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40
  • 206
  • 34
  • Tagged with
  • 240
  • 240
  • 81
  • 41
  • 40
  • 40
  • 39
  • 39
  • 38
  • 36
  • 33
  • 32
  • 32
  • 32
  • 3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51

東亞新興工業國在國際體系的角色一以中華民國為個案研究

陳雪綾, CHEN,XUE-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體系」是由一群相互影響的單元所構成的集合體,單元的行為常有重覆的傾向,而 形成一定的規律或模式,即為「角色」。國際政治研究借用「體系」的概念,做為描 述、解釋及預測國際間互動的分析架構,其分析面向則包含體系構成員的主要特征、 體系結構、單元間互動形式及互動過程中的習慣或規則。本文即循此架構,欲將東亞 新興工業國在國際體系的角色加以定位。 在二十世紀即將結束時,當國際議題重心由軍事獨占轉為軍經并重時,亞洲新興工業 國在二次大戰后的優異成就,深受全球矚目,他們的經驗或被視為「奇蹟」或被視為 值得學習的典範。探其究竟,亞洲新興工業國既為國際體系的成員,其行為深受國際 環境變化與國際權力結構的影響;而身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其發展成就亦是自主性政 策選擇的結果。因而,任何欲對其成就加以界定的努力,都不能偏離上述兩個面向。 本文即由此檢視他們的崛起與國際變化的關系;導致其成功的內外因素以及他們未來 在國際體系的角色。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途徑與架構 。第二章著眼于二次大戰后體系的變化,歸內出變化的趨勢,以明了亞洲新興工業國 在七○年代末期至今受到國際間重視的原因。第三章則以第二章所歸納出來的體系變 化趨勢為背景,分析體系的變化對東亞新興工業國角色的影響,并且從他們的國內因 素探討其成功的原因,最后針對他們實然及應然的國際角色加以界定。第四、五、六 章則進一步以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做個案研究,從國際政治的三大主軸-經濟、政治 與安全,分別探討臺灣躋身東亞新興工業國的原因及其國際角色,以落實前一部分概 略性的討論,并為國家決策提供參考。第七章則總結前述討論,并對未來略做展望。
152

1979-1989年台海兩岸互動之分析

董立文, DONG,LI-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與中華民國在台海維持對峙局面近四十年,從一九七九年起,兩岸的緊張關係已 轉趨緩和。本篇論文的研究動機在透過交涉理論分析以尋求下面問題的答案。從一九 七九至一九八九年之間,台海兩岸兩個政治實體之間的政策互動經過情形為何? 海峽 兩岸的互動情況如何轉變? 彼此之間敵對與妥協取向的起伏變化如何? 目前海峽兩岸 關係朝向那個方向發展? 全文共一冊,共分六章二十二節,凡七萬字,各章內容摘要 如下: 第一章 導論:主要分為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 說明國共兩黨約七十年的發展史,由於歷史仍深刻影響兩岸的互動,筆者乃 提出幾項國共兩黨歷史發展的特徵。 第三章 敘述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六年之間,海峽兩岸政策互動經過,並經由政策分析 說明兩岸政策形成的原因。 第四章 敘述一九八七至一九八九年之間,海峽兩岸政策互動的新發展,並注重分析 經濟與民間交流對兩岸互動的影響。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中共與中華民國在這十一年來的互動,是延著兩條主軸而發展,即:國家必須統一及 兩岸關係必須改善。但是目前兩岸所進行的是一場「囚徒困境遊戲」的互動,所以如 何使雙方降低採取「對抗」而願意採取「合作」戰略,是展望未來最大的課題。
153

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對少年犯罪之互動性影響

馬傳鎮, MA, CHUAN-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三:(一)研擬出一套具體可行有助於本研究進行並能合理解釋 少年犯罪行為互動歷程之概念架構,然後運用各種統計技術考驗該概念架構,設法修 正成新的互動性影響理論模式;(二)編製可以早期識別潛在少年犯之測量工具;( 三)比較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以及財產犯與暴力犯在各心理與環境變項上之差異情形 。 為期達成上列目的,本研究採取人格心理學上互動論的觀點、重視科技整合的精神, 並且同時運用傳統少年犯罪與自陳犯罪報告兩種研究方式。首先以2026名一般少 年及441名少年初犯與累犯作施測對象,據以建立少年犯罪量表。然後又對513 9名一般少年、493名少年暴力犯及458名少年財產犯施行自編的少年生活情境 量表,其內容含自陳報告財產犯罪與暴力犯罪的題目。 本論文共分九章三十四節,首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問題背景及其重要性、研究目的、 取向與重要名詞。次章探討有關本研究之理論與實徵性研究。第三章陳述本研究概念 架構之建立過程與研究假設之內涵。第四章報告研究方法、對象、工具與資料處理類 型。第五章敘述少年犯罪量表之編製過程。第六章是預備性分析,分別指陳三十個變 項的相關程度以及各自變項對六個依變項的預測力。第七章係分析並討論各組少年在 三十個變項之差異情形,以及各自變項對六個依變項的主要影響。第八章則係分析並 討論各自變項對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情緒狀態、潛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罪次數及自 陳暴力犯罪次數之互動性影響程度。第九章是綜合討論、結論與建議,先對各項重要 研究結果作更進一步的討論,再據以提出結論與主要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一)少年犯罪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尚佳,可作早期識別少年犯之重要 工具。(二)犯罪少年之父親關愛度及家長社經地位均較一般少年低,其家庭功能與 在校人際關係、學行成績較一般少年低劣,其所居住社區不良程度較一般少年更重, 而其逃學次數、怨恨情緒與焦慮情緒均較一般少年外,其自我概念較一般少年更消極 ,其情緒控制與自我克制能力較一般少年為低劣,其潛在非行性較一般少年為重,其 財物誘因、暴行誘因、自陳財產犯罪次數與自陳暴力犯罪次數均較一般少年更多。( 三)將少年財產犯與少年暴力犯相較,少年財產犯之父親關愛度較暴力犯為低,家庭 功能亦較暴力犯低劣,不良交友較暴力犯多,自我概念較暴力犯更消極,而其財產罪 次數亦較暴力犯為多;反之,少年暴力犯之憤怒情緒則較少年財產犯為更多,情緒控 制能力較少年財產犯更低劣,而其自陳暴力犯罪次數亦較少年財產犯為多。(四)大 多數的自變項對一般少年的潛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罪次數與自陳暴力犯罪次數的影 響具有顯著的主要效果存在;但是,只有相當少數的自變項對犯罪少年上列三個依變 項的影響之主要效果顯著。(五)就對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潛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 罪次數、自陳暴力犯罪次數的影響而言,以潛在非行性(指對自陳財產犯罪與暴力犯 罪次數的影響)、怨恨情緒、內外控取向、自我概念、活動性、逃學次數、不良交友 、不良社區、家庭功能、人際關係等項為最具影響力的變項。(六)就對一般少年潛 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罪與自陳暴力犯罪的互動性影響而言,逃學次數、家庭功能、 不良交友、不良社區、活動性、衝動性、自我概念等項,乃是最具互動性影響力的變 項;而潛在非行性、財物誘因及挫折容忍度三變項係對一般少年自陳財產犯罪獨具互 動性影響力的變項;潛在非行性、暴行誘因及情緒控制能力三變項係對一般少年自陳 暴力犯罪獨具互動性影響力的變項。(七)就對犯罪少年潛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罪 與自陳暴力犯罪的互動性影響而言,家庭功能、內外控取向與母關愛度三項乃是較重 要的互動性影響因素。(八)就對所有少年自陳暴力犯罪的互動性影響而言,潛在非 行性、財物誘因、暴行誘因、自我克制能力與少年組別五個變項對於自陳暴力犯罪具 有顯著的互動性影響。(九)上列各項研究結果大致支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大部份研 究假設,且驗證互動論對少年犯罪行為歷程可作合理的解釋。依據互動性影響的研究 結果,本研究乃建立各自變項對一般少年及犯罪少年潛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罪、自 陳暴力犯罪互動性影響的新理論模式共計六個。 根據本研究各項結果,研究者建議:(一)運用各種有效的途徑,落實親職教育的推 展,強化婚姻諮商與家族治療的功能,使病態家庭減少至最低限度。(二)改革學制 ,徹底扭轉社會上文憑主義、升學至上的錯誤觀念念;充實各級中學教育內涵,期其 五育平衡發展;改革道德教育方法,並早期發現潛在的少年犯,施予有效的輔導諮商 措施,強化中學的犯罪預防功能。(三)淨化大眾媒體內涵,改善社會風氣,並加強 對青少年的交誼輔導。(四)學校與家庭教育宜加強培養兒童及青少年高度的挫折容 忍度、情緒控制與自我克制能力,並設法糾正其偏差的性格傾向。(五)學術界宜多 編製少年犯罪量表供實務界參考,並加強少年犯罪早期預測研究,期能採取攻勢性的 犯罪預防策略,徹底防治青少年犯罪行為之產生。(六)學術界今後有必要多進行自 陳報告式的少年犯罪研究,與傳統式的少年犯研究同步並進,相輔相成;同時,並宜 多運用互動觀點與科際整合精神,深入探討少年犯罪行為的互動歷程,俾對少年罪問 題的解決,以提供更大的助益。
154

高中生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與自我期望關係之研究

楊敏玲, YANG, MIN-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艾瑞克遜(E. H. Erikson )發展階段論,青少年階段主要的發展任務為性別角 色的肯定與事業的選擇。有鑑於高中學生於此發展階段中,其性別角色與事業雛形的 建立,深受教師及父母的影響,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於探討教師、父母對高中生性 別角色、事業與家庭取向之期望與高中生在這一方面自我期望之關係,據以驗證教師 期望的理論,並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增進師生與親子關係之參考。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敘述作者之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第二章為 文獻探討,乃就有關文獻,探討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與自我期許之相互關係,以為本 文之理論依據。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係將本研究之樣本、研究工具、實施步驟、統計方法等作詳細說 明。第四章為結果與討論,乃就所得資料之統計結果,進行分析、討論。第五章為結 論與建議,即根據理論探討與實證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並提供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
155

中共與蘇聯在安哥拉的競爭

張炳玉, Zhang, Bi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中共、蘇聯對非洲政策 第一節 中共對非洲政策 一、中共對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理論基礎 二、中共對非洲政策的運用 第二節 蘇聯對非洲政策 一、蘇聯對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理論基礎 二、蘇聯對非洲政策的運用 第二章 安哥拉概況 第一節 安哥拉危機的背景 第二節 安哥拉主要民族運動組織 第三章 葡萄牙政變與安哥拉的獨立 第一節 葡萄牙政變的背景 第二節 安哥拉的獨立 第四章 中共、蘇聯在安哥拉競爭的要素 第一節 政治要素 第二節 經濟要素 第三節 軍事要素 第五章 安哥拉內戰與中共、蘇聯的對立 第一節 蘇聯與古巴傭兵參與安哥拉內戰 第二節 中共參與安哥拉內戰 第六章 中共、蘇聯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一節 中共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二節 蘇聯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三節 展望
156

台灣關係法與中美互動戰略利益

桂馥, GUI,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戰略釋義 第一節 戰略之定義與區分 第二節 戰略之功用與特性 第二章 台灣關係法之意義 第一節 台灣關係法的制定 第二節 台灣關係法的性質 第三節 台灣關係法的內容 第三章 美國在太平洋的戰略設計 第一節 二次大戰後之西太平洋情勢 第二節 六○年代美國的東亞戰略設計 第三節 七○年代美國的東亞戰略設計 第四章 台灣在全球戰略中的關鍵地位。 第一節 政治戰略方面 第二節 經濟戰略方面 第三節 心理戰略方面 第四節 軍事戰略方面 第五章 台灣關係法對中美戰略利益之影響 第一節 台灣關係法與中美戰略利益之關係 第二節 台灣關係法的適用與執行狀況 第三節 台灣關係法的修訂方向 第六章 結論
157

台灣與中共地區的文學雜誌描述中國家庭

趙麗雪, Zhao, Li-X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約五萬字左右,共分四章。目的在探討海峽二邊之中國人,處於不同社會結構 下,其家庭份子互動情況。研究範疇包括近三年來台灣「現代文學」與大陸「人民文 學」中之短篇小說,採目的選樣方式,以不同作家作品為主,翻譯,古典小說不列入 選樣範圍。 過去研究多偏向家庭結構,功能等縱的研究,且多以「凝聚力」、「親近程度」為指 標。本論文則採用內容分析法,深入探討家庭份子互動關係,歸納整理國內外有關家 庭關係的文獻,以衝突理論為架構,探討家庭中親子、夫妻等之衝突程度,進而分析 衝突之根由,以期真正了解大陸與台灣家庭份子間關係之異同。
158

國民中學校長專業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林勝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校長的專業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國民中學校長專業發展影響因素、對專業發展重要性的看法和參與多樣化專業發展意願之間的關係,並提出我國國民中學校長專業發展改進與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為達成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結果,提出研究架構與假設,編製調查工具「國民中學校長專業發展情形調查問卷」進行預試,回收的有效問卷共134份,經由因素、信度分析刪題和文字潤飾後,問卷修正為「中學校長專業發展情形調查問卷」,隨後實施正式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問卷398份進行統計分析,開放填答的題項也加以歸類析述。 有效樣本經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 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比較,獲得下列結論: 一、國中校長愈重視專業發展政策和目標,參與多樣化專業發展型態和主題的意願愈高。 二、適度的工作壓力對校長專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但家庭壓力則有消極影響。 三、國中校長感受到的政府專業發展作為的積極性不足。 四、在專業認同度方面,年輕校長不如資深校長。在同儕之間的專業互動頻率方面,鄉鎮學校、資深、高齡和即將退休的校長,較城市學校、資淺、年輕和非近期退休的校長為低。 五、女性國中校長比男性國中校長具有較強的學習自信、較多的校長互動和較高的專業發展參與意願。 六、校長專業發展在不同年齡和年資上,呈現互有優勢的現象,即將退休的校長則有較多不利的情形。 七、心理問題的紓解和改善,是國中校長重視的專業發展目標。 八、校長對具有威脅性、會帶來強制措施的專業發展政策,會給予較低的重要性評比。 九、國中校長樂於參與多樣化的專業發展型態,非正式的參訪、研討、聽講,比體制化的調查、研究、發表,更受校長青睞。 十、國中校長樂於參與多樣化的專業發展主題,尤其是學校經營實務和當前教育改革有關的主題,但參與電腦科技、興趣培養和生活知能的意願較低。 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對教育行政機關提出:設置專責單位或人員,規劃研擬積極的校長專業發展政策;透過法令、文件、方案或計劃,清楚而明確地表述國中校長專業發展目標等建議。對國中校長提出:廣泛成立校長同儕組織,積極轉化校長組織的功能,加強校長同儕互動學習;協力增進校長專業問題的發聲,求取校長與教師專業發展機會的平衡等建議。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分析國中校長同儕組織的成立及其在專業發展的功能、問題和影響;進行各國國家層級或地方層級的校長專業發展制度比較等建議。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and Its Facto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view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mportance, and the will of participating in divers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and to propose suggestions of improvement and further study. With the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 analysis of 398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ew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mportance and the will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2. Working pressure and family pressure cause respectively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incipals. 3. The government lacks the active policy to assis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4.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young principals is lower than senior principals. Besides, the principals who are in town schools, senior, aged, and going to retire lack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with colleagues. 5. Female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hav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confidence of learning ability, interaction with other principals, and higher participative will. 6. There are different 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incipals for different ages and seniority, while the principals who are going to retire have more disadvantages. 7. The relief and improvement of the mental problems of principals ar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urpose which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put emphasis on. 8. Principals have the view of lower importance of threaten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9.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divers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incipals prefer the unofficial learning development models rather than the official ones. 10.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diverse them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related themes of school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while they are not so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computer technology, interest cultivation, and living skill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 authorities,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159

創新擴散模式探討我國數位電視之發展

蔣雅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前行政院提出施政報告時指出,將以「挑戰二OO八」作為目標,研議一項為期六年的「國家總體建設計畫」,計畫中又以「兩兆雙星」的產業政策最受矚目,計畫中,數位內容產業是其中一環,希望能在2006年達到三千七百億台幣的產值,增加四萬個以上就業機會﹔經濟部甚至將成立「數位內容學院」,幫助數位產業培養傑出人才,強化國家的競爭力,台灣更訂定2006年為數位電視元年,全面轉換現有類比電視系統,進入數位化電視時代。 所謂「數位電視」時代,泛指數位電視之節目訊號採用數位影音訊號壓縮技術(Digital Video/Audio Compression),透過數位編碼(Digital Coding)與數位調變(Digital Modulation)來傳輸,並具有結合其他數位資料一起廣播之能力。 台灣的無線電視台早在2000 年舉行試播典禮,每天有五小時的數位節目播送﹔五大有線電視多系統經營者,(Multiple System Operator,簡稱MSO),包括東森、和信、台灣寬頻通訊顧問公司、太平洋聯網科技及其他,五大系統商掌控全台將近90%的有線電視收視戶,發展數位電視也最積極﹔衛星電視台如年代,也以衛星直播網路(Direct PC)方式播送數位電視﹔連電信業者如中華電信,更於2000年中成立「互動式多媒體處」,提供用戶互動式影音服務。 本文研究以「創新行銷」、「價值擴散」之理論為主軸,主要探討數位電視相關產業,未來能否成功,或被視聽大眾所接受,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 數位內容與創新擴散模式之關係:不同之數位電視業者,提供哪些不同      之數位內容?能吸引哪些消費大眾 二、 數位電視之系統採用與創新擴散模式之關係 三、 數位電視之價格策略用與創新擴散模式之關係 四、 數位電視之使用簡便性與創新擴散模式之關係 本研究以歷史文獻分析法為研究主軸,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書籍、報告、期刊、論文等資料來源加以整理分析,並以國內現有之數位電視業者及其發展之商品,如何進行創新擴散,加以介紹、分析、比較,進而探討出其未來可能之發展與建議。 / The administrative Planning Report passed recently by the Executive Yuan indicates that taking [Challenge 2008] as the target, plan and discuss a 6-year plan, named [National Gene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of which the policies for [The Two Trillion, Twin Stars] industry attracts more attention and the digital industry is one of sectors in the planning. We expect the production value would be up to NTD 370 billion in 2006, and increase more than forty thousand job opportunities; even the Ministry of Economy would establish [Digital Institute], for helping educate the outstanding talents in digital industry and sharpen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edge; and the year of 2006, which was regarded as the Digital Video Year by the Taiwan government, will witness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simulating video system into digital video era completely. What is called [Digital Video] era, it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the program signal for digital video adopted with Digital Video/Audio Compression technique, and through Digital Coding and Digital Modulation to transmit the message, and has the capability of broadcasting combined by other digital information. Early in 2000, the trying-out broadcasting cerebration of the Radiovision Station in Taiwan was held, and the digital program was broadcasted for five hours everyday; The big five CATV Multiple System Operator (MSO) includes Eastern Television, KG Telecom, Taiwan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ANET), Pacific Broadband Company Limited, and others, which control nearly 90% CATV audiences, and develop the Digital Video actively too; The satellite TV station like ERA also broadcasts the digital video by the way of Direct PC; and the communication operator like Chunghwa Telecom established “Interactive Multimedia Office” to provide the interactive video service in 2000. 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Marketing” and “Value Extending” is taken as the principle in this research, discussing mainly the digital video and interrelated industries, whether it is successful or not, or accepted by the audience. The main proposes as followings: I.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gital and innovative extending; will different digital video operator provide different digital programs? What kind of audience would be attracted? II.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gital video system and innovative extending model III.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ice strategy of digital video and innovative extending model IV.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nvenience of digital video and innovative extending model This research took historic literature analysis as its researching principle,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interrelated literature, book, report, periodical and article etc. information in domestic and oversea, and introduce, analyze and compare how they innovate and extend upon the existing products developed by the digital video operator in domestic, and further discuss its future orientation and suggestion.
160

以互動性距離理論探討同步遠距教學之學習成效

鍾杰男, Chung, Chieh-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遠距教育的研究中,學習成效的探討一直是相當重要的議題,然而過去的研究多僅評估不同傳播媒體的有效性或比較近、遠端學生學習成效的差異,缺乏對於學習成效之發生歷程的探討。本研究根據Moore(1993)所提出之互動性距離理論,探討在同步遠距教學環境下學習成效之發生歷程,研究目的如下:一、對話、結構是否能有效預測互動性距離;二、學習者自主性是否能調節互動性距離與學習成效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受試來自四所大學修習遠距課程的學生,有效樣本239人。研究結果顯示:一、對話與結構可以有效預測互動性距離;二、互動性距離越低,主、客觀學習成效指標表現越好;三、學習者自主性可以調節互動性距離與主觀學習成效指標之關係(當學習者自主性高時,越低的互動性距離可以預測越高的滿意度),然而,學習者自主性不能調節互動性距離與客觀學習成效指標之關係。 本文最後針對所有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可能的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distance education has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Most of the past studies just simply compared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media and teaching styles or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s of students in local and remote site. However, little empirical studies had been found to see the process underly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As mentioned above, a framework of the process underly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synchronous videoconferenc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More, 1993) was developed in this research.239 subjects from four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nvolve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first, dialogue and program structure could successfully predict the degree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Second, the smaller the transactional distance was, the better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learning performance was. Third, learner autonomy could mode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the subjective learning performance. When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were high, the smaller the transactional distance was, the better the subjective performance was. However, learner autonomy couldn’t mode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the objective learning performance.

Page generated in 0.0269 seconds