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43
  • 233
  • 10
  • 2
  • Tagged with
  • 245
  • 245
  • 77
  • 71
  • 63
  • 57
  • 50
  • 48
  • 43
  • 36
  • 36
  • 35
  • 34
  • 34
  • 3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21

電視台「品牌內部行銷」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internal brand marketing for TV station

張煒珍, Teoh, Hooi T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電視台來說,擁有讓觀眾易於區分的品牌個性和風格是提高收視率的要素之一。因為,只有突出獨特的風格和打造品牌形象,方能形成影響力。簡而言之,品牌能簡化觀眾選台的決策過程,一旦該台成為觀眾腦海裡的選擇,就能讓他們在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與精力的條件下進行收視行為。基本上,品牌的塑造有賴於電視台全體台前幕後的員工,透過每一個環節和時段把品牌訊息和價值傳遞給觀眾,故品牌內部行銷的實施影響了電視台品牌深化和內化的成敗,也是員工能否掌握正確和全面的品牌訊息和理念的先決條件。 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視台品牌內部行銷的指標要件,從文獻中發展出八大構面作為評定品牌內部行銷的衡量指標,採用修正式德菲法作為研究方法,結合廣播電視領域、傳播管理與企業管理領域、品牌行銷和公關廣告領域專家學者之豐富意見與專業知識,萃取出適合電視台品牌內部行銷的指標要件,供產學界和後續相關研究作為參考。研究發現,衡量品牌績效作為獎賞依據是電視公司在施行品牌內部行銷時最重要的要件。指標方面,即「訂定出明確、清晰易懂的品牌願景」、「各部門同事間相互共同合作以完成工作」、「鼓勵員工發揮品牌創意和主動性」、「讓員工清楚知道品牌績效衡量項目」、「提供個人獎勵(如財務獎勵、正式場合公開表揚、職務升遷)」和「確保員工真正認可企業品牌的精神與承諾」這六項是品牌內部行銷最重要的項目。 / As a TV station, one of the elements to raising the ratings is to shaping the brand personality and style and allows the audience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This is because only the unique brand style and image can form the influence. In short, brand can simplify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hile audience selecting a TV channel. Once the TV station becomes the first choice in their mind, this can let them spend less time and energy searching the channel for deciding which channel they want to watch. Basically, branding depends on the employees no matter what are their positions, front stage or back stage. The brand message and brand value through every segment and time transmitted to the audience. Therefore, the success of TV station internal branding influenc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internal marketing. This is a prerequisite for employees to hold the brand message properly and completely.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requirements of brand internal marketing. After developed eights dimensions for evaluation indexes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research applied with the Modified Delphi Method, collected the opinion from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field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media management, business management, branding, public relationship and advertising, extract the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result analysis and finally provided the findings to the industry and academia as a refere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brand internal marketing for TV station is measure the brand performance as a reward basis. For the main indicators, “Set a clear and understandable brand vision”, “Colleagues from various departments work together to complete the task”, “Encourage employees to be creative and initiative in branding”, “Let employees know the measurement indicator of brand performance”, “Provide personal incentives (such as financial incentives, public recognition in formal occasions, job promotion)” and “Ensure employees recognize the brand spirit and brand commitment”, six indicators abov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in brand internal marketing for TV station.
122

系列電視宣導節目再現客家族群形象之研究:《感動石客》個案 / A Case Study on Taiwanese Television Series: Representing the Image of Hakka

王純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談到族群形象,每個人都抱持對該特定族群的既有框架,也就是刻板印象。Walter Lippmann(1922)在《輿論》中認為刻板印象之所以產生,在於人類認知過程有限,以及受到人們的文化所界定,僅能對真實世界做部分挑選,而形成不完整與不精確的圖像,而這些刻板印象往往是受到不輕易改變的信念所支持。 媒體被認為是反映真實(reality)世界符號的工具,於是有媒體再現;而掌握媒體者,在再現的過程中扮演主導與過濾的角色。身為閱聽眾,從他人的框架看世界,限縮自己對各種事物發展的可能性,當然也可能會產生偏差。 本研究即透過內容分析了解由客家委員會委託八大電視台製播之《感動石客》中所呈現的客家形象,其中形象的探究分為傳統文化、族群特質、族群關係與當代生活四個部分;以及探討於宣導節目中如何置入、呈現文化。 研究發現《感動石客》大量使用當代、創新的表現方式改變舊有客家印象,例如新科技與新音樂形式;也持續強化既有的客家族群正面文化特質,如硬頸、勤儉、不忘本等。此外,也以紀錄片方式執行政府宣導影片,故事化客家族群,並持續落實族群融合。 對製播電視公司的建議是:主題分類更明確,「小題大作」聚焦報導,呈現深度以突顯特色。並透過「說故事」增加閱聽眾黏著度,更可以幫助老題材切入新角度。 對未來客家文化置入節目的建議,除了風情文化外,更可結合行政管理層頂客家相關政策宣導,以及增加非客籍受訪者以多元呈現客家文化所向披靡的之成效。
123

韓流影響亞洲國家之分析-從訪韓觀光客之變化論述

孔有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據韓國觀光公社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日本、新加坡、泰國等亞洲國家有韓流現象。國家的韓流風潮從韓國電視劇開始,緊接著帶動韓國流行音樂、電影、服飾、美容、整形、線上遊戲、手機、汽車等各方面的流行。藉著韓流潮流,亞洲地區的國家漸漸認識了韓國,也改變對韓國的國家形象,然而,實際上這些韓流潮流對這些亞洲國家的民眾是否有其影響? 因此,本研究想探討的是,亞洲國家興起的韓流狀況,瞭解此現象的流行程度與範圍,進一步,觀察韓流風潮盛行的亞洲國家非移民觀光客進入韓國的數量,並從女性和年齡層變化加以探討韓流風潮的影響力。研究發現,亞洲國家在韓國電視劇進入當地之後,台灣、中國大陸、泰國等國家訪韓的觀光客數量有大幅增加;香港、日本、新加坡無顯著變化。再來,大部分的亞洲國家,進入濟州島的訪韓數量、女性的訪韓數量、20歲以下的訪韓數量於韓流高潮的2004-2005年期間有顯著成長。最後,本研究試著建議韓國政府未來該採取的發展方向。
124

當數位科技進入電視新聞室:科技採納、組織創新與效益評估 / When TV newsroom goes digital: Technology adopti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benefit assessment

江海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由創新採用的角度切入,主要目的在探討,我國電視新聞室走向產製數位化的過程,並探討在數位化的過程中,各台之間的發展差異所存在的重要影響因素,以及電視新聞室所採用的數位產製科技對組織與新聞從業人員所造成的影響。 本研究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與個案研究法,以三立電視台新聞部以及TVBS新聞部為研究個案,在兩家電視台中各訪問二位文字記者、二位攝影記者,以及一位後製/工程人員,以了解二個個案電視台採用數位化產製系統的情形與人員、組織的適應情況。 研究發現,我國電視台新聞室數位化的趨勢中,不同電視台推動新聞室數位化的策略有差異,研究發現,針對不同工作內容規劃在職教育、培養新聞人員對數位化的正確認知更是重要。 數位化的成效上,目前最大幫助在於後製,專題報導也因此獲得重視,數位剪輯設備可以讓專題新聞的呈現更精緻。 新聞工作方面,新聞採訪本身、新聞價值等基本規範不會改變,但是文字、攝影記者的工作因數位化而增加,攝影記者的角色因此變得像技術人員,新聞專業會不會因後製設備的便利而發生改變,這點還值得持續觀察。 數位化的挑戰主要來自於數位化設備的成本,其中數位片庫對整個新聞數位產製流程非常重要,但目前兩家電視台還缺少這方面完備的設備。本研究發現數位化確實能提升工作效益,但是無形的人力、時間成本和新聞室的管理、新聞工作者的學習都是極大挑戰,組織也必須懂得培養組織成員的創新能力。
125

兩岸電視新聞媒體互動歷程個案研究(1998-2008) / Case study: the Interaction of TV news media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1998-2008)

林大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海兩岸自1949年隔海分治後,到1987年台灣開放民眾到中國大陸探親恢復接觸。台灣雖然也在1987年開放媒體到大陸採訪,但是兩岸電視新聞媒體的交流、合作受到當時的時空環境影響,非常有限。 1997年底,台灣的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獲得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的批准,成為第一家在大陸北京設立駐點記者(不掛牌的記者站)的台灣電視媒體。之後,台灣其他電視媒體也陸續向大陸提出申請派記者駐點採訪,並先後獲得批准;而申請前往駐點的大陸城市也從北京,陸續增加上海、福州、成都、廈門等。 本文主要研究始於1998年起TVBS在大陸派記者駐點採訪後至2008年之間,和大陸電視媒體(從中央到地方)的互動(包括交流、合作及買賣等)歷程,與這十年間兩岸政經情勢變化的關係影響兩岸電視新聞互動的變化。研究藉此歸結出影響兩岸電視新聞媒體互動的因素,並探討台灣電視新聞媒體進入大陸市場的可能性。 研究發現,大陸電視產業近年來雖不斷引進民間(市場)力量參與運作(例如電視廣告、電視劇拍攝等),但是新聞類仍屬於不得市場化的範疇。這主要是因為大陸所界定的媒介理論認為媒體是黨的喉舌與宣傳工具,必須為黨所用,不得為其他私人力量所掌控。但是由於兩岸特有的政治情勢變化,兩岸的電視新聞媒體多年來已逐漸經由人員交流、新聞事件的合作採訪到相互付費傳送新聞畫面建立互動關係。本文也發現兩岸電視新聞的互動,已從原來主要目的是形成(政治)效應為重,逐漸轉變成為產生(經濟)效益為主的變化。 關鍵詞:兩岸電視新聞、交流互動、關係、信任、人脈、社會資本 / Since the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s split amid civil war in 1949,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resumed contact only when the Taiwan government lifted restrictions and allowed its people to visit their relatives on the mainland in 1987. Although Taiwan allowed its media to cover news events on the mainland in the same year,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TV news media between the two sides were very limited due to th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t that time. At the end of 1997, Taiwan’s TVBS (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 Satellite) obtained permission from the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China’s State Council and became the first Taiwanese TV station to set up a correspondent office (a correspondent office for news covering without company registration) in Beijing. Afterwards, many other Taiwanese TV media applied for the same permission and were eventually approved as well. Beginning with Beijing, the locations for the correspondent offices were expanded later to Shanghai, Fuzhou, Chengdu and Xiamen.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was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s (including exchanges,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sales and procurement deals) between TVBS and TV organizations on the Mainland (both central and local) from 1998 –when TVBS started setting up correspondent offices on the mainland – until 2008. The study would also look into how the evolv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ie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had influenced the interactions of TV news on cross-straits relationship over the same time frame.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study would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had affect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V news media from both sides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Taiwan’s TV news media entering the Chinese mainland market. The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Mainland TV industry had continuously introduced elemen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to its operations (such as TV commercials and TV drama productions, for example), the news media were still excluded from the model of market economy. This was because the Chinese mainland doctrine had defined the news media as a mouthpiece and a tool of propaganda of the Communist Party. Hence, the news media must serve the interest of the Party and cannot be controlled by private forces. But because of the unique changing political situ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the TV news media from both sides had established interactive relations gradually over the past years through personnel exchanges, cooperation in news coverage and sending news footages with charged fees. This thesis also found that the interactions of TV news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d moved gradually from its initial objective of making political influences to mainly generating economic benefits. Key Phrases: TV news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connections, trust, contacts, and social capital.
126

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國際行銷本土化策略研究

鄭凱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有線電視的市場普及率在全球屬一屬二,超過五百萬的收視戶,使得各家境外頻道不敢忽略台灣市場,不但在亞洲市場中佔有重要地位,更是境外頻道眼中未來開發大陸市場的指標。基於國際市場環境的複雜性,跨國電視國際行銷的本土化策略便成為因地制宜的適應之道,也象徵著境外頻道經營台灣市場的決心與誠意。 國際行銷的本土化策略是境外頻道為克服在經營國外市場時,所遭遇到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障礙,進而親近本地觀眾、配合本地市場需求的國際行銷策略作為。本研究從境外頻道在台灣本土化策略應用的探討,除了為境外頻道未來在台灣的發展提供一些策略性的建議之外,亦從本地觀眾權益的角度來檢視境外頻道業者的相關作為。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問題包括:(一)深入探討國際行銷「本土化策略」在媒體行銷上的概念與意涵。(二)透過實務上的觀察與訪談,以及次級文獻資料之分析,探討「本土化策略」在境外衛星電視頻道的應用情形。(三)比較各類境外頻道在「本土化策略」應用程度上之差異,分析「本土化」對不同類型頻道的意義及其實際應用,並從台灣觀眾權益的角度,提出批判性的思考與建議。(四)整理歸納出境外電視頻道行銷台灣之「本土化策略」模式,以供相關研究與實務經營參考,並發展相關命題建議。 透過個案研究的方法,本研究分析六個境外頻道個案─衛視中文台、迪士尼頻道、MTV音樂頻道、ESPN STAR SPORTS、CNN與HBO,本研究結果發現,本土化策略普遍為境外頻道在台灣行銷所使用,主要作為與應用包括:(一)節目的中文配音、字幕與解說(二)針對本地市場喜好與需求的專屬頻道節目內容規劃(三)依據在本地之市場調查規劃頻道內容(四)透過本地自製節目親近本地觀眾(五)與本地觀眾的互動及行銷推廣活動(六)與本地媒體及產官學界進行策略聯盟或合作(七)頻道的本土化定位。 本研究也發現,本土化策略對不同境外頻道的意義及應用情形與程度存在差異﹔基於品牌定位、頻道性質與節目品質的要求,境外頻道在本土化策略的應用上仍有其限度和差異。事實上,最根本的關鍵在於市場規模與獲利﹔由於分級付費制度尚未建立,影響到境外頻道在台灣的服務品質,加上未來大陸市場崛起,台灣在社會文化背景與大陸相似的情況下,在未來大中國市場的地位將更形不利,觀眾權益也將受到影響。
127

電影頻道廣告態度之初探

王愛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想要了解在有線電視電影頻道中,觀眾對於在悲傷或是快樂電影中的高潮進行中、高潮結束後、非高潮時放入廣告的廣告態度及記憶度有何差異。研究結果顯示:一、當電影在電視上播放時,不同廣告插入時機(高潮進行中、高潮結束後、非高潮時),對觀眾的觀影情緒的確會有影響。二、在廣告態度方面,電影本身的情感類型(悲傷或是快樂電影)影響廣告態度不大,但是廣告的插入時機是決定性的因素。三、在觀眾的廣告記憶度方面,電影中的廣告插入時機和情感類型似乎都是有影響的。
128

政治人物表演行為的媒體再現:以立法委員的電視新聞報導為例

李人豪, Li, Ren-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政治進入媒介的時代中,隨著電視媒體影響力漸增,政治人物亦趨重視電視的曝光機會。電視本身重視影音與戲劇化的性質,以及媒體組織對觀眾喜好的認知,影響了電視對政治新聞的選擇;政治人物亦利用自身資源,投電視的新聞偏好,增加曝光機會。我們常認為國內電視呈現立法委員相關新聞時,往往著重立委暴力、緋聞、使用各種道具或特殊扮相的演出,本研究以國會電視新聞、電視記者以及立法委員為研究對象,分析電視新聞如何再現立法委員,是否著重呈現其表演行為,以及記者與立委如何互動出此一再現結果。   在文獻探討上,本研究利用競賽框架及選民消費理論。前者指出當代政治新聞多注重競爭及策略面,而電視畫面又適於突顯衝突情境,因此電視傾向呈現立委的影像式表達;後者則說明政治人物力求媒體表現,原因在於可將自我資訊充分揭露予選民,故易於展現衝突或戲劇化言行增加電視曝光度。無論何種觀點,都揭示電視偏好再現立委的表演行為的原因,然由於不同立委所擁有的政治資源配置有所差異,因而立委在實際發展媒體策略時,亦有不同的選擇與考量。   本研究使用電視新聞的內容分析,以及記者與立委的深度方談兩種研究方法。前者分析電視對國會新聞的關注程度與再現方式,以了解立委的曝光度競爭程度,以及立委的再現是否多與顯明的感官刺激、衝突性、戲劇化或意圖性相關,使用圖像式或刺激性的表達方式,而非單純言語鋪陳的表演行為,並分析表演行為在選舉與非選舉期、有無較高職位的立委間以及不同政黨大小的立委間,有無呈現的比例差異與關聯;後者旨於探討電視記者如何評價立委表演行為與進行新聞選擇,以及不同政治資源配置的立委如何發展媒體策略。綜合兩種方法,則分析記者與立委的權力關係。   本研究發現,立委爭取電視曝光的競爭激烈,電視新聞呈現立委時,表演行為比例顯著於非表演行為、選舉時期顯著高於非選舉時期,且不具職位或小黨立委表演的呈現比例亦較高。其原因可分兩層面,在媒體部分,國會電視記者基於媒體性質與收視率壓力,即便對立委表演感到無奈,亦需採訪播出,特別是資淺記者較難另外探索其他較具深度的議題;在立委方面,立委發現電視喜好,了解表演行為帶來的即時曝光效果,雖可能造成形象的損害,但囿於本身資源條件的限制,往往亦需展現表演行為。在記者與立委互利共生的過程中,立委更有機會透過商業機制,操控記者進行其所不樂意的採訪。   電視著重立委表演行為的影響,可能造成政治的論述的空洞化,使得民眾對公眾事務關心的流失;亦可能使記者的新聞工作熱情流失,造成高流動率與年輕化,使得國會新聞停留在表象的惡性循環;以及形成對專業問政立委的懲罰,鼓勵立委以表演自利,並削弱其監督政府的能力。故此,本研究建議由電視台重新解讀收視率著手,改變新聞訴求定位,培養記者的專業素養。立委需謹慎評估表演行為可能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觀眾亦可透過多元化的管道了解國會運作,表達對非綜藝化立委及新聞的鼓勵,以改變此一現象。
129

從「經濟」到「美學」:全聯廣告的轉變 / From economics to aesthetic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X Mart

張芳榕, Chang, Fang R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年代與社會經濟背景為自變項,探討全聯福利中心電視廣告的轉變;分析年代為2006年至2016年,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此外亦針對廣告策略,進行深度訪談,並選取2015至2016年經濟美學系列廣告,進行消費者焦點團體座談,意圖從量化和質化兩個不同方向,審視全聯廣告的轉變。 從研究結果發現: 一、廣告策略受企業發展制約,全聯廣告因企業發展的需求,由資訊式改變為轉換式: 在企業起步階段,適合使用資訊式廣告,打響知名度;而當企業成長至一定程度,則適合使用轉換式廣告,維持消費者的好感度和忠誠度。 二、不修飾的素人論述,不適用於廣告: 「經濟美學」系列廣告借鏡「我的夢想」系列廣告的失敗經驗,內容表達上,改而透過廣告代理商的潤飾,而非直接使用素人言論,以避免流於空泛,缺乏消費者共鳴。 三、廣告反應目標受眾的文化價值觀: 廣告以年輕族群為訴求對象時,必須將其所處社會情境(如景氣差、低薪)反應於廣告中,以呈現傳播者的價值觀和態度。 四、經濟美學廣告策略,確實扣連消費者實際感受: 廣告從洞察目標受眾的文化價值觀,發展出「經濟美學」廣告策略,引發閱聽人共鳴,成功傳遞「讓省錢成為一種具有美感的生活態度」訊息。 /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hanges in the TV advertisements of the PX mart during a period of ten years (2006-2016) from a socio-economic perspective. It uses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content analysis to analyze data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focus group to gather the advertisement strategies used in the TV advertisements produced during 2015-2016 and thus, further understand consumer reac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1. Response to business growth: The first stage of business focuses on the use of Informational Advertising to establish presence in the market; later, the ads changed to Transformational Advertising to maintain consumer’s loyalty to the products. 2. Shift from first-person advertisement to Aesthetics in Economics: The first-person advertisement characterizes “My Dreams” series of ads; it is vague and lacks consumer resonance, and this leads to shift to Aesthetics in Economics. 3. Reflection of the target audience's cultural values: Targeted to the young people, the advertisements are presented in a specific social context (that is, a social class with low salary) which demonstrates the advertiser’s values ​​and attitudes. 4. Strategy of Aesthetic Economics – with holding the consumers’ reactions: From understanding the consumers’ values, Aesthetic Economics developed a resonating message: “Saving money is an attitude towards a beautiful life.”
130

韓國歷史電視劇的虛與實:當代韓民族的歷史圖像 / Fiction and reality in Korean historical drama: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contemporary Korean

邵磊, Shao, L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史電視劇雖取材於某些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但其表現內容並非忠實於歷史記載。歷史電視劇的展現內容、寓含精神、表達手法等皆是今日的思考方式與意識形態。本文以韓國歷史電視劇為文本,通過與歷史記載相對照,觀察到其今日的歷史圖像,發現史劇背後貫徹著當代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本文正文共計五章十六節,其中,第二、三、四章在論述過程中,每節又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以史書所記載的歷史樣貌與時人觀念為考察對象,後部分則對相關主題史劇中所呈現的歷史樣貌與今人觀念進行分析,以此形成古今對照,窺其歷史觀念變化與現代元素融入的部分。 第一章宏觀回顧了有關史劇的性質、史劇研究以及韓國史劇的發展狀況。首先是有關歷史電視劇的性質部分,由於史劇是歷史與戲劇的結合,因此同時兼具歷史性與戲劇性。史劇的戲劇性時期具有虛構性與娛樂性,但其歷史性又要求其一定程度符合真實性並起到教育作用。不過即使是歷史記載,也是當時人以當時的理念和意識記錄的,因此認識論中的歷史也是具有主觀性的詮釋行為。這就使史劇也具備歷史記錄的性質,只不過其理念和意識皆為當代和藝術加工過的。雖然史劇中的歷史意識有相當部分與流傳下來的歷史記載有所差異,但這正是古今史觀變化的部分。由此,不僅可以透過史劇看到歷史的影像,更可以看到今天的意識。其次是對韓國史劇研究的回顧,本文選取44部(篇)或具有開創性的、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史劇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並依照不同時段的研究特徵對史劇研究進行了分期。再次,回顧了韓國歷史電視劇的發展歷程,並透過補充前人研究成果,將發展到目前階段的韓國史劇進行了階段分期。 第二章「傳統思維的重新解釋」共分為三節,以韓國史劇中常見的三種題材:「女人、階級、君主」為切入點,分析這些題材下相同主題的劇目,在不同的拍攝時代,所反映出的具有當時特色的歷史詮釋與社會反映。 第三章「傳統文化之近代的解釋」共分為四節,以韓流時代下新興的四種題材:「醫學、商業、飲食、文字」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以古代事物與傳統文化為本體,以近代的方法技藝、近代的觀念意識為精神,用「近代的」包裝「傳統」的。1990年代韓流之前,韓國影視劇作品在世界各國乏人問津。韓流興起的十年內,韓國史劇也未成為世界的關注點。但2003年播放的《大長今》一炮而紅,讓韓國史劇打響聲譽,成為世界各國熱捧的新寵。在韓國本土,史劇的再次興起始於稍早播放的《許浚》(1999)和《商道》(2001)。這三部高收視率史劇皆由李丙勳導演、崔完圭及其助手金榮昡作家聯袂創作。李丙勳導演的特色是以「人民史觀」創造「平民成功記」,而崔完圭作家則是「專業電視劇」與「專業史劇」的開拓者,兩人的結合成了韓流時代下韓國史劇最大的特色。因此本章將以韓國史劇最初涉及的三個專業領域:醫學、商業、飲食為切入點,再加上韓國特殊的專業進程——文字創造等四方面進行考察,探求其背後的現代手法與現代意識。 第四章「從事大主義到主體思想」共分為三節,以韓國民族主義的三個面向:「去中、反日、建立主體」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區別他者與我者、建構民族主體性的。由於韓國尚處於國家分裂狀態,導致韓國始終無法解除民族危機感,因此韓國人仍保持著強烈的敵我意識。敵我意識實踐的基礎,便是區分孰為敵(他者),孰為我(我者)。而中、日佔據了韓半島對外交流史的幾乎全部,因此韓國史劇中不斷出現中國與日本作為他者的形象。而韓半島上曾經出現過的古代民族與政權,則是韓劇中企圖收編為我者的對象。 第五章「古代的皮與現代的骨」,從韓國史劇的現代表現手法、現代價值觀念、以及現代民族意識三個切面審視史劇歷史故事外衣下的現代精神。歷史是在不斷的詮釋中存在的,歷史學家在詮釋歷史,影視作家也是在詮釋歷史,只不過他們詮釋的方式和途徑不同而已。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賦予歷史文化以新的理念價值。史劇縱然以歷史為題材,但無論在表現的手法上,或背後蘊涵的社會觀念和民族意識上,無不是今日精神的折射。若把史劇比作一體肉身,那麼歷史故事不過是包裝肉身的披衣而已,今日之精神才是真正的精髓。本章第一節,從敘事的表現手法出發,發現韓國史劇以懸疑推理、外國文學、改寫歷史的現代表現手法出現古代故事。第二節從價值理念角度,發現當今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社會公益以及文化獨特的價值理念貫徹史劇之中。第三節從民族主義角度,發現韓國有著強烈的欲求建立民族主體性的民族意識。史劇中建立民族主體性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確立中國與日本為他者,第二是確立韓半島所有古代民族為我者,第三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疆域等方面堅固主體性,建構一個強大的民族主體。 歷史電視劇好比一面鏡子:以歷史記載的真實,照出戲劇故事的虛幻;但同時也以現實真實的意識,照出史劇虛幻的史事。歷史電視劇是一個敘事的場域,韓國人看似透過這個場域展現著本民族的歷史故事與傳統文化,實際上卻藉助這個場域暗度著今日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歷史上的韓民族,在經濟上是抑商的,政治上是從屬的,技藝上是粗糙的,文化上是攀附的,認同上是分裂的。但史劇中所展現的韓民族,經濟是貿易頻繁的,政治是自主且民主的,技藝是精湛而發達的,文化不僅具有獨特性,民族也是萬世一系而統一的。前者是韓民族原本的歷史圖像,後者則是當代韓民族所盼望的歷史圖像,也是韓民族對今日理念與意識的堅守和對未來的期待。

Page generated in 0.01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