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資訊社會電信事業自由化、電信公司民營化之研究 / Information Society Research in Liberalization and Privatiz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s葉義輝, Yeh, Yih-H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名稱:資訊社會電信事業自由化、電信公司民營化之研究校(院)所組別: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八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葉義輝 指導教授:陳小紅
提要內容:
由於現在資訊科技的發達,人們對通訊的需求日殷,加以國家在政治、經濟上的需求,在全球電信自由化、國際化、民營化的帶動下,電信的改革變變有著勢不可檔的趨勢,本論文即是著眼於此一潮流,而特別針對「電信事業自由化」、「電信公司民營化」兩大課題所作之研究。從問題主軸出發,試圖從理論的分析、現況的研討,輔以對相關人員的深度訪談內容,希冀尋得問題的癥結,找出相對應的策略。
在「電信事業自由化」的課題上,本論文先界定其定義,再研究其形成之原因與背景,加以世界各國(主要是先進國家與亞洲鄰國)的經驗啟示,再回顧我國目前電信自由化的現況,探討我們所要面對的問題,及未來政策規劃的遠景;而在「電信公司民營化」的課題上,亦是先界定民營化的定義,再透過國營事業的弊病,尋出民營化的原因,探討民營化的優點及配合措施,從電信公司民營化的進程開始,分別探討當前中華電信組織的改革及其員工「產業民主」之訴求,再探討當前政府推動民營化不力之原因,針對當前民營化之問題提出檢討,與展望未來「全民釋股」的政策走向;再針對民代、官員、業者(中華電信與其他民營業者)、員工與學者的訪談,尋出當前電信自由化、電信民營化之問題對策。
最後再綜合文獻的探討與訪談的結果,本論文提出了結論,並做出了具體的建議:我國的電信改革實需要有完備的制度設計與法令規範,也必須配合政府的魄力與決心,才能真正建立出電信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而政府必須強化電信監督管理之功能;中華電信若先分割解體,再進行民營化,將電信人才重組整合,才可能會是民營化成功的關鍵;而中華電信也必須重新釐清其所應扮演角色,與民營業者共創未來電信自由化的前景;政府也應當審慎考慮當前電信民營化的作法,讓全民共享電信所創造的利益成果。
|
22 |
產險公司管理經營如何因應費率自由化 / The Effect of Rate Regulation on Managemnet and Operation in the Property Insurance Company張邦茹, Chang, Pang 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介紹研究方法及文獻探討的部份。第二章美日兩國產險費率監理制度之探討,說明費率監理制度種類及自由費率之範疇,探討規章費率和自由費率實施理由,並研究美日兩國產險費率監理制度及其業者經營之道。第三章我國費率監理制度之探討,闡明我國現行產險費率法規及監理制度,並探討現行費率監理制度對我國業者經營管理之影響。第四章我國實施費率自由化之條件,首先介紹文獻中曾論及費率自由化的研究報告,根據文獻的條件,後述我國費率自由化所應具備的條件。第五章費率自由化下產險公司管理經營之因應對策,論述我國費率監理制度改變後,對產險公司經營管理之影響及產險公司因應之道。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綜合本文所述,對於產險業者因應費率自由化的政策做一結論;並提供建議予保險監理機關和保險業者,期能健全保險市場之發展。
|
23 |
貿易自由化下最適環境政策 / The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icy劉姿妤, Liu, Tzu-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許多策略性環境政策的相關文獻,大多在探討生產外部性的問題,較少著墨在消費的外部性,且在模型設定上,大多假設廠商生產同質性商品,因此本文將商品之差異性納入考量,在單邊貿易模型之下,建立一個兩階段賽局,來探討消費外部性的情況下,廠商與政府的策略性行為。而本文亦將貿易政策與環境政策做連結,探討當關稅因貿易自由化而調降時,對環境政策與環境品質的影響為何。
本研究發現:(1) 不論廠商的競爭型態為何,政府會將最適污染稅稅率訂在低於污染所造成的邊際環境損害之水準。(2) 不論廠商的競爭型態為何,貿易自由化會提升最適污染稅稅率。(3) 在廠商進行 Cournot 競爭時,貿易自由化將提升環境品質。(4) 在廠商進行 Bertrand 競爭時,關稅調降與否,須考量商品間的替代程度,在商品替代程度很低時,貿易自由化的結果將使環境品質向下沉淪。 / This thesis develops a two-stage game to investigate the strategies of government and firms concerning negative externalities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It also discusses the linkages betwee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namely, the effect of tariff reduction due to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st of the literature o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olicy only considers negative externalities associated with production, but this thesis deals with negative externalities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Several conclusions emerge: First, the optimal pollution tax is less than the marginal pollution damage. Second, the environmental tax increases as a consequence of a tariff reduction. Third, if firms compete in terms of quantity, environmental quality could be improved by liberalizing trade. Finally, if firms compete in terms of price, when the degree of goods substitutability is low, trade liberalization may lead to a “race to the bottom” 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
24 |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國東北亞霸權之維繫黃文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國的貿易政策與國際政治息息相關,貿易政策不只是國家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必要的時候對外貿易也可以作為國家的外交工具,國家可以利用貿易獎勵友好國家或是懲罰敵對國家。
本論文擬以美韓自由貿易協定(U.S.-South 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美韓FTA或KORUS FTA)作為研究對象,結合霸權理論深入探討美國與南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背後的經濟以及政治目的,以了解美國希望如何透過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鞏固加強自身的剛性以及柔性權力,鞏固在東北亞的霸權地位。
|
25 |
台灣肉類貿易之政治學-選擇性保護或選擇性的自由化? / The Politics of the Meat Trade in Taiwan - Selective Protection or Selective Liberalization?史密特, Fernando Mariano Schmidt Hernandez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何台灣居於部份農業貿易政策保護之位置? 本研究之目的係為了能解釋此原因。此可以被台灣歷史之理論上所施行的肉類貿易之例子所解釋。此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可被定義為選擇性之貿易保護。 / Why does Taiwan have in place a partially protectionist agricultural trade policy? The goal of the research is to find a causal explanation to this question by looking at the case of meat trade. It can be explained under the premises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Its agricultural trade policy can be defined as selectively protectionist.
|
26 |
完全自由化國際化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之研究陳錦裕, CHEN, JI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由化與國際化已為當前不可避免之趨勢,在此衝擊下銀行之經營也面臨前所未有之
壓力與挑戰。本論文之目的,乃在研究在自由化與國際化下,銀行如何妥善管理其資
產負債,以降低風險並增加其生存之立基。
本論文之研究,礙於事實上之困難,未能從事實證研究,而著重理論及實務之探討。
首先介紹銀行之意義及資產負債和其經營之風險,然後探討有關資產負債管理論與其
演進,接著剖析當前銀行經營面之變遷及自由化與國際化之現狀與其必然性。最後從
自由化與國際化之觀點,提出銀行在資產面、負債面及資產負債外項目如何因應之各
種做法,及銀行應如可配合之建議,期能提供一前瞻性之可行方案,以為銀行經營之
參考。
|
27 |
科學工業園區運作績效之評估史惠慈, SHI, HUI-C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我國技術升級過程中,科學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採
用問卷調查及人員訪問法蒐集資料,評估園區的運作積效,並檢討其對工業升級與貿
易自由化的影響。
本文主要的發現有(1)園區對工業升級、貿易自由化有正的影響。(2)園區產品
偏向開發中及成長階段的產品,且委託區外加工件數較區外委託加工件數少。(3)
區外相關工業的技術水準無法配合園區的技術水平。(4)有經驗的操作員、工程師
及研究人員極端缺乏。(5)保稅倉庫及標準廠房的設計及數量上下不敷所需。
基於本研究之發現,園區管理局應:(1)對倉儲運輸、廠房興建等事項斟酌廠商所
需進行改善;(2)加強建教合作,協助廠商延攬人才,且不拘限國內,以使人才吸
引與人才培育同時進行;(3)與有關單位協商加速區外工業技術水準的提升;(4
)園區應朝向成為研究發展的基石與技術移轉的媒介進行,將大部份的產品製造及加
工委託區外辦理,以促進相關工業之發展,同時達到貿易自由化的目的。
|
28 |
從費率自由化之實施剖析台灣汽車險之未來陳伯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加入WTO之後,為因應先進國家自由化、國際化的潮流和趨勢,以及追求我國保險制度的健全發展,保險主管機關乃決定將過去長期採用的規章費率改為自由費率。而為了避免對保險業的衝擊過大,乃將整個費率自由化的時程分成三個階段實施,以達到逐步開放產險市場的目標。費率自由化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藉此廢除不合理干預市場機制的法規,並建立合理的競爭環境,以及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等。事實上,費率自由化並不是盲目的開放市場,而是藉由有制度的監理,確保保險業有足夠的清償能力,並且維護市場秩序和紀律。
從歐、美及日本等國在費率自由化的發展趨勢及經驗來看,費率自由化的實施已成為一種不可抵擋的趨勢,而保險業者為了能在競爭的市場中生存,都會積極的推出新產品、新通路,並提出各項經營策略以為因應,因為也唯有如此才能立足於保險市場,也不會在這股洪流中被淹沒。
就我國的現況來看,民國91年開放的第一階段費率自由化,主要是以放寬「附加費用率」為主,就「危險保費」部分得讓業者做有限度的偏離,則在第二階段始予以開放,惟保險公司必須依規定檢具各項資料先行向主管機關申請。至於最後一個階段除了強制保險外,其餘之商品均得由業者自行釐定費率,簡單的說,從第三階段開始費率就全面自由化了。
本篇論文主要目的係探討費率自由化之相關議題。首先介紹費率自由化之意義與實施源由,接著將闡述各歐美先進國家之發展狀況與衝擊,最後,則根據各國實施費率自由化的經驗,以及我國汽車保險市場的實際情況,提出實施費率自由化後的趨勢分析,而面對未來車險市場的變革,也提出個人幾點因應之道,期望所有的保險業者都能藉由努力提昇獲利力,在競爭的車險市場中各占有一席之地,並且也期盼本文對於日後在費率自由化的研究上,能提供業者作為參考。 / After Taiwan’s entrance into WTO, insurance authorities decide to follow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and adopt rate deregulation, for soundness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market. To avoid heavy impact on insurance companies, authorities divide the plan of rate deregulation into three phases, in order to open the property/casualty market gradually. The objective of deregulation is to eliminate the improper control, and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for protecting consumers’ rights. In fact, the main purpose of rate deregulation is to ensure insurers’ solvency and to maintain the discipline of the insurance marke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ate deregul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world, many insurers make a great deal of efforts to develop the various products and channels to increase market share.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Taiwan’s condition, the first stage of rate deregulation focuses on releasing the restrictions of “loading expenses” and making “risk premium” relax limited.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econd stage is to deregulate “risk premium” completely, but insurers should report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files to authorities concerned in advanced. In the last stage, insurers can rate all products individually other than compulsory insurance. That is, it will be a fully liberalization stag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to clarify several issues. First, the study introduces the reas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ate deregulation. Second, the study elaborates the background and influence of the experience of rate deregulation in every developed country as well. Meanwhile, the study makes description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iwa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rate deregulation of every country and the condition of Taiwan, the study analyzes the trend of implementation of rate deregulation and suggests several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which may be helpful to insurers in Taiwan.
|
29 |
台灣金融改革的政治經濟分析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Financial Reform in Taiwan薛健吾, Hsieh, Chien 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金融體制從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建立之後,隨著政治與經濟的發展而開始逐漸自由化。雖然經過80年代末期的第一波金融自由化,一直到2000年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的第二波自由化與兩次金改,但事實上過去由政府完全抓牢的金融體系一直未改變政府影響力持續介入的現狀。國民黨的改革與民進黨的金融改革,都是在金融體制在面對因為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遷的結果所產生的新問題極需改善的壓力之下,政府一邊改革、一邊換一種新的方式去想辦法抓住金融利益的結果而已。金融改革在表面上是為了要解決所浮現的金融問題,但實際上卻是政府換個掌控方式去攫取金融利益的表現,而民進黨政府一連串金融改革所引發的爭議也是由於民進黨政府太過於想要藉改革之名來接收過去國民黨所享有的金融利益而引發。雖然經濟發展確實帶給金融體系必須配合經濟環境演進的改革壓力,但是政治上的鬆動對金融資源的引用才是決定金融改革方向的關鍵因素。國民黨的金融改革與民進黨的金融改革,都是在金融體制因為經濟發展的局勢不得不進一步改革的壓力下,政府一邊改革、一邊換一種新的方式去想辦法抓住金融利益的結果而已。金融改革在表面上是順應經濟發展與金融問題之所需的結果,但實際上卻是政府換個掌控方式去攫取金融利益的表現。
在本研究的發現與結果中,我們可以預見到,將來的金融改革不論執政黨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改革的政策不論是偏向效率或是偏向公平,只要政府依然在金融改革的幕後扮演著掌握全局的角色,那麼台灣的金改永遠都將是持續引發爭議與弊端的。在這樣一個正式監督機制缺乏的情形下,唯有仰賴台灣的「民主政治」能夠進步成熟、茁壯發展,來對政府的改革作為提供強力的監督,讓政府在做出對的事情之後能夠得到肯定、做出錯的事情之後能夠得到懲罰,才是將未來台灣金改弊端減至最低的一個可行的方向。
|
30 |
美國金融自由化的政治分析 1980-2000黃宗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美國因應金融全球化的調適之道。由於美國首屈一指的金融大國地位,所以美國不只是被金融全球化所侷限,甚至能反過頭來型塑金融全球化的走向,本文藉助「比較歷史研究途徑」的指引展開研究,試圖勾勒出金融全球化與美國金融政治交互建構的完整過程。
美國應對金融全球化的調適主要有四項發展。在國內層面,美國推動了金融自由化,主要是反映在業務項目和地理區位兩方面。業務項目的去管制是要廢除要求銀行與證券分業的Glass-Steagall Act,地理區位去管制是要廢除限制銀行跨州經營的McFadden Act。在國際層面,為了穩定金融體系同時又要保障美國金融利益的海外運作,美國一方面推動訂定了Basle Accord,提升了資本適足標準,將美國自身的資本標準國際化。另方面,為了不讓金融機構的海外放款陷入危機,美國藉由IMF執行金援抒困的任務,將美國政府金援抒困的角色國際化了。
藉由區分國際與國內層次,以及權威管制與協調機制的不同調適方式,就可建構出四種不同調適樣態,這四種樣態在執行難度與調適速度上會有所不同,美國應對金融全球化的四項發展正好提供了此四種調適樣態的經驗支持。「國際層次-權威管制」的方式最快,「國際層次-協調機制」的方式次之,「國內層次-協調機制」的方式又次之,速度最慢的是「國內層次-權威管制」。這四種調適樣態結合起來,共同展現了美國對金融全球化的因應。
|
Page generated in 0.02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