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3
  • 53
  • Tagged with
  • 53
  • 53
  • 53
  • 33
  • 33
  • 18
  • 17
  • 15
  • 14
  • 14
  • 13
  • 13
  • 13
  • 13
  • 1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馬寅初事件的多重解讀 / The Ma Yin-Cu incident: A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徐文路, Hsu, Wen L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認為,1950年代馬寅初被批判一事,不論就其性質或時期,都與反右運動不同,只是有時間上一部分的重疊,有必要重新釐清。馬寅初有關計劃生育的主張,並非首倡,中共黨內的毛澤東,中共黨外的邵力子等人,比起馬寅初,在中共建政後對人口問題的重視,在時間點上都比馬寅初要早。毛澤東自始至終,始終強調要有計劃地控制人口。馬寅初所關切的,表面上是人口問題,實際上是中國大陸當時經濟積累的效率,因為這將影響中國大陸工業化的速度。若拉長時間縱深來看,馬寅初事件背後所呈現出來的,是馬爾薩斯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對於中國大陸人口研究典範的領導權爭奪戰,歷經四十年,馬克思主義終於取得優勢。而馬寅初作為一位知識份子,與其他同類型的傾左知識份子,在中共建政之後,政治上日漸認同中共,在思想上自覺地馬克思主義化,但多數不為那些更早轉向馬克思主義、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詮釋權的人所接納,最終,大多在文革以前,便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擠和批判。 / This essay will argue that the Ma Yin-Chu incident and the Anti-Rightist Campaign is not the same thing, neither on the period nor on the nature, and he is not the first one who advocated birth control when he announced his article “New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in 1957. Instead, Mao Tze-Dong and the CCP have been promoted birth control several years ago. Besides, the aim of “New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focused on the economical accumulation for industrialization, not for birth control itself. On the other hand, if we consider this incident historically, we can see there are two diachronic trends: One is the struggle of the hegemony of China’s population research between the Malthusism and Marxism, this struggle lasts over 40years since the May-forth Movement, and in1960s’, the winner is Marxism. The other is there were many left-leaning intellectuals who changed their political or philosophical position into the CCP or Marxism since 1940s’, like Ma Yin-Cu, didn’t be affiliated by those intellectuals who had change their position before the “Yan-An Rectification” in 1942. Most of them like Ma Yin-Cu have been criticized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32

波普科學觀之批判--從其對馬克思歷史唯物論的批判為出發 / The Criticism of Popper’s Scientific View——Starting with Popper’s Criticism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黃建智, Huang, Chien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批判卡爾波普之批判理性 / The criticism of Popper's rational criticism.
33

勞動、人性與解放──馬庫色自由思想研究(1932-1941) / Labor, Humanity & Liberation: A Study on Marcuse's Thought of Freedom(1932-1941)

郭顯煒, Kuo, Hsien-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以及馬庫色早期的思想發展歷程;第二章討論馬庫色之勞動的自由觀;第三章討論馬庫色對於極權主義的批判,其中包括極權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內在關聯、極權主義的精神內涵與思想背景之批判;第四章討論馬庫色對資產階級權威理論的批判;第五章為結論。
34

論「人之解放」--馬克思主義與拉丁美洲解放神學的比較研究 / On Human Liberation

劉清虔, Liu,Ching Ch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世紀中葉,在拉丁美洲興起了一股以「解放」為主題的思潮,這股思潮 是在基督宗教的脈絡中發展的,稱為「解放神學」(the theology of liberation)。拉丁美洲諸國在歷經歐洲霸權國家數世紀以來的殖民,已 感受到強烈的桎梏;加上二次大戰後美國強勢經濟的操控、國內政局的不 穩定、種族問題的嚴重,使拉丁美洲的處境如雪上加霜。基督宗教的神父 、牧師在實際的牧靈工作中看見了整個社會現象中最殘酷的一面:貧窮、 失業、疾病、死亡。上溯其原因,不外乎經濟資源的分配不當、政治的高 壓剝奪人民的參政權利、軍隊橫行致使政權不穩、社會動盪。於是,站在 基督宗教的立場、以聖經為依歸、以社會科學為分析工具,在對所在處境 做深度瞭解後,漸形成一套以「解放」為中心的情境化神學。從一九六八 年「解放神學」定名已來,其最為人注目的,即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在其 理論中的醒目地位。神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法,藉 以理解拉丁美洲的現況。因為,解放神學是從實踐中衍生的神學,強調「 正確實踐優先於正確理論」,故此,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同時,亦傾 向社會主義的社會體制,甚至,較激進者更贊成以革命的手段來推翻現有 不公義的體制。本文基於以上的背景,即以「解放」為主題,以「人性與 社會」為主軸,探討解放神學與馬克思主義的解放觀、其解放方法,及二 者之間的種種關係。全文共一冊,分五章十五節,凡二十四萬字,各章內 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對拉丁美洲的處境作了一番介紹,以作為理論鋪陳 的基礎。 第二章:比較了馬克思主義與解放神學對於「解放」的概念及 範疇。 第三章:則比較二者對於邁向「解放」的方法論。第四章:則處 理二者之關聯性的問題,包括來源與運用,以及其批判。 第五章:從四 個方面對「解放」這個概念與行動提出哲學反省。
35

盧那察爾斯基之藝術思想探源 / On the Origins of Anatoly Lunacharsky’s Thoughts about Art

吳岱融, Wu, Tai 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盧那察爾斯基(Anatoly Lunacharsky, 1875-1933)於1917-1929年間擔任蘇聯教育人民委員部(Narkompros)首任委員,在任期間發表了大量關於藝術的文章及報告,其在蘇聯藝術發展史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然而他以藝術達到社會主義理想的主張與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十分不同,他相信群眾意識才是推動革命的必要條件。而他從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前就抱持這種想法,因此曾一度主張將宗教與社會主義結合,使革命意識成為一種宗教情感而深植人心,而這種想法受到被極度反對宗教的列寧的嚴厲批評,隨後這種想法才轉向以藝術來實現。 在盧那察爾斯基思想中可見到實證主義(Positivism)、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宗教哲學、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哲學與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色彩,這使盧那察爾斯基的藝術理論在眾多馬克思主義美學家中顯得獨樹一格,本論文主要透過盧那察爾斯基的著作,並加上中西學者對於盧那察爾斯基的研究,不以馬克思主義為中心來理解盧那察爾斯基的藝術思想,探討盧那察爾斯基對於藝術與革命的認知與實踐。 / Anatoly Lunacharsky(1875-1933) was the first Commissar of The People's Commissariat for Education(Narkompros) from 1917-1929. During his tenure, he published many articles and reports about the arts and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artistic development in the Soviet Union. However, his proposal to achieve the ideal of Socialism through the arts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orthodox economic determinism of Marxism. He believed that mass consciousness was a must to promote the revolution. He already held this idea long before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 Russia. Thus, he once advocated combining religion and Socialism, making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into a religion deeply rooted in everyone’s mind. Nevertheless, this idea was severely criticized by Lenin, who was very opposed to religion. Afterward, Lunacharsky’s thoughts changed, turning instead to realize ideals through art. The influences of Positivism, Feuerbach’s philosophy of religion, Nietzsche’s philosophy and Wagner’s concept of art can be seen in Lunacharsky’s thought, making his views on art unique among Marxist aestheticians. In this paper, instead of understanding Lunacharsky’s theory of art in the context of Marxism, discussion will focus on Lunacharsky’s works and Chinese/Western scholars’ studies on Lunacharsky in order to learn more about Lunacharsky’s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art and revolution.
36

馬克思主義在中韓兩國早期的反響一九二○年代前後

林明熙, LIN,MING-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認為近代中韓兩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乃是為了解決自門 戶開放以來所面臨的民族危機而產生的,與原本馬克思緣於資本主義的弊端歸結出的 共產主義思想的背景因素大相逕庭。由於時代狀況,中韓兩國的知識份子在尋找救國 救民真理的過程中,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由此在實際上與民族主義相結合成為革命理 念。 全文共分成七章,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闡釋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資料、研究方法 等。 第二章:近代中韓兩國民族意識的演化。探討近代中韓兩國的歷史變局以及兩國的改 革思想,包括門戶開放以來兩國所遭遇的一連串內憂外患,以及知識份子為救亡圖存 而進行的改革的鼓吹、爭論及實際行動(內分四節)。 第三章:民族主義在中韓兩國的愛國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一九一九年在中韓兩國先 後發生的「三一運動」和「五四運動」是愛國熱忱中發展出來的十分類似的反侵略、 以帝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它們對於日後的民族主義之發展皆為一項主要的轉捩點(內 分三節)。 第四章:社會主義思潮在中韓兩國的傳播與其發展。論述近代西方社會主義思潮的演 變,以及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韓兩國的客觀因素與經過(內分五節)。 第五章:國際共黨與東方民族問題。探討國際共黨有關民族與民族問題理論、綱領的 演變,以及列寧和羅易在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中所爭論和確定的幾項原則,並說明「 遠東勞動者代表大會」與中韓兩國的關係(內分三節)。 第六章;國際共黨亞洲政策下的中韓兩國共黨運動。以共產國際冪次決議為中心,論 述了國際共黨對中韓兩國的政策,以及中韓兩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中,共產國際決議之 影響和作用(內分四節)。 第七章:結論。首先評論馬克思主義在中韓兩國傳入的歷史意義;其次總結馬克思主 義在中韓兩國的前因後果,並嘗試從近代中韓兩國的歷史事件中,尋找出歷史的教育 ,以作為兩民族未來發展的鏡鑑。
37

論蘇聯「發達社會主義」

曾念粵, ZEHNG,NIAN-Y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除在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主旨和方法論之外,第二章將追溯「發達社會 主義」意識形態形成的背景。遠因將涉及馬克思對於共產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見解, 以及列寧、史達林及赫魯雪夫基於這個見解,對蘇聯社會主義發展性質所作的定位。 近因探討布里滋涅夫時期的內社會環境與外社會環境,對「發達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形成的影響。 第三章將討論「發達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特征,並進一步探討它和布里滋涅夫時期 的政策之間的關聯性。企圖探討蘇聯意識形態在蘇聯政策上的意涵。 第四章將討論布里滋涅夫之後,「發達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歷經安德洛波夫及契爾年 科時期的演變,以至戈巴契夫將此意識形態揚棄的過程。 第五章結論:共產主義運動並沒有在馬克思、恩格斯兩人所預測的資本主義高度發達 的國家取得勝利,反而在以農民為主體、工業不發達的俄國最先取得勝利,這個非馬 克思心目中理想的邁向共產主義國度,在朝向共產主義前進時,其「體質」之不良可 想而知,雖然馬克思對於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區分,保留了相當的模糊性,可是,蘇 聯執政者還是必須面對共產主義何時降臨的問題。 雖然赫魯雪夫冒然宣布蘇聯可在一九八○年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然而,布里滋涅夫為 了規避這個時間上的壓力並在政策上與赫魯雪夫有所區別,因此,發達社會主義意識 形態巧妙地規避了赫魯雪夫留下的難題,而且發達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內涵上也兼具 了保守與改革的色彩,相當具彈性與包容性。 可是,發達社會主義之後還是得面對共產主義降臨的難題,因此,戈巴契夫以「加速 蘇聯社會、經濟發展」為政策的重心,對於發達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則避口不談。 可見,蘇聯從一個非馬克思所預言的起點出發要達到他所預言的終點可說是遙遙無期 。
38

從中共對台統戰看兩航談判

韓國瑜, HAN, GUO-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計六章十一節,約五萬五仟字,其扼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在說明撰寫本論文的動機與書寫論文的方法。另外對各章節內容做一概要性解釋 與說明,使閱讀論文者能對全部內容有著基本瞭解。 第二章 共黨統戰的內涵 本章分兩節,目的在釐清對統戰紛雜的解釋與說法。 第一節 統戰的定義一從中共自己對統戰的解釋與其他各具代表性的人物中,各自對統戰的觀 點加以融合,最後再過濾出作者本人對統戰的定義解釋,以求瞭解統戰的基本定義。 第二節 統戰的思想根源。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與毛澤東等從上到下一路探討整 個統戰的思想,以求對其一貫性與差異性之瞭解。 第三章 「武力」與「和平」口號交錯運用時期中共對台統戰。本章分三節,其內容從一九四 九至一九七八年的三十年間將中共對台統戰做一追溯性的說明,以求瞭解到各階段統 戰方式有何異同。 第四章 現階段中共對我運用之統戰策略一兼論一國兩制。本章分三節。 第一節 一國兩制蘊釀時期中共對台之統戰策略一從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到一九 八四年一國兩制口號正式提出前,將中共統戰攻勢做一解釋與分析。 第二節 後一國兩制時期中共對台之統戰策略一從一九八五到一九八六年的新情勢做一解釋與 分析。 第三節 一國兩制的析評,對中共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口號做一內容分析,以求瞭解真相。 第五章 兩航談判一本章分三節,從兩航談判的背景與經過做一說明後進而對整個談判做一檢 討,從檢討中來判斷談判本身是否為純粹統戰型式。 第六章 結論 本章除將中共對台統戰做一總檢討與整理外,也將預估未來中共對台之統戰走向及嚐 試著提出些因應之道的建議。
39

從中山先生人性觀論馬克思異化說之謬誤

翁振耀, Weng, Zhen-Y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言。敘述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探討異化問題之產原因。 第三章:就馬克思異化論,作一綜合說明與評估。 第四章:從中山先生之人性觀,指述馬克思異化說人性觀之謬誤。 第五章:指出馬克思異化說無法解決異化問題,反以惡濟惡,並從中西文化之會通, 探討真正解決之道。 第六章:結論。就全文作一總結。
40

中共人代會常委之結構及其變遷─無產階級專政過渡性之分析

歐陽新宜, Ou, Yang-Xin-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檢驗共黨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在中共社會中的實際,本文採用了中共人代會常委的 社會出身背景,用精英研究途徑及社會階層化的概念,推行實證性的統計分析。 第一章前言中,說明了實證性中共研究的困難及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並提出本文研 究的動機。 第二章是有關此一主題的理論與文獻敘述。分兩部份。第一部份是馬克思、列寧、毛 澤東有關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陳述。第二部份則是精英研究與社會階層化概念對進行 此一研究的理由與根據。 第三章是研究方法。對研究單元、資料來源、研究假設、定義,及適用的統計方法提 出說明。 第四章是分析結果。從靜態來看,中共精英結構中以黨官僚及知識份子比重最大;影 響任數長短的重要因素則為黨齡及教育水準。從動態觀之,中共的職業結構變遷十分 僵化,老化現象十分嚴重。社會多元化的程度非常不明顯。 第五章是結論與建議。從本研究的結果可以說明中共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不但在靜 態的工農專政上不是事實:而其所謂過渡期間、階段革命的理論也是口號。真正的事 實乃是黨官僚與知識份子所代表的「無階級」的興起,穩定成長,並無式微之勢。本 文建議用重覆可檢證的實證研究對同一主題作多次或多方面的研究。

Page generated in 0.03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