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9
  • 29
  • Tagged with
  • 29
  • 29
  • 23
  • 20
  • 20
  • 11
  • 10
  • 6
  • 6
  • 6
  • 5
  • 5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多國籍企業之最適汙染稅 / The Optimal Taxation on Pollution unde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余斯婷, Yu, Shih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 Barnett (1980) 一文為基礎,採用第三地市場以納入廠商型態為多國籍企業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的模型。本文旨在分析當兩國政府面對獨占廠商的生產不效率及製造過程中汙染排放引發的生產外部性時,如何制定最適汙染稅稅率。並比較經濟開放後資本要素可自由於兩國間移動,最適汙染稅稅率會如何變化。 本研究發現政府課稅將受三種效果影響:消費者剩餘效果 (consumer surplus effect)、利潤移轉效果 (profit-shifting effect)、汙染控制效果 (pollution control effect)。不論在封閉經濟體系或開放經濟體系下,當消費者剩餘效果大於利潤移轉效果時,政府會將最適汙染稅率制定低於皮古稅 (Pigouvian tax),以補貼獨占廠商增加產量以提高社會福利;若利潤移轉效果大於消費者剩餘效果時,最適汙染稅稅率將高於皮古稅,以藉由汙染稅獲取更多的企業利潤。 當經濟開放後資本可於兩國間自由移動,除原先稅率對產量的直接效果(direct effect) 外,稅率亦會透過資本間接影響產量,為間接效果 (indirect effect)。間接效果將使產量對於稅率的變動較不敏感,因此為吸引具流動性的資本要素進入當地投資,政府會將汙染稅稅率調高以獲取更多企業利潤。 / Based on the setting of Barnett (1980), the thesis develops a model to analyze the optimal pollution tax o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with negative externalities. Governments have only one policy variable: the pollution tax. Each government levies the pollution tax on the output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tax revenues are returned to the residents in a lump sum manner.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optimal taxation on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with externalities and mobile capital flow. The thesis obtains several results: First, no matter in the case of closed economy or open economy, the second-best optimal pollution tax may be less or greater than the marginal pollution damage. It may be lower because the consumer surplus effect dominates the profit-shifting effect, so the government chooses a lower tax rate to stimulate production and to increase social welfare. Second, when the capital can freely move between countries, the governments will levy a tax rate higher than that of a closed economy. Doing so can attract the flow of capital so that government can get more profit.
22

多國籍企業外匯風險管理之理論與實證

邱永順, GIU, YONG-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限制等。 第二章:探討多國籍企業對外匯風險管理的兩項首要工作─匯率變動預測與外匯風險 暴露分析。 第三章:探討多國籍企業外匯風險管理的目的、動機、對風險的態度、避險策略設定 ,各種替代性避險技術之評與選擇,最後說明集權制與分權制之取捨。 第四章:首先說明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現況與展望,次探討我國外匯風險管理的環境, 最後分從匯率預測、外匯風險暴露分析及其管理對策探究目前我國多籍企業外匯風險 管理之務。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23

日本初期台灣人的國籍選擇問題(1895-97) / Nationality of Taiwanese in early Japanese period

童瓊瑤, Tung, Chiung-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世紀末清日戰爭是日本於近代以來首次在國際間獲得絕對順利並取得殖民地的一場戰役。日本由馬關條約取得領有台灣的合法性,而由日方主導的條約內容與風格並非完全來日本自身的傳統或習慣,乃是借重明治維新的成果,取信於西方傳統。因此,欲討論馬關條約之所以出現國籍選擇去就條款勢必從19世紀之前的國際情勢談起。 本文溯及歐洲的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戰爭,其影響下的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成為19世紀風潮,致令19世紀初期起的領土割讓條約通常規定個人有權選擇國籍的條款,以及賦予被割讓的領土內的居民透過選擇而能夠保持其原有國籍的條款。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大量學習西方化,而西方的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也逐漸被日本吸收而應用在國際外交上,馬關條約就是其中一例。馬關條約中明示台灣人在兩年內(1895~97年)可選擇放棄日本國籍、任其變賣財產離去,然台灣人最後卻僅有0.16%的人離去,相較於在割讓之初台灣民主國的激烈抗日,顯然有許多值得討論的空間。
24

臺灣地區多國籍企業行銷資訊系統使用現況與資訊需求之研究 / An Empirical Study of Marketing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aiwan : Usage and Information Requirement

施穎偉, Shee, Y. Daniel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全球性經營環境中,許多企業在經營上均遭遇到某種程度的競爭與壓力,為了解決此種問題,它們必須從全球性經營管理的觀點來採取某些適當的策略,並且藉由資訊科技的使用以獲取關鍵性的資源,進而支援公司的全球性策略活動,以獲取競爭優勢。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針對國內的多國籍企業,其使用行銷資訊系統的現況,做一個普遍性的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企業組織之策略目標、資訊部門之架構、行銷資訊系統之架構、開發方式、負責管理之單位部門、行銷資訊系統本身所包含之資訊和資訊的來源、主管常面對的決策問題與行銷資訊系統能夠支援的程度、網路行銷的使用情形.....等。此部份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從現有使用行銷資訊系統的企業中,了解此系統所存在的企業環境與背景為何、主管對於此系統的使用情形與態度等。   此外,本研究也將分析目前國內的多國籍企業行銷資訊系統的資訊需求。希望藉由此一深入的研究,能夠歸納出一套適用通則,使得目前與未來想要開發行銷資訊系統的企業能有所參考與依據,以期未來開發的成果能應付企業營運之需,提昇企業的經營績效,進而成為企業的一個競爭利器。 / There are many firms facing operational pressures from the global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the sake of dealing with such dilemmas, these firms must adopt strategies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and util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etermine the overall status of marke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MkIS) f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aiwan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Several aspects of marketing information system usages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strategic goals,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of system effectiveness, managing departments, information categories, information sources, decision content, and the scenarios for network marketing utilization.   This thesis furth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se marke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ritical information elements by analyzing current marketing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f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aiwan. It is hoped that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eeking to undertake successful MkIS development will benefit from recommendations proposed herein, and that these suggestions will help those companies to eventually establish greater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25

臺灣企業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中之角色與定位-三邊統治理論之應用 / The role of Taiwaness Enterprises in the Econoical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 A Trilateral Theory Perspective

蘇明瑞, Su, Ming J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外商赴大陸投資之熱潮,風起雲湧。以大陸豐沛之資源與取之不盡之勞動力,再加上外商科技與經營管理之整合,在可見之未來,臺灣將無法與之競爭。然而,在外商進軍大陸之際,臺灣企業並非無著力之處,臺灣可以扮演外商與大陸間之中介橋樑,由於外商因語言、風俗、文化與對大陸當地之不了,將會面臨極大之困難,此時臺灣企業恰可扮演一支援之角色,並在中介之過程中,取得未來競爭之能力與地位。而此三邊統治(中介角色)極為本研究所探究之重點。本研究依據文獻之整理,認為外商在赴大陸經營管理之過程中,其所遭遇之困難來自於四方面,即交易雙方之緊密程度、價值活動資產之專屬程度、價值活動之生產特性與廠商價值活動之生產能力。亦依據文獻歸納區分成三種:三邊仲介、網路中介與內部化支援。並依據上述之分類,本研究依據上述之變數加以推論可能之統治模式,並提出本研究之假說,本研究經個案實際訪談與歸納,並與假說加以驗證。
26

從網路觀點探討多國籍企業之內部控制機制─臺灣企業大陸投資之管理 /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Network and Agency Theory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s of MNE: The Management of Taiwaness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李韶洋, Lee, Shao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於了解台灣企業母公司內與大陸子公司的內部網路 關係,在結合代理理論之下,期望能提出一個適合的海外單位管理模式。 經過對相關文獻的歸納之後,本研究認為多國籍企業母子公司的網路關係 會影響代理型態,由於必須管理不同的代理型態,企業會有較適的內部控 制機制。經過歸納整理後,本研究以「網路間母子公司互動程度」及「子 公司相對重要程度」來區分母子以司網路關係,而「互動程度」與「資訊 不對稱」呈反向關聯;「相對重要程度」與「任務風險性」呈正向關聯, 而在其交互影響下區分代理型態。本研究係屬於探索性之研究,採取個案 研究法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試圖結合網路理論與代理理論而能對多國 籍企業之內部控制機制有更進一步了解。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在大陸投資經 營的本國企業。研究結果發現,在由資訊不對稱與任務風險性所構成的四 種代理型態中,其所著重的問題都不太相同,在資訊不對稱高且任務風險 性高的代理型態型Ⅰ中面臨的是雙重的壓力,母公司會傾向採用「掌控代 理」型管理方式。此時公司會有較多的正式化機制;適度中等的授權;採 用社會化機制維持員工的忠誠度;選擇行為統治的績效制度,使員工的作 為能符合公司的目標。在資訊不對稱高但任務風險性低的代理型態型Ⅱ中 ,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是設法突破分離可能帶來的問題,母公司會傾向採 用「監控代理」型管理方式。因此公司會有較多的正式化機制;對於子公 司給予相當的授權;透過社會化機制的採行與產出的績效制度,以維持員 工的向心力與激勵員工。在資訊不對稱低但任務風險性高的代理型態型Ⅲ 中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應是使子公司能夠正確有效的運作以配合公司的策 略,母公司會傾向採用「主理掌控」型管理方式。因此公司會有較多的正 式化機制;較高的集權掌握子公司的運作;並有社會化機制維持子公司幹 部的向心力,能按步就班完成任務;選擇行為的績效制度來評定員工的貢 獻。在資訊不對稱低且任務風險性低的代理型態型Ⅳ中對子公司的控制應 是如何激勵小兵,使其充分發揮效能,母公司會傾向採用「代理自主」型 管理方式。因此公司並不需投入太多的正式機制;並會給予較高的授權; 主要是透過產出統治的績效制度來加以管理。
27

多國籍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行為之比較研究 /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vestment Behavior in Mainland China

郭淑瓊, Kuo, Shu-Chi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化發展與區域整合的大趨勢下,多國籍企業在世界上的地位是越來越重要,掌握兩岸加入WTO後的大陸外資政策變化、瞭解中國大陸市場開放趨勢、進行臺灣與美日多國籍企業進攻大陸市場策略聯盟評估、以及實證多國籍企業在大陸投資行為所衍生的機會與挑戰等,爰為本文之目的。   本研究從多國籍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的歷史進程與發展、中國大陸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演進、多國籍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投資行為分析與比較及其對中國大陸投資區位選擇之影響因素,通過這些分析得到一些啟示,對於影響未來多國籍企業與臺商中國大陸投資區位選擇之策略運用,及中國大陸在兩岸加入WTO後對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將有更大的借鑑與因應。   以中國大陸近年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不斷改善投資環境,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廣大的勞動力資源與市場的比較優勢,並將利用外資與其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和改造西部大開發結合起來,進一步積極吸引外資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入。由於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和決定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不具備東部沿海地區優勢,要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需要有一些優惠政策,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軟硬體環境,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廣泛宣傳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從而降低外商對中西部地區投資的成本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   臺灣優先,全球佈局,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製造中心,我政府應積極從區位優勢上,致力於促進研發以提昇產業競爭力,並鼓勵與歐、美、日策略聯盟,運用臺灣過去累積的優勢,即時掌握臺灣利基,創造永續發展策略與產業出路。   從區位優勢到全球運籌與佈局,臺灣未來走向應由傳統製造中心轉型,重新定位成為多國籍企業創新研發設計中心及企業營運總部基地。政府有關單位當前如能加速整合臺灣的優勢,臺商未來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臺商更應積極掌握與歐美日多國籍企業策略聯盟之契機,確保臺商在大陸投資發展之競爭優勢。   以本文研究顯示,絕大多數臺商到大陸投資之後仍保持與臺灣母公司或其他上下游廠商或企業有緊密之業務聯繫,兩岸產業分工之格局逐漸形成,兩岸產業結合程度也越來越深,顯示臺商投資的企業在大陸經營當地化的趨勢與歐美日等多國籍企業一樣越來越明顯。基於兩岸經濟地位比較利益,唯恐臺灣未來的優勢不再,臺商在大陸所構建的兩岸產業分工策略,實為臺商全球佈局非常重要的一環。臺商在與美日多國籍企業策略聯盟進攻大陸市場時,我國政府在大陸投資政策上亦應有全盤架構,以配合臺商在策略聯盟國際市場競爭之需要。 關鍵詞:中國大陸,多國籍企業,投資行為,兩岸產業分工,策略聯盟,對外直接投資,投資區位選擇,研究與發展 /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osi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Behaviors of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The main assumptions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re pursuing the maximization of enterprise's profit.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locational choic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e explor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behavior of investment, location distribu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s regards to the result of this empirical research, the signs of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east, west and the central of the al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dependent variables are compatible to prior expectation. It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east and west region have mo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level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region. Also, both of the east and west region have better cluster effects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region.   Since Mainland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manufacturing center of the world, the Taiwan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aiwan’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promote R&D, and global logistics for attracting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their head quarters in Taiwan.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study, it shows that Taiwanese enterprises in mainland China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ir strategies alliances with thos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forces on the global thinking for cutting their competitive edges. Keyword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NE, Behaviors of Investmen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strategies alliances, Mainland China, R&D
28

論外國人的國際遷徙自由

林孟楠, LIN, MENG-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憲法學者多數認為外國人雖為基本權主體,但依照權利性質說,並不享有國際遷徙自由,從而國家可任意地拒絕其入境、居留或驅逐出境。最主要的理由在於,依照國際法,主權可自由決定是否允許外國人入境及課予入境條件。從而,主權也可自由設計入出境管理制度,那麼藉此箝制外國人言論、宗教或學術自由等基本權利,並非不可想像,甚至我國亦有實例發生。雖然,憲法學者也指出國家應儘量尊重外國人的入出境,亦不得任意藉此任意侵害其他基本權利。不過,既然外國人沒有作為憲法權利的國際遷徙自由,即難以對抗立法者藉由入管制度造成的侵害,更抹滅全球化時代下外國人國際遷徙活動本身具有的各種意義與功能。 有鑑於此,本文一方面嘗試跨足國際法,檢視現行國際人權法對外國人國際遷徙的保障程度,並回溯國際法古典著作探尋主權與國際遷徙自由的軌跡;另一方面,分析現行憲法學說之不足,藉由與國際法的對話成果,嘗試重新構築憲法保障外國人國際遷徙自由的體系。之後探討國家於限制外國人的國際遷徙自由時,應如何遵循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與正當法律程序,並提供救濟管道,始合乎憲法第23條之意旨。經由憲法基本權保障機制的確立,最後進一步檢討現行入出國及移民法,提出建言。 / The study is intended for elaborating on the freedom of international movement for aliens.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protected area of international movement for aliens under current international law and explores the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order to research into the entang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overeignty and freedom of international movement.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constitutional doctrines at the present times and their inadequacy by applying international law. Meanwhile, what this article does attempt to do is to provide a new framework of the protected area of freedom of international movement for aliens under constitutional law. Also, in an effort to protect the freedom of international movement for aliens,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to apply principles of non-delegation and proportionality and due process of law appropriately to prevent state power from violating it. Finally, the author examines immigration law and offers suggestions.
29

台商對外直接投資動機與海外派遣人員工作態度之研究

翁育才, Weng,Yuh-Ts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海外派遣,一直存在高失敗率與高離職率的問題,並對企業的營運成本與員工的職業生涯及家庭生活上,造成相當大的衝擊上的衝擊與影響。然而,根據過去的研究文獻,大部分的學者致力於海外派遣制度層面之研究,鮮少對於海外派遣人員之工作態度,從事有系統的研究調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係為瞭解台商對外直接投資動機、海外派遣制度,及外派人員個人屬性差異,對海外派遣人員工作態度之影響,並驗證海外派遣人員工作態度與海外工作績效之間的相關性。期望本研究之結果,能使企業能更效協助並解決員工海外派遣可能面臨的問題;並同,透過本研究的觀察,瞭解企業多國籍化過程中,探討對勞資關係可能的發展與影響。 本研究的研究樣本特徵,係製造業中,目前任職企業在海外(含大陸)投資設廠或設立分公司、子公司,並曾被派遣至海外工作,且任期超過三個月以上的人員。 本研究調查,獲得59家目前正在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台商公司承諾協助,經發出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7份,有效回收率為23.5%,隨後,並進一步完成三個個人深度訪談。 本研究獲得下列數數結論: 一、整體而言,台商對外直接投資動機型態,對於海外派遣制度型態與海外派遣人員的工作態度並無顯著影響。而研究發現,台商由於受到對外投資地區集中於大陸及東南亞,策略選擇差異較小,或本身尚在國際化的初期階段所致,制度經驗與能力的不成熟造成其海外派遣制度的同質性高。 二、台商的海外派遣制度型態,雖然對於海外派遣人員的工作態度無顯影響。但是,海外派遣個別制度上的差異,如遴選政策、有無簽訂海外派遣契約、公司對單身赴任不同的主張、薪酬與福利的項目、海外派遣相關訓練的項目、回任辦法,以及在公司海外營運擔任的角色,確會對海外派遣人員之海外工作動機、組織承諾、海外工作承諾,與海外派遣滿足感構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台商的海外派遣人員對於公司的認同與留職傾向,顯著高於對海外工作的認同與留職傾向;但是,在努力意願上卻是對於海外工作顯著高於對公司的努力意願。可能的解釋是來自員工多視海外工作為一跳板,特別是在海外工作期間,個人的職權擴大的與上司間關係緊密的情形下,希望努力爭取表現,便於獲得回國升遷的機會。 四、海外派遣人員的工作態度方面,包括海外工作動機、組織承諾、海外工作承諾,及海外派遣滿足感,皆與其海外工作績效呈顯著正相關。 五、企業國際化的趨勢下,工會力量將難與之抗衡,但人員的異動卻將更加頻繁,為使海外派遣人員的工作權益受到保障,應透過海外派遣關係的定義,將勞資雙方間應有的權利義務明確化。

Page generated in 0.02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