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9
  • 92
  • 10
  • 7
  • 1
  • Tagged with
  • 109
  • 109
  • 64
  • 33
  • 28
  • 25
  • 24
  • 22
  • 21
  • 19
  • 18
  • 16
  • 14
  • 14
  • 1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民族音樂教育對泰雅文化復振影響之研究-以復興鄉為例

高理忠, kao, lee 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泰雅民族音樂教育對泰雅文化復振之影響,從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民族音樂課程、傳統祭典所蘊含之民族音樂內涵及教會活動中,了解民族音樂教育的概況。藉由耆老之訪談與紀錄,探討傳統歌謠在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了解泰雅音樂文化之內涵與社會組織及其所產生之價值,認識泰雅族傳統生活與歌樂的關係並將泰雅族的樂器作一系統化的介紹。 另透過對復興鄉十二所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民族音樂課程實施與普查分析,從中來認識泰雅民族音樂課程之樂舞現況與學生對本民族音樂課程的學習滿意度。在民族音樂教育復振之途徑上,則以建構具在地特色的原住民音樂資料庫;學校的音樂課程推動則應結合民族文化與社區資源;藉由原住民藝術的研究並成立相關研究中心,讓此資產除了保存外,更有積極性的意義。 本論文旨在了解民族音樂教育內涵,發覺問題與盲點,進而作成政府實施藝術教育之建議。從明白泰雅傳統歌謠、表演藝術等民族音樂文化與社會的關係中,落實學校與社會之民族音樂教育,並依據學習者的需求,進行適宜之民族音樂課程統整設計,推廣至各教育單位,最重要的目的則是呼籲社會大眾對原住民文化藝術的重視與保存,並提出有效復振民族音樂教育的途徑。
12

族群音樂與認同 以花蓮高寮部落阿美族為例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音樂到底為我們記憶了什麼?音樂又如何的顯示認同的意義?」 是本篇重要探討以及論述的核心概念。 研究對象takoliyaw,即是花蓮縣玉里鎮高寮部落。論文的起點從一個阿美族的部落為主,探究部落裡的阿美族人音樂與認同之間的關係,並試著從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為主體,理解這群人如何歷經政權、宗教、環境的強勢與長期主導之下,仍持續扮演著記憶的核心與族群認同的一種標誌,族人也不斷能透過歌謠傳唱的方式來進行歷史的建構、維持其族群辨識範圍與邊界,其過程不斷影響內部整合與族群意識的凝聚。 而這個行動包括積極地重新恢復傳統上的部落祭典;以及確立人與人之間的網絡,透過生活中的各項聚會模式來進行;如此,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才能在生活當中的各項活動系統內擁有一體感與歸屬感,並宣稱自己與別的部落或族群所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制度。筆者不斷在論文中論述的問題是,這群阿美族人從聚會活動中,如何地建構或重組過去的歷史,形塑集體記憶,同時在遺忘一些舊記憶之後也建立出新的記憶共同體。而這種「集體歷史記憶」(collective momory)與「結構性的健忘」(stuctural amnesia)的過程反映了族群的變遷狀態。循著這個概念,當研究高寮阿美族人共同創造歷史成了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時,應付現實環境的變遷時,集體的創造或溯源共同記憶,經常也是形成認同的重要過程。 這是一個從音樂看見歷史;也是一個從音樂建構歷史的研究。從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音樂的傳唱、記載與行動記述了高寮的部落歷史、生活變遷、祭典的復振;進而看見自我認同及族群界線的討論。「作為認同建構的有效語言,音樂在此可視為一種過程。透過研究的各種現象例子,我們將觀察音樂如何積極地參與各種不同層次認同(如:性別的、民族的、社會的與政治的…)之建構。音樂與權力之間相關性的問題,經常與認同問題緊密地結合。這仍是相當吸引著我且相當有價值的一種面向與發展,啟發了我許多的反省與思考;將音樂看作一種社會活動的現象,甚至是一種手段與工具;藉由對音樂活動的考察,瞭解阿美族人如何透過音樂來達成不同層次的認同。 音樂除了可以記憶過去也可以反映持續發生變動的過程,同時也紀錄了自身認同持續的改變與適應。這樣的紀錄是當我們無法從文字的載述中尋求的時候,它早就已記取的部分,並作為族群認同重要的基礎與延續的依據。此外,在形塑、凝聚族群、部落集體的認同上,也是透過傳唱之中的內聚力得到了驗證。儘管是族人在社會上或是生活上的處境為何,是因為透過歌唱的場景將共同體的概念注入,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受到進一步的確認。在這樣的場景中,並不只是僅僅只是一種慰藉,而是每一個參與者用音樂的記憶來對自身文化的一種體認與追尋。 takuliyaw部落歷經時間、空間的改變,自教會進入、人口外流、漸漸又受到本土意識的重視、復振豐年祭等等。在這之間,音樂始終扮演著族人共生的關係,對於民族、社會、文化的認同也表現在音樂之中。成員間的凝聚力,是靠著日常生活的密集互動,更清楚的說,應是藉由音樂聚會的活動中從傳達共同的語言、文化,而建立出成員間的關係。使用這樣的傳唱機制,是一種具體在時間、空間轉換過程中,表現出族群內部主動性建構的主體意識。 因此,在形塑、凝聚族群、部落的集體認同上,族群文化的價值與規範是透過ilisin的展演而進行的,並且希望透過文化活動再度將部落的集體認同凝聚起來,於是在場內的所共有的規範制度,都可以說是一個在參與者與另一個參與者的彼此溝通、確認的場域,在每一段音樂的展演中就是一個連結的過程。同時,音樂當中所表現出的即是“部落一體”所代表的凝聚意含,因而年齡階級組織與老人權威在此成為族群認同的核心,族群文化的持續力。這樣認同所產生的共識,是一個共同營造的關係,而且是一種較能展現族人自主性的方式。從音樂活動中很容易讓參與者勾起許多共同的回憶、對於生命的相似感受,甚至激起集體性的認同,如同認同自己的部落、自己的族群、自身所處的位置、應該如何與他人之間形成共同的力量等等。這樣凝聚出來的集體認同,同時也是在一個與時俱進、不斷調整下所產生的,所以在場景裡的集體認同不僅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的,在面對整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音樂傳唱中營造的集體認同更能夠成為族人面對社會的力量。 音樂始終扮演著一個重要的媒介,作為族群內部不斷自我認同自我累積的一種文化傳承,這樣的力量成為族人主動凝聚彼此的關鍵基礎,作為更為有力、準確的切入點與施力點。音樂與族群之間的感應與連結關係,是一種認同過程所形成的產物,而對於音樂中所隱藏的記憶、或者是意識,更是難以抹滅的,儘管社會變遷,在族人心中,這些音樂扣連著的,依然是當年的情景、情境與共同的期盼。音樂過程中所被訂定的規範來達到彼此間認同上的意義,我們可以說幾乎就是連結「過去」與「現在」可以將部落族人緊密結合的一種方式,並且產生共同的行動,建立一個共同理想的認同途徑。
13

臺灣獨立音樂產業結構困境之探討 / The problems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the independent music in Taiwan

黃建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早期獨立音樂因非歸屬在主流唱片公司旗下,因為自身資源稀少,缺乏行銷管道和預算,音樂人除了要努力以外,亦需要有運氣,才能抓到機會曝光其作品,至於要成為當代明星更是難上加難。然而,21世紀的數位時代改變整個音樂產業結構,不管是MP3技術或是網路的無遠弗屆,都直接影響到傳統音樂產業營銷模式;尤其是音樂檔案的共享讓消費者開始於線上聆聽和下載音樂,改變了傳統的音樂消費習慣,數位音樂收益也隨之上升。當音樂消費從線下轉為線上,能讓過去資源稀少的音樂人有更多的行銷管道和曝光機會;而網路也讓音樂作品更快速被全世界聽到,像是Adele、One Republic等目前當紅明星都是從過去獨立音樂創作開始,透過線上平台而曝光並崛起。反觀臺灣的音樂市場現況,卻未因應數位時代的轉變創造出更多音樂明星,而臺灣目前音樂市場上有影響力的主流明星多半仍為2000年左右出道的歌手,呈現出明星斷層問題。 為了探究以上問題,本次聚焦探討目前臺灣獨立音樂產業結構,過去臺灣獨立音樂產業相關文獻較多以單向探討為主,例如針對文化政策、大眾媒體、獨立廠牌、Live House等問題作線性研究,較少以整體產業作多向分析。而本次研究希望透過多面的交錯關係分析獨立音樂產業結構,並以Mollard (2002)所提出的文化體系來解釋決策者、創作者、中介者及群眾四大組群做各面向關係,試圖分析四大群組在獨立音樂產業的缺口,以了解臺灣目前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的斷層缺口,並建構出臺灣獨立音樂文化體系運作之規則。 本研究發現,數位時代下的網路平台力量不足以帶動整個音樂市場需求,甚至有減緩創造主流的現象,包含缺乏守門機制、網路分眾、樂評需求降低等因素。另外,四大群組中的中介者則在獨立音樂文化體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擔任創作者與群眾之間的橋梁,因此,如何去培養群眾對於獨立音樂的包容性和多元的聆聽習慣為必須思考的方向之一。此外,透過培養音樂市場需求刺激創作供給,讓環境能夠利於創作者成長,再加政府落實文化補助、擴增硬體建設及法規制定相關的文化政策才能真正建立穩固及永續的獨立音樂文化體系。然而,目前四大群組仍存在需填補的缺口,透過檢視四大群組的關係才能更順利鏈結人才、創作品質、傳遞文化等產業關鍵能力,進而拉近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之距離,以創造下一波音樂流行的可能。
14

臺灣電音夜店消費行為之研究 / A study of consumer behavior in electronic music based nightclub in Taiwan.

施冠竹, Shih, Kuan C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電子音樂與夜生活的結合發展,向來為歐美地區休閒娛樂產業之獨特現象,近年來由於臺灣社會型態的轉變,夜生活的樣貌更為多采多姿,再加上大眾媒體、音樂產業和夜店產業的聯手合作,使得電音夜店逐漸受到臺灣消費者的矚目。本研究以臺灣電音夜店消費者為研究對象,調查前往銳舞、Disco舞廳以及Lounge Bar的消費者,其消費行為、個人背景、音樂態度、利益區隔、生活型態之樣貌;並探討各個消費場所之消費者在人口統計變數、消費行為、音樂態度、利益區隔、生活型態方面的差異情形,以及音樂態度、利益區隔和生活型態三個量表之相關情形。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資料,並利用敘述統計分析、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卡方分析、單因子和多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前往不同消費場合的夜店消費者,其人口統計變數、消費行為、音樂態度、利益區隔和生活型態之若干層面皆有所差異存在。本研究於最後提出行銷建議,以提供相關業者作為參考。
15

萌發式音樂智能發展家長教育課程探討研究 / Exploratory study of emergent parent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music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張佩珊 January 2004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16

澳門教育政策下的中等專業音樂教育 : 以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為例 / 以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為例;"Secondary professional music education under the Macao education policies 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School of Music, Macao Conservatory"

周游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17

個人化情緒/情境音樂檢索系統 / Personalized Music Retrieval Based on Emotions / Situations

李侃儒, Li, Kan-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本論文中我們提出了一種個人化情緒/情境音樂檢索方法。主要的概念為根據使用者的feedback來找出符合該使用者情緒/情境的音樂在features上所具備的特性,藉此達到個人化的效果。為了更明確表示出音樂的特性,我們利用統計features分布情況的方式來做為音樂的表示法。同時,定義了兩層features自動weighting的方法來決定每個feature在不同情緒/情境下的鑑別度。最後,我們將探討音樂特性與音色對不同的情緒/情境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並試著分析音樂與情緒/情境間的關係。 / In this paper, an approach for personalized music retrieval based on emotions / situations is proposed. The main concept is to find out the properties of music that caused the user have emotions / situations responses via the user feedback. And using the user feedback will help us to establish a personalized music retrieval system based on emotions / situations. To represent the music properties clearly, we proposed a new method of music representation based on statistics. And we defined a two-phase features re-weighting method to find out the importance of features in different emotions / situations. At last, we will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music properties and timbre on different emotions / situations, and tr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otions / situations.
18

從法律觀點論台灣音樂產業在中國大陸之保護與發展 /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 music industry in china: a legal perspective

楊珮琪, Yang, Pas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數位化科技、盜版等因素影響,台灣音樂產值逐年驟減,產業步入寒冬。面對中國大陸越來越富裕的十三億人口、對於娛樂文化等資訊需求直線上升的廣大消費市場,全世界的音樂廠商彷彿看見曙光,積極搶進中國,台灣音樂相關從業人員亦紛紛移往彼岸尋求生路。雖然兩岸音樂交流頻繁,然而台灣音樂廠商面對中國大陸陌生的行政、司法體制與繁複的異地法律,產生諸多佈局大陸、保護智慧財產權與解決紛爭的疑難。身為中國大陸流行音樂最主要的輸入源頭,我們自無法置身事外,而有必要對於中國大陸音樂產業法制環境做一深入的探討,從產業角度檢視現有智慧財產問題並提出對策。本研究首先從中國大陸與音樂產業相關之內國法制做一整體性之探討,釐清中國大陸對於外資進入音樂產業所設下市場進入障礙及審批制度之雙重限制,並介紹大陸音樂集體管理組織之運作情形與兩岸合作之問題所在,最後針對大陸近年來關於音樂著作權重要之法令與司法實務、在大陸解決智慧財產爭端之策略、台灣音樂產業在大陸面臨的智慧財產保護問題深入研究,並試圖提出可行之解決方案。由於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音樂產業的主要市場,本研究除整理前揭發展趨勢外,並提出給音樂業者與政府部門的建議,希望在極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兩岸邁向經濟區域整合之今日,音樂業者得以妥善保護自身智慧財產,維持台灣為全球華語音樂中心之地位,使音樂產業能夠真正成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重要的一環。 / The industry value of Taiwan music industry declines due to the rapid growth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piracy. On the other hand, music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invade China Market for its vast population and increasing market demand. Taiwan music talents are no exception. Though the cross-strait communication in music is frequent, Taiwan music companie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complicated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China and thus usually trapped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 Taiwan is the precursor for China’s popular music and it become a necessity for Taiwan music companie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law and regulation about music industry in China and frame the strategy for curr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blems from the industry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a general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n China’s law and regulation concerning music industry, elaborating the dual restrictions of investment examination system for foreign companies which plan to enter the China market. It will also describe the practice of music copyright associations in China and problems in cross-strait collaborations. The thesis will also discuss topics about important issues on music copyright law and legal practice, strateg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 resolu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s with which Taiwan music companies are confronted in China. Feasible solution will as well be advised in this thesis. China has become the main market for Taiwan music industry. This thesis will elaborate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industry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for music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 Culture industry is now the focus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Taiwan and in China while cross-strait economic integration becomes the trend. Hopefully, Taiwan music companies can, through a well-structur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tay as the heart of global Chinese music and make music industry an important part for Taiwan culture industry.
19

台灣獨立唱片廠牌實作:以小白兔橘子唱片為例 / The Practice of the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White Wabbit Records

戴昀, Tai,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一家台灣獨立唱片廠牌─小白兔橘子唱片為個案,探討其實際運作情況及其音樂產品由生產到消費的過程。透過深入訪談及實物蒐集,我由四類不同身分參與者的實作層次與意識層次觀點切入研究問題,其中受訪對象包括:獨立唱片廠牌經營者、獨立音樂唱作者、獨立音樂產品消費者以及樂評人等。研究結果的討論在實作層次包括三個層面,即產製面、消費面及互動面,而在意識層次則主要討論各類參與者對於獨立音樂產品之「獨立性」的看法與實踐。 研究結果發現,獨立音樂的產製具有低資本與高自主性的特色。首先,獨立音樂廠牌的經營規模較小,而低經濟資本的經營方式反映在實際的產製過程中,在相關合作對象與宣傳管道的選擇上產生一些限制;不過,廠牌經營者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常成為廠牌成立與存續的重要助力。再者,相較於主流音樂而言,獨立音樂的唱作人對於產品與宣傳活動的展現方式有相當高的自主性,但相對而言也必須更為自立,無法在所有環節上都依賴廠牌。而獨立音樂的消費者在消費資訊的取得方式上是較為積極主動的,而不是被動地依賴較容易取得的主流媒體資訊。 以全球化的觀點論之,小白兔橘子唱片作為一個本地獨立廠牌,雖然擁有與跨國集團有所區隔的獨特利基,但仍是以英美語系音樂產品的輸入作為最重要的經營項目。對台灣的獨立音樂產業而言,如何活絡「本地音樂產品」的發展,而不只是存在著「本地廠牌」,需要各方參與者及政府機構更多的投入與努力。 /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f White Wabbit Records (hereafter WWR), an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 in Taiwan. I investigated the mode of WWR’s 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process from production to consumption of its music merchandise.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ing and archival strategies, I collected data on the views and experiences of four different actors in the independent music business: the executive of the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 the independent bands and artists, the consumers of independent music, and music critics. There are two primary aspects involved in this research: 1) “performance”, which includes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interactions amongst the actors; and 2) “ideology”, which comprises the views and practice of each actor with respect to the “independent-ness” in independent music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wo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 “low cost” and “high autonomy” – are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independent music. First,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s are predominantly small companies, and thus the executive’s social capital is crucial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ongoing operation of the company. However, in order to cut costs, many procedural restrictions exist, such as in the choice of collaborationists and promotional methods. Second, the autonomy in creativity that independent bands and artists enjoy during the production and promotional processe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ir major record label counterparts. Nevertheless, artistic freedom comes at a cost: greater autonomy means the bands and the artists are unable to rely on their record labels to provide the bulk of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Moreover, the consumers of independent music are more proactive in accessing musical information, as they do not depend passively on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them through major broadcasting venues and the mass media. With respect to issues of globalization, even though WWR is a local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 with a particular nich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glo-American recordings continue to be WWR’s most important merchandise. Ultimately, while an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 already exists in Taiwan, the independent music industry here still needs to facilitate its developm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home-made music, rather than rely on Western imports. The achievement of this goal needs further participation and efforts of related actors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20

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

簡妙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何在今日各種通俗、大眾文化四處充溢的感受碎片中,理解當前流行文化的可能意義?以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以及進一步以8、90年代的台灣流行音樂為例,本論文嚐試一種以美學(aesthetics)與現代性(modernity)向度為名的流行文化探究架構。受後現代與現代性相關論述所啟發,流行文化的美學與現代性,除了意指藝術感受與相關的美學議題外,美學視野還成為對經驗的另一種說明方式;而90年代以後才較被標舉的、相對於崇高現代性(high modernity)的平實現代性(low modernity),重視現實經驗的實然表現,而非倫理上的應然要求,則成為理解流行文化的重要切入角度。 以當前流行音樂的全球化作為探問起點,本研究回溯晚近流行音樂的歷史系譜意義。來自英美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唱片工業、媒體娛樂文化及青少年市場的崛起,共同形塑了今日流行音樂文化形式的基本樣貌;但相伴而生的流行音樂文化論述,卻有由大眾文化批判到晚近傳播文化議題的種種轉變。在此多重交錯的脈絡中,流行音樂的美感向度,展現出由音樂商品化到「商業/藝術」合一,及當代流行文化運作邏輯的動態更迭。而面對不斷蛻變的資本主義市場型態,現代性論述中的主體自主性、文化自主性等議題,也由普遍型主體,開展出青少年主體、差異主體等不同意涵。流行音樂作為流行文化的一環,在晚近反而突顯出一種含納多向思維、而非一封閉商品的豐富意涵。 而由當前的市場衰退現狀出發,8、90年代的台灣流行音樂在音樂工業的蛻變中,則有著晚近現代化與全球化交錯的在地經驗意義。80年代因新創作崛起而被賦予正當性的國語流行音樂,在8、90年代的社會變動及雙向全球/本土化脈絡下,成了台灣流行音樂。而80年代有著濃厚現代性辯證氣息的音樂創作,在90年代則展現後現代商品美學及分化的音樂論述。重要的是,流行音樂文化中,關於商業與藝術、創作與社會的種種表面矛盾,卻有著更弔詭的流行文化美感向度意義。流行音樂所展現的平實現代性意義、總是無以名之的真誠性(authenticity)要求,以及可能的在地特殊意義脈絡,則在結論加以討論。 關鍵字:流行文化,流行音樂,美學,現代性,全球化,台灣流行音樂

Page generated in 0.02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