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2
  • 149
  • 3
  • Tagged with
  • 152
  • 152
  • 53
  • 50
  • 47
  • 39
  • 35
  • 28
  • 27
  • 26
  • 25
  • 24
  • 24
  • 23
  • 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81

從系統風險、企業透明度與權益資金成本關係探究影響企業透明度因素

黃耀慶, Huang, Yao-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透明度高低對投資者與企業都有一定影響,對於透明度高企業,投資者比較不會因為資訊不對稱而遭受損失,且能夠有效監督管理者可能有的自利行為;而企業若是透明度較高,也能夠降低在市場募集資金的成本,因此本研究試圖找出對公司透明度能有一定反映程度的指標,藉此作為評價企業透明度參考依據,進一步對研究企業透明度與資金成本的關係有所助益;此外,以我國市場為研究對象,找出會影響本研究找出透明度衡量指標因素,探討可能影響我國企業透明度因素。 本研究以系統風險和一般股價評估模式推論認為系統風險應該對於企業透明度有一定解釋能力,因此本研究以系統風險做為透明度衡量指標,並探討可能影響其因素,可能影響因素則包括研究發展費用比率、公司規模、外資法人持股比率、營業費用比例以及家族企業等因素;由於過去文獻指出系統風險會受營運槓桿與財務槓桿影響,因此本研究將其做為控制變數,此外,股權集中度或許會影響股價的波動,進而影響系統風險,因此本研究也將此做為控制變數。 本研究採用迴歸分析方法研究,研究結果指出,研究發展費用比率以及家族企業對系統風險也就是公司透明度會有所影響,與預期相同,而營業費用比率則無相關,至於外資法人持股比率和公司規模則與預期方向相反,綜觀其原因或許是因為外資在台灣可能以短線進出為主,而規模較大公司又是外資青睞對象而使此兩個指標與預期相反。
82

顧客基礎品牌權益之研究—交易成本理論觀點 / A Study of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Perspective

彭家賢, Chia-Hsien 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基於文獻探討發現品牌權益內涵看法分歧,且缺乏理論背景。因此以交易成本理論為基礎,提出一具基礎理論(Microfundation)的交易成本觀點之顧客基礎品牌權益模型。說明消費者購買產品時,是處於Williamson所稱的市場失靈情況,除了要考慮商品的實際售價外,另外必須對市場不完全下產生的交易成本納入考量。品牌可視為一種能夠降低消費者購買產品時產生之交易成本的機制。而品牌權益來自於顧客對不同品牌認知交易成本差異而反應於財務上的價值。 交易成本的高低取決於資訊搜尋成本、道德危機成本、遲滯成本;當顧客面對某品牌所投注的資訊搜集成本及購買後面對的道德危機成本相對其他品牌愈少,交易成本即愈低。若顧客與品牌間產生之資產專屬性愈高,則其被遲滯的程度愈大,欲轉換至其他品牌的轉換成本愈大,相對於其他品牌而言,繼續使用資產專屬性較高的品牌,顧客所須付出的成本較低。綜合資訊收集成本、道德危機成本與遲滯成本形成顧客面對的交易成本。顧客知覺交易成本高的品牌,品牌權益較低。反之顧客知覺交易成本相對較低的品牌,則反應出較高的品牌權益。 研究發現品牌策略的典範移轉情形大致為創造品牌知識、至品牌信任、再到品牌依賴。品牌知識由品牌形象及品牌知名度構成;品牌信任則由消費者知覺品牌的品質、創新、關懷三者所組成;品牌依賴則由消費者對產品實體利益、品牌心理認同、與社會規範形成。籍由對品牌知識、信任、依賴的建立可以減少消費者的交易成本,增加品牌權益。 本研究並由品牌權益理論發展與模型建構,輔以文獻整理與佐證,發展了19項品牌權益內涵的命題,且就行銷組合、市場與競爭情況、次要聯想、消費者面等因素,探討對品牌權益的影響。 最後提出對理論與實務的涵意,對學術界,本研究統整了複雜且眾多的品牌權益構面,有助於了解品牌權益的意義及內涵全貌,並可作為品牌權益研究的基礎。對實務界,建議行銷人員應減少消費者購買產品所產生的交易成本,增加品牌權益。透過思考品牌權益發生的根本原因,可以清楚的掌握品牌權益建立的重心。另從品牌管理重心的演變觀之,追求品牌依賴是可見的趨勢。因此本研究對企業界有極大的幫助,可以建立起行銷人員品牌權益管理的架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8 第二章 品牌權益與交易成本理論之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品牌權益 13 一、品牌權益的定義 13 二、品牌權益研究的發展 21 三、品牌權益的構面 26 第二節 交易成本理論 40 一、交易成本簡介 40 二、交易與交易成本 42 三、交易成本的主要內涵 43 四、投機主義的介紹 49 五、交易的特性 51 節三節 文獻探討評論 54 第三章 交易成本理論觀點之品牌權益模型 56 第一節 品牌權益模型 56 第二節 交易成本與品牌權益 62 第四章 品牌權益內涵之探討 69 第一節 品牌知識與資訊成本 70 第二節 品牌信任與道德危機成本 75 第三節 品牌依賴與遲滯成本 81 第四節 品牌權益內涵比較 92 一、與Keller 架構之比較 92 一、與Aaker 架構之比較 92 第五章 影響品牌權益內涵相關因素之探討 95 第一節 行銷組合策略對品牌權益的影響 95 一、產品策略 95 二、價格策略 96 三、通路策略 96 四、促銷組合策略 97 第二節 市場與競爭情況 98 一、競爭品牌數目 98 二、產品間的品質差異程度 99 節三節 次要聯想對品牌權益的影響 99 第四節 消費者因素對品牌權益的影響 10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5 一、品牌權益理論發展與模型建構 105 二、品牌權益內涵命題發展 106 第二節 理論與實務涵意 110 一、對學術界的涵意 110 二、對實務界的涵意 11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3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7 一、中文部份 117 二、英文部份 120 表次 表2-1 品牌權益定義彙整 19 表2-2 品牌權益分涵分類彙整表 39 表4-1 交易成本觀點下品牌權益命題彙整 88 表6-1 品牌權益內涵命題發展結果 107 圖次 圖 1-1 本研究架構圖 11 圖 2-1 Aaker之品牌權益架構 30 圖 2-2 Keller之品牌權益架構 33 圖 2-3 Magajan、Rao & Srivastava 之品牌權益架構 35 圖 2-4 組織失靈架構 46 圖 3-1 品牌權益內涵與交易成本關係圖 58 圖 3-2 交易成本理論觀點之品牌權益模型 61 圖 3-3 交易成本與品牌權益之關係 62 圖 4-1 顧客基礎品牌權益內涵 69 圖 2-4 本研究品牌權益模式與Aaker、Keller 架構之比較 94 圖 5-1 品牌在不同消費者決策階段扮演之角色 101
83

自創國際品牌競爭力之研究 / Build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International Brand

李瑞穎, Lee, Jun-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八十年,臺灣躍升為世界第十二大出口國,但自創的國際品牌仍是寥寥無幾,除是MIT形象不佳的影響外,廠商長期以OEM方式為人作嫁,缺乏市場掌握、行銷經驗也是原因所在,近年台灣 OEM訂單流失,廠商紛紛尋求產品升級與自創品牌。本研究試圖了解臺灣地區已自創品牌廠商的經驗,以提供給有心業者做為參考的依據。經過品牌相關文獻的回顧及廠商專訪後,建立理論架構並以問卷調察的方式,收集到35家臺灣地區有自創品牌外銷國際市場實績廠商的資料,試圖了解 MIT形象、政府輔助、公司資源、行銷策略對公司創造品牌競爭力的影響,並由品牌競爭力來解釋品牌績效的產生,由於產品類別的不同,整個關係的呈現也應會有所差異,所以視為干擾變數來處理。重要結論: 1.廠商所認知到的國外消費者/採購 人員對MIT形象的看法不同,與廠商對政府輔助活動參與程度,並不影響品牌競爭力的高低,但公司越具有各項資源時,品牌競爭力會越高。 2.不同目標市場的選擇與市場競爭地位,在品牌競爭力上的表現無顯著差異。較重視品牌命名的廠商,品牌競爭力較高。利用電子媒體廣告或平面廣告是有助於品牌競爭力的增加。使用國內外貿易商通路系統的廠商,品牌競爭力的表現較差。廠商在研發與宣傳上的投入程度與品牌競爭力間有正向趨勢 。 3.高品牌競爭力廠商在單位毛利、品牌忠誠度、媒體主動報導、政府單位肯定上的表現是高過低品牌競爭力廠商,因此品牌競爭力是可以解釋品牌績效的高低。 4.在消費品廠商方面,公司資源的多寡、電子媒體廣告及平面廣告的使用程度均與品牌競爭力的有正向的關係,而品牌競爭力高的消費品廠商,在品牌忠誠度與政府評價的表現上均較佳。在工業品廠商方面,公司資源的多寡、使用專門代理商的程度會對品牌競爭力的增加有正面影響,而高品牌競爭力的工業品廠商在品牌忠誠度、媒體主動報導及政府評價上的成績是高於低品牌競爭力廠商。 5.MIT 形象的好壞、政府輔助活動的參與程度,公司資源的多寡、行銷策略的運用,均會影響公司品牌競爭力的高低。就整體樣本、消費品廠商為分析基礎時,發現各解釋變數的影響程度不同,其中以公司資源的多寡與品牌命名決策的正面影響程度較大。但在以工業品做分析基礎時,發現各解釋變數的係數均不顯著,可能是工業品的品牌競爭力模式非為本研究之理論架構,或工業品更該著重的是產品競爭力而非品牌競爭力。
84

高階主管薪酬與企業研究發展支出決策之關聯性研究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r&d expenditure

陳韋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透過代理理論並考量內生性因素來探討高階主管薪酬結構與企業研發支出間之關聯性。實證結果指出權益型薪酬與股票紅利佔個人總薪酬之比率均對研發支出有正向影響,此顯示出高階主管為增加股票紅利的價值,故會重視研發支出所帶來的效益,也較不會有刪減研發費用等短視行為。在股票紅利方面,當經理人持股比率越高時,其利益會和股東越趨於一致,故企業可以不用透過股份基礎報酬來減少經理人的短視行為,此論點支持利益收斂假說,因此企業應該重視經理人薪酬制度,進而設計出一套合理的薪酬制度來增加高階主管之工作誘因,並增進經理人與股東間共同的利益目標,用以減少代理問題與監督成本。 最後,本研究亦探討在2008年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後,台灣企業是否會因應員工分紅費用化,而改變高階主管薪酬之結構。經由實證結果可知在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後,企業會因認列較多的薪資費用而降低盈餘,致使股價下跌且亦讓每股盈餘大幅稀釋,故會減少公司股份的價值,因而發放給高階主管較少之員工認股權、股票紅利與權益型之股份基礎的報酬,轉而給予較多現金基礎的報酬。 /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rporat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ucture and R&D investment decisions during year 2005 to 2008. Considering the endogenesis between compensation and R&D expenditure, that I use two–stage limited method.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centage of equity-based compensation and stock bonuses to total executive compensation exhibits positive influences on R&D investments, which support the hypotheses that the executives are rewarded based on changes in the stock price to induce a long-term focus on R&D investments. Besides, in respect of the percentage of stock bonuses,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managerial ownership helps to align manager’s interest with the interest with of stockholder; therefore, corporations decrease the use of equity-based compensation to curb the myopic investment behavior, which supports the convergence of interest hypothesis. This suggests that corporations should design their executive compensation policy appropriately to motivate managers, and improve the alignments between managements and stockholders. Finally, the empirical results also show that after the mandating expensing of employee bonus expense in 2008, corporations recognize that equity-based compensation reduces earnings and dilutes shares price and earnings per share; thus, corporations use more cash-based compensation than equity-based compensation, such as stock option and stock bonus.
85

派駐大陸工作勞動權益之探討 / The labor right of expatriates in China

翁思敏, Weng, Szu 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兩岸貿易限制漸漸減少並積極簽訂ECFA等經濟協議,赴大陸投資的企業逐年增加,相對地臺灣勞工至大陸工作者亦隨之與日俱增已呈常態。臺灣勞工欲前往大陸工作之人數節節攀高,相反地薪資給付額度卻漸漸下滑,相對地勞動權益是否會受派駐大陸而產生衝擊是本文欲探究的問題。我國在無任何調動法令下,企業間調動已陸續在勞資間發生問題與爭議,同時間勞工面臨企業間與國際間的調動,是以何種方式派駐,為勞雇間法律關係是否有產生什麼變化,而勞工既有的勞動權益在工資、退休金、職業災害與解僱保護方面將如何受到影響,是本文欲探究的研究核心。 本文研究內容如下: 本文先以具有關係企業或子公司於大陸的企業或集團企業為研究對象,藉由深度訪談了解多家企業派駐勞工至大陸工作的型態與方式,歸納出以下三種型態:調職派駐、離職派駐與長期出差,並逐一釐清我國各種派駐型態之法律關係。同時,由訪談內容歸納出我國企業派駐勞工至大陸時,因派駐讓勞工在工資、退休金、職業災害與解僱保護這幾方面可能遭遇之問題,並在後續以不同的派駐型態檢視對各種問題的影響。 對派駐大陸對勞動權益影響之探討分述如下:首先以工資之原理探討受派駐產生的派駐津貼等多樣給付是否可認定為工資,同時以上述三種型態檢視對工資認定帶來的影響,並輔以學說與判決加以分析;其次,檢視不同派駐形態對我國勞工保險老年給付、勞基法退休金與勞退條例等退休金各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職業災害部分,先以三種型態在職業災害雇主責任該如何歸屬,同時探究於大陸派駐期間之災害是否皆能認定為職業災害,還是亦與臺灣相同須符合職業災害要件始能認定為職業災害;最後則是探討解雇保護制度,受派駐勞工欲提早回任者,企業可否以勞基法第11條予以解雇,及包二奶、婚外情等私人因素,可否作為解僱勞工的要件。 針對上述探討的議題整理出派駐型態之特色與新興現象,並對集團企業之雇主責任、我國人力統計等議題提出筆者的建議。
86

具Quanto特性的鎖高型權益連動年金之評價 / Pricing Ratchet Equity-Indexed Annuities with Quanto Features

邱于芬, Chiu, Yu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Quanto EIA是一種具有選擇權特性且能連結至外幣投資的保險年金商品.以往針對權益連動年金所做的文獻中,均未考慮Quanto的特性.本文利用風險中立評價法求算出六種具有Quanto特性的鎖高型權益連動年金商品的評價公式,並進一步利用數值分析來探討各個契約及市場參數對契約價值的影響. / Quanto Ratchet EIAs link to foreign investments and provide options-like properties. The literature covers the pricing of the EIAs that are not quantos. This paper intends to fill the hole. To derive the pricing formulas, we added an exchange rate model as well as a foreign risk-free rate model to the pricing framework of Black and Scholes. Our formulas cover quanto ratchet EIA products for both compound and simple versions that may have a return cap and employ two types of geometric return averaging. We further provide numerical analyses on how contract features and market parameters affect the contract value.
87

高科技品牌體驗行銷價值之研究 / Experience marketing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陳欣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體驗行銷近年來已成為許多企業的行銷方式,相較於傳統行銷,體驗行銷較注重顧客的體驗與感官的刺激,而非如傳統行銷只著重商品的性能與效益。由於體驗能讓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一再回味,因此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以高科技公司為例,Apple與Sony等高科技產品龍頭都設有體驗店提供消費者自由把玩、試用自家公司的產品。這樣的行銷方式不僅可以快速、便利地傳達產品訊息,更有機會大幅改變消費者原有的生活模式與習慣。不過,也並非每一家高科技產品廠商都設有體驗店讓消費者一窺究竟,為了瞭解體驗店的設立,即體驗行銷的運用是否是一個有效的行銷手法,本文擬以Apple與Sony兩家公司旗下的體驗店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發放的方式進行調查,探討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品牌價值之間的關係。此外,本研究亦將「生活型態」納入考量,探討其在體驗價值模型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後則透過研究結果提出實務建議。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發現: 1.體驗行銷能透過體驗價值對品牌價值產生正向的影響,且體驗價值在本研究架構中扮演完全中介之效果。 2.若分別檢視體驗行銷對品牌價值、體驗型對體驗價值及體驗價值對品牌價值的影響則皆為正向且顯著。 3.生活型態在體驗價值對品牌價值的影響中具有調節作用。 4.「追求流行」的生活型態會減弱體驗價值對品牌價值的影響作用;相對的,「注重條理」的生活型態則能增強體驗價值對品牌價值的影響效果。
88

有關金融市場的三篇實證研究 / Three empirical essays on financial markets

李淯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由三篇關於金融市場的實證研究組合而成。第一篇以權益存續期間為主題,主要是利用迴歸模型估計台灣上市產業指數的實證權益存續期間,以探討股票報酬率的利率敏感度。迴歸模型中控制了三個重要的股票風險因子─市場因子、規模因子與價值因子。但其中,我們改以正交市場因子代替市場因子,以避免因為利率變動與市場報酬間存在共線性,而造成權益存續期間有可能錯估的問題。此外,基於權益存續期間具有會隨時間改變的動態特性,本文亦對各產業指數最近一次結構性變化的發生時點進行偵測,並據以推估最近期的權益存續期間。實證結果顯示:除了鋼鐵業的權益存續期間不顯著之外,其他所有產業指數皆具有負的權益存續期間,表示其報酬率與利率變動呈現出正向關係。在程度上,則以營建類指的利率敏感度最大,汽車類指最小。 第二篇應用了Diebold and Yilmaz (2009)的外溢指標分析台灣上市產業指數間的連動性,其優點是可以瞭解到產業間相互影響的方向以及程度。實證結果顯示:台灣上市產業指數間的外溢程度頗高,並以營建業為最主要的影響者,而相反地,鋼鐵業則是主要的被影響者。外溢指標具有隨時間改變的動態特性,而且透過動態外溢指標可觀察到次貸風暴蔓延的嚴重性。 第三篇應用了Goyal, Perignon and Villa (2008)所提出的多群組因素分析法,檢測美國總人口死亡率的共同因子個數。該方法最大的優點是能夠有效地辨識出真正的共同因子,避免了一般因素分析容易將解釋能力高的群組內獨特因子誤認為共同因子的缺點。根據檢測結果顯示,美國總人口死亡率的共同因子共有兩個,而且第二個因子的重要性隨時間愈來愈明顯。 /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empirical essays about financial markets. The first essay analyzes the sensitivity of stock returns to changes in interest rates by estimating empirical equity duration of 18 industrial indices in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In the regression models, we also control for the market excess return and the Fama-French mimicking returns for size and book-to-market factors. To avoid the effects of the multicolinearity between the market excess return and the interest rate changes, we replace the market excess return by the orthogonalized market factor. In addition, considering the time-varying pattern of empirical equity duration, we further adopt the reversed ordered Cusum test proposed by Pesaran and Timmermann (2002) to identify the most recent break of the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and then extract the post-break data to re-estimate the up-to-date empirical equity dur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except the Steel index, all industrial indices exhibi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quity durations, indicating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index returns and interest rate changes in Taiwan. Among them, the Construction index has the largest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while the lowest one is for the Automobile index. The second essay focuses on the nature of financial market interdependence, both in terms of returns and returns volatilities. Being capable of identifying 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linkages among financial markets, the spillover index proposed by Diebold and Yilmaz (2009) is used to measure return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s between the top eight industrial indices based on market value in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We find that for both returns and volatilities, the spillover effects among industrial indices in Taiwan are substantial. In particular, the Construction index is the major transmitter of shocks to other industries, and the Steel index, in contrast, suffers the most shocks from others. The spillover index fluctuates over time and indeed detects the severity of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he third essay adopts the multigroup factor analysis proposed by Goyal, Perignon and Villa (2008) to estimate the number of common pervasive factors for annual age-specific mortality for the entire U.S. populations. While the standar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asily treats any group-specific factor as pervasive one due to its high contribution to total system variance, this methodology is able to estimate the space spanned by common and group-specific pervasive factors and recognize the true common factors. Empirical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only two common pervasive factors governing the death 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particular,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cond factor increases over time.
89

中國2008年企業所得稅改革對上市公司權益資金成本與融資決策之影響 / The influences of China’s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reform in 2008 on listed companies’ cost of capital and financing policy

黃盈綺, Huang,Ying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中國2008年企業所得稅改革對上市企業權益資金成本與融資政策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從權益資金成本來看,此項稅改不僅降低上市公司的權益資金成本,且其降低幅度與其有效稅率為正相關。就融資決策的影響而言,雖然所得稅改革降低企業的負債比率,但是這個現象則與企業的有效稅率無關。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China’s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reform in 2008 influences listed companies’ cost of capital and financing polic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cost of capital, the reform declines the listed companies’ cost of capital, and the degree of declin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effective tax rate. For the financing policy, although the reform declines the listed companies’ debt ratio, this condition is unrelated with their effective tax rate.
90

品牌體驗、涉入程度、顧客滿意度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among brand experience、involvement、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brand equity

解睿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Schmitt (1999) 提出之體驗行銷為研究基礎,並採用Brakus et al. (2009) 將體驗由行銷功能導向提升至以品牌作為體驗媒介之層面,探討智慧型手機品牌之品牌體驗對消費者滿意度以及品牌權益的影響;同時,加入消費者涉入程度作為影響滿意度及品牌權益之一構面,形成本研究之架構。 本研究以問卷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並針對智慧型手機品牌之消費者作為研究對象,透過便利抽樣之方式於實體店面回收研究架構前半部有效樣本259份;於網路回收研究架構後半部有效問卷288份。經由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後得到以下之結論: 1.不同品牌體驗讓消費者在眾多品牌之間產生區別。在產品齊一的情況下,當消費者打算買某一項產品時,往往會先考慮哪一個品牌較優良,因此強化品牌的認知與感受也就是品牌體驗帶給消費者的強化作用。 2.涉入程度越高的消費者因為對產品或品牌的了解較深,會對其做出對自身而言較正確的選擇,因此對品牌會更有滿意感。 3.顧客對某品牌越滿意,即會對此品牌具有越高的忠誠度,當消費者對某品牌具有滿意度,透過口耳相傳或是網路社群的方式對其他消費者進行推薦動作,此時滿意度即可轉化為其他消費者的品牌知名度,進而影響品牌權益。 4.消費者接觸品牌時,會由外觀來對此品牌有初步的認知與感覺,對外顯體驗具有高度反應的消費者則會加深品牌的忠誠度、品牌聯想程度以及知覺品質。 5.涉入程度是消費者對某事某物重視的程度或投入的程度。當消費者對某品牌投入越多,則會對此品牌越加了解,因此品牌知名度與品牌聯想皆會提高。

Page generated in 0.03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