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7
  • 40
  • 6
  • 1
  • 1
  • Tagged with
  • 48
  • 48
  • 23
  • 22
  • 16
  • 14
  • 13
  • 12
  • 12
  • 12
  • 11
  • 10
  • 10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八○年代以來海峽兩岸民族認同之比較研究

賴世榮, Lai, Shih-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2

與他者相遇:佛斯特《印度之旅》的殖民旅行 / An encounter with the other: colonial travel in E. M. Forster's a passage to india

張婉蓉, Zhang, Wan-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廣義而言,「殖民旅行」是指殖民者在從事各類殖民活動時,往返於殖民地與本國之間的旅程。殖民旅行(及各種旅行)最明顯的特徵為「自我」與「他者」的相遇。因此,佛斯特的《印度之旅》處理自我/他者和殖民者/殖民奴的遭遇,充分展現殖民旅行的特色。本論文嘗試援引德勒茲和伽塔利於(千高臺: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中所提出的旅行理論以解讀這本小說。其中的幾項概念,如靜止與游牧、條紋空間與平滑空間、固著路徑與可彎路徑、再現與遭遇,為本論文的主要論述基礎。同時,以勒維納斯的倫理學中自我對他者的無限尊重及責任為輔,本論文歸納出兩類旅行模式:靜止式及游牧式。 《印度之旅》中,殖民地官員、費爾亭與何德蕾是靜止旅行者。他/她們皆以「再現機器」強化自我/他者和殖民者/殖民奴間的疆界。她/他們遵循條紋空間/殖民地之固著路徑,明顯欠缺對他者/印度人民的責任感。職是,她/他們不可能停止挪用及消除他者,並真正與他者相遇。相反地,摩爾太太是小說中唯一的游牧旅行者。她沿著可彎路徑漫遊平滑空間,培養對他者/印度人民無窮的責任心。她不但僭越自我/他者的藩籬而進化為他者,更於殖民旅途中與無盡他者相遇。 本論文的貢獻在於試圖探究佛氏《印度之旅》中游牧旅行的深義及其存在的可能性,與靜止旅行對旅行者的危害。 / Broadly put, clonial travel refers to the geographical movement between the colonizer's arrival at the colony and return to Empire as they are engaged in various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colonialism. In colonial travel(and all travel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features is the self's encounter with the other. In this light, E.M. Forster's A Passage to India(1924) manifests the conspicuous traits of colonial travel for it manages to deal with the self/the other, the colonizer/the colonized confrontations. This thesis takes a stab at applying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s theory relating to travel in their collaborative work,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1987), to read the novel. Such concepts as the sedentary and the nomadic, striated space and smooth space, rigid lines and supple lines, representation and encounter delineated in their book are the paramount focus of critical attention. Moreover, Emmanuel Levinas'ethics championing the self's undiminished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other is employed to proffer a model for colonial travel. As a result, this thesis propounds that due to their distinct responses to the other, two different sorts of travel, the sedentary and the nomadic, consist in the colonial travel of the novel. In A Passage to India, the Anglo-Indian administrators, Cyril Fielding and Adela Quested are sedentary travelers who strengthen the self/the other, the colonizer/the colonized boundaries in thier dependence on the representational apparatus. They travel along rigid lines in striated space/the colony and lack a responibility for the other/Indians. They are thereby prohibited from a genuine self/the other encounter without appropriation and sublation. Conversely, Mrs. Moore in the novel proves to be the sole nomadic traveler who journeys across smooth space replete with supple lines and fosters an unlimited obligation for the other/Indians. She traverses the self/the other barriers to “become-other”and further encounters the infinite other in her colonial peregrinations.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profundity and possibility of nomadic travel in all travels and the damaging results of sedentary travel in A Passage to India.
23

香港政制改革暨政治發展 / Political Reform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黃文娟, Huang, Wen 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途問題展開談判以來,香港政制改革的速度開始加快。改革沿著《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所計畫的軌道進D義過渡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到底關係到深層結構^國與香港三大行為者利益或價值的分歧和激烈的爭辯,也U行為者如何運用自身的資源、如何在其他行為者行為之前漱狨部A以爭取最有利或最少損失的情況,是研究香港政治者必須加以分析探討的重要課題。禰趕暋D是在於如何建立一個有長遠活力的政治秩序。這個酋w的狀態,而是一個基於公平而受愛戴的政治制度所產生隻菑@九八五年開始在香港推行部分民選議會制度,目的是k局選舉,使未來政制植根於民主基礎上,從而建立一套制m來自北京共產主義的影響;北京方面則因為要在香港計畫A特別為香港制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而自立法局J普選議席,香港民間政治力量,僅管羽翼未豐,終於可以U個政治團體。現行狀況是中(共)英雙方基本上處於「共治O量可以運作的空間相當有限。然社會已趨於政治化及多元き瘚o揮作用,影響香港未來政治發展的同時,如何形成有活力的政治秩序則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D要是自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至一九九五年異繻陘謘A以十餘年間香港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政治發展作為本文的研究範圍。
24

醫學與社會變遷-從古典社會學理論出發 / How Medicine - A Classical Sociological Research

黃慧琦, Huang, Hui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醫學在當代受到社會科學的青睞,一般被認為是自1980年來,學術潮流中社會科學對所謂「人的科學」的省思和再出發,包括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文化研究和文學理論等都有新的研究取向,而醫學社會學亦屬於這一潮流,並特別是受到傅科對現代醫學的研究和貢獻的影響。(D. Lupton, 1994:5-6)。本篇論文屬於這新興的醫學社會學思潮中批判性的觀點,主要是在古典社會學的社會變遷理論中,尋找「傅科吊詭」(the Focault paradox)的問題意識的位置。   在第一章中,除了回顧和整理醫學社會學的發展和脈絡外,主要的工作還是回應八零年代之後對醫學社會學重返社會學的呼籲,建議將醫學社會學回歸到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地位。以此,我們提出了一個分析計畫,也就是用社會學理論中「社會性的」(social)以及「社會的」(Societal)分析層級,討論醫學和社會變遷的問題。也就是將健康(Health)視為一種救贖財,放在西方社會宗教世俗化的過程中來看待醫學的發展;以及將健康作為一種財富(Wealth)的形式,放在政治經濟學的範疇中的分析策略。   第二章,論述現代醫學的社會歷程,主要將健康作為救贖財放進「以社會道德、倫理和價值為核心的宗教社會學」中來討論。主要是將醫學放在理性化的洪流中來看待,以及醫學作為新的道德控制機構的過程,在本章中我們討論了韋伯(Weber)理性化的牢籠、以及傅科環形監獄(panopticon)的凝視以及帕森思(Parsons)對美國醫療體系成為重要的價值系統的分析,並在此社會變遷的過程中討論醫學的社會歷程。   第三章,採用「將健康作為財富形式的分析路徑」,在這章中我們比較了馬克思和盧梭等兩種對健康和財富的辯證典範。也就是在民主的進程中和資本的積累的歷史趨勢裡,詢問醫學如何來到我們的生活,在本章中除了馬克思主義,我們還討論了美國式民主和醫療社會學的關係。   在第四章中我們檢討將醫學社會學作為一般理論的侷限,並以傅科吊詭-也就是公民權的擴張和國家的限制之間的矛盾,在社會變遷中的未來趨勢作總結。   最後,本篇論文還附錄一篇現代醫學在臺灣的發展,以十九世紀末的防疫和抗爭事件為例,往國家意識和認同的過程中,討論民族的身體和國家的身體的抗衡。
25

日本殖民政策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1895∼1931年) / Japanese Colonial Policy and Taiwan Peasant-Movement (1895∼1931)

羅文國, Lo, Wen-g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筆者以「日本殖民政策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 (1895∼1931年)」為題 ,係以日據台灣農業經濟的歷史特質為主軸, 反映當時殖民政策下產業 結構變革的基本趨勢, 主題所關切的是土地耕作者對殖民政策的肆應性 問題,說明農民在殖民地爭取經濟利權的活動發展及其形成與衰退的原因 ,同時對於移墾區居民性格經過殖民地化及資本主義化後之轉變與強化的 現象提出一些歷史性的解釋。本論文除導論、結論外,分為四章作細部分 析,第二章, 「日據台灣近代化殖民地的建立」:係以清末台灣的經營 為背景, 說明日本帝國主義對台灣經濟支配的外部活動,特別是農業政 策及資本主義化的意義, 其中對於外來力量對移墾社會的破壞及重建, 以及所殘存的移墾社會特質, 是論述的重點。第三章,「日據台灣農業 結構的基本問題」: 是從土地利用、農產商品化及佃作問題等三方面分 析農業結構問題, 同時對殖民政府的措施與農民肆應間的關係作內部的 討論, 俾說明帝國主義的外力介入是否改變台灣農業模式,如有改變, 則其改變的實質如何, 以及農民在耕作型態上所面臨的衝擊, 以及傳統 土地制度所引發的佃作問題是如何形成農民爭議的主題。第四章,「農民 性格的轉變與強化」: 農民特性是農業社會價值規範表現於農民生活和 生產上的身心行為特質。 台灣農民性格有明顯冒險趨利的移墾特質,對 財富、土地的熱愛更有強化的傾向, 民族運動所喚起利權意識促成農民 運動的形成,相對地, 外在帝國主義的政策性誘導因素亦加強農民對農 業經營的投注心力, 從性格角度觀察農民爭取經營利權運動的形成與帝 國主義的政策性反應是有對照性的; 另外由於農村結構受帝國主義的支 配,導致農民的階層的分化亦予以討論說明。第五章, 「農民運動的形 成與衰退」: 敘述在台灣產業發達及全球經濟恐慌的時代背景下,農民 爭取利權運動的形成,回映前述農民性格的特殊性, 以運動發生的特質 與區域說明農民對殖民政策的肆應。 同時結社團體在對農民運動的指導 與推動中,所作的政治訴求及其意識, 以及農民的支持程度如何?農民 關切的焦點所在?均需作深入的分析, 最後並提出對於農民運動的評價 。
26

戰後台語歌曲的殖民想像與文化書寫1950~1970 / Colonial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writing of the postwar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1950~1970

朱介英, Chu, Chieh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這一塊土地基於數百年來獨特的移民與殖民交相混融的歷史,形成多元文化共時性社會意識結構,二戰以後,面臨殖民帝國崩解、移民母國恐怖統治以及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對壘的冷戰局勢,遲緩了後殖民論述的建立,1960~70年代的紛擾與不確定因素形成庶民族群在工業化現代都會發展與資本主義勃興社會秩序重整夾擊下,巔巍巍地步入殖民想像與後殖民錯縱複雜的意識形態交織轉型網絡中,正如俄國學者巴赫汀(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所提出的社會文化變遷導致的深刻社會危機、文化斷裂、歷史轉折、命運門檻的生存災難,以台語流行歌曲的文化書寫形式,記錄了一段模糊的生活血淚,為戰後台灣歷史定位劃出鮮明的符碼。 本論文嘗試以當前對峙分明的台灣兩極意識型態之最大公約數 ── 移民與殖民的大眾文化書寫文本「196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內容,以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城市觀看、列斐伏爾(Henri Lefebveur)的日常生活批判、索雅(Edward W. Soja)後現代地理學空間編碼等觀點,參考一般歷史學(historicism)、法國學者傅科(Michel Foucault)提出的考古學(archeology)及系譜學(genealogy)等三個方法論層次,探討戰後二十幾年間這一群經歷殖民與再殖民雙重衝擊下,福佬移民族群生活及集體血脈中奔騰、交織的多元混融深層文化脈息,印證了巴赫汀社會與文化發生劇烈動盪與變遷的時期所呈現的社會言說「眾聲喧嘩」(raznorechie, heteroglossia)現象。 /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suggested by Lefebvre, and “City gazing” by Walter Benjamin, and “Post-modernity geography space-encoding” by Edward W. Soj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s at explicating the deeper bruise of Taiwanese in their existence, mingled with the state of colonization and re-colonization through the local popular songs in the phase between 1950s and 1970s. Taiwan is an island which has a history of alternate hybridization between immigration and colonization since five hundred years unceasingly. People reflect their everyday life through creative art works, such as popular songs. Those days of disorder and disaster will be floating to the present days via the cultural writings of the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In view of methodology, this study uses three layers of concepts, namely, theory of historicism, and Foucauldian theories of archeology and genealogy. This study also employs Bakhtin’s theory of heteroglossia for further discussing. Study findings would be able to signify a vivid picture of colonial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writing in Taiwanes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through popular songs after World War II.
27

雷鬼音樂在歐洲的後殖民現象 / Postcolonial phenomena of reggae music in Europe

黃崇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後殖民主義一般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產生的殖民主義研究,在前被殖民國家紛紛獨立的背景下,後殖民主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批評理論,崛起於全球化時代的人文學科領域。在諸多後殖民文化類型之中,雷鬼音樂源自加勒比海地區,被定位為世界音樂的一支,其發展的歷史及地理因素,與前被殖民國及宗主國之間的文化現象交互影響。本研究以歐洲雷鬼樂發展最為盛行的英法兩國為例,用後殖民主義闡述前英屬與法屬國家中特有的雷鬼文化現象,試圖探究該文化背後的關注議題並據此歸納結論。
28

台灣皇民化時期新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敘事-以1940年代為中心 / The Nationalism Narrative of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in Kominka Period:Along the 1940s

林嘉立, Lin,Chia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族主義敘事是台灣日治時期新文學很重要的一個表現,但台灣皇民化時期新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敘事,在台灣文學史受到戰後民族主義浪潮的催發而展開的書寫過程中,經常因為「時空環境差異」以及其中內含「皇民文學」等看似親近日本殖民者的言論,而與民族道德相對正確的前行時代隔離開來。只是當我們明白歷史敘事、尤其是於民族主義滋養下進行的歷史敘事,經常為了證成當下身份意義的需求而導致了偏頗以及去脈絡化的結果,「皇民文學」或皇民化時期新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敘事就有了重新閱讀的空間。本文以民族主義的理論爬梳為始,配合「東方式殖民主義」的概念,切入1930年代左翼思潮在地開花,以及1940年代的鄉土書寫、文學史建構與「皇民文學」等一系列台灣知識分子的文學活動,一方面以回應「東方式殖民主義」的假定,將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編入日本帝國的欲望連接回皇民化時期之前;另一方面則期望賦予被殖民的台灣人追求身份認同的過程以完整的意義。
29

祖靈的凝視:瓦歷斯‧諾幹作品研究

廖婉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瓦歷斯‧諾幹的文本具有強烈的去殖民企圖,而後殖民理論最重要的工程便在於解構與重構,故本文從四個面向探討瓦歷斯‧諾幹:一、如何辨識主體?二、如何進行解構?三、解構之後如何重新建構?四、回歸文學的價值與意義,探討瓦歷斯‧諾幹文本的美學展演與文學觀。 由於歷史、政治等長期以來對原住民的污名化與邊緣化,使得原住民的主體模糊難辨;八0年代,隨著台灣社會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訴求,原住民內部也有了反思主體與調整認同的空間,在原住民知識份子的帶領下,結合黨外運動的勢力,展開了一連串原住民復權運動,並帶起了一群原住民文學家,以筆響應原運,形成以控訴與悲情為基調的文學內涵。瓦歷斯‧諾幹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追尋自我、檢視認同,進而開創了他的文學生命。 做為原住民文學的一枝健筆,瓦歷斯首先用邊緣的觀點拆解了主流價值觀對於「文明」的過渡吹捧,呈現出後殖民台灣依然存在的內部殖民事實;他對於原住民社會悲情的部分多所著墨,並企圖以此引起廣泛的注意與共鳴。再者,他用回歸與實踐的努力,挖掘族群故事與族群歷史,重新書寫族群記憶,並逆寫主流歷史。從激昂到凝練、從抵抗到建構、從漢式思維到泰雅祖靈,瓦歷斯的文本逐漸醞釀出漢人無法模擬的特殊調性;他在文類的多方面嘗試與題材上有意的延展,也呈現出他以文學為志業的態度。然而他以後殖民觀點建構出來的原住民文學觀,對照其文本則出現有待填補的空隙。就文學價值而言,瓦歷斯以祖靈無所不在的凝視惕勵自己,他的文本已脫離早期以筆響應原運的附屬地位,不但成功開展出自己的生命,並建構出台灣文壇上別具特色且無法忽略的文學樣貌。
30

論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後殖民與民族主義的觀點

黃寬裕, Huang, Kua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 研究目的 本文以「後殖民與民族主義: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理論之構成」為題目,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五:一、探討「後殖民主義」理論及其與中國大陸教育的關係內涵,特別是其對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反思與批判,期能藉此以進一步擴充教育學方法論的研究領域;二、分析在後殖民批判向度下民族主義的不同類型,並探討中國大陸以國家中心為主的民族認同教育的特性及其歷史文化背景;三、審視並反思在「後殖民論述的概念架構下,不同形式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性質、任務與內涵;四、闡述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意涵、特性,並說明這種與資訊化、全球化時代相配合的愛國主義教育,其實質乃是公民教育的真諦;五、歸納研究發現,並重構合理的愛國主義教育理論:一方面先建立現代意義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再朝轉化成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教育方向努力,以作為今後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轉型或實踐工作的參考,而這種合宜的公民教育亦有助於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 貳 研究架構 本文以後殖民論述途徑為主要架構,兼採歷史詮釋分析途徑、全球化論述途徑和意識型態批判途徑,冀能超越中共把民族主義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困境。本文的論述內容,除了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外,主體結構大致上分成下列三部份: 其一,理論與背景部份:第二章,適用於中國大陸教育研究的後殖民理論。第一節則從後殖民主義與建構當代中國的公民國家教育的關係作為分析起點,承續上一章的一般性愛國主義教育理論文獻之探討,試圖超越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兩種對立的愛國主義教育,且能在全球化時代建構現代中國具有後殖民思維的公民教育;第二節則探討後殖民主義論述及其與中共建政五十多年教育發展間的關係內涵,特別是在第三節中將其對愛國主義教育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期能藉此以進一步擴充中國大陸教育方法論的研究領域。第三章,民族主義類型論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背景。分析在後殖民批判向度下中國與西方民族主義的兩大類型,並探討現代中國民族認同的建構基礎與其歷史合理性,以及中國大陸從毛澤東時期、鄧小平時期到鄧後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文化背景。 其二,理論的印證部份:第四章,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基礎的民族主義,包括第一節以階級民族主義為主軸的愛國主義教育,第二節以國家民族主義為依托的愛國主義教育,與第三節以文化民族主義為憑藉的愛國主義教育。這就是說,我們從中共官方文件、出版刊物與相關專書中,考察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內容,可分三大塊,即階級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同時,筆者審視、反思在後殖民主義論述的概念架構下,並輔以意識型態批判途徑與全球化論述途徑,探討中國大陸階級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等三種不同型態的愛國主義教育理論之意涵、性質與任務。基本上,中共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一方面不斷深入世界經濟大循環之中,被資本主義全球化所納編,但另一方面又強調要防止來自西方的「資產階級自由化」與「和平演變」。而其用來作為抵擋西方文化價值觀滲透的基礎乃是國家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已較甚少標榜階級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了。 其三,展望與結論部份:第五章,筆者歸納研究發現,提出現今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難題與反思,並至盼中共當局能順符中國大陸社會變革與發展對教育的要求,以及適應全球化時代的潮流,用公民教育的概念來代替愛國主義教育的概念。最後,面對全球化應有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思維和作為;亦即,筆者嘗試提出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理念與精神,作為中國大陸欲與世界接軌時必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轉型之參考。 參 研究發現 一、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特點 ※ 階級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愛國主義教育即為堅持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意識型態教育。 (二)愛國主義教育即為強調階級鬥爭和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 (三)愛國主義教育即為加強國際反帝、反霸和反「和平演變」的教育。 ※ 國家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五)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 文化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 (六)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七)愛國主義教育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歷史與傳統文化。 (八)愛國主義教育要高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旗幟。 二、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難題 (一)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擺脫階級民族主義的束縛。 (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正視國家民族主義的侷限。 (三)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迎向後民族主義的挑戰。 肆 展望 一、後殖民主義對中國大陸教育研究的啟示 (一)後殖民主義教育即為重建主體性教育。 (二)後殖民主義教育即為喚醒人文精神教育。 (三)後殖民主義教育即為形塑公民社會教育。 二、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轉型 (一)全球化時代宜用公民教育來代替愛國主義教育。 (二)建立制度化的民主公共領域讓傳統民族主義轉化為現代意義的民族主義。 (三)面對全球化應有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思維和作為。

Page generated in 0.02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