China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1934-1949 / CUHK 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collection / Digital dissertation consortium /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 Zhongguo jian she yin gong si de chuang li ji qi jing ying huo dong, 1934-1949: Founding and management of China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1934-1949.

January 1998 (has links)
鄭會欣. / 本論文於1997年10月呈交. / 論文(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部, 1998. / 參考文獻: p. 174-184. / 中英文摘要. / Ben lun wen yu 1997 nian 10 yue cheng jiao. / Available also through the Internet via Dissertations & theses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2]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Ann Arbor, MI : 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 [200-]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Ann Arbor, MI :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200-]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Mode of access: World Wide Web. / Zheng Huixin. / Lun wen (B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li shi xue bu, 1998. / Can kao wen xian: p. 174-184. /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146

針灸治療牛皮癬的取穴研究

區智堅, 01 January 2009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47

實施平衡計分卡之問題研究-以某銀行為例

曾麗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金融業在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潮流下,金融環境有了重大的變化,如:利率自由化、浮動利率的實施、證券商與新銀行的開放,乃至於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等,無一不衝擊傳統金融機構的營運,降低金融機構的利潤,增加銀行業的競爭。因此傳統績效評估制度是否能滿足新經濟環境的需要?執行企業策略,再再引起學術與企業界的深思。而Kaplan & Norton於1992年所提出的衡量方式-平衡計分卡( The Balanced Scorecard ),其均衡的架構,及策略執行的特殊價值,具體轉化企業策略,提供高階管理者一個快速且全面性審視企業經營的方式,不論在國內外皆受到企業界相當程度的注意。 企業推行平衡計分卡,除最初的策略釐清、設計與實施外,還必須輔以定期的檢討,方能成功的推行平衡計分卡;且就策略實現的觀點而言,企業策略績效制度的目的,係擬藉由該制度的採行引導員工行為,使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促使企業策略目標的達成,所以定期檢視企業該制度的設計與執行,對企業平衡計分卡的成敗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研究於平衡計分卡相關文獻的回顧中,發現以往的研究多只探討平衡計分卡的優點及效益,對於其可能產生的問題則未多做說明,且多專注於平衡計分卡的設計與實施,對於設計與實施後制度的檢討則未探討。故本研究將由定期檢討的角度切入,採個案研究及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國內某一銀行為例,藉由文獻閱讀的方式,蒐集和彙整平衡計分卡應用之相關問題,並參考周齊武,Haddad,吳安妮,施能錠 (2001) 對問題的分類方式,分為技術面、人為面及組織面等三個層面;Ittner and Larcker ( 1998 )的研究方式,將問題的困難程度分為低、中、高三個程度,藉以形成訪談及問卷調查之內容,探討個案公司於平衡計分卡應用過程中所可能存在的問題,並提供可行的改進方案,因此本研究可引申下列三個主題: 【主題一】個案公司現行平衡計分卡制度之探討 【主題二】平衡計分卡實施問題之探討 【主題三】個案公司平衡計分卡制度的改善方向與內容 個案研究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一)由個案公司平衡計分卡制度之探討發現,個案公司現行平衡計分卡僅停留於Kaplan and Norton(2000)策略性管理系統的第一階段,與理論所提及之架構仍有些差距。 (二)平衡計分卡實施問題之探討,以技術面與人為面的問題最為嚴重: 1.質化資料難以量化 2.策略難以落實 3.難以將策略與各部門、團隊及員工個人目標連結 4.難以將策略與長、短期的資源分配連結 5.推動單位層級低 6.只有營運性的回饋,缺少策略性的回饋 7.未將各部門表現結果適當地回饋給員工知道 8.難以與現存的報導系統整合 9.各單位衡量結果品質不一 10.各部門間缺乏溝通 (三)根據主題一對現行制度的了解及主題二之缺失,提出兩大改善方向: 1.提升推動單位層級。 2.遵循平衡計分卡策略管理系統的五大環節,建立完整的平衡計分卡制度。 (四)遵循平衡計分卡策略管理系統的五大環節,設計完整的平衡計分卡內容,以解決其問題: 1.建立服務協議 2.建立支援單位平衡計分卡 3.建立連結平衡計分卡 4.事業單位定期提供回饋 5.策略體認 6.建立員工個人平衡計分卡 7.連結策略與預算 8.策略性回饋與學習 9.利用共享願景的力量,連結各項行動方案,將權力和責任下放到組織最底層 10.利用預算、回饋和報告系統,創造新的文化和管理流程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實務界及學術界之建議為: (一)對實務界之建議 1.平衡計分卡制度非公平合理的績效考核工具,而是直入管理核心的策略性管理機制。 2.提升執行單位在組織中的位階,或改由獨立超然的部門來負責。除必須有推動的權力外,若能直接歸屬總經理管理,亦即成立所謂的"總經理室"來負責,將有助於改善其被動的角色,提升平衡計分卡策略實現的功能。 3.銀行業所涉及的人員、產品及客戶很多,傳統會計制度可能無法支援平衡計分卡所需的資訊,故未來個案公司作業基礎成本制度推行完善後,建議將其與平衡計分卡制度結合,除了可提供指標資訊外,亦可提供組織策略執行的檢討與方向。 (二)對學術界之建議 1.將研究對象擴大為整體金融業,研究在金融業的特殊環境下,其所面臨的問題為何?此外,亦可以其他非金融之產業為研究對象,比較兩者採行平衡計分卡所面臨的問題及其考量重點有何差異。 2.思考平衡計分卡與各管理工具間如何連結與整合,落實組織之策略。
148

台灣地區銀行業策略群組與經營績效之研究

郭禮瑜, Kuo, L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策略群組為核心,針對台灣地區銀行業進行研究分析,樣本對象為53家本國銀行及39家外國銀行在台分行。藉此了解台灣地區銀行產業內是否有採取相同策略之策略群組存在,各策略群組所採取的策略有何不同及其擁有的優勢為何,最後比較各策略群組在經營績效表現上是否存在差異及差異為何。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地區銀行業依據公司層級變數、事業層級變數以及功能層級變數可將其分為三個策略群組:「穩健擴張」群、「專注耕耘」群、「創新經營」群。「穩健擴張」群以蠶食方式地擴張其版圖,亦即挾其雄厚資本來占滿通路之方式來經營,而在新產品發展及業務多角化上則最為保守;「創新經營」群在資金來源、新產品發展及業務多角化的值最高,顯示其一方面著重於來自貨幣性存款之資金來源,另一方面極擴展利息外的營業收入而不只是侷限於傳統的利息收入、並且多方面地擴展營業收入;「專注耕耘」群在大部份策略變數上都是居中的。  策略群組的經營績效則可分財務績效及營運績效來衡量,結果發現在總體經營績效表現上各策略群組有顯著的差異,若就個別經營績效變數來看,「穩健擴張」群在營運績效之營收市場占有率、存款市場占有率是最高的;「創新經營」群在財務績效之資產報酬率、員工平均營業收入、存放比率、營業收入成長率表現最佳;「專注耕耘」群的績效表現則無特別突出之處。財務績效之淨值報酬率、稅前純益率、員工平均盈餘,以及營運績效之獨占力表現則無顯著的差異。
149

XML-Enabled網路銀行個人理財整合帳戶系統設計與實作

呂理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統計1999年網路線上理財使用的人口僅佔全部上網人口的25%,但隨著上網人口成長與服務功能的增加,預計到2003年將有85%的網路使用者會應用線上的網路金融。面對如此旁大的市場與顧客群線上金融服務業者,必須要重新思考如何獲取競爭優勢,以致獲得較大的優勢利益。然而最近國內銀行掀起個人帳戶整合風,傳統銀行所提供的服務已漸漸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大眾所需要的是方便又有效益的整合性金融管理帳戶。 然而目前現在銀行所提供的整合性理財管理帳戶服務,均需要面對不同金融產品的系統整合問題,系統的整合需要相當大的時間與成本。所以本研究將以XML作為資料交換的共通標準基礎,如此一來就不會遇到系統資料格式的不同,而須系統整合的問題。 本研究將帳戶資訊均以XML為標準語言建立,進而建構「個人理財整合帳戶樣版」平台架構。而以XML作為文件資料格式的標準,利於資料交換與傳遞,如此一來此樣版架構,便可達到資訊整合的目的。而在「個人理財整合帳戶樣版」的基礎架構上,本研究將利用此架構與相關技術,按照本研究提出的資金動用與存入相關資產管理程序,進而達到個人理財帳戶整合帳戶管理的目地。讓人可以隨時隨地集中管理其資產,並可以靈活的調度運用其資金,獲取最大的資產管理效益。
150

銀行與保險業整合之風險、獲利分析-模擬研究

王為倩, Wang, Wei-Ch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促進金融效率之提升及維持產業之競爭力,金融服務業之整合已成為全球性的風潮。具體言之,金融整合可藉由彼此業務間之替代性與關聯性、相同之配銷系統甚至資金之流通運用等有利因素,進而滿足消費者多樣化之需求。在歐美國家,金融業整合之模式主要為銀行保險(Bancassurance)及綜合銀行(Universal Bank),我國則以金融集團之形式同時經營銀行、保險、証券等非銀行業務。本文即以財務之觀點探討銀行與壽險或產險、壽險與產險業之結合是否可得風險分散或獲利提高之效果。 本研究引用Boyd(1993、1988)之方法建立金融整合之風險、獲利評估模型。其模型是以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為獲利指標,報酬之變異性(COV、S)及破產風險(Z值)為風險指標來衡量之。以本國銀行、壽險、產險公司之會計資料及市場資料(股票價格),分別進行配對模擬分析,其中會計資料分為年報(民67~86)及季報(民83~87),以咨對照比較不同資料組間獲致之結果是否發生差異。 由配對模擬之結果得到下述之幾項結論:1資料類別影響模擬結果2銀行與產、壽險之整合有明顯之獲利提高、風險降低效果3壽險是獲利最高、風險最大之產業,而產險則是獲利最低、風險最小之產業4銀行與產、壽險業之整合,壽險資產所佔比例愈大獲利愈高,產險資產所佔比例愈高獲利愈小5銀行與產、壽險業之整合,壽險資產所佔比例愈高風險愈高,產險資產所佔比例則與風險有不同影響6壽險與產險是變異風險高、破產風險低之組合。

Page generated in 0.01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