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0
  • 214
  • 6
  • 6
  • 6
  • 3
  • Tagged with
  • 234
  • 234
  • 86
  • 50
  • 50
  • 49
  • 40
  • 38
  • 38
  • 34
  • 33
  • 32
  • 32
  • 31
  • 3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01

基於複合式架構建構具高強健性的智慧家庭服務管理系統 / Robust Service Management for Smart Home Environments: A Hybrid Approach

張惟誠, Chang, We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智慧家庭環境是一個典型的分散式系統,在此類環境中的智慧服務大都由一至多個節點組成,例如一個智慧空調服務需要冷氣機、溫度感測器和邏輯判斷節點。然而,只要服務其中一個節點故障,整個服務就無法正常運作。由於居住在家庭中的大都是不具技術能力的使用者,故理想的智慧家庭服務,即使在有節點故障的狀況下,也應能在短時間內盡可能自動偵測與排除錯誤,使服務的運作不被中斷。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提出一個智慧家庭的強健服務管理系統,基於創新的複合式架構,結合集中式與非集中式錯誤偵測機制的特色,能在短時間內偵測到節點失效,進而恢復由於軟體所造成的節點故障或尋找待用節點,使得服務能繼續運行。 / Smart home systems a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omputing systems. In a smart home system, a service is composed of several service nodes. For example, a smart air conditioning service needs a temperature sensor, an application logic, and an air conditioner. A service fails if one of its affiliating nodes fails. However, unexpected failures are undesirable for mission critical services such as healthcare or surveillance. Moreover, a smart home lacks professional system administrators. Users are generally unable to repair a service when it fails. Consequently, in a smart home system, the failed services have to be diagnosed and recovered automatically. In this paper describes a hybrid failure detection and recovery method for smart home environments.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is able to enhance overall availability of a smart home system in a short time.
102

單親家庭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蔡松珍, CAI,SONG-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配偶死亡』原為最自然的婚姻解組方式,但近年來『離婚』因素已逐漸取代之,而 為主要的婚姻解組方式。離婚率如此急遽上升,一方面由於社會結構的迅速變遷,傳 統價值觀面臨瓦解,婚姻不再束縛個人的感情;一方面更因為個人主義盛行,女權意 議抬頭;因而以離婚方式解決婚捈不適應問題,成為一種普遍且益趨增加的方式。在 離婚之前通常會有一段時期的分居,或者根本是遣棄性的分居; 加上各地區天災、人 禍、傳梁疾病的頻頻發生,父母離婚╱分居與一方死亡已使得無數家庭瀕臨破碎。這 類單親家庭比例的不斷揚升,對於家庭及社會的影響自是鉅大且長久。 家庭是兒童與青少年成長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一旦家庭遭逢分裂,子女失親之痛必然 對其心理和行為產生重大衝擊。這一領域的研究在國外已頗可觀,但在國內並不多見 ;且過去研究結果仍分岐不一,各國因文化、民情的不同,研究結論更是不能任意引 用,遂促使本研究的產生: 據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 1 .探討單親家庭之單親背景各因素與親子關系、性別角色、青少年生活適應的關系 2. 探討單親家庭青少年與正常家庭青少年親子關系、性別角色、生活適應的差異 3.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學校教師與單親父母輔導青少年的參考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樣本:抽取台北市五所國中二年級之單親家庭學生(N=118 )與正常家庭學 生(N=141 ),總共為259 人作為施測對象。
103

我國青少年非理性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吳松林, WU,SONG-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編製一適用於本國青少年的非理性觀念量表,用以了解我國青少年非理性 觀念之現況,並以性別、年級、智力、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城鄉地區及學 業成就等自變項,從事與非理性觀念有關之研究。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國中、高中與高職學生為母群體,根據研究目的,以分層隨機抽 樣方式, 分別選取國中46所、高中30所、高職31所為受試學樣,再自各受試學校中以 隨機方式,抽取國中生3000人,高中生1000人和高職生2000人,合計6000人為量表編 製之樣本。相關研究部分則研究需要,分別選取所需之樣本,進行研究。 本研究之工具包括自編之個人信念量表,基氏人格測驗,柯氏性格量表、父母管教態 度測驗、國民中學智力測驗、系列學業性向測驗及理情教育資料等七種。基中個人信 念量表係研究者依據Ellis 的非理性觀念之十個主要類型編製而成,用以測量我國青 少年之非理性觀念。本研究除以典型相關、積差相關分析個人信念量表之信度、效度 ;及以專家評定和因素分析考驗本量表之效度外,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雙因子變 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及逐步迴歸分析,分別探究及考驗相關之資料。 本研究獲致以下之結果: 1.編製個人信念表:本量表適用于我國國中、高中和高職學生,共有十個分測驗,每 一分測驗十題,全部共100題,分別測量Ellis的十個非理性觀念類型。其信度考驗採 折半信度及重測信度兩種。效度考驗則兼採專家效度及與基氏人格測驗、柯氏性格量 表作同時效度考驗,另外性別、年齡、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學業成就等作 建構效度之分析。此外,亦建立國中、高中、高職各年級及城鄉學生之常模,將可用 於了解與診斷青少年學生之非理性觀念,並作為輔導上之參考。 2.我國青少年非理性觀念之分析:(1) 國中、高中、高職及全體學生普通存有某些非 理性觀念。(2) 國中、高中、高職及全體學生普遍存有某些特殊的非理性觀念類型。 (3) 男女青少年非理性觀念有差異情形。(4) 青少年非理性觀念與年齡有相關。(5) 青少年非理性觀念與智力有相關。(6) 青少年非理性觀念與父母管教態度、家庭社經 地位有相關。(7) 適應不良青少年之非理性觀念與一般青少年非理性觀念有差異。(8 ) 理情教材對促進學生之理性觀念有影響。(9) 性別、年級、學校類別、智力、父母 管教態度、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對青少年之非理性觀念具有某種程度的預測力。 基於以上之結果,本研究將建議重視能力分班教學,理情教材、師生溝通、思考訓練 及親職教育諸問題及對適應不良學生的輔導策略,並提出其他相關之建議,以供教學 輔導之參考。
104

已婚婦女綜合壓力量表之編製及就業與否、家庭型態、生命週期與壓力之關係

張介貞, ZHANG, JIE-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編製一個適用於已婚婦女之綜合壓力量表,量表內容除了以往研究 壓力者常使用之重大生活事件之外,還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小困擾(例如, 東西要用時找不到)。此外,本研究想了解已婚婦女就業與否、家庭型態、生命週期 與壓力之間的關係,並探討這三個變項之間有無交互作用。 受試為台北地區366 名已婚婦女,調查工具為自行編製的已婚婦女綜合壓力量表,將 以問卷方式進行調查。 論文內容共一冊,約五一六萬字,分為四章。第一章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第二章研 究方法、第三章研究結果與討論、第四章結論、檢討與建議。
105

家庭社經地位與學前教育對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

林淑玲, Lin, Sh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結論,敘述本研究之動機、目的與本研究中重要名詞之詮釋。第二章文獻探討 ,分別從學前教育與學業成就,及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二方面,探討過去學者的 研 究結果,藉以瞭解過去研究的方向,並據以提出本研究之假設。第三章研究設計,包 括研究問題與假設、研究樣本、研究工具、實施程序、資料處理五節。第四章研究結 果,將本研究資料之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階梯回歸分析結果,加以說明,用以驗證本研 究之假設。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學齡兒童之家庭社經地位高低,以及其是否會接受學前教育,對 其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結果供作我國學前教育發展、改進之參考,以期教育機會均 等理想之實現。
106

教師期望與社經地位對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

劉玉燕, Liu, Yu-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結論,分成三節,主旨在於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且提出與本研究有 關之問題與假設,於對本研究所使用之名詞予以界定。 第二章文獻探討,分兩方面加以研析,一、探討中外有關教師期望與兒童學業成就相 關之研究,二、探討中西諸多文獻,藉此明析家庭社經地位與兒童學業成就之關係。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包括樣本描述、工具運用、實施程序和資料處理。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於本研究之結果伽以闡析,並佐以圖表說明,並藉此驗證著 者所提之問題與設,同時予以討論與評估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綜論本研究之優劣得失,並提出建議,以為後人研究之參考。
107

從報紙家庭版看台灣社會價值觀念之演化

湯克遠, Tang, Ke-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僅一冊,全文約二萬五千字左右(不含圖表),共分四章,其內容大意概述 如下: 第一章概論,本章之主要內容在敘述:(一)價值對於人類行為之影響;(二)價 值的定義;(三)研究動機與目的;(四)研究假設:依據研究資料內容,擬定三 個假設(1)家庭倫理價值觀念之演化,是由著重傳統價值取向演變為著重現代價 值取向。(2)對於「性」價值觀念之演化,是由著重傳統價值取向,演變為著重 現代價值取向。(3)對於「物質生活」之價值觀念,是由著重「節儉價值」演變 為著重「奢侈價值」。 第二章研究方法,本章係採用內容分析法,先將研究資料加以歸類,依據第一章之 各項假設製成歸類用表。 第三章資料分析,依據各歸類用表所得之資料,加以分析、解釋,然後利用統計上 之凱氏平方法,求資料之差異的顯著程度,以證明各假設之成立。 第四章結論。
108

老虎鉗下的我國外籍家事工作者勞動人權

趙俊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至2003年底為止,在台外籍家事工作者(含家庭幫傭、監護工)已超過12萬人,占外勞總人數達40%。由檯面上層出不窮的社會新聞事件可知,在現行體制運作下,不論是工作或是生活,家庭類外勞很容易成為受害者。國際勞工組織(ILO)曾指出,家事類勞工絕大多數為女性且由越來越多的移住女性擔任。她們一般會面臨以下的問題:長時間工作;工作負荷沉重;低薪;一旦懷孕,無法享有醫療照護與現金給付,且工作可能不保;勞工行政機關的勞動檢查與勞動保護的缺乏;微弱的集體協商力量;被雇主高度控制。若與雇主同住,則將面臨更多的問題:孤立;難以組織;被嚴格控制的生活作息;侷限的居住空間;不足的飲食;沒有隱私權。此外,工作暴力,包括肉體或是精神上,也是其經常會遭遇的危險。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家庭類外勞的勞動人權。家庭類外勞除了遭受族群、階級、性別三重歧視外,還會面臨國家、仲介、雇主的三層壓迫,本文將深入剖析三大壓迫來源者。而在這三層壓迫結構之下,經由筆者實務工作的田野調查,從工作內容、工作屬性、工作特色、工作條件、工作權與工作環境等六個面向,試圖具體描繪出家庭類外勞在台灣的勞動生活圖像。此外,外傭逃逸人數近年來的不斷擴大,與此一壓迫結構亦難逃干係。透過持續訪視被查獲的逃逸外傭,除了追蹤逃逸原因、分析利弊得失之外,也嘗試釐清「逃逸」的真實面貌。
109

已婚職業婦女之民營化認知與家庭、工作生活意識之研究------以電信機構為例

張琤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0年代初期,受到世界各國自由化及民營化思潮的影響,我國於1996年電信三法通過後,並於當年7月1日電信總局正式改制,將電信組織一分為二,一為掌握各項電信監理事務的行政機關----電信總局。另為負責營運電信事業---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隨著電信業務的開放,中華電信公司亦步亦趨的朝電信民營化發展邁進,對於一向工作穩定的公務人員影響顯著,尤其已婚的女性員工對於公務員身分的改變更是極鉅,在此即將民營化的過程中,對員工產生何種衝擊,值得深究。 有鑑於此,本研究主要針對電信機構內正式公務人員,對於民營化認知及家庭、工作滿意度三大面向加以探討,並分析三者關係,以期了解目前電信機構女性員工對於民營化的認知及家庭、工作生活滿意的看法。其研究對象為大台北地區電信機構已婚職業婦女為主,經由立意抽樣,採問卷調查法,分別抽樣調查中華電信公司及電信總局二個單位,共發出750份問卷,回收673份,扣除無效問卷19份,有效問卷計654份,有效回收率為87.2﹪。研究資料之統計分析,主要採SPSS統計套裝軟體,而所用的統計方法,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因素分析、T檢定、變異數分析、雪費多重比較檢定及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 本研究發現有下列四點,敘述如下: 一、個人特質的不同,在家庭生活滿意度六個因素中的差異 1. 年齡不同,僅在親子關係及家事負荷達到極顯著的差異。 2. 教育程度不同,僅在家事負荷及家事分工達到顯著的差異。 3. 服務部門不同,僅在親子關係達到顯著的差異。 4. 服務年資不同,在親子關係及家事負荷達到極顯著的差異,而在夫妻相處達到顯著的差異。 5. 職位或資位不同,僅在家事分工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 6. 每月薪資不同,在親子關係、家事負荷、家事分工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在親屬關係達顯著的差異,但在其他因素中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二、個人特質不同,在工作休閒生活滿意八個因素中的差異 1. 年齡不同,在工作升遷、工作壓力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成就感及彈性工作達到相當顯著差異水準。 2. 教育程度不同,在工作壓力、薪資福利達到相當顯著差異水準,在工作成就感達到顯著的差異,同事情誼達到極顯著的差異。 3. 服務部門不同,在工作壓力達到極顯著的差異,而在薪資福利及同事情誼達到顯著的差異。 4. 服務年資不同,在工作升遷、工作成就感、休閒實現及彈性工作達顯著的差異,而在工作壓力達到極顯著的差異。 5. 職位或資位不同,在工作升遷達到顯著的差異,在薪資福利達到相當顯著差異水準,而在同事情誼達到極顯著的差異。 6. 每月薪資不同,在工作升遷達到顯著差異,在工作成就感及薪資福利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而在同事情誼達極顯著差異。 三、個人特質不同在民營化的認知七個因素中的差異 1. 年齡不同,在環境適應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而在保障福利及升遷發展達極顯著差異。 2. 教育程度不同,僅在環境適應及升遷發展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 3. 服務部門不同,僅在改制衝擊達到顯著的差異。 4. 服務年資不同,在競爭力及保障福利達極顯著差異,而在升遷發展達顯著的差異。 5. 職位或資位不同,僅在競爭力、改制衝擊及保障福利達到顯著的差異。 6. 每月薪資不同,在競爭力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而在保障福利及升遷發展達到極顯著的差異。 四、家庭與工作休閒滿意度有顯著之正相關,但二者與民營化認知並無顯著相關。 本研究在了解已婚職業女性對於民營化認知、家庭與工作休閒生活意識之關係後,並提出建議:1.希望女性員工尋求家人支持協助家事分工2.重視專業技能培養、工作自我調適及重視休閒3.電信機構建立公平升遷制度、工作分配公平4.鼓勵員工進修訓練並建立公司願景5.政府立法保障員工權益6.資本大眾化優惠員工認股,以期達到「三贏」的局面。並藉此研究提出今後研究課題,做為後續研究相關領域的參考。
110

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子女憂鬱及焦慮表現之相關

鍾筱萍, Chung, Hsiao-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解目前我國通勤家庭概況,以及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要求、反應)、親子互動關係(身體互動、心理互動)和子女憂鬱、焦慮行為表現的差異。乃以國民中學學生共1229人為研究對象,蒐集到113份有效通勤樣本,採用個人基本資料表、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親子互動關係量表、柯氏性格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Scheffe’事後考驗、多元逐步迴歸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 通勤家庭樣本數約為全部樣本9%左右,其中父親通勤佔全數樣本4.5%,母親通勤佔2.1%,父母皆通勤佔2.6%。樣本男女比例平均。父親多從事工商業,而母親多為無業或家庭主婦等工作。 2、 在「父親通勤」、「母親通勤」、「父母皆通勤」等家庭中,子女與父母親的心理互動皆少於「父母皆不通勤」的家庭。 3、 在「父親通勤」家庭中,父親對子女行為表現的要求較少於「父母皆不通勤」的家庭。子女與父親的心理互動,及與母親的身體互動關係,和其憂鬱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 4、 在「母親通勤」家庭中,母親對子女的反應較少於「父母皆不通勤」或「父母皆通勤」的家庭。對子女行為的要求,較少於「父母皆不通勤」的母親。母親對子女行為的反應程度和其憂鬱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的關係。子女與父親的心理互動,與其憂鬱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子女與父親的心理互動及與母親的心理互動和子女焦慮行為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 5、 在「父母皆通勤」家庭中,子女與母親的心理互動,與其憂鬱表現間,具有顯著負相關。 6、 就全體通勤家庭而言:母子心理互動和父子心理互動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總異量13.8%)、焦慮行為(總變異量7.4%)的重要變項。 7、 就「父親通勤」家庭而言:(1)通勤間距、母子(女)心理互動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總變異量14.6%)、焦慮行為(總變異量14.1%)的重要變項%。 8、 就「母親通勤」家庭而言:(1)母親對子女行為表現的要求及反應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總變異量40.2%)的重要變項。(2)父子(女)心理互動、母親的反應為預測子女焦慮行為(總變異量45.1%)的重要變項。 9、 就「父母皆通勤」家庭而言:母子心理互動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14.2%)的重要變項。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針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四方面,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及父母管教、親子互動等親職教育方案規劃的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26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