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
十七位女老闆的故事--對父權、商場文化及「企業家精神」的性別反思 / The Stories of 17 Female Entrepreneurs--Gender Study on Patriarchy, Business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ship "蔡璧如, Tsai, Pi-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女性經驗的書寫為基本目的,即試圖為一向未受應有重視的女老闆們紀錄下她們的創業過程與生命、心路歷程,並從中分析她們因身為女性而面臨的種種父權阻力、結構與制度上的障礙、以及從中發現她們所具有的「女企業家精神」,最後並企圖探察她們的「女性意識」是否不足,及提出對國家制度與對女老闆和婦運合作的建議。
本研究以十七位女老闆為研究對象,運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基本立場有二,其一是鼓勵女性創業,因為女性創業能使一向經濟弱勢、在職場中又處於不利地位的女性,擁有經濟主權、並免於被雇主剝削;但第二立場是不盲目鼓勵女性的創業,因為女性創業環境中仍存在許多父權、結構性的障礙,在本論文中即企圖揭露這些障礙,以其中的權力分析為工具,喚起想創業、創業中及創業成功的女性,共同以集體力量來破除障礙。
總之,本論文是以女性觀點出發,希望破除一般人對女老闆不具「企業家精神」的迷思,重新評估女老闆們的貢獻與成就,並將「女性商場文化」予以建立及推廣。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論文架構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一、名詞界定 7
二、女性創業的研究 9
三、英、美有關的文獻 10
四、台灣有關女性創業的文獻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9
一、女性主義研究視角 20
二、女性創業家研究方法的探討 22
三、研究設計 24
四、研究者的反思與研究限制 25
第二章 從小女孩到大老闆 30
第一節 基本資料 30
一、年輕的女老闆 32
二、長女的宿命與優勢 33
三、沒有「學以致用」的學歷 35
第二節 成長背景 37
一、家庭中的性別社會化 37
二、企業家父母親的「角色模範」 42
三、求學歷程中的性別思考 44
第三節 創業前的經歷 45
一、脫離父權家庭的開始 45
二、創業前的摸索 47
三、創業前的工作經驗 49
第四節 創業動機 50
一、時勢造「英雌」 54
二、玻璃天花板的限制 56
三、母職以外的天空 59
四、為了減輕原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60
五、實現自我的抱負 62
六、繼承的產業 64
第五節 創業類型及歷程簡介 66
一、獨自經營 66
二、夫妻合夥共同經營 70
第三章 父權阻力,無所不在 72
第一節 打入男性商場 74
一、在男性的監視下 74
二、建立可信度 74
三、身體的社會化 77
第二節 男性商場文化 80
一、男性的網絡排除女性的加入 80
二、應酬文化 82
三、女企業家對應酬文化的因應之道 84
第三節 女老闆的婚姻 90
一、不平衡的另一半 91
二、成功的女人背後一定有個扯後腿的男人?! 92
三、辛苦維持婚姻 97
四、十年抗戰 99
第四節 家務照顧責任的牽絆 100
一、甘願蠟燭兩頭燒 100
二、丈夫的雙重要求 103
三、母職的實踐 105
第五節 事業的代價? 108
一、事業太忙,沒有時間 110
二、成就太高,沒有「匹配」的對象 111
三、結不結婚無所謂,自己快樂最重要 113
四、還是希望有人來分憂解勞 115
第六節 女性管理的問題 116
一、婦人之仁? 116
二、「嘸咧甲妳信道」的男下屬 118
三、解決之道 119
第四章 國家與女頭家 122
第一節 創業資金何處籌 122
一、女性缺乏資金 122
二、青輔會創業貸款不利於女性申請之處 123
第二節 信用貸款的取得困難 130
一、銀行不愛跟女性打交道 130
二、與銀行融資受挫的實例 132
第三節 美國政府對女性企業家取得信用貸款、市場及企業擴展的推動 134
一、統籌的單位 135
二、WBE╱MBE法案 136
三、SBA對女性的貸款協助 137
四、銀行與民間社團的合作 138
第四節 諮詢與訓練的提供 139
一、女性對顧問、模範的需求 139
二、美國的相關機構與計劃 141
三、明水育成中心 142
第五節 國家與女頭家的關係 147
第五章 發現女企業家精神 150
第一節 尋求女性觀點的企業家 151
第二節 她們的開創性 154
第三節 「九命怪貓」的毅力 158
第四節 體貼客戶的需求 163
第五節 對員工的照顧 167
一、不重蹈舊老闆的覆轍 169
二、栽培與授權 173
第六節 社會性目標的重視 176
一、重視品質與信譽 176
二、不躁進追求利潤與擴張 178
三、重視公益、回饋社會 179
第七節 對自己專屬事業的價值觀 181
第八節 女性商場文化的建立與推廣 182
第六章 尋找女性意識 185
第一節 女性意識的意義與內涵 185
第二節 女性意識的啟蒙經驗 187
一、國外求學的特殊經歷 187
二、生命重大事件的衝擊 188
第三節 女性意識不足? 194
一、不談性別問題 194
二、身為女性的「利多」? 196
三、女性不愛拔擢女同胞? 198
四、女性缺乏network 203
第四節 女性意識不足的原因 208
一、個人歸因的迷思 209
二、地位的盲點 210
第五節 女人連線力量大──給女企業家的建議 212
第七章 結 論 216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摘要 21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26
一、對政府的建議 222
二、對女性企業家們與婦運策略的建議 226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229
附 錄
附錄1 全球女性企業家相關圖表 231
附錄2 女性企業家文獻分類表 238
附錄3 青年創業輔導貸款申請須知 239
附錄4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輔導青年創業要點 244
附錄5 青年創業輔導項目 249
附錄6 青年創業資金核貨及獲貨一覽表 250
附錄7 刻板的性別角色描述語 251
附錄8 訪談題綱 252
附錄9 論文訪談對象基本資料整理表 2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254
二、英文部分 259
三、網路部分 270
|
92 |
女性人格特質、角色衝突與擔任高階主管關係之研究徐甄慧, Xu, Zhe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與教育機會的提昇等因素,已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各職場領域中一展長才,晉升至企業中高階主管之職位。本研究欲透過對以下諸問題的探討,瞭解女性擔任企業高階主管之個人與社會方面條件的配合與影響情形:
1.影響女性擔任高階主管之人格特質方面因素為何?
2.角色衝突情形對女性擔任高階主管之影響為何?
3.傳統社會價值觀對女性人格特質之形成有何影響?
4.傳統社會價值觀對女性角色衝突程度之影響為何?
5.個人任職公司之企業文化對女性擔任高階主管有何影響?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企業女性高階主管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衡量與訪談之方式,彙整出以下結論:
1.傳統社會價值觀會影響個人人格特質之形成。受傳統社會價值觀影響較小之女性,其性別特質之類型越趨向於男性化或兩性化,且會具有較高之個我取向成就動機。
2.傳統社會價值觀對個人之角色衝突程度有所影響。自我與重要他人對傳統社會價值觀之看法越相近時,其角色衝突之程度會越低。
3.個人之人格特質對女性擔任企業之高階主管有所影響。屬於內控取向、高度自我監控、男性化與兩性化性別特質與高度個我取向成就動機之女性擔任企業之高階主管比例較高。
4.角色衝突程度越低之女性,對其擔任企業高階主管越有正面影響。
5.個人任職公司之企業文化對女性擔任高階主管有所影響。任職公司之母國文化對女性越持有平等對待之看法時,對女性在企業擔任高階主管越有正面影響。
最後,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以作為在職女性與企業界之參考:
1.對在職女性之建議
(1)突破傳統窠臼,追求自我實現
(2)事先做好職涯規畫,並積極尋求支援
(3)慎選投入之行業與企業
2.對企業界之建議
(1)塑造男女平等之企業共同價值觀
(2)透過人才延攬與升遷獎酬等制度之設計以落實男女平等之價值觀
|
93 |
活在「幻想」的女性―樋口一葉後期文學中女性的反抗表現 / Women living in “fantasy” in the Meiji Era:The woman's resistance in the works of Higuchi Ichiyo’s later years蕭毓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代明治是國民國家形成的時期、文明開化的時期,但是,女性的生存方式依舊受到社會制度的束縛。樋口一葉小說從人道主義的精神出發,對社會性差規範和封建道德等制度規範開始產生懷疑,進而表現出反叛意識與反抗行為。作品以「女性的自覺和解放」此一女性表現的主題為主,追問女性的生存方式及主體性的問題。一葉後期作品與前期的作品相較之下明顯得可看出作品表現趨近成熟,對於「我是女人」的自我認識,從中感到身為女性的無價值性,在後期作品中很濃厚的表達出此種身為女性的悲哀。
本研究的目的是想要探討女性在被要求扮演家庭裡面賢妻良母的角色,選擇過其他生活方式的主權被剝奪的明治時代之下,樋口一葉後期作品中描繪的女性們,以何種的方式來反抗社會的家長制度與兩性差別文化?以及,如何表現女性的自我?並且,如何去尋找新的生存方式?如此的「女性的性」(女性的自我意識和身體)的表現,與主體性的問題。再者,想去探討同時代的女性作家如何去摸索近代女性的新的生活方式與如何去表現自我,進而去探求明治女流文學中樋口一葉文學的解放思想之位置。
關於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樋口一葉後期作品中生活在家庭空間內部的少女與人妻,以及生活在家庭空間外部的娼婦對象,以從家族關係成立的「家族幻想」(共同幻想),以及由戀愛的關係所成立的「戀愛幻想」(對幻想)的觀點來作思考,考察女性的自我意識與行為表現。此外,從作品論衍伸到作家論,藉由作者在日記中記述,或同時代的評論、作品,來論及作家的思想及作品表現之特性。 / Women were still confined to traditional social norms while the Meiji Era (1868-1912) started its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rose to world power status. Higuchi Ichiyo, considered as the first major woman writer of Japan's Meiji period, examines and argues gender issue, social class and feud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umanism, especially women's roles. Her literary focuses on women’s self-awakening and liberation, exploring women’s autonomy and the way of how women live in the society. Compared with her own early works, her writing mechanism and thinking become more delicate and sophisticated with time passing by, and she, at the end, deeply realizes the ill-fated destiny of being a woman in the self-exploration process of I-am-a-woman.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how women oppose the paternalism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by looking at the novels of Higuchi Ichiyo’s later years in which women have no choice but to be housewives to meet social expectation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female, this research also tends to review how women express and identify themselves, and how they find their own way to live physically and consciously at that time. At last, the study investigates other woman writers of the same period to re-define and re-position Higuchi Ichiyo in the Japan Meiji Era’s literature.
The methodology employed in the study is to analyze women’s self-awareness and behaviors by using two types of “fantasy” concept: (1) family fantasy, also called co-fantasy, formed by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2) romance fantasy created by love relationships. Two kinds of women a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One is the ladies and housewives in the household, and the other is the prostitutes outside the socially-expected family life. In additio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literary theory, authorship theory, and author’s journals are reviewed to analyze Higuchi Ichiyo’s writing mechanism and thinking.
|
94 |
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台灣貧窮女性化現象 /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i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Feminism周詩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女性與貧窮之間的密切關連幾乎舉世皆然,台灣亦不例外。除了從傳統的貧窮定義來界定女性的貧窮問題,女性其實在個人能力的發展、權利與機會上都較男性少。同時,以家戶所得的計算方式掩蓋了女性的貧窮現象,而父權體制資本主義更刻意貶低了女性的勞動價值。本文先從貧窮的定義開始,探討傳統的貧窮計算未考量到家戶中性別權力的分配,導致許多女性的貧窮問題無法真實呈現,以所得界定貧窮與否,更是忽略了女性在社會上被剝奪的機會與選擇。貧窮女性化的定義至今仍有諸多討論,最為廣泛的角度來看,其指涉貧窮人口中的女性比例逐漸上升的趨勢。從研究看來,台灣的女性貧窮狀況確實有上升的趨勢,女戶長家戶的貧窮率也一直高於男性。本文透過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角度,試圖理解女性貧窮的現象與成因,從而聚焦在兩個面向:家務勞動的女性化、勞動市場的性別區隔。事實上市場跟家庭並如資本主義所希冀的可以一分為二,父權式的資本主義思維不只在市場中運作,更滲入家庭生活之中。以愛之名的各種角色(如母親、妻子、媳婦)不僅讓女性的勞動付出得不到經濟上的回報,更將女性的就業與能力限縮在無法與男性匹敵的狀態內。隨著勞動型態不斷地改變,短期聘僱、彈性變換的雇用型態對於女性的經濟穩定增添更多風險。台灣的制度與文化在父權國家的運作機制下,貧窮問題的重要性總是遠遠落後於經濟成長的追求。殘補式的福利措施既無法解決問題,更加深了弱勢者的依賴。唯有改變個人與國家整體的傳統父權思維,才能夠普遍改善女性的處境。
|
95 |
2009 年斯洛伐克媒體對女性總統侯選人報導之研究 / Media coverage of female politicians in Slovak Republic during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2009巴蘭卡, Lenka Babarikov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Slovak Republic is a country where women are still underrepresented in the public life. Only recently, after the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in June 2010, a woman became Prime Minister of Slovak Republic. Slovak and international media appreciated Slovakia for being a first country in central-eastern Europe to have a female leader of the country (Zsilleova 2010).
This fact doesn`t change, that women are almost absent from high posts in Parliament, Government, public life, media or high managerial posts. Women in Slovakia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the equalit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way female candidate for President Iveta Radičová is represented in the media during 2009 campaign. The research compares her coverage with male candidate`s coverage.
The coverage of personal traits of candidates was gender biased and media mentioned female candidate`s gender very often, meanwhile they didn`t mention male candidates gender except in few occasions.
However, there was no gender bias in the coverage of candidates` viability, the issues discussed, and the tone of coverage. Even thought male candidate was favored in amount and prominence of coverage, he was covered in more negative way, which can turn his advantage into disadvantage.
|
96 |
我國女性教育主管人格特質之研究楊雀, YANG, Q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結論,旨在闡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以做為本研究
之基本架構。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乃就女性教育主管特色與人格特質兩方面,深入探討其涵義與相
互間之關係,以為本文理論根據。
第三章乃為研究方法,係將本文之研究設計與實施做一詳細說明。
第四章為結果與討論,乃就入得資料之統計結果,加以分析與討論。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則根據理論分析與實證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參考。
|
97 |
尋找空間的女聲─以台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探究對象陳嘉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架構――「詩人所處時代」、「作家身影」/作品面相、藝術風格/女性觀點/書寫策略、發聲的形式與焦點、書寫空間。
在寫作軸表上的橫向面為:日治時期女性教育與地位/三位女詩人書寫的聲音、視角策略、空間版圖/彼此的差異性、與男性詩家關注焦點的不同點。縱切面則以三位女詩人生命歷程、思維格局與作品題材、表現方式、藝術特色為第一層次的探究版圖。其中並以鉅視的角度就三位女詩人所處時代的集體意識、文化體系、價值觀、社會活動做為背景,進而以微視方式爬梳其作品,呈現其個人生命情境、行為模式、心理情感與思想。
是以在第一章緒論中,敘述研究動機、方式及回顧前人論述。第二章勾勒時代圖景,期標誌三位女詩人所處的舞台,進而以詩浮現詩人活動與生命風景,觀察其於同時代詩人中所凸出的風采。第三、四、五章分別就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詩集編排方式、形式、篇幅、取材與藝術特色說明其以詩建構自我的企圖與成就。除此之外,三位女詩人詩題表現的異同間,也反映出彼此的書寫習慣與意圖。再者,由存留刪易間的思維亦可窺探作者對於以詩發聲的慎重與自我形象表露的企圖,許多未收入集中的詩,如石中英發表於《詩報》有關第一次婚姻心緒及離婚事者、黃金川婚後寫個人心境之作。在集外集裡,我們聽見激動憤懣不平的呼聲,聽見她們從女性主體經驗,妻子角度呈現女性的掙扎、覺醒。張李德和作品雖有未見於集中與《張李德和詩文集》者,題材與內容與所見集作相近,但亦可由捕捉亙完整的面貌。
除此之外,鑑於性別意識乃政治文化的表露,女性在傳統價值觀下的掙扎猶豫、限囿思索,特別是三位女詩人因大家閨秀而接受嚴格禮教,她們一方面是禮教的實踐者,另方面因身受教育而晉身為知識份子,作為思考者、行動者的她們如何突破傳統角色?而三位女詩人以其生命與作品在實際上與思維上所顯露的轉折與困境,限制與越界間所隱現的女性觀、在男性標準下,運用的策略與展現女性的主體,所開展的生存空間與象徵空間,則為論文深層探索的焦點。其研究如下:
第六章透過三位女詩人在詩中所發出的聲調與情思,說明女性在接受—模仿---質疑--反抗---掙脫的路上的徘徊省思,目的在透過性別含意的稜鏡,在重構詩家人生風景的同時,也可對它作出重新闡釋,亦即以女性主義的視域來觀察其中的女性特色與主體意識形塑。第七章針對三位女詩人所顯現的女性集體書寫風格、寫作的企圖、結社唱酬間衍生的網絡所發出的聲音與寫作策略,說明三位女詩人以個人實踐,在傳統女性之中如何開創一種新的生活選擇的方式,確立自我身份認同與價值定位。而考察/行旅/留學所展開游移空間的越界、在大環境創造出生活空間的智慧、以及家國的政治想像空間所開展更廣闊的寫作空間,使其得以建立多重社會位置與主體身份。第八章總結本論文研究成果、研究價值,並展望未來研究方向。
|
98 |
家管與主管--一位國中女校長的生命經驗童鳳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女校長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及其在這兩種生活所面臨的壓力與因應壓力的策略,最後並對於女校長因應壓力的策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本研究以一位新竹縣國中女性校長為對象,研究結果發現:
一、女校長面臨的家庭生活壓力為:(一)金錢的壓力;(二)家庭圖像無法建構的壓力;(三)害怕失去依靠的壓力;(四)遭人品頭論足的壓力;(五)弱勢女人的壓力;(六)親子溝通的壓力;(七)「愛情紅綠燈」-婚姻生變的壓力。
二、女校長面臨的學校生活壓力為:(一)初任校長時的壓力:1.交際應酬的壓力;2.與屬下認知落差的壓力;(二)校內人際相處的壓力:1.被要求滿足眾人需求的壓力;2.「人很難搞」的壓力;3.不知道如何安置「不屑之人」的壓力;(三)自我實現的壓力:1.實現教育理想的壓力;2.專業進修的壓力。
三、女校長因應家庭生活壓力的策略為:(一)學習放下自己;(二)和先生溝通,尋求協助;(三)倚靠宗教信仰的力量;(四)做好親子溝通,經營親子關係;(五)動態減壓-培養運動習慣;(六)靜態減壓-音樂與書籍。
四、女校長因應學校生活壓力的策略為:(一)視輕重緩急安排工作順序;(二)定風波-八風吹不動;(三)堅持品質,不畏艱難;(四)處難處之人以耐心相待;(五)善待屬下,給予正向加強;(六)遠離是非,避免閒聊;(七)冷眼旁觀,留下緩衝空間;(八)給別人機會和空間;(九)請教跨縣市的校長。
|
99 |
以色列女兵制度之研究傅靜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色列是全世界有女兵的國家中,唯一對女性實行「徵兵制」的國家,1948年以色列建國即正式建置女兵部隊,以色列女兵自獨立戰爭開始歷經大小不同戰役,女兵與以色列建國有著密不可分之關聯與重要性,所以探討女兵在以色列國防軍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將是本文研究之重點。
由於高科技對戰爭影響層面的多元化,就以色列國防體系作用而言,女兵亦擔任不可或缺的角色,當然也相對提升在軍隊中的功能與定位,本文亦將探討以國女兵於以色列國防軍建置背景、過程及擴展至軍中各層面之歷程,並分析女兵在歷次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歷史定位、與貢獻及分析以色列政府對女兵未來之政策走向。
1970年代開始,由於女性主義者爭取男女平等及軍中缺乏男性人力等因素,許多國家逐漸開放女性進入軍隊,在女性軍人日益增多且從事任務範圍越來越廣之際,「女兵」在軍隊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愈形重要,遂成為眾所關注之課題。本文亦將扼要介紹目前世界女兵之概況,並以俄羅斯、美國、中共三個國家為研究重點,藉以了解目前女兵現況。
本文選擇兩種研究方法:文獻分析法及歷史研究法。因國內外研究以色列學者並不多,關於以色列女兵之研究專書及論文更是鳳毛麟角,研究時發現以色列女兵自1948年成立後,便禁止女兵從事戰鬥性職務角色,直到1994年由最高法院對愛麗斯.米樂(Alice Miller)案作出判例後,才重新讓女兵回到第一線,期間以國政府對女兵的角色定位及戰鬥職務之認定也將是本文研究內容。
本文分別由「人道考量」、「兵役制度」、「政府政策走向」之角度探討以色列女兵制度與政策之爭辯,並將分析以色列女兵的制度、貢獻與影響。
|
100 |
新移民政府照顧輔導政策知覺研究--以台北市輔導班為例葉尉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的不結婚比率逐漸昇高,加以目前運輸方式多元化、跨國通訊頻繁、邊界管制鬆散的時空環境下,造就了許多新移民女性嫁入台灣。而對於這些新移民的產生,除了適當的管制之外,便是要有合適的政策使其能加速的融入,並且讓他們產生對於居住地的認同歸屬感,因此政府對新移民的照顧輔導政策便相當的重要,本碩士論文主要探討:
一、依據政府對新移民女性的照顧輔導政策為主,了解新移民女性對政策的認知滿意程度與內心的認同歸屬感。
二、依據政府對新移民女性的照顧輔導政策,以及新移民女性對於目前提供的照顧輔導政策觀感做出分析,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本論文首先藉由問卷調查,針對臺北市的兩個新移民會館、各區所辦理之新移民成長營、輔導班上課之新移民女性,以立意抽樣方式發送,視在場上課的新移民學員人數發放同數量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99份。並藉由老師推薦願意參與且中文程度較佳的資深新移民女性學員做深度訪談。依據問卷調查的分析結果,以及深度訪談的配合去了解新移民女性對照顧輔導政策的認知滿意程度與內心的認同歸屬感。
研究發現在新移民女性輔導措施調查「認知滿意度」這方面,由統計結果顯示新移民女性在生活適應輔導、提升教育文化、人身安全保護三項分類措施的認知滿意度較佳;在保障就業權益、協助子女教養兩項分類措施的認知滿意度較差;在健全法令制度、落實觀念宣傳措施的認知滿意上則較為普通;在醫療優生保健措施的認知滿意狀況則較特殊,顯示新移民女性對於基本的醫療措施認知滿意達到理想,但是更進階的優生保健方面則較為缺乏。
對於「認同歸屬感」方面,在生活適應輔導、醫療優生保健、提升教育文化、人身安全維護、健全法令制度、落實觀念宣導六個分類中,新移民女性表示能讓他們有認同歸屬的感覺;但在保障工作權益、協助子女教養兩個分類中,讓他們的產生認同歸屬的感覺較低。
因此除了給予多元管道的給予新移民課程與措施的訊息傳遞外,我們是必需更主動積極的給予協助與關心其所需要的部份,如對於新移民參與學習的誘因部分、各類課程的教材內容與時間的限制、新移民工作限制、多元文化的尊重與教育,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幫助新移民加速融入台灣,增加認同歸屬感的方法。
|
Page generated in 0.01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